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第1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第2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第3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第4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以长沙市为例社会学专业学生 殷 娟指导教师 姚兆余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沙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明确定位自身身份,其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十分突出。文章从乡土记忆、城市经历和发展预期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其中务农经历、经济地位、闲暇活动、与市民交往情况、留城意愿、城市户口拥有意愿、理想职业类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有明显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模糊化倾向,与当今我国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社会急剧转型在不同程度上形塑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认同;身份认同Research on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Taking the Chang Sha City as a Cas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Yin JuanTutor Yao ZhaoyuAbstract: In the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in Chang sha, the sample showed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are unable to clearly position of their identity. Their self-identity are going to be a vague condition. 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the local memory, the urban experi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anticipa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economic status, leisure activities, interaction with the citizens, the settle will, the urban census registration will, the ideal career on self-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is obvious. The fuzzy tendency about self-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relate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suddenly is modelling the self-ident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in varying degrees.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of the Peasant-workers ; identity; self-identity前言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从事建筑、餐饮、以及其它服务行业,形成了所谓的“民工潮”。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有1.3亿,每年还在以800万至1000万的数量增加。同时,其内部正发生着代际变化和更替,出现了新、旧两代农民工。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在我国农民工中16岁30岁的占到了61,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新生代农民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但他们成长于乡村社会,乡土记忆同样在他们身上打下了烙印,这就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是人口城市化的主力,实现其身份转换,是其从农民变为市民的重要途径。一、文献回顾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个体和群体的特质在与其他人或群体空前互动中正面临着变动、迷乱、离解、甚至是消失,因而,身份问题在当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吉登斯从现代性视角探讨了自我认同塑造过程中,外在的全球现代性制度对个体的冲击以及个体对这一冲击的吸纳和强化作用。1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身份理论认为:个体可以有多种社会身份,这些社会身份被排列成一个序列等级。McCall 和Jerry认为各种身份的重要性决定于三个因素:自我和他人对某种身份的支持程度;自我在某种身份上允诺和投资程度;与某种身份有关的内在和外在满意程度。2另外,Crook 和 Malcolm认为人们的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政治态度,除受职业身份影响外,也受到其它的身份归属(如种族、民族、宗教信仰、性别及社会政治团体等)和行为实践(如生活方式和消费实践)的影响。3在国内,农民工问题一直就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农民工大多把自身定位于农民,王春光等人调查得出的都是这一结论。4二是对于制度身份认同的减弱。徐增阳认为对制度赋予的“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认同程度较低,他们希望按职业、生活领域等经济、社会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5三是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表现为身份认同困境和身份认同混乱。周明宝认为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户籍歧视、社会歧视、职业困境、生活方式困境四个方面。6魏晨等人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双重边缘状态,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混乱,成为心灵上的“漂泊一代”。7四是身份转换滞后,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相分离。