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研究摘 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金融创新浪潮席卷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引发了金融业的一场革命。目前,这股创新浪潮仍旧持续着,并且有加速的趋势。金融创新从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而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又对传统的金融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内容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促进了金融监管自身的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金融市场结构。放宽管制,鼓励创新,同时加强监管(再监管)是金融监管对这一挑战的反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沿着创新放松管制再创新再放松管制这样的循环轨迹演进,体现了二者的 “博弈”过程。而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无疑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在更广、更深层面上的展开“博弈”提供了舞台。金融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浪潮引发了经济学界和金融监管部门对如下问题的思考:现代金融监管变革的趋势是由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金融市场结构的变迁决定的吗?如果是,那么推动金融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何处?金融监管应如何面对金融创新的挑战?诚然,隐含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可能是我们无法完全把握的,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金融监管的实践提供逻辑推理上的参考,并为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高效、稳健运行提供思路上的借鉴。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挑战;博弈ABSTRACTFinancial innovations which started at the end of 1960s have been sweeping over the whole industry and have been leading to a truly revolution in this field. The trend is still continuing and speeding up. Financial innovations, mostly connecting with financial instruments,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have created a great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financial market. It is a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cluding the rationale, methods and content, and also catalyzes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itself to embrace this challenge. To respond to this challenge,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not only took positive attitude to encourage financial innovation by the way of financial deregulation, but worked hard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supervision as well. This process repeated itself in an endless cycle, something like a game between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 doubt that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provide a better stage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to play a more dynamic game. The wav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cause a lot of thoughts on economists and governors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Is the trend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determined by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are shaped by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If so, what are the incentiv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How can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authorities face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financial innovations? Undoubtedly, to think over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 grasp the update tre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d out a bright way of supervision. Though the relation hidden among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cannot be entirely understood, perspective of these questions can assuredly provide not only some lessons for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practice of China but some apocalypse to keep its financial system efficient and sound. Key Words:Financial Supervision;Financial Innovation;Challenge;Game 符 号 说 明PIT ,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社会利益论;CT ,Capture Theory,捕获论;ETR,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经济监管论;RAA,Regulation Arbitrage Actions,监管套利行为;CMA,Cash Management Account,现金管理账户;VAR,Value-at-Risk;在险评价;FI,代表金融创新;导 论在过去的30多年的时间里,各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突出的表现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面貌。