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ppt课件.ppt_第1页
技术创新管理ppt课件.ppt_第2页
技术创新管理ppt课件.ppt_第3页
技术创新管理ppt课件.ppt_第4页
技术创新管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创新管理 ManagementofTechnologyInnovation 课前思考 现有认识与学习期望 你认为技术创新管理应该是什么 你最希望从本课程学到什么 技术创新管理思维 艺术与实务 教学教材 银路 技术创新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许庆瑞 研究 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V K Narayanan著 程源等译 技术战略与创新 竞争优势的源泉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Robert A Burgelman著 陈劲译 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目标 教学第一层次目标 能让大家都听懂 教学第二层次目标 部分能真正理解 教学第三层次目标 极少数马上行动 教学第四层次目标 使实践不断升华 学习建议 防止知行背离 信息技术时代知行背离现象对如何做 人们似乎知道得很多 但因为惰性而行动很少 问 如何看待人的积极性与惰性 产生知行背离现象原因 高谈阔论者众 真正实干者寡 结果更进一步阻碍了行动 消极指责 进入为批评而批评的怪圈 不适当复杂化及使用抽象语言 使人越听越迷糊 我们自身体会是什么 学习建议 追求知行合一 解决空谈误事对策 不是只停留在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上 要将设想付诸行动并使其产生真正效果 重点关注了解及做好工作 喜欢使用平直语言及简单概念 相对概念 对问题不仅要问 Whysuch 而且要问 Howdo 建立使决策落实到行动的循环回路 闭环反馈 相信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不干是得不到真谛的 CourseGrade 10 willbebasedonclassparticipation 20 willbebasedonashortpaper 3 000words duemid term 70 willbebasedonfinalexamination duethelasttermofthecourse ClassConduct 课前故事 成功创新的案例 AlexanderBell与贝尔公司 1875年3月10日 AlexanderGrahamBell打电话给他的助手 Watson先生 请过来一下 我需要你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通过电话进行的谈话 在这项发明推出4年后 美国拥有了5万台电话 20年后 发展到了5百万台 与此同时 Bell组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AT T 在接下来的20年内成长为美国最大的企业 其规模如此之大 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将它分割为数家贝尔子公司 PacificBell WesternBell SouthernBell CincinnatiBell 最初的专利 编号174455 成为了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单项专利 课前故事 成功创新的案例 宝丽来 Polaroid 公司哈佛大学退学学生EdwinLand于1937年创立了宝丽来 Polaroid 公司 创造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产品 EdwardLand三岁大的女儿Jennifer看到爸爸拍了张照片 问他能不能马上看到结果 Land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后来他回忆说 就在那个下午 他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 1972年推出了第一款能够自己冲印的照相机SX 70 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 课前故事 成功创新的案例 最近的案例 新经济浪潮中出现的亿万富翁 例如 雅虎网站的共同创办人杨志远 JerryYang eBay网站的董事长兼创办人PierreOmidyar Hotmail网站的创办人SabeerBhatia与SteveJurvetson 两年内从30万美元上升到4亿美元 在硅谷 每个人都知道 创新是创造新财富的唯一途径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GaryHamel 将硅谷精神带入内部 BringingSiliconValleyInside HBR 课前故事 创新英雄的结局 王安 著名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创办了盛极一时的美国精英公司 1992年8月 申请破产保护1940 s末 美国哈佛大学发明磁性记忆圈 1951年卖给IBM公司 用获得的50万美金创办公司1960 s 系列新产品问世 世界上第一台可写方程式的计算机 自动打字机 落基电脑 300型电脑1967年 评为美国成长力最高 最具潜力的少数精英公司1985年 分公司遍布103个国家和地区 员工超过3万人 总营业额23 5亿美元 全美排16位没有看到个人计算机的未来 拒绝兼容 课前故事 创新英雄的结局 自1937年起一直是创新英雄偏振滤镜即时成像摄影二战中飞行员用来发现水下潜艇的防反光太阳镜和风镜2001年10月13日 宝丽来公司申请第11条破产保护 想象一下它垮台的原因 思考问题 是什么使得所有这些伟大的企业如此的英年早逝 大型企业的平均存活年限为多少 1990年的财富500强企业有多少在10年后依然幸存 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领导者照相机 佳能 Canon 柯达 Kodak 宝丽来呢 计算机 英特尔 Intel IBM 微软 Microsoft 分别对硬件和软件进行了改良 还记得王安电脑吗 航天 波音客机汽车 梅塞迪斯 Mercedes 福特 Ford FIAT 思考问题 为什么GE可以屹立不倒 存在许多原因 但是创新是不可否认的一点 1880年开始将爱迪生的灯泡投入商业化 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 历史上第一家获得5万项专利的公司 1979年 1900所GE研究实验室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工业科学家 1932年 GE的发明 1880年1月27日 爱迪生获得了重要的灯泡专利 編号223 8981912 13年真空管1913年X射线管1932年GE信用公司为GE电器的销售进行融资1941年美国第一台喷气式引擎1962年固体激光器1976年CT人体扫描仪1989年CNBC1999年GE电子商务 销售额达20亿美元2002年超声波4D成像GE目前的形象 对老年美国人而言 GE股票是存放积蓄的最安全途径 从喷气式引擎到发电 为塑料行业提供金融服务医学成像设备 讨论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了什么 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不断的变化 技术变化甚至比以前更快 要么你来改变世界 要么让世界来改变你 不变化的企业将会很快消失 总结 除非企业时刻准备着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和过程 否则它们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问题的提出 技术创新领域 世界上有四种企业一流企业 做标准二流企业 做专利三流企业 做产品四流企业 做加工 各位身边熟悉的企业主要是哪种类型 为什么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1 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技术创新将一个产业扼杀在摇篮之中vs 