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最早的 文 的概念之本义 大约就是后来 说文 中所解释的 文 错画也 象交文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作文字以后 诗经 中有文学评论的诗句 维是褊心 是以为刺 是用作歌 将母来念 君子作歌 维以告哀 这些都是 诗言志 诗缘情 的发端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先秦诸子之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包含七种关系 第一 天人关系 第二 美善关系 第三 文质关系 第四 道技 道器 关系 第五 言意关系 第六 诗乐关系第七 古今关系 先秦时代的文学批评特点 第一 文学尚未独立形成一种专门学科 文史哲合一 诗乐舞三位一体 文学理论批评具有浓厚的学术文化色彩 第二 先秦文学批评以 三百篇 为圭臬 诸子百家皆主 诗言志 之说 诗言志 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旗帜 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 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 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 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 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 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 不成系统 一 美刺和言志 诗经 国语 左传 献诗讽谏说 观诗知政说 赋诗言志 二 观志和观风 从作诗 献诗 赋诗的角度说 是言志 是美刺 从诵诗 听诗的角度说 就是 观志 知志 和 观风 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 有一段吴季札在鲁观周乐的记载 描绘很具体 写季札依次听取了诗三百篇的各个部分 一一作了评论 从诗乐的特点来探讨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 表现了 陈诗观风 的特色 这是孔孟之前很具体的文艺 文学和音乐 批评 二 观志和观风 礼记 乐记 说 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 又说 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 而治道备矣 三 三不朽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有云 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 问焉 曰 古人有言曰 死而不朽 何谓也 穆叔曰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 旣没 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第二节儒家的文学观 一 孔子的文学观1 诗教观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 诗教 为核心 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也就是说孔子注重艺术的功利性 如说 不学诗 无以言 论语 季氏 学诗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阳货 2 美善统一的艺术观及 思无邪 孔子最早提出了艺术的审美要求的问题 认为诗乐应该首先给人以美感 但在这种美感中 又必须给人以一定的道德观念的教育 所谓 善 一 孔子的文学观 3 兴观群怨 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 阳货 兴 据何晏 集解 引孔安国注 兴 引譬连类 朱熹 四书集注 感发志意 就是说 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这种诗歌的美学作用 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即 引譬连类 审美作用 一 孔子的文学观 观 集解 引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 考见得失 即是说诗能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中的得失 这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这种 观 不仅观诗的客观内容 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也即观诗人之志 这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认识作用 一 孔子的文学观 群 集解 引孔安国注 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 和而不流 这是说诗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 提高修养 这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团结作用 怨 集解 引孔安国注 怨刺上政 这是说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 表达民情 也即文学作品干预现实 批评社会的作用 批评作用 一 孔子的文学观 兴观群怨以外 诗歌还可以事父 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 言志和观风俗 知民情的作用 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 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它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并且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一 孔子的文学观 4 中和之美与 温柔敦厚 孔子论诗很重视中和之美 他说 关雎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论语 八佾 集解 引孔安国解释云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言其和也 孔子主张 放郑声 因为 郑声淫 论语 卫灵公 又说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 阳货 他认为雅乐是中和的 而郑声则是淫声 与中和背道而驰 所以极力推崇雅乐 反对郑声 一 孔子的文学观 据 礼记 经解 记载 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 的 温柔敦厚 诗教也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 又说 广博易良 乐教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 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话 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 却是毫无疑问的 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诗教来看待 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影响很大 一 孔子的文学观 5 孔子的其他文艺观 孔子关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有一些言论 如 文 犹质也 质 犹文也 虎豹之鞟 猶犬羊之鞟 论语 颜渊 辞 达而已矣 论语 卫灵公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言以足志 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 情欲信 辞欲巧 礼记 表记 一 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 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 它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 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 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 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 对社会的认识作用 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 对泄导人情的作用 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1 知言养气 说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 我知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 难言也 