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旗胜旗胜 35 635 6 井组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井组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 总总 结结 报报 告告 西安中州石油钻采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州石油钻采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2006 12 15 目目 录录 一 项目概况一 项目概况 1 二 空气泡沫驱的机理及适应性二 空气泡沫驱的机理及适应性 1 一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1 二 泡沫驱油机理 2 1 泡沫的渗流特性 2 2 泡沫驱油机理 3 三 空气泡沫驱的特点及适应性 4 1 注水与注气采油的区别 4 2 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优势 5 三 旗胜三 旗胜 35 6 井组油藏地质特点井组油藏地质特点 5 一 油藏地质特征 5 二 开采简况及主要问题 6 四 注气方案设计要点四 注气方案设计要点 7 一 方案设计考虑因素 7 二 方案设计原则 8 三 方案设计结果 8 五 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五 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9 一 方案的实施 9 1 注气井实施 9 2 采油井工作量的实施 10 二 效果分析 10 三 注气效果评价 15 六 存在问题及下步建议六 存在问题及下步建议 16 一 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 17 二 下步建议 18 2 七 认识和结论七 认识和结论 18 一 主要认识 18 二 结论及建议 18 1 一 项目概况一 项目概况 西安中州石油钻采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中州石油钻采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自 2002 年以来就开始关注 空气泡沫驱油技术 通过几年来的调研和室内评价研究工作 取得了重要 进展和突破 为进入现场先导试验奠定了基础 延长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吴 起采油一厂旗胜 35 6 井组注气先导试验项目自 2005 年 7 月立项 2005 年 7 月至 2005 年 10 月开展方案研究和室内评价 2005 年 9 月至 2005 年 12 月购置压缩机和施工前期准备 2005 年 12 月 11 日正式开始注气 到目前 已累计注气 8159 35m3 泡沫 541m3 注隔离液 234m3 地层压力得到了保 持和升高 从初期的 0 3 8 10 13MPa 上升到目前 20MPa 含氧量维 持不变 气体还没有突破 油井递减得到了控制和稳定 35 6 井组合计 累计增油 602 18m3 表 1 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二 空气泡沫驱的机理及适应性二 空气泡沫驱的机理及适应性 注空气泡沫采油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空气来源广 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 气源最丰富 成本低廉 矿场成功试验表明 它既 可作为二次采油方式 也可用于三次采油方式 一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一 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众所周知 采收率可用下式表示 提高采收率的各种方法就是把上述方程中一个或几个效率提高 注空 气采油可大副度提高垂向扫油效率以及驱替效率 将空气注入油藏产生低温氧化时 氧气和原油发生放热反应 在这种 以放热氧化反应为主的过程中 消耗氧气生成碳的氧化物 即 CO 和 DVAR EEEE 2 CO2 反应产生的热量使温度升高 促使轻质组分蒸发 空气并不直接起 驱油的作用 起着驱油作用的是在油层内生成 CO 和 CO2以及由 N2和蒸 发的轻烃组分等组成的烟道气 反应程度与原油特性 岩石和流体特性 温度和压力有关 从本质上讲 注空气驱是间接的烟道气驱 但它又综合 了多种驱油机理 对不同的油藏 各种驱替机理的作用是不同的 主要机 理包括 维持和提高地层压力 烟道气对原油的重力驱作用 原油汽化产生的驱动效应 促使原油膨胀的驱动效应 高温高压下超临界蒸汽作用 烟道气对原油可能产生的混相作用等 二 泡沫驱油机理 二 泡沫驱油机理 泡沫是不溶性或微溶性的气体分散于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系 