朱力研究认为,农民工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但其身份转换却没能很好的完成。8此外,董海军还以镜像理论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镜像、城市管理者中的镜像、媒体中的镜像,从而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进行了充分地解读和分析。9当前,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多是夹杂于调查描述和宏观政策探讨之中,侧重于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得出模糊与游移的身份定位,很少有学者立足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从根本上说,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变化,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实背景,因此,本文从社会转型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状况进行分析。二、研究设计(一)核心概念的界定新生代农民工:指1978年及以后出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其受教育程度、职业期望、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要求都远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其主要的生活目标,但制度壁垒与文化差异使融入过程异常艰辛。身份:就是某人或群体标示自己为其自身的标志或某一事物独有的品质。身份理论认为,身份是一种常驻不变的人格状态,是赖以确定人们权利和行为能力的基准,人们一旦从社会获得了某种身份,也就意味着他获得了与此种身份相适应的种种权利。本文中身份指与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力、责任和社会预期等一系列因素的集合。身份认同:是指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群体成员以及有关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是关于“我(们)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我(们)曾经是谁,现在是谁?别人认为我是谁?我(们)与他人有什么不同?”等等问题的追问,以从根本上探求个体与群体的自我特性和生存意义,并确定与身份有关的权力和义务。身份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人们同一性的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二是基于差异性的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群体的归类和划分,揭示了“他们”是谁的问题。“我们”与“他们”的心理边界划分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即身份认同是相互的。(二)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的总体为在长沙市工作和生活一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多段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第一阶段从长沙城区的五个区中,抽出了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雨花、岳麓、芙蓉三个区;第二阶段从选中的雨花、岳麓、芙蓉三个区中的居委会中,随机抽出9个居委会;第三阶段在抽中的社区居委会中进行偶遇抽样,每个抽中的居委会中以遇到的先后顺序抽取20人填答问卷。2访谈法本研究将另外采取结构式访谈法,从抽出的9个居委会中各抽取1个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深入了解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因素。(三)资料分析方法1描述性和相关统计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和相关统计分析。2个案编码分析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9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个案的编码:用“个案”一词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如个案1为“C1”。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编码方法:第一组为个案编码,第二组为话题的编码,比如,“C1-Q1”表示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四)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18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67份,有效回收率为92.8%。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表1 样本基本情况类别频次(N)百分比(%)性别男8349.7女8450.3年龄18岁及以下63.619-25岁8953.326-30岁7243.1小学以下31.8文化程度小学63.6初中5130.5中专或高中8148.5大专及以上2615.6三、调查结果分析(一)身份认同状况大概说来,身份包括制度性身份,基于交往的社会性身份和自我感知性身份。进而本文从制度认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三个维度考察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1制度认同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将中国人口严格限制在城乡两个系统之中,形成城乡二元结构。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大量有着农村户籍的人口进入城市社区,在城市工作、生活,成为城市居民。调查结果显示(表2),新生代农民工对户籍规定的农民身份的认同已经很低。有81.4%的新生代农民工并不同意“户籍规定是农民,就是农民”。这说明由户籍制度来区分农民与市民已不再被新生代所认可,他们更多的希望能够按照生活区域、从事职业等非制度因素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表2 户籍认同 频数(N)百分比(%)同意3118.6不同意13681.4合计167100.0另外,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6.5%认为有必要取消户籍制度,有18.0%认为没有必要,还有45.5%认为无所谓。并且在认为自己仍是农民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3.0%的人是因为政府的规定而认可农民身份的。其实,是与户籍相关的一系列附属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户籍,使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倍感农民与市民的不同。