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出现,一方面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成为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或发展的主要诱因。金融自由化促进了全球化,二者一起又为金融创新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者的联合力量大大拓宽了金融业务的范围,加深了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交叉性和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界限的模糊性。无疑,金融领域的这些新的变化,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金融监管的结构、理念、目的、方式的变化就是对这一挑战的反映。(一)本文的立论依据创新与发明、创造一样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它的原动力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未知领域的不懈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动力由于物质激励而放大。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存在系统平衡。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系统中的金融时,我们发现,它也符合这一自然规律。毫无疑问,该系统的进步得益于金融创新。创新,通常指各种新发展。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旧事物的否定,是对人类新的需求的反应。金融创新也是如此。金融创新创造了新的产品或服务,而这种产品或服务会直接或间接的对旧有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替代。比较优势(低成本和高质量)是金融创新得以生存的前提。金融创新的广泛进行,会打破旧有的金融系统的均衡,使金融系统进入一个不稳定的升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系统升级过程复杂化。人类认知方面的盲点(由信息不完全引发的有限理性)会导致其行为失误,使系统均衡遭到破坏,系统均衡值有可能下降到历史新低,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调整过程是痛苦的。金融监管有助于保持调整过程的循序渐进、量能而行。这需要监管当局对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可能对系统稳定产生影响的因子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犹如“猫鼠游戏”,创新会使它们之间的“动态博弈”一直持续下去。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于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末这一段时间,偶尔我们也会溯及诸如大危机等事件。“明智地关心过去的事,乃是关心寻求证据、符号与症候以便推测未来之事”。 杜威 著,胡适、唐擘黄 译,哲学的改造,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P90。 我们将从对过去金融监管历史的分析中得出据以理性推测未来的逻辑。(二)文章的结构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沿着金融创新金融结构变迁金融监管变革的脉络来阐述各部分的理论,并以制度经济学与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将三者整合为一体;第二部分,研究金融创新的原因、形式和结果,并分析由金融创新所导致的金融结构变迁。以金融创新作为本文的分析起点,是基于金融业的现状是金融监管的着眼点,金融发展的动态是金融监管变革的主要依据。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的金融创新无疑是金融监管所要认识和把握的重中之重;第三部分,按照理论分析的框架,对现代金融监管的变革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各国金融监管的变革趋势;第四部分,运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对中国金融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探讨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及中国金融监管的变革趋势;最后,第五部分得出文章的结论。(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就方法论而言,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在文章中,笔者努力使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在各自讨论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方法,二者的共同使用可以解决“是什么”和说明“为什么是”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比较出真知,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方法在本文中得到了应用;逻辑推理是经济研究广泛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贯穿于全文之中。审慎监管内部控制表外业务证券化技术进步税收规避金融管制主观因素三方金融监管的变革金融市场结构变迁金融创新监管协调市场约束混业经营金融全球化金融工程学的发展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大文章结构及逻辑思路简图一、分析的理论框架对于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理论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节的论述将从理论上着重解决“为什么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怎样进行监管?”这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将分析金融业的特性以推断出政府之所以对金融业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后一个问题将根据导致金融业失灵的原因及金融监管的最新变革趋势,提出政府金融监管的着眼点与思路。(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与一般公共监管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为防止市场失灵而由公共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必要规制,以防范、控制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持稳定和均衡的宏观经济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安全、高效地运行。金融市场失灵和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性是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提出了较令人满意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失灵主要由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原因产生,政府管制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纠正市场失灵,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人们从“不完全及不对称信息”角度对市场失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提供了另一条思路。