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讲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明朝徐灵胎散曲 读书人 最不济 滥时文 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 谁知变做了欺人技 三句承题 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 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 三通四史 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 是那朝皇帝 案上放高头讲章 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得来肩背高低 口角唏嘘 甘蔗渣儿 嚼了又嚼 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 白日昏迷 就教骗得高官 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蒲松龄 宋真宗 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常向窗前读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宋朝有人说 中了状元 即使 将兵数十万 恢复幽蓟 凯歌劳还 献俘太庙 其荣亦不可及 谢觉哉 科举与选举 奴隶主统治大群奴隶 必须训练一批奴隶总管 奴隶总管的资格 便是对奴隶主恭顺无所不至 对奴隶们却又能大摆其臭架子 这便是科举主义的真髓 科举制度下 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 考试的目的就是做官 做官的目的就是特权 胡适 中国的文艺复兴 科举制度确实十分客观 十分公正 学子们若失意考场 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它是一个公正的制度 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儿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而爬升到帝国最荣耀 最有权力的职位上 经过这种制度的长期训练 中国人心中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政府应掌握在最能胜任管治工作的人的手中 政府官员并非天生就属于某一特殊阶级 而应通过某种向所有志愿参加考试的人敞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来选任 古代的 最现代 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 选拔人才的制度曾经有过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等 虽然这几种方法也能产生杰出的人才 但是 世卿世禄制难免会使纨绔子弟凭借祖宗功劳登上高位 察举制选拔人才全看个人好恶 九品中正制依托世家大族 不用说庶人 就是普通地主也不见得能走进政权中心 人为的成分太多 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选拔标准 即使有杰出的人才 也只能看作偶然 科举制产生以后 在理论上 这是一个向全社会都开放的选举制度 考试的内容是明确的 考试的形式是固定的 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智力和文化水平的博弈 由此而考中的人 自然也应该是最杰出的人才 从1300年科举考试的效果看 这个目的基本上算是达到了 有人统计过 从唐朝到清朝 科举共行725科 产生进士98749人 举人的数字无法统计 但按比例计算应该有上百万人 这构成了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文官队伍的基石 而且这里面 既有如王安石 张居正这样的政治家 也有王维 欧阳修 苏轼这样的文学家 朱熹 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家 袁崇焕 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家 甚至还有宋应星 徐光启这样的科学家 著名进士还有禁烟大臣林则徐 介绍西方思想的学者魏源 军机大臣光绪帝的老师翁同和 洋务派领袖曾国藩 李鸿章等 王维 王安石 张居正 孙中山先生说 科举考试 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 制度则昭若日月 他这番话也正是因为科举考试有公平竞争 广泛参与 惟才是举这一现代性的特点而言的 维护国家 社会稳定 封建统治者从科举考试一开始 就没有把它仅仅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是有更深远的目的 在古代 士农工商 的四民社会 士 被称为 秀民 居四民之首 他们对一家一姓王朝的认同 很大程度上决定该王朝的兴衰存亡 所以 封建王朝举行科举考试 并通过科举给予士人功名利禄 是其标榜正统 笼络士人的重要手段 唐太宗看着举人赶考 曾得意洋洋地说 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 宋朝章如愚说 豪杰特起 而一天下之难也 故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 满清入关初 反清复明的斗争全国各地都有 有人就建议说 开科举 使读书人有了进身之路 造反的人就少了 果然 一开科举 立即出现了 