调查发现(表3),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9.1%认为政府没能为其提供排忧解难的服务,有40.1%认为政府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有40.1%认为政府工作人员歧视农民工,还有25.7%认为有关部门有乱收费的现象。在城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占据着城市居民这个社会位置,却无法得到管理者的承认,没有获得与其社会位置相一致的权益,自然不会认同城市的管理制度。表3 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频数(N)百分比(%)没提供排忧解难的服务8249.1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6740.1工作人员歧视农民工6740.1乱收费4325.7其他643.0注:由于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所以各选项纵向百分比之和超过百分之百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在城市用工制度中他们同样常常被区别对待。由表4知,被调查者中,有28.7%与本地职工做着同样的工作却没能获得同等报酬;有55.1%没有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分别有18.6%和34.1%认为用人单位没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与本地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身份没能被用人单位接纳。在职业位置上,他们履行着相应的义务,对等的权利却是缺失的。义务与权利的不对等,产生被剥夺感,让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不平等,从而不认同用工制度。他们承认自己是外出打工者,却未把自己归为工人。表4 同单位中外地与本地职工差别频数(N)百分比(%)同样工作但收入较低4828.7不能得到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9255.1培训机会较少3118.6晋升机会较少5734.1其他53.0注:由于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所以各选项纵向百分比之和超过百分之百2社会认同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产生的,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关于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映,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自我的观念。在交往中人们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他人的认可来获得某种身份。因此,基于交往的社会性身份认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十分有限,并且不对称。表5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经常与市民交往,且关系融洽的仅有16.2%,很少来往,关系一般的有64.7%,几乎没有来往,也没有过冲突的有17.4%,还有1.8%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存在很大矛盾,并有过冲突;表6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2.9%非常愿意增加与市民的交往,有53.9%愿意增加与市民的交往,但认为有困难,有11.4%觉得没必要,因而不愿意增加与市民的交往,有1.8%是因为觉得与市民交往存在很大困难而不愿意增加与市民的交往。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之中,但这两个群体之间有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形成两个近乎隔绝的世界,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跨越鸿沟,增进与市民的相互了解,但市民对改善与农民工的交往表现冷淡,甚至拒绝与农民工交往。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占据着城市的地理位置,却只能在城市文化和社会关系空间的外围徘徊。表5 与城里人的交往情况 频数(N)百分比(%)交往较多,关系融洽2716.2很少来往,关系一般10864.7几乎没有来往,也没有过冲突2917.4矛盾很大,曾有过冲突31.8表6 是否愿意增加与城市市民的交往 频数(N)百分比(%)非常愿意5532.9愿意,但有困难9053.9不愿意,认为没必要1911.4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有很大困难31.8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社区认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表7),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其比率有76.6%,超过3/4。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并没能融入其所在社区,成为社区真正的成员。社区活动组织者在筹划、举行活动时没有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社区成员的总体,而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拒入的情境下也只好无奈地被边缘化。表7 参与社区活动频数(N)百分比(%)社区干部选举53.0体育健身2716.2文艺表演106.0社区各类培训、讲座53.0没参加过社区活动12876.6其他00注:由于该题为多项选择题,所以各选项纵向百分比之和超过百分之百另外,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8%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各种城市社会团体、组织的集体活动,没参加过的有95.2%。这说明,各种群体组织同样没有敞开怀抱,接纳这一特殊的群体。3自我认同当前,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无法明确定位自身身份。由表8知,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自己仍是农民的有25.7%;认为自己是城市市民的有5.4%;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的有26.9%;说不清自身身份的有41.9%。半个城市人和说不清都是不明确的身份认同,这两部分共占被调查者的68.8%,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人对自我身份认同趋于模糊。表8 觉得自己现在的身份 频数(N)百分比(%)农民4325.7城市市民95.4半个城市人4526.9说不清7041.9另外,在认同农民身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想要改变农民身份的占到了76.9%。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再趋向于认同农民身份。