下面我们就对金融市场失灵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1、金融市场的垄断性与金融机构自由竞争悖论由于金融部门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会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垄断容易导致融资的高成本和服务质量的低下,这会降低资金的配置效率,并对社会的实质面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以及政治上的不利影响,所以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Meltzer,1967,Clark,1988)。但禁止垄断并不是鼓励自由竞争。由于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和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应自由竞争原则。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集中垄断之外,还因为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超过限度的“劣汰”会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影响经济体系的稳定。2、银行破产的负外部性效应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博弈所导致的集体非理性易引发挤兑行为。个别银行的破产有可能因“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崩溃而引发金融经济危机,这使得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Kareken and Neil,1983;江曙霞,1994;厥方平,2000)。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负外部性效应问题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 庇古认为,由于外部原因而导致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是不能依靠自由竞争解决的,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具体办法是: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大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进行征税(即庇古税),对边际私人纯产值小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部门进行补贴。这样可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增加社会福利。来加以解决,但银行在存款创造方面的杠杆效应使得这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告诉我们,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交换来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政府监管参与进来对之加以控制。3、金融业稳健的公共产品特性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一国金融业的稳健与否事关一国、地理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稳定。在金融业中,银行又处于核心地位。人们普遍认为:虽然大多数经济紧急情况都不是由银行部门产生的,但银行越是薄弱,其它经济部门的不利冲击越有可能造成银行业危机。银行业的危机又反过来加剧经济的软弱无力,导致经济复苏困难重重,由此而付出的克服经济疲软的代价就越高。因此为了保证当局的宏观经济目标,就有必要解决银行业的稳健问题。银行业的稳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对于经济繁荣以及对于货币政策向实际经济的传导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稳健的银行体系具有公共商品的许多特征,纯粹的市场行为将导致稳健银行业的供应不足 Minsky等人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他们在系统内增加风险性业务和活动,导致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因而需要对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Minsky,1982; Cypher,1996;Kregel,1997);Friedman和Schwartz(1986)、Diamond和Rajian(2001)从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方面的研究和Kaufman(1996)从银行体系的传染性和系统风险的角度所进行的分析都得出了相同的政策建议。,因此政府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支持这一观点的一个重要的假设是:银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是特殊的,因此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而言,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银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银行以短期负债来发放长期信用。尽管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使银行的特殊性有所减弱,但它们在一些重要的方面仍是特殊的:它们是经济的直接流动性的储藏库;它们构成支付体系的骨干;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的不合期性(在时间上的不对称性)。最后这个特点使得银行特别容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因此,一个国家要想从银行的特有的功能中获益,就要对银行业的稳健给予特别的关注。4、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一方面缓解了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发生的问题(米什金,1998),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及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新的信息不对称。在金融过程中,资金盈余方(存款者贷款者)与资金短缺方(借款者)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两条途径实现资金融通。其中,信息不对称主要是由以下四种类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引起: (委托人) (代理人)存款者贷款者 金融中介(股东 经理) 借款者 (间接融资过程)(委托人) (代理人) (委托人)(代理人) 存款者贷款者(股东) 借款者(经理) (直接融资过程)(委托人) (代理人)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信贷配给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Weiss,1981)。这二者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失灵。此外,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金融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增加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成本,造成金融市场效率低下(Grossman,Stiglitz,1976)。