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 无是 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 则馁矣 何谓知言 曰 诐辞知其所蔽 淫辞知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 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上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这段 知言养气 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古代著作中 常常谈到 气 一是指主观 一是指客观 孟子这里指主观 其 至大至刚 的浩然之气来源于 集义所生 所谓知言 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他能判断诐 淫 邪 遁四种不正当言辞的错误实在 否则 如诐辞 淫辞 邪辞 遁辞等都是内心缺乏一种浩然之气 孟子的 知言养气 为后世的 文气说 奠定了基础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2 知人论世 和 以意逆志 说 关于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 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 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 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万章 下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 尚友 即上友古人 尚友古人 即通过颂读古人的作品以获得帮助 吸取教益 就象和古人交朋友一样 而要正确颂诗读书 和古人交朋友 还须知人论世 联系古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环境 评价任何作品总是应该从作家的具体情况 人 和时代特点 世 来考察 才能得出较为切合实际的结论的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 以意逆志 孟子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万章上 文是文采 辞是言辞 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 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去体会作者的意图 这样才能得到诗歌的本义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关于这里的 意 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认为 意 指读诗人之 意 即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 由此出发去求诗人之志 一种认为 意 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 意 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是清代吴淇在 六朝诗选定论缘起 中的观点 二 孟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 在文学批评史上 孟子是第一次提出有关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方法的理论家 以意逆志 是一种对文本的解读方法 它在阅读鉴赏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尽管孟子的理论在理论上有缺陷 但它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一是孟子的出发点是为了能更正确地理解诗义 而且在实际操作上是有例可循的 其二是倡导读者的参与活动 符合艺术的鉴赏规律 三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是孟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但荀子的思想中已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 其中还有法家思想 因此他对孔孟的儒家思想是有继承 又有发展 荀子的贡献有二 一是他提出的征圣 宗经 明道的文学主张 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扬雄 刘勰 二是他的 乐论 对战国以后儒家正统诗论产生极大影响 三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的征圣 宗经 明道的思想主要见于他著作中的 劝学 儒效 礼论 等篇中 在荀子看来 人的本性是恶的 善是人为的表现 因此 人应该加强后天的学习 积聚礼仪来改变本性 荀子的 乐论 是针对墨子 非乐 论而写的一篇辩驳文章 时间上应早于 礼记 的 乐记 礼记 乐记 中的文字应是抄于 乐论 乐记 乃汉儒所作 乐论 是我国战国晚期以前最重要的一篇相对比较系统的美学论文 三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 乐论 的主要贡献在于树立了音乐 人心 社会治乱的模式 乐论 说 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乐则必发于声音 形于动静 而人之道 声音动静 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 乐则不能无形 形而不为道 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 使其文足以辨而不 言思 使其曲直 繁省 廉肉 节奏 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三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很明显 荀子所描述的从音乐到人心再到社会治乱线索是很清楚的 荀子的 乐论 中还涉及了音乐的中和之美的问题 与孔子的理论相契合 劝学 乐之中和也 诗者 中声之所止也 乐论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 故乐者 天下之大齐也 中和之纪也 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者也 儒效 乐言是其和也 从孔子荀子提出中和之美以后 中和遂成为中国儒家传统的审美理想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易传 即所谓 周易 的 十翼 包括 彖 上下 象 上下 系辞 上下 以及 文言 说卦 序卦 和 杂卦 传 是对经的阐释 易传 旧传为孔子所作 但现在许多研究者认为不足信 易传 的产生当晚于孔子 可能在战国中晚期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1 对 文 八卦 文字 文学 与现实关系的初步理解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系辞上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系辞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系辞上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2 取象 易 之为书 本来是以 象 为主的 所谓 易者象也 象也者 像也 象也者 像此者也 系辞下 象 即现象之意 即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去阐明深刻的哲理 文学艺术的具体形象性恰恰在这一点上是和 易 相通的 系辞下 谈到辞与象的关系 其称名也小 其取类也大 其旨远 其辞文 其言曲而中 其事肆而隐 等等 对于文学作品用语言来表现形象时的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的特点 也是相一致的 因此 常为后人引用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如司马迁评屈原的创作特点是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 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 屈原传 就是最早运用 易传 的这一原理来评论文学作品的 后来 随着文学的发展 把这一观点应用到文学理论批评中的情况更为普遍 如 文心雕龙 物色 所说的 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矣 总术 所说的 乘一总万 举要治繁 宗经 所说的 辞约而旨丰 事近而喻远 等等 都是这一点的发挥和运用 章学诚 文史通义 易教下 说 易象通于诗之比兴 就是说易象所要求的这些特点 和诗歌创作的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3 言辞观 易传 非常重视言辞的作用及其社会影响 子曰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则千里之外应之 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 出其言不善 则千里之外违之 况其迩者乎 言出乎身 加乎民 行发乎迩 见乎远 言行 君子之枢机 枢机之发 