并且他们对自身素质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素质、能力不逊于甚至超过同龄城市人的有38.9%,认为不好说的有46.7%,而认为比城市人逊色的只有14.4%。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是不明确的,趋向于模糊化。“我觉得自己应该不算是农民了,但也说不清楚是什么身份,就是个出来打工的人吧。”(C1Q1)“我不认为自己还是农民,应该是在外打工的人。”(C2Q1)“我认为我不是农民,算是半个农民,虽然是农村户口,可是同样在城里务工。”(C7Q1)“我想应该不是农民了吧,虽然户口簿上仍是农村户口,但我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能算是农民吧,我又不务农。”(C9Q1)(二)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1乡土记忆在不同的社会时空中人们会有不同的生命历程和生活行动特点,这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社会记忆,这些记忆将持续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动。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表9)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农经历与其身份认同的相关度较强,在0.01的显著水平上,其相关系数为-0.254(sig=0.0010.01)。回乡天数,外出务工期间与农村亲友联系频率同其身份认同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097和0.079,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回乡天数、外出务工期间与农村亲友联系频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不明显。表9 乡土记忆与身份认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相关系数(r)sig务农经历-0.254(*)0.001回乡天数0.0970.236与农村亲友联系频率0.0790.316*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务农经历越丰富,对农村社会就越了解和熟悉,对农村和土地就越容易产生一种难以割舍的心理情结,从而在面对离开农村永久迁徙,身份置换等问题上,更容易作出否定性的抉择;“我觉得自己还是农民,在家时就是务农,现在也常回家,常和家里人联系。”(C8Q2)相反,务农经历越少,记忆中对土地的感悟与依恋就较为缺失,从而更易摆脱土地束缚,摒弃农民身份。“我应该算个城市人了,离开农村很久了,对农村不太熟悉了。”(C6Q1)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历较为缺乏,有28.7%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没有干过农活,有44.3%仅限于偶尔帮家里的忙,正式干过农活的只有26.9%。较少的务农经历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否认农民身份的原因之一。乡土社会中,人们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但对于缺乏务农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土地已不再是他们最后的归宿,他们没有在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劳作过,对土地并没有产生很深的依恋,曾经维系着农民工与农村的“脐带”基本上已经断裂,只剩下血缘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还有所牵挂。他们回乡只是为了看望亲人和朋友,与亲人的联系也只是为了向其报平安而已。“我常给家里打电话的,怕他们担心嘛,假期时偶尔还回去看看父母和亲戚朋友。”(C1Q2)“有好几年没回家了,很少和家里人联系,一般就偶尔打个电话,看家里人好不好,也报个平安啦。”(C7Q2)因此,回乡天数和与农村亲友联系频率,这种量上的不同,并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产生差异。2城市经历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城市展示出一种不同于乡村的精神,城市是引进新观念和新行事方法的主要力量和主要场所。”10换言之,对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来说,城市和乡村的不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化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流动使其社会位置发生了变化,与社会位置相应的身份也应随之置换。身份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人们会根据经历,通过反思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身份。经皮尔逊相关分析(表10),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其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声望,月收入,是否拥有高档消费品,居住方式的相关关系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市民相比较的经济地位,与农民相比较的经济地位,闲暇时是否上网与身份认同,均在0.05的水平上相关,其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168(sig=0.0300.05),-0.176(sig=0.0230.05),-0.163(sig=0.0350.05),闲暇时是否唱卡拉OK,同市民交往情况与身份认同在0.01的水平上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233(sig=0.0020.01),-0.323(sig=0.0000.01)。需要说明的是:KTV和网吧在农村是极为少见的,相反,在城市中却是星罗密布,且已成为市民的主要闲暇活动,故本研究选取农村和城市社区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休闲方式来考察闲暇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表10 城市体验与身份认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相关系数(r)sig职业声望-0.0210.785月收入-0.0910.313与市民相比的经济地位-0.168(*)0.030与农民相比的经济地位-0.176(*)0.023是否拥有高档消费品-0.0790.308闲暇活动:唱卡拉OK-0.233(*)0.002闲暇活动:上网-0.163(*)0.035与市民交往情况-0.323(*)0.000居住方式0.0610.433*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较之老一代农民工均有所提高,但是与市民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加上城市用工制度的不合理,很难跻身于职业声望较高的位置。