由于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Spierings,1990; Stiglitz,1993),因此由政府对金融中介进行监管具有成本优势,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的供给不足问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监管作为一种减低或消除同市场失灵相联系的代价的手段,就有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成为“社会利益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PIT)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政府监管通常发生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提高公共福利。“社会利益论”说明了监管是基于公众的需求,但没有解决如何设计监管机制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大量的监管事实与“社会利益论”的论述不符,正如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1974)所言:“经过大约15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是:监管与外部效应的存在、自由垄断市场结构不是正相关。”由于 “社会利益论”解释力的不足,在实证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捕获论”(Capture Theory,CT),该理论认为监管是适应产业部门需求的供给而不是公众需求的供给,监管部门常常被产业部门“捕获”,为其控制和利用,监管提高的不是社会公众的利益,而是被监管产业的利益。由于“捕获论”与监管的实际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它比“社会利益论”更有说服力。但它难以解释许多产业先前被管制,后又放松的事实。“经济监管论”(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ETR)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乔治J.斯蒂格勒的论文经济管制论奠定了“经济监管论”的基础。“斯蒂格勒的分析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家是强制权的基本源泉,利益集团确信国家运用强制权能使该集团的处境得到改善;二是当局选择使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理智的。这两个前提导致一个假设,即监管的供给是为了满足利益集团收入最大化的需求。监管是利益集团为增加自身收入,通过国家权力从社会其他团体手中重新分配财富的途径。” 转引自 周道许 著,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P80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假设与合乎逻辑的推理,斯蒂格勒预测了哪些部门将被监管,以及监管将采取何种形式。以上的分析说明,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市场失灵是政府实行金融监管的主要经济原因,而利益集团和政府监管当局在监管行为上的博弈,为理解金融监管行为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下面我们将在对金融监管研究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解决了“为什么要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这一问题后,我们将在对金融监管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回顾的基础上,依据最新的监管发展态势,提出金融监管理论分析框架,以解决“怎样进行监管”这一问题。1、金融监管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金融监管理论传统上可划分为结构监管理论和行为监管理论,两者都着重最优监管规则设计的规范研究。从80年代起,国外金融监管理论研究逐渐升温。进入90年代,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方面的广泛运用,金融监管的实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建立了包括监管者竞争理论、不完全合约监管理论、监管成本收益分析、公共选择监管理论在内的金融监管理论体系(Eichberger等,1997;弗雷克斯等,2000)。在国内,秦宛顺等(1999年)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林海(2000年)运用合约理论对中国金融监管机制作了有益的探索 本节参考了 郑超愚、蔡浩仪、徐忠,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与金融监管(经济研究,2000年第二期)的有关论述。,郑超愚等(2000年)初步构造了不确定条件下同时涵盖外部性、非对称信息以及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目标不一致性因素的一般性金融监管理论模型,在创建金融监管机制实证分析理论框架的方面作了初步尝试。2、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我们的分析建立在对人的行为的以下假定的基础上 这些假定取自新制度经济学派,具体内容可参考 卢现祥 著,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马涛 编著,经济思想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1)动机的双重性。一方面人们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大化。人们往往在两者之间进行权衡以寻求最佳均衡点。(2)有限理性。由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与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不可能无所不知。(3)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这些假定将为我们展开对金融监管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分析前提。我们的注意力将主要集中在银行的监管上,因为它是金融监管的核心。偶尔我们也会提及证券与保险业的监管。完整的金融监管体系一般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业务部门风险控制的分工与制约制度、授权与审批制度、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电子化风险控制;第二个层次,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控制制度。主要包括金融业同业公会的自律制度、社会监督控制制度、政府金融监管制度、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国际监管;第三个层次,金融机构风险与危机的防范与化解制度,包括最低资本要求、存款保险制度及问题银行的救助制度。本文研究的着重点在第二个层次外部监督控制制度中的政府金融监管制度,并认为政府金融监管机构能够对其它监管制度与层次施加决定性影响。我想,这种安排不会影响我们对现代金融监管变革趋势的把握。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有必要由国家机关来处理银行业的稳健问题,但对于由谁来处理和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由谁来处理银行业的稳健问题,目前有两种作法,一是由中央银行本身来负责银行的监管,另一种做法是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负责金融监管。以中央银行还是由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负责银行的监管,基本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一方面,由同一个机构(如中央银行)既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考虑银行业的稳健问题,可以实现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提高监管效率;但另一方面,负责货币政策的机构(以物价稳定为目标)又要考虑利率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以实现银行业的稳健),这里面就有角色和利害冲突。