技术创新创造了全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摧毁了一些企业的领导地位vs 创造了新的企业领导地位企业无视新技术vs 企业致力于新技术开发企业领导地位易位与毁灭 率先创新者的不同命运 成长为大企业vs 先驱变成先烈 技术生命周期中的潮涌与淘沙 大量企业涌入vs 大量企业被淘汰出局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2 创新是最强大 最持久的管理原则之一管理的基本原则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2 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低成本性能服务快速适应市场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2 创新制胜的时代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3 创新是一个存在普遍分歧的领域Definition whatisinnovation 事实上 创新的界定在多数情形下取决于研究者本人所关注的层次 企业层次 产业层次或者是国家层次 创新类型如何进行划分 创新是technologypushormarketpull 市场因素与技术因素究竟何者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渐进创新与重大创新究竟何者具有更为重要的经济意义 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测 评价 选择 新产品如何开发与营销 技术如何进行转移或扩散 结论 关于 技术创新管理 4 何谓最佳创新公司 1 创新的速度比对手快 2 创新的成本比对手低 3 创新追求生态经济效益 Ch1 创新与技术创新概论 创新理论的发端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历代经济学家都公开或隐含地指出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技术变革和组织变革是紧密联系的 亚当 斯密 国富论 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的第一章中 就谈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 提出了18世纪科学研究上的专业分工增加的趋势以及机械业创新与科学家之间的联系 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 创新理论的发端 卡尔 马克思 可以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 F M 谢勒 在 技术创新 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一书中说 马克思不同于19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 他察觉到资本主义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内森 罗森伯格 在 技术进步的历史编年学 一文中明确指出 熊彼特正是在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质以及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约瑟夫 阿罗斯 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1911年德文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 TheTheoryofEconomicalGrowth 中 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 使用了 创新 innovation 一词 在1928年的首篇英文版文章 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 InstabilityofCapitalism 中首次提出了 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并在1939年出版的 商业周期 BusinessCycles 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熊彼特认为 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 新的组合 是 生产函数的变动 是 一种破环性的创造 是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 1 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者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 2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工艺 3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5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熊彼特所描绘的五种创新 按照现在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改造 新生产方式的采用 新供给来源的获得 新原材料的利用市场创新包括扩大原有市场的份额和开拓新的市场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组织形式及建立新的经营组织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注意 尽管如此 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义 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 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这与他的整个研究性质有关 它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新的独立变量来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 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专门的研究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索罗 S C Solo 在 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 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 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 既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 这一 两步论 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伊诺思 J L Enos 于1962年在其 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 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对技术创新下定义 认为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 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 资本投入保证 组织建立 制定计划 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显然他是从行为集合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林恩 G Lynn 则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 认为技术创新是 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曼斯菲尔德 