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doc_第1页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doc_第2页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doc_第3页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doc_第4页
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毕业论文】【整理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论文(20 届)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目录论论语中的指示代词错误!未定义书签。Discuss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错误!未定义书签。一、绪论1(一)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以及汉语指示代词的定义11.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12.指示代词的定义1(二)关于论语指示代词的已有研究成果2(三)研究方法21.统计方法:22.描写方法:3二、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4(一)体词性近指代词41.是42.斯83.兹114.之115.若12(二)谓词性的近指代词131.然132.尔143.云14(三)远指代词141.彼142.夫153.其16三、论语中的非指近指远代词18(一)旁指代词181.他(它)182.异18(二)分指代词191.每192.各19(三)虚指代词191.某19(四)无指代词201.或202.莫213.无(毋)22(五)其他指示代词221.以222.者和所22四、结语24参考文献25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27【摘要】前人对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研究得比较多,但还没有人对论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过研究。本文以论语为语料,全面、系统地对在论语中出现的指示代词进行分类研究,以期展现论语中指示代词的面貌,即这些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为古代汉语指示代词的研究提供一些材料。本文研究的指示代词包括体词性的近指代词:是、斯、兹、之、若;谓词性的近指代词:然、尔、云;远指代词:彼、夫、其;非指近指远代词:他(它)、异、每、各、某、或、莫、无(毋)、以、者、所。【关键词】指示代词;论语;句法功能。 【ABSTRACT】The previous scholars study more about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of aneient Chinese as a while,but there is nobody studies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 by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is article take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s corpus, while discuss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ally,expecting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at the syntactic function and frequency of th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and to provide some data for the research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 of aneient Chinese.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substantive pronoun that refers to near comprise “shi(是)”, “si(斯)”,“zi(兹)”,“zhi(之)”and“ruo(若)”.The predicate pronoun that refers to near comprise“ran(然)”,“er(尔)”and“yun(云)”.The pronoun that not refers to near and far comprised“ta(他/它)”,“yi(异)”,“mei(每)”,“ge(各)”,“mou(某)”,“huo(或)”,“mo(莫)”,“wu(无/毋)”,“yi(以)”,“zhe(者)”and“suo(所)”. 【KEYWORDS】demonstrative pronoun;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yntactic function. 一、绪论(一)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以及汉语指示代词的定义1.关于指示代词体系的已有成果古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自马建忠著马氏文通以来,一直备受语法界学者们的关注。对于指示代词体系的问题,各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各家的主要观点有:马建忠将指示代词分到指名代字和指示代字中1P33-102;杨树达将指示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只是副词三类2;王力提出指示代词的近指、远指、特指三分3P324-329 4P359-370;周法高提出近指、远指二分另加两个附类5;潘允中6、黄盛璋7、史存直8等人提出近指、远指二分;吕叔湘结合前人的观点在二分的基础上又另外提了“中指”指示代词9;郭锡良则认为先秦指示代词体系存在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的对立,体词性代词内部又有泛指与特指的对立,有近指、中指、远指的对立10;崔立斌在郭锡良的基础上对其观点略作改动,并增加了特殊指示代词和辅助性指示代词两类11;洪波按声纽的不同将各指示代词分为八组,并提出近指、远指、中指、兼指的四分法12;杨伯峻和何乐士提出八分说13;向熹提出七分说14;潘悟云提出上古汉语指示代词存在强调式和弱化式的对立说15;李佐丰将指示代词归在体词性代词下面,分近指和远指两种,并提出,在谓词性代词下也有表指称的代词16。2.指示代词的定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在比较、归纳前人学者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在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代词这一问题上指出6点:1.