一队夷齐下首阳 的景象 局面开始稳定 康熙皇帝的科举考试 因舞弊案全国沸腾 有人说 人们如此关注科举 正体现国家根基已稳 延续文化根脉 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惟一延续到今天的文明 原因非常多 地域封闭 周边文化比较落后等等 但科举考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汉朝以后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高居于百家之上 科举考试以儒家学说为依据 即使异族入主 这一内容1300年也从未改变 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 四书 五经 等典籍也一代代传承下来 经典里 仁爱 亲民 重义轻利 知学好礼 等也成为一代代读书人共同遵守的信条 在科举考试下的读书人 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学术思想的演变等也与他们的活动密不可分 八股文是思想的毒药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 八股盛而 六经 微 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 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 科举是近代科学发展的挡路石 当西方传教士带着西方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时候 只有徐光启等几个寥寥可数的人能够知道这其中的价值 做了一些传译介绍的工作 大多数的士人不是视之为 奇技淫巧 而不屑一顾 就是视之为 异端邪说 坏人心术 的东西而大加攻击 清朝初年 汤若望带来西方的历法 中国士人竟有人说 宁肯中华没有好历法 也不能用西方的好历法 人才 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尽管社会形态不同 统治者的标准不同 但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都把人才问题看作治国之根本 强调其与国家盛衰兴亡的直接关系 古代社会的发展 受经济基础的制约 但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选举制度 反过来予以社会制度 王朝兴废以重大影响 一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与 禅让 一 民主选举背景 原始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 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维持生存 生产工具与收获均归集体所有 大家共尽义务 享有同等权利 无 官 无 民 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由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 推举人才的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 事神 举行一些祭祀神灵的活动 如孟子所言 荐之于天 而天受之 使之主祭而原神享之 是天受之 让推举出的继承人主持祭祀活动 以便取得上天的承认 事人 指继承人通过治理好部落联盟内的事物以取得人民信任拥护 孟子 中说 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 是民受之也 二 王权世袭原始氏族社会晚期 生产力提高 私有财产出现 各级首领成为剩余财富的支配者 体现在选举制方面 便出现争权夺利斗争 1 传统的民主选举原则遭到破坏 首领的儿子具有优先继承权 2 民主选举被破坏 还表现在暴力夺权行为的出现 有的史籍记载 昔尧德衰 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 复偃塞丹朱 使不与父相见也 这是说舜用强制手段夺取首领权位 二 奴隶社会的选举 一 夏商王朝 权利世袭夏商两朝 是继原始氏族社会后的两个奴隶制王朝 夏商王朝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奴隶主贵族 其权位均由自己的后代子孙世袭继承 享受特权 这就是世卿世禄制 礼记 礼运 称此时期是 大人世及以为礼 以子继父称为世 以弟继兄称为及 商王用人任官 也遵循世袭原则 尚书 盘庚 古我先后 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旧人 即指奴隶主贵族 世代相袭 二 西周的选举1 任用商殷旧臣西周政权在政治上对归顺的殷商旧人取优容的政策 尚书 酒诰 记载周公旦在重申周文王的教令时 严禁臣下饮酒 否则 予其杀 而对那些沉湎于酒的殷商旧人则 毋庸杀之 姑惟教之 2 先 亲亲 后尊 贤 西周承袭商代宗法制 实行 立嫡以长不以贤 的原则 由嫡长子继承王位 众庶子封为诸侯 周统治者也选贤任能 但大多在低级官吏中进行 对于卿 大夫以上的官爵权位 则行世卿世禄制 3 地方选士西周地方选士 包括乡遂的选拔和诸侯的贡士 1 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 主要居住平民 乡的长官为乡大夫 乡大夫据下属的推荐 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 称为 大比 将选出的 能者 推荐给朝廷 即所谓 乡举里选 乡选举的另一情况是由地方选拔德行优异之士进入国学受教育 通过国学进入仕途 2 诸侯贡士 是诸侯国有义务按时向周天子贡献人才 礼记 射义 说 