由液 体薄膜包围着的气体形成了单个的气泡 而泡沫则是气泡的聚集物 其中 气体是分散相 不连续相 液体是分散介质 连续相 两相泡沫通常由 起泡剂 稳定剂 气体和淡水组成的起泡液形成 起泡剂多为表面活性剂 气相有空气 天然气 氮气和二氧化碳等 1 泡沫的渗流特性 泡沫的渗流特性 1 泡沫在渗流时不断地破灭与再生 泡沫在孔隙介质的分布是均匀的 泡沫在多孔介质内渗流时 并不是 3 以连续相的形式通过介质孔隙的 而是不断地破灭与再生 气体在泡沫破 灭 再生过程中向前运动 液体则通过气泡液膜网络流过孔隙介质 液体 是连续相 气体是非连续相 孔隙介质的作用像一个可变的过滤器 泡沫 各相以不同的速度在孔隙介质中移动 气体比液体移动得快 2 泡沫视粘度随介质孔隙度的增大而升高 泡沫在多孔介质中具有很高的视粘度 表观粘度 视粘度随介质孔 隙度的增大而升高 泡沫是假塑性流体 粘度随剪切应力的升高而降低 介质的孔道越大则流速越慢 剪切应力越小 视粘度越大 泡沫的这种特 性不利于其在大孔道中的流动 很适合非均质油层驱油 3 泡沫在含油孔隙介质中的稳定性变差 并随含油饱和度的升高而 降低 泡沫在含油孔隙介质中的稳定性变差 并随含油饱和度的升高而降低 泡沫的运行距离相应缩短 但驱油实验也表明 进入有残余油的多孔介质 的泡沫 在继后的水驱过程中并不很快消失 需要进入数十倍的水才能排 尽 说明泡沫的稳定性足以维持到驱油过程的结束 4 泡沫粘附在水流通道的表面并由胶体 分散化合物形成薄膜 一定 程度地堵塞地层水和注入水的水流通道 2 泡沫驱油机理 泡沫驱油机理 空气泡沫驱油的原理利用空气加起泡剂经气液接触后产生泡沫 1 起泡剂本身是一种活性很强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具有改变岩 石表面润湿性和较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使原来呈束缚状的油通过油 4 水乳化 液膜置换等方式成为可流动的油 2 当泡沫的干度在一定范围时 54 74 其粘度大大高于基液 的粘度 改善了驱替液与油的流度比 提高了波及系数 3 泡沫流动需要较高压力梯度 从而克服岩石孔隙毛管力 把小 孔隙中的油驱出 4 泡沫进入地层后 由于泡沫具有 遇油消泡 遇水稳定 的性能 不消泡时其粘度不降 消泡后粘度降低 从而起到 堵水不堵油 作用 提 高驱油效率 5 泡沫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少 在高渗层中粘度大 在低 渗中粘度小 因而泡沫能起到 堵大不堵小 的作用 泡沫的低密度与高弹性能显著降低驱动流体的流度 增大其洗油能力 提高油层的驱油效率 因此 泡沫既能提高油层的波及系数 又能提高其 驱油效率 增加可采储量 三 空气泡沫驱的特点及适应性 三 空气泡沫驱的特点及适应性 1 注水与注气采油的区别 注水与注气采油的区别 向地层注水是一种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但对低渗透油藏 由于 地层吸水能力差 会出现地层注不进水 另外 用水驱驱油到了一定的时 候采收率便下降了 这是因为油藏中含油孔隙孔口方向朝各个方向 由于 水的比重比油大 因此可以把孔口向上的孔隙油驱出 而孔口向下的孔隙 油便剩在了油藏中 采用注气 因为气体的比重最小 气体便可以把孔口 向下的孔隙油采出 对于这种类型的油藏可以用注气的方法提高原油采收 5 率 2 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优势 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优势 1 空气驱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它兼有多种驱油机理 2 它适合于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 许多低渗透和特低渗透油藏 难于注水 而注气是容易注入地层达到驱油和补充能量的目的 3 注气开发油田能够有效的避免注水引起的盐敏 水敏 酸敏 碱敏造成的对地层的污染 同时注水可能由于与地层配伍性差而污染地层 4 利用高部位注气 利用重力稳定驱能最大限度地采出地层原油 从而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5 利用低温氧化 LTO 和高温氧化 HTO 能够采出重油 降 低粘度 提高流度 提高驱油效率 6 与水驱相比 空气气源丰富 处理技术已经成熟 操作方便 而陕北水资源紧缺 水处理难度大 7 与注水相比 注气不需要建注水站 污水处理站以及注水配套 的管线阀组等配套设备 注气相比是简单的 8 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表明 注气采收率要高于注水采收率 存在的问题是对其驱油效果和安全问题应进行系统地研究 三 旗胜三 旗胜 35 6 井组油藏地质特点井组油藏地质特点 一 油藏地质特征 一 油藏地质特征 旗胜 35 井区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吴旗县铁边城吴岔村耐半梁田粮淌 