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doc_第1页
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doc_第2页
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doc_第3页
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doc_第4页
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结构设计1项目区基本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位置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南,东南与麻栗坡县山水相连,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靠文山县,西北与砚山县毗邻,东北以达马河为界和广南县接壤。县境东西长63.6km,南北宽59.0km,地跨东经104221910458 43,北纬230530233740,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全县总国土面积1506平方公里。西畴县政府所在地西洒镇距省会昆明487km,距自治州首府文山87km。2014年西畴县抗旱应急工程主要有兴街镇老街片区配套抗旱应急工程、新马街乡迷牛水库配套抗旱应急工程及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兴街镇老街片区配套抗旱应急工程为兴街镇老街片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新马街乡迷牛水库配套抗旱应急工程为迷牛水库至新马街驻地及管道沿线一带村寨供水工程,2014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共在全县建设10眼备用井,分别布置于西畴县6个乡镇需建村寨,即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水井村、法斗乡三元井村委会三元井村和董有村委会山格拉村、董马乡新寨村委会龙洞村、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柏木箐和金竹树村、兴街镇磨合村委会磨合箐和三光村委会团坡村、西洒镇骆家塘村委会骆家塘村和布摆村委会布摆村。1.1.2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云贵高原的南缘斜坡地带,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受岩性、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明显影响。区内海拔最高点位于西北部分水岭三光大山,山顶高程1818米;海拔最低点位于南东角附近,高程1110米左右,相对高差150700米。区域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畴阳河干流。区内由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关系,其地貌形态各有差异。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侵蚀和溶蚀作用是区内的主要营力。近现代侵蚀作用以河流迅速下切、溯源侵蚀为主,高原面受到强烈破坏。溶蚀作用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的影响,表现为多期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岩溶地貌景观。区内主要山脉、河流与构造线展布方向一致。测区呈现出构造侵蚀低中山和岩溶峰丛洼地地貌类型。碎屑岩地区:一般地形较完整、连续,山脊大多呈锯齿形、鱼背形,山坡坡度2040,冲沟发育,沟谷切割较深,溪流多呈树枝状,河谷与山顶相对高差较大,反映为构造侵蚀剥蚀低中山地貌,主要分布于区域以东一带。碳酸盐岩区:一般地形不连续,地表地形破碎,岩溶发育,山顶大多呈波状、浑圆形,表现为峰丛洼地、落水洞、漏斗等,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主要分布于测区以西主要地貌形态。1.1.3水文气象西畴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的山地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干雨季节分明,冬春旱、夏秋涝,地型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冬半年(114月)为旱季,夏半年(510月)为雨季,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季节,年年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夏秋季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年平均气温16.0,极端最高气温35.2,极端最低气温-3.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73.8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多年达1741.6小时,最少年为1265.5小时。蒸发量为774.2mm左右,最大蒸发出现在45月,最小为112月,年平均降雨量为1277.9mm,年总来水量为19.04亿m3。年平均无霜期340362天。空气湿度大,月均相对湿度为7886%,年均相对湿度为87。水库流域地处低纬度地区,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和孟加拉湾暖湿气团及太平洋季风环流控制,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其明显的气候特征表现为:冬春干旱、夏秋湿润、冬无严塞、夏无酷暑,地型海拔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35.8,极端最低气温-3.0。降水由于流域面积不大,因此降水量在全流域变化不明显,其年降水量为1100mm左右。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多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3%左右。114月为旱季,降水年际变化不大,Cv值一般在0.20左右。流域蒸发量为850mm左右,最大蒸发出现在45月,最小为112月。流域内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6%左右,年内各月平均相对湿度相差不大。