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好“涉文之初”.doc_第1页
让学生走好“涉文之初”.doc_第2页
让学生走好“涉文之初”.doc_第3页
让学生走好“涉文之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学生走好“涉文之初” 浅谈初中文言文初始教学 翠柏中学 王重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诗经的“关雎”到屈原的离骚,从诸子百家争鸣到汉赋的华彩铺陈,其间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推陈出新,古代文学走过了一条华美的历史长河。但是这些民族文化的精粹,今天在课堂上,却成了令很多学生大呼头痛的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长期处于事半功倍的处境,令教师学生望文兴叹。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有一些来自文言文自身的原因,时代的发展使文言文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有一些艰涩难懂,基本失去了使用价值,学生面对文言文疏离感强烈;二、学业繁重,学生普遍阅读量下降,在繁重课业之余,“读文“少于”“读图”,语感不强;三、教师对文言文的教法过于僵化,采取了固定的模式教学,并且在中考指挥棒下,强调“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常常独霸课堂,从作者,到背景,到字词句,内容分析,喋喋不休,课堂互动不及现代文教授,使学生顿生倦意,又怎么能提高兴趣,激活课堂呢?事实上,对于入门得法,而喜欢上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他的精妙值得大家一起去挖掘。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能让学生“喜之乐学”,这既对于三年初中乃至高中的学习有益,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如何能让学生“喜之乐学”呢?这说起来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对此,我仅就个人经验,谈谈自己几年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 让学生对文言文抱有好感上好文言文的第一节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读书要“沐浴焚香”,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和学习心情是非常重要的。每一次,当我在古琴曲中,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开始,讲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从“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放浪形骸跳跃到“江南四大才子“;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与新生一起品味宋词的缠绵哀怨,最后当梅兰芳的天女散花在屏幕中呈现,在水袖的飞舞中,在那绮丽的唱词缓缓吐出时,我告诉学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文言文,学生被这瑰丽的世界吸引着,并且产生了要去探索的念头,文言文给了学生惊鸿一瞥。让学生对文言文一见钟情,是不可能的。平时,我注重文言文学习氛围的培养。主流媒体央视的百家讲坛,给了我极好的素材。每天中午,我都让学生观看这些节目剪辑,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这两个人物在班级里着实刮起了一股“三国热“和”论语热“。我顺着这股风,给同学布置了三国演义的阅读任务,并把每节课前的小演讲变成了三国人物评论会,男孩子总是有一些关于英雄的梦想的,连最胆怯的男生也能上台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清晨读论语的活动收效也不错,每个小组为单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论语章句。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中,在热潮的响应下,语感在培养,对文言文兴趣也在增强,有学生竟然在家看起了史记,庄子等典籍。二、采取多种教学手法,活学活用,力主使课堂活起来。(一)预习采用竞赛法预习复习是学生比较头疼和难以坚持的学习习惯,对于文言文更是常常感到吃力,但是这些却是学好文言文事半功倍的好方法。我把握住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这一年龄特点,采用竞赛式方式督促预习,检查预习。检查预习采用抢答,抢答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有作者的介绍,背景以及能从课文中找到的字词句解释。竞赛的形式多样,有小组之间的,男女生之间的,同桌的竞赛,学生为了自身或者所在小组的荣誉,往往能专心而快速地将答案明确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得预习的作用发扬到最大化。(二)课堂讲解中,多种方法合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做到做好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培养其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增添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活力;比如在童趣这一课中,由于我对沈复极富情趣的生活方式渲染,比如养碗莲等等,学生对沈复的童年生活及其羡慕,后来再学习“鹤唳云端”和“二虫相斗”,学生很快就能和作者沟通,文言文这时候突然变得童真柔软起来,学生纷纷回忆自己富有创造力的童年趣事;“学须有疑,学贵有疑”,教授论语时候,我把十则论语分成几个小组人物,学生就“仁以为己任”作出了激烈的讨论,质疑,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自主解疑的能力。在各种课堂活动中,小组合作是学生最欢迎的,木兰诗中,课本剧的表演,是四人小组承包的,最有意思的是,围绕木兰这个民族女英雄,每个小组都拿出了一份小报告,有改写木兰如何成功掩饰身份;有从各种方面论证这种事情存在的可能性的,一时让学生绕着“木兰”,精彩纷呈。(三)诵读采用互评法和挑战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新课程非常重视对课文的诵读。多次朗读,既能使学生快速熟悉课文内容,也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朗读中我除了对课文作少数停顿的指导外,主要采取学生之间的互评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熟读之后,学生的背诵都不成问题了。而且,所教篇目,我都能背诵,所以我大胆鼓励学生向我挑战,有时候也技巧性的“马失前蹄”一下,背诵就成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乐此不疲的事情。(四)注重课外延伸阅读教授完一篇课文后,寻找相关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或者延伸阅读,一举两得,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在教授完童趣后,先生就有选择课外阅读浮生六记的文章。最令他们感兴趣的,还是在上了短文两篇后,学生阅读世说新语,这些记载了奇人异事的文言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颇有生趣,每天集体几篇练习,无疑是一种寓教于乐的阅读训练。(五)强调学生在日常积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文言文由于在生活中实际实践次数少,所以在平日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积累整理,就显得很重要。每学完一课,就运用表格形式,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并附上一些典型例句。等到学生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动脑、动手整理,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使之达到理性的认识,并且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而且在多篇课文中进行横向联系,还能达到以旧带新,融会贯通的效果。 (六)情感美的陶冶和荣辱观的渗透 学习文言文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途径之一,我们要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会 “知人论世”。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感受作者和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领略中国文人的气节,进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授陈太守与友期时,教育学生学生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美德;归园田居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引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一身傲骨;让学生在心驰神往中,得到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熏陶。 古人说的好:“学然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省也”,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掌握不好它,我们将及其容易地迷失在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