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A1、A2、A3合同段) 招标设计总说明书 S12总 说 明 书第 1 页 共 16 页一、概述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A1、A2、A3合同段) 招标设计总说明书 S121.1项目背景、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木里河又名理塘河,界于东经993510148,北纬27053025之间,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以北的沙鲁里山脉。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理塘、濯桑、唐央乡、沙湾、四合乡,至呷姑水文站以下与卧落河汇合后又称小金河,而后折向东北方向,经列瓦、瓜别于洼里附近注入雅砻江。全流域集水面积19114km2,其中木里河集水面积为9416km2。木里河水量丰沛,河床坡降陡,自然落差大。由于河流深切,岭谷相对高差大,使得域内地形复杂,起伏甚大,山高岭峻,河谷幽深。源头西北部的塞峰高达5833m,南邻云贵高原海拔15003000m左右,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受地势的影响加之交通闭塞,大部分河段耕地零星分布、人烟稀少。全流域呈南北向条带状,支流密布呈树状分布,源近流短。其中木里河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段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交通条件差,流域梯级电站对外交通公路工程建设工程量大、难度大、周期长,相应的勘测设计周期也较长,是制约电站能否早日开工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促进木里河流域的滚动开发,尽早开工建设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已势在必行。立洲水电站为木里河流域规划的第六梯级水电站,坝址位于博科乡下游立洲岩子,混合式开发,初拟水库正常蓄水位2088m,装机容量26万kW。规划初荐坝型为砼拱坝,最大坝高138m。电站坝址距桃巴约13km,距下麦地约53km;距木里县城约70km,距西昌市约300km。本着“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四川华电木里河公司组织了本项目勘测设计的招投标工作,确定我公司承担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的勘测设计任务。接受中标通知后,我公司即按招标文件的要求,于2006年4月10日组建测设队伍,同时派出控制测量、路线、地质等主要人员先期进场作好外业勘察的现场前期准备工作, 4月15日全部测设人员进场开展外业工作。根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及招标文件精神,按四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20km/h)的标准,对全路段路线方案实地详细勘察,对路线可能走的方案反复进行论证比选,找出最佳路线方案;全线布设导线点并与业主提供的GPS控制点联测,对坐标和高程进行全面控制;按路线最佳方案进行实地选线布设交角点,测设交角点坐标及高程,设置曲线;按照技术标准对路线平、纵、横从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进行反复详细研究、比较,找出设计不恰当、不合理、不经济部分进行调整修改;对工程重点、关键路段,桥梁、高挡墙、不良地质等除在纸上研究外,在实地按标准、造价反复论证修改,直至满足为止;按调整后的中线进行实地详测中线、横断面、桥梁、地质、筑路材料及杂项调查等,收集外业资料;根据详测中线,初拉纵坡,对困难路段作横断面设计来检查,按初设的资料,对全线测设进行实地检查核对,对遗漏或错误进行补测或修改,2006年5月15日完成初设阶段的外业测设工作。按公路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业主要求进行内业设计,2006年6月5日完成两阶段初步设计和文件编制工作。2006年6月19日,业主委托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在西昌市召开了本项目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的评审会。会上,领导及专家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查,充分肯定了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同时也对设计文件在下阶段设计时应注意和考虑的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业主要求,我公司于2006年6月25日开始招标设计工作。在招标设计阶段,我公司对初步设计文件作了进一步优化,并对初步设计文件审查中提出的“下阶段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予以了完善和调整,如对个别半径小于极限半径15m的弯道进行了调整,使之半径能满足规范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我公司积极与业主及水电贵阳设计院、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水电西北设计院等相关单位配合,于2006年7月30日完成了招标设计及文件编制工作。1.2 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系考虑满足电站施工期外来器材物资运输的要求,依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及勘察设计招标文件精神,并参照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对公路分级和公路等级之规定综合考虑影响本项目公路技术标准的各种因素,确定本项目的主要技术指标如表1-1: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1指标名称单位技 术 指 标公路等级级四级计算行车速度km/h20一般平曲线最小半径m30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m15缓和段最小长度m20最短坡长m60最大纵坡(海拔折减前)9路基宽度m6.5路面宽度m6.0路面类型泥结碎石路面荷载标准公路II级,小桥、涵洞挂车120验算,大、中桥挂车200验算(电站大件运输要求)桥面宽度桥梁净6.0+20.5m安全带与栏杆;涵洞与路基同宽。