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总论课件.ppt_第1页
刑法学总论课件.ppt_第2页
刑法学总论课件.ppt_第3页
刑法学总论课件.ppt_第4页
刑法学总论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 又是被告人权利的大宪章 冯 李斯特 甘肃政法学院郜占川 二 一 年五月 刑法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她内容丰富 体系完整 本课程将围绕着刑法的总论 本体论 犯罪论 刑罚论 及刑法的分论两编对刑法学进行探析 力求呈现一个完整清晰的刑法理论脉络 刑法学课程 刑法学课程 崇德明法弘毅致公 目录 一 刑法学的历史发展二 刑法学的理论体系三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四 研究意义 胸怀造就法学家 导言 导言 1贝卡里亚的 论犯罪与刑罚 一书 奠定了刑法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刑法学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诞生 3我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将前苏联的刑法理论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以创建自己的刑法学 一 刑法学的历史发展 刑法学的理论体系 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 原则 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所形成的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导言 二 刑法学的理论体系 一 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1 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刑法2 要用历史 发展的观点研究刑法3 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刑法 二 刑法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 注释方法2 比较方法3 历史方法4 案例方法5 社会学方法 导言 三 刑法学研究方法 研究刑法学的意义 导言 四 研究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法学系 二 七年五月 第一编刑法总论 第十二章阻却犯罪性事由 刑罚的裁量制度 刑法本体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本章重点问题 1 刑法的概念2 刑法的表现形式与分类3 刑法的结构4 刑法解释的分类 本章关键术语 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体系刑法解释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刑法的概念 表现形式与分类 我国刑法的阶级性质与法律性质 我国刑法的根据与任务 我国刑法的体系与结构 刑法解释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一 刑法的概念 一 刑法的内涵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 根据自己的意志 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 并对被确为犯罪的人给于什么样的形式制裁的法律 由于犯罪 刑事责任与刑罚是刑法的基本内容 因此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 目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关于刑法概念的争议 一 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根据自己的意志 规定何种行为是犯罪并对该行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二 刑法是规定犯罪 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三 刑法是 规定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目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二 刑法的渊源1 刑法典 刑法修正案2 单行刑法3 附属刑法4 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所制定的变通与补充规定 5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适用的刑法 目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三 刑法的分类 刑法分类 1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 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3 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4 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 第一节刑法的分类 目录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二 刑法的性质 1 刑法的特定性 2 刑法的广泛性 3 刑法的严厉性 目录 1 阶级社会的产物 2 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3 由国家的阶级性决定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刑法的根据 基本法根据 宪法 实践根据 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 目录 第二节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刑法的任务 第二节刑法的任务 目录 1 保卫国家安全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 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 4 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一 刑法体系 2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 章 节 条 款 项 1 概念广义的刑法体系 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刑法体系 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 条款 同一条款可能只表达一个意思 也可能包含两个以上意思 第三节刑法体系 目录 第三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4 但书 1 与前段意思相反 2 前段意思的例外 3 对前段意思的限制 4 对前段意思予以补充 二 刑法的解释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一 刑法解释的意义刑法解释是对刑法规定意义的阐明 二 刑法解释的效力 1 立法解释 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刑法解释 2 司法解释 指由国家最高时发机关依据法律的授权对刑法规定的含义所作的说明 3 学理解释 指由未经国家立法机构授权的机关 单位 社会团体 学术组织以及专家学者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 极度的精密在法律中受到非难 目录 第三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三 刑法解释的方法 1 文理解释 指从刑法条款用语的语义及通常使用方式出发来说明刑法规定含义的解释方法 2 论理解释 指按照立法精神 联系刑法产生的缘由 沿革及其他有关事项 对刑法规定作逻辑分析 从而阐明其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常见的论理解释是扩张解释 限制解释和当然解释 极度的精密在法律中受到非难 目录 第三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第一编刑法总论 刑法本体论之刑法概说 关于刑法解释立场的争议 1 主观说 刑法解释的目标应是阐明立法时立法者的意思 2 客观说 刑法解释应揭示的是适用时刑法之外的意思 3 折中说 是调和主观说和客观说的一种法律解释学说 极度的精密在法律中受到非难 目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本体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刑法基本原则对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指导意义 最刑法定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内涵及其立法体现和司法运用 本章重点问题 1 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2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3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4 罪责刑相适应的立法体现和司法适用 本章关键术语 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适用刑法平等罪责刑相适应 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 贯穿刑法始终 