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106 网络能力对网络能力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为中介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为中介 摘 要 突破性创新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以下简称 KIBS 中小企业开拓市场 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 有效策略 作为较高层次的创新 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组织惯例 组 织结构 组织文化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但受制于自身成长年限和 资源的局限性 KIBS 中小企业往往对此类组织隐形知识比较匮乏 从而影响了其突破性创新的绩效 为提高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 新绩效 企业需通过网络能力不断地从外部社会网络中获取其所需 组织隐性知识和各类匮乏资源 鉴于此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探索 KIBS 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及其突破性创新 绩效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首先对企业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以及突破性创 新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 借鉴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 提出相 关假设并构建关于企业网络能力 自变量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 中 介变量 以及突破性创新绩效 因变量 的理论模型 其中企业网 络能力主要分为网络规划能力 网络配置能力 网络运作能力和网 络占位能力四维度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包括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 取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两个维度 企业突破性创新主要从技 术绩效 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进行衡量 进而 借鉴相关研究理论 展开问卷设计并根据 CITC 法 Corrected Item Total Correlation 和 Cronbach s 信度系数对初始问卷进行修缮 并最终形成大样本调查 问卷 随后 回收整理问卷 运用 SPSS17 0 和 AMOS17 0 软件进行 数据分析 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及因子分析 相关性分析 回归 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实证分析验证研究模型和假设 最后 总结出本研究结论 并且在充分分析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 研究背景等特定情景条件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实务建议 并概括了本 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 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浙江省 213 家 KIBS 中小企业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 分析 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如下 1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包含组织根植 型隐性知识获取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两个因子 2 网络能 力四维度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两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3 组织 隐性知识获取两维度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 影响 4 网络能力中的网络配置能力和网络运作能力对 KIBS 中 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5 网络能力中的网络规划 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对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 影响未得到验证 但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 6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 网络能力和 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7 企业的成立时间 企业规模等企业特性对各变量的相关关系存在部 分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独立样本变异数分析 One Way ANOVA III 106 说明企业特性会对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和突破性创新绩效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关键词 关键词 网络能力 KIBS 中小企业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 突破性创 新绩效 I 106 STUDY ON THE IMPACT OF NETWORK CAPABILITY ON RAD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ME1 OF KIBS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ABSTRACT Radical Innovation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SEM of KIBS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to exploit market and obtai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s a higher level of innovation Radical Innovation ask the enterprise for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organization practic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tacit knowledge acquisition rad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 106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 目目 录录 II 1 1 绪论绪论 2 1 11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2 1 1 