荣辱之主也 言行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可不慎乎 系辞上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言辞的影响既然如此重大 因此 要求君子 修辞立其诚 子曰 君子进徳修业 忠信 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乾卦 文言 易传 认为言辞是人们感情的表现 它说 圣人之情见乎辞 系辞下 又说 将叛者 其辞惭 中心疑者 其辞枝 吉人之辞寡 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 失其守者其辞詘 可见 言辞是人们心理活动和品德性格的体现和反映 由此 人们可以从言辞所表现的风格特色 来窥测说话者的精神面貌和特色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4 阳刚阴柔 说 易传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结合而成 阳刚阴柔 在卦象中 只有乾卦六爻为全刚 坤卦六爻为全柔 其余各卦均为 分阴分阳 迭用柔刚 而成 也就是说刚柔并用 刚柔相济 这一说法后来被引入到文论中 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易传 乾 阳物也 坤 阴物也 又说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是以广生焉 咸 彖 曰 咸 感也 柔上而刚下 二气感应以相与 止而悦 男下女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圣人感人心 而天下和平 四 易传 所表现的文艺观 5 通变 说通变是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 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易传 易者 变也 变则通 通则久 这是贯穿在 周易 中的思想 易本身就是讲变易与发展的 系辞 中提出的 通变 说对后世文学史观有很大影响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第三节道家的文学观 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学思想是与儒家可以并驾齐驱的两大派别 在中国古代文艺史上 从对文艺的民族传统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其实际作用比儒家更为巨大而深刻 道家文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着眼于文艺的审美特性以及文艺的创造过程 特别是对文艺创造的主体修养 从心理 生理等角度作了多侧面 多角度的阐述 把理想的审美境界和道的境界统一了起来 所以 和儒家之注重文艺的外部规律不同 道家更多的是研究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老子对文艺和美学的主要贡献有二 一是对 象 的论述 二是对 虚静 的论述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 道 它看不见 听不到 摸不着 所以说是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道 既是万物产生的本源 又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 人不能用主观的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这种自然规律 而应无条件顺从这种自然规律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如何做到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这就涉及到无和有 虚和实的问题 老子说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 第十一章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车轮中心的圆孔是空的 所以车轮能转动 盆子的中间是空的 所以盆子能盛东西 房子中间和门窗是空的 所以房子能住人 任何事物能不能只有 实 而没有 虚 不能只有 有 而没有 无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 无 和 有 的统一 虚 和 实 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 天地万物才能流动 运化 才能生生不息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老子的这种思想 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虚实结合 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 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为了获得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的境界 也就是进入 道 的境界 老子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有 致虚极 守静笃 的心理状态 使自己忘掉周围一切 忘掉自身存在 这样就可以与万物同化 为此 老子提出 涤除玄览 的思想 一 老子的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论 涤除 就是洗除垢尘 也即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 成见和迷信 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览 是观照 玄 是 道 玄览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涤除玄览 的第二层含义 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 保持内心的虚静 老子说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它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就是一个 审美心胸 的问题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在先秦的哲学家中 庄子的性格是最富于美学的意味 闻一多说 庄子是 最真实的诗人 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 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1 关于道 庄子认为 道 是客观存在的 最高的 绝对的美 知北游 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在 大宗师 中写了南伯子葵和女偊的一段对话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 子之年长矣 而色若孺子 何也 曰 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 道可得学邪 曰 恶 恶可 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 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不然 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 亦易矣 吾犹告而守之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 吾又守之 七日而后外物 已外物矣 吾又守之 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 而后能朝彻 朝彻 而后能见独 见独 而后能无古今 无古今 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 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 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 撄而后成者也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女偊就是 至人 圣人 神人 一类的人物 庄子借这个女偊的口说明一个人要游心于 道 必须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 第一步是 外天下 即排除对世事的思虑 第二步是 外物 即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 第三步是 外生 即把生死置之度外 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了 外生 的阶段 就能 朝彻 也就是能使自己的心境如初升太阳那样清明洞彻 朝彻 就能 见独 也就能实现对 道 的观照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2 心斋与坐忘 庄子把这种 无己 无功 无名 的精神状态 把这种 外天下 外物 外生 的精神状态 称之为 心斋 又称之为 坐忘 庄子在 人间世 中说 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 