古者天子之制 诸侯岁献 贡士于天子 以此考核诸侯政绩 对没能很好贡士者 一则黜爵 再则黜地 三则黜地毕矣 三 世卿制下的破格提拔在商周世卿世禄制下 也有政治开明的统治者从最下层破格委以重任的 如 商周重用伊尹 确立商王朝统治 武丁任用傅说为相 实现殷商的中兴 伊尹 傅说均是奴隶出身 商朝末年的姜尚 一生穷困潦倒 后来在棘津垂钓遇到周文王 以兴王图霸之计受到重用 三 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的变革 一 春秋时期选举制度的新变化封建地主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崛起 以 任人唯贤 因功受禄 的选举制取代世卿世禄制 不拘一格选才 壮大地主阶级力量 如 齐桓公重用他的政治仇敌为相 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 匹夫有善 可得而举 终称霸一时 秦穆公以五张羊皮赎来当过陪嫁奴隶的百里奚 用为大夫 且重用从戎人那里投奔来的由余 使秦强大 等等 二 各家学派的人才观1 儒家孔子的学生仲弓做了季氏的宰 总管 孔子向他强调 应 举贤才 孔子慨叹人才难得 说 才难 不其然乎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是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就是要求人才应该具备政治理想和抱负 以德的准则行事 依靠仁爱感化别人 熟练地掌握礼 乐 射 御 书 数等六艺 主张从文化修养高的人中选才 故曰 学而优则仕 2 墨家墨子明确提出尚贤的主张 在 墨子 尚贤 中 强调尚贤可治理好国家 不党父兄 不偏富贤 不嬖颜色 贤者举而上之 富而贵之 以为官长 不肖者抑而废之 贫而贱之 以为徒役 从而实现 官无常贵 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 无能则下之 的目标 墨子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较孔子更为彻底 3 道家老庄的道家思想对社会不合理现象予以尖锐批判 但解决的办法却很消极 无所作为 他们主张人们最好 无知无欲 不争不战 免去一切矛盾 政治上 无为而治 老子反对滥用心志 他认为 民之难治 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 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 国之福 4 法家法家认为 国家可以无贤 但不可以无君 立君而尊贤 是贤与君争 其乱甚于无君 知识分子会影响 威胁到独裁 主张利用人们 趋利避害 心理 以 利 为诱饵 以刑赏之法使之为我所用 故法家的 量能授官 不在选拔人才 而在使人们慑服于君主的专制统治 三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度的确立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依据法家学说 各国相继实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变法最彻底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规定 宗室非有军功 论不得为属籍 否定了任人唯亲旧制 奖励耕战 实行军功爵制 商君书 赏刑 说 利禄官爵专出于兵 无有异施也 除此 又特别规定 普通吏民只能获得低等爵位 据 汉书 高帝纪 记载 秦汉时有高爵 官爵 低爵 民爵 之分 说 七大夫 公乘以上皆高爵也 这是说第八级公乘以下各爵为民爵 一般吏民以军功得爵不能超过公乘这一级 若有超过 必须把超出的级数转让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 军功爵制使普通吏民进入新兴地主阶级行列 地主阶级力量得以壮大 四 战国养士之风养士 即国君和贵族平时召集有学问 有才干的 士 在身边 供养其生活 让他们对朝廷的治政提出意见 或从中取录入官 或授予一些政治使命 他们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下层知识分子 都有一技之长 因其奔走各国 游说八方 推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被称为 游说之士 他们是当时政治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 1 东方六国的养士东方六国的养士之风 最盛的是齐国和燕国 1 齐国 在稷门外 临淄城西门附近 建造公馆 招聘上千文人学士在此讲学论道 被称为稷下学士 著名的有淳于髡 音昆 尹文 慎到 荀子 邹衍等 2 燕国 燕昭王筑造黄金台 置黄金于台上 礼聘天下贤人智士 史记 燕召公世家 记载说 燕召王请郭隗向朝廷推荐贤士 郭隗说 如果大王真心招贤 就请从我开始吧 后乐毅 邹衍 剧辛都来到燕国 使燕强盛 汉代学者贾谊在 过秦论 一文中提到战国时的 四君 说 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之后 苏秦 张仪等游说之士鼓吹合纵联横 形成纷争局面 苏秦联络山东六国以抗秦 一人佩六国相印 显赫一时 在以上的政治背景下 演绎出许多生动的 故事 如窃符救赵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荆轲刺秦王 毛遂自荐 2 秦国的客卿制在秦国 外来的游说之士入仕做官有两类 一是受秦王赏识 直接授以高官 如商鞅即是为秦孝公授以左庶长之爵 主持变法 二是先拜为客卿 以后再升迁为相 客卿 是秦王的高级顾问 四 两汉时的察举和征辟 两汉时期察举和征辟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两汉时期 