1KIBS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2 1 1 2 突破性创新研究的兴起 2 1 21 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2 1 2 1 理论意义 2 1 2 2 实践意义 2 1 41 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2 1 4 11 4 1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2 1 4 21 4 2 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的技术路线 2 1 4 31 4 3 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 2 1 51 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2 2 12 1 网络能力的文献综述网络能力的文献综述 2 2 1 12 1 1 企业网络理论企业网络理论 2 2 1 22 1 2 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企业网络能力的概念 2 2 1 32 1 3 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企业网络能力的理论模型 2 2 22 2 隐性知识获取的文献综述隐性知识获取的文献综述 2 2 2 1 隐性知识的分类 2 2 2 2 隐性知识的测量 2 2 2 3 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因素 2 2 32 3 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文献综述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文献综述 2 2 3 12 3 1 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突破性创新的概念 2 2 3 22 3 2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 2 2 3 22 3 2 突破性创新的类型突破性创新的类型 2 2 3 32 3 3 突破性创新的管理突破性创新的管理 2 2 3 42 3 4 KIBSKIBS 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 2 2 42 4 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 2 3 3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 2 3 13 1 假设提出假设提出 2 3 1 13 1 1 网络能力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及假设网络能力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关系及假设 2 3 1 23 1 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绩效的关系及假设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绩效的关系及假设 2 3 1 33 1 3 网络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网络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及假设 2 3 1 43 1 4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和企业突破性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假设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和企业突破性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假设 2 3 23 2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 2 3 2 23 2 2 模型提出模型提出 2 4 4 问卷编制与量表选择问卷编制与量表选择 2 4 14 1 问卷设计原则问卷设计原则 2 4 24 2 问卷设计过程问卷设计过程 2 4 34 3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变量的定义和测量 2 4 3 14 3 1 网络能力的定义和测量网络能力的定义和测量 2 4 3 24 3 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 2 4 3 34 3 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 2 4 44 4 小样本测量小样本测量 2 4 4 14 4 1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 2 4 4 24 4 2 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2 4 54 5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 2 4 5 14 5 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2 4 5 24 5 2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 2 4 5 34 5 3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 2 4 5 44 5 4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2 4 5 54 5 5 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4 5 64 5 6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 2 5 5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2 5 15 1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 2 5 25 2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2 5 2 15 2 1 样本基本情况描述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2 5 2 25 2 2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2 5 35 3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 2 5 45 4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 2 5 4 15 4 1 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2 5 4 25 4 2 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2 5 55 5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2 5 65 6 统计变量与各变量的变异数分析统计变量与各变量的变异数分析 2 6 6 假设验证与模型评估假设验证与模型评估 2 6 16 1 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 2 6 1 16 1 1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2 6 1 26 1 2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2 