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樱花节义务导游词缩略版(仅作参考)03版.doc_第1页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樱花节义务导游词缩略版(仅作参考)03版.doc_第2页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樱花节义务导游词缩略版(仅作参考)03版.doc_第3页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樱花节义务导游词缩略版(仅作参考)03版.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宣传武大校史 弘扬珞珈精神 2009年3月樱花节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樱花节义务导游词缩略版(仅作参考) 卞相伟 (注:提供给各院青协未能参加培训的志愿者参考)路线1:校门口-六一亭-李四光雕像-宋卿体育馆-鲲鹏广场-樱花大道-老斋舍-樱顶(老图,文法学院,二王校长雕像)-理学院-人文馆-九一二运动场-行政楼-李达雕像-未名湖路线2:未名湖-宋卿体育馆-鲲鹏广场-樱花大道-老斋舍-樱顶(老图,文法学院,二王校长雕像)-理学院-人文馆-九一二运动场-行政楼-李达雕像-未名湖前言简介: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参观游览!我是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导游队的导游队员(或某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我叫某某,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讲解领略武汉大学厚重的人文底蕴,感受山水相宜的美丽风光.武汉大学的前身是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后历经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等校名的改动,于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并选址珞珈山(原先是在武昌东厂口处办学)。正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牌坊,是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时由海内外校友捐资仿造的,原先的老牌坊还在,在街道口那边,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那个老牌坊大约是1937年建造的,但那还不是最老的,最老的牌坊是个木制的牌坊,相当漂亮,但是毁于龙卷风。现在牌坊上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字是湖北省著名的书法家曹立庵先生书写的,原牌坊上的这六个字是谁写的已经无处可考,据说是当时数学系的教授萧君绛写的,但是绝不可能是像外面有些人说的汪精卫写的。这个牌坊有四根八楞圆柱,它象征着欢迎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来武大求学,柱头上可以看到云纹雕饰,寓意是高等学府的深邃与高尚。牌坊背面的六个字,认识是什么吗?“文法理工农医”,这六个字是由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的刘博平教授书写的,他的篆体自成一家,郭沫若曾评价其书法为珍品。这六个字的由来是来自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当时提出的办学目标,即建成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珞珈山广场部分:大家看到的这个广场是我们学校2000年建成的,是国内最大的校园绿化广场。那边是我们的生命科学院,武大的生科是很强的。那边就是物理学院,前面还有爱因斯坦的雕像,有机会可以过去看看。旁边就是我们文理学部的图书馆,现在图书馆正在扩建,我们图书馆的藏书量仅次于北大位居全国第二。那栋白色的建筑就是我们的教五楼,因为每间教室都安装了空调,所以每年夏天和冬天的自习教室都是比较抢手的。马路对面的空地是百年校庆的时候才收回来的,准备建设信息科技大楼和高级教师公寓,计算机科技大楼已经基本建成了,马上就能投入使用。六一亭:现在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六一纪念亭”,它是为了纪念在1947年6月1日在珞珈山上发生的“六一惨案”中死去的三位烈士而建造的。1947年6月1日,在“三反运动”时,即“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国民党数千军警包围了珞珈山,在冲突中鸣枪,结果造成了武大三名大一学生的死亡,这就是“六一惨案”。其中一名叫王志德的烈士就躺在了我们老斋舍中门的台阶上,至今武大还一直坚持这样一个纪念方式,即用红漆漆成当时王志德烈士的血迹以示纪念,一会我们到樱园时大家可以留意一下。李四光雕像: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的雕像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李四光先生和叶雅各教授共同为武大选择了珞珈山这个校址。