M Mansfield 的定义 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与此相对应 它的定义也仅限于产品创新上 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 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 厄特巴克 J M Utterback 的定义 在1974年发表的 产业创新与技术应用 中认为 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 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英国学者弗里曼 C Freeman 的定义 在1973年发表的 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 中认为 技术创新是一技术的 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 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 美国学者缪尔赛的定义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的定义 主要倡议人和参与者迈尔斯 S Myers 和马奎斯 D G Marquis 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 成功的工业创新 中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 从新思想和新概念开始 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 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中国学者傅家骥的定义 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 建立起效能更强 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从而推出新的产品 新的生产工艺 方法 开辟新的市场 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 它是包括科技 组织 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国政府定义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 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 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总结在技术创新所经历的三阶段过程中 学术界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争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于技术创新的定义关于技术变化的强度 根本性的变化与渐进性的变化 关于新颖程度 首次 与创新的扩散性应用 共同认识 技术创新必须实现商业化应用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关于技术创新研究的简单回顾1950 60 s 对非均衡 非连续的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 案例分析总结 技术作为一个整体研究1970 80 s 从管理科学范畴中独立出来 研究对象分解 多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样本调查与理论推导相结合1980至今 综合化 描述性总结 折中协调性提高 系统化归纳 政府关注度提高 强调应用性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第一阶段时间 20世纪50年代初 60年代末研究内容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 该阶段的研究迅速复兴 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局限与束缚 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 效应和内部过程与结构等方面的专门研究 代表人物 厄特巴克 J M Utterback 兰格里士 J M Langrish 和迈尔斯 S Myers 等 主要特征 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 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且引起争论的热点不多 研究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总结 在管理科学中逐步形成专门的技术创新研究领域 由于技术变化对传统组织管理的冲击和挑战 对创新相关问题多从创新主体 企业 公司和社会团体 的组织结构变动 风险决策行为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研究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 如艾伦 G Allen 等人对信息需求与应用研究 埃德温等人在工业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技术创新的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第二阶段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 80年代初 技术创新持续兴旺时期主要特征 技术创新研究中管理科学和经济发展周期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 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论体系 研究的具体对象开始逐步分解 出现对创新不同侧面和不同层次内容的比较全面的探讨与争鸣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的定义 分类 起源 特征 过程机制与决策 经济与组织效应 研发系统 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 逐步将多种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技术创新研究中 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研究创新主体状态 运用信息管理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流发生 传递和作用 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机理 运用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研究创新实现机制和效率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第三阶段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 至今主要代表人物 缪尔塞 R Mueser 芒罗 H Munro 格温 D Gerwin 布朗 W B Brown 斯通曼 P Stoneman 库姆斯 R Coombs 主要特征 研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 描述性总结 缪尔塞 R Mueser 第二 折衷协调性提高 芒罗 H Munro 第三 系统化归纳 格温 D Gerwin 布朗 W B Brown 斯通曼 P Stoneman 库姆斯 R Coombs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研究范围中选出或新提出有关重点专题深入研究 注重研究内容和成果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 实用性强的研究课题受到普遍的关注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技术类型原理性技术 