6 1 36 1 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的回归分析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2 6 1 46 1 4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对网络能力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2 6 26 2 中介变量的验证中介变量的验证 2 6 2 16 2 1 整体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介影响的验证整体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介影响的验证 2 6 2 26 2 2 维度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中介影响的验证维度层面上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各维度中介影响的验证 2 6 36 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 6 3 16 3 1 初始模型及其拟合结果初始模型及其拟合结果 2 6 3 26 3 2 修正模型及其拟合结果修正模型及其拟合结果 2 6 3 36 3 3 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直接效果 间接效果与总效果分析 2 6 3 36 3 3 模型确立与假设检验结果模型确立与假设检验结果 2 6 46 4 小结小结 2 7 7 结论与展望结论与展望 2 7 17 1 结论结论 2 7 1 17 1 1 网络能力及其各维度正向显著影响网络能力及其各维度正向显著影响 KIBSKIBS 中小企业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中小企业组织隐性知识获取 2 7 1 27 1 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正向显著影响组织隐性知识获取正向显著影响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 2 III 106 7 1 37 1 3 网络能力各维度对网络能力各维度对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2 7 1 47 1 4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及其维度与组织隐性知识获取在网络能力及其维度与 KIBSKIBS 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中小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之 间具有中介影响间具有中介影响 2 7 27 2 管理启示管理启示 2 7 37 3 局限与展望局限与展望 2 7 3 17 3 1 研究局限性研究局限性 2 7 3 27 3 2 研究展望研究展望 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 附附 录 调查问卷录 调查问卷 2 1 106 1 1 绪论绪论 1 11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1 1 1KIBS1 1 1KIBS 中小企业现状分析中小企业现状分析 1 KIBSKIBS 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自 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重心开始逐渐转向服务业 全球经济结构开始经历由 工业型经济 转变为 服务型 经济 趋势 当前 全世界服务业经济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 60 其中发达国家一般在 70 以上 即使其中的中低收入国家也超过了 43 的平均水平 而 相对于发达国家 我国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很 多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开始严重影响我国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政 府已将 十二五 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之一定为大力促进服务业的 发展 2011 年 11 月 10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调研时 强调服务业不仅是内需潜力最大的产业 同时 也是促进各产业融 合 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 带动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他指出目前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还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 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前景广阔 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不仅可 以带动更多的就业 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同时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 更好地发 挥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 他特别指出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存在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 因素 研究推出更多更有效的政策 提升对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 业的支持力度 保证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协 调发展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以下简称 KIBS 作为现 代服务业的一个主要分支 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具有产品无形化 高增值性 顾客 专业化 强时效性 雇员知识化和高科技性等特征 随着知识资源爆炸性扩张和高科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密集性服务业业已成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承担着 基础性知识生产和知识重新配置的双重功能 Hipp ThetherTellis 等 2009 陈劲 2002 23 106 张洪石 2005 秦剑 2009 2010 2012 等 Abernathy 和 Utterback 1978 最早提出了有 关突破性创新的理论与概念 此后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 现状 对突破性创新的内涵与概念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挖掘与发展 Henderson 和 Clark 1990 在对技术创新分类比较中 认为突破性创新主要是指通过开发全新的科学 技术来替代现有技术 这种创新将使产品架构发生彻底的改变 甚至能挖掘出全新的市 场或产业 Vadim 2000 则认为突破性创新是导致产品 服务 拥有一种全新的性能特征 或是质量与性能获得大幅提升 甚至出现一种新产品的一类创新 国内学者张洪石 2005 