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1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2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3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4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行政管理最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狭义的定义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 20XX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一: 摘要: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近代具有典型欧洲风范的城市,跟德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对于青岛的城市定位影响了规划的设定,两个时期规划内容的变化,亦体现出规划思想的不同。 关键词:青岛,德占时期,城市规划思想 从1898年到1914年,德国占领青岛的十七年中,其对城市的定位伴随殖民统治的深入而有所变化。 一、德国占领青岛初期(1898年1910年) 这一时期,德国殖民者把青岛定位为德国巩固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在此基础上制定的1900年城市规划,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的首次规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岛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其规划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烈的殖民特色。城市规划区的范围限定在约十几平方公里以内,容纳约5万人左右。华欧分区的规定,将原来已经形成的自然村落从规划的欧洲人区中外迁;为了满足在团岛建设炮台和兵营的需要,也规划搬迁已经存在的村子。这本身就是一种侵略和掠夺。而这种规定,按照的德国殖民者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和欧洲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聚居可能造成许多生活方面的不便。出于这种理由而分区设置本来就是宗族歧视的借口。而且,中国人居住区与欧洲人城区规划建设标准的巨大差异,小到连道路的名称,也有明显的区别。欧洲人区的道路名称都冠以德国显赫人物的名字,例如:今广西路称亨利亲王大街、今太平路称威廉大街、今曲阜路称柏林大街、今青岛路称维里恩街等等;而中国人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例如:今中山路北段称山东街、今北京路称北京街、今天津路称天津街等等。这一切完全暴露了殖民主义的规划本质。 2.以欧洲人区为中心的城市布局。欧洲人所在的青岛区包括:西起斐迭里街(今中山路),北至后楼威街(今德县路)一线,沿小北山岭经挂旗山(今信号山)至凤台岭(今青岛山),再由此沿各岭至汇泉东侧山岭至海边2(p13)。这一区域无论公共设施的配置、道路的密度、建筑的密度、地下排水网还是绿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规划。此后多次对于规划的调整和修改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欧人区上。 3.注重立法和法规。德国殖民者根据城市规划制定出一系列有关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若干严格具体的立法和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18米为限,楼则限于三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6/10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3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4米。房屋之配置为防冬季之北风,楼梯及附属房屋横置于北方,而寝室横置于东南方;又以东南方夏季多东南风,横置露台以承之;对于强风及湿气亦有适当的防备。又为其有飓风骤雨,故建屋务以坚固为要。胶抚所定之建筑规则,颇重于卫生,交通坚固,防火诸要点,而于外观装饰不甚注重。大鲍岛区建筑面积须占土地面积3/4以下等等。同时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3(p16-63) 4.在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内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港口与铁路建设在建城伊始就一直得到德人的重视,是德国政府建设投资的重点。1898年最早预算投入的500万马克,和随之追加的350万马克全部用在港口一期建设方面。工程自1899年开始至1908年基本完工用了整整十年时间。“考虑到设备与香港上海竞争逐条计划”,3(p16-63)大港的配套设施大多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16000吨的浮船坞和150吨的起重机,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流的港口设施。 5.具有一定的保护生态的思想。从规划的选址上看,为了尽量利用适宜建设用地,除军事区外,城市基本设置在信号山以西地形较为平坦地带。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贴近海岸,并为此修筑了一道东起青岛村西至栈桥的挡浪坝作为防护海浪侵袭的屏障。同时,利用这条沿岸的海滨道路,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全部敞开,使之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这么做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结合海岸线修建的滨海道路,使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更加和谐,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貌。