代词首先应该是词,而不是短语;2.它是实词而不是虚词;3.代词的本质功能是指示和替代;4.和音词和兼词不宜归入代词;5.同一个代词借用了不同的字应该合而为一;6.代词有代词的语法特征。他给指示代词的定义是:主要起指示作用,可以兼有指示和替代的作用,也可以只起指示作用的代词17。笔者认为,张玉金对指示代词的判断标准最为科学,他给指示代词所作的定义也能够体现指示代词的特性。根据张玉金的分类标准,本文将不讨论含有指示代词的词组,即只讨论单音节的指示代词;本文也将不讨论一些有争议的和音词和兼词,如:诸和焉。所以笔者采用张玉金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分类如下。(见图1.)略显不足的是,张玉金没有将部分尚存疑义的词归入指示代词体系,笔者也将在本文的“其他指示代词”一节中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指近指远代词非指近指远代词近指代词远指代词:彼、夫、其体词性的:是、斯、兹、之、若谓词性的:然、尔、云旁指代词:他(它)、异分指代词:每、各虚指代词:某无指代词:或、莫、无(毋)其他指示代词:以、者、所图1.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分类(二)关于论语指示代词的已有研究成果近几年,很多学者对论语中的指示代词也都所关注。以论语为语料,研究各指示代词的论文颇多,但多只限于一字一词的研究,例如:徐德庵的中的“斯”“是”两个词18、曹亚辉的中“其”作代词的用法分析19、刘振平的和中“然”的用法比较20、龙泉的中“斯”的用法21等。笔者并未看到专门针对论语中的所有指示代词所讨论的文章。(三)研究方法1.统计方法:第一步,逐字逐句阅读杨伯峻所著的论语译注36,找出其中的指示代词或疑似指示代词的词。第二步,将发现的有指示代词的句子全都摘抄下来。第三步,搜索其他语料中的指示代词,并统计其使用频率。2.描写方法:定性研究,按照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合适的分类方法,将论语中的指示代词全都罗列出来。然后分析每一个指示代词的性质、句法功能、语法意义。定量研究,对论语中的每一个的指示代词按照用法的不同,分析这些词的使用频率。历时研究,追本溯源,研究每一个或每一类指示代词的本义和本字以及这些字的发展脉络。归纳分析,将几个有相同特征的词归为一类,分析其异同。 二、论语中的近指代词和远指代词据统计,论语中的近指代词有:“是”、“斯”、“兹”、“之”、“若”、“然”、“尔”、“云”等。(一)体词性近指代词1.是据统计“是”在论语中出现了60次。其中以“是以”、“是用”、“是故”这些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有6次,其余54次均作为单音节词出现。杨伯峻论语译注后面附的论语词典36将论语中的“是”字独立出现的54处分成以下六种:1.指示代词,这,此;2.指示形容词,这个,此;3.联系性动词;4.形容词,对,对的;5.副词,这样的;6.小品词,用于动宾结构的倒装。据笔者分析,其中的1、2、5条可以看做是“是”在论语中用作指示代词的情况。“是”在论语中有和其他词结合构成复合连词的情况,如:“是以”3次;“是用”3次;“是故”2次,本文只讨论单音节词,这些词不在这一范畴之内,所以不加讨论。(1)“是”的性质“是”字作为指示代词最先出现在西周文献中,之后有所发展,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指示代词之一。“是”字因为具有复指的作用,通常在句中用作主语、宾语以及定语,所以笔者将其列入到体词性的近指代词之中。(2)“是”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指示代词“是”的句法功能比较齐全,在论语中有分别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的例子。“是”作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作指示代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具有和名词相同的性质。“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6次。“是”作主语,可以复指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复指后面的内容,前者的例子有:(a)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b)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e)子闻之,曰:“是礼也。”3.15(f)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7.3(g)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4(h)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12.10(i)是闻也,非达也。12.20(j)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13.30(k)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14.31(l)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m)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14.43(n)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5.30(o)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6.1(p)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16.1(q)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7.16(r)曰:“是鲁孔丘与?”18.6(s)曰:“是知津矣。”18.6(t)曰:“是鲁孔丘之徒与?”18.6(u)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9.17“是”作主语,复指后面内容的例子仅有一例:(a)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13.3此处的“是”指代后面“子之迂也”这句话,代词提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是”作宾语,可以和动词或介词组成动宾结构或者介宾结构。它在和动词搭配的时候可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用在动词后。