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故事系列之二.doc_第1页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doc_第2页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音故事系列之二 春秋霸业 你也许钦佩诸葛亮?那么诸葛亮一生最敬仰的人物是谁?那就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结成中原诸侯国的联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延承,史书上赞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连孔子也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恐怕都已经成了夷狄之人了!”所以后世称他为“中华第一名相”。 但管仲差一点被被齐恒公砍了脑袋!最初,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国君宝座,管仲站在公子纠一边。他甚至在战场上亲自用弓箭射伤了公子小白,令公子小白对他十分愤恨。最后,公子纠失败了,公子小白成功了,即位后号称齐恒公,而管仲成为囚犯,面临杀身之祸。 是谁造成了那么大的改变呢?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他是齐恒公阵营里的主要谋臣,恒公即位后准备重用他,鲍叔牙却说:“您如果真要想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起用管仲,他的才能远远胜过我!”齐恒公听了鲍叔牙的话,捐弃前嫌,任用管仲执掌国家大权,这才有君臣协力、称霸天下的结果。 他们二人的友情还远不止这一点。管仲自已是这样说的:“当初我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认为我贪婪,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画策,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糟糕,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都被国君斥退,鲍叔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的时运未到;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自杀了,而我却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不知耻,他知道我不在乎小节,却为功名不能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从此被视为朋友相知的最高典范。 在这个故事里,鲍叔牙对朋友的那种深刻的理解确实是非常难得的。管仲一次又一次失败,但鲍叔牙始终相信他总有辉煌成功的一天,并且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最重要的机会推让给他,使他的才能最终得到实现。这让我们想到,你如果真正信任一个人,就不应该因为他遭遇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心,要懂得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会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而这种条件总有一天会起变化的。 当然,管仲确实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所著的管子一书中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后来经常被人引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就是说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知音故事系列之三 智慧之光更新于:2009-02-11阅读:6关闭 战国中期,有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一是庄子(名周),一是惠子(名施)。他们是好朋友,又是对手,因为两个人的思想学说不同,所以经常发生激烈的论辩,在论辩的过程中,彼此驳斥、相互挖苦,有时是很厉害的。 比较起来,庄子比惠子更有名,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更高。一部庄子,代表着古代先贤的智慧,滋润着后世无数文化人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没有惠子不断地刺激和反驳,没有那种旗鼓相当的高水准的论辩,庄子的思想、学说乃至文章,恐怕不可能达到现有的高度,那样精彩,闪耀智慧的光华。 所以等到惠子死后,庄子深感寂寞,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够成为他的对手。有一次经过惠子的墓地,庄子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讲了一个寓言故事:“郢地有个人,用白垩泥在自己的鼻尖涂抹了一小片白点,就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让匠石用斧子把它削掉。匠石简直就是漫不经心地挥起斧子,只听风声响过,郢人鼻尖上的一小点白泥被削除干净,鼻子却毫无损伤。而郢人站在那里,也是一派悠闲,若无其事。宋元君听说以后召见匠石,让他演示给自己看。匠石说:这对我并非难事,可惜和我配合的伙伴早已不在人世,我的这点本领也等于是没有了!” 庄子和惠施的那种特殊的友情,以及庄子所讲的寓言故事,对现代人仍然富于启迪意义: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凭空地成长起来的,它需要反复磨练。所以,哪怕你的能力比别人强,也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接受各种批评;你必须尊重你的同事,尊重你的对手,才能使自已一步步达到完善。一个很早就自以为是的人,也只能很早就停留在低水平上,永远成不了大事。知音故事系列之一 高山流水更新于:2009-02-11阅读:11关闭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音乐家,善于制曲,又善于鼓琴。他少年时初学琴,长进不快,老师成连把他带东海的蓬莱山,让他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从中体悟音乐的真谛,从此琴艺大进。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在一个明月之夜,舟泊汉阳江口的一座小山下,伯牙望着迷人的水光月色,不觉心动,便取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正当他沉醉在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在岸边。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他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走到这里听到如此绝妙的琴声,就忘了回去了。” “一个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俞伯牙很惊讶,连忙请他上船。相谈之下,发现他确实对音乐对琴艺懂得很多,见解也十分高明。原来这人名叫钟子期,其实是位隐土,他不乐意官场的虚荣与繁劳,只喜欢山野的朴素生活。 俞伯牙一直感觉知音难遇,就问钟子期:“如果我抚琴时心中有所念想,足下能从音乐中听出来吗?”钟子期答道:“诗经中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您不妨试一试,我若是猜不上,您可别怪罪!”伯牙不多说,调一下琴弦,弹奏起来,在音乐声中,融入了雄伟的泰山的形象。曲终,子期不禁赞叹道:“多么美妙的琴声呀,我看到了巍巍的高山!”伯牙不答话,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意念在于流水。子期又赞道:“琴声太美妙了,您的心思在浩荡的流水间吧?”只两句,道出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抓着子期的手不放。两人于是结为知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十分难过。便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奏,因为世上再无那样的知音了。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来源很古老,最初记载于秦始皇时代的吕氏春秋,明代人冯梦龙将它改编成一篇小说,收入“三言”。这是中国古代关于“知音”的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它蕴涵着深刻的象征意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渴望知音,都希望别人来理解和听懂自己。所以,完全可以说:渴望“知音”是人性普遍的需求,知音情结是是人类共有的情结。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实现共同的事业还是谋求相互有利的交往,在一切人际关系中,知音都是彼此赏识、感情融通的基础。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