指导和制约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全过程的 带有全局性 根本性的准则 罪刑法定原则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 对刑事立法具有先导性意义2 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3 对刑法任务与目的的实现具有保障作用 包括 意义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目录 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渊源与含义 一 罪刑法定原则的渊源 1 一般认为 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 大宪章 第39条的规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 启蒙时期洛克 孟德斯鸠 贝卡里亚等三权分立的思想也蕴含着罪刑法定的精神 3 罪刑法定原则真正成为基本原则 近代刑法学鼻祖的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功不可没 费尔巴哈 孟德斯鸠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6 成为国际人权法上的基本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4 现代意义上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渊源是法国1789年的 人权宣言 第8条 1791年的 法国宪法 和1810年的 法国刑法典 5 英美法系 主要体现在程序法中 正当的法律程序 人权宣言 封面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 自然法理论 心理强制说 三权分立思想 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 沿革意义上之思想基础 现代理论认为其思想基础为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 二 形式侧面 实质侧面 成文法主义 禁止事后法 禁止类推 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禁止不均衡的 残虐的刑罚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 刑罚法规内容的适正性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 法定 化成为刑法修订和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一原则体现在 罪之法定 刑之法定 1 对犯罪概念的确定 2 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 3 对具体犯罪 刑法分则规定了具体的构成要件 1 总则中对刑罚种类的规定 2 总则中对量刑原则的规定 3 分则中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刑种和刑度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三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1 刑法 重申了1979年 刑法 为解决刑法溯及力问题而确定的从旧兼从轻规则 2 刑法 取消了1979年 刑法 第79条关于刑事类推的规定 废止了这一和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相互冲突的具体制度 3 刑法 在法定刑的设置上进一步细化量刑幅度已降低刑法的不确定性 4 刑法 在罪刑规范的表述方面力求尽可能的清楚 确切 5 刑法 进一步强调刑法规定的适当性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三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1 严格认定犯罪 2 准确裁量 执行刑罚 3 正确进行刑事司法解释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完善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 思考 这被称之为积极的罪刑法定与消极的罪刑法定 是否合理呢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建议将其修改为 行为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 1 从罪刑法定原则产生与发展来看 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消极的限制机能 即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个人自由 2 从国际公约的规定看 罪刑法定原则也是消极的3 从其他国家的规定看 都只是从消极的层面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如德国 法国 瑞士等 目录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任何权力都不得位于法律之上 一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渊源与含义 第三节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1 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 人生而平等 的口号2 作为一项法律原则 最早是法国1789年 人权宣言 3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 目录 第三节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我国刑法第4条明文规定 对任何人犯罪 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基本含义是 1 对任何人 只要他没有违反刑法 都平等地受到刑法的保护 2 任何人犯罪后 无论其家庭出身 社会地位 职业性质 教育程度 政治面貌 宗教信仰 财产状况如何 都应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 依法定罪 量刑和行刑 而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不受刑事制裁的特权 目录 第三节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一 在认定犯罪上应一律平等 二 在刑法裁量方面应一律平等 三 在刑罚执行上应一律平等注意 平等并不等于无差别 平等与区别对待并不矛盾 关键在于造成差别的原因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法不是针对个别人而是针对一般人而设计 三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目录 第三节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一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渊源与含义 目录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渊源与含义1 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血还血 是这一观念最远处的表现形式 2 十七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倡导罪刑相适应主要是基于更有效的俄制犯罪以及防止滥用刑罚权的考虑 3 19世纪末 罪刑相适应思想注重刑罚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个人情况相适应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刑罚首先要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 犯罪性质 犯罪情节 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 其次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体现在 一 在立法上 立法者应主要根据犯罪性质 犯罪情节来规定法定刑 侧重一般预防 兼顾人身危险性 二 在量刑时 法官既要根据行为人的犯罪行为 同时也要考虑人身危险性来裁量刑罚 特殊预防为主 兼顾一般预防 三 在执行时 主要考虑人身危险性 侧重特殊预防 目录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二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表现 立法上表现 司法适用的要求 1 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2 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3 规定了一系列刑罚制度 4 设置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 1 纠正重定罪轻量刑 定罪量刑并重 2 纠正重刑主义 罚当其罪 目录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 树立宽严相济的刑法理念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基本原则 罪责越重刑罚越重 目录 第四节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观点一 应有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和罪责自负原则观点二 应有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观点三 