在论语中,“是”只有字用在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句如下:(a)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5.10(b)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7.11(c)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7.28(d)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12.16(e)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3.4(f)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13.15(g)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14.19(h)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14.19(i)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j)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19.20“是”和介词搭配的例句有:(a)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5(b)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c)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值得注意的是,“于是”这一介宾短语在后代逐渐凝固成为一个连词,但在论语成书年代还是一个介宾结构。“是”作为指示代词用作谓语的例子也有一例:(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18.6“是”用作指示形容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用作指示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名词的这种用法。它可以修饰主语或者宾语。“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6次,例句如:(a)夫子至于是邦也。1.10(b)子于是日哭,则不歌。7.10(c)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9.27(d)诚哉是言也!13.11(e)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f)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笔者认为,例(a)、例(b)、例(e)中的“是”字没有具体指代哪个邦或哪日,可以翻译成“哪(个)”,所以是泛指代词。例(e)和例(f)中的“是”字均处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了“动词+是+宾语”的句式。“是”用作副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是”在论语作副词仅有一例:(a)丘何为是栖栖者与?14.32在这里,“是”作为副词用来修饰后面的形容词“栖栖”,在句子中处在状语的位置,解释作“如此”。“是”在论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在宾语前置句中“是”加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杨树达、杨伯峻等认为“是”的这种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小品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具体的意思。王力则不这么看,他认为它是指示代词,复指前面的宾语4P199。“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3例,例句如下:(a)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11.21(b)求!无乃尔是过与?16.1(c)周有大赉,善人是富。20.1杨伯峻、徐德庵等人认为,“是”在论语中有作为系词的用法。徐德庵指出:“指示代词是与判断词是本来也无关系。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于是的异词同字,读音上有无差别,名词和名词性词组又均能独立充当判断句谓语。”18杨伯峻和徐德庵所引用的例子同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这一例。另外,刘斐29、高小焱30、吴燕31、刘兰玲32、江胜利33等人也都各自写有文章认为论语中存在“是”作系词的例子。“是”字在论语中是一个表近指的体词性指示代词,使用频率相当高,在论语一书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偶尔也作状语和谓语。2.斯论语中“斯”字共出现了71次。据杨伯峻分析,“斯”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分别是:1.指示代词,这人,这个,这里,这样(25次);2.指示形容词,这个,这种(15次);3.连词,这就,于是(31次)。笔者认为,前两种情况可以合并,是公认的“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出现。有人认为第三种情况中的“斯”字也是指示代词,由于歧义较多,各家的观点也不一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证。(1)“斯”的性质“斯”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学术界所公认的近指指示代词,论语中的指示代词“斯”也不例外。(2)“斯”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斯”字用作指示代词可以在句子中用作主语或宾语。“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24次。“斯”作主语,多指代前文的内容,例句有:(a)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2.16(b)子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c)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8.20(d)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12.3(e)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12.4(f)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6.9例(c)中,“斯”没有具体指代前面的那句话或词而是指代了前面所说的那种“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况。例(f)中,“斯”指代的是前面的省略句“困而不学(者)”,而不是指代“困而不学”这种情况。“斯”作宾语,也大多指代前面的内容,它通常和动词或介词连用,构成动宾或介宾短语。