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I 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 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 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摘摘 要要 温度是表征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对温度的测量 控制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温度传感器应用范围之广 使用数量之大 也高居各类传 感器之首 本文使用温度传感器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测温系统 该系统所采用的温度传感器为 热电偶 A D 转换器件为 ADC0809 微型计算机采用的是 MCS 51 单片机 系统将温度 变换 显示和控制集成于一体 用软件实现系统升 降温的调节 控制采用了模糊控 制原理对系统进行控制 设计的系统所满足的技术指标 测温范围为 500 800 响应时间为小于等于 1s 误差范围为 5 5 关键词关键词 热电偶 A D 转换 模糊控制 ABSTRACTABSTRACT Temperature is the physical quantity of symptom object cold hot level In the daily life and production of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occupy important position all along for the measure control of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sensor application broad scope and use big quantity also hold the head of each kind of sensor high This paper uses temperature sensor and has designed is a and complete to measure warm system The temperature sensor adopted by this system is thermocouple the converter of A D is ADC0809 what personal computer adopt is that MCS 51 only flat machine System alternates temperature shows and controls to be more integrated than one body realizes system with software to rise cool down regulation control has adopted vague control principle as system controls The technical index of design satisfied by system Measure warm scope is 500 800 respond time to be smaller than is equal to 1 s scope is error 5 5 KeywordKeyword Thermocouple Conversion of A D Vague to control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IIII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 1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 2 2 第三章第三章 硬件结构及分析硬件结构及分析 4 4 3 1 温度检测元件 热电偶 4 3 1 1 热电偶的特性 4 3 1 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5 3 1 3 热电偶测温 6 3 2 电源电路 9 3 3 测量电路 10 3 4 滤波电路 11 3 5 控制电路 12 3 6 A D 采集部分原理 13 3 6 1 A D 转换器概述 13 3 6 2 逐次逼近式 A D 转换原理 13 3 7 显示部分原理 15 3 8 键盘部分的应用 16 3 8 1 键盘的工作原理 16 3 8 2 矩阵式按键接口 17 3 8 3 键盘 显示器组合接口 19 第四章第四章 控制软件及流程控制软件及流程 2 22 2 4 1 键盘 显示及 A D 转换 22 4 2 控制程序 24 4 2 1 控制程序原理 24 4 2 2 模糊控制在该系统中的实现 25 总总 结结 2929 致致 谢谢 303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3131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 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 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 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检测与传感是实现单片机控制的关键环节 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连 并将检 测的信号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 是单片机控制系统的感受器官 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际中 很多物体和现象具有明显和稳定的数量特征 我们可 以通过测量和计算 确定该量的大小 并用数字给出结果 还有一些物体特征数量较 少 或某些现象不十分明显 常常被很多其他量或现象所掩盖 能否检出这些被掩盖 量的存在 进而得出这些量的大小数值 都需要传感和检测技术 在科学技术的研究 工业生产应用的过程中 对这些量不仅要进行测量 而且要对其进行控制 变换 传 输 显示等 