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病性辨证 病性辨证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对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识 并对所患病 证性质作出概括判断的辨证方法 1 病性是病理改变的性质 即病变的本质属性 是导致疾病当前证候本质性原因 因而有时也称为 病因 即 审症求因 和病性辨证 但和发病学的原始因素的 病因 概念不同 二者有区别 又有联系 2 二者有区别是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 六淫 七情 饮食 劳倦 外伤 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 发病条件 的致病作用 辨证学所确定的病因 内风 气滞 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 如感受寒邪常见寒证 但亦可出现热证的结果 也就是说 原始病因可出现不同的结果 病因学所说的病因与辨证学所说的病因之间的关系 此为本节学习的难点 3 目的要求 1 掌握六淫辨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 熟悉七情辨证 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临床表现 3 了解六淫 疫疠各证的常见证名以及各证间的关系 4 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分析 5 掌握气虚证 气陷证 气脱证 气滞证 气逆证 气闭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6 掌握血虚证 血热证 血瘀证 血寒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7 掌握气滞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气血两虚证 气不摄血证 气随血脱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8 掌握津液不足证 水肿 痰证 饮证的概念 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4 重点与疑难点 一 重点 1 六淫各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的要点 2 气病 血病 气血同病 津液不足及水肿 痰饮各类证候的概念 临床表现 证候分析 二 疑难点 1 瘀血及痰证的表现 2 如何正确理解水 湿 痰 饮在形质 流动性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 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 5 学习时数 6学时 概念辨析 1 六淫证候的发病特点 2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及疫疠的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 七情证候 饮食劳伤及外伤证的常见症状 4 气病辨证 气虚 气陷 气脱 气滞 气逆 1 气滞证与食滞证2 气闭证与气脱证3 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4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5 血寒证与血瘀证 6 第一节辨六淫证候 辨六淫证候是根据病人所表现的症状 体征对照六淫的致病特点 通过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中是否存在着六淫证候 7 一 风淫证 1 基本特点 1 风为阳邪 轻扬升散 善行数变 而为百病 外感病 之长 2 显症来去迅速 游连不定 动摇多变 而以外扰上达为主 3 传变多易卒感即发 内外相引 错杂相兼 8 2 概念 感受外界风邪 及风毒 所出现的符合 风 性特征的证候 3 病因 六淫之 风 包括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即风毒 4 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 