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7章.doc_第1页
浮游7章.doc_第2页
浮游7章.doc_第3页
浮游7章.doc_第4页
浮游7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一、浮游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 身体分节,且分化为头、胸、腹三部分。 具有分节的附肢。 具有几丁质的外壳。 用鳃或皮肤表面进行呼吸作用。 雌雄异体。 个体发育一般经过变态。 二、形态构造(一)身体分节、分段 头部:主要司感觉 胸部:主要司运动 腹部:主要司生殖(二)附肢:甲壳类的附肢多样化,身体各部分的附肢形态与功能不同。大致可分为:双肢型单肢型头部附肢,胸部附肢,腹部附肢头部附肢:5对。2对触角: A1:第一触角或称小触角;A2:第二触角或称大触角。感觉功能。1对大鄂:M ,咀嚼功能。2对小颚:M1:第一小颚;M2:第二小颚。摄食和呼吸功能。胸部附肢:颚足MP1-3:胸肢1-3对分化而成,具感觉摄食功能步足P:胸肢的后续的几对,行走功能。 腹部附肢:腹足PL :用于游泳尾足UP :这是第六腹肢,常向后伸展,与尾节合成尾扇,用于游泳三、分类浮游甲壳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甲壳纲共分为8个亚纲,常见以下3个亚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无甲目(卤虫)桡足亚纲: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软甲亚纲:糠虾目,磷虾目四、枝角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通称水溞,俗称红虫或鱼虫。(一)、枝角类的主要特征:一、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 体不分节(薄皮溞例外),头部有一复眼。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为双肢型,为主要的游泳器官。胸肢46对,兼具滤食、呼吸功能。大多生活于淡水,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游生活。(二)、形态构造1. 体短,侧扁不分节。侧面观呈卵圆形,多数种类体长2-3mm。2. 身体不分节。分为头部和躯干部。头部:*头顶端、复眼以前的部分为头顶,又是呈弧形或突出呈斧状,称头盔。*头腹侧、第一触角之间的突出部分为吻,其有无、大小、形状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头前端有复眼一个,球状,周围有水晶体,相当发达。单眼一个,位于复眼和第一触角之间,较小,无水晶体。都是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的强弱,复眼还能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触角2对,第一触角小,第二触角发达。 *壳弧:头部两侧割据一条又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伸展至第二触角基部。支持了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躯干部: *胸部有胸肢46对,腹部无附肢。*壳瓣:左右2片,薄而透明。一般种类躯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壳刺:由壳瓣后背角或后腹角延长而成。壳瓣面:光滑,或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 *腹部: 腹突: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它构成孵育囊的后壁,有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 尾刚毛:腹突之后又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着生的2根羽状刚毛,具有感觉机能。 尾突:有的总类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大眼溞科) 后腹部: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的这部分结构。是腹部的最后一节,是分类是重要依据。 肛刺:后腹部的背面或左右两侧 有12行单独或成簇的小刺。有的种类在肛门附近还有侧刺。刚毛式:是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A2)内外肢的节数及其刚毛数的式子。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如0-0-1-3/1-1-3,表示该枝角类第二触角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2-6/1-4,1-2-3/0-2-4(三)、分类迄今已有记录的枝角类约440多种,11个科。我国已发现的枝角类隶属于10个科,约130多种,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3。代表种:1. 鸟喙尖头溞 Penilia avirostris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仙达溞科/尖头溞属雌体体长0.7-1.3mm。体透明,头部小,额角尖细,A2刚毛公式2-6/1-4 后腹部狭长,有短壳刺。尾爪细长,具2个尾刚毛。分布于海洋。代表种:2. 