流域内多东风、静风,多年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18m/s,风向WNW。多年平均气温17.6,极端最高气温35.8,极端最低气温-3.0。1.1.4地震根据云南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图,拟建工程所处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属于稳定区。据有关资料,文山境内及其附近从1965年10月至1993年7月间,共记录到M4级地震868次,其中3.03.9级地震154次,2.02.9级地震479次,1.01.9级地震457次,均为弱震和微震。在公元1332年1993年的661年间,历史上未出现过M5级的地震记录,其间最大地震发生于1960年10月16日,震级为4.8级,震中分布于西畴鸡街附近。2005年8月13日,文山县境内西北部(北纬23.5,东经104.1)发生里氏5.3级破坏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马塘、秉烈、红甸三乡镇结合部,极震区烈度为6度,文山城区有强烈震感。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按云建抗1993第44号文,西畴县地震基本烈度为六度区,区域稳定性分级属稳定区。综上所述,拟建片区历史地震活动不频繁,震级小,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1.1.5 水文地质条件一、董马乡井点董马乡位于西畴县东部,地处北纬2322002842,东经10447465845之间,西与法斗乡相接,东、南均邻麻栗坡县,北接鸡街乡。下辖7个村民委员会。全乡国土面积128.9km2,乡政府驻地董马,距县城公路里程32km,交通便捷。全乡辖9个行政村234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瑶、傣、回、蒙古等八种民族。2011年末总人口2.1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092万人,农业人口1.93万人,农村劳动力1.1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69.90人/km2。全乡实有耕地面积2.554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1.32亩,2010年末粮食总产量896.46万kg,亩均产量351.00kg,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境内多年平均降水1615.3mm 。董马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多处是石漠化荒山,怪石磷峋,无法保住雨水,形成了“天降大雨,地面无水”的奇特现象,加上全乡境内的水源点少之又少,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老百姓全靠收集雨水解决饮水问题。多年来,董马乡经济社会发展饱受石漠化和地面严重缺水的困扰。本次初步确定的龙洞井点位于董马乡新寨村委会的北部,距乡镇府驻地约6km,属于陡坎瓦厂断裂北侧的丘峰谷地地貌间管状岩溶水小区,地面标高1175m左右,据坝达河下游排泄基准面水平距离约10km,地势相对高差达350m,为岩溶水深埋的难采区。本次设计井点开采的含水层为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统(P1)及其下伏石炭系威宁组(C2w)、马平组(C3m)岩溶水中等含水层,为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暗灰色中厚层状、块状灰岩,灰白及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白云岩,含深灰色及灰黑色厚层状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和团块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灰绿色含铝土质泥岩。岩层处于断褶构造内的小型丘峰谷地,地表岩溶形态以溶隙、溶沟及石芽为主,并且在选址处形成溶洞。据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董马附近的探采孔,孔深200m,涌水量为1661.8 m3/d。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168m,预计出水量8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二、法斗乡井点法斗乡位于西畴县东南部,距县城26千米。东邻董马乡,东南与麻栗坡六河乡、八布乡接壤,西南接柏林乡、兴街镇,西靠蚌谷乡,北与鸡街乡、西洒镇毗邻。年均降雨量1605毫米,年均气温15-16,无霜期280天,全年日照时数1480小时,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多种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种植及水产品养殖。全乡总面积221平方公里有耕地20025亩,其中:田3648亩,地16377亩。全乡辖9个村委员会23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傣、回、蒙古等八种民族。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2.9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农民人均产粮460公斤。1、法斗乡三元井井点 本次初步确定的三元井井点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北偏西约8km的三元井寨村委会,附近常住人口838人,有耕地总面积869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烤烟等农作物。分布有小学,本次抗旱备用井选择在三元井村小组及学校周围,地面标高1460m左右,属溶蚀丘峰谷地地貌浅埋管状岩溶水小区,开采的含水层为古木组(D2g):灰色、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和厚层状白云岩不等互层。厚度92327m,其富水性强中等,原地面有溶蚀天窗,因气候变化及人口增多,水位下降,通过部署抗旱备用井,可有效应对特殊天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旱灾。