封建专制统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过去的选拔人才方式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于是采用了察举和征辟等选人任官的方法 一 察举1 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方法 察举又叫荐举 是三公九卿 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 把品德高尚 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 授官或升官 2 策问 汉武帝时 普遍实行策问考试 首先 由皇帝提出关于如何治国的重大问题 称为策问 然后将问题按难易分甲 乙等科 让被荐举者抽取回答 叫作射策 例如 当时的儒学今文经大师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 汉武帝向他提出策问 董在射策中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和 大一统 思想 受到赞赏 当即任命他为江都王的相 3 东汉初年 光武帝下诏以 四科 辟士 四科即四类标准 1 德行高妙 志节清白 思想道德 2 学通行修 经中博士 文化水平高 3 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 熟悉法令 并以之判断是非 4 刚毅多略 遭事不惑 办事果断 善处各种难题 以上表明光武帝的政治见识 对加强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二 征辟在汉代由皇帝直接聘请人做官为 征 由官府聘请人任职 叫 辟 1 被征的人 德高望重 学识渊博 闻名于世 如善说礼服的夏侯胜 被征为博士 疏广精通 春秋 被征为博士 汉武帝初即位时 辞赋家枚乘已经年老 但仍征召他去长安 皇帝征召年老体弱者时 常用 安车蒲轮 束帛加璧 礼仪 安车 即安稳的小车 蒲轮是指用蒲草捆裹车轮 表皇帝格外优礼 东汉时的张衡因为精通天文 历算 善为机械巧作 先征为郎中 后升迁为太史令 2 两汉时 低级官吏可由长官自行聘请 到官府内做僚属 任职办事 这叫辟或辟除 被官府辟除为低级官吏人数较多 三 任子 制任子制 即是二千石以上的官吏 任期满一定年限 一般为三年 可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 充当皇帝扈从侍卫人员 任子 制度作为一种封建官僚特权 被历代封建王朝承袭下来发展为 荫封 制度 影响久远 两汉时 除察举 征辟等选举外 还有以向政府纳资材以获官职的做法 这叫 赀 同资 选 四 东汉的乡闾评议汉朝推举人才的权力主要还在地方郡国 所以 贵族大姓的子弟处于优先地位 当时在察举中被推荐的人都要经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 称为乡闾评议或清议 后汉书 许荆传 说 许荆的祖父许武被举孝廉 为了让两个弟弟也成名 于是提出分家 分家时 许武 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 二弟所得并悉劣少 这样他的两个弟弟就以能做到 弟兄克让 而获荐举 而后许武又大会亲朋 当众说明自己那样做是为弟弟出名 并表示把比原来分到的财产还多三倍的资材都送给二弟 于是许武博得更高的声誉 东汉乡闾评议的主要社会影响是 东汉的豪门大族以乡闾评议 控制地方选举权力 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于是削弱了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一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和变化产生原因 东汉后期 以门阀世族为代表的大地主贵族 操纵了地方选举 与要求参予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发生了矛盾 这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 表现在选官制度上 于是产生九品中正制 发展经过 1 领兵称雄的军阀曹操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 实行开明政治 在选官问题上提出 唯才是举 以备录用 的方针 为建立自己的集权统治创造条件 2 曹丕称帝 制定九品官人法 即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为 通过品评 将人分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九等 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 被评为上等的人士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中去做官 这一制度赋予中正官考察各地士人的权力 3 初期实行情况 盖以论人才优劣 非谓世族高卑 比较注意人才优劣与舆论褒贬 4 曹魏后期 九品中正制发生变化 被门阀世族所把持 九品中正制又将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第一标准 形成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局面 九品中正制演化成了豪门势族手中的工具 二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选官途径1 中正官 品第 行状中正官是掌管一个地区评选人品的负责人 州设立大中正官 州下各郡也设有中正官 