应有罪刑法定原则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和罪责自负而不株连无辜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究竟有哪些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本体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法律不理会琐细之事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刑法效力范围的概念 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及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具体规定 刑法时间效力的概念以及我国刑法关于时间效力的具体规定 本章重点问题 1 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2 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3 解决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的原则 本章关键术语 刑法空间效力溯及力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 刑法的空间效力概述 目录 概述 概念和原则 刑法的空间效力 是指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 所要解决的是刑法在什么地方对哪些人适用的问题 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二 刑法处理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 一 属地原则 二 属人原则 三 保护管辖原则 四 普遍管辖原则 1 现代国家都是以采用属地原则为主 兼采其他原则的混合刑事管辖体制 2 我国刑法有关空间效力的规定 采取的也是属地管辖为主 属人管辖 保护管辖 普遍管辖为辅的刑事管辖混合体制 目录 概述 概念和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三 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处理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 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 都适用本法 目录 属地原则 一 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没有其他法律的 特别规定 条件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 包括 1 领陆 2 领水 3 领空 拟制领土 我国领土的延伸 也适用我国刑法 1 我国的船舶或航空器 第6条第2款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 也适用本法 旗国主义 2 我国驻外大使馆 领事馆 目录 属地原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的含义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2 关于犯罪地标准 如何确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隔地犯 行为实施地与结果发生地不一致的现象 1 行为地说 行为地为犯罪地2 结果地说 结果地为犯罪地3 中间地说 行为与结果的中间影响地 为犯罪地4 遍在说 折中说 行为地与结果地都是犯罪地 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本国领域内 就适用本国刑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 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刑法 第6条第3款 可见我国采取的是遍在说 目录 属地原则 1 刑法 第11条关于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 对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台湾地区不适用中国大陆刑法 3 刑法 第90条的关于 民族自治地方的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 4 刑法 施行后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特别刑法的规定 真正属于属地管辖权例外的只有上述第一种情况 2 没有其他法律的 特别规定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目录 属地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 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1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国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 适用本法 2 其他一般公民在国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 原则上适用我国刑法 但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可不予追究 三 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1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针对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2 所犯罪的最低刑必须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3 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属应受处罚 双重犯罪原则 目录 对国外犯适用的原则 四 普遍管辖1 所犯之罪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中所规定的罪行2 犯罪人在我国领域内被发现 我国就应当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 行使刑事管辖权 3 适用其他三个原则无法进行管辖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空间效力 练习题 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 对 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采取的判断标准是 A 行为地主义B 结果地主义C 行为地或结果地主义D 行为地与结果地主义2 A国公民在公海上空将B国民航客机劫持到C国 该犯罪嫌疑人潜逃后被我国司法机关依法逮捕 则我国对该犯罪嫌疑人行使管辖权的依据是 A 属人原则B 属地原则C 保护主义原则D 普遍管辖原则 目录 刑法的空间效力练习题 3 中国公民张某在美国留学期间 因与同学发生口角 继而斗殴 张某使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将同学美国人史密斯捅死 中国法院可依 原则主张对本案的管辖权 A 属地管辖B 属人管辖C 保护管辖D 普遍管辖4 外国籍商人杰克来华经商期间 与中国女青年李某恋爱 后因李某提出分手 杰克怀恨在心 遂指使人对李某用浓硫酸毁容 我国法院依法对杰克及同案犯人进行了审理 我国法院依据的是 A 属地管辖B 属人管辖C 保护管辖D 普遍管辖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目录 刑法的空间效力练习题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一 刑法的时间效力概述 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 以及对生效以前的犯罪行为是否适用 具体包括生效时间 失效时间 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 二 我国刑法处理时间效力的基本规定 生效时间 失效时间 1 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2 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施行 1 由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废止 如 刑法 附则编 2 新法颁行后旧法自然失效 即新法施行后代替了同类内容的旧法 旧法自行废止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目录 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 刑法生效和失效的时间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 刑法的溯及力 各国刑事立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 大致有以下五种原则 1 从旧原则 2 从新原则 3 从轻原则 4 从新兼从轻原则 5 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后 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的效力 如果具有适用效力 则是有溯及力 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目录 刑法的追溯力 1 处理刑法溯及力的一般原则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2 我国刑法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刑法 