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从事较低层的工作,这类工作职业声望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声望越高越不认同农民身份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没有得到验证。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多居于10002000之间,虽然比务农收入要高许多,但是,他们大多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其工资预期也会相应提高,与预期基本持平的月收入水平,不会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激起多大的波动,因而,不会对其身份认同产生明显的影响。在城市,新生代农民工从事较为低层的职业,其收入与市民收入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市民所获得的福利、补助,收入差距被进一步拉大。经济地位的悬殊,向来就是划分不同阶层的依据,越是认为与市民相比经济地位相当,甚至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就越认为自己与市民在经济上处于同一阶层,从而越不认同农民身份;而与农民相比的经济地位使新生代农民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和农民区分开来:城市务工的经济收入比单纯的务农要高许多,当新生代农民工偶尔回乡,闲聊中便能感受到其经济地位与农民的不同,进而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让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与农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再属于农民这个群体。消费,特别是高档消费有炫耀、标版身份和地位的功能。现代消费呈现出多样化,拥有几件相对比较低廉的高档消费品,并不能成为市民准入的通行证。在现代社会,消费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当新生代农民工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时,城市年轻人已经用它听歌、拍照了。新生代农民工目前还只能消费起高档消费品中最为廉价的部分商品,与市民仍有着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文明向农村渗入,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日益现代化,新生代农民工所拥有的高档消费品,许多农村年轻人也同样拥有,炫耀、标版的功能没能发挥,也就不能据此把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民群体中区分开来。因此,是否拥有高档消费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影响不明显。闲暇活动很大层度上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是身份认同实现的重要机制之一。闲暇活动现代化,能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动身份的转换。在休闲娱乐中,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不断积累,观念不断更新,使其与农民有了很大的不同。农村局限的闲暇方式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化的休闲需求,知识、观念的更新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抛弃较为传统和落后的东西。这样,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从农村脱离出来,越来越不认同农民身份。新生代农民工的闲暇活动与农民已有了很大的不同。“空闲时就上上网,逛逛街,有时也看看书,像一些散文啊,或者看些技术型的书,我现在在自学电脑,常看那方面的书。”(C1Q5)“有空我喜欢打打篮球,上网,还有逛书店。我买了很多书,觉得对自己有益的书我都想看看。”(C1Q5)“有空我喜欢上网浏览网页,可以学到不少东西,有时也可以和他人交流,也能获益不少。”(C6Q5)人是群居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需求。个体要融入群体,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与他人交往,以求相互沟通、理解和认同。生活在城市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想要融入城市社会就必须与市民交往,获得市民的认可。然而,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的交往并不顺利,市民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在新生代农民工心中产生距离感和被歧视感。“有些城里人有点看不起我们,不原意和我们交往。”(C1Q8)“我觉得城市居民都挺冷淡的,和他们要想有比较深一点的交往,还是有困难的。”(C6Q8)“我觉得城里人很自傲,和他们交往有一定困难,我不愿意同看不起自己的人多说话。”(C7Q8)“跟他们交往有时有困难,可能是观念上的不同吧,偶尔也有城市居民对农村人的偏见或歧视。”(C9Q8)交往中市民群体的推力和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的社会距离,把新生代农民工推向农民群体,因此其与市民交往情况越糟糕便越倾向于认同农民身份。以租房和住单位、老板提供的住房为主的居住方式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相一致,对这种居住方式,新生代农民工早已接受,并习以为常,并且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其居住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明显区别,因而,居住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解释不显著。3发展预期有学者指出外出流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他们在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方面有着自身的考虑与权衡。11经历过城市体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决定去留问题上更能理性的判断外出成本、可能收益和潜在风险。表11留城意愿、城市户口拥有意愿、理想职业与身份认同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相关系数(r)sig留城意愿-0.209(*)0.007是否愿意拥有城市户口-0.265(*)0.001理想职业-0.173(*)0.025*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调查结果显示(表11),身份认同与留城意愿,城市户口拥有意愿均在0.01的显著水平上相关,它们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sig=0.0070.01),-0.265(sig=0.0010.01);身份认同与理想职业在0.05的显著水平上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73(sig=0.0250.05)。