心止于符 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 心斋也 瞻彼阕者 虚室生白 吉祥止止 夫且不止 是之谓坐驰 夫狥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 鬼神将来舍 而况人乎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心斋 就是空虚的心境 气 是对这种空虚心境的形容 所谓 唯道集虚 所谓 瞻彼阕者 虚室生白 吉祥止止 就是前面说过的 朝彻 见独 也就是说 只有空虚的心境 才能实现对 道 的观照 这种对 道 的观照 排除各种杂念 若一志 也排除逻辑的思考 外于心知 这种对 道的观照 要借助感觉器官 狥耳目内通 但从本质上说 它并不是 耳目 的知觉 也不是 心 的逻辑思考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庄子在 大宗师 中又提出 坐忘 的概念 堕 同隳 枝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所谓 离形 堕枝体 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 所谓 去知 黜聪明 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归结起来 不外就是 无己 无功 无名 或者 外天下 外物 外生 的意思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总之 庄子所谓 心斋 和 坐忘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利害观念是与人的心智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为了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不仅要 离形 堕枝体 而且要 去知 黜聪明 要 外于心知 庄子认为 一个人达到了 心斋 坐忘 的境界 也就达到了 无己 丧我 的境界 这种境界 能实现对 道 的观照 是 至美至乐 的境界 是高度自由的境界 庄子把这种精神境界称之为 游 这种精神境界是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前提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李白的斗酒诗百篇 怀素的 枕糟藉麴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 杜甫 饮中八仙歌 新唐书 说张旭 每大醉 呼叫狂走 乃下笔 或以头濡墨而书 既醒自视 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世呼张颠 周济 宋四家词选 论作词云 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 既成格调 求实 实则精力弥漫 怀素的书法 张旭的书法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宗白华说 艺术心灵的诞生 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 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 静观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 而各得其所 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 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 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 苏东坡云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王羲之云 在山阴道上行 如在镜中游 空明的觉心 容纳着万境 万境浸入人的生命 染上了人的性灵 所以周济说 初学词求空 空则灵气往来 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 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宗白华又说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 对物象造成距离 使自己不沾不滞 物象得以孤立绝缘 自成境界 舞台的帘幕 图画的框廓 雕像的衣座 建筑的台阶 栏杆 诗的节奏 韵脚 从窗户看山水 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 明月下的幽淡小景 都是在距离化 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李廌词 虞美人 好风如扇雨如帘 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李商隐词 画檐簪柳碧如城 一帘风雨里 过清明 韩持国的词句 燕子渐归春悄 帘幕垂清晓 况周颐评之曰 至静矣 而此中有人 如隔蓬山 思之思之 遂由静而见深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司空图 诗品 里形容艺术心灵当如 空潭泻春 古镜照神 形容艺术人格为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神出古异 淡不可收 陶渊明 饮酒 诗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晋人王蕴说 酒正使人人自远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3 创造的自由 庄子在 养生主 达生 等篇中 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 对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了很好的描绘 这些描绘 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创造的自由的概念 如 庖丁解牛 的故事 庖丁所达到的自由的境界 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 庖丁从解牛中得到的快乐 并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工钱和奖赏 也不是因为可以吃到牛肉 而是自己获得了创造的自由 实质上是审美的愉悦 审美的享受 庖丁自己说他所好是 道 道 是对 技 的超越 道 就是审美的境界 超越了实用的目的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4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周易 系辞 云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里的子 不一定指孔子 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圣人可以言尽其意 汉代扬雄发挥此意云 言不能达其心 书不能达其言 难矣哉 惟圣人得言之解 得书之体 法言 问神 所以 儒家强调要努力运用语言去充分表达思想内容 尽量做到最精确的程度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与儒家相反 他们都主张行 不言之教 老子说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庄子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 他说 道隐于小成 言隐于荣华 齐物论 他认为言不能尽意 圣人之意是无法言传的 所以用语言文字所写的圣人之书不能真正体现圣人之意 不过是一堆糟粕而已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在庄子看来 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想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 是暗示人们去领会 意 的一种工具罢了 外物 篇云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兎 得兎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这段话告诉我们 言 的目的在 得意 但 言 本身并非 意 它是不能尽意的 然而它可以像筌蹄之帮助人们获得鱼兔一样 也可以帮助人们 得意 鱼兔非筌蹄不能得 而筌蹄又决非鱼兔 如果拘泥于 言 认为 意 即在此 反而不能 得意 故必须 忘言 而后方能 得意 言 只能起一种暗示 象征作用 得意忘言 这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 后来魏晋玄学兴起 王弼正是运用这种方法来解释言 象 意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二 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来看 庄子 中有关轮扁斫轮的寓言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上 轮扁斵轮于堂下 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曰 敢问公之所读为何言邪 公曰 圣人之言也 曰 圣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