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和小桥涵1/25,大、中桥1/50,特大桥1/100隧道设计限界满足电站重大件运输要求,不小于7.55.0其它参照四级公路相关技术要求 1.3 公路基本走向及沿线概况序号工程项目单位合同段备注A1A2A31设计里程km23.4460621.0731415.199272路基土石方挖土方万m3494495338076280997挖石方万m35878766874514461813挡防及排水工程挡土墙m386232.27181345162.9路基水沟m37798768156754桥涵工程桥梁m/座中桥(58.69/2),小桥(104.55/3)中桥(39.09/1),小桥(29.88/2)小桥(36.00/1)涵洞m/道721.54/79532.64/ 64576.97/465路面工程千m2152.2051387361026346隧道m/座半隧道(397/1)357/17征用土地亩626542.2429.1根据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推荐的路线总体方案,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起于木里县下麦地铧口、小金河右岸的S216线K476+135位置,沿小金河右岸布线至小桥渡口(起点段利用木里至后所乡乡村公路老路约2km),在约1898米高程用一座特大桥(水电顾问集团西北院承担设计)正跨卧落河。过卧落河后,利用木里至后所乡村公路木里河右岸第二个至第三个回头之间的段落,连接大湾子村民点,绕油房沟(三岔沟),顺有利地形从后所乡岩多的田坝下面通过,接苏家湾村民点,过苏家湾垭口,用两个中桥绕过杨家桥沟(新山沟)至洛瓜米村。从观音庙红岩子中下部、上下陡崖之间较平缓台地通过,利用较好地形过各科村。过各科村后在K30K35段利用间断未建成的老公路路基布线,穿过呷姑村,跨呷姑磨房沟(龚家沟),在K34+200K34+400过新建立洲电站厂区(高程在19041907米),又在K34+820与在建的呷姑汽车吊桥右岸正交(高程1907米)穿呷姑岩子,路线逐渐提高过脚儿岩子上部后,路线渐下跨过大水沟,利用有利地形从康复村下部通过,利用K43+500K50+000未建成的老公路路基布线,其间通过六谷地、基石地、八科村民点,在K51+250立洲坝址以下约800m处新建立洲大桥以1991m高程跨木里河,用一对回头曲线展线上升至立洲岩子过坝隧道进口(高程约2092米),在K53+480(高程2116.5米)出隧道后经下瓦科村民点,在博科乡下面的凯司沟省道回头弯处与凉山州交通局测量队承担的固增段的起点K58+450接线,本段止点里程桩号K59+027.28,路线长度为59.71847km。其中A1合同段为K0+000K23+000,路线长23.44606km;A2合同段为K23+000K44+000,路线长21.07314km;A3合同段为K44+000K59+027.28,路线长15.19927km。1.5 主要技术指标执行情况1.5.1 平面指标路线总长59.71847km,全线交点718个,平均12.02个/km;最小平曲线半径15m/2个;缓和段最小长度10m,曲线比大多近于1:1:1;平曲线总长39.02km,占总里程的65.34%。1.5.2 纵面指标全线变坡点295个,平均4.940个/km, 8.07%9.0%纵坡,7338.98m/35处,最小纵坡0.3%/3处(除卧落河大桥及立洲厂房为0%外),最小竖曲线半径凸型340米/1个、凹型300米/1个,竖曲线总长13.35km,占总里程的22.36%。1.5.3 横面指标全线路基设计宽度为6.5米。1.5.4 坐标及高程坐标和高程均采用业主提供的木里河立洲水电站厂区及坝址GPS控制成果。分段闭合、平差,坐标精度和高程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1.6 主要工程数量二、公路沿线自然地理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2.1区域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木里河沿河通乡公路立洲新建段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处于该县西北侧木里河下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410113,北纬27492808,隶属于木里县博科乡、后所乡、下麦地乡所辖。路线于下麦地乡铧口村与省道S216线相接,沿小金河右岸由北东向南西逆流而上至卧落河口,设大桥跨卧落河后再沿木里河右岸上行,经后所、呷姑至立洲水电站坝址下游,再设大桥跨木里河后沿木里河左岸上行,止于博科乡与S216线相接,全长59.61127km。 项目区内地形复杂,地势险要,各村乡之间仅有骡马道相接,交通极为不便。2.1.2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木里河下游河谷地带,河谷多呈“V”型峡谷,属青藏高原东南部强烈侵蚀切割的高山峡谷地貌,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峭壁林立,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走向大致呈南北向,区内平均海拔约2600m左右,河谷地带海拔一般1800m2200m左右,全线最低点卧落河口海拔约1780m,山脊地带海拔高程一般为3500m4000m左右,最高峰别都峰海拔4493m,最大高差达2700m左右。木里河规划河段阶地不发育,零星分布有三级阶地,主要发育、级阶地,级阶地仅残留部分,其中、级阶地为堆积阶地,级阶地为基座阶地,各阶地阶面拔河高程分别为110m、1540m、80100m。2.1.3 水文项目区位于木里河下游,木里河又名理塘河,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北部的沙鲁里山脉南缘,其上游又称无量河。河流由西北向东南自理塘县进入木里县后,依次流经唐央、沙湾、四合、博科、后所,至下麦地与卧落河汇合后又称小金河,而后折向北东方向,经列瓦、项脚进入盐源县,于欧家湾子附近汇入雅砻江。