6 构造位置位于陕甘宁盆地东部斜坡带铁边城鼻隆构造旗胜 35 井区 该区钻遇的地层从上到下钻遇了新生界第四纪 中生界的侏罗系和三 叠系的地层 主要含油段依据岩性组合特征 自上而下将三叠系延长组划 分为长 1 长 10 十个油层组 其中 长 1 长 2 长 4 5 长 6 和延安组的 延 9 延 10 为该区的主要油层组 段 通过长 4 5 和长 6 油藏综合分析 油藏形成于西倾单斜的背景上 上倾方向依赖砂岩尖灭或砂岩物性变致密 对油气形成岩性遮挡 下倾方向则见到大面积的边 底水 油水分异好 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属典型的弹性水驱构造 岩性圈闭油藏 油藏埋深 为 1920 2250m 该区地面原油性质具有低密度 0 779 g cm3 低粘度 2 13mPa s 低沥 青质 3 44 低凝固点 8 20 初馏点低 57 74 少含蜡和少 含乳化水等特点 二 开 二 开采简况及主要问题采简况及主要问题 旗胜 35 6 井组共 11 口井 从 2004 年 8 月开始投入生产 到实施空气 泡沫驱之前 共有生产井 11 口 由于地层能量低 渗透率低 产量极低 因而经济效益差 到实施空气泡沫驱之前 累积产液 8883 5 m3 累积产油 4252 06 m3 累积产水 2625 67 m3 综合含水 41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1 油藏能量衰竭快 产液量 产油量下降快 采出程度低 由于没有外来能量补充 加上边水 底水不活跃 油井产量快速下降 仅生产一年时间 单井平均液量从初期的 8 6m3 d 降到 1 6m3 d 油量由 4 0m3 d 降到 1 1m3 d 自然递减达到 72 7 2 油藏属于 三低 油藏 天然能量开发不能达到高产高效开发 的目的 旗胜 35 井区渗透率 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均低于常规油田 属于难 采储量 天然能量开发方式只能是低产 低效地开发油田 随着天然能量 的进一步衰竭 油田产量将会急剧下降 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3 井网布局合理 但未分层系开发和未形成注采井网 无人工补 充能量 旗胜 35 井区 3 个井组分别为旗胜 35 6 井组 旗胜 35 18 井组和旗胜 35 28 井组 井网布局分别是按 7 点井网和 9 点井网部署的 但井并未分 层系开发 也未有人工补充能量井 所以井网布局并无实际意义 各井仍 然依靠天然能量开发 4 单井产量已经很低或高含水 个别井处于关停状态 从旗胜 35 6 井组分析 除 35 1 和 35 6 井日产油分别为 3 01m3和 3 23 m3 36 10 为 1 26 m3 35 11 为 2 18 m3 其余 7 口井日产油均低于 1 0 m3 个别井基本不出液 整体平均产量也仅仅 1 6 m3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产量进一步下降 必将有部分井关停产 针对该井区低能 低渗 低产和低效的特点 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是很 有必要的 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现有条件下 通过各方论证认为 注气开发 是一种最为合适的开采方式 一旦实施取得成功 它必将会大大改善该区 开发效果 并为陕北油气田的开发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8 四 注气方案设计要点四 注气方案设计要点 一 方案设计考虑因素 一 方案设计考虑因素 在方案设计时考虑到对生产反应很大 对方案设计有很大影响的因素 1 注入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值 2 日产油量 累计增油量 3 生产响应前持续的时间 4 到达高峰产量的时间 5 高峰产量持续时间 6 高峰产量以后的产量递减曲线特征 二 方案设计原则 二 方案设计原则 1 注气井尽量部署在高位置 低部位采油 2 注气井的注气层位不宜太长 注气目的层总体为长 4 5 的 3 4 层 和长 6 的 2 3 层 3 采油井由于射开层位不统一 必须归位生产 以便考查注气效果 和进行开发动态分析 4 方案部署 1 口注气井 以形成一个小规模注采井网 具有一定的 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 三 方案设计结果 三 方案设计结果 qs35 6 井为注气井 注气层位长 4 5 的 3 4 号小层和长 6 的 2 3 号 小层 qs35 1 井 qs35 4 井 qs35 7 井 qs35 8 井 qs35 9 井 为对应一线 9 生产井 生产层位为长 4 5 的 3 4 号小层和长 6 的 2 3 号小层 合注合 采 qs35 2 井 qs35 3 井 qs35 5 井 qs35 10 井 qs35 11 井为二线生产 井 根据数值模拟研究结果 注气速度不同 提高采收率不同 注气速度 大 注入气体压力高 