在实践的过程中 人们逐步认识到电量具有易测等许多优点 而且大多 非电量可以精确的转化为电量 这就是所谓的非电量测量技术 在单片机控制系统中 信号检测主要就是应用这种非电量测量技术 本文就是采用了非电量测量技术 用热电偶将温度这一非电量转化为电量 在通 过信号调理电路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 滤波 并送 A D 转换 最后送单片机处理并实 现对后续电路的控制 在加热过程中 我们采用了可控硅调压控制的方案 因为可控硅控制方法简单 元件的性能可靠 使用时不易损坏 且成本较低 故在设计中采用了可控硅元件进行 调压 加热对象为电阻性元件 如碳棒等 由于被控对象是温度 且恒温箱体的热容量大 热惯性大 在加热过程中容易产 生超调和震荡现象 控制精度难以实现 本设计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 不仅控制程序 较为简单 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2 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2 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2 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 该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 2 1 所示 传 感 器 放 大 器 滤 波 器 A D 转换 器 加热 装置 单 片 机 键盘 显 示 图 2 1 系统原理框图 如上图所示 本系统由传感器 放大器 滤波器 A D 转换电路 单片机及键盘 和显示电路组成 温度参数是不能直接测量的 一般只能根据物质的某些特性值与温度之间的函数 关系 通过对这些特性参数的测量间接的获得 温度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正是利用 了这一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现已开发出种类繁多的温度传感器 常用的温度 传感器由 P N 结温度传感器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集成温度传感器 热电阻及热电 偶温度传感器等 其中 P N 结温度传感器有较好的线性度 热时间常数约 0 2s 2s 灵敏度高 其测温范围为 50 50 其温度与压降的关系如图 2 2 所示 这种温度传感器 的缺点是 同一型号的二极管或三极管的特性不一致 热敏电阻是电阻式传感器 它利用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 一般把由 金属氧化物陶瓷半导体材料经成型 烧结等工艺制成的测温元件叫做热敏电阻 热敏 电阻的非线性严重 稳定性差 不可用于精确测量 主要用于电路温度补偿和保护 集成温度传感器实质上是一种集成电路 它的线性好 灵敏度高 体积小 使用 方便 但其测温范围窄 只可测 180 以下的温度 图 2 2 二极管的 V T 特性 热电阻的基本材料有铂 铜和镍 其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其中铂电阻有很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3 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好的稳定性和测量精度 测温范围宽 为 200 600 但价格高 铜电阻测温范围 窄 为 50 150 热电偶测温范围宽 一般为 50 1600 最高的可达 2800 并且有较好的 测量精度 另外 热电偶已标准化 系列化 易于选用 可以方便的用计算机做非线 性补偿 因此应用很广泛 因为该系统测温范围为 500 800 所以经比较采用热 电偶作为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使用时用二极管构成温度补偿电路 二极管的线性度好 且用这种方法构 成的补偿电路与以往电路比较 性价比高 热电偶的输出信号较小 所以放大器选用 低失调低漂移运放 OP 07 组成增益可调的差动结构 该差动结构一方面用于放大热 电偶的输出信号 另一方面用于与二极管构成的温度补偿电路的输出值相减 因为热电偶的输出信号小 所以有一点干扰也会对输出产生很大影响 该系统的 干扰主要以 50HZ 及其以上的频率的干扰为主 所以采用两级低通滤波器滤除干扰 滤波器用的是有源低通滤波 其转折频率为 10HZ 系统的设计指标要求测量精度在 5V 5V 范围内 响应速度为小于等于 1mS ADC0809 为逐次逼近式 A D 转换器 转换精度约为 1 256 转换速度约为 120uS 所以选用 ADC0809 完全可以满足系统要求 通过单片机完成键盘控制 显示及对加热系统的控制 键盘采用 4 4 矩阵式键盘 用四个数码管显示温度值 采用动态显示 对加热装置的控制通过单片机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来完成 因为可控硅控制方法 简单 性能可靠 不易损坏且成本较低 故在设计中采用了可控硅元件进行调压来控 制加热 加热对象为电阻性元件 如碳棒等 控制原理采用模糊控制 因为被控对象是温度 且恒温箱体的热容量大 热惯性 大 在加热过程中容易产生超调和震荡现象 控制精度难以实现 本设计采用模糊控 制的方法 不仅控制程序较为简单 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4 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4 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4 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第三章第三章 硬件结构及分析硬件结构及分析 3 13 1 温度检测元件温度检测元件 热电偶热电偶 3 1 13 1 1 热电偶的特性热电偶的特性 基于热电效应原理工作的传感器称为热电偶传感器 简称热电偶 热电偶的测温 范围宽 一般为 50 1600 最高的可达 2800 并且有较好的测量精度 另 外 热电偶已标准化 产品系列化 易于选用 可以用模拟法调整电路或仪表 也可 以方便地用计算机作非线性补偿 因此它是目前接触式测温中应用最广的热电式传感 器 如图 3 1 所示 两种导体 或半导体 