全流域呈南北向条带状,支流密布呈树状分布,规划河段主要支流有前山沟、宋家沟、大水沟、龚家沟、咪黑沟、丁家沟、阴沟及三叉沟等,均处于青年期,具强烈侵蚀切割作用,两岸常常形成悬崖绝壁,江面狭窄,水流湍急。河流受高山融雪水、大气降水、地下水补给,雨季流量成倍增加。2.1.4 气象木里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区域内气候主要受高空西风环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各环流系统随着不同的季节变化交替地起着不同的作用: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受高空西风南支气流所控制,使该流域冬半年天空晴朗,云层不多,气候干燥,降水极少,日照充足,形成了明显的干季;而下半年(510月)高空西风环流北移,而相应的印度洋与太平洋副高北上加强,流域上空转为深厚、温暖、潮湿的西南季风气流控制,带来充沛的水汽,此气流与西北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大量降水,成为该流域的雨季。 区内属大陆季风高原型气候,受复杂多样地貌类型的影响,气候具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垂直分带明显的特点。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1.1C,一月平均气温4.3C,极限最低气温-10.1C,七月平均气温17.2C,极限最高气温34.8C;年平均降水量为816mm,69月为雨季,雨季降水量为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雨季常有短时大雨或暴雨,造成山洪及泥石流爆发,冲毁道路和桥梁;年均日照时数为2302小时,无霜期为200天以上。 2.1.5 植被及矿产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区内土壤、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现象。海拔4000m以上为高山草甸带,气候寒冷,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见少量灌木,产有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中药材,适于发展畜牧业;海拔25004000m为针阔叶林混交林带,气候较为温暖,产大量松、柏、桦等林业资源;而海拔2500m以下的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为本区主要农垦区,出产土豆、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并产大量核桃、苹果、梨、桃及花椒等经济作物。 2.2 区域地质条件2.2.1地层岩性项目区属于巴颜喀拉秦岭地层区之义敦中甸分区的木里小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下统人公组(O1r)、瓦厂组(O1w)、志留系(S1)、二叠系下统(P1)、上统冈达概组 (P2g)、三叠系上统曲嘎寺组(T3q)、图姆沟组(T3t)等。各地层分述如下: 人公组(O1r):零星分布于立洲崖子上下游地段,岩性为浅灰至灰白色中薄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偶夹少量深灰色粉砂质绢云板岩。是一套在浅海陆棚滨海环境中,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浅海相碎屑岩。 瓦厂组(O1w):广泛分布于博科乡至康复村一带,岩性以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底部偶见浅灰绿色变质玄武岩。为一套在浅海陆棚滨海环境中,较弱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浅海相碎屑岩。 志留系(S1):零星分布于后所乡洛瓜米一带,岩性为浅灰至灰黑色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互层,夹少量浅灰白色灰岩、白云岩。为一套在浅海半深海环境中形成的碎屑岩沉积。 二叠系下统 (P1):主要分布于卧落河口至后所乡一带,岩性以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少量结晶灰岩、角砾状灰岩,顶底偶见紫红色粉砂岩、硅质岩等。为一套浅海陆棚滨海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 冈达概组 (P2g):广泛分布于后所乡至丁家沟一带,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P2g1)为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绿片岩,夹少量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凝灰岩、大理岩、粉砂质板岩;上段(P2g2)以浅灰白色至灰黑色结晶灰岩、大理岩为主,夹灰绿色、灰黑色薄层状绢云板岩、硅质岩。为一套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沉积,并伴随有较强的海底火山运动。 曲嘎寺组(T3q):主要分布于路线后半段呷姑、康复村及立洲崖子一带,中段(T3q2)岩性为浅灰至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火山角砾岩。上段(T3q3)岩性以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为主,偶夹灰绿色、灰黄色薄层状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或基性凝灰岩。区内本期构造运动强烈,以差异沉降运动为主,形成大规模海浸,同时伴有强烈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夹中基性火山岩和碎屑岩的地层。 图姆沟组下段(T3t1):主要分布于呷姑及下麦地一带,岩性为深灰至灰黑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色薄层状结晶灰岩、深灰色钙质片岩及条带状硅质流纹岩。本时期区内相对稳定,以大面积隆起抬升为主,火山活动明显减弱,导致大量陆源物质沉积,形成一套浅海滨海相泥沙质沉积和碳酸盐岩沉积。