采出程度相对较高 在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 综 合压缩机的承受能力等因素 设计单井日注气 2 5 104m3 累计注气量为 2 68 107m3 相当地下体积为 13 1 104m3 相当于 0 23PV 方案实施后 累计增油 3 87 104m3 提高采收率 18 9 五 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五 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一 方案实施 一 方案实施 1 注气井实施 注气井实施 2005 年 12 月 11 日正式投入注气 初期注空气压力 13MPa 日注空气 10800m3 折合地下体积 54m3 到 2006 年 11 月 30 日 注气压力 20MPa 日注气 10292m3 折合地下体积 41 17m3 图 1 2 累计注气折 合地下体积 8159 35 m3 从 2005 年 12 月到目前共注泡沫液 13 次 注泡沫液 541m3 注隔离液 234m3 共注液体 775m3 合计注入地下体积 8934 35 累计注采比 0 62 10 0 0 5 0 10 0 15 0 20 0 25 0 2005 12 142006 2 122006 4 132006 6 122006 8 112006 10 102006 12 92007 2 7 日期 注气井油压 MPa 图 1 旗胜 35 6 井注气压力 0 00 10 00 20 00 30 00 40 00 50 00 60 00 70 00 2006 1 12006 1 312006 3 22006 4 12006 5 12006 5 31 2006 6 30 2006 7 30 2006 8 29 2006 9 28 2006 10 282006 11 27 日期 日注气地下当量 m3 0 00 1000 00 2000 00 3000 00 4000 00 5000 00 6000 00 7000 00 8000 00 9000 00 累计注气地下当量 m3 空气 m3 累计注气量 m3 图 2 旗胜 35 6 井注气量曲线 11 2 采油井工作量的实施 采油井工作量的实施 采油井共有 11 口其中 1 线井 5 口 有 3 口井实施了补孔归位 1 旗胜 35 1 井补孔归位 2006 年 3 月 28 日到 2006 年 4 月 19 日 补孔长 4 5 层位 井段 2078 2082m 1 层 4m 2 旗胜 35 4 井归位 2006 年 4 月 19 日到 2006 年 5 月 12 日 挤封 长 2 砂组 回采长 4 5 的 2 小层 射孔井段 2158 0 2162 0m1 层 4 0m 补 射孔段 2142 2146m1 层 4m 3 旗胜 35 7 井补孔归位 2006 年 4 月 20 日 补孔长 4 5 的 3 小层 井段 2110 2111 5m 1 层 1 5m 井段 2128 2130m 1 层 2 米 并压裂生 产 从生产曲线上分析 3 口补孔井 旗胜 35 1 井 旗胜 35 4 井 和旗胜 35 7 井 有一点增油效果 但总的效果不大 旗胜 35 4 井日产油增加 0 2m3 有效期大约 32 天 累计增油 6 15m3 旗胜 35 1 井补孔基本没有增 油效果 旗胜 35 1 井补孔基本也没有增油效果 分析原因认为 该井区属 于低孔低渗区块 随着开发的深入 地层能量低 补孔后基本见不到补孔 效果 而且补孔层是品位低的难采储量 这些层只有通过注气保持地层能 量和注气驱才能有效的开发 二 效果分析 二 效果分析 旗胜 35 6 井组注气对采油井生产有积极的效果 1 地层压力得到恢复 由于该井组没有测压和动液面资料 不能直 接观察地层压力的变化 但从注入压力观察 从初期的注气压力为 13MPa 到目前位置注气压力为 20MPa 对稳定井组产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图 1 2 弥补了地下亏空 目前累计采液 12255 1m3 折合地下体积 14275 7m3 累计注气折合地下体积 8159 35m3 图 1 注泡沫液和隔离液 775m3 累计注入地下体积 8934 35m3 累计注采比 0 62 有效地弥补了地 下亏空 部分地保持了地层压力 但是由于注采比小 所以地层能量没有 得到完全恢复 部分井仍然供液不足 目前有 6 口井因供液不足而关井 3 3 口井明显见到注气效果 旗胜 35 1 井 旗胜 35 4 井 旗胜 35 7 井见到了明显的增有效果 见图 3 4 5 应用双曲递减规律 回归递减 曲线 旗胜 35 4 井 2006 年 2 月见到明显的增油效果 液量和油量上升 到 2006 年 12 月 10 日累计增油 16 53m3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5 9 2005 11 905 12 2906 2 1706 4 806 5 2806 7 1706 9 5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3 旗胜 35 4 井日产油曲线 旗胜 35 1 井 2006 年 4 月下旬开始明显见到注气效果 