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120m,预计出水量10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2、法斗乡山格拉井点该井点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西侧约12km的董有村委会,附近常住人口122人,有耕地总面积375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烤烟等农作物。有小学分布,本次抗旱备用井选择在山格拉村小组周围,地面标高1380m左右,属溶蚀丘峰谷地地貌浅埋管状岩溶水小区,开采的含水层为永宁镇组(T1y)、个旧组(T2g)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其富水性中等,因气候变化及人口增多,水位下降,地表泉点基本枯竭。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220m,预计出水量8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三、鸡街乡井点鸡街乡地处西畴县境东北部,西与西畴县相接,东邻麻栗坡县,北接广南县,南连董马、法斗乡。全乡国土面积245.6 km2,乡政府驻地鸡街,距县城公路里程40km,交通便捷。全乡辖9个行政村286个自然村。2013年末总人口3.6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77万人,农业人口3.56万人,农村劳动力2.0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50.01人/km2。全乡实有耕地面积2.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0.78亩,2013年末粮食总产量1381.1万kg,亩均产量496.44kg,农民人均纯收入1815元。境内多年平均降水1200-1480mm 。本次初步确定的水井井点位于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的北部,据乡政府所在地西侧约10km,附近常住人口372人,地面标高1280m左右,据坝达河下游排泄基准面水平距离约3km,地势相对高差达250m,属溶蚀丘峰谷地地貌浅埋管状岩溶水小区。开采含水层为个旧组(C1d)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其富水性中等。据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董马附近的探采孔,孔深200m,涌水量为1661.8 m3/d。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250m,预计出水量10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四、西洒镇井点西洒镇为西畴县政府驻地,国土总面积175.78km2,耕地总面积2.730万亩。全镇辖9个村委会265个自然村,2013年末总人口4.5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78万人,农业人口3.08万人,农村劳动力1.82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56.80人/km2。全镇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0.89亩,2013年末粮食总产量978.0万kg,亩均产量354.24kg,农民人均纯收入2332.00元。境内多年平均降水1285.4mm 。1、西洒镇骆家塘井点该井点选址位于县政府所在地西南面约5km处的骆家塘村委会,文山西畴二级公路南侧,地面标高约1450m,属溶蚀丘峰谷地地貌浅埋管状岩溶水小区。地表现无任何水源,附近常住人口518人。开采含水层为泥盆系上统个旧组(D3)灰色、深灰色、灰黑色含泥质灰岩、鲕状灰岩。据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西洒附近的探采孔,孔深150219m,涌水量为243.71318.0 m3/d。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220m,预计出水量11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2、西洒镇布摆井点该井点选址位于县政府所在地西南面约7km处的布摆村委会不败村,附近常住人口421人,设计开采含水层为个旧组(D2d)灰色中厚层灰岩,其富水性中等,属溶蚀丘峰谷地地貌浅埋管状岩溶水小区。据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西洒附近的探采孔,孔深150219m,涌水量为243.71318.0 m3/d。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220m,预计出水量9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五、兴街镇井点兴街镇地处西畴县境南部,西接莲花塘乡,南邻麻栗坡县,东接柏林、法斗,北连蚌谷乡。全镇国土面积252.5 km2,镇政府驻地兴街,距县城公路里程29km,交通便捷。全镇辖13个行政村268个自然村。2013年末总人口4.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11万人,农业人口4.36万人,农村劳动力2.8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90.29人/km2。全镇实有耕地面积3.0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0.69亩,2013年末粮食总产量1740.8万kg,亩均产量576.42kg,农民人均纯收入2272元。境内多年平均降水1100-1400mm 。1、兴街镇磨合箐井点该井点位于镇政府北西约8km的磨合村委会磨合箐村。设计井点为蚀丘峰谷地的小型岩溶洼地,开采含水层为个旧组(C1d)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其富水性中等,据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兴街附近的抽水孔,孔深150m,涌水量为0.005 m3/d。此抽水孔在河谷地带,对本次设计参考价值小。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156m,预计出水量9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2、兴街镇团坡井点本次初步确定的团坡井点位于兴街镇三光村委会的南西部,距乡镇府驻地约9km,地面标高1520m左右,本次设计井点开采的含水层为寒武系龙哈组(2l):区域大面积出露,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厚大于250m,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地表泉水出露较少,属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含水岩组,岩溶水中等含水层,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及断层接触。