另外,项目区内广泛分布第四系地层,有残坡积、崩坡积、冲洪积等成因类型,分述如下:A、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广泛分布于全区山岭斜坡及坡麓一带,堆积物以深灰色、灰黄色、红褐色碎石土、角砾土为主,含少量块石,块碎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绢云板岩、灰岩、玄武岩等,颗粒直径大致315cm,充填物以砾石、粘土为主,无分选性,磨圆度差,结构疏松稍密。堆积厚度约一般约0.55m,局部地段可达20m以上。B、新统崩坡积层(Q4col):主要分布于木里河河谷地带,以沿江呈串珠状的崩塌岩堆分布为特点,为杂色块碎石土,间夹少量角砾,块碎石成分多为灰岩、玄武岩、石英砂岩及绢云板岩,其粒径多为830cm,少量块石直径甚至大于12米,多呈尖锐棱角状。结构松散,无分选,堆积厚度变化大。C、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主要分布于木里河及其主干支流水系河谷阶地和泥石流洪积扇中,为浅灰至灰黄色含漂砾卵石土。漂石、卵石成分多为石英砂岩、花岗岩、石英脉岩、灰岩、玄武岩等,充填物以粉细砂为主,夹少量圆砾;磨圆度较好,颗粒多呈圆形或次圆形,分选性较好,具流纹交错层理,结构状态差异较大,疏松密实均有,堆积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至数十米不等。岩浆岩:测区内喷出岩分布广泛,主要分为两期,一为夹于晚二叠世冈达概组(P2g)结晶灰岩中的华力西期基性火山岩系,岩性以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为主;二为晚三叠世曲嘎寺组中段(T3q2)印支期中基性火山岩系,岩性以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为主,为区内喷发最强烈、分布最广泛的一期火山岩。另外,在测区中段后所乡一带零星分布有海西期超基性侵入岩(4),岩性为灰绿色至深绿灰色辉绿辉长岩,呈岩脉状贯入于志留系(S1)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中。2.2.2 地质构造工作区在大地区域构造上位于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向中部转折地段之水洛棋盘格式构造带东南侧,水洛棋盘格式构造主要由唐央、瓦厂、水洛三个复背斜及南北向马劳复向斜和北西向的木斯尔波复向斜构成,其间又由几乎呈等间距展布的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带将其划分为多个菱形格子,由恰斯群结晶片岩为基底,以震旦系及古生界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盖层具地台型二元结构的陆壳型块体,或夹于断裂带中,或围限于菱形格子的网眼之间,其周围为二叠三叠纪洋壳型蛇绿岩套所包围,从而构成了本区菱形棋盘格式构造。路线经过区构造复杂,所涉及构造体系主要为瓦厂复背斜,其间发育的次级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分述如下: 博科断层:断层经博科乡沿北东方向顺前山沟直线延伸24km以上,南至甲子店消失。其东盘为瓦厂组(O1w)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倾向110,倾角35;其西盘为冈达概组 (P2g) 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黑色薄层状绢云板岩,倾向60,倾角10,为一条切断了下奥陶统至上二叠统的整个古生界的压扭性断裂。 赤土断层:断层顺木里河沿北西方向由西秋乡经博科乡向北延伸至桃坝出工作区,再向北西一直延伸至稻城县赤土乡。其南段发育于奥陶系中,基本沿木里河展布,构成断层谷,以强烈破碎带为特征,南北向断层及其它地质界线常常被该断裂左行错开数百米,为一压扭性断裂。另外,在该断裂西盘发育两组北东向次级断层,分别为海嘎角断层、中梁子断层。 博瓦断层:断层近东西向展布,由木里县城向西经西秋乡至呷姑,再转向北西延伸至八科消失。其北盘为冈达概组 (P2g) 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夹灰绿色蚀变玄武岩、灰黑色绢云板岩,其南盘为三叠系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岩; 光头山断层:断层由西林乡向西经草坪子山、丁家沟口至普尔地,出露53km以上。断层西段走向NW280290,倾向近于正南,倾角约4560;其西段上盘为冈达概组 (P2g) 浅灰白色结晶灰岩、大理岩、灰绿色蚀变玄武岩夹灰黑色绢云板岩、长石石英砂岩,下盘为三叠系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岩; 后所断层:断层由八家村向西经列瓦乡至后所乡逐渐消失,出露长36km。断层走向近东西向,以较陡倾角向北倾斜,为一逆断层。断层中段发育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中,断层迹象不明显;西段沿后所乡新山南东坡发育,形成断层崖,产生一系列的滑坡和崩塌堆积,切割破坏了由下奥陶统上二叠统组成的北西西向背斜。此外,工作区内尚发育有多条北东向和近南北走向的正断层或平错断层,明显切断了上述几条弧形逆断层。2.2.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自早第三纪喜山运动使全区隆起成陆以来,本区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以小幅振荡式的间歇性抬升为主,在木里河谷形成多级夷平面,发育级阶地,其中、级阶地为堆积阶地,级阶地为基座阶地,仅残留部分。另外,本区局部地段还于早中更新世间发育轻微褶皱运动,并伴随部分断裂复活,推覆构造加强,从而形成区内现今的地形地貌。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划分,项目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既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度抗震设防分区,场地属中硬型较稳定场地。