有着积极留城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在城市永久居留,取得城市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在他们的意识中蕴含着脱离农村、背离农民身份的潜在意图,受这种意图影响,他们会有意识地调适,甚至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协调与外界的联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去实现身份转换,达成留城目标。在努力转变成市民的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抛弃具有农民特色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割裂与乡村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和融入城市,从而会越来越不认同农民身份。职业身份是身份体系中十分重要的身份,许多学者就曾以职业来定位人们的身份。通过职业转换来获取新身份,是身份置换的重要途径。理想职业的追求,会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奋发向上,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实现职业目标,以职业为跳板,实现市民化。同时,职业的现代化、城市化,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摒弃传统,不断积累现代知识,形成现代观念,从而越来越不认同农民身份。四、结论与思考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十分突出,徘徊于农民与市民之间,无法明确定位自身的身份。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务农经历、经济地位、闲暇活动、与市民交往情况、留城意愿、城市户口拥有意愿、以及理想职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有明显的影响。经济地位越高、闲暇方式越现代、留城意愿和城市户口拥有意愿越强烈,期望职业越城市化,就越不认同农民身份。而务农经历越丰富、与市民交往情况越糟糕,就越认同农民身份。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存在的这种状况,笔者从社会转型方面做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发生着急剧变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体系被打破,而新的社会结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原有的社会机制难以继续存在,而新的运行秩序的产生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社会转型具有复合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和弱防护性特征。12新生代农民工身处社会转型期,会一定程度地感到自身对社会急剧变化的不适应,感到缺乏地位安全感和不可把握性,产生困惑、不安、甚至恐惧,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13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处于移而不入的状态,尽管人口流动限制不断放宽,但原有的户籍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等,各种社会制度形成一种结构性壁垒,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政策性歧视与排斥,14使得他们虽然居住在城市,从事非农职业,却无法获得市民身份,享受工人待遇。这就加深了他们与所在城市间的“裂痕”,使其沦落为城市边缘群体,造成身份认同上的模糊倾向。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经济体制转型,使市场资源调配能力日益增强。市场机制的形成,必然不断地将农民从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推向比较效益较高的工业,从资源较少的农村推向资源雄厚的城市。14经济地位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比较效益的高低和资源占有情况,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地位越高,其所从事职业的比较效益就越高,占有的资源就越多,从而越向市民靠拢,容易抛弃农民身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城市化使得人口向城市聚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留城意愿”和“城市户口拥有意愿”,期望所从事的职业城市化。而现代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体被不断地从前现代社会的传统场景中抽离出来,新生代农民工从农村迁入城市,经历着时空情境的转换,传统与现代不断交锋,重塑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闲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某种生活方式,闲暇方式的现代化,推动着人的现代化,也推动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转换。而务农经历的丰富,表明其受传统影响深刻,从而难以实现身份转换。理性化的观念转型,使交往行为工具化,人际关系契约化,造成归属感的匮乏。在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下,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全面渗透进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个人在为自身利益打拼时,把自我当作“目的”,他人则是实现自我目的的“工具”。15以亲密关系为基础的初级群体难以形成,乡土的血缘关系和熟人社会无法充当城市社会中关系的纽带。理性化的契约关系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交往中感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情味的缺乏,加之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交往情况糟糕,其市民身份得不到他者的认可,新生代农民工会转而怀念农村的熟人社会,认同农民身份。综上所述,社会急剧转型是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型都不同程度地形塑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致谢十分感谢姚兆余老师百忙之中对本文的悉心指导。姚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将使我终身受益!