第12条对刑法生效前发生的行为 分为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 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而刑法认为是犯罪的 适用当时的法律 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即刑法没有溯及力 2 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 但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适用刑法 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3 行为时的法律和刑法都认为是犯罪 并且按照刑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 刑法比当时的法律处刑较轻 对此应作扩大解释 的 则适用刑法 即刑法具有溯及力 4 修订的刑法施行以前 依照行为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 继续有效 5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理的案件 适用行为时的法律 目录 刑法的追溯力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思考 新 轻 法能否适用于已经生效判决的案件 各国的立法例大致有三种 其一 新 轻 法一律不适用于已经生效判决的案件 其二 只要新法有利于被告人 不管是根据新法认为无罪 还是仅处罚减轻 都溯及适用于生效裁判案件 其三 只有当依据新法行为不被认为是犯罪时 才可以溯及适用于生效裁判的案件 而如果仅仅是依据新法处罚减轻 则不适用于生效裁判案件 我国刑法第12条第2款 本法施行以前 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 继续有效 目录 刑法的追溯力 第一编刑法总论刑法本体论之刑法的效力范围 目录 刑法的追溯力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一 刑法司法解释是否有溯及力 二 刑法司法解释的溯及力的处理方式 1 对刑法司法解释所解释的刑法规定实施以前发生的案件的溯及力的处理办法 2 对刑法司法解释所解释的刑法规定实施以后而本解释公布以前发生的案件的溯及力的处理办法 3 刑法司法解释对其解释的刑法规定实施以后而其自己生效以前 已有司法解释正在生效实施 而且新 旧司法解释内容有不一致时发生的案件的溯及力的处理办法 犯罪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 第四章犯罪及刑事责任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三种类型的犯罪概念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分类 犯罪构成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构成的分类 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本章关键术语 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构成要件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一 犯罪的概念 一 犯罪概念的类型1 在刑法典中不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2 形式的犯罪概念 强调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 3 实质的犯罪概念 着眼于揭示犯罪的反社会性实质 4 形式与实质统一的犯罪概念 即将犯罪的法律属性和实质特征结合起来作为犯罪的定义 如我国刑法第13条 目录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如李斯特认为 犯罪是一种特别危险的侵害法益的不法行为 刑法理论对犯罪的不同定义 1 依犯罪的法律后果给犯罪下定义 如犯罪是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 依犯罪的成立条件给犯罪下定义 如德 日学者认为 犯罪是符合构成要件 违法的 有责的行为 3 结合犯罪引起的诉讼程序来下定义 英美法系刑法理论认为 犯罪是一种可以提起刑事诉讼程序并导致刑罚的违法行为 4 根据犯罪的反社会性给犯罪下定义 实质的犯罪定义 如认为犯罪是反社会的行为或犯罪是社会侵害性的行为 5 结合犯罪的本质特征与法律特征下定义 目录 第一节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犯罪概念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二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目录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即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1 对这种危害性应当从整体的意义上来理解 即犯罪决不仅仅是加害人和被害人个人之间的私人矛盾 它危害到了整个社会或者说是社会共同体本身 2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指轻微的危害 而是指危害达到相当程度的情况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目录 2 犯罪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1 犯罪不是一般的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 而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从而有助于把握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的区别 2 从司法角度讲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唯一存在方式和判断尺度 3 犯罪是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即具有刑罚当罚性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1 是与我国建立形式法治优先 实质法治为辅的法治国目标相适应的 2 是与罪刑法定原则形式的侧面与实质的侧面相适应的 我国现行犯罪概念的合理性 反对者 陈兴良 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 法律科学 1999年第6期 维护者 苏彩霞 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 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 法学 2006年第3期 支持的理由 vs 目录 我国现行犯罪概念的合理性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特征说 通说 二特征说 张明楷教授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的本质特征 实质特征 社会属性 犯罪的法律特征 形式特征 法律属性 应受刑罚处罚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 目录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二 犯罪的分类 理论分类 法定分类 一 自然犯与行政犯 二 隔隙犯与非隔隙犯 三 即成犯 状态犯 继续犯 一 国事犯罪与普通犯罪 二 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三 亲告罪与非亲告罪 四 基本罪 加重罪与减轻罪 犯罪的分类 目录 第二节犯罪的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第二节犯罪构成 一 犯罪构成理论的沿革 一 德 日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递进式构成要件符合性 行为 结果 因果关系 违法性 违法性阻却事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险 有责性 责任能力 故意 过失 二 英美法系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双层次第一次层次 实体意义上的犯罪要件 犯罪行为与犯罪心态 第二次层次 诉讼意义上的犯罪要件 无合法抗辩事由 正当防卫 紧急避难 未成年 错误 精神病 醉态 胁迫 警察圈套 安乐死 目录 第三节犯罪构成 三 前苏联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平面式1 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是相统一的 2 犯罪构成要件之间是有机统一的 3 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是统一的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二 我国犯罪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一 犯罪构成的概念 目录 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规定的 反映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特征 1 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所必需具备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 犯罪构成是有能够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要素组成的 3 