属侵蚀、剥蚀低中山沟谷地貌。据马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选址附近有的泉点,流量为15.56158.72 l/s。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240m,预计出水量5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六、新马街乡井点新马街乡地处西畴县境西南部,西与马关县相接,南邻麻栗坡县,东接兴街镇,北连莲花塘乡。全乡国土面积103.36 km2,乡政府驻地新马街,距县城公路里程47km,交通便捷。全乡辖3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013年末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45万人,农业人口1.72万人,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69.0人/km2。全乡实有耕地面积1.4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0.84亩,2013年末粮食总产量866.4万kg,亩均产量593.42kg,农民人均纯收入2017元。境内多年平均降水1559mm 。1、新马街乡柏木箐井点本次初步确定的柏木箐井点位于新马街乡平坝村委会的东部,距乡镇府驻地约9km,地面标高1620m左右,本次设计井点开采的含水层为寒武系龙哈组(2l):区域大面积出露,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厚大于250m,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地表泉水出露较少,属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含水岩组,岩溶水中等含水层,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及断层接触。属侵蚀、剥蚀低中山沟谷地貌。据马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选址附近有的泉点,流量为15.56158.72 l/s。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164m,预计出水量5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2、新马街乡金竹树井点本次初步确定的柏木箐井点位于新马街乡平坝村委会的东部,距乡镇府驻地约8km,地面标高1520m左右,本次设计井点开采的含水层为寒武系龙哈组(2l):区域大面积出露,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厚大于250m,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地表泉水出露较少,属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含水岩组,岩溶水中等含水层,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及断层接触。属侵蚀、剥蚀低中山沟谷地貌。据马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选址附近有的泉点,流量为15.56158.72 l/s。本次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初定孔深145m,预计出水量40m3/d。该井点的位置详见附图。1.2 社会经济情况西畴县总国土面积1506 km2,耕地面积47.74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1.13%。下辖西洒、兴街2个镇和蚌谷、莲花塘、新马街、柏林、法斗、董马、鸡街7个乡以及坪寨、香坪山两个国营林场,有6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1554个自然村,1778个村小组,2013年末居住有汉、壮、苗、瑶、彝、蒙古等6个民族,共有6.19万户,25.7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眼4.90万人,占全县总人眼的19.00%,农业人眼20.89万人,占全县总人眼的81.00%。少数民族人眼5.01万人,占全县总人眼的19.50%。有劳动力14.10万人,人眼自然增长率3.80,人眼密度为171.00人/km2。2013年末,全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3163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工业总产值106300万元,增长29.6%。农业总产值137500万元,增长6.9%。地方财政收入16598万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5124元,同比增长20.5%。人均有粮405公斤。农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并靠劳务输出增加收入,主要粮食作物有大米、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八角、麻竹、优质小杂豆、亚麻、蔬菜等。1.3 项目供水现状及存在问题2014年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共建设10眼备用井,分别布置于西畴县6个乡镇需建村寨,即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水井村、法斗乡三元井村委会三元井村和董有村委会山格拉村、董马乡新寨村委会龙洞村、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柏木箐和金竹树村、兴街镇磨合村委会磨合箐和三光村委会团坡村、西洒镇骆家塘村委会骆家塘村和布摆村委会布摆村。以上村寨均为地表水源严重缺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虽建有集雨小水窖,但每年人畜饮用水仅靠集雨水供给,遇干旱年当地群众缺水可达到3个月以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是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的。