方法性技术 使用性技术 管理性技术对技术创新理解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一种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加速技术应用速度 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 技术创新的成果通常是以尸体形态的技术装置和工具表现的物质产品 也包括知识形态 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 企业家是技术创新主体的灵魂 技术创新以产生商业化的产品和工艺为目的 并以商业价值的实现为其成功的标志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 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 到获得实际应用 并产生经济 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活动 技术的新构想 新产品 新服务 新工艺的新构想 研究开发和技术组合 是实现技术新构想的基本途径 实际应用 是指生产出新产品 提供新服务 采用新工艺或对产品 服务 工艺的改进 经济社会效应 指近期或未来的利润 市场占有率或社会福利等 商业化 指全部活动处于商业目的 全过程 则指从新构想产生到获得实际应用的全部过程 这一过程如果终止于新设想或研究开发 则不能称其为技术创新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技术创新相关概念比较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创新与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果转化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基于技术创新程度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 英国苏塞克斯科技政策研究所 SPRU 的技术创新产出 应用分类法 渐进式创新 IncrementalInnovation 根本性创新 RadicalInnovation 技术系统的变革 ChangeofTechnologySystem 技术 经济范式的变革 ChangeofTechno economicParadigm 基于技术创新对象的分类产品创新 ProductInnovation 过程创新 ProcessInnovation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基于技术创新的技术变动方式的分类科学技术原理的变动技术要素结构的变动 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基于技术创新的性质分类原理独创型结构综合型功能移植型局部革新型 基于创新节约资源的分类资本节约型劳动节约型 基于创新规模及影响的分类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累积性效益性扩散性风险性 技术创新的作用 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新的产业机会 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 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企业家的素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战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影响中国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 影响技术创新的障碍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中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严重缺乏技术创新的中试阶段往往被忽视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全克服技术创新障碍的对策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实现技术创新主体企业化采取多方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消除不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性障碍 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的内涵将知识 技能和物质转化为顾客满意的产品的过程 知识的产生 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 信息交流 加工的过程 关键资源成长的过程 企业提高技术产品附加值和增强竞争优势的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模式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以引进 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为基础的二次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的诱导机制J Hicks 要素稀缺诱致创新内生的第一代创新 要素稀缺 引致第二代创新 经济系统的稳定状态N Rosenberg 诱导机制模型创新的三种诱导机制 瓶颈 bottleneck 1 技术发展的不平衡 2 生产环节的不确定性 节省劳动 3 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 天然橡胶与复合橡胶 技术创新过程 线性模型技术推动模型市场拉动模型 技术创新过程 交互作用模型 强调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交互作用和有机结合单纯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只是特例 技术创新过程 三种模式的比较 技术创新过程 并行模型 该模型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 研发 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 技术创新过程 链环 回路模型 技术创新活动与现有知识存量和基础性研究联系起来 并且各环节有多重反馈关系 技术创新过程 网络模型 持续技术创新过程 在根本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出现之后 还会有一系列后继的渐进性创新并形成创新群 从而引起新产业的成长和老产业的再生或衰亡 这一过程称为系列创新过程 系列创新过程与产业的成长是密不可分 系列创新过程描述的是在根本性创新产生后特定产业中各类创新的分布形式以及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方式 创新的分布形式是指在创新产品或工艺的生命周期内各类后继创新的数量 强度及频率 产业创新模式 A U模型 N Abernathy J M Utterback 在根本性的产品或工艺创新之后 会有系列创新出现 系列创新过程描述的是在根本性创新产生后特定产业中各类创新的分布形式以及创新对产业成长的作用方式 产业创新模式 美 JamesM Utterback N Abernathy 1976 A U模式 产品创新 processinnovation 组织结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动态演化创新动态模型的三阶段 1 不稳定阶段 fluidphase 产品设计具有多样性 变化快 创新的重点在于产品性能 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用户需求具有歧异性 创新的思想来源多样化 客户 非正式的外界联系 等等 产业创新模式 2 过渡阶段 transitionalphase 主导设计出现 主导设计 dominantdesign 指为消费者共同认可的设计 且具有技术可行性 