那为什么李四光旁边会有一头毛驴呢?是因为当时的珞珈山地处荒郊野外,到处是乱石坟岗,根本就没有路的,毛驴就是李四光先生的代步工具。宋卿体育馆:大家看到的这个体育馆就是我们的老体育馆,我们叫他宋卿体育馆,知道为什么叫它宋卿体育馆吗?是因为它是民国的大总统黎元洪的两个儿子黎绍基、黎绍业捐资建造的,这笔钱是当初辛亥革命的革命志士捐出的,原本打算在武汉建一所江汉大学,后来就没有建,在黎元洪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将这笔钱捐给了武大建造了这座体育馆,而黎元洪字“宋卿”,所以我们就叫它宋卿体育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体育馆的外表,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你看它有三重屋檐,我们俗称“三檐滴水”,但是它又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转到教二方向),大家看它的侧面,就像一个半圆柱从中间切开一样,像一个轮舵,这是典型的西方“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所以我们说它是中西合璧,而武大的早期建筑中都有中西合璧的影子,这与我们的总设计师是分不开的,武大早期建筑的总设计师是美国人开尔斯先生,他是哈弗大学的博士,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又非常精通,所以武大能有这些堪称中西合璧典范的建筑群,开尔斯功不可没。当时的武大早期建筑多处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宋卿体育馆就采用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一种建筑结构-三绞拱,当时中国只有两座体育馆采用了这样先进的结构,一个是上海的体育馆,一个就是武大的老体育馆。鲲鹏广场:这个就是鲲鹏广场,它是文革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捐建的,及77级、78级毕业生捐建的,你们知道这两届毕业生都是82年夏天毕业的吗?77级的学生是在77年冬天参加的高考,这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届在冬天参加高考的学生,78级的就是在78年夏参加的高考了,两级学生相隔半年,但是77级的学生中间由于一些原因吧有半年就没有开课,所以就和78级的学生一块于82年夏天毕业。现在鲲鹏广场是武大英语角的所在地。樱花大道:现在看到的这条路就是武大最出名的一条路了,这就是樱花大道,旁边这些树就是樱花,武大的樱花最早确实是1939年春天日本人栽种的,当时武汉沦陷,武大成为了日本人的中原司令部,樱园宿舍就成了日本人的医院,这里住了大量的伤兵,为了缓解伤兵的思想之情和表示长期占有之意,日本人于1939年春在这里栽种了28株樱花,这就是最初武大樱花的来历,但是樱花的寿命最多也就是五十年,所以现在看到的樱花绝不是当年日本人栽种的樱花了,现在看到的樱花有一部分是中日建交之后作为和平友好的象征,日本友人赠送的,大部分就是我们园林科的老师自己培育的了。樱园宿舍:樱园宿舍,在三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是男生寄宿舍,前段时间只住女生,可能考虑到住女生对文物的保护有利吧!不过从08级新生进来之后,樱园宿舍就既有女生又有男生了。樱园宿舍,我们习惯上叫它“老斋舍”和“樱花城堡”。(一般从中间拱门上樱顶,中间拱门台阶处有红漆漆成的红色,六一亭已经做过铺垫)大家现在看到的台阶上的红色就是我们在六一亭讲过的王志德烈士当时血迹的模样,不管这个台阶翻修几次都会重新漆一下,以保持对六一惨案死难者的祭奠。大家现在顺着台阶上去,不妨数数这台阶一共有多少级(共95级,俗称百步梯,可以让游客数完之后告诉他),你们看老斋舍的每个入口处都有命名,这个命名是取自千字文的前十六个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e),辰宿(xiu)列张”。原来的“玄字斋”并没有用“玄”字,而是用的“元”字,是因为康熙皇帝的名字为爱新觉罗玄烨,是为了避讳。三十年代的老斋舍,每层都有抽水马桶,冷热水管送至各斋,可以说当时武大的学生全部都是“贵族式”享受,当然现在的老斋舍达不到那样的条件了。樱顶、老图书馆、文法学院:(等到登上樱顶之后)大家数了台阶是多少级没?(告诉大家多少台阶)是95级,我们俗称它“百步梯”。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竟然是这么开阔的一个小广场?老斋舍的建筑是依山而建的,并不是掏空了山体,而到最上面形成一个开阔的小广场,这称为“天平地不平”,因为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基本上都是建在小山包上的,所以大部分都具有这种“天平地不平”的特点,这样有效的利用地形,也避免产生过多的山石废料,前面已经说过,当时珞珈山里是没有路的,要把山石废料运走那是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的,但是武汉大学基本上没有在山石废料的解决问题上花费资金,那么那些山石废料哪里去了呢?过会会跟大家讲的。