中正官都须以朝廷现任官员兼任 在对人物的品第上最高即是二品 因为一品总是空缺 从没人被评为一品 所以 二品即是实际的上品 其余都是卑品 对二品中的优秀者 则加 灼然 美称 表示道德才能显著 无虚夸 史书中又常以 灼然 代表二品 行状 是对本人言行表现 道德才干做出的总评语 诸如 天材英博 亮拔不群 德优能少 等 九品中正制将人品评为九等 作为授官依据 朝廷选人任官 还借用汉代察举之法以实现 中正官一般以孝廉 秀才两种向朝廷荐举 孝廉侧重品行端正 精通儒家经学 秀才则突出于文学写作才能 九品中正制的流弊在门阀世族控制选举大权后 1九品中正制只重家世 轻视德才 真正贤才被排斥在外 2贵族高门的士人品第虽高 品性却未必清廉正直 这些人担任中正官 常常徇私枉法 贪赃纳贿 3被品评者不顾廉耻贿赂中正 修造家谱 腐蚀国家吏治 4豪门世族子弟由于仅凭显贵门第 便 坐至公卿 使他们对中正的品评已无兴趣 而最关心的是保持自己尊贵的血统 不屑去做地方官 看不起武职官 造成行政机要大权旁落 六 唐代科举制度 一 科举产生的社会条件唐建立后 社会生产力发展 中小地主阶级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 迫切要求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利 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官僚机构膨胀 需要补充官吏 科举制满足中小地主为官参政要求 能广泛吸收人才 符合地主阶级长远利益 在唐代 手工造纸印刷术在全国普遍发展 笔墨制造水平提高 便于广大读书人 二 科举考生的来源两种考生生徒 是朝廷所设国子监 弘文馆 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 县学馆的学生 称为生徒 在校内考试合格 即可参加朝廷在尚书省的科举考试 也称为省试 乡贡 不在学馆就学的普通读书人 可向所在的州 县官府报考 由州 县逐级考试 合格后送到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这样的人称为乡贡 考试科目科举科目前后总计几十种 常见的有进士 明经 明法 明字 明算 武举等 1 进士 明经科报考者最多 也最难 进士考试往往百人取一 二 明经考试则每百人取一 二十人 唐朝宰相多是进士出身 每次报考进士有一 二千人 封建官僚 一般视进士为正途 以为入仕资格之首选 明经 意为通晓经学 白衣卿相 一品白衫 之称 是因为报考的书生习惯穿白色麻布袍衫 故人们把考中进士称为白衣卿相 一品白衫 2 制科 由皇帝特别召集一些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考试 可分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等名目 这是为朝廷网罗非常人才的一种考试办法 这种出身的人被称为 杂色 张瓌兄弟八人 七人进士 一人制科 七人不与同坐 3 武举 始创于武则天时 考步射 骑射 负重等 英武楼宋代武举考场 三 科考过程1 过程 1 参加朝廷省试在当年十月 到长安报到 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 可称举人 应进士科考的人 被泛称为秀才 2 考场内由荆席围隔 考生座在廊下答题 3 胥吏唱名 搜检衣物 入场 4 考试时间可夜以继日 一般为日暮后烧尽两三只木烛便交卷 5 省试被录取称为 及第 第一名称 状元 或 壮头 主考官叫 座主 座师 被录取者是他的 门生 6 新录取的进士都要到杏园举行宴会 称 探花宴 这时选出两名少年俊秀的进士为探花使 令他二人遍游长安名园 采摘各种名花点缀宴会 所以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在其登第诗中诵到 昔日龌龊不足嗟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7 新进士们还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 称题名会 8 又大宴于曲江亭子 谓之 曲江会 以显示荣宠 9 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 具备做官资格 还须经吏部选试合格 才被授予官职 10 若选试未过 可求当权官僚为之 论荐 11 再不成 去藩镇节度使处做幕僚 再待保举 如韩愈 孔庙内还可以应游人的要求为客人拓进士碑碑文 科考的社会效果与局限 1 效果 为庶族中小地主 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升官之路 同时增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2 局限科举制把读书应考 做官紧密联在一起 使天下读书人怀着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的幻想 为求取功名埋头苦读 不再关心民生疾苦 国家盛衰 考试内容与录取标准 以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 伦理道德为准则 引导考生 便于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 唐诗人赵嘏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 行卷与作诗赎帖 1 行卷在唐代为了科举考中 考生须求得当权显贵或有声望学者的推荐 为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 考生把自己的文学著作抄写在卷轴上 呈献给推荐人 这种卷轴和做法叫 行卷 例 白居易初至京师应举时 向名诗人顾况行卷 其中说到 居易不易 当顾况读到 赋得古原草送别 时 