脉浮 太阳中风 皮肤瘙痒 丘疹 风毒袭表 口眼歪斜 麻木不仁 风中经络 肢体抽搐 关节游走作痛 风痹 等5 常见证名 风邪袭表证 风客肌肤证 风邪犯肺证 风水相搏证 风邪中络证 风毒窜络证等 9 外感风邪及风毒 新病突起 符合痒 麻 动 抽等风邪致病的证候特点 同时应熟悉外风证与内风证在概念 成因 证候表现上的异同及外风与寒 热 火 湿 痰 水 毒等邪兼并为病的名称 如风寒 风热等 10 在临床上 因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出现上述症状 与外界风邪无关 称之为 内风 将在脏腑辨证中详述 不属本章范畴 11 二 寒淫证 外寒证 1 基本特点 1 寒为阴邪 凝闭收引 清冷下趋 2 显症拘紧 沉静 清稀 暗淡 3 传变比较单纯 易动水饮 易伤阳气 多在气分 12 2 寒淫证实寒之伤寒 中寒 虚寒的鉴别 1 概念不同伤寒证 指寒邪外袭肌表 阻遏卫阳所表现的实寒证 中寒证 指寒邪直中脏腑 气血 损伤阳气 阻遏气机所表现的里实寒证 虚寒证 内 指机体阳气不足 温煦无力所表现的里虚寒证 13 2 病因 病位不同伤寒证淋雨露宿肌表 太阳严寒中寒证饮食生冷肺胃肝心胞宫虚寒证体内阳气不足或机能减退心脾肾胞宫 14 3 证候表现不同伤寒证 新起恶寒 头身疼痛 肢厥 无汗 苔白脉浮紧 中寒证 脘腹冷痛 泄泻 等 虚寒证 畏寒喜暖 四肢不温 等 4 病机不同伤寒证者 卫阳被郁 肌肤失温 中寒证者 阳气受损 气机被遏 虚寒证者 阳虚失温所致 15 寒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证候 只有分清其类型以及各类之异同 才能把握其不同的治法 再者 应注意分清中寒与虚寒 因其性质相同 然而其程度不同 前者急而后者缓 前者宜 寒者热之 后者则 阴病治阳 尤其是阳虚之结果即是亡阳证 16 三 暑淫证 暑证 基本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火热 最易耗气伤津 心主火 暑邪亦属火 极易内传 伤及心营 暑必夹湿 常与湿邪相合为病 2 临床表现 暑热耗气伤津 恶热 汗出 口渴 疲乏 尿黄 舌红苔黄或白 脉虚数 暑闭气机 胸闷腹痛 呕恶 无汗 暑闭心神 神昏 惊厥 17 四 湿淫证 外湿证 内湿证 基本特点 湿为阴邪 最易损伤人之阳气 脾喜燥而恶湿 湿邪侵犯人体 最易损伤脾阳 湿邪易阻碍气机运行 其性重浊 粘滞不爽 病多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 病多见下部症状 湿性弥漫 致病范围广泛 且易与它邪合病 如暑湿 寒湿 风湿等 18 2 临床表现 面色晦暗 湿浊上泛面部 头重如裹 湿邪在头 清阳被困 胸闷脘痞 纳呆 恶心呕吐 湿在胸脘 大便稀溏 湿邪困脾 脾失健运 小便混浊 妇女带下量多 湿浊下注膀胱 胞宫 苔滑腻 脉濡缓 湿证之舌脉 关节肿痛 沉重 屈伸不利 湿注关节 19 湿邪所致的病证较多 且病情复杂 部位广泛 缠绵难愈 其重要病机是气机被遏 阳气受损 其主要治法是利其小便 所谓 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20 五 燥淫证 外燥证 基本特点 燥邪为秋令之气 发病多在秋季 肺与秋令相应 且喜润恶燥 故燥邪每多伤肺 燥甚则干 临床多以津枯液少为特征 21 2 临床表现 凉燥 头微痛 恶寒 无汗 咳嗽 喉痒 鼻塞 舌白而干 脉象浮 温燥 身热有汗 口渴 咽干 咳逆胸痛 甚者痰中带血 以及上气鼻干 舌干苔黄 脉象浮数 22 六 火热证 外感 1 基本特点火与热为同类 火为热之极 热为火之渐 火证可分外感 内伤两大类 凡直接感受火邪或其他六淫从阳化火的火证均属外感 火热为阳邪 其性炎上 易耗气伤津 且易生风动血 故临床以高热 烦渴 汗出 神昏谵狂 四肢抽搐 吐血衄血为常见症状 23 2 成因 外界阳热侵袭 如高温劳作 感受温热邪毒 火热烧灼伤 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寒湿等邪郁久化热情志过极化火脏腑气机过旺 24 3 临床表现 阳热过盛 燔灼急迫 升腾炎上 消耗阴液 壮热 恶热 烦躁 口渴喜冷饮 汗多 便秘 小便短赤 面红目赤 舌质红绛 苔黄或灰黑而干燥 脉数有力 热闭心神 热极动风 神昏谵语 抽搐 热迫血妄行 斑疹 吐衄等各种出血 局部血热壅聚 血败肉腐 痈肿 溃烂 酿成脓液 25 附 外感疫疠辨证 有瘟疫 麻疹 霍乱 天花等 是由疫疠之邪所引发的疾病 具体内容略 26 27 第二节辨阴阳虚损 具体内容略 28 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 基本概念是 