它对其它设计具有排斥性 顾客对产品有了偏好性选择 3 稳定阶段 specificphase 竞争焦点放在成本 价格之上 强调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 生产流程标准化 产品创新 流程创新以渐进创新为主 产业创新模式 产业创新模式 总结 A U创新过程模型表明 以产品创新为主的系列创新过程是产业内的企业在产品设计 生产工艺和企业组织等方面从无序 离散状态向有序 高度整合状态转变的过程 在不稳定阶段 产品创新多 竞争的重点在提高产品性能 在过渡到稳定阶段后 技术创新以工艺创新为主 竞争的重点转向通过工艺创新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创新水平也从根本性创新向渐进性创新转变 产业创新模式 工艺导向 在工艺创新导向的系列创新模式中 工艺创新是产品创新的先导和必要条件 根本性工艺创新引发产品创新 渐进性工艺创新导致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 根本性工艺创新还常常伴随着生产所用原材料的变化和生产规模的变化 工艺导向系列创新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不稳定阶段 在初期 创新工作的重点是技术原理的工程实现 试验性工作较多 工艺技术本身处于发展和变动状态 工艺的主导设计尚未出现 过渡阶段 主导工艺设计产生 以工艺创新为基础的产品创新大量出现 工艺创新的重点转向以适应产品创新和实际生产中的原材料条件为中心 在这一阶段 产品逐渐标准化 企业开始增加专用设备 使用专供材料 规范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 产业创新模式 工艺导向 稳定阶段 企业组织和生产工艺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刚性 企业技术转换成本增大 对技术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企业创新的重点转向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产品品种为中心的渐进性创新 虽然可能存在渐进性产品创新 但大部分是渐进性的工艺创新 钢铁工业的系列创新过程是工艺创新导向系列创新的典型案例 19世纪50年代 贝西莫炼钢法英国人托马斯的托马斯法西门 马丁的碱性平炉炼钢法氧气顶吹和底吹转炉技术电炉炼钢法 产业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过程技术进化模型 特定技术的成熟状态只是技术进化连续过程中的一个停滞或间歇时期 学习高原 此时就会形成 主导设计 或 技术路标 技术通过尝试 纠错的学习方式而不断进化 特定产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通过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其技术能力会逐步提高 从而推动技术不断发展 技术进步既依赖技术本身的发展 也依赖消费环境 不同生物种类不能杂交繁殖 不同技术的创造性结合导致新技术的诞生 产业创新模式 二次创新模型 secondaryinnovation 基于引进 消化吸收的技术创新模式现象解释 日本 韩国的兴起 引进 落后 再引进 再落后 二次创新的定义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受制于既有 技术范式 结合自身的市场条件 遵循新的 技术轨迹 发展的技术创新 技术范式 指 解决选择技术问题的一种模型或模式 它决定研究的领域 问题 程序和任务 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技术轨迹 由范式决定的 常规的 解决问题的活动 它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 而它的外部边界则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产业创新模式 技术轨迹的辨识 1 根据创新产品的技术特性 特征值来辨识其技术轨迹 2 从技术自身的发展历史来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8条技术轨迹 L Biondi R Galli 1992 1 成本的降低 2 技术向资本密集型发展的趋势 3 更长的使用寿命 4 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5 规模经济 6 市场不断细分的趋势 7 更快地服务 8 产品体系日益缩小的趋向技术轨迹 范式的实践意义 1 企业可以借此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 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 2 为产业政策的制订提供分析工具 产业创新模式 二次创新的动态模型 二次创新动态模型的特点 产业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创新计划的制定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研究与发展活动的组织与控制创新过程的阶段整合 1 创新计划的制定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产品创新计划内容 2 创新构思的形成与评价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3 开发过程的控制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4 创新阶段整合 阶段整合方式 串行整合上下游阶段依次整合 交叉整合上游阶段尚未完成就开始下游阶段工作 在每一个上游工作阶段都吸收一定的下游工作部门人员 并行整合共同参与 多部门协同 上下游联系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涉及的部门研究开发部门 主要负责新的设想 并形成概念和发明 设计部门 负责发明设计和产品原型设计 工程部门 解决产品生产的工程技术问题 生产部门 负责制造新产品 销售部门 负责将新产品推销市场 涉及的人员信息人员 任务是收集和综合分析各类信息 提供决策咨询 发明制造人员 主要任务是根据创新思想或创新项目建议进行应用研究 并形成试验性产品或工艺的原型 技术开发人员 解决试验原型向商业化过渡中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 质量控制人员 主要任务是专门负责对创新项目的技术进展进行跟踪和评估并及时反馈给项目主管 市场开发人员 主要任务是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 包括市场调查 营销策略设计 销售渠道建立等等 创新项目主管 负责筹划和把握创新工作的进度 并对企业技术创新直接负责 技术创新过程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的要素 谢谢 主讲教师 王锋正单位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jjxywangfz 博士副教授 技术创新管理 Manageme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 Ch2 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要服从于公司整体战略的要求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对技术战略有直接的影响 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战略衔接 竞争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的关系 技术创新战略的兴起 企业研发战略 二战后技术维度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以技术为基础的新产品和过程开发 技术创新战略的推广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技术选择日益重要 包括的内容很多 战略性技术的选择对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表现 