液量和油量上 升 含水稳定 到 2006 年 12 月 10 日累计增油 168 27m3 开始注气 1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006 2 172006 4 82006 5 282006 7 172006 9 52006 10 252006 12 14 日期 日产油量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4 旗胜 35 1 井日产油曲线 旗胜 35 7 井 2004 年中旬开始见到注气效果 液量和油量稳中有升 8 个月日产油稳定在 1 1m3到 1 2m3之间 在未注气之前是不可能的 截止 2006 年 12 月 10 日 累计增油 223 88m3 0 1 2 3 4 5 6 7 8 05 8 605 10 505 12 406 2 206 4 306 6 206 8 106 9 3006 11 29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油拟合曲线 图 5 旗胜 35 7 井日产油曲线 开始注气 14 0 0 2 0 4 0 6 0 8 1 1 2 1 4 1 6 1 8 2 04 11 1905 2 1705 5 1805 8 1605 11 1406 2 1206 5 1306 8 11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6 旗胜 35 3 井日产油曲线 4 3 口井维持了液量和油量稳定 在注气前 旗胜 35 6 井组单井日 产油 日产液持续下降 部分井年递减率达到了 80 平均递减率也在 72 左 右 如果没有人工补充能量 该井区很快就有许多井停产 2005 年 12 月 10 开始注气以后 地层能量得到了部分补充 地下亏空也得到一定程度的 补充 除上面 3 口井明显见到注气效果外 还有 3 口井旗胜 35 5 井 旗胜 35 11 井和旗胜 35 12 井产量维持稳定 完全克服了递减 如果考虑递减 计算增油量的话 3 口井累计增油 281 70m3 旗胜 35 12 井从 2005 年 8 月投产到 2006 年 4 月中旬 产量持续下降 日产油从投产的 2 6m3 下降到 2006 年 4 月中旬 0 8m3 年递减率在 80 以上 2006 年 4 月到目前为止 日产油基本维持稳定 可以看出 地层能 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开始注气 15 0 0 5 1 1 5 2 2 5 3 3 5 4 4 5 5 05 7 2705 9 2505 11 2406 1 2306 3 2406 5 2306 7 2206 9 2006 11 1907 1 18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7 旗胜 35 12 井日产油曲线 旗胜 35 11 井 2005 年 9 月投产 初期产量达到 4 5m3 到 2006 年 6 月 产量已经下降到 0 8m3 递减率达到 80 以上 2006 年 7 月到目前产量基 本维持在 0 9m3左右 减缓了递减 有效地保持地层能量开发 0 0 5 1 1 5 2 2 5 3 3 5 4 4 5 5 05 9 2005 11 905 12 2906 2 1706 4 806 5 2806 7 1706 9 506 10 2506 12 1407 2 2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8 旗胜 35 11 井日产油曲线 开始注气 开始注气 16 旗胜 35 5 井 2004 年 8 月投产 初期产量 4 4m3 2005 年 12 月产量下 降到 0 3m3 自然递减非常大 通过注气 该井产量 2006 年 3 月还有上升 趋势 产量维持在 0 4m3左右 而且产量非常稳定 大大地减缓递减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8 0 9 1 05 11 2406 1 1306 3 406 4 2306 6 1206 8 106 9 2006 11 906 12 29 日期 日产油 m3 实际产油曲线 递减拟合曲线 增产拟合曲线 图 9 旗胜 35 5 井日产油曲线 从上述见效情况分析 可以看出下面的特点 1 一线井能够见到注气效果 旗胜 35 1 35 4 35 7 等井是一线井 明显的见到了注气效果 2 在河道相沉积的主河道上 渗透率较好的二线井也能得到一定的 能量补充 例如旗胜 35 11 35 3 35 12 等井维持了产量的稳定 3 目前还没有得到地层能量补充的井 完全处于停产状态 目前有 5 口井供液不足而停产 表 1 可以看出 在地层能量没有得到完全恢复 二线井和沉积边缘非主流线的井在目前是很难见到注气效果的 三 注气效果评价 三 注气效果评价 从 2005 年 12 月 11 日开始注气以来 地层能量得到了补充 注气压 开始注气 17 力从初期的 13MPa 上升到目前 20MPa 含氧量维持不变 气体还没有突 破 3 口井明显见到增油效果 表 1 另外还有 3 口井克服了递减 产量 维持稳定 表 1 旗胜 365 6 井组目前生产情况统计表 