虱形大眼溞 Polyphemus pediculus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大眼溞科/大眼溞属体短,壳瓣不包被体躯和胸肢,只盖住孵育囊。头大,复眼大。颈沟深而明显。A2刚毛公式 0-1-2-4/0-1-1-5。孵育室膨大呈半圆形。后腹突一个,棒状。(四)、枝角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枝角类大部分为淡水种,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分。个体小(一般1-3mm), 运动速度缓慢,营养丰富,生长迅速,是许多鱼类和甲壳动物的优质饵料。枝角类绝大多数是滤食性种类,摄取大量的细菌和腐质,对水体自净起着重要作用。枝角类对毒物十分敏感,是污水毒性试验的合适动物,同时可作为污染水体的监测生物。五、桡足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一)、桡足类的主要特征:身体狭长(体长1-4mm),分节明显。分为前体部和后体部,在两者之间有一活动关节。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二)、形态构造二、1、一般形态体型多种多样,颜色和大小也有种类上的差异,这些都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海洋桡足类:1-4mm,最大可达12mm。一般:温度愈低,体积愈大。2、身体分节、分区身体明显分节,全身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原因,通常见到的一般都不超过11节。身体略呈卵圆形,分前体部和后体部,在前体部和后体部之间具一活动关节。3、附肢:有11对,腹部无附肢。头部:第一触角:头部两侧,强大,为主要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分节,有雌雄区别。第二触角:第一触角后方,短而粗壮,双肢型,也为游泳器官。大颚:位于第二触角后方的上唇下面,是一对口器附肢。第一小颚:位于口的下方,很小。第二小颚:位于第一小颚后方,是头部的最后一对附肢。胸部: 颚足: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较长大。基肢2节,具刚毛。内肢5节,各节内缘生羽状刚毛。胸足(P):共五对,前4对胸足为游泳器官,都是双肢型,构造基本相似,一般无区别。第五胸足,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性第五胸足呈钳状,是鉴定种类的重要依据。性第五胸足因种类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双肢型、单肢型或退化。4、生殖与发育 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期和桡足幼体期。无节幼体: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六龄后的无节幼体,随体形渐次拉长,体节数也相继增加,附肢上的刚毛数增多,发育成桡足幼体。桡足幼体:第1-5龄桡足幼体:6-10节最后蜕皮一次,即变为成体。雄性腹部增至5节,雌性出现受精囊,此后一般不再蜕皮了。(三)、分类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共分为7个目,较重要的是以下3个目:哲水蚤目:完全浮游剑水蚤目:包括部分浮游种类猛水蚤目:底栖种类 1、哲水蚤目前体部大于后体部。活动关节位于最末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胸足五对。第一触角通常比身体长。有心脏。卵直接产在水中,或产在一个卵囊内。代表种:中华哲水蚤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哲水蚤目/哲水蚤科/哲水蚤属2、剑水蚤目体呈卵圆形,前体部比后体部宽大。活动关节位于第四、五胸节之间,因此第五胸节成为后体部的第一节。A1较短,雌雄异形,呈执握状。A2单肢型。第五胸足退化,很小,没有改变为钳状。无心脏,雌性有两个卵囊,卵产于卵囊中。代表种:(1).大同长腹剑水蚤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剑水蚤目/长腹剑水蚤科/长腹剑水蚤属(2).近缘大眼剑水蚤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剑水蚤目/大眼剑水蚤科/大眼剑水蚤属3、猛水蚤目身体细长,前体部略宽于后体部。活动关节不明显,位于第4、5胸节之间A1较短,节数少,不超过体长一半。尾叉末端有2根发达的刚毛。无心脏,卵囊1个。海洋底栖生活为主代表种:挪威小星猛水蚤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猛水蚤目/同相猛水蚤科/小星猛水蚤属(四)、生态分布和意义分布广,多为海产。有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栖息在小型水域中的桡足类,能以休眠卵、幼体度过不良环境。是多种鱼类、须鲸的优良饵料。桡足类的分布可作为寻找渔场的标志。有些桡足类可作为海流、水团的指示生物。有些桡足类可侵袭鱼卵、鱼苗,影响渔业生产。第二节 毛颚动物海洋中结构特殊、分类位置尚待确定的一个类群。*身体前端具有颚刺*身体左右对称,体较透明、细长似箭,故称为箭虫*有侧鳍、尾鳍和体腔*在胚胎发育上,属于后口动物*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大多数营浮游生活,分布广、数量大第三节 被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