A 或 B 的两端分别焊接或绞接在一起 形 成一个闭合回路 若两个接点处于不同的温度 导体 A 和 B 的电子的逸出电位不同 即逸出功不同 电子密度不同 因而在他们的接触面处电子向对面流出的量不同 一面有多余电子 另一面缺少电子 便产生接触电动势 称为热电势 在回路中产 生电流 图中导体 或半导体 A 和 B 称为热电极 它们组成热电偶 AB 测温时接点 1 置于被测温度场中 称测温端 或工作端 热端 接点 2 一般处于某一恒 定温度 称参考端 或自由端 冷端 A A B T T0 1 2 图 3 1 热电效应示意图 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与两个电极的材料及两个接点的温度有关 由单一导体的 温差电势和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组成 通常写成 0 TTEAB 温差电势是指一根匀质的金属导体 当两端的温度不同时 其内部产生的电动 势 温差电势的形成是由于导体内高温端自由电子的动能比低温端自由电子的动能大 这样 高温端自由电子的扩散速率比低温端自由电子的扩散速率大 使得高温端因失 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 低温端因得到一些电子而带负电 从而两端形成一定的电位差 根据物理学推导 当导体 A 两端的温度分别为 T 时 温差电势可由下式表示 0 T 3 1 dtTTE T T AA 0 0 式中 导体 A 的温差系数 A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5 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5 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5 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同理导体 B 的温差电势为 3 2 dTTTE T T BB 0 0 当 A B 两种金属接触在一起时 由于两种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密度不同 再结 点处就会发生电子迁移扩散 若金属 A 的电子密度大于金属 B 的电子密度 则 A N B N 由金属 A 扩散到金属 B 的电子数要比从金属 B 扩散到金属 A 的电子数多 这样 金属 A 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金属 B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于是在接触面处形成电场 此 电场将阻止电子由金属 A 进一步向金属 B 扩散 直到扩散作用与电场的阻止作用相等 时 这过程便处于动态平衡 此时 在 A B 两金属的接触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电位差 这就是接触电势 接触电势写成 表示它的大小与两金属的材料有关 也与 TEAB 接触面处的温度有关 由物理学推导 接触电势的表达式为 3 3 B A AB N N e KT TEln 式中 K 波尔兹是常数 T 接触处的绝对温度 e 电子电荷量 分别为金属 A B 的自由电子密度 A N B N 对于图 3 1 所示的由 A 和 B 两种导体构成的热电偶回路 热端和冷端温度分别为 T 时 其总热电势用表示 它等于整个回路中各接触电势与各温差电势 0 T 0 TTEAB 的代数和 即 3 4 T T AB B A AB dt N N TT K TTE 0 ln 00 上式右边第一项称接触电势 第二项称温差电势 接触电势一般大于温差电势 由上式可见 如果 A 和 B 两导体的材料相同 即 即使两端温 A N B N A B 度 T 不同 总电势也为 0 因此热电偶必须用两种不同成分的材料作热电极 此 0 T 外 如果热电偶的两电极材料不同 但热电偶的两端温度相同 即 T 总的热电 0 T 势也为 0 3 1 23 1 2 热电偶的基本定律热电偶的基本定律 一 中间导体定律 在实际应用热电偶测量温度时 必须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测量热电势的仪表 热 电偶回路中接入测量仪表和连接导线相当于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 可以证明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6 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6 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6 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导体后 只要第三种导体两端的温度相同 就不会影响 热电偶回路的总热电势 这就是热电偶的中间导体定律 根据中间导体定律 我们 可以在回路中引入各种仪表和连接导线 而不必担心会对热电势有影响 同时也允许 采用任意的焊接方式来焊制热电偶 而且 应用这一定律 还可以采用开路热电偶测 量液态金属和固体金属表面的温度 利用这一原理时应特别注意热电偶和仪表的两连 接端温度必须相等或极近似 但在一般情况下 因热电偶的参比端都靠近被测对象 所以有较高或变化不定的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 应首先将参比端设法引到一温度比较 恒定并且和仪表所在地点有极近似温度的地方 然后才能运用这一原理 二 中间温度定律 热电偶 AB 在接点温度为 T 时的热电势等于该热电偶在接点温度 T 和 0 T n T n T 时的热电势之和 即 0 T 3 5 0 TTEAB nAB TTE 0 TTE nAB 称为中间温度 这个中间温度定律为制定热电偶的分度表奠定了理论基础 n T 只要求得参考温度大于 0 时的 热电势 温度 关系 就可以根据该定理求出参 考温度不等于 0 时的 热电势 温度 关系 即 3 6 0 TTEAB 0 0 0 TETE ABAB 三 标准电极定律 由 3 种材料成分不同的热电极 A B C 分别组成 3 对热电偶 在相同结点温度 T 下 如果热电极 A 和 B 分别与热电极 C 标准电极 组成的热电偶所产生 0 T 的热电势已知 则由热电极 A 和 B 组成的热电偶的热电势可由下式求出 3 7 0 TTEAB 00 TTETTE BCAC 标准电极 C 