经济理论研究没有显示出这两种做法中哪一种有明显的优势。各国的金融监管的实践也表明这两种作法在某种程度上的混合使用是普遍的现象。例如在法国,监管的责任是银行委员会的,但它同法兰西银行是有密切联系的;在德国,监督的责任由一些独特的机构来负责,但监督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使用了联邦银行的工作人员和资源。目前,英国已将其金融监管职能从英格兰银行中分离了出来,成立了专门的金融监管部门以负责金融监管,但其效果还有待观察。如何处理银行业的稳健问题涉及道德风险问题,即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银行家和存款者的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银行业的稳健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但这种参与可能扭曲私人的积极性,增加银行业的脆弱性。如果银行经理知道,一旦银行的流动性出现了问题,中央银行就会干预,他就可能进行高风险组合投资。同样,如果存款者知道他们的存款即便在银行发生倒闭时仍不会遭受损失,那他们在存款时就不会关心所选银行的经营风险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设计政府参与的原则和方式,并把政府干预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减小到最低水平,便成为解决这一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两难的局面,马努埃尔癸田 马努埃尔癸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汇兑事务部主任。提出了银行业稳健的三根支柱法详见查理士恩诺克、约翰格林编,银行业的稳健与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即审慎标准、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这个框架反映了这样的思考:仅仅政府监督不可能满足由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金融业快速变化所产生的要求;因此政府监督还必须有内部管理和外部金融纪律作为补充。把内部管理考虑在内,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银行本身最有能力管理好它们的投资组合,并采取恰当的管理策略。对市场约束的推崇,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没有自由竞争的市场以及在竞争市场上企业失败所带来的惩罚,银行业主、经理人员和顾客就没有做出合乎理性的金融决策的压力,道德风险效应就会蔓延开来,慢慢地侵蚀掉银行业的稳健。癸田的思考无疑是富有实践指导性的,后来各国的金融监管的实践也基本反映了这一思路。除此之外,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加快的时代背景下,金融监管的跨国界和跨部门的协调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由于涉及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风俗文化,难度大,一旦出现纰漏,将对全球金融业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的思考,笔者提出银行业保持稳健的四根支柱法,即审慎标准、内部控制、市场纪律和监管协调。1、审慎标准政府参与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在角色定位上就限定在以尽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主。因此,监管者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把握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创造促进金融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当前,焦点集中在银行监管的审慎标准上。竞争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垄断地租)的逐步减少,加上精确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使得量化的审慎标准和高资本比率越来越显得过时。这样的标准越来越难以根据主要银行的新的风险管理技术的要求加以改进,其作用也越来越限于为资本充足率和抵制风险扩大的手段提供一个大致的指标。基于此,近来的监管动向,即允许银行使用自己内部的风险管理模式来计算其支持投资组合风险所需的资本,意味着监管做法的根本变革(这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所使用的固定风险权数的传统做法迥然不同)。这种作法同前面所讲的四根支柱法是一致的,因为它在保留了有意义的政府监管的同时,更多地依赖银行内部管理程序即强调道德责任和自身风险评估技术以减少政府在银行风险评估中的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新的作法要求监管当局更加精通业务,从而能够对银行正在使用的最新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有疑问的风险水平做出判断。目前,世界上已有90%的国家采用了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资本要求和贷款限额的指南,这是令人振奋的。但巴塞尔委员会的指南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从本意上是灵活的,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并且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加以变通。对于情况相似的国家,最低资本要求应该协调一致,少数几类风险管理可以特别处理。此外,在其它领域,各国仍可以根据国情酌情规定标准,比如规定风险暴露限额、呆滞贷款规定分类标准和呆帐准备金标准。例如,由于非洲国家比十国集团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的冲击,因此,这些国家的银行必须采用更为严格的审慎标准。在风险评估方面,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的加权算法,可能不同于先进的工业国采取的做法。在非洲,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拖欠债务,或者说债务负担很重,那它们的债务的风险权数就不一定是0。2、市场纪律政府的常规监管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分考虑政府监管的成本以及由政府监管所导致的市场行为扭曲;(2)管理者独家拥有银行财务状况、管理水平、潜在问题等信息,因而有可能被认为应该对银行的过失负责,这将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3)常规监管的事后性本身揭示了其在监管效能方面的局限性,这一点已为许多采取常规作法的国家的银行业表现所证实。常规监管这三个方面的明显缺陷,迫使监管当局更多地利用市场力量对银行业实行监管,以此减轻监管当局的责任,并相应增加银行业主、银行经理和存款人的责任。在制度设计上,监管当局主要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会计制度、完备的法律框架和培养为公众分析银行数据、帮助他们选择存款机构的金融报纸等来构造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要求商业银行广泛地公开它们的财务状况,以消除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不对称性,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对每家银行做出有根有据的判断,这样提供的财务监管比仅仅由政府提供要更为有力;此外,私有银行制和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3、内部控制现今的金融技术和创新工具的发展,已使30年前依靠一个季度一次的金融报表来把握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变成不可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在常规检察之后几乎马上就可能出现严重问题。