创造全新的业务和竞争领域改变现有竞争领域的竞争规则支持现有业务 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 是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 进行与技术相关的重大决策 是企业技术选择的表现形式 技术创新战略就是一个国家或某个组织为达到一个长远的 全局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制定的方针和对策 是对某种创新趋势进行控制的行动准则和目标 包括宏观技术创新战略和微观技术创新战略两个方面 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 技术创新战略概念包含的四个重要特点 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放在企业战略性的技术选择上 即企业战友 开发 使用或放弃何种技术 技术创新战略的核心是企业如何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 决定企业获取何种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战略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创新战略的深度技术创新战略的广度 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 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内容 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 技术 产品 市场需求确定技术能力培育的方向和方式 指导思想 将技术战略化为可执行的项目组合 以及它们之间的资源分配 战略方案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业化 如何保护技术创新的收益 战略实施要点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依据 企业目标和总体战略要求市场目标 保持与扩大 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目标 收入与利润的 剪刀差 竞争地位 优势地位 劣势地位企业形象 先做信誉度 再做忠诚度 最后才做占有率发展机会技术机会本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的机会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提供的机会产业机会市场机会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依据 竞争压力 需求压力 供给压力 技术进步压力 同行竞争压力企业技术能力企业技术能力考察的内容技术吸收能力 内容及决定因素应用能力 含义及内容创造能力 内容技术能力考察的范围现有技术能力 内容可挖掘的技术能力 含义经过努力可能获得的新的技术能力 获取方式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依据 企业技术能力的培育自主创新企业采取自主创新策略 往往着眼于未来技术能力的提高 其技术竞争领域 向净挣钱技术甚至部分基础性研究拓展 如美国杜邦公司每年投入十几亿美元的研发经费和几千人的研发队伍从事研发活动 迄今为止已取得25000多项专项 开发新产品达4万多种 使杜邦公司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长期处于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合作创新企业与企业间 企业间合作往往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和能力互补为前提 围绕某项技术或产品而开展的合作攻关 企业与高校式研究机构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人才 技术 信息和试验手段等优势 由于与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知识与技术落差 同时企业与高校的科研机构不形成同业竞争关系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依据 因而企业与高校式研发机构的合作形式较企业间的合作更为普通 联合组建研究机构 例如 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立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 SMC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 SMC气动实验室 罗克韦尔与清华等10所大学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等 我国著名企业如海尔 毕为等也不同外和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联合研究机构 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如欧洲尤里卡计划吸引了上千家欧洲高技术企业包括中小企业的参与 我国的攻关计划 火矩计划 星火计划等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都鼓励企业参与 深圳中兴通讯正是承担了多次国家 863 和火矩计划项目 才增强了在同行中的技术优势 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依据 兼并收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方式来获得外部资源 实现外部资源内部化 其实质就是以产权交易 资产重组来实现技术资源的优化组合 虽然兼并收购的成本和风险较高 但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尤其是在市场 技术等环境迅速变化的今天 企业对获得外部技术资源和能力的时间性越来越快 使得九十年代以来 许多针对高技术企业的兼并收购案件都有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战略意图 1998年上海新黄浦投资1亿元控股上海生元基因开发有限公司 新黄浦占70 股份 复旦大学以技术入股 占30 股份 不仅成功地借壳上市 而且获得了复旦大学在生物技术方面的技术能力 为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按技术来源划分 见教材第三章自主开发战略 企业内部开发是企业获得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 具有率先性 通常率先者只能有一家 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 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 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生性 如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器 我国北大方正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 优点 一是有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二是在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 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如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在人造橡胶 化学纤维 塑料三大合成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 牢牢控制了世界化工原料市场 三是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 四是自主创新产品初期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 