通常由纯度很高 物理化学性能非常稳定的铂制成 称为标准铂热电 极 利用标准电极定律可大大简化热电偶选配工作 只要已知任意两种电极分别与标 准电极配对的热电势 即可求出这两种热电极配对的热电偶的热电势而不需要测定 3 1 33 1 3 热电偶测温热电偶测温 一 测温原理和方法 热电偶两个电极的材料确定后 热电偶的热电势就只与热电偶两端温度有关 如 果使参考端温度恒定不变 则对给定材料的热电偶 其热电势就只与工作端温度 T 0 T 成单值函数关系 即 3 8 0 TTEAB Tf 这个函数关系就是热电偶测温的原理 在热电偶中 A B 热电极材料的电子密 度与温度有关 但其严格的数学函数关系是难以准确得到的 故热电势与温度的一一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7 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7 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7 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对应关系不是用计算的方法而是用实验的方法得到的 对给定的热电偶通过实验测得 0 时 T 取不同温度时的热电势数据 形成 热电势 温度 T 对应 0 T 0 TEAB 关系数据表 称为该热电偶的分度表 有了这个分度表 今后在用该热电偶测量 温度时 只要测得该热电偶的热电势 就可查分度表 确定出对应的被测 0 TEAB 温度的数值 T 这种方法称为查表法 如果把热电偶与专用的测量仪器配套使用 通常该测量仪器的刻度就按热电偶型 号所对应的分度表标定成温度数值 这样在用该热电偶及其配套测量仪器测温时 如 0 便可直接从仪表上读取温度值 T 这种方法称为直接法 0 T 一般来说 热电偶的分度表和相配的测温仪表都是规定在参考温度为 0 的情 0 T 况下使用的 在参考温度为已知值但不是 0 的情况下 应采取如下计算修正的办 0 T 法 若用查表法测温 则应在测出和已知后 先从分度表上查出与对 0 TTEAB 0 T 0 T 应的值 再按 3 5 式计算出值 0 0 TEAB 0 TEAB 即 3 9 0 TEAB 0 TTEAB 0 0 TEAB 最后从分度表查出与对应的温度 T 值 0 TEAB 若采用直接法测温 因此时的热电势是且 0 而仪器刻度确实按 0 TTEAB 0 T 照 与 T 的关系刻度的 故此时仪表指示温度 T 并不是真实温度 T 0 TEAB 通常热电偶测温仪器产品说明书上都会给出与指示值 T 相对应的修正系数 k 值 应按 下式计算出真实温度 T 3 10 0 kTTT 二 热电偶的冷端温度校正 为了使热电偶的热电势与被测温度呈如 3 8 式的单值函数关系 需要使热电偶 的冷端温度保持恒定或进行其它处理 1 冷端的恒温方式 把冰屑和清洁的水相混合 放在保温瓶中 并使水面略低于冰屑面 然后把热电 偶的冷端置于其中 在一个大气压的条件下 即可使冰水保持在 0 这时热电偶输 出的热电势符合分度表的对应关系 这种方法称为冰浴法 适用于实验室且无须校正 使冷端保持恒温的方法 也可以将冷端置于恒温槽中 在恒温槽内充油 冷端置 于油中 以改善冷端温度的稳定性 亦可将冷端置于温度变化缓慢的容器中或置于深 埋于地下的铁盒或充满绝热体的铁管中等等 上述方法的冷端温度 T 0 因此必 0 须校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8 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8 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8 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2 冷端延伸 工业测温时 被测点与指示仪表间往往有很长的距离 如果将热电偶直接延长到 很远的地方 对于价格很高的贵金属来说 显然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对于普通廉价金 属热电偶来说也是浪费材料 因此应设法找到一种导线 使它在温度为 0 150 范 围内 其热特性与热电偶近似相同 而且价格便宜 这种导线叫做热电偶补偿导线或 称作延长导线 为保证接入补偿导线后不影响原热电偶回路热电势的测量值 必须注 意以下几点 1 补偿导线的热特性在一定范围内 一般为 0 150 要与所配用的热 电偶的热电特性相同 即满足 3 11 0 TTE nBA 0 TTE nAB 2 补偿导线与热电偶的两个接点的温度必须相同 且不得超过规定的范围 3 补偿导线的正负极以其绝缘层的颜色来区分 在使用时 一定要使补偿 导线与热电偶的同性电极相接 切不可反接 不同的热电偶要求配用不同的补偿导线 对于廉价金属热电偶 其补偿导线就采 用与其电极材料相同的合金丝 而对于贵重金属热电偶 通常用实验方法找出热电特 性相同的廉价合金丝作为补偿导线 3 冷端温度补偿 使冷端温度保持恒定需要用冰浴法或恒温槽 而且当 T 0 时还须用计算修正 0 测量结果 因此不大方便 在实际热电偶测量中经常使用的是能自动补偿冷端温度波 动对温度指示值影响的 冷端自动补偿 方式 这种自动补偿方式是在热电偶与测量 仪表间接入一个直流电桥 补偿电桥 基本原理如图 3 2 所示 R1 R2 R3 和 Rc 与热电偶冷端处于相同环境温度下 其中 R1 R2 R3 1 且都是锰铜电阻 而 Rc 是 铜线绕制的补偿电阻 Vc 是电桥电源 R4 是限流电阻 不同的热电偶 R4 的值不同 在 20 时电桥平衡 当冷端温度 T 升高时 Rc 增大 使 U 补偿电压 也增大 0ab 同时 也增大 但两项极性相反 使 U 为常数 得到补偿 nAB TTE ab nAB TTE 在使用时 应注意极性切勿接反 否则不但起不到补偿作用 反而会增大误差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9 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9 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9 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 itle N um berR evi sio nS i ze B D ate 1 Ju n 2 00 8 S h eet of F i le C D ocum en ts and S ett ing s 人人人人 人人 M yD esig n dd bD raw n B y 1 2 3 4 R 