将突破性创新定义为使产品性能指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对当前市场规则 产业版图和竞争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甚至会带来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重新洗牌等一类创 新 通过综合比较学者们对突破性创新的概念的界定 可以发现虽然对突破性创新的概 念描述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其中也存在很多共同点 即突破性创新会对产品性能 市场 竞争 产业版图产生巨大影响 在综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本研究认为突破性创新主要 是指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大幅升级 使产品 服务 的主要性能指标发生重大改变 甚至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产品 对市场竞争状态 产业结构造成重大冲击的一种高层次创新 2 3 22 3 2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的对比 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是相伴而生的 学者们正是在研究渐进性创新的基础上才 提出了突破性创新的概念 鉴于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企业一般比较重视开展各 类创新活动 鼓励内部进行各种创新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大多数企业所进行的 创新都属于渐进性创新 而对于风险较大脱离原有技术路线的突破性创新则采用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科技创新日益增多 科技革新速度的加快 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 市场机遇的突破性创新开始慢慢成为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目前越来越多 的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 但是企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识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突 破性创新 Christensen 1997 指出分辨识别突破性创新的基础就是对突破性创新渐进 性创新进行辨析 有关渐进性创新的主要定义性研究有 James 1991 研究认为渐进性创新主要是是 扩展现有的产品和工艺 Melissa 2005 认为渐进性技术是对原有技术的细微改变 企业 界可以提前对其进行预知 我国学者柳卸林 2000 指出渐进性创新是企业基于现有技 术知识和市场信息 对当前技术所进行的持续的 细小的改进 赵明剑 2004 研究指 出渐进性创新是企业通过对现有客户需求的持续跟踪 依据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来调整 自己技术 对原有产品进行不断升级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一种创新 秦辉 2005 在对渐 进性创新的定义中 将渐进性创新描述为创新成果短期内不明显 但累积效果显著的一 种创新 这种创新根植与现有的技术 只是对现有技术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造升级 关于突破性创新的内涵 Kotelnikov 2000 在对突破性创新的定义中 指出突破性 创新虽然也借鉴于已有技术 但它却能使产品性能的各种指标或主要指标发生巨大变化 甚至演变为一种全新的产品 这种创新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现有产品的成本 创造出一 个全新的市场或产业 改变市场或所处行业的现状 Leifer 2000 在对突破性创新的研 究中 总结了突破性创新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为 使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消减至 少 30 产品线有性能指标大幅提升 提升幅度达到 5 倍以上 是产品具有一些列全新的 性能 陈劲 2005 则将突破性创新描述为脱离行业现有主流客户需求 针对市场潜在 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新 这种创新在开始阶段可能得不到主流客户的认可 但前景广阔 由于突破性创新与现有技术有较大差异 成功的突破性创新技术有可能会改变现有技术 的发展路线 突破性创新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其出现的时间与状态是难以预测的 徐 庆瑞 2000 总结已有研究可以发现 突破性创新区别于渐进性创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影响不同 突破性创新会对现有市场或行业格局造成重大冲击 甚至开辟出一个全 新的市场与产业 而渐进性创新一般对现有市场格局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 不会对产业 竞争格局带来太大影响 二 创新程度的差异 突破性创新一种全新的创新 常常会摒 弃或淘汰现有技术 创新程度较大 而渐进性创新只是对现有技术的修补与发展 创新 程度较轻 三 针对用户不同 突破性创新主要是为满足市场中的潜在需求 深入挖掘 市场 针对的是比较前沿的用户 而渐进性创新主要是满足已有主流客户不断改变的需 求 增强的已有客户的保留 2 3 22 3 2 突破性创新的类型突破性创新的类型 目前关于突破性创新类型的研究还比较少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 Leifer 等 2000 基于市场和技术标准对突破性创新进行的分类以及 Tushman 和 David 1986 和 Utterback 1994 基于实证研究角度进行的分类 Leifer 等 2000 通过长达六年对通用电气等 11 家公司的突破性项目的跟踪研究 以 技术演化和市场应用为标准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他们认为突破性创新 25 106 可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基于现有技术或市场的突破性创新 这类创新主要是为更 好满足企业现有客户发展的需求 通过研发一种全新的工艺或产品来代替已有的技术或 产品 帮助企业更好的保持现有市场 二是已有业务相关的全新业务的突破性创新 这 类创新主要是企业在已有的一系列业务基础上 借助现有业务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业务单 元 三是公司发展规划外的突破性创新 这种突破性创新是企业在发展中没有预期的 能够开辟一个 蓝海 市场 对企业影响巨大 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机遇 但这种创 新的不确定性也最强 Tushman 和 David 1986 Utterback 1994 基于实证研究的需要 创造性的将突 破性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两类 其中产品突破性创新主要是指开发出一种能 够显著改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 甚至创造出全新产品的突破性创新 过程创新主要是指 对产品生产技术或流程而进行的创新 这种创新能够显著降低产品成本 Tushman 等人的 分类法为对突破性创新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2 3 32 3 3 突破性创新的管理突破性创新的管理 突破性创新具有极强不确定性与对原有技术和经验的摒弃性 这就导致对突破性创 