“斯”作动词的宾语时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前者有:(a)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1.12(b)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1.15(c)吾斯之未能信。5.6(d)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16.12宾语后置的例子有:(a)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b)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c)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吗,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11.22(d)曰:“如斯而已乎?”14.42(两次)“斯”作介词的宾语的例句有:(a)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3.11(b)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c)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d)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8.5(e)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9.13(f)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15.42例(a)中的“诸”字是“之于”两字的合音词,“示诸斯”即“示之于斯”。“斯”作为指示形容词,在论语中的使用情况:“斯”用作指示形容词可以在句中作主语和宾语的定语。“斯”的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5次,例句如下:(a)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b)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6.17(c)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d)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e)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2(f)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12.7(g)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12.7(h)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15.25(i)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16.13(j)鸟兽不可与同羣,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8.6笔者认为,“斯”字作谓语在论语中也有一例,例句如下:(a)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18.8此处的“斯”解作“如此”作后一分句主语“其”的谓语,指代前面的“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论语中“斯”字还可以用作连词,语法界对此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但万献初22对“斯”字的连词一说提出质疑。他认为在上古汉语中“斯”、“是”、“此”同词,并提出“论语孟子两书中所谓作连词的斯全是指示代词”一说。他从分析语法史入手,解释了“斯”字被前人解作连词的原因。再比照连词“则”,认为两者相去甚远。但笔者以为,从语言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斯”作为连词在上古至少已经萌芽,并且从随文释义上来看,“斯”字在具体例句当中确实可以解释作连词。万献初的文章颇有新意,其观点也值得我们重视。另外,宗传璧和周烽23曾发表从“斯”字看一文,认为论语中的部分“斯”字应当作“析”解。此文在当时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杨剑桥27就发表论文对宗、周的观点表示质疑。之后,宗传璧34又写有论文解答杨剑桥的质疑。学生翻阅了这几篇文章,但学识有限,难以分清到底孰对孰错。“斯”字在论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指示代词。它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斯”字偶尔也作谓语,但用法比较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斯”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使用频率要远远大于其在其他语料中的使用情况。而古汉语另一常用指示代词“此”字在论语中却不见一例。笔者猜测,有可能在古汉语中“斯”和“此”读音相近,用法也大体相似,当时鲁地方言多将他们混用,以致论语多“斯”而无“此”。3.兹“兹”在论语中只出现一例:(a)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9.5在这一例中,“兹”作“此”解,在句子中作为宾语处于介词“在”的后面,和“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介宾短语。所以这里的“兹”是一个典型的体词性指示代词。据调查,“兹”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指示代词,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在尚书中比较多见。相对来说,其在西周的用例较多,后来逐渐减少或者几乎不用。4.之据张玉金在西周汉语代词研究中所说,“之”和“其”在西周主要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同时又兼有指示代词的用法。笔者认为,这一范围可以扩展到整个先秦汉语。张玉金还在该书中就如何区分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指示代词既有指别性又有称代性,第三人称代词只有称代作用。但在“之”、“其”等字上,张玉金把作定语而且仅起指示作用的“之”、“其”归入指示代词,而把有称代作用的归入第三人称代词。他的这种区分方法是根据特定字词的特殊情况对其进行的分类。并且他认为“之”作为指示代词是一个远指性的指示代词17P288-300。笔者以为,论语中的“之”字只有在部分“用法同其”13P220的情况下才算作是用作指示代词。以下是论语译注中的例句:(a)可使为之宰也。5.8(b)赤也为之小。11.26这两例中的“之”在句中均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宾语。