以气血津液为纲 对病症进行证候分类的方法 基本意义是 突出病机诊断显示了内伤杂病虚实变化的基本内容 29 一 气病辨证 一 气虚类证 概念 因元气不足 以致推动 温煦 固摄 气化 防御功能减退所致病症 具体反映为多种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现象 30 主要成因 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 来源不足 劳累 久病 消耗太过 年老体衰 精气自亏 31 常见证型 气虚证气陷证气虚不固证气脱证 32 1 气虚证 基本证型 1 概念 指元气不足 其推动 温煦 固摄 防御 气化等功能减退 或脏腑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 病因 久病 重病 劳累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年老体衰 3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 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 动则汗出 舌淡脉弱等 4 辨证要点 全身性机能活动低下 动则诸症加剧 33 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气盛则机能旺盛 气衰则机能减退 所以气虚者 常以全身性机能活动的低下为辨证依据 其常见的气虚证候有心气虚证 肺气虚证 脾气虚证 肾气虚证 肝胆气虚证 胃气虚证等 气虚亦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 34 气虚者 补药补品可选用黄芪 人参 山药 糯米 鲫鱼 鸡肉 驴肉 鸽蛋 黄鳝 泥鳅 党参 西洋参 孩儿参等 阳虚者 可选用杜仲 巴戟天 鹿茸 紫河车 蛤蜊 狗鞭 海马肾 补骨脂 骨碎补 羊肉 牛肉等进补 35 2 气陷证 1 概念 指气虚无力升举 清阳下陷 或内脏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 病因 气虚发展而致 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 3 临床表现 内脏下垂 胃 肾 胞宫 肝 脱肛等 兼气虚表现 4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是其主要特征 36 气陷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胃下陷 故临床往往称中气下陷证 脾虚气陷证 但亦有肺气 大气 下陷者 37 3 气虚不固证 1 概念 指气虚而失去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2 病因 气虚发展而致 3 临床表现 自汗 出血 二便失禁 遗精 滑精 滑胎等兼气虚表现 4 辨证要点 液态物质外泄是其主要特征 38 气不固证一般是指 卫表不固 属肺气虚证的范畴 或指 气不摄血 即脾不统血证 或指 肾气不固 系肾气亏虚所致 其辨证时有气虚的一般表现 并有各自 不固 的证候特征 39 概念辨析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 分析 二者主症均有出血与气虚证 但病因病机不同 1 气随血脱证 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 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 2 气不摄血证则发病缓 出血量较少 3 从病机而论 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 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40 4 气脱证 1 概念 指元气亏虚已极欲脱时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2 病因 气虚发展至极欲脱或气不固之发展或大失血 3 临床表现 息微脱汗 口开 目合 二便失禁 面白脉微等 4 辨证要点 常与亡阳主同见是其主要特征 或曰气息微弱欲绝是其主要特征 41 气脱气微欲绝为特征临床重证相兼出现亡阳以肢厥身凉为必有症状 42 总之 气陷 气不固 气脱三证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均有气虚发展所致 因此 既要注意相一致的 