此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越来越复杂,政府的检察官员可能跟不上最新金融技术的发展。这使原来的监管方式的效用大打折扣。一个更具创意的做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这就是重视银行用自己内部的模式管理其风险的能力。在制度设计上,管理程序应该强调银行所有者和银行经理,尤其是后者对银行的业绩所负的责任,以保证银行的决策符合其内部风险管理模式所做的各项规定。加强内部管理,还要解决因诈骗而遭受巨大损失的风险问题。典型事例是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当时英格兰银行决定不挽救巴林银行,是因为巴林银行的问题显然是由于其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仅局限于自身,因而不会带来系统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对巴林银行提供支持,就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反之,不支持巴林银行的决定,促进了英国及其以外的银行业加强内部管理。4、监管协调由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在金融监管的范围、管制程度、信息披露要求和资本标准差别较大,并且这种差别根源于各国金融业发展水平、法律、风俗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基本一致,这就容易形成金融监管的“制度落差”,导致国际上一些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Regulation Arbitrage Actions,RAA)。这样的行为同样也会发生在跨部门监管过程中。这就需要跨国界的监管协调和跨部门的监管协调。监管协调的目标是促成平等、有序竞争的金融环境和健康的金融体制。在思路设计上,监管者应强调通过市场力量,而不是通过强求具体的法律和规则的统一,来促进稳健的风险管理。这样,既可以照顾不同部门和国家间的差异,又可达成规则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实现“求大同,存小异”。在这个框架之内,各国、各部门的监管者有充分的自由来制定一些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应本国实际及部门状况的规章制度。无疑,这一设计还需同严格市场纪律和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相结合。监管协调在某种意义上,仅仅是一种补充或纠差行为。它只涉及有限的一些标准,在其它方面,最佳做法已经确定。但银行业和非银行业的监管之间,至今只实现了有限程度的协调,比如,在证券子公司的监管方面。这为金融联合公司规避监管开了一条方便之路。以上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出金融监管的理论分析框架。尽管它可能包容金融监管的全部知识,但我们的下面的思考将努力集中于金融监管的最前沿。二、现代金融发展 戈德史密斯(1969年),铃木淑夫(1986年)认为,金融结构(两者关于金融结构的表述略有不同,详见注解25)的变迁就是金融发展;麦金农(1973年)所使用的“金融增长”概念与“金融发展”相类似,他认为,金融增长是金融变量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的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金融变量的增长,如货币增长;(2)金融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的比率增长,如实际货币余额/实际国民收入、金融资产/名义收入等。;爱德华肖(1973年)提出了金融深化的四个主要特征:(1)金融资产存量的品种范围扩大,期限种类增多,与经济总量的相对规模增加;(2)金融资产流量规模主要依赖国内储蓄;(3)金融市场规模扩大,机构增加,专业分工深化;(4)利率对投资与消费反映更敏感。;后来,格利与肖(1979年)明确表达了金融发展的概念:金融发展主要指各类金融资产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增多。的原因、趋势和特点加强金融监管,需要了解国内外正在变化着的金融业。现代金融业最典型的特征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创新在这三者当中居于核心地位。6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业的面貌。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不断出现,一方面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客观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成为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或发展的主要诱因。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所导致的较低的融资成本和便利的融资渠道,大大促进了发达国家金融业运行效率,并由此促进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繁荣发展。这对经济落后、资金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此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创新使其金融监管制度据以发挥作用的客观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放松管制的浪潮。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进行的以金融深化或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和80年代发达国家的放松金融管制浪潮,构成了所谓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李扬、黄金老,2001)。金融自由化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逐渐走向一体化,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宽阔的舞台并成为金融全球化的政治基础。金融自由化对金融全球化的促进,最明显地表现就是那种基于本国的跨国金融交易在种类上的增多和规模上的扩大。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资金,即全球范围内剩余购买力转移的方式,从以间接融资为主(以银行信贷为主)转向了以直接融资为主(以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从而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繁荣。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反过来又促进了金融创新活动的深化。回顾三十年来的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全球化无疑是其最主要的三大特征,而金融创新居于核心的地位。所有推动金融市场进步的力量都将它们的着力点集中于金融创新上。因此,我们可以从以金融创新为中心的分析研究中发现它们的影子,从而,将它们整合成一体,作为文章研究分析的起点。(一)、金融创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金融创新兴起于60年代末,其中尤以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领先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典型。金融创新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全球金融业的面貌。下面在简要介绍金融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金融创新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1、金融创新的理论“金融创新是指那些便利获得信息、交易和支付方式的技术进步,以及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组织和更发达更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出现。” 