但是王力4P191却认为此处的“之”是一个宾语,是“为”字后解双宾语结构。王力沿用马氏文通的说法1P45,也认为“之”字用于指示的时候,是用作定语的。他认为“之”字是近指的指示代词,等于现在的“这” 3P324。值得注意的是,张玉金在西周汉语指示代词中例举了14例诗经中指示代词“之”作定语的例子,与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所举的三例无一例重复。还有就是,王力在古代汉语中说:“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于说此或彼。”4P361这就可以表明,“之”在上古到底是一个远指代词还是一个近指代词或者是其他类型的代词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还有一说就是,指示代词“之”可以用作宾语,是一个泛指代词,杨伯峻和何乐士持这一观点。例句如:(a)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b)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王力、张玉金等人都认为这种“之”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笔者同意这种看法。5.若据笔者统计,“若”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5次。杨伯峻则认为“若”字出现了14次,作指代词的只有三例,例句如下:(a)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b)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4.5这三个例句句型结构完全一致,所以可以当作一个例子来看。此处的“若”字处在倒装的感叹句中,作主语“人”的定语,表“这个”。这里的“若”字是一个体词性的指示代词,用法和指示代词“是”相同,可以用“是”代替,由于指示性较强,所以和指示代词“斯”的用处略有不同。在上古汉语中,“若”字也是一个谓词性的指示代词,有人认为此处体词性的“若”是由谓词性的“若”变化而来。笔者对此并未进行深入研究。(二)谓词性的近指代词1.然据笔者统计,“然”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除去“季子然”这一例作为人名出现的地方外,共37处。(1)“然”的性质“然”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谓词性的近指代词,常在句中作谓语或状语,指代前面所说的事情和动作。(2)“然”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然”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共出现6次,例句如下:(a)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b)何为其然也?6.26(c)才难,不其然乎!8.20(d)今之成人者何必然?14.12(e)岂其然乎?14.13(f)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14.40这六例中的“然”字均在句中作谓语,解释作“如此,这样”。2.尔据笔者统计,“尔”字在论语中出现了29次。“尔”字虽然有指示代词的用法,但在论语中却几乎没有一例。不过,“尔”字与“云”字搭配的两个例句,笔者将在“云”字下进行讨论。3.云“云”字在论语中只有两处用作指示代词,例句如下:(a)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b)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7.34杨伯峻认为这里的“云”字是一个代词,解作如此。第一例中的“云”在句子中作状语,修饰前面的谓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例中的“云”则是能愿动词“可谓”的宾语。但这两例的歧义较大,俞敏在札记中说道:“云尔就是云然,即这么说。”24P44他引用例(a)认为此处的“云”作动词,在句中表示强调。何乐士等人25P756则认为此处的“云尔”是语气词连用,多用于句尾,有煞尾的作用。一般对这个结构的理解是,“云”作动词,“尔”作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说的就是这样”。李小军26综述了各家观点后提出了“框架式结构曰云尔”一说,并认为“云尔”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所发展,其发展路线是从框架式结构“曰云尔”到由“尔”的指示性弱化缩减为“曰云”,再由“云”的逐渐语法化演变出表总括和提示语气的“云尔”,最后形成仪式化的“云尔”,成为结束语的标记。由于例句中“云”和“尔”字都同时并列出现,笔者认为,“云尔”两字连用虽然是首次在论语中出现,但可能已经开始凝固为一个词,解作“如此”。由于“云”字作指示代词的例子太少,在这些例子中“云”是否作指示代词尚存歧义,再加上“云”字作指示代词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笔者对其难以有更加深刻的见解。(三)远指代词1.彼“彼”字在论语中共出现3次。只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作他称代词,另一种是用作指示词。(1)“彼”的性质“彼“字通常和“此”、“斯”等近指代词相对,是一个典型的远指代词。(2)“彼”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彼”字用作指示代词在论语中只出现一例:(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16.1这里的“彼”属于指示形容词,作宾语“相”的定语。2.夫“夫”字(1)“夫”的性质“夫”字可以作指示代词,这一点并无争议。问题是,“夫”字到底是近指代词还是远指代词,学界上对此分歧较大。笔者沿用张玉金的观点,认为“夫”字主要是用作远指代词。(2)“夫”的句法功能和使用频率“夫”字在论语中共有15次作指示代词,具体的例句如下:(a)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b)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c)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11.14(d)子曰:“贼夫人之子。”11.25(e)子曰:“是故恶夫佞者。”11.25(f)公曰:“告夫三子。”14.21(g)君曰告夫三子者。14.21(h)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16.3(i)夫人自称曰小童。16.14(j)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16.1(k)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6.1(l)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6.1(m)小子何莫学夫诗?17.9(n)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17.21 杨伯峻和何乐士认为,例(a)中的“夫”字在句中作宾语,后面部分是它的同位语。