2.2.4 水文地质条件项目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受自然地理、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综合影响,因而可根据含水介质的贮水性能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地下水类别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缝水和基岩孔隙溶隙水三大类: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木里河及其支流河谷阶地、泥石流洪积扇及谷坡崩坡积体中,赋水层位多为卵砾石土或碎石土。因处于高山峡谷区,谷坡陡峭,故透水性好而富水性差,受大气降水及高山融雪水补给后迅速渗透沿基座底面呈扇状排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较大,河漫滩及级阶地中水位埋深15m,级阶地及洪积扇、崩坡积体中水位埋深多为20m以上,且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炭质绢云板岩、石英砂岩、结晶灰岩、蚀变玄武岩节理裂隙中。由于本区晚近期构造运动强烈,再加上高原气候影响,岩体中裂隙较为发育,赋存了丰富的基岩裂隙水,多为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高山融雪水补给,多直接沿裂隙补给于河谷阶地、泥石流洪积扇或崩坡积卵砾石土、碎石土中,另有小部分则以泉眼形式排泄于地表泾流,泉点多沿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最后,在结晶灰岩、石英砂岩、蚀变玄武岩中赋存少量基岩孔隙溶隙水,受大气降水或高山融雪水补给,水量较小,对公路工程影响轻微。 2.3 工程地质分区根据路线穿越区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的差异,结合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将路线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并逐段评价如下:2.3.1 K0+000K5+285工程地质较稳定段该路段沿小金河右岸斜坡展布,至卧落河口跨河后再沿木里河逆流而上,为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区内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及二叠系下统 (P1)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基岩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5m,局部地段厚达15m以上,自然边坡一般在2842之间,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5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仅发育有四处泥石流及一处小型边坡坍塌,属工程地质较稳定路段。2.3.2 K5+285K14+100工程地质病害段该段拟建公路沿木里河右岸逆流而上,长约8.82km,位于后所乡南东侧斜坡上,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 (P1)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以及冈达概组下段(P2g1)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16m,前半段覆盖层较厚,可达10m以上,间或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335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4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发育有泥石流十三处、活动滑坡五处、崩塌体一处,病害规模较大,且活动频率偏高,通过工程措施能予以治理,但处治费用较高。2.3.3 K14+100K18+400工程地质稳定段该段位于后所乡北西洛瓜米村之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4.3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志留系(S1)浅灰至灰黑色炭硅质板岩、硅质板岩与硅质岩互层,以及海西期超基性侵入岩(4)之灰绿色至深绿灰色辉绿辉长岩。基岩之上零星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0.53.0m,自然边坡一般在3851之间,地形陡峻。 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仅发育有小型沟谷型水石流一处、中型活动滑坡一处,其病害规模较小,危害轻微,属工程地质稳定段。2.3.4 K18+400K21+140工程地质欠稳定段该段位于后所乡洛瓜米村北西侧之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2.74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下统 (P1)浅灰至深灰色钙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以及冈达概组下段(P2g1)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6m,间或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538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4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共发育有沟谷坡面型泥石流五处、大型活动滑坡一处;以上泥石流暴发程度较低,虽滑坡处于活跃期,但路线从滑坡前缘堆积体上以加载形式通过,现期危害较小;但在特定条件下,以上不良地质可能暴发,对公路构成潜在危胁,属工程地质不稳定段。