引自“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Speech by Eugenio Domingo Solans, Member of the Governing Council and of the Executive Board of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delivered at the 38th SEACEN Governors Conference and 22nd Meeting of the SEACEN Board of Governors 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Growth Prospects in Asia - Challenges to Central Banking, Manila, 13 February 2003.创新理论是由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最先提出来的。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工业的新组织。” 参见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第1版,P73-74。熊彼特将社会经济活动假设成“循环流转”与“经济发展”两种类型。在循环状态时,经济在原有的规则上周而复始,没有企业家,没有创新,处在原始的简单再生产的均衡中。熊彼特认为,这种均衡尽早会被突破而出现新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对静态均衡的动态扰乱过程,而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他看来,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并不是原有均衡水平的简单循环,而是较低层次的均衡状态的摒弃和较高层次的均衡水平的建立。并且前者不断地被后者所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以致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而引起这些运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创新。现代金融创新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金融创新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创新的效应及后果进行了研究。 下面的论述详见欧洲投资银行 编,段永宽 译,创新技术和金融,中国审计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希尔博(W. L. Silber, 1975, 1983)所提出的制约理论是当前解释金融创新过程的最有影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产品的创新是一个组织(银行、企业等)对它所受的制约的反应。这些制约主要有:(1)法规。许多金融创新是用来规避法规的。为什么要规避这些法规呢?是因为按这些法规的要求做事成本很高,并且这些成本是不必要的。本豪姆和希尔博(Ben-Horm, Silber, 1977)认为,1952至1972年间纽约大银行引入的金融创新主要是对法规的反映。卡恩(Kan, 1983,1987)解释了金融创新和法规的辩证关系,他说:金融创新是对法规的反应,这又导致法规对金融创新的反应。这一辩证关系部分解释了许多金融体制的演变过程。(2)竞争。激烈的竞争导致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对市场制约做出反应,这成为金融创新的又一诱因。美国1972至1983年间出现的金融创新大多是纽约的经纪人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之间激烈竞争的结果。但由于新的金融手段的模仿和传播速度非常的快,金融创新只是暂时缓解了竞争压力。(3)风险。浮动汇率制在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实施和持续的通货膨胀导致了70、80年代金融风险的加大。人们求助于各种金融手段(掉期、选择权、期货等)来降低微观层面的风险,但在宏观层面上,风险只是从风险回避者转到了风险中立者或风险偏好者。风险管理手段的复杂性似乎更难确定,给谨慎控制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风险通过金融创新手段重新分布,其结构更加复杂,这对确定风险的最终承担群体带来了麻烦。(4)其他制约因素。在以私人金融创新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竞争和风险是创新的主要刺激因子,而在公共金融创新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除了上述二个因子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制约因素在其中起补充的作用。第一,外部制约。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在金融创新上一直采取紧跟态度。由于外部制约的存在,这些国家的金融创新主体,只能跟在领先国家后面,其目的仅仅是保持它们的金融体制的竞争性,维护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二,政府预算。在欧共体内部,由于统一货币欧元的需要,一些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财政部已被要求鼓励新的金融手段,以便通过非货币方式对公营部门的赤字提供资金。第三,对某类企业的融资制约。政府通过设计新的金融手段为特定类别的企业融资提供帮助,如法国1983年通过的迪勒斯法(Delors Law),目的是在不改变财产所有权体制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权益比重。除了希尔博的“制约理论”以外,其他一些理论如米什金的金融创新说、兰凯斯特现象(Lancasterian Perspective)(Desai,Kow,1987)、竞争市场模式(Baumol,1982)、临界点与逆转现象(Porter,Sinpson,1980)等对解释金融创新的过程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在1986年出版的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学(即货币金融学)中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刺激金融创新发展的是四种因素: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化、规避风险和回避既有的管理法规。在我们见到的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他运用经济分析来解释近来各种创新发生的原因,并尝试预测未来金融创新的过程。兰凯斯特现象(Lancasterian Perspective)(Desai,Kow,1987),又称特征需求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德赛(Desai)和考(Kow)在研究流动和收益特征线上各点的距离后得出的结论。其基本原理是,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市场风险的增加和多样化,使得原有金融产品的流动性和收益距离拉大,为了弥补其间的空白,就产生了对新的金融产品的需求。所以,金融创新是流动性和收益的特征需求所致。保莫尔(Baumol)认为,市场竞争将导致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引入新的金融手段,竞争使金融创新更加有效。鲍特(Porter)和辛普森(Sinpson)认为,如果传统的金融产品和使用原有的金融技术的机会成本没有超过临界点,则金融创新不会产生。一旦超过了这个临界点,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逆转的,但在一个较长的周期中,逆转现象也可能发生。2、金融创新的类别金融创新的分类很多,我们主要介绍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1)国际清算银行根据金融创新的特定功能将金融创新分成5类 详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