又要区分其各自的特点 如是方能正确地治疗 此外 还应注意气之兼证 如气血两虚 气阴亏虚 阳气亏虚 津气亏虚 气虚血瘀 气虚水停等 43 二 气实类证 概念 各种因气机紊乱 以致升降出入郁滞不畅 或逆乱攻冲所致的病症 主要证型 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44 1 气滞证 基本证型 1 概念 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 经络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 气郁证 气结证 2 病因 情志不舒 饮食失调 感受外邪 外伤闪挫 病理物质阻塞 阳虚或寒凝 3 临床表现 胀闷窜痛 时轻时重 嗳气 肠鸣 矢气而轻 因情绪变化而增减 脉弦 舌不变 4 辨证要点 胀闷 疼痛是其主要特征 45 引起气滞证的原因之多 因而在辨证时 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 首先辨别病因 如食积胃肠 而致胃气郁滞 瘀阻经脉 可使脉道之气阻滞等 其次要联系病位 如胸痛以心肺病变居多 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 因此 对气滞的诊断 除掌握胀闷 疼痛的特点外 还须辨明病因 确定病位 才有实际意义 46 再者 应了解气滞可致血瘀 化热 化火 生痰 生湿 水停等病理变化 说明气致病的广泛性 然而其常见有肝气郁结证 胃肠气滞证 肝胃气滞证 肝胃不和 等 47 概念辨析 气滞证与食滞证 分析 食滞胃肠 阻滞气机 是产生气滞的一个原因 二者均有脘腹胀闷疼痛 1 气滞证范围广 无论何处气机郁滞均属该证范畴 2 食滞证只限于胃肠 必有嗳腐 厌食及脘腹部的胀闷疼痛 苔厚腻为主要症状 48 2 气逆证 1 概念 是气机升降失常 逆而上冲所引起的证候 2 病因 外感六淫 痰浊壅滞 寒饮食滞 大怒等 3 临床表现 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为多见 如咳喘 呕恶 眩晕等 4 辨证要点 以肺 胃 肝气上逆为特征 49 值得提及的是 气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病名 应注意辨别病因 再加病位 方能构成完整的诊断 如胃寒气逆证 其次 应熟悉引起气逆的不同病因 50 3 气闭证 1 概念 指七情过极或有形之物阻塞 致使气机闭塞所表现出气的实证类急性重证 2 病因 大怒 暴惊忧思过极 瘀 石 虫 痰 3 临床表现 绞痛 便闭 或昏迷 昏厥 气粗 脉实 4 辨证要点 以突发 势急 症重为特征 51 气闭属实证而急 病因复杂当辨 抢救应及时 必要时结合现代疗法 以拯患者于垂危之中 也就是要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以救死扶伤 52 概念辨析 气闭证与气脱证 分析 二证一闭一脱 一实一虚 临床都具发病急 变化快的特点 均为神志不清或昏迷 1 闭证属实 九窍闭阻而牙关紧闭 两手握固 二便不通 呼吸气粗 少汗或无汗 脉多有力 2 脱证属虚 气脱失固而口开不闭 两手撒开 二便失禁 呼吸微弱 汗出不止 脉多无力至极 53 二 血病辨证 一 血虚类证 概念 即各种因血液亏虛 脏腑形骸失其濡养所致的病症 主要成因 失血过多 新血未能及时补充生血不足思虑劳神过度 阴血暗耗瘀血阻络 新血不生 54 1 血虚证 基本证型 1 概念 指血液亏少 不能濡养脏腑 经络 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2 病因 失血过多 生成不足 劳神耗血 瘀血阻塞 久病 大病等 3 临床表现 面 睑 唇 舌 甲颜色淡白 眩晕 心悸 多梦 肢麻 经少色淡等 4 辨证要点 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淡白无华及全身虚弱为特征 55 血行脉中 内灌脏腑 外至肌肤 无处不到 因此 血虚时必出现全身性血供不足的虚弱证候 不过临床上大多是表现为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 同时应熟悉 可有血虚肠燥证 血虚生风证 阴血亏虚证 血虚挟瘀证等 56 血虚者 可选用熟地 当归 阿胶 鹿角胶 鸡血藤 白芍 枸杞子 龙眼肉 大枣 动物肝脏 胎盘等进补 阴虚者 可选用百合 牛奶 桑椹 兔肉 白鸭肉 蛤蜊肉 龟肉 蟹肉等进补 57 2 血脱证 1 概念 即急剧失血 出血过多 血脉骤空所致的病症 2 主要表现 多见于各种大失血病症之中 产后失血等 大量出血 呕血 便血 