犯罪构成是由刑法加以规定的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联系 犯罪概念 犯罪构成 基础 具体化 区别 功能不同 犯罪概念重在揭示犯罪的基本特征 回答 什么是犯罪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规格 标准 回答 怎样认定犯罪 目录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二 犯罪构成的意义 目录 我国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 1 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意义 2 对刑事司法实践的意义3 对发展和完善刑法理论的意义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三 犯罪构成的分类 一 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就单独的既遂犯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修正的犯罪构成 指总则性条文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加以修正 而就共犯 未完成形态的犯罪等规定的犯罪构成 这种分类法源自德 日等国刑法理论 我国刑法理论也引进了这一说法 二 叙述的犯罪构成与空白的犯罪构成叙述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完整地规定了所有要件的犯罪构成 空白的犯罪构成 指刑法仅规定了部分要件 其他要件需要法官适用时进行补充或解释的犯罪构成 目录 犯罪构成的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三 简单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单一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规定的各个要件均属单一的犯罪构成 复杂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内容可供选择或者互有重叠的犯罪构成 四 普通的犯罪构成 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普通的犯罪构成 是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 是某种犯罪常见的犯罪构成 派生的犯罪构成 是指以普通犯罪构成为基础 由于具有严重或较轻社会危害程度的情节而从普通犯罪构成分化出来的犯罪构成 包括加重的犯罪构成与减轻的犯罪构成 目录 犯罪构成的分类 三 犯罪构成的体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体系 是指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按照一定顺序和层次组成的有机整体 目录 犯罪构成要件 设定犯罪构成要件的个数 决定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确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1 四要件说 通说 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观方面2 三要件说a 张明楷教授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b 何秉松教授 犯罪主体 危害行为 犯罪客体3 二要件说 杨兴培教授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构成要件的数量 目录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要件的排列顺序 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 2 赵秉志教授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 1 张明楷教授 通说 目录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目录 犯罪构成要件 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 犯罪客体犯罪对象 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方法犯罪时间犯罪地点 一般主体特殊主体身份单位犯罪主体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 犯罪构成要件的层次结构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目录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一 关于犯罪概念的争议 有人认为 以社会危害性为核心的犯罪概念实际上是犯罪的政治概念或阶级概念 而不是刑法意义上的概念 2 有人认为 将社会危害性引入犯罪概念中的合理性主要在于 从立法角度看 社会危害性是立法者行使刑事立法权的唯一根据 从司法角度讲 社会危害性判断是实现个案争议的需要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目录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二 关于犯罪基本特征的争议 一 社会危害性能否被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1 主张采纳形式的犯罪概念的学者提出应将社会危害性从犯罪概念中驱逐出去 2 主张采纳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刑法学体系都是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的 二 刑法当罚性能不能被归纳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说认为 刑法当罚性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2 否定说认为 刑法当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问题 而不是犯罪本身的特征 第一编刑法总论 犯罪论之犯罪及刑事责任 目录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二 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争议 一 社会危害性能否被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1 主张采纳形式的犯罪概念的学者提出应将社会危害性从犯罪概念中驱逐出去 2 主张采纳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犯罪概念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刑法学体系都是以社会危害性为中心的 二 刑法当罚性能不能被归纳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说认为 刑法当罚性也是犯罪的一个基本特征 2 否定说认为 刑法当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问题 而不是犯罪本身的特征 犯罪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 第五章犯罪客体要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论述了犯罪客体要件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客体要件的意义 犯罪客体要件的分类 犯罪客体要件的识别 本章关键术语 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直接客体社会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一 犯罪客体要件的概念犯罪客体要件是行为成立犯罪与成立何种犯罪所必须侵犯的某种法益 二 犯罪客体的概念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 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三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有利于准确定罪 有利于准确量刑 目录 第一节犯罪客体要件概述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一 犯罪的一般客体 1 犯罪的同类客体 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共同侵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法益 2 我国刑法分则主要是根据同类客体的原理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加以分章分节规定 3 同类客体是对一般客体的具体化 1 犯罪的一般客体 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我国刑法保护的法益 2 它是一个抽象的法益整体 犯罪的一般客体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 是犯罪客体的最高层次 二 犯罪的同类客体 目录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2 意义犯罪的一般客体和同类客体是对犯罪或者某一类犯罪的概括性反映 犯罪的直接客体则决定着某一具体行为的定性 犯罪的直接客体揭示了具体犯罪侵犯的法益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 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司法实践中区分罪与非罪 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 