有利于企业较早建立原料供应网络和牢固的销售渠道 获得超额利润 缺点 一是需要巨额的投入 不仅要投巨资于研究与开发 还必须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 具备一流的研发水平 如微软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就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科技经费 二是高风险性 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 在应用研究中有50 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 30 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只有12 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三是时间长 不确定性大 四是市场开发难度大 资金投入多 时滞性强 市场开发投入收益较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 五是在一些法律不健全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方 自主创新成果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危险 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模仿战略 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 引进 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 模仿创新是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 日本是模仿创新最成功的典范 日本松下公司 三洋电机等都依靠模仿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 特点 跟随性 研发的针对性 投入的中间集聚性优点 模仿创新往往具有低投入 低风险 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 其在产品成本和性能上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成功率更高 耗时更短 缺点 模仿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 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超前性 当新的自主创新高潮到来时 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如日本企业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就处于从属的地位 另外 模仿创新往往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技术壁垒 市场壁垒的制约 有时还面临法律 制度方面的障碍 如专利保护制度就被率先创新者利用作为阻碍模仿创新的手段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合作开发战略 这种方式是指若干企业联合投资建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或者是使用合作开发的某种技术 一般而言 只有当参与企业具有互补的技术能力时 并且不在同一市场直接竞争 这种方式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 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 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 因此 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成果共享 已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 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 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 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 缩短创新周期 分摊创新成本 分散创新风险 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 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产学研合作创新 是指以企业为主 企业 大学 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 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其重点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主要包括 优势互补机制 利益和风险机制 竞争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组织形式 政府推动型 自愿组合型 合同连接型 共建实体型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问题 技术供给 技术需求 利益分配 风险投资等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按技术竞争态势划分领先创新战略 目的是实现技术领先地位跟随创新战略 改进或开发独特技术模仿创新战略 模仿技术 商业化及市场目标与行为按市场竞争策略划分市场最大化策略 追求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细分化策略 采取 填空 策略成本最小化策略 追求规模经济和制造技术的优势按行为方式划分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游击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领先创新战略进入壁垒领先创新与进入壁垒的分析领先创新与绝对成本优势 干中学 和沉没成本领先创新与规模经济 沉没成本领先创新与产品差异 消费者的偏好领先创新与技术壁垒 核心技术的缄默性和隐含性消费者行为理论领先者的形象和声誉转换成本 配套技术的报废成本 对产品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提前报废成本 合约成本网络外部效应 技术创新战略的主要类型 跟随创新战略跟随创新成功的因素主要形式是模仿创新 以回避技术和市场的风险 追随 模仿 引进创新领先者的成熟技术 跳跃式的进行自身的技术积累 为进行市场进攻做准备 追随 模仿可以在某些方面减少创新成本 打败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可能在技术落后的地区 政府的支持 总结 两种战略的基本特征 技术来源技术开发重点市场开发投资重点 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重点考虑因素 企业优势能力特点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对风险 收益的估量技术风险市场风险领先的持久性技术的可复制性 技术特性 技术来源后续开发速率 企业技术研发投入 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技术创新战略的关键要素 创新 战略的核心战略意图 技术创新战略的灵魂战略定位 取胜的前提技术跳跃 把握战略时机创新技术的保护和持续开发 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配套资源 竞争力的保障 谢谢 主讲教师 王锋正单位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jjxywangfz 博士副教授 技术创新管理 Manageme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 