2.3.5 K21+140K25+130工程地质稳定段该段位于后所乡丁家沟附近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3.99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冈达概组下段(P2g1)绿灰至深灰绿色枕状橄榄玄武岩、蚀变玄武岩、上段(P2g2)浅灰白色至灰黑色结晶灰岩、大理岩及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4m,其间大面积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746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6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仅发育有小型沟谷型水石流一处、崩塌体一处,其规模较小,危害轻微,属工程地质稳定段。2.3.6 K25+130K33+070工程地质病害段该段位于后所乡丁家沟至呷姑一带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7.94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及曲嘎寺组上段(T3q3)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48m,局部地段厚达20m以上,其间零星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234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4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共发育有沟谷坡面型水石流六处、大型活动滑坡两处、小型活动滑坡六处、边坡坍塌两处、路面翻浆一处;路段区域稳定性较差,病害规模较大,且活动频率偏高,通过工程措施能予以治理,但处治费用较高。2.3.7 K33+070K36+500工程地质稳定段该段位于后所乡呷姑村附近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3.43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曲嘎寺组上段(T3q3)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及中段(T3q2)浅灰至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路线前半段为高原河流侵蚀堆积宽谷地貌,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冲洪积卵石土,厚约410m;后半段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13m,大面积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445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6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仅发育有大型沟谷型水石流一处,危害较为严重,但易于治理,属工程地质稳定段。2.3.8 K36+500K36+880工程地质病害段该段位于呷姑北西侧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0.38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斜坡之上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3m,其间零星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1732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35。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共发育有大中型沟谷型水石流两处、大型活动滑坡一处,路段区域稳定性较差,病害规模较大,且活动频率偏高,属工程地质不稳定段。2.3.9 K36+880K44+500工程地质较稳定段该段位于呷姑至六谷地一带之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7.62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图姆沟组下段(T3t1)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夹浅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曲嘎寺组上段(T3q3)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中段(T3q2)浅灰至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下奥陶统瓦厂组(O1w)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6m,局部地段上覆冲洪积卵砾石土,厚约510m,间或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037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4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共发育有大型沟谷型泥石流一处、小型活动滑坡一处,崩塌体两处;以上不良地质规模不大,危害中等,易于治理,属工程地质较稳定段。2.3.10 K44+500K48+445工程地质病害段该段位于六谷地至八科一带之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全长约4.0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上段(T3q3)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中段(T3q2)浅灰至深灰绿色枕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蚀变玄武岩及下奥陶统瓦厂组(O1w)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35m,中段部分地段上覆冲洪积卵石土,厚约510m,自然边坡多为1630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35。