新的管理成为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策略的一大难题 企业在日常管理运营中通常会借鉴 过往经验 根据计划对创新过程进行控制 并能够很好预测创新成果 创新过程中的不 确定性成为一种偶然事件 企业可以很好的进行 例外管理 但是在突破性创新本身特 点就是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其必然事件 传统的对不确定性进行 例外管 理 并不适合于开展突破性创新 张洪石 2005 Leifer 等 2000 在跟踪研究美国 12 家实施突破性创新的企业基础上 总结出了企业 在管理突破性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突破性创新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 降低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它不会随着项目的进行而减弱 其次 开展突破性创新的企业 必须具有应对资源 技术 市场和组织方面所存在的极强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力 第三 突破性创新实施过程中各阶段 各项目之间的不确定性有可能存在一种交互关系 彼此 影响 最后 对于项目中断的处理重要性要大于降低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在长达六年关于突破性创新的案例研究中 Leifer 等人进一步总结出了进行突破性 创新管理的 7 大挑战及相应的管理对策 这 7 大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主要为 一 创新前 期的 模糊前端 所收集的各种构想和创意 在新产品开发的 模糊前端 企业会收集 到大量的富有创意的构想 这些构想将对项目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却需要花费企业很大 的时间 资金等资源去处理 企业的应对策略主要为尽可能搜集卓越的创意 提升自己 识别优秀创意的能力 同时开发出与这些优秀创意相辅助的各种管理实施办法 二 突 破性项目研发中的管理 对此企业应招募好适合于进行该项目的各种人员 尽可能地预 测各种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并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以及有效地部门互动和组织学习能 力 三 新市场的研究 针对突破性创新所面对的市场进行研究 要求企业深入分析项 目在市场中的前景 如何更好的打开市场 四 商业模式的探索 针对不同的项目企业 应细分各阶段 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确定项目外包部分 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 五 资源与能力不匹配的应对 突破性创新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 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其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各种资源 协调好企业内部资源 六 新项目进 入实际运营阶段的挑战 突破性项目研发完成 企业应成分衡量项目实际运营中的各种 问题 在组织构建 人员配置 资源分配方面做好准备 并组织好内部学习活动 使项 目得以顺利进入实施阶段 七 培养开展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 为有效开展突破性创新 企业首先应在人员招募配置上进行良好的协调 构建适合于创 新的研发团队 并构建合理的激励薪酬措施 Leifer 的突破性创新管理挑战及能力分析框架 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与引用 我 国学者张洪石 2005 在对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的研究中及秦剑 2009 在研究 跨国公司在华资源配置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时 均引用或采用了这一框架进行 案例分析 Leifer 等 2000 通过微观的层次详细总结研究突破性创新管理过程中所遇 到的问题与对策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为开展突破性创新的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 3 42 3 4 KIBSKIBS 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小企业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 突破性创新具有的市场 技术和组织等不确定性 对企业的各项能力与资源提出了 较高的要求 关于自身资源匮乏的中小企业是否适合开展突破性创新一直以来是学术界 和实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Ali 1994 研究发现大型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拥有研发经费充足 规模经济和技术 实力雄厚的优势 更利于开展突破性创新 Chandy 和 Gerard 2000 的研究进一步的研 究指出大型企业往往拥有较大的市场力量和丰富的客户知识 更利于发现突破性创新的 商机 但是 与此同时 大量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在开展突破性时也 27 106 有其独特的优势 Hewitt 和 Roper 2000 在对英国 39 个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 分析中 发现中小企业在开展突破性创新时所遇到的组织结构障碍和企业战略阻碍较小 更有利于开展突破性创新 Abernathy 和 Utterback 1978 研究发现市场主导企业在 开展突破性创新时绩效往往会下滑 我国学者薛红志和张玉利 2007 在研究互补性资 产与既有企业突破性创新关系时发现既有企业往往在进行和适应突破性创新时 往往会 比新进入企业面临更多的困难 并分析了其原因 此外 总结已有研究可以发现 突破性创新往往更适合于那些具有高知识密集 高 创新性的特征的行业 秦辉和傅梅烂 2005 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中 不同创新类别上对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选择策略 梅德强和龙勇 2012 通过 对我国 164 例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 检验创业能力 创新类型和融资方 式之间的关系 张洪石和付玉秀 2005 通过对 350 家高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分 析 验证了各个环境因素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不同影响 潘松挺和郑亚莉 2011 以 273 家覆盖大型和中小型 涉及商贸 通讯等多个行业的企业为样本 实证 分析了创新网络关系强度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影响 KIBS 中小企业往往处于高新技术产业 创新意识强 创新资源丰富 具有开展突破 性创新的独特技术 知识优势 作为中小企业 KIBS 中小企业拥有对市场变化适应性强 机制灵活等特点 非常适合开展突破性创新 同时 突破性创新可以帮助企业开辟出一 片蓝海市场 是 KIBS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大型企业博弈的一个有效策略 2 42 4 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网络能力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网络能力的研究 