2 R 4 V C R 3 R cR 1 a b E A B U 0 图 3 2 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 3 23 2 电源电路电源电路 电源电路由变压器和整流稳压电路组成 变压器用于将 220V 交流电压转换为正 负 8V 低压交流电压 整流电路用于将低压交流电压整流为脉动电压 该脉动电压与 滤波电容 C1 C2 C3 和 C4 相连 形成较平滑的直流电压 将两路直流电压分别送入 三端稳压器 MC7805 和 MC7905 的输入端 Vin后 在输出端形成 5V 和 5V 直流稳压电 压 供单片机和测量电路使用 电容 C5 C6 C7 和 C8 也起到滤波的作用 用于滤除 导线上的干扰 因为该电源电路提供 5V 和 5V 两组电压 供电电流为 200mA 变压器的输出电压 为 8V 故总功率为 P 2 0 2 8 3 2W 所以电路采用 5W 容量的变压器 电路滤波电 容确定根据计算公式 CR 3 5 T 其中 T 10ms R 25 解得 C 2000uF LL A V 2 0 5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itle NumberRevisionSize B Date 8 Jun 2008 Sheet of File C PROGRAM FILES DESIGN EXPLORER 99 SE EXAMPLES MyDesign1 ddbDrawn By C2C6 C4C8 C1 C3 C5 C7 7805 7905 220V人人人人 1 2 3 1 23 图 3 3 电源电路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010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010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010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33 3 测量电路测量电路 测量电路如图 3 4 所示 图中由 D 所构成的桥路用 5V 单电源供电 放大器 A1 A2 和 A3 用 5V 和 5V 双电源供电 在使用时应注意一定要给所加电源进行滤波 因为热电偶的输出信号十分微弱 所以若电源上引入的干扰过大将严重影响信号的输 出 该电路使用 100 F 的电容和 750 的电阻对其进行滤波 A1 A2 为 LM358 A3 选用 OP 07 OP 07 是低失调低漂移运放 它的输入失调电压温漂和输入失调电流温 漂都很小 因而这种运放的精度高 尽管它的响应速度不太高 但是作为对热电偶输 出信号的放大是可以的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itle NumberRevisionSize B Date 8 Jun 2008 Sheet of File C PROGRAM FILES DESIGN EXPLORER 99 SE EXAMPLES MyDesign1 ddbDrawn By R1 R3 R11 R14 R5 R12 R9 R2 Rf2 R15 R13 R7 R6 R8 R10 C1C2 Rf1 W2 W1 A1 A2 A3 GND U0 R4 D 人人 人人 5V U2 U1 图 3 4 测量电路 该测量电路中热电偶的冷端补偿采用 P N 结温度传感器 由普通硅二极管 D 充当 如图 3 4 所示 P N 结 D 处在冷端温度环境中 P N 结的压降随温度 t0 上升而下降 呈线性关系 也随成正比增大 这两项在运放 A3 相减 实现对冷端的补 0 0 TEAB 0 T 偿 因为二极管在通过 0 13 mA 以下电流时电压与温度才呈线性关系 即 PN 结在温 度每升高 1 时 压降下降 2mV 所以图中 R4 R5 30K W1 取 5K R1 C1 R2 C2 用于滤 波 R1 R2 750 C1 C2 100 F 为了达到 温度补偿的目的 选用 R3 R6 1K Rf2 10K Rf1为 100K 的滑动变阻器 对于运放 A3 令 R12 R R11 R15 R R13 R14 R W2 R 则图中 A3 的输出 U0 为 U0 2 1 U1 U2 3 12 合理选择 三个参数使得热电偶处于 100 时 A3 输出为 5V 从而使 A D 被充分利用 即保证其精度 本系统中取 R 1K 10 10 40 实现的 放大范围为 25 倍到 220 倍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11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11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111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43 4 滤波电路滤波电路 A3 输出的电压波形有干扰 所以用一个截止频率为 20HZ 的有源低通滤波器滤除 这些干扰 有源滤波器的优点是低频性能好 精密度高 稳定性好 该系统使用了一 级低通滤波器 经过滤波器滤波后 当输出直流为 5V 左右时 其上的干扰约为 15mV 完 全可以满足系统的技术要求 滤波电路如图 3 4 所示 具体参数计算如下 因为转折 频率为 50HZ 所以对第一级 则 取HZ CR f20 22 1 11 0056 0 11 CR 解得 R 约为 30K 22 0 1 C 1 为使 不为负 所以 3 13 令 则 从 3 13 式中还可导出 12 2CC 1 21 RR5 OC K 且 所以 取 2 5 oc k 2 1 OC KKR1 3 KR10 4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 itle N um berR evi sio nSi ze B D ate 1 Ju n 2 00 8 Sh eet of Fi le C D ocum en ts and S ett ing s 人人人人 人人 M yD esig n dd bD raw n By R 1 30 K R 3 1K R 2 30 K R 4 30 K C 1 0 22 uF C 2 0 47 uF A 1 V i V o1 1 2 3 图 3 5 滤波电路 2121 11221 1 CCRR CKRCRR oc 1 1 1 22 1 2 CR CR C C