2项目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2014年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共建设10眼备用井,分别布置于西畴县6个乡镇需建村寨,即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水井村、法斗乡三元井村委会三元井村和董有村委会山格拉村、董马乡新寨村委会龙洞村、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柏木箐和金竹树村、兴街镇磨合村委会磨合箐和三光村委会团坡村、西洒镇骆家塘村委会骆家塘村和布摆村委会布摆村。以上村寨均为地表水源严重缺乏,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虽建有集雨小水窖,但每年人畜饮用水仅靠集雨水供给,遇干旱年当地群众缺水可达到3个月以上,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是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要求的。抗旱备用井的建设对解决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问题,为当地提供备用水源,能保证正常供水,改变群众靠天吃水的现状,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质量,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2014年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的建设已是势在必行,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为当地群众所盼。为此,为解决片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同时降低供水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西畴县水勘队于2014年11月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踏勘,收集基础资料后,编制了西畴县2014年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实施方案。2.2 项目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一、水源条件2014年抗旱备用井工程共在全县6个需建村寨钻井10眼,每个井点水源为地下水,各备用井井点地下水资源丰富,设计日供水量为674m3/d,能满足各井点片区人畜饮用水要求。二、施工条件交通条件:项目区有村村通公路,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工程建设物资运输。电力供应条件:项目区已架通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20伏生产生活低压线路已架通所有村寨和农户,能满足施工用电要求。施工材料:项目区内多处出露石灰岩,所以砂石料大部分就地取材,最远运输半径在7公里,工程建设所需水泥可在西洒镇、兴街镇内购买,运输距离最长27公里,管材可向厂家采购运到工地。三、技术与管理条件本项目涉及的建设内容主要为钻井,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已较为成熟,西畴县内有多支具有项目施工资质的施工队,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总体说来,本项目困扰区内正常生产生活次序状况由来已久,县、镇(乡)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为此,水利部门多次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论证,并初步形成了基本解决思路。同时,项目关切区内群众利益,深受百姓欢迎,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性高。符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符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且项目规模小,技术成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工程建设领导牵头与群众投劳有保障,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163项目范围及建设内容3.1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要求,按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方针,全面推进防汛抗旱工作向“管理规范化、工程标准化、洪水资源化、技术现代化、保障社会化”转变,牢固树立全民防汛意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实行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灾与减灾相结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3.2 基本原则1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重于抗、抗重于救的原则。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3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4坚持依法抗旱的原则。5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的原则。6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区域协调、属地组织、就地抗旱的原则。3.3 项目范围及建设内容2014年度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共建设10眼备用井,分别布置于西畴县6个乡镇需建村寨,即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水井村、法斗乡三元井村委会三元井村和董有村委会山格拉村、董马乡新寨村委会龙洞村、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柏木箐和金竹树村、兴街镇磨合村委会磨合箐和三光村委会团坡村、西洒镇骆家塘村委会骆家塘村和布摆村委会布摆村。