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但是通过有关企业网络的研 究我们可以发现 在早期的研究中 学者们 Tsai Walter et al 2006 方刚 2011 范钧 和王进伟 2011 4 3 24 3 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维度的定义和测量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 隐性知识不仅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个体 同时还存在于 企业组织群体 本文将组织隐性知识定义为以组织为知识主体所拥有或掌握的 对组织 正常运行 组织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有重要影响 但难以用语言 文字形式明确表达的 知识 并将其划分为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 embedded knowledge 和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 encultured knowledge 其中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主要指存在于组织运行实践中的隐性 知识 如管理经验 团队建设 沟通技能等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主要指存在于组织理 39 106 念方面的隐性知识 如组织价值观形成和影响机制发挥等方面的隐性知识 在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测量方面 借鉴 Collins 1993 Blackler 1995 Nelson Winter 2002 张洪石 2005 等学者的相关研究 问卷共由 8 个具体测量问项构成 其中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 4 个问项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 4 个问项 见表 4 2 表表 4 2 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初始测量条款组织隐性知识获取的初始测量条款 维度维度编码编码问项问项 参考来参考来 源源 GZZS1 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有关团队建设方面的隐性知识性能 GZZS 2 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有关组织内部成员协作方面的隐性知识 GZZS 3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有关组织沟通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 根植型 隐性知 识获取 GZZS 4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管理经验方面的隐性知识 WHZS1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利于创新的组织愿景实施方面的隐性知识 WHZS2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利于创新的组织价值观培养方面的隐性知识 WHZS3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利于创新的组织氛围培养方面的隐性知识 文化型 隐性知 识获取 WHZS4我们从外部网络中获取了很多利于创新的组织信念培养方面的隐性知识 Collins 1 993 Blackler 1995 Nelson Winter 2 002 张洪石 2005 4 3 34 3 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企业突破性创新维度的定义和测量 突破性创新起源于熊彼特的 创造性破坏 思想 Dosi 于 1982 年首次建立了突破性 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突破性创新研究 陈 傲和柳卸林 2011 借鉴 Andreas 2007 Wilfred Geert 2010 秦剑等 2010 2012 等学者的研究 本文将突破性创新定义为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大幅提升 使产品 服务 性能指标发生重大改变 能够开拓出新市场 导致产业竞争格局发生改 变的一种较高层次创新 在突破性创新绩效测量方面 在借鉴以往研究基础上 结合本 研究的特点 共包含 8 个问项 见表 4 3 表表 4 3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初始测量条款 维度维度编码编码问项问项参考来源参考来源 TPCX1我们能够不断地推出全新的服务产品 TPCX 2我们开发新服务产品的周期不断缩短 TPCX 3我们开发新服务产品的费用在不断降低 TPCX 4我们能够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TPCX 5我们推出的全新服务产品拥有较高的市场美誉度 TPCX 6我们推出的全新服务产品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 TPCX 7我们推出的全新服务产品提升了我们的销售额 企业 突破 性创 新绩 效 TPCX 8我们推出的全新服务产品提升了我们的利润 Andreas 2007 Wilfred Geert 2010 秦剑等 2010 2012 4 44 4 小样本测量小样本测量 为了保证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需要在大样本调查前进行小样本测试 以检验问卷所用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并根据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的结果 对问卷问 项进行修正和完善 本研究在小样本前测部分主要针对杭州 宁波和金华地区的 KIBS 中 小企业进行调研和问卷发放 共计发放问卷 67 份 回收 61 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 52 份 本研究小样本前测部分对变量问项的选择主要从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两个方面来 进行 4 4 14 4 1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主要测量量表的可靠性 即对同一对象进行多次测量时所获取结果的一致 性 本研究将采用目前最常用的 Cronbach s 信度系数法来检验测量问卷的信度 根据目 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标准 Cronbach s 0 9 表示量表信度非常好 0 9 0 7 表示量表具 有高信度 0 7 0 35 表示量表信度为中等 0 35 表示问卷信度较低 同时本研究将 主要使用纠正条款的总相关系数 Corrected Item Total Correlation CITC 来对测量问项 进行修正 借鉴目前学术界所比较认可的 CITC 数值标准 本研究也以 0 35 作为净化测 量条款的标准 对于 CITC 小于 0 35 的问项进行删除 1 网络规划能力测量量表的网络规划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1 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网络规划能力的 5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达到研究使用标 准 予以全部保留 41 106 表表 1 网络规划能力测量量表的网络规划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WLGH1 