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1 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三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四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2 一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 起源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 孕育了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早在四 五千年前 在黄河流域 代表新石器文化的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已经从渔猎过渡到农耕生产 已经显示出农耕文明 同时还有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遗存和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3 古代典籍中远古的 有道帝君 多为创始农业 辛勤耕耘的君子 如禹 后稷 公刘 神农 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 论语 宪问 务耕种 行地宜 民赖其庆 百姓怀之 多徒而保归焉 周道之肖 自此始 史记 周本纪 4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王世纪 击壤之歌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饁彼南亩 田畯至喜 诗经 豳风 七月 古代历史中的反映 1 齐 管仲 相地而衰征 2 魏 李悝 尽地力之教 3 商鞅 耕战 4 秦 重农固本 5 2 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隋唐以前 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的水平 6 唐以后 中国农耕区的中心 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苏杭 湖广熟 天下足 7 东南财税 西北甲兵 8 二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北部和西北部以游牧经济为主 中原地区则以农耕经济为主 9 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通过迁徙 聚合 战争 和亲 互市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对垒 东北 西北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掠夺 利则进 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列传 而中原华夏民族总体上处于守势 10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汉唐开辟通西域 丝绸之路 11 汉灵帝时 从北方传入了 胡床 满族统治中原以后形成的男人梳辫子 女人穿的旗袍等 12 另一方面 社会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 从农耕人那里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 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 促进其自身形态的变化 其结果不但进一步充实了农耕文明的内在涵量 同时也促进了中原华夏农耕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 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3 三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 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如手工业 水利 采矿 冶铁 纺织 造船 建筑 贸易等 14 1 纵向 保留了历史阶段的经济成分远古村社经济 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 奴隶制经济残余残存于封建经济中 贵族分封制度 至明代亦存 2 横向 农耕经济不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 而是包含着手工业 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士 农 工 商的社会分工由来已久 15 西欧庄园制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 骑士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 公元800 1500 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 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三卷 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 16 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 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 农不出则乏其食 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民者 民所衣食之源也 史记 货殖列传 17 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 因此 尽管我国东南面临的是辽阔浩瀚的海洋 但我们没有充分利用沿海的优势 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就不够发达 实际只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四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18 二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一 殷商西周时期 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9 远古时期 土地归氏族村社共有 夏商西周时期 这种原始的土地共有意识演变成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诗 小雅 北山 的观念 土地归国家所有 广大庶众 上无通名 下无田宅 商君书 徕民篇 耕种国家的土地 这种国有土地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 即 田里不鬻 20 诗经 周颂 千耦其耘 十千维耦 诗经 小雅 大田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孟子 滕文公上 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21 二 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建立 土地私有化 22 自东周以后至清代 基本上都是每个家庭内 男耕女织 以织助耕 或以工助耕 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3 东周以后直到清代 封建的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制 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24 三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 缺乏独立性 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康乾盛世 25 26 古代经济成就领域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 围绕着农耕经济 体现在农业 手工业和商品贸易三个方面 四 中国古代社会所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27 1 农业方面 经过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比如发明农具 发明织布机 兴修水利 培育良种 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和茶叶经过历代劳动 不断得到改进 至今中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28 2 手工业 中国古代的瓷器 漆器 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 四大发明 29 3 商品贸易方面 夏商时代 城市开始出现 战国时期交易活动频繁 车毂声 人肩摩 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 战国 齐策一 唐宋时期的长安 开封 杭州 泉州等都是文明世界的大城市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集镇遍布全国各地 各地在各种交易中 大量使用货币 宋代的 交子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0 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难以产生的原因 早熟的表现 1 土地买卖频繁 千年田 八百主 一田二主 一田三主 2 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 3 地租形态多样化 劳役 实物 货币等 一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31 不成熟的表现 1 以上 早熟 中所说的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 商品生产 城市经济 土地买卖 农民的离土自由 货币地租 等 对西欧封建庄园经济来说 这些因素出现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 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庄园制度 而中国的早熟 使其不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有益的补充 2 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与社会 政治不相配 造成经济的失调 3 早熟的经济对人们思想上的影响 夜郎自大 32 二 稳定与战乱 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中国王朝的盛衰交替 稳定与战乱互易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 这种王朝更替的周期又是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的 33 明清中叶以后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工商贸易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 但在明末清初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 清兵入关后明清官兵之争 使明代后期繁荣的社会经济大幅衰退 这是战乱给经济带来的摧毁 另外 人口增长过快也扼制了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 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中 34 三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4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平均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裒富益贫 1 官僚体系对社会经济的箝制作用 2 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束缚 重农轻商 崇本抑末 小国寡民 3 政治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35 四 概括 36 四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37 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 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魏晋南北朝 五胡乱华 鲜卑族北魏王朝 推行汉化政策 稽古复礼 庶令乐正雅颂 各得其宜 辽夏金元 忽必烈 国家当行汉法无疑 清朝 习汉书入汉俗 2 文化定型 瞻后 式思维方式 圣人设教 为万世不易之法 造成保守性格 38 二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春秋战国 诸子竞秀 百家争鸣 39 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 又促使不同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 渐趋合一 秦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闽粤文化 40 盛唐 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竞泊 胡化盛极一时 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明 交相辉映 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1 佛教中国化 42 三 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基本特点 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 就是稳重有余 灵活不足 开放不足 保守有余 43 民主思想 敬德保民 民为邦本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科学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