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共发育有小型沟谷型泥石流三处、大中型活动滑坡七处;以上滑坡均处于活跃期,其规模较大,危害严重,通过工程措施能予以治理,但处治费用较高。2.3.11 K48+445K56+500工程地质稳定段该段位于八科至博科一带,前半段展布于木里河右岸斜坡地带,后半段则于立洲电站坝址下游跨河沿木里河左岸斜坡地带逆流而上,全长约8.0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上段(T3q3)浅灰至灰白色结晶生物灰岩、大理岩及下奥陶统(O1)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25m,立洲岩子下游阶地上则覆盖冲洪积卵石土,厚约37m,自然边坡多为2648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6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仅发育有中小型沟谷型水石流四处,危害轻微,易于治理,属工程地质稳定段。2.3.12 K56+500K59+027工程地质欠稳定段该段位于博科乡南东侧之木里河左岸斜坡地带,全长约2.53km,属强烈侵蚀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下奥陶统瓦厂组(O1w)深灰至灰黑色炭质绢云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灰至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及人公组(O1r)浅灰至灰白色中薄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斜坡之上多覆盖残坡积碎石土,一般厚约14m,间或出露基岩,自然边坡多为2842左右,个别地段自然边坡超过50。该路段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共发育有沟谷坡面型泥石流八处,这些泥石流沟大多暴发程度较高,且该段地势陡峭,岩层破碎,边坡稳定性较差,对公路构成潜在危胁,故属工程地质欠稳定段。2.4 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项目区经济生产结构以农牧业为主,建材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无力满足本项目实施对成品建材的大量需求。另外,项目路段仅有不稳定的照明电力供应,工程用电需施工单位自行发电。2.4.1 外购材料 钢材、水泥、石油沥青本项目所需的钢材、水泥、沥青均需从西昌采购,由汽车通过S307、S216线运输至工地,平均运距约240km。 木材、石灰本项目沿线木材、石灰资源丰富,工程建设所需的木材、石灰可就地采购,由汽车运输至工地,现有通乡道路可利用。2.4.2自采材料 片、块石料路线沿木里河两岸展布,沿线出露基岩多为玄武岩、灰岩、砂岩及板岩,玄武岩、灰岩、砂岩质地坚硬,品质优良,抗压强度约为3050Mpa,成料率6080%,可开采成块、片、碎石。可在路线沿线选取条件较好的基岩露头设为料场,各料场开采较为方便,以人工搬运为主,采用小型汽车运输,平均运距5km。 砂砾料沿线砂砾石料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木里河一、二级阶地上,卵石、砾石成份以花岗岩、玄武岩、灰岩及石英为主,粒径多为210cm,略有分选性,磨圆度较好,该料源具透水性强的特点,是良好的路用填筑材料。料场一般顺河流及阶地分布,厚度不一,需择地而取。料场规模大多较小,开采、运输不甚方便,部分路段可采用汽车或拖拉机运输,全线平均运距7.5km。 砂料场沿线砂料场分布于木里河河漫滩上,砂粒粒径0.0742.5mm,多为中粗砂,质地优良,基本无杂质,经分选后中、粗砂可作高标号混凝土用砂,细砂可作圬工砌体用砂,全线天然砂平均运距约15km。离河较远、交通不变的路段,除C25以上标号砼用砂外,其它如砂浆、低标号砼用砂等可以考虑就地清拣路基开挖出的微风化片石机械轧制人工砂。3.其它工程及生活用水沿线水源较丰富,水质优良,大部分地段用水较便利,基本能满足工程及生活用水,生活用水需净化。距木里河或有水山沟较远的地段,用水则相对困难,尤其是立洲过坝隧道出口至止点段,旱季用水只能从止点处的凯司沟运。工程及生活用电项目沿线仅部分路段有不稳定的照明电力供应,工程及生活用电需施工单位自发电。三、路线3.1 路线设计的原则建成后的本项目承担着木里河流域梯级电站施工期外来物资运输的任务,同时作为通乡公路,本项目也是木里河沿河乡村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因此,路线设计的基本原则要考虑到公路建设费用的合理性、工程的安全性、施工期物资和设备运输的可靠性、运输费用的经济性,同时还要统筹考虑与地方交通建设规划和电站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路线设计中应做到:以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推荐的路线走向作为该段公路的基本走向,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做好平面、纵面、横面及构造物的综合设计,减少工程数量,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工程投资;尽量减少高填深挖,确保路基稳定和生态平衡;路线布线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减少路基病害,保证道路畅通;尽量通过较多的村民点,方便沿线群众,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力求平纵线形顺适、连续,为行车安全、舒适、快捷创造条件;在满足交通运输要求的前提下,不过分强调技术标准,以减少过大增加土石开挖而诱发新的地质病害,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3.2 路线主要控制因素及控制点在木里河干流梯级水电站(上通坝立洲)对外交通公路方案初步规划推荐的路线总体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立洲水电站大坝、厂房等布置的要求,确定本项目主要控制因素及控制点。3.2.1路线起、止点根据规划报告选定的与S216线相接的大致位置,结合地形、地貌,并考虑平交道口布置、接线路段的平纵面要求以及止点处与下一测设标段的协调等因素确定具体的接线点。