0 4530 784 WLGH2 0 5980 738 WLGH 3 0 6790 705 WLGH 4 0 5490 754 WLGH 5 0 5910 740 初始 0 786 最终 0 793 2 网络配置能力测量量表的 网络配置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2 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网络配置能力的 4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达到研究使用标 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2 网络配置能力测量量表的网络配置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WLPZ1 0 8790 917 WLPZ 2 0 9490 885 WLPZ 3 0 8340 938 WLPZ 4 0 8340 924 初始 0 938 最终 0 946 3 网络运作能力 网络运作能力测量量表的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3 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网络运作能力的 5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达到研究使 用标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3 网络运作能力测量量表的网络运作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WLYZ1 0 8890 865 WLYZ 2 0 7830 889 WLYZ 3 0 7750 890 WLYZ 4 0 7920 886 WLYZ 5 0 6320 918 初始 0 910 最终 0 910 4 网络占位能力量表的 网络占位能力量表的 CITC 值与信度分析结果值与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4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网络占位能力的 4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达到研究使用标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4 网络占位能力测量量表的网络占位能力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WLZW1 0 8060 911 WLZW 2 0 8330 902 WLZW 3 0 8920 881 初始 0 926 最终 0 926 WLZW 4 0 7900 916 5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5 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的 4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 达到研究使用标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5 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组织根植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GZZS1 0 7580 891 GZZS 2 0 8110 873 GZZS 3 0 8160 872 GZZS 4 0 7850 881 初始 0 907 最终 0 908 6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6 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的 4 个测量问项指标均 达到研究使用标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6 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组织文化型隐性知识获取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WHZS1 0 8990 906 WHZS 2 0 8340 927 WHZS 3 0 8480 922 WHZS 4 0 8410 925 初始 0 939 最终 0 939 7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测量量表的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从表 8 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 8 个测量测量问项指标均达到研 究使用标准 予以全部保留 表表 7 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测量量表的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测量量表的 CITC 值和信度分析结果值和信度分析结果 测量项目测量项目初始初始 CITC删除该项目后的删除该项目后的 系数系数 系数系数 TPCX1 0 8890 944 TPCX 2 0 8780 945 TPCX 3 0 8970 943 TPCX 4 0 7800 951 TPCX 5 0 8110 949 TPCX 6 0 7870 950 TPCX 7 0 7850 951 TPCX 8 0 8180 949 初始 0 954 最终 0 955 从小样本分析结果看 本研究问卷所有测量问项的测量指标均不符合删除标准 可 以予以全部保留 下一解 本研究将对小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检验所有测 量问项的结构效度 43 106 4 4 24 4 2 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表 4 1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因子载荷因子载荷 变量变量维度维度问项问项 因子因子 1因子因子 2因子因子 3因子因子 4 WLGH10 633 WLGH 20 756 WLGH 30 787 WLGH40 728 网络规划 能力 WLGH 50 762 WLPZ10 821 WLPZ 20 876 WLPZ 30 812 网络配置 能力 WLPZ 4 0 787 WLYZ10 923 WLYZ 20 828 WLYZ 30 862 WLYZ 40 870 网络运作 能力 WLYZ 50 716 WLZW10 826 WLZW 20 822 WLZW 30 873 网络能力 KMO 0 700 Sig 0 000 网络占位 能力 WLZW 40 831 GZZS10 859 GZZS 20 862 GZZS 30 842 组织根植 型隐性知 识获取 GZZS 40 835 WHZS1 0 892 WHZS20 871 WHZS30 857 组织隐性知识获 取 KMO 0 857 Sig 0 000 组织文化 型隐性知 识获取 WHZS40 907 TPCX1 0 916 TPCX 2 0 909 TPCX 3 0 925 TPCX 4 0 838 TPCX 5 0 864 TPCX 6 0 842 TPCX 7 0 828 企业突破性创新 绩效 KMO 0 884 Sig 0 000 TPCX 8 0 855 在小样本测试阶段 样本量必须满足多于预试题项 方可进行因子分析 吴明隆 2000 本研究问卷前测阶段共收集有效问卷 52 份 远大于预测题项 样本量满足进行 因子分析的要求 同时 目前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巴特莱特球体检验 同时参考 KMO 充分 性测度来进一步判断测量问卷是否可进行因子分析 并普遍认为 KMO 大于 0 7 即表示问 卷可进行因子分析 由上表小样本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三个变量的 