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共新建抽水机房10间,每间占地12.20m2,共安装100QJ5-220/55深井泵18台、150QJ10-200/16深井泵2台(注:每眼备用井安装备用深井泵1台),安装变压器10台,输电线路安装总长232m,共安装DN65mm镀锌钢管总长5132m(各受益村供水调节池建设待下步资金解决)。3.4 建设目标项目的实施,可解决备用井工程0.432万人的饮水安全及部分工业用水问题,使供水保证率达到95%,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相关规定,达到饮用水标准。4项目区供水量分析4.1 设计水平年及标准2014年抗旱应急工程项目区工程建设设计水平年及相关供需水量水文分析计算标准。现状基准年:2013年设计水平年:2025年供水设计保证率:95%4.2 项目水源及可供水量分析4.2.1项目区供水水源条件及可供水量2014年西畴县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共建设10眼备用井,分别布置于西畴县6个乡镇需建村寨,即鸡街乡王家塘村委会水井村、法斗乡三元井村委会三元井村和董有村委会山格拉村、董马乡新寨村委会龙洞村、新马街乡坪坝村委会柏木箐和金竹树村、兴街镇磨合村委会磨合箐和三光村委会团坡村、西洒镇骆家塘村委会骆家塘村和布摆村委会布摆村。各备用井拟打井区供水水源为地下水,水源可供水量相对较低,初步估算供水量约100360m3/d。4.2.2项目可供水量分析一、人口预测分析2014年抗旱备用井工程共在全县需建村寨建设10眼抗旱备用井,根据调查资料,片区2013年供水人口为4320人。设计用水人口预测基本人口按现有人口为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按7计。城镇发展人口按照增加机械流动人口计算。根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程(SL687-2014),水平年供水人口计算公式为: P=P0(1+)n式中:P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 P0供水范围内的现状常住人口数,其中包括无当地户籍的常住人口,人;设计年限内的自然增长率,可根据当地近年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确定;n为基准年至水平年的年数,a;根据西畴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统计和本次调查走访资料,乡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据此拟定2013年2025年乡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按上述计算公式预计到近期设计水平年2013年10个村寨人口为0.4320人、大牲畜870头;远期设计水平年2025年10个村寨人口为0.4697人、大牲畜946头。各抗旱备用井涉及村寨各年份人口统计见表4-1。24表4-1 抗旱备用井供水工程各年份人口统计表村委会名称村民小组现状年水平年户数(户)人口(人)大牲畜(头)户数(户)人口(人)大牲畜(头)鸡街乡王家塘水井87372659440471法斗乡三元井三元井195838182212911198法斗乡董有山格拉122524118133570128董马乡新寨龙洞120516112130561122新马街乡坪坝柏木箐59253466427550金竹树35150253816327兴街镇磨合磨合箐122522106132568115兴街镇三光团坡48206385222441西洒镇骆家塘骆家塘12051896131563104西洒镇布摆布摆984218210745889合计101006432087010924697945二、供水定额分析设计水平年供水定额主要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要求,并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 168-2013)6.7.1表10要求和当地用水实际分析,确定现状人均生活供水设计水平年供水定额主要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要求,并参照云南省地方标准用水定额(DB53/T 168-2013)6.7.1表10要求和当地用水实际分析。结合本地实际,确定老街片区人均生活供水定额为:现状年2013年10个村寨为55L/人.d、大牲畜为40L/人.d;设计水平年2025年10个村寨为70L/人.d、大牲畜为40L/人.d。分析计算原则为:乡镇居民和大牲畜生活需水量等于供水人口和大牲畜头数乘以生活供水定额,并作为需供水量的基数。需考虑部分公共用水(如建筑、餐饮、环境绿化等),公共建筑用水量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有规定,也可按照按居民生活用水量的8-25%计算。本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采用居民生活用水量的10%计算。根据规范规定,管网漏失水量与未预见水量可按以上各项用水量之和的10%25%取值,本次设计取20%。三、需水量分析老街片区配套抗旱应急工程项目区地处四类区,供水采用全日供水,考虑到项目区实际情况,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取100L/(人d)。居民生活用水量W1W1= Pq/1000式中:W1居民生活用水量,m/d; P设计用水居民人数,人; q最高日居民生活用水定额,L/(人日);经计算到设计水平年各项目区居民生活用水量为W1=518.82m/d。终上所述,各年份需水量预测成果见表4-2。四、供水规模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在设计年限内用水最多一日的用水量叫做最高日用水量。日变化系数采用1.3,各抗旱备用井需水量见表4-2。抗旱备用井供水工程各年份需水量测算成果表表4-2年份供水对象日需水量输水管设计流量*1.3系数(m3/h)类别涉及集镇、村委会供水对象 (单位)数量用水定额(L/人.