笔者不赞同这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夫”字在句中用作修饰后面部分的定语。论语中的指示代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单一,在句中都作定语,可以修饰主语,也可以修饰宾语。杨伯峻认为例(c)和例(e)中的“夫”字作近指代词解,相当于“此”,其他13例都是远指代词,相当于“彼”。笔者认为,“夫”字作近指代词的这两例其实应该是表远指的。虽然“夫”字在句中复指前面的内容,但所指的事物并不在眼前,所以杨伯峻将这两处的“夫”字解作近指代词是值得怀疑的。“夫”字也可以作句子的主语,用来指代前面的内容,在论语中出现两例:(a)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9.31(b)夫何为哉?15.53.其“其”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虚实相间的词,在经传释词35P108-113中,其意思就有13种之多。它又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常用字,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200多次,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其”作为代词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其”字在论语中主要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解释作“他,他的,它,它的”。根据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其”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作远指代词,另一种是用作定语性质的指示形容词。根据张玉金的观点,指示代词“其”应该都是用作定语并仅起指示作用。所以按照张玉金的说法,前面“其”的两种用法应该统一归为一种。但是从具体例子来看,指示代词“其”却也有不作定语的用法。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笔者认为,“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由此可见,这里的“斯”字指代前面“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一个近指代词,而“其”字复指前面孔子说的“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相对“斯”字而言则指代了一个较远的事物,所以可以认为此处的“其”是一个远指代词。但张玉金却认为此例中的“其”字是一个表测度语气的语气副词。“其”用作定语的例子如:(a)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此处的“其”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宾语“羊”和“礼”。周法高认为,“其”作指示形容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泛指,另一种是特指5P140-143。泛指的例子有:(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4.5特指的例子有:(a)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16.11(b)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王力认为“其”可以作特指代词,笔者无法反驳他的这一观点3P325。但笔者认为王力所举的某些例子有些不妥。如例句:(a)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笔者认为,这一例中的“其”字应该是第三人称代词用于领位,解释作“他自己的”。以上略举几家观点,可见各家对指示代词“其”难以达成一致的看法。学生能力有限,对“其”字在论语中的指示代词用法只能做到列举各家观点,而无法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论语中的非指近指远代词笔者翻阅了众多前人的书籍后发现很多采用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学者不认为这些词是指示代词,如潘允中、黄盛璋、吕叔湘和史存直等人。并且将有些词分入指示代词当中也略显牵强,如“或”、“莫”等字,它们的称代性要大大强于指示性,不太符合指示代词的标准。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其中部分词属于指示代词。笔者参考各家观点沿用张玉金的说法,将这一部分词作为非指近指远代词来进行研究。(一)旁指代词1.他(它)黄显智28在论文说代词“其”、“他”中认为“他”在两汉先秦只作指示代词,不是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别的”或“另外的”表示他称或无定指称。“他”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5次,例句如下:(a)至于他邦5.19(b)问人于他邦10.15(c)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16.13(d)其它可能也19.18(e)他人之贤者19.24 例(d)中的“他”字在句中作主语,表示“另外的什么”。其他例句中的“他”字在句中均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主语和宾语。2.异“异”字也可作指示代词,杨伯峻和何乐士将其归入到旁指(他指)代词中。 在论语中,“异”字一般用作形容词,但也有活用作动词和代词的例子。“异”用作代词,在论语中只有一例,即:(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11.24 在这一例中,“异”字在句中作前置的宾语,解释作“别的人”。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一书认为“异”字是一个旁指(他指)代词,可以作宾语,就引用了这一例字作例句。(二)分指代词1.每“每”字在论语中只出现了3次。例句如下:(a)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b)入太庙,每事问。10.21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将其列入指示代词中的逐指代词范畴。以上例句中的“每事问”其实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于每事问”。“每事”这一词组是“于每事”这一介宾结构的宾语,其中的“每”字处在定语的位置上,用来修饰后面的“事”。2.各“各”字在论语中共出现6次,例句如下:(a)人之过也,各于其党。