KMO 值均大于 0 7 且巴 特莱特球体检验的显著性都是 0 000 表明小样本数据可以展开因子分析 本研究在进行 探索性因子分析时 主要使用的是主成分方法 Principle Component Methods 和最大方 差法 Varimax 对收集的有效数据展开分析 并主要根据特征值 Eigenvalue 大于 1 来确定因子的个数 在显示载荷方面 选择仅显示因子载荷高于 0 5 的数值 运行得到本 研究小样本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见表 4 1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相同维度的问题项 在一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都在 0 5 以上 在其他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均小于 0 5 故本研究 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无需对问项进行修缮 4 54 5 分析方法分析方法 问卷设计和数据获取是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 而数据分析方法关系到能否对所获 取数据进行有效地测度 影响着数据分析的结果 本研究将使用 SPSS17 0 及 AMOS17 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信度分析 效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 析 以期对数据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 真实验证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4 5 14 5 1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所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为总体特征分析和数据描述分析 样本总体特征 分析主要为样本基本信息 包括企业所在地 成立时间 所属行业 企业规模及填表人 职位等信息 数据描述分析主要是分析样本数据是否满足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的要求 本 研究主要进行数据正态分布性分析 包括数据均值 偏度和峰度等 4 5 24 5 2 信度分析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分为外在信度分析和内在信度分析 主要衡量研究所用量表的一致性与稳 定性 鉴于研究条件的限制 本研究将主要进行内在一致性分析 internal consistency 内在一致主要测量的是测量同一变量的某一问项与其他问项的相关程度 内在一致性的 45 106 检验方法主有折半信度系数和Cronbach s 系数两种方法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Cronbach s 作为衡量内部一致性的指标 Cronbach s 系数越大说明调查问卷的信度越高 借鉴学术 界比较认同的Cronbach s 系数可接受标准值 本研究选择当Cronbach s 系数至少大于 0 6时 表示问卷信度水平可以被接受 4 5 34 5 3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后 本研究将进一步开展问卷的效度分析 问卷效度是指测量 工具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要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 效度分析主要分为内容效度分析 结 构效度分析和关联效度分析 关联效度主要是对测试问项能够有效预测未来状况的检验 鉴于研究内容上不涉及对未来的预测 因而本研究将不适用关联效度分析 内容效度分 析主要是测量量表内容涵盖主题的程度 其检验方法主要为专家打分法 由于本研究所 用量表均借鉴已有成熟研究量表 并结合本研究的一些特殊情景修缮而成 同时预测试 发现效度较好 因此本研究所用量表应符合内容效度的要求 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结构效度分析主要分为会聚效度分析 Convergent Validity 和区分效度分析 Discriminate Validity 两种 其主要用来检验问项是否可真正度量出所要度量的概念 本研究将首先进行KMO样本充分性测度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 来判断问卷是否适合进行 因子分析 参考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标准 本研究选取KMO大于0 7作为标准 判断数据是 否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随后 采用主成分方法 Principle Component Methods 选择最大 方差法 Varimax 来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采用特征值 Eigenvalue 大于1的标准来选择 因子个数 通过测量问项的因子载荷来判断问卷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 同时 本研究 将采用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来分别检验这两种效度 4 5 44 5 4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在进行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前 本研究将首先对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进行分析 以验证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关分析主要衡量的是两个变量之 间的关联程度的 是进行变量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景区租赁及旅游产品开发合同
- 教育项目担保终止及教学质量保障协议声明书
- 春晚节目化妆造型保密协议:泄密即解约形象权维护
- 休闲生活方式比较研究-洞察及研究
- 物联网企业合伙人数据安全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
- 桂林市二手房买卖税费及贷款审批服务合同
- 时尚品牌工作服设计生产合作协议
- 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洞察及研究
- 购房分期合同协议书范本
- 5G时代短视频传播机制研究-洞察及研究
- T-CNAS 10-2020 成人有创机械通气气道内吸引技术操作
- 《危险货物港口作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知识培训
- 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化利用方式与路径
- 脑卒中的识别及预防与处理
- 和田玉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交互式游戏设计趋势-深度研究
- 2025年中国海洋功能性食品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铷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餐饮行业培训合作协议书
- 沪价费(2006)27号-关于调整本市部分绿化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
- 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洞察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