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doc_第1页
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doc_第2页
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doc_第3页
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doc_第4页
家教讲座: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案例1】小明同学平时和同学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小打小闹纠缠不休,特别与一个小女孩之间,问题最突出。这小女孩的确也是属于班级里最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同伴交往有点小障碍的孩子。其他孩子都能了解这一点,都不大与小女孩“计较、来往”,不与其发生摩擦。可小明同学做不到,几乎每天会与她发生些小矛盾,从一年级持续到二年级,总认为小姑娘总打他。而据同学反映,他一直要欺负那小姑娘。而事实也证明,就见他下课在拉小女孩、打小女孩。课间玩耍时,小明裤子被一个男生拉下来,老师了解情况后批评教育了那孩子。后来那男孩又碰到了小明同学,小明马上觉得他又是故意要拉他裤子,觉得特伤心,告诉妈妈。妈妈对于这事的反映也很紧张,觉得孩子总是受委屈被别人欺负;也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呢,怎么总是发生问题,怎么总是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呢。这其实是孩子存在着同伴交往的一些问题,不懂得如何处理正常的交往中会出现的矛盾摩擦,而这一类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摩擦,引导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与同伴正常交往,在摩擦中健康成长呢?一、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很容易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等待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与孩子、家长都进行分析,帮助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像上述情况,很明显,小明软弱,容易被强势的男生欺负,受欺负后又没有办法解决,可心里的怨气还在。于是,就欺负比自己还弱的小女孩,结果小女孩更不懂事,于是两人纠缠不清,每天都处于矛盾随时爆发期。小明就在这交往的漩涡中盘旋,每天都很苦恼。那么,我们就明确告诉小明,另一个小男孩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是错误的,是坚决要给予批评的,遇到这情况应该立即告诉老师,老师绝对会帮助他。而小明对待小女孩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因为打人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能因为与小女孩座位之间的矛盾、语言上的分歧就出手打人,这行为是应该立即停止的。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况,老师一定会正确区分,明辨是非。分析清楚了,让孩子放下心里负担,一事对一事来处理,问题也就容易得到解决。二、拉开距离,减少摩擦。有一种哲学叫做“豪猪哲学”,说有一种豪猪,他们满身都是尖锐的刺。每到冬天豪猪们就相互靠拢在一起取暖,但是靠太近会被同伴刺到,太远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于是他们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保持在一个刚刚好的距离,既不被同伴刺到,又可以保暖。对于同学间的经常反复发生矛盾,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后,还是见效不大。那么可以学习豪猪,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特别是对这类经常欺负人的同学,可以拉开距离,减少交往,做到自我保护。这样采取回避冷处理的方法,也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了解到自己变成是不受欢迎的人,让他们受到自己不正确行为该得的后果。与纠结于日常矛盾中的同学,减少交往,也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小摩擦。这也是小孩间交往的一个小技巧。其实,孩子间今日吵,明日好的事多得很。所以拉开距离,也是互相隔离,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也就都得到了不好好交往的处罚。这种小矛盾和冲突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和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再在一起时会感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也会注意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也让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互相谦让,不那么计较,这才是真正的交往之道。三、发现优点,学习相处。孩子时时计较于同学的缺点、纠结于同学的小碰小撞中,整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舒服,于是自己每天心里总很不开心。光是隔离,减少了摩擦,但还是产生不了友好融洽的同学关系。怎么办?还得让孩子主动地学着宽容他人、原谅他人,才能真正地融洽相处。于是,我引导孩子每天发现同学的两个优点,而且要坚持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在晚饭时间和爸爸妈妈交流。这样,把孩子关心的焦点聚集在他人的优点上,不要纠结于不足上。时间长了,发现他人的优点变成一个习惯,晚饭时间成了家里融洽开心时刻,而不再是诉苦的时间,家庭氛围也会有所改变,孩子慢慢会变开朗、变平和,再与同学相处就不会像每天竖起尖刺的刺猬豪猪,同伴交往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一个快乐的人,心胸开阔,就能学习“原谅别人”,更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就更有利于孩子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就能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四、父母关爱,增强自信。有个孩子社交方面的小故事,非常典型。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每次都是独自玩。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马克跑回家向爸爸求救,希望帮助他去向小朋友道歉,表示愿借自行车了,想再在一起玩耍。结果,这爸爸立即拒绝了他,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相比这个爸爸,我们很多家庭就很不一样,家长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造成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案例中的孩子,妈妈因为不工作,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小明兄妹身上,所以一有问题就特别紧张,责怪孩子,又非常自责,心理负担很重,弄得孩子压力也很大。于是,我让孩子妈妈放轻松点,换个角度来思量这个问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爸爸妈妈和老师。