崩漏 内出血 面色肌肤苍白无血 头目昏暗不能起坐 甚则昏厥脉芤 58 二 血实类证 概念 各种血液运行失其常度以致凝滞瘀结 或妄行外溢等所致的病症 基本证型 血热证血寒证血瘀证 59 1 血热证 1 概念 火热内炽 侵拧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即血分的热证 2 病因 外感温热邪毒内传 烦劳 嗜酒 恼怒等 3 临床表现 咳血 吐血 尿血 衄血 舌质红绛 脉滑数或弦数 4 辨证要点 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 60 血热证常见于外感温热病中 外科痈疡病中 妇科月经病中及其它杂病之中等 61 概念辨析 血热证与温病血分证 分析 二者均为热炽血分 迫血妄行为患 故均以各种出血为主症 并伴见热象 1 血热证为内伤杂病 一般无高热 病程长 发病缓 2 温病血分证属外感温病后期的危重阶段 多伴有高热 昏狂谵妄 多有传染性 病程短 发病急 病情凶险 62 2 血寒证 1 概念 指寒邪客于血脉 凝滞气机 血行不畅 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即血分的寒证 2 病因 感受寒邪 3 临床表现 手足冷痛 肤色紫暗或少腹拘急冷痛 或为痛经 月经延期 色暗夹块等 4 辨证要点 以寒证 局部冷痛拘急 肤色紫暗为特征 63 血分寒证 常以四肢 少腹部为突出表现 临床上实寒证中的寒滞肝脉证 寒凝胞宫证 寒凝脉络证等 即为血寒证 64 概念辨析 血寒证与血瘀证 分析 二证均为血行不畅 故以疼痛为其主症 1 血瘀证的病变范围极其广泛 从其实质而言 血寒证当属血瘀证的范畴之内 2 血寒证的病因局限于寒邪外侵 病变范围只在手足或冲任二脉 证候的特征是寒象突出 65 3 血瘀证 1 概念 指由瘀血内阻所致的证候 2 病因 外伤 跌仆 气滞 气虚 血寒 血热或湿热 痰火等 3 临床表现 疼痛 刺痛 固定 夜甚 肿块 质硬 出血 色紫 血块 反复 色脉改变 唇舌爪甲紫暗 肌肤甲错 脉涩或结代无脉 4 辨证要点 以痛如针刺 痛有定处 拒按 肿块 唇甲舌紫暗 脉细涩为主要特征 66 当指出 瘀血与血瘀概念有别 前者是病因 即离经之血未能排出或消散而停留某处 或血行受阻而壅积呈凝滞状态者 后者属病理状态 是由前者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 证候 再者 应了解到瘀血可阻滞于很多脏器 部位而引起多种证候 诸如心脉瘀阻证 瘀阻脑络证 胃肠血瘀 肝经血瘀证 瘀阻胞宫 精室 证等 血瘀证与气滞证互为因果 或同时为病 血瘀与痰 热亦可合并为病 瘀血内阻可致血虚 水停等为临床所常见 67 三 津液辨证 一 津液亏虚类辨证1 津液亏虚证 1 概念 指体内津液不足 脏腑 组织 官窍等失却滋润 濡养 充盈所表现的证候 又叫 伤津 津亏 68 2 病因 耗损过多 汗吐高热 生成不足 饮水少 脏气虚 3 临床表现 口 鼻 唇 舌 咽 皮肤 大便等干燥 眼陷 口渴 尿少 脉细数等 4 辨证要点 以肌肤 口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主要特征 69 津液不足属内燥证范畴 其致病因素很多 临床辨证时 应结合原发病分析 才能具有针对性 须说明的是 一 是应理解津亏 液脱的一般差异 津亏较轻 仅水分丢失 液脱较重 水分及某些精微物质均受损 二 是气 血虚与津液亏虚可互为因果关系或同病 如津气亏虚证 气随液脱证 津枯血燥证等 70 二 津液停聚类辨证1 痰证 类 1 概念 指由痰浊停阻或流窜所表现的证候 外感六淫 2 病因 内伤七情饮食劳逸 71 3 临床表现 咳吐粘稠痰 胸脘痞闷 呕恶 或神昏而喉中痰鸣 或神乱而为癫 狂 痴 痫 或见瘰疬 瘿瘤等 舌苔腻 脉滑 4 辨证要点 吐痰或呕吐痰涎 或神昏时喉中痰鸣 或肢体麻木 或见痰核 苔腻脉滑等 72 百病多因痰作祟 怪病多痰 说明了痰之为病的广泛性 复杂性 痰可随气流窜于全身 然而其常留部位是肺 胃 心 项 颈 四肢 皮下与两乳 73 须指出的是 痰证有寒痰 热痰 湿痰 燥痰以及风痰 脓痰之分 临床应根据其性状及所兼见的不同证候详加分辨 其次应了解临床常见痰证的诸种证名 如痰蒙心神证 痰浊阻肺证等 此外应熟悉痰与痰证的概念是不同的 74 2 饮证 类 1 概念 指饮邪停聚于胃肠 心肺 胸胁等处所导致的证候 2 病因 同痰之成因 3 辨证要点 以停于肺 胃肠 胸胁的病变为主要特征 75 4 临床表现 舌淡苔滑 脉弦 饮停于胃肠 脘腹痞胀 水声漉漉 泛吐稀涎清水 饮停于心包或肺 胸闷心悸或喘咳 饮停于胸胁 胸胁饱满 支撑胀痛等 76 须明确 饮邪的性质多偏寒 故多为寒饮 但饮亦可兼见热证而称为热饮 