井号 日产液 m3 日产油 m3 日产水 m3 累计产液 m3 累计产油 m3 自然产量 m3 累计增油 m3 35 2 不上液 733 457 457 4 35 12 62 370 232597 52334 452166 18168 27 35 6 注气井 1850 71709 081709 08 35 120 80 730 07639549473 6575 35 35 110 80 70 1555 5514 16416 1498 02 35 10 不上液 1695248248 35 9 不上液 265227227 35 8 不上液 289 5171171 35 710 920 08890 8647423 12223 88 35 51 10 350 751355417308 67108 33 35 4 停 1057 7140 76124 2316 53 35 3 不上液 326129117 3811 62 合计 12255 17143 856441 85702 00 如果没有注气补充地层能量 依靠天然能量开发 井组自然累计产量 6441 85m3 通过注气 井组合计累计增油 702 00m3 可以说在这种低渗 透油藏注空气驱采油取得了增油效果 六 存在问题及下步建议六 存在问题及下步建议 为了确保安全和腐蚀问题 国外在整个注气过程中均采用了现代自动 化管理和监测技术 例如 注入气体自动计量有安全防爆防漏检测系统 注气井安装井口控制器 防止回流和过高压力 所有管子均经钝化处理 减轻内部生锈 腐蚀和结垢程度 气体压缩机采用特殊高温润滑剂 降低 爆炸的危险 准备两台气体压缩机 留有余量 以保证注气量恒定等等 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 还备有应急补救措施 18 这次和吴旗采油厂开展的注气项目是首次在陕北地区开展类似项目 具有创新和探索研究的性质 通过本次先导试验的总结和分析 完善 对 下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 一 存在问题及预防措施 综合分析空气泡沫驱试验 主要问题是空气压缩机故障防范 注入管 线的腐蚀 堵塞与防腐 空气顶替系统 用氮气或水 泡沫等将井筒中空 气顶入油层 阻止油层中烃气回流 发生爆炸 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 防止停注和重新启动后烃向井筒回流造成注入井内爆炸 国外油田注空气的开发试验过程中 一般是当压缩机的停机时间超过 30min 时 就采用一套净化系统 向井内泵入氮气 水或 2 的氯化钾水 溶液 将剩余的空气推入地层 以阻止烃向井筒回流 经过几个多月的注 气开采后 当近井筒的烃大部分已燃烧掉或被驱替时 方可停止使用洗井 液系统 本次试验中采用泵入一定数量泡沫的办法成功解决了烃向井筒回 流的问题 2 防止由于氧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练接送考试题及答案
- 液压液力气动密封件制造工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肉品分级员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焙烧压煮工数字化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会展设计师5S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机械手表装配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戴卡新员工安全培训课件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拉布大林上库力三河苏沁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成都纹绣培训公开课课件
- 成瘾障碍课件
- 托管班的转让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新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金融市场基础知识押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1509∕T 0003-2023 《奶绵羊产奶性能测定技术规程》
- 2025年吉林省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 社区安全知识培训资料课件
- 托盘运输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4年春季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年不明原因肺炎应急演练预案范文
- 子宫腺肌病课件
- 2025年小学语文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教材过关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