KOC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21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21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212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53 5 控制电路控制电路 本系统通过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来控制恒温箱的加热速度 图 3 6 和图 3 7 为控 制电路图 热电偶采集到的温度通过单片机处理并判断后 通过 8031 的 P1 1 口输出 一脉冲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 从而控制了加热速度 由于加热箱为三个千瓦 在最 高电压达到 300V 时 流过的电流为 10A 所以选用 20A 600V 的可控硅 由于加热箱为三个千瓦 当电压最大值达 300V 时 流过的电流为 10A 所以选 用 20A 600V 的可控硅 R2 和 C1 是用来保护可控硅的 防止在可控硅通电瞬间浪涌 电流过大 烧毁可控硅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 itle N umberR evisio nSize B D ate 1 Ju n 2 00 8 Sh eet of File C D ocumen ts and S etting s 人人人人 人人 M yD esig n dd bD raw n By R 2 47 6 5 2 W C 1 0 02 2u F 6 30 V D IO DE 22 0V 1 2 图 3 6 控制加热电路图 1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 itle N umberR evisio nSize B D ate 1 Ju n 2 00 8 Sh eet of File C D ocumen ts and S etting s 人人人人 人人 M yD esig n dd bD raw n By 人 1K 1 6 W R 2 3 3K 1 6W R 3 5K 1 6 W C 0 01 uF R 4 1K 1 6 W V 12 2N 3 55 1 5V 80 31 人P1 1人 9V G K 图 3 7 控制加热电路图 2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31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31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313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3 63 6 A DA D 采集部分原理采集部分原理 3 6 13 6 1 A DA D 转换器概述转换器概述 A D 是将模拟量转换成于其大小成正比的数字量信号的器件 模拟量可以是电压 电流等电信号 它们只有被转换成数字量才能被计算机系统所采集 分析 计算 衡量 A D 器件性能的主要参数有 1 分辨率 即输出量变化一个相邻的值所对应的输入模拟量变化值 2 转换精度 分为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 前者指转换器中任何数码所相对应的实 际模拟电压与其理想的电压之差的最大值 后者指将上述最大偏差表示为满刻度模拟 电压的百分数 或者用二进制分数来表示相对应的数字量 3 转换速率 指每秒所能完成转换的次数 这个指标也可表述为转换时间 即 A D 转换从启动到结束所需的时间 两者互为倒数 使用时要注意 A D 转换器与微型机的接口原则有以下几点 1 数据输出接口 芯片数据输出接口方式取决于芯片内部数据输出的硬件 结构 输出要求三态 2 ADC 芯片与微型机接口中的时序配合 时序配合主要有五点 而且应该熟 练会读作为电子学语言的时序图 这对软件编程亦非常重要 3 ADC 数据输入方式 微机在 ADC 转换结束后 读取转换数据的方式有延时 等待 查询 中断及 DMA 方式 A D 的种类很多 根据转换原理可分为逐次比较式 双积分式 并行式 V F 式 等 目前常用的 A D 转换电路主要是逐次逼近式和双积分式 因为逐次比较式 A D 在数据采集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 它易于获得较高的转换速 度 高分辨率及较高的精度 也易于和微机接口 且该系统的设计指标中要求精度为 0 1 采用 ADC0809 来完成 A D 转换部分完全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所以以下将介绍 逐次逼近型 A D 转换原理及 ADC0809 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 3 6 23 6 2 逐次逼近式逐次逼近式 A DA D 转换原理转换原理 逐次逼近式转换的基本原理是用一个计量单位使连续量整量化 简称量化 即 用计量单位与连续量比较 把连续量变为计量单位的整数倍 略去小于计量单位的连 续量部分 这样所得到的整数量即数字量 显然 计量单位越小 量化误差也越小 可见 逐次逼近式的转换原理即 逐位比较 一个 N 位的逐次逼近式 A D 转换 器结构如图 3 8 所示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41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41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414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时序与控制 逻辑电路 D A转换器 N位寄存器 输 出 缓 冲 器 比较器 EOC N位数字量输 出 OE 图 3 8 逐次逼近 A D 转换器原理图 它由 N 位寄存器 N 位 D A 转换器 比较器 逻辑控制电路 输出缓冲等五部分 组成 当启动信号作用后 时钟信号先通过逻辑控制电路使 N 位寄存器的最高位 DN 1 为 1 以下各位为 0 这个二进制代码经 D A 转换器转换成电压 U0 此时为全量程电 压的一半 送到比较器与输入的模拟电压 UX比较 若 UX U0 则保留这一位 若 UX U0 则 DN 1位置 0 DN 1比较完毕后 再对下一位即 DN 2位进行比较 控制电路使寄 存器 