1 概念犯罪的直接客体 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某一具体法益 目录 三 犯罪的直接客体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 刑法予以次要保护的法益 3 犯罪客体的分类 物质性客体和非物质性客体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主要客体 次要客体 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为严重 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法益 主要客体决定了该具体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 决定了犯罪的性质 目录 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第三节犯罪客体要件的识别 一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一 犯罪对象的定义和特征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或物 特征 目录 第三节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人或物2 犯罪对象是实行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二 区别 1 犯罪客体要件是任何犯罪必备的构成要件 而犯罪对象只是某些犯罪必备构成要件 2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 犯罪对象不能 3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犯 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 犯罪对象则不是 二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一 联系 1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 或是相应社会关系的主体或参与者 2 犯罪行为通过直接作用于犯罪对象侵犯犯罪客体 目录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二 区别 1 犯罪客体是犯罪的构成要件 而刑事被害人则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 2 所有的犯罪均须具备犯罪客体 而刑事被害人则未必 3 两者的内容 表现形式均存在较大的区别 二犯罪客体与刑事被害人之间的关系 一 刑事被害人的概念刑事被害人 是指其人身 财产及其他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目录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体要件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关于犯罪客体要件的定义及其地位的争论1 社会利益说 认为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利益 2 法秩序说 认为犯罪客体就是刑法所保护的合法秩序 3 社会关系与利益说 认为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和国家 集体 公民个人的利益 4 犯罪对象说 认为犯罪客体就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危害行为指向或影响的对象 5 权利说 认为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属侵犯的权利 目录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 犯罪论 第一编刑法总论 不作为也是行为 第六章犯罪客观要件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阐述了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及特征 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危害结果的含义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本章关键术语 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不作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2 特征 一 法定性 构成犯罪的各种客观要件必须是刑法规范明文规定和包含的 二 客观事实特征 三 说明行为对法益有所侵犯的客观事实特征 四 是犯罪成立必须具备的客观因素 1 概念犯罪客观要件 是指刑法规定的 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一 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及特征 目录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二 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一 犯罪客观要件与犯罪客观要件要素 前者与犯罪主体要件 犯罪客体要件 犯罪主观要件并列 而犯罪客观要件要素是前者的组成部分 是下位概念 二 犯罪客观要件要素 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 行为时间 行为地点 行为方法 手段 行为对象 但上述要素中 除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必须具备的以外 其他要素只是某些犯罪的客观要件要素 三 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 一 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 二 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 有助于区分犯罪完成与未完成形态 四 有助于正确认定犯罪的主观方面 五 有助于正确量刑 目录 第一节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1 行为的含义 在我国刑法中 行为在三种意义上使用 1 最广义的 泛指一般行为 刑法第12条 2 广义的 指犯罪行为 包括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 刑法第13条 3 狭义的 仅指作为犯罪客观要件要素的危害行为 不包括主观方面 一 危害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2 危害行为 1 犯罪是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是指具备一切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 2 指仅作为犯罪客观要件要素的行为 在此意义上使用 目录 第二节危害行为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3 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4 特征 1 有体性 客观上人的身体动静 2 有意性 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 3 有害性 对社会有危害 1 人在睡梦中或者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如精神病患者在精神完全失常时打伤他人的行为 虽然该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后果 但它不是这里的危害行为 不能让其负担刑事责任 2 人在不可抗力下的举动 如消防队员在赶往救火的途中 突然遇到泥石流 赶往救火地点的公路被毁 无法抵达救火现场 消防队员不救火的行为就不是这里的危害行为 而是不可抗力下的举动 3 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 注意 目录 第二节危害行为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1 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 它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另一基本形式 2 从表现形式上看 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 从规范违反的法律性质上看 不作为不仅违反了禁止性罪刑规范 而且还违反了某种命令性法律规范 当为而不为 1 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从表现形式上看 作为是积极的身体活动 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 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 不当为而为 一 作为 二 不作为 目录 二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3 成立刑法上的不作为犯罪须具备的客观条件 1 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 作为义务 2 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结合行为人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进行判断 3 不履行特定义务 造成或可能造成了危害结果 行为符合了成立不成为的客观条件 不等于行为就成立了不作为犯罪 是否构成不作为犯罪 构成何种犯罪 还需要进一步的犯罪构成判断 注意 目录 