说 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 2 作诗赎帖应考秀才平时注重提高诗文学习水平 不愿死背经书 但进士科也要考帖经 于是 唐玄宗天宝初年采取 作诗赎帖 的通融办法 以作诗代替考帖经 这一来便提高了诗词在科考中的地位 七 明清科举的三级考试 明清两朝科举的基本制度和考试程序大体一致 以进士科考试最重要 进士科考试共分三级 院试 乡试 会试和殿试 在院试前 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 系科举前的预备考 一 预备考县试 读书人在参加正式科举考之前 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 俗称县试 府试 县试通过后 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试 府试及格的称作 童生 童生甚至有白发老者 二 院试院试 国家科考的最初一级 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 主持院试的长官是学政 又称学台 宗师 学政 由皇帝任命进士出身的翰林院 六部等官员去各省任职 任期三年 学政在任期内依次到所管辖的各府 州去主持考试 学政亲临考场 叫做 案临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 岁试的任务如下 1 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 童生通过岁试 就算是 进学 了 即成为国家的学生 称为生员 俗称秀才 相公 秀才被分别安排在府学 属于这些学校的学生 由于学宫中有半椭圆形的水池 所以 考取了生员 又称入泮 2 对原有秀才进行甄别考试 给予奖惩 廪生 生员中成绩优秀者 获国家的廪膳银 这样的秀才称廪生 不领国家廪膳银 是另外增加名额 称增广生员 即增生 秀才的地位 比普通人高出一等 见了知县可以不必下跪 官府也不能随便对其动刑罚 是入仕途的起点 例 胡屠户教训女婿 要立个体统 不要与平头百姓拱手作揖 三 乡试乡试 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 三年一次 考期多在秋季八月 故又称 秋闱 闱指考场 贡院 乡试有正规考场 叫做贡院 建在城内东南隅 贡院内建有明远楼 为考试时供监试 巡察等官登临眺望 防察考生 役吏有作弊举动 又以荆棘遍置围墙上 所以贡院又被称为 荆闱 贡院内有一排排号房 为考生住宿 答题之所 乡试经过 1 乡试共考三场 每场从考前一日的寅时 约清晨三至五点钟 开始点名 搜检 依号入闱 栅门上锁 贡院大门闭 鸣炮三响 2 临考日 子时 指夜里十一点至一点钟的时间 发放试题 出场之日 凑若干完卷之人开放栅门一次 聚千人完卷考生后 启贡院门一次 称 放牌 在戌时 晚七至九点钟 清场 3 取弥封糊名 誊录以防舞弊 4 九月发榜 正桂花开放 故乡试榜又称 桂榜 乡试取中者称 举人 第一名称 解元 四 会试 殿试会试与殿试都是最高一级的考试 会试由礼部主办 在京城的贡院举行 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季二 三月举行 故会试又称为 礼闱 春闱 入考者为全国的举人 录取人数几十人至四百余人不等 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 发榜时值杏花盛开 故称 杏榜 殿试殿试只定名次 不存在被黜的问题 四月进行 由皇帝亲自主持 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为三甲 一甲 赐进士及第 只有前三名 状元 榜眼 探花 三鼎甲 二甲 赐进士及第 若干名 传胪 第一名 注 传胪 即二甲第一名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若干人 在以上一 二 三甲中的 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士 功名就到了 儒林外史 中说 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一身兼有解元 会元 状元的 叫做 连中三元 三考均为第一名 殿试后的奖赏 1 皇帝赐诸进士宴 抢宴 2 朝廷赐给银两 彩花 在国子监立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大师手绘方案设计思路
- 居住建筑立面处理方案设计
- 配电方案的咨询费
- 荥阳市安全培训课课件
- 校园井盖涂鸦大赛策划书11
- 学校文化墙安全施工方案
- 小巷建筑调色方案设计思路
- 海南建筑施工动画方案设计
- 团队合作致辞范文
- 公务员政治政审个人鉴定
- 2025年海关关务测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3302∕T 1180-2025 《高速公路建设韧性指标体系》
- 2025年FSC认证原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8月广东深圳市光明区住房和建设局招聘一般专干5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煤矿安全规程(2025)》防治水新旧条文对照
- 语言哲学概况课件
- GB 16807-2025防火膨胀密封件
- 麻醉医生进修汇报课件
- 2025年国企审计笔试题及答案
- 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02课时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听评课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