DN 2为 1 其以下各位仍为 0 然后再与上一次 DN 1结果一起经 D A 转换后再次 送到比较器与 UX相比较 如此一位一位的比较下去 直到最后一位 D0比较完毕为止 最后 发出 EOC 信号表示转换结束 这样经过 N 次比较后 N 位寄存器保留的状态就 是转换后的数字量数据 ADC0809 它是一种逐次逼近式 A D 转换器件 这种 A D 器件采用对半搜索法进 行逐次比较 逐次逼近的原理 完成一次转换需要 100 S 整个转换过程是个试探 过程 ADC0809 是一种 8 路模拟输入 8 位二进制数字输出的器件 其引脚功能简介 如下 1 IN0 IN7 8 路模拟量输入线 输入量范围 0 5V 2 D0 D7 8 位数据输出线 TTL 电平 三态输出 3 ALE 地址锁存允许信号输入端 4 START 启动信号输入端 5 CLK 时钟信号输入端 频率范围为 10 1200KHz 6 EOC 转换结束信号输出引脚 开始转换时为低电平 转换结束为高电平 7 A B C 地址输入线 经译码后可选通通道 IN0 IN7中的任意一个进行转换 实际使用时应注意这三条线与被选通通道的关系 8 输出允许控制端 用以打开三态数据输出锁存器 OE 9 Vcc 电源 5V 10 GND 数字地 设计所使用的实验板上 ADC0809 与 8031 的接口方式如图 3 9 所示 它的地址范 围是 FEF8H FEFFH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51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51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515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2 P0 ALE 8031 INT1 WR P2 0 RD 74LS373 G A1 A2A0 A0 A7 5v GND IN0 IN7 ADC0809 OE START EOC D0 D7 CLK ALE A B C VR VR 图 3 9 ADC0809 与 8031 的接口电路示意图 因为测温范围为 500 800 所以热电偶 A D 转换器的输入 输出入表 3 1 所 示 表 3 1 温度 电压和数字量之间的关系 温度 热电偶输出 mV A D 转换器输入 V A D 转换器输出 BCD 码 200 400 600 800 1 4 3 3 5 2 7 4 1 25 2 5 3 75 5 1 25 2 47 3 72 4 97 3 73 7 显示部分原理显示部分原理 数字化显示是智能仪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使显示更加直观 本设计采用七段 LED 作为显示器 它是单片机应用最简单 最方便的输出设备 它有共阳 共阴两种 有两种显示方式 即静态和动态 静态显示占用系统资源较多 且硬件连接比较复杂 所以本系统采用动态显示 动态显示适合多位显示 硬件电路大大简化 成本降低 它将所有段选位的段选 码连接在一个 I O 口上 而共阴 共阳 极分别由相应的 I O 口线控制 其中一个口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61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61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616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控制段选码 一个口控制位选码 因为在一瞬间 八位 LED 只能显示相同的字符 所以要显示不同的字符 则必须 扫描显示 这种方式是利用人的视觉上的暂留效果 将要显示的字符在瞬间显示 并 延时 轮流把不同的段选码送入显示器 与此同时 相应的位选码也送入显示器则实 现了 LED 的动态显示 本系统采用硬件实验板 其段选和位选端口地址分别为 8FFFH 9FFFH 调试中要注意段码表的设计 查表指令的用法 延时时间要合适 3 83 8 键盘部分的应用键盘部分的应用 3 8 13 8 1 键盘的工作原理键盘的工作原理 键盘是最简单的输入设备 通过键盘输入数据或命令 实现简单的人机对话 键 盘上闭合键的识别是由专用硬件实现的 称为编码键盘 靠软件实现的称为非编码键 盘 非编码键盘按照与主机连接方式的不同 分为独立式和矩阵式 前者的特点是一 键一线 结构简单 适合于小型键盘 后者将检测线分为行线与列线 每个键有对应 的键值 按键数目大于 8 时 大都采用矩阵式键盘 键盘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 1 判别键盘上有无闭合键 扫描口列线输出全 0 读行线状态 若行线 全为 1 键盘上行线全为高电平 则键盘上没有闭合键 若行线不全为 1 则 有键处于闭合状态 2 去除键抖动 判断出键盘上有键闭合后 延迟一段时间再判别键盘状态 若仍有键闭合 则确实有键按下 3 判别闭合键键号 对键盘列线进行扫描 扫描口列线依次只有一位保持 低电平 相应的依次读行线的状态 若行线全为 1 则列线为 0 的这一列上没 有键闭合 闭合键的键号等于低电平的列号加上低电平的行的首键号 4 使 CPU 对键的一次闭合仅作一次处理 即等待闭合键释放以后再作处理 该系统采用了实验中只使用了四个键 即增加键 减少键 清零键及测试键 所 以设计时采用的是独立式键盘 但在具体调试是由于有现成的实验板 所以用的是 4 4 矩阵式键盘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71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71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717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23456 A B C D 654321 D C B A Title NumberRevisionSize B Date 8 Jun 2008 Sheet of File C PROGRAM FILES DESIGN EXPLORER 99 SE EXAMPLES MyDesign1 ddbDrawn By C2C6 C4C8 C1 C3 C5 C7 7805 7905 220V人人人人 1 2 3 1 23 C2C6 C4C8 C1 C3 C5 C7 7805 7905 220V人人人人 1 2 3 1 23 C2C6 