二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1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2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3 法律行为 合同行为 自愿接受行为 问题 合同是否包括口头合同 合同无效或届满时 是否产生作为义务 4 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问题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合法 正当的行为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4 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来源 5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纯正 真正 的不作为犯 只能由不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 如遗弃罪不纯正 不真正 的不作为犯 既可以由不作为形式实现也可以由作为形式实现的犯罪 如故意杀人罪 目录 二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探讨 重大的道德义务能否成立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德国刑法第323条C规定 在发生意外事故 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 根据当时的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 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 而不救助的 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法国 意大利刑法也有类似规定问题 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 值得研究 目录 二 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四 危害行为的时间 地点与方法危害行为的时间 地点与方法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而不是所有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 如 刑法第340条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第341条第2款非法狩猎罪 三 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处于核心的地位 1 无行为就无犯罪2 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3 不存在 思想犯 目录 三 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一 危害结果的含义与特征1 概念 危害结果是行为人的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损害事实 2 特征 客观性 侵害性 因果性 多样性 目录 第三节危害结果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二 危害结果的种类 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为标准 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准 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为标准 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非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 物质性危害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直接危害结果间接危害结果 目录 第三节危害结果 三 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的地位即 危害结果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要素还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危害结果并非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要素 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四 危害结果的作用 一 区分罪与非罪 二 区分此罪与彼罪 三 区分犯罪形态 四 影响量刑轻重 目录 第三节危害结果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1说 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说 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张明楷教授认为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从认定的角度考察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 是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从结局上考察 是研究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 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 目录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二 外国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理论 目录 1 条件说 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 都是结果的原因 2 原因说 认为在若干个条件中只存在一个或部分原因 3 相当因果关系说 认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理论上的因果关系 但不是一切理论上的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 客观归属论 德国刑法学的通说 二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一 客观性 二 相对性 三 复杂性 四 顺序性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三 我国关于刑法因果关系的基本观点 目录 一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二 因果关系的序列性 三 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四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五 因果关系的顺序性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2 条件说的中断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 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 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 则应可能导致条件关系中断 1 考察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可能性小 则条件关系可能中断 反之 不中断 2 考察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 3 考察介入情况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如果介入情况是行为人行为导致的 则不中断 如果是独立的 则可能导致中断 四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 条件说 无行为 就无结果 行为与结果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 目录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1 没有因果关系 行为人就不对结果承担责任 2 有了因果关系 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则应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构成要件 3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五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地位 目录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客观归属论概述客观归属论在应用上分为三个判断层次 1 条件关系的判断 2 危险制造的判断 3 危险实现的判断 本章重点问题提示 目录 第四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第一编刑法总论犯罪论之犯罪客观要件 西安市一家大超市里 一六旬老人在购物 付款后正走出超市时 被超市防损员拦下 并被带到办公室 超市防损员通过监控录像发现该老人有偷窃一节电池的嫌疑 并从其口袋里掏出了电池 防损员要求老人交代偷窃行为 并写保证书 老人不承认偷窃 要求回家 双方发生争执 老人被防损员推倒在地 之后卧地不醒达一个多小时 其间 防损员多次进出办公室 认为老人装昏而视而不见 等感觉不对劲时 打120急救 急救人员感到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