日)生活需水量 (m3/日)公共用水量(m3/日)损失及未可预见水量(m3/日)小计需 水量 (m3/日)年需水量(万m3)现状年农村鸡街水井人口(人)3725520.46 4.09 5.43 32.58 1.19 1.76 大牲畜(头)65402.60 农村法斗三月井人口(人)8385546.09 9.22 12.52 75.11 2.74 4.07 大牲畜(头)182407.28 农村法斗山格拉人口(人)5245528.82 5.76 7.86 47.16 1.72 2.55 大牲畜(头)118404.72 农村董马龙洞人口(人)5165528.38 5.68 7.71 46.24 1.69 2.50 大牲畜(头)112404.48 农村新马街柏木箐人口(人)2535513.92 2.78 3.71 22.25 0.81 1.20 大牲畜(头)46401.84 农村新马街金竹树人口(人)150558.25 1.65 2.18 13.08 0.48 0.71 大牲畜(头)25401.00 农村兴街磨合箐人口(人)5225528.71 5.74 7.74 46.43 1.69 2.51 大牲畜(头)106404.24 农村兴街团坡人口(人)2065511.33 2.27 3.02 18.14 0.66 0.98 大牲畜(头)38401.52 农村西洒骆家塘人口(人)5185528.49 5.70 7.61 45.63 1.67 2.47 大牲畜(头)96403.84 农村西洒布摆人口(人)4215523.16 4.63 6.21 37.28 1.36 2.02 大牲畜(头)82403.28 合计383.90 14.01 20.79 水平年农村鸡街水井人口(人)4047028.28 5.66 7.36 44.13 1.61 2.39 大牲畜(头)71402.84 农村法斗三月井人口(人)9117063.77 12.75 16.89 101.33 3.70 5.49 大牲畜(头)198407.92 农村法斗山格拉人口(人)5707039.90 7.98 10.60 63.60 2.32 3.45 大牲畜(头)128405.12 农村董马龙洞人口(人)5617039.27 7.85 10.40 62.40 2.28 3.38 大牲畜(头)122404.88 农村新马街柏木箐人口(人)2757019.25 3.85 5.02 30.12 1.10 1.63 大牲畜(头)50402.00 农村新马街金竹树人口(人)1637011.41 2.28 2.95 17.73 0.65 0.96 大牲畜(头)27401.08 农村兴街磨合箐人口(人)5687039.76 7.95 10.46 62.77 2.29 3.40 大牲畜(头)115404.60 农村兴街团坡人口(人)2247015.68 3.14 4.09 24.55 0.90 1.33 大牲畜(头)41401.64 农村西洒骆家塘人口(人)5637039.41 7.88 10.29 61.74 2.25 3.34 大牲畜(头)104404.16 农村西洒布摆人口(人)4587032.06 6.41 8.41 50.44 1.84 2.73 大牲畜(头)89403.56 合计518.82 18.94 28.10 4.3工程总体布置工程为地下水抽水引水工程,工程的布置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合理布置”原则。各抗旱备用井选点地质满足钻井技术规范要求。 5项目工程设计5.1 工程设计标准本工程供水方式采用集中式全日供水,为提水引水工程。根据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及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的规定,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确定有关参数,并依此计算出供水规模和用水量。依据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规定,本次设计的抗旱备用井设计类型为V型,主要建筑物级别5级。 5.2用水量组成结合项目区实际,抗旱备用井片区供水人口为4320人。用水量组成主要包括居民生活用水量、大牲畜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和未预见用水量。5.2 工程布置工程为提水引水工程,工程的布置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合理布置”原则。5.3 工程地质5.3.1区域地质概况5.3.1.1地形地貌由于区域经历了多次运动的塑造,使得构造十分复杂。故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不同方位,不同次序的构造形迹十分发育。按构造的展布形态及发育程度区域构造划可分为旋钮构造、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及东西向构造四个类型(见插图)。这些构造不同程度的控制了区域地层、地貌、山势、水系的展布及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区内属华南板块的滇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区域旋扭构造共包括文山巨型旋扭构造、老鹰窝帚状构造、秉烈弧形构造及树皮弧形构造(见插图:区域构造型式图)。其中文山巨型旋扭构造分布在文山倮家邑-秉烈大发白一线以东地区,由一系列向北西突出的弧形褶皱和断裂组成。自内而外有:维摩珠琳褶皱带;倮家邑旧莫中生代沉降带;文山那洒褶皱带;董马中生代沉降带。井点片区较为典型的构造有:胡广箐韩家店断裂:长60km倾向南,沿途断续可见地层直立倒转及断层角砾岩、擦痕等压扭现象。陡坎瓦厂断裂:长50km,破碎带角砾岩明显,宽度达100m,方解石脉发育,地层直立倒转,其间伴随有小型的背、向斜。其余旋扭构造与本次抗旱井的选择关系较小。井点片区的旋扭构造,发育在文山旋扭构造东南面,在董马以北附近规模较大的断层为陡坎瓦厂断裂的东段,具压扭性,为一阻水断裂。控制了该区的岩溶发育及该地区地下水的径流与富集。董马南侧有约18km长的压性断层。在周围构造及相对隔水层的组合下对岩溶水的富集较有利。在背、向斜及断裂作用控制下形成了不完整的储水构造和褶断型水文地质结构,并在靠近区域坝达河排泄基准面的地带均有暗河排泄系统发,形成向断裂两侧汇流后排泄,使区域内岩溶水总体埋藏较深,地表严重缺水。58 5.3.1.2地层岩性根据云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编制出版的的文山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与马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区内出露地层除上奥陶系、志留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缺失外,自中寒武纪以来各时代地层均有不同程度发育。地层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控制,其中受文山旋扭构造的控制尤为明显(见插图:区域构造型式图)。本次实施的抗旱应急备用井各片区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地貌类型多样。地层多以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为主,不同程度出露。按岩性状况分为:(一)、沉积岩类:包括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分布广泛,分别赋存岩溶裂隙水和风化带裂隙水,富水不均匀。主要含水层为中生代三叠系(T)、二迭系(P)、石炭系(C),岩性为灰岩、白云灰岩、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粉砂质泥岩、千枚岩、含砾砂岩、泥质灰岩、粉细砂岩。