C4C8 C1 C3 C5 C7 7805 7905 220V人人人人 1 2 3 1 23 74LS273 Q3 Q7 人人 人人2 人人 人人3 74LS244 人 人 人 人人 人 人 人 5V 人人 2 人人 3 3 8 23 8 2 矩阵式按键接口矩阵式按键接口 在单片机系统中需要安排较多的按键时 通常把键排列成矩阵形式 这样可以节省 硬件资源 如对于 20 只按键接口 用独立按键方式 需用 20 个 I O 端口 用矩阵式 按键方式 用 9 个 I O 端口 图 3 10 为采用 1 个 74LS244 和一个 74LS273 组成的 20 只按键接口电路 单片机系统中的非编码式键盘程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实现 图 3 10 20 只矩阵形式按键接口电路 判别是否有键按下子程序 该电路通过向所有行线 端口 2 发出低电平信号 如果该行线所连接的键没有 按下的话 则从列线所接的端口 3 得到的是全 1 信号 如果有键按下的话 则得到 非全 1 信号 下列程序为判别是否有键按下子程序 A 寄存器内容不为 0 有键按下 KS MOV DPTR 9FFFH 判别键按下子程序 A 不为 0 有键按下 MOV A 00 MOVX DPTR A 关显示 MOV DPTR 8FFFH MOV A 00H MOVX DPTR A 向所有行线发出低电平信号 MOV DPTR 0BFFFH MOVX A DPTR 输入列线信号 CPL A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81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81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818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ANL A 0FH RET 键的识别子程序 如果有键按下 还需判别具体的键值 具体方法是采用逐行输出低电平 输入列 线信号 判断端口 3 是否得到全 1 信号 如果得到非全 1 信号 则表明找到键 采 用特征码寻找键值 下列程序为判别键值子程序 位地址 00H 0 表示没有找到键值 位地址 00H 1 表示找到键值 键值在 R3 寄存器中 K2 MOV R3 0F7H 键识别子程序 MOV R4 00H KEY MOV DPTR 8FFFH MOV A R3 使某行为 0 MOVX DPTR A MOV DPTR 0BFFFH MOVX A DPTR 输入列线信号 ANL A 0FH CJNE A 0FH KN1 判断端口 3 是否得到全 1 信号 MOV A R3 RL A MOV R3 A 扫描下一行 CJNE A 0FEH KEY CLR 00H RET KN1 XCH A 03H 得到非全 1 信号 则表明找到键 ANL A 0F0H ADD A R3 形成特征码 MOV R2 A MOV R3 0 LKP MOV DPTR TG MOV A R3 MOVC A A DPTR 取某键的特征码 CJNE A 02H NEXT 与形成特征码比较 SETB 00H 找到键值 在 R3 寄存器中 MOV A R3 RET NEXT INC R3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191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91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1919 欢迎下载欢迎下载 MOV A R3 CJNE A 14 LKP CLR 00H RET TG DB 0FEH 0FDH 0FBH 0F7H 特征码 DB 0EEH 0EDH 0EBH 0E7H DB 0DEH 0DDH 0DBH 0D7H DB 0BEH 0BDH 0BBH 0B7H DB 7EH 7DH 7BH 77H 找到闭合键后 读入相应的键值 再转至相应的键处理程序 可以利用键的散转程序实现相应的键处理程序 键的转移首地址在 DPTR 中 常 用的程序段如下 MOV DPTR TBB MOV A R3 取键值 RL A JMP A DPTR TBB AJMP KK1 AJMP KK2 AJMP KK20 3 8 33 8 3 键盘 显示器组合接口键盘 显示器组合接口 1 硬件电路 图 3 11 是一个采用两片 74LS273 和一片 74LS244 扩展口构成的键盘 显示器组 合接口电路 图中设置了 20 个键 8 位 LED 显示器采用共阴极数码管 段选码由端 口 1 提供 位选码由端口 2 提供 键盘的列输入由端口 3 提供 行输出端口与显示器 的位选输入公用 行输出由 Q0 Q4 提供 显然 因为键盘与显示器公用了端口 2 比 单独接口节省了一个 I O 口 2 软件设计 LED 采用动态显示 软件译码 键盘采用逐列扫描查询工作方式 由于键盘与显 示做成一个接口电路 因此在软件中合并考虑键盘查询与动态显示 键盘消抖的延时 子程序可用显示子程序替代 下列程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难点解析江苏省昆山市七年级上册整式及其加减专题攻克练习题(含答案详解)
- 大学新生入学的发言稿
- 声母教学反思
- 小儿清肺课件
- 别墅餐厅出租合同协议书
- 实验室2024年管理评审资料完整版(含内审报告)符合新版《评审准则》
- 农村合作社合同协议范本
- 出海租船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个人定金合同协议书范本
- 隧道劳务个人分包合同范本
- 空调器设定温度与耗电量关系
- quite imposing plus 3 0中文破解拼版插件内含安装说明qi教程
-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讲解教学课件
-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知识试题与答案
- 提高管床护士对患者诊疗信息的知晓度PDCA记录表
- 某园区综合运营平台项目建议书
- 孕期患者非产科手术的麻醉
- 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服务手册
- 母婴产品抖音运营方案
- GB/T 27007-2011合格评定合格评定用规范性文件的编写指南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