Ch4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是指企业依靠新技术上的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 即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 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 增强企业竞争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分解过程的角度组织行为的角度资源要素的角度创新行为主体的角度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 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技术创新能力的运行系统外部支撑系统国家科技环境政策导向科技人才市场市场和用户行业竞争者金融环境 内部运作系统企业家的创新思维能力内企业家的培养能力组织的适应能力企业技术平台融资能力研发体系的建立R D能力技术学习和培训平台生产运作平台价值实现平台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是技术创新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整体功能 要素培育 基础要素供给 人力要素 资金要素 设备要素 信息要素要素提高 结构培育 核心 关键是注意以下的比例关系和次序关系工艺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非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技术创新工作和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市场需求和竞争地位的研究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加强合作和建立战略联盟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评价的总体步骤确定评价的目的 找出差距或分析竞争地位明确评价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同类企业通用性原则数据易获取原则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 四要素 六要素 七要素选择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集合论等 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 六要素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内涵技术能力是指在生产 工程和创新中为了保持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力而有效利用技术知识的能力 全面的定义 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 附着在内部人员 设备 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 三层含义本质 知识载体 内部人员 设备 信息和组织强弱的反映 技术创新技术能力反映的四个过程 P120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研究Martin FreasmanR DoreDesaiBell技术能力的特点技术能力是积累的 渐进的和有差别的 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关系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提升提升的基石 学习机制技术引进和模仿能力 技术消化吸收能力 自主技术能力技术检测能力 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变革能力提高模式 以知识创造为基础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践型学习 干中学 研究型学习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的外部获取途径 P124 125 组织学习 技术变化动态性对技术管理的三层重要含义学习的三种重要作用组织学习的内涵 P126 127组织学习的宗旨组织学习理论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的阿吉瑞斯和熊恩学习的概念 认知科学 生物学上的定义组织学习的定义 阿吉瑞斯 一般的定义 经济学 管理创新学 组织理论理解组织学习的关键点 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的类型按学习形式分 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再学习按学习层次分 个体学习 团队学习 组织学习 组织间的学习按学习策略分 探索式学习 开发式学习按学习目的分 维持学习 危机学习 期望学习组织学习的方式不同深度的组织学习 单环学习 双环学习 再学习组织学习中知识的创造与转化 四种模式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发现 发明 执行 推广 技术学习 技术学习的内涵 金林素 韩 Hobday 具体定义包含的5层次含义技术学习的作用 P133 134技术学习的来源 P124 135干中学用中学研究和开发产生的学习效应 与供应商和顾客交互作用中的学习企业能力存量 技术学习 企业内部的技术学习从干中学 Learningbydoing 设计 生产阶段从用中学 Learningbyusing 强化使用 最终用户的经验从研发中学 Learningbysearching 技术学习过程模型 技术引进 生产能力形成 创新能力形成 技术引进 生产能力 技术创新 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内涵概念 是指企业为获取技术能力选择资源投入的技术方向和投入策略 构成要素 目的 获得和增强技术能力资源投入的技术方向 业务领域 资源类型 资源比例投入策略 投入环节的选择 投入量的分配 要达到的目的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的类型 全线技术领先 市场缝隙开发 技术跟随 技术合理化 技术战略 技术战略类型的适应性 技术出现阶段 渐进演化阶段 竞争地位 技术地位 强 弱 中 强 弱 中 强 弱 中 领先 剥夺 技术战略 制定技术战略的步骤战略分析 战略诊断 环境评价 竞争地位分析技术战略的形成 技术获得 技术应用 产品 价值链 设计执行方法 执行模式 知识产权 执行组织执行 开发计划 人力资源配置 关键业务职能 谢谢 主讲教师 王锋正单位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Email jjxywangfz 博士副教授 技术创新管理 Management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 Ch6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内涵定义 目前对技术转移尚无统一定义 一般来讲 技术转移是围绕某种技术类型产生的某种技术水平的知识群的扩散过程 即各种形态的技术从掌握该技术者向拟采用者的转移 主要说法有三种 1 系统知识的转移 即系统知识从产生知识的地方向使用知识的地方的转移 2 技术运动各环节之间的转移 如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开发 商业化各环节间的转移 3 现有技术的新应用 即科技成果产业化 技术转移的内涵 本书的定义 技术转移是指各种形态的技术通过某种价款支付方式 技术提供方将技术的部分或全部权益出让给技术需求方的过程 技术的形态 各阶段的技术皆有可能转移的目的 技术提供方的目的 技术需求方的目的价款支付方式 直接支付价款 需方 获取某种权益 供方 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需求方 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