(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岩性为冲洪积、残坡积砂砾石层,分布于盆地、河床及阶地、洼地等地形低洼部位,含孔隙水。5.3.1.3地下水类型及基分布根据文山幅和马关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结合有关矿区调查资料,区内各地层赋水类型、含水层特征及富水性综合列如下表(表3-1)。表5-1 区域含(隔)水层特征及富水性综合表含水岩组赋水类型含水层特征富水性松散岩类含水岩组孔隙水冲积层(Qal):主要分布于盘龙河、畴阳河及坝达河两岸,由砂质粘土和砂砾石层组成,具二元结构,上层厚一般27m,下层厚0.53m,局部为粘土与砂砾混杂,砾石砾径一般110cm,磨圆度较好。钻孔及民井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110.246L/s.m.由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中等洪积与残坡积(Qpl+esl):沿山坡及地形低洼处分布,成分以砂质粘土为主,局部为碎石,一般厚度520m,一般为季节性含水,由大气降雨补给,多呈泄流溢出,溢出时间短,流量小。弱三叠系飞仙关组(T1f)和洗马塘组(T1x):飞仙关组分布连续,在区域南部大面积断续出露,岩性为紫红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夹黄色中厚层细砂岩、黄色泥岩,厚64m。洗马塘组岩性黄色、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出露,呈条带状23248m。构造裂隙较发育,泉出露少及流量小,一般泉流量0.050.36L/s,相对隔水。弱二叠系龙潭组(P2l):局部出露,为灰、棕黄色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及煤层,顶、底含硅质岩,部分地区底部为铁铝质泥岩夹条带状硅质岩,厚2030m,层理及节理裂隙较发育,但闭合或填充性较好,赋水性弱,极少有泉水出露,为相对隔水层。弱泥盆系坡脚组(D1p):坡脚组岩性为棕黄、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局部夹泥灰岩,厚43264m,岩石风化较强烈,在山坡表面残坡积物较厚,透水性弱,泉水出露少,地下径流模量Mo为3.0L/s.km2左右。较弱碳酸盐岩类含水岩组岩溶水三叠系个旧组(T2g)和永宁镇组(T1y):岩性以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岩,个旧组厚度达500余米,永宁镇组厚4958 m。岩溶发育不均,地表峰丛洼地、漏斗较多,无地表水流,大气降雨大部分渗入地下,岩溶水呈管隙紊流,分布极不均一,下伏T1f及P1l为相对隔水层,使深部岩溶强度相对减弱,地表接触带出露少量泉点,流量1.332.06L/S。以中等为主,局部较强二叠系吴家坪组(P2w)、下统(P1):上部为灰白及深灰色厚层状块状白云岩,中部为深灰色及灰黑色厚层状块状生物碎屑灰岩,下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铝土质岩。厚度119266m,岩溶发育强烈,地表形态以峰丛洼地为主,地表出露泉点少及动态不稳定,最大泉点流量为12.77L/s,地下径流模量Mo为3.7340.72L/s.km2左右。强石炭系大塘组(C1d)、董有组(C1dm)、威宁组(C2w)、马平组(C3m):受断裂构造破坏分布极不连续,岩性主要为灰白色、浅灰色、暗灰色中厚层状、块状灰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和团块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灰绿色含铝土质泥岩。各层灰岩一般厚50200m,岩溶发育程度稍弱,地形较开阔,呈峰丛谷地,并有地表溪流发育。岩溶地下水分布不均,并埋藏较深,地表泉点出露少且动态不稳定,最大泉点流量可达10.4712.25L/s.以强为主局部中等泥盆系芭蕉箐组(D1b)、古木组(D2g)、东岗岭组(D2d)、上统(D3):岩性以灰岩为主,局部为白云岩和硅质岩,各段岩层厚度一般在42553m,但均受断裂切割破坏显著,完整性及连续性差。岩溶发育特征与上述岩溶含水岩组相似,泉点主要沿盆地边缘与断裂接触带出露,流量2.4612.76L/s,最大为144.8L/s。岩性相变部分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岩溶水。以强为主局部中等寒武系龙哈组(2l):区域西部大面积出露,为灰色薄中层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岩,厚大于250m,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地表泉水出露较少,属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含水岩组,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及断层接触。中等受地形地貌、含水层结构及地质构造控制,区内地下水的径流和排泄主要以盘龙河、畴阳河和坝达河为基准向谷内排泄,沿河谷两侧的边缘分别集中了区内的主要泉点,泉流量从1.05258.5L/s,并主要沿河谷边缘的断裂破碎带出露,构成线状排泄带,沿断裂破碎带原水文地质普查钻孔亦均揭露地下水,孔内涌水量从0.0051661.8m3/d不等,同时钻探结果亦表明沿区域边缘的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呈减弱趋势,喻示在河谷排泄基准面以下含水层赋水条件变差及岩溶发育程度降低。岩溶水地下径流方式一般以隙流、溶隙流为主,次为管洞流,在靠近盘龙河、坝达河、畴阳河的排泄区地下水力坡度增大,地下水的排泄常以集中管道流排泄形式为主,以泉点分散排泄为辅。区内大部分范围地表径流不发育,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沿岩溶洼地、漏斗、溶隙及节理裂隙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和裂隙水,一般在岩溶区补给强度大,多沿垂向岩溶形态直接渗入补给,在碎屑岩区则受地形坡度、地表覆盖物和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密度的影响补给强度不均,总的补给强度较弱,其富余的降水量主要通过块段间的转化而补给岩溶水。5.3.1.4地下水质量一、评价依据、参数和方法本次评价采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成果。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选用其中的PH、总硬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