3.2.2库区淹没水位本项目K0+000K35+000(铧口至嘎姑)路段分别沿小金河和木里河右岸、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布线,确定线位时线路必须高于锦屏一级水电站1880m库区淹没水位的高程。K53+480K59+028.27(立洲过坝隧道出口至止点)路段沿木里河左岸、木里河立洲水电站库区布线,确定线位时线路必须高于立洲水电站2088m库区淹没水位的高程。3.2.3立洲水电站厂房、大坝本项目在K35+000、K53+000分别经过立洲水电站厂房、大坝,作为大坝建设物质运输的惟一通道,线路布线必须服从水电站厂房、大坝的布置,协调好与厂房、大坝及其它电站构造物的关系。3.2.4卧落河特大桥路线在K4+100位置跨卧落河,需新建一座跨径在150m左右的特大桥(由水电顾问集团西北院承担设计),线路的布设需与之相适应。3.2.5地质及地形、地貌在满足路线起止点、库区淹没水位、立洲水电站厂房及大坝、卧落河特大桥等主要控制点对线路布线要求的前提下,路线尽量避开滑坡等不良地质,选择地势相对平缓、村民相对集中的地方通过。3.3 重点路段方案说明3.3.1 公路起点路线方案公路起于省道S216线K476+135木里至后所乡乡村公路交叉处,即下麦地铧口,利用交叉处右侧较缓坡地,用一个回头接省道S216线盐源方向,这样可以利用木里至后所乡乡村公路约2km多,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投资。3.3.2 卧洛河特大桥接线方案卧洛河大桥两岸地形陡峭,横坡近于5:1,平面布线极为困难。根据承担桥梁设计任务的水电顾问集团西北设计院初步拟定的桥位,确定两岸接线。根据桥位处实际地形,右岸和左岸桥头分别采用了16和17米的平曲线半径,桥面高程基本定在1898米。由于时间太紧,特大桥和道路部分的设计是同时平行进行的,特大桥方案的调整影响公路接线。就目前看,特大桥平面、纵面与路线有些微小差异,但不影响大的路线方案。待特大桥初步设计评审通过、方案确定后,下阶段施工图设计时再调整桥头接线与特大桥平、纵衔接顺适。3.3.3 K5+350王家大沟、K6+200庙子沟两个冲沟路线方案王家大沟位于路线K5345K5407处,宽约60m,沟深约2025m,常冲刷深度为23m,属深切冲沟,沟在路线上方的高度约50m左右,路线以下则一直延伸到木里河。沟壁堆积物为残坡积含碎石角砾土,夹少量块石,沟底可见稳定密实土层。处于发育旺盛期,雨季有泥石流通过,对公路危害以冲刷切割为主。庙子沟位于路线K6180K6230处,宽约50m,沟深约2030m,常冲刷深度为35m,属深切冲沟,左岸沟壁陡立,沟在路线上方的高度约150m左右,路线以下一直延伸到木里河。沟壁堆积物为残坡积含碎石角砾土,夹少量块石,沟底可见稳定密实土层。处于发育旺盛期,雨季有泥石流通过,对公路危害以冲刷作用为主。两处冲沟布线极为困难,冲沟的处治方案影响着路线方案的选择。如果选择绕避方案,公路从冲沟的上缘通过,则线路需要抬高150m左右,路线为了克服高差须增长约3km;如果选择桥梁跨越方案,由于两处冲沟的岸壁均正在跨塌,需新建两座约80m长的大桥,同时还要对沟底、沟壁进行浆砌防护;另一方案是用路堤加涵洞的形式过冲沟,需要设置护脚墙、护坡、涵洞、急流槽等,同时为了确保高填方路堤的稳定,还需在路堤护脚墙外侧设置抗滑桩。考虑施工难度、工程造价、工程安全和工期等多种因素,现场对上述三个方案从技术经济等方面做了认真比较,推荐采用较为经济、施工难度相对较小、工期更容易保证,且可以较彻底的治理冲沟的路堤加涵洞过冲沟的方案。3.3.4 K7+300油房沟(三岔沟)路线方案油房沟(三岔沟)位于路线K7+270K7+340处,沟壁顶宽约70m,沟深在75m左右,常冲刷深度为34m,四季有常流水。右岸沟壁堆积物为残坡积碎石土,左岸沟壁及沟底见基岩。冲沟处于发育旺盛期,雨季有泥石流通过,对公路危害以冲刷为主。现场拟订的过沟方案有二,其一是直接新建一座大桥跨沟,桥长约120m,造价较高,施工难度大,工期不容易保证;方案二是绕油房沟,从其较上部沟底较高的位置用一孔10m的小桥跨越。方案二路线长度虽较方案一增长了约400m,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从工程造价、施工难度、保证工期等方面比较,绕油房沟小桥跨沟方案较优,故现场采用方案二即绕油房沟小桥跨沟方案为路线方案。3.3.5 K15+115杨桥沟(新山沟)路线方案杨桥沟由两条支沟在2090m左右高程汇合成一条主沟,杨桥沟路线方案主要是选择跨沟高度的问题,而跨沟高度的确定受前后路段地质、地形的制约。从K11+600至杨桥沟沟口,路线右下侧、木里河右岸错落分布有三个大型滑坡,正处于发育旺盛期,滑坡规模大,处治难度和处治费用高,其中K11+600处的滑坡后缘延伸较远。路线选择从距K11+600滑坡体上缘约30米的地方通过,绕避了滑坡体,可以极大的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安全。根据路线K11+600绕避滑坡体确定的高度,线路经过杨桥沟时在2150左右高程用两个中桥跨过汇合前的两条支沟。3.3.6 K23+000红岩子路线方案红岩子山势陡峭,路线必经红岩子。路线如果从红岩子顶部绕过,线路要增长约2km以上。在现场经反复比较,利用红岩子中下部、上下陡岩之间缓坡地带通过,路线短,较为经济合理。3.3.7 K35+030呷姑岩子经K37+300脚儿岩子至K39+500大水沟路线方案该路段起于嘎姑立洲水电站厂房附近,先后经过嘎姑岩子(立洲电站厂房)、脚儿岩子。该路段已超出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淹没线的影响范围,路线方案一方面受利用呷姑、六谷地、基石地、八科间未建成公路的路基标高的限制,另一方面路线方案必须服从嘎姑立洲水电站厂区布置,因此,该段路基不能走的太高,只有从陡峭的呷姑岩子和脚儿岩子经过。经实地勘察比较,路线从呷姑岩子下部通过后,逐渐上升至脚儿岩子上部,基本沿脚儿岩子顶部边缘布线,过了脚儿岩子后,路线逐渐下至大水沟沟口,用一跨30米的拱桥跨过跨过后木里河右岸布线至康复村。3.3.8 K51+250立洲桥至K52+828立洲过坝隧道进洞口方案立洲桥桥位方案需综合考虑桥梁方案和路线方案的协调及路线如何从立洲桥1990m高程上至K52+828立洲过坝隧道进口2092m左右高程的问题。依据交通规划,结合实际地形和立洲大坝及施工场地布置,确定路线从K51+250位置跨木里河,利用较平缓地形设置一对回头曲线展线上升至立洲过坝隧道进口,此方案合理利用了木里河两岸有利地形,即有利于立洲桥两岸的接线,又节约了工程投资。由于时间太紧,立洲桥和道路部分的设计是同时平行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