此外,感谢班主任屈勇老师和社会学系每一位恩师给与我的指导与鼓励,以及四年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最后,要感谢接受本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朋友,正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我的调查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 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北京: 三联书店,1998:5.2 McCall,George J,Jerry L. Simmons.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sM. New York:Free Press,1978:156.3 Crook,Stephen,Jan Pakulski,Malcolm Waters.Post moderniza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2:87-129. 4 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J. 浙江社会科学,2003(1):109-113. 5 徐增阳. 新生代农民工“边缘人”的困惑J. 同舟共进,2006(1):8-10.6 周明宝. 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J. 社会,2004(5):4-23.7 魏晨.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106-109.8 朱力. 准市民的身份定位J. 南京大学学报,2000(6):113-122.9 董海军. 镜像中的新生代农民工J. 中国青年研究,2006(4):5-8.10 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 顾昕,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21.11 文军. 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01(6):19-29.12 范燕宁.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 哲学动态,1997(1):18-21.13 彭远春. 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1).14 许传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 社会心理科学,2007(2):112-117.15 董新春. 现代化场景中人的自我认同问题探析J. 哲学研究,2003(3):36-41.附录A:问卷问卷编号: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调查朋友:你好!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填写这份问卷。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状况,我真诚地希望您的合作,来完成本次调查。本问卷调查不记姓名,只用于统计分析,您只需合适选项上打“”或在横线上填写即可。本问卷资料严格保护个人隐私,请您放心如实填写。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学生:殷娟联系方式:025-843941222007 年12月一、基本情况1、您的性别:(1)男 (2)女 2、您的年龄_岁3、您的婚姻状况是:(1)未婚 (2)已婚 (3)丧偶 (4)离异4、您的文化程度是:(1)小学以下 (2)小学 (3)初中 (4)中专或高中 (5)大专及以上5、您已经外出务工 年6、您来城之前所从事的是(如务农、开商店、乡企职工、读书等)(按先后顺序,有几种情况就写几种)_ 7、您来城市打工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请按主次顺序排列): (1)城市收入比农村高 (2)别人都出来,受别人影响 (3)农村太单调,外面世界精彩 (4)务农无出息,外出寻找自身发展机会 (5)一直在读书,不懂农活 (6)耕地少,在家无事干(7)出来见世面,学技术 (8)没什么目的,受父母支配 (9)跟随家人(丈夫,妻子,父母,兄弟姐妹等)出来 (10)羡慕城市生活,想在城市中立足 (11)对家乡从事的工作不满意(12)其它(请注明) 二、身份认同状况1、您是否同意“户籍规定是农民,就是农民”(1)同意 (2)不同意2、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取消户籍制度(1)有必要 (2)无所谓3、您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没有提供排难解忧的服务和帮助 (2)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3)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歧视农民工 (4)乱收费 (5)其他(请注明) 4、您认为在同一个单位内外地人与本地职工相比主要差别在于(1)同样工作但收入较低 (2)不能得到社会保障等职工福利(3)培训机会较少 (4)晋升机会较少 (5)其他(请注明) 5、您工作的单位为您交纳了哪几种社会保险(1)工伤保险 (2)医疗保险 (3)生育保险 (4)养老保险(5)都没有参加 (6)不清楚6、您居住的这片社区的居民对外来人员的友好程度可以打 分(满分10分)。您居住的这片社区的管理人员对外来人员的友好程度可以打 分(满分10分)。7、您参与过居住社区的哪种活动?(1)社区干部选举 (2)体育健身 (3)文艺表演 (4)社区各类培训、讲座 (5)没参加过社区活动 (6)其他(请注明) 8、如果有可能您是否愿意在现在居住的社区定居(1)愿意 (2)不愿意 (3)无所谓9、您是否参加过城市社会团体组织的集体活动(1)参加过 (2)没参加过何种团体 您愿意参加城市社会团体组织的集体活动吗?何种活动 (1)没想过 (2)愿意,但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参加 (3)不愿意,觉得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10、虽然户口在农村,但是您现在在城市打工挣钱,那么您觉得自己现在是 (1)农民 (2)城市人 (3)半个城市人 (4)说不清您为什么觉得自己还是农民?(1)政府规定的 (2)其他人都这么认为 (3)自己确实这么认为 (4)三者兼有 是否想改变农民的身份? (1)是 (2)否 11、您认为自己和城市人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和一直在农村的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又是 (1)言谈举止 (2)穿衣打扮 (3)生活习惯 (4)朋友圈子(5)思想意识 (6)其他_12、您觉得自己在个人素质、能力上与同龄城里人相比 (1)不逊于甚至超过“城里人” (2)比“城里人”逊色 (3)不好说三、影响因素1、在外出打工之前,您的务农经历如何 (1)从没有干过农活,无务农常识 (2)从没干过农活,但有一些务农常识(3)偶尔帮家里忙,没有正式干过 (4)正式干过农活2、每年回乡的时间大概有 天回乡的目的是 3、在外打工时和农村的亲友的联系情况(1)经常联系 (2)偶尔联系 (3)从不联系4、您目前的工作是:_ 来城市后,您从事过哪些职业:、5、若您更换过或想要更换工作,您跳槽的主要原因是(没跳槽经历或想法的,不需回答)(1)待遇低 (2)加班多 (3)没前途,不利个人发展 (4)其他(请注明) 6、您觉得目前所从事工作的职业声望(1)很高 (2)比较高 (3)一般 (4)比较低 (5)很低 7、您目前每月收入大概为 元8、您感觉自己与所在城市的居民相比的经济地位为(1)下层 (2)中下层 (3)中层 (4)中上层 (5)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