生活中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更自信更坚强,遇到问题也不会那么烦恼了。各种心结打开了,孩子与同学间的矛盾自然也就顺理得到解决,摩擦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案例2】一个周末,一个女孩的妈妈发条消息给我:“张老师您好。我是小红的妈妈。小红说她的同桌小军经常说她笨,让她自尊很受伤害。而且小军还打过她,也让我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过得舒心。希望张老师能跟那小朋友沟通一下。”当我接到女孩妈妈的短信,我直接的反应是,这妈妈看女儿受委屈,心里也替孩子委屈了。小军是小姑娘的同桌,小男孩,有点调皮,接受能力很强;而小姑娘小红,非常内向,是那种一声不响太乖的女孩,但她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让人很担心。那我怎么回信呢?直接说会和孩子的同桌谈话,会批评他就好了?那样的话,我觉得暂时的风波是解决了。但如果那男孩不是批评一次就改的呢?如果小姑娘遇到其他更调皮的同学呢?我们一直在旁边保护她,帮她解决问题吗?这事怎么解决呢?我想了想,回信说:“好,我会和那个小朋友谈话,他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也要和孩子说,自己想办法变强大,变厉害些,看别人还能说什么。不当回事,别人说说就没劲了。”我不知小姑娘的妈妈是怎么想的,没再给我回短信。而我那个周末,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家长是否会认为我这个老师太不近情理了?或者太不了解他们的委屈了?我想有合适机会再说明我的用意,家长终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结果男孩的爸爸知道了这事,一定要来学校当面向小姑娘道歉。结果,小姑娘的妈妈写了封信表示对我工作的感谢。于是我也诚挚地再次说明我的用意:“看到你的信了。家长很重视这件事,所以一定要郑重地来校向孩子道歉,所以不要太在意。孩子的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道歉是必须的正面教育。但我们家长老师从成人的角度思考,根本办法是教孩子强大起来!否则和弱国被人欺一样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强,才能根本上杜绝他人对孩子的欺负,才能根本上解决孩子与他人的关系。而我能这样理智地长远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曾经遇到类似的例子,出现了更为极端的情况。班级里曾有个小女孩,她会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不太正常的表现。第一天上学,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都睁着眼睛紧紧盯着才认识一天的老师,这时,一个小姑娘“不见了”!我知道她在座位上坐着呢,可真得用“不见了”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惊讶:小女孩把她的头、她的手全放进了自己的书包,在那翻着找着,个子小小的,书包大大的,就好像整个人都钻进了书包里!老师示意了几次赶紧拿好做好,小女孩总呆呆地看看老师,又继续在那翻。更让老师惊讶的事,一直到下课,这孩子也没把书找出来,这一天,小姑娘每节课都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钻书包里找书。这样令人惊讶的古怪的事很多很多,前两个月这孩子没有与班内任何人说过一句话,在第一次秋游时,我拉了孩子一整天的手说了一路的话,终于从秋游后的第二天起,孩子开始和我说话了。整一个学期,孩子的练习册没自己主动写过,全不会,于是都是一笔一笔用红笔做了再描红的,或者干脆是孩子妈妈做的。如此种种,每天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但我都尽力做好,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尽可能平稳地过好每一天,尽可能地感受快乐。于是总有几个孩子,觉出她的异样,和她发生了很多打来打去的纠缠不清说不清对错的矛盾,于是家长认为同学总欺负她,抢她东西,偷偷拿走她的东西。那时,我作为老师,一心想帮助她们,于是,我一直做那几个欺负人的孩子的教育工作,班会课、晨会课、课间、甚至是家访,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同学不欺负弱小,但那几个孩子依旧如此。矛盾一直在继续,甚至有恶化的趋势。纠缠着,让我非常苦恼。于是,我向苏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苏老师”求助。结果,专家告诉我:“你是位很有爱心的老师,你希望班上的同学有爱心,能同情、爱护弱者,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有些道理未必能懂,对自己的行为控制也较弱。其实问题的核心是小女孩,我们不妨把关注点转回她身上,可能那个小女孩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保护、同情。每个人都认为她是弱者,她需要保护,而这种保护是被动的,主动权不在她,而在周围人,这种等待怜悯的感觉并不好受,她和她的家人一直都有一股怨气在心里,对她及家人的心理调试需要一个过程。你可以建议她们来中心进行面询。”我们总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在这儿,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想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容易受欺负?并没有侵犯别人,却容易遭受嘲笑或暴力? 也许是个性比较文静内向,也许是某些地方与众不同。所以,我们首先得让孩子知道:被人欺负不是她的错,欺负人的才是不对的,不好的行为一定要被制止。 如果孩子觉得,是自己的缺陷,引起别人的欺负,自我价值感必然大大低落,而这更会让霸道的孩子嚣张。然后呢?打回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一种解决办法,有时是好的解决办法,有时则不是。比如,打不赢呢?或者,成为长期的心理对抗时,仇恨对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侵蚀呢?这样做,会不会使孩子发现,在关键时候,友爱与和平是无力的,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可悲的是,这实际上正是很多成年人信奉的法则。有的孩子受欺负后,转而会用同样的手段去欺负别人。这就是认可了这种法则,并用这种方式获得内心平衡。我们可以推想,很多欺负人的孩子自己也是受了蛮横对待的,也许他的父母就这么对他。可以让受欺负的孩子知道这一点,这样他就知道是欺负人的人行为或生活有问题,而不会悲观地看待自己或对对方非常仇恨仇恨是一柄双刃剑,留在心里会伤及自己的。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受到欺负的事说出来,告诉家长或老师,我觉得在孩子应付不了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干预。即使成年人,在受到侵犯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求救也是种保护手段,既能制止侵犯行为,向信任的人诉说也能抒解郁闷的心情。还应该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孩子一般是不容易被欺负的。朋友是乐趣和信心的重要来源,有事时还可以给以支援。让孩子以友爱构建一个强大的防护网,是比单纯的打回去更积极的策略吧。但,“为什么他总喜欢欺负别人?为什么总是她被欺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得冷静理智地思考,孩子被这样对待,有时是他自身内在的弱点,比如缺乏交流技巧,不能合群,性格和身体比较文弱,有时是外在的弱点,比如不讲卫生遭人嫌弃,有时完全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