4.7(b)子曰:“盍各言尔志?”5.26(c)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9.15(d)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11.8(e)亦各言其志也。11.26(f)亦各言其志也已矣。11.26例(a)中的“各”字在后一分句中作主语,复指前面的“人之过”。后面几例中的“各”字在句中均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例(b)(d)(e)(f)中的“各”字指代前面的人,例(a)(c)中的“各”字指代前面所说的事物。(三)虚指代词1.某杨伯峻和何乐士认为“某”字是一个虚指代词。“某”字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只有一例,即:(a)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15.42此处的“某”字在句中作主语,因叙述者不清楚或不方便说出其所指代的人的名字,所以用“某”字来代替。“某”字有很强的替代功能,指示功能较弱。(四)无指代词1.或 “或”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6次,(论语译注中注15次)例句如下:(a)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2.21(b)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c)或问禘之说。3.11(d)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3.15(e)或曰:“管仲俭乎?”3.22(f)或曰:“雍也仁而不佞。”5.5(g)或对曰:“申枨。”5.11(h)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5.24(i)或曰:“陋,如之何?”9.14(j)如或知尔,则何以哉?11.26(k)不恒其德,或承之羞。13.22(l)或问子产。14.9(m)或曰:“以德报怨,何如?”14.34(n)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14.44(o)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7.16(p)得其门者或寡矣。19.23杨伯峻认为“或”字在论语中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作代词,只用作主语,有人(13例);第二种,表示不肯定的副词,或者,或许(2例)。前14个例句中的“或”字用来指人,全都用作主语。最后两例中的“或”字的解释尚存歧义。杨伯峻认为这两例中的“或”字表不肯定的副词,解作“或者,或许”。但笔者认为这两处的“或”字也是指示代词。例句(p)可能是倒装句,正常的语序是“或得其门者寡矣”,“或”字解作“有的”。例句(o)中的“是”字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三疾”,“或”字作“是”字的定语,解作“有的”。2.莫“莫”字是一个无定代词,可以用来指人,表示“没有人”,也可以用来指事物、处所,表示“没有东西、没有地方”。论语中,“莫”字主要用来指人,共14例,例句有:(a)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14(b)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6.17(c)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13.4(d)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13.4(e)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3.4(f)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13.15(g)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13.15(h)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3.15(i)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j)子曰:“莫我知也夫!”14.35(k)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14.35(l)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14.39(m)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15.2(n)小子何莫学夫诗?17.9论语中,“莫”字也有一处用来指处所的例句,即:(a)莫不有文武之道焉。19.22“莫”字在句中作主语,解作“没有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3.无(毋)“毋”字在古代汉语中多和“无”字相通,也有用作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的例子。“毋”字在论语中共出现8次,杨伯峻认为只有一次是用作无指代词,例句即:(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1.26这里的“毋”字在宾语前置句中作主语,解作“没有人”。全句的意思是“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来用我了。”(五)其他指示代词1.以“以”字也可以作指示代词,这在论语中出现两例,例句如下:(a)以告者过也。14.13(b)无以为也!19.24例(a)中的“以”字,作“此”解,它在句中做主语,指代前面孔子所说的话。例(b)中的“以”字,作“此”解,它在句中是副词用作“为”的状语。“以”字作为指示代词在古书中不太常见。杨伯峻和何乐士认为,指示代词“以”可作主语、定语、宾语、谓语。2.者和所“者”、“所”二字比较特殊,王力认为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张玉金认为这两个词不是指示代词。语法界对其归类分歧较大,尚无定论。笔者对这两字也无更加深刻的认识,本文又大多引用张玉金的观点,所以在这里也姑且采纳张玉金的观点,对此存而不论。 四、结语参考各家观点,以及笔者对论语中指示代词的全面研究,结论如下:在论语一书中,体词性近指代词有“是”、“斯”、“兹”、“之”、“若”。其中“是”和“斯”所占比例极大,大多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是”有一例用作副词的例子,“斯”有一例用作谓语的例子。“兹”和“若”作为指示代词在论语中出现的不多。“兹”在论语中用作宾语,“若”在论语中用作定语。“之”作指示代词的用法争议比较大。我们认为,“之”和“其”一样,只有当它们用作指示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时才是指示代词。论语中的谓词性近指代词相对体词性近指代词来说要少一些,有“然”、“尔”、“云”三字。其中“然”只作谓语。“尔”字用法不清,笔者认为,论语中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