根据饮停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名 诸如寒饮停肺证 饮停心包证等 饮与饮证概念不同 故当区分之 77 3 水停证 1 概念 指水气停留所致的以水肿为主症的证候 2 病因 外邪侵袭 正气亏虚 瘀血内阻 3 临床表现 水肿 或腹水 小便不利 苔滑脉濡等 4 辨证要点 以水肿为主要特征 且按之凹陷不起 水肿部位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78 根据水肿形成的机理 脏器的不同 临床上常见的水停证有风水相搏证 脾虚水泛证 肾虚水泛证 水气凌心证等 致于其阳水与阴水证 主要是根据病之新久 邪正虚实所作的阴阳归类 而病理性的水是属于阴性致病的 此应该熟悉 79 所当指出的是 应理解湿 水 饮 痰在形质 流动性 证候表现上的不同与相同 以及四者的关系 80 形质之异 1 痰 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稠浊而粘的病理产物 2 饮 是体内水液停聚而形成的一种较痰为清稀的病理产物 3 水 是体内水液因气化失常而停聚 所形成的质地清稀 流动性大的病理产物 4 湿 无明显的形质可见而呈 汽态 弥漫性大 以肢体闷重酸困等为主要表现 81 湿可弥漫于全身水可停聚身之上下内外流动性 饮流动性小痰 无形 可随气流窜 82 证候表现 水停以肿而凹陷不起为主症 湿以肢体闷重酸困为主症 饮常聚于某些空腔 隙 及胃肠 痰证常见于心肺之病理改变 四者的关系 因均属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形成又常与肺 脾 肾等脏对水液的气化失常有关 故同属一类 其间难以截然分开 且可互相转化 兼并 故又常互相通称 如痰饮 痰湿 水湿等 83 第四节辨情志证候 一 内伤七情辨证包括喜证 怒证 忧证 思证 悲证 惊证 恐证 84 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 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 发病多由于外界的刺激 使精神发生变化 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 从而损伤内脏 而成为各种疾患 七情致病 主要表现在阴阳气血的变化 如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气郁化火 气逆血乱 并能直接伤及五脏 表现出五脏的证候 85 临床表现 喜伤 则心神不安 或语无伦次 举止失常 怒伤 则肝气上逆 甚者血苑于上 可致神昏暴厥 忧伤 则情志抑郁 闷闷不乐 神疲乏力 食欲不佳 思伤 则健忘 怔忡 睡眠不佳 形体消瘦 86 悲伤 则面色惨淡 神气不足 恐伤 则怵惕不安 常欲闭户独处 如恐人将捕之 惊伤 则情绪不宁 甚则神志错乱 语言举止失常 由于七情证候与内伤诸证有密切关系 临床时还须结合脏腑 气血进行辨证 87 二 饮食劳伤饮食 劳倦和房室所伤 在询问发病等情况 可以获知其病情在外 还可据其特定的临床症状 进行辨证 88 1 饮食所伤 临床表现 饮食伤在胃 则胃痛 恶闻食臭 饮食不佳 胸膈痞满 吞酸嗳腐 舌苔厚腻 脉滑有力 饮食伤在肠 则腹痛 泄泻 一般饮食伤 脉见滑疾或沉实 舌苔厚腻或黄 若不慎误食毒品 则呕吐恶心 或吐泻交作 腹痛如绞 89 2 劳逸所伤 临床表现 过劳 则倦怠无力 嗜卧 少气懒言 饮食减退 脉缓大或浮或细等 过逸 则体胖行动不便 动则喘促 心悸气短 肢软无力 90 3 房室所伤 临床表现 阴虚 咳嗽咯血 骨蒸潮热 心悸盗汗 阳虚 阳瘘早泄 手足清冷 腰酸腿软 梦遗滑精 91 此外 尚有外伤 虫兽所伤 跌扑所伤辨证等 92 小结 病性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 是八纲中寒热虚实辨证的具体深化 即以辨别疾病现阶段的具体病因病性为主要目的 93 疾病之成因 在外有六气之侵 在内有九气之乱 故曰百病皆生于气 病因辨证主要是讨论六淫 虫 食等邪气的侵袭停聚为病 气血津液辨证主要是分析气 血 津液等正气失常所表现的病理变化 可见辨病因病性是辨证的基础和关键 也就是说 病因和气血津液辨证在中医学辨证中居重要的地位 94 病案分析 1 王某 女 43岁 心悸失眠2年 头晕 少气懒言 乏力自汗 唇甲色淡 面色萎黄舌淡嫩 脉细弱 要求 运用气血辨证进行辨证 分析 95 辨证 气血两虚证 分析 血虚血不养心 心悸失眠 气虚 少气懒言 乏力自汗 血虚不能充盈脉络 唇甲色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