在这里“天平地不平”是有很深的寓意的,就是说来到武大求学的学子,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家庭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即是“地不平”,但是大家通过在武大的学习都会学有所成,都会成功,也就是达到“天平”。(可以领游人在樱顶转转,俯视一下樱花大道等)大家现在看我们的老图书馆,它的顶部是不是特别像一个皇冠,大家看上面突出的那一块,我们叫它“七环宝顶”,你们猜猜那个是做什么用的(可能有人猜烟囱、避雷用等),它是具有排气功能的,武大的老建筑特别注重美观加实用。老图书馆的二楼我们不让进的,好像每年武大的毕业生凭借毕业证可以上去参观一次,据说站在老图二楼,天气好的话,南望可以直接望见武测对门的华师,北望东湖,风景独好,不过现在被武水的主教(我们俗称变形金刚)给挡住了视线。背对老图,左边是原来的文学院,右边是原来的法学院,所谓“左文右武,文华武英”。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个学院的屋角,看有什么不同?大家可以看到文学院的屋角上翘,那寓意为从文学院走出来的学生要文采飞扬,而法学院的屋角下压,比较平直,那寓意为从法学院出来的学生要法力严正。(近观老图)大家可以看老图的门口,那里有一个人物的镂空雕像,大家知道是谁吗?那是老子,为什么有老子呢?春秋时期老子为周守藏之史,其职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长,可以说老子是我国最早的图书馆长吧!老子两边是青灯的雕饰,表示“青灯伴书卷”。二王校长:(面对老图,老图左边是王星拱校长的雕像,右边是王世杰校长的雕像)大家看到这个雕像是我们王星拱校长的雕像,王星拱校长是我们武汉大学的第二任校长,也是实际主持校务时间最长的校长(任校长职务最长的是李达校长),王星拱校长对于武大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抗战爆发后,武大西迁四川乐山,迁校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我们的图书仪器设备迁到乐山的是比较全的,据老校友说,就连电机系做实验用的电子管(体积较大)都装进箱子运到了乐山,这也为日后武大在乐山发展为民国四大名校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与王星拱校长的未雨绸缪提前按准备是分不开的。乐山八年期间武汉大学在王星拱校长的带领下创造了武汉大学最为辉煌的时期。1949年王星拱校长去世之后,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元帅称其为“一代完人”,我想对王星拱校长评价有这四个字足矣。(校史研究会的可以提一下,在去年王星拱校长雕像落成仪式,校史研究会是作为唯一的一个学生社团参与其中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国立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可以说没有王世杰校长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武汉大学,王世杰校长来到武大时珞珈山还是一个荒芜之地,王世杰校长走的时候这里已经建起了被郭沫若盛赞为“物外桃源”的美丽校园。王世杰校长是怎样离开武大的呢?这因为王世杰非常的有才华,学贯中西,是一个法学大家,所以蒋介石非常欣赏王世杰,一直希望王世杰能够出任他的外交部长,但是王世杰对武大是非常眷恋的,不想离开武大,他就对蒋介石说:“我还是想办教育。”这时蒋介石就说:“先生,一国之教育与一校之教育相比,何乎?”王世杰知道自己已经没法再推辞了,于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武大,出任教育部长。解放后,王世杰随国民党到了台湾,历任外交部长、总统府秘书长、社科院院长等职务,但是在王世杰临终前却希望仅在墓碑上刻写一行字:“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并将自己一生珍藏的一些古玩字画捐给武大,但是很可惜这些都没能到武大手里。闻一多雕像:闻一多是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长,他在武大期间为武大设计了校徽,并且将珞珈山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原来是叫罗家山或落驾山的,叫罗家山是因为罗家大户的祖坟都在珞珈山上,叫落驾山是因为传说楚国的一个国君曾落驾于此。理学院:大家看到的这个穹窿屋顶的建筑就是理学院,它是拜占庭式的建筑,理学院坐落在笔架山上,它并没有将山头削平,而是依照地势而建,依山坡而形成的教室便成为了天然的阶梯教室,是国内最早的阶梯教室。穹窿顶是为了防御东湖吹来的强风,当时东湖的面积是比较大的,而且还与长江连通。大家看对面就是当时的工学院,现在是我们的行政楼,大家看到工学院的顶是方形的,而理学院是穹窿顶,这寓意“天圆地方”。人文馆、九一二运动场:大家看到的白色建筑就是人文馆,现在是历史学院和文学院办公用楼,里面的报告厅是目前武大最好的报告厅了,经常举办一些最高规格的活动。下面这个运动场就是九一二运动场,1958年9月12日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华中四校的学生,这也是九一二运动场名字的由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