而且,按照地势和原有建筑物规划建设的不规则的道路网,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面。 6.规划体现了德国民族性的普遍特点:“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4(p52)。 这种思想形成与德国的近代历史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导致信奉天主教的皇帝和信奉新教的德意志诸侯开始分裂,此后的德国几乎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落后于英法,国家更迟至1871年才统一。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使德国人曾经因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而形成的自大,转变为处处不如人的自卑。为了重新找回国家的、民族的自我,那种强烈的民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成为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很快将民族自卑转化为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和建功立业的张扬。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同样了解要把胶州湾建设得像香港或上海那样繁荣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因为青岛成为德国殖民地,使“德国终于在资本主义的筵席里得到了满意的一席,德国三十余年的梦想和野心终于得到充分的满足。军事扩张所需要的军港,经济侵略所需要的商港和铁路,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腹地,以及其他诸种特权,现在都已经如愿以偿”5(p157)。 作为民族特性的“浪漫主义的普世主义思想”反映到具体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案中,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单体建筑设计,则为青岛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在1900年城市规划的指导下,青岛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区势力愈加增强,人口随之增多。城市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对外界的辐射也显示出一定的影响力,不仅各国商人纷纷云集,各国的外交机构也开始插足期间。在1906年至1908年间,美国、英国和俄国相继在青岛设立了领事馆。并随之在欧洲人区建设了各种风格的领事馆建筑,青岛越来越具有各国不同的情调。此时的青岛已不再是一个渔村,而是成为一座拥有港口、铁路、有序的街道和各具风格的建筑物组合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城市。港口和铁路延伸了城市的对外联系空间,在增强辐射能力的同时也增大了这座城市的外围腹地。城市格局和功能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德国占领后期(1910年-1914年) 城市迅速膨胀并已越过规划区域向西发展。德国殖民者自诩已经拥有了这片土地的租借权,开始重新对青岛进行定位,青岛从最初的军事基地和商贸交通口岸,转变为以商业和经济并举,港口、交通、商贸和经济协调并存、共同开发的商埠贸易城市。在此基础上,德国殖民者制定的1910年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体现出如下的规划思想: 1.对港口和铁路的过分依赖。城市沿港口与铁路呈带形北扩,并与台东镇连片。在港口北部的海泊河海口附近填海造地,扩大港口用地。城市核心区调整至带形结构中部的贮水西坡,一定程度上克服城市核心区偏南的弊端。但由于没有规划与带形结构应的交通系统,致使铁路贯穿整个城区,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 2.依然注重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大港码头的东南方向所规划的住宅区,与台东镇遥相呼应,成为城市的副中心。 这种城市的布局体系,主要是沿着原有市区的北部自由扩展,是城市形态在布局上依赖太平山南北两侧形成两处各自有一定联系、却独立性比较强的城市空间布局。并且,城市绕山建设,不占主要的丘陵及山林,这一切都体现出德国殖民者注重城市与自然的相互依存。 3.着重考虑商业的发展和需要。 首先是取消华欧分区的界限。德国殖民者认为,中国人居住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显露出商业繁荣的景象,其贸易量和商业的活跃程度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欧洲人区。原有的华欧分区政策将众多中国富贾拒之门外,这样一方面不利于引进中国商品,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德国商品的倾销。所以,只有取消华欧分区的界限,才能够使青岛商埠的贸易活动自由畅通,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的繁荣。 其次,从道路的规划上,将贮水山西侧的新城区的道路与原有道路有机结合,使这一区域交通四通八达,容易汇聚人流,这是出于将此地作为商业贸易活动基地的考虑。 再次,规划建设新的港口码头,并将铁路线引入港口,提高港口货物的吞吐能力,是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岛地区的商贸活动,加快物资的周转。新的规划还在铁路沿线的居住区设立了便于人流进入的客运站台,这一方面方便了客货运输,带动了北部住宅区的商业活动,推动区域商贸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铁路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扩大港区附近的商业居住用地,增大货物周转区域,形成一处为港口服务便捷的商业城市。这突出的体现在新规划中不惜重金,在大港、小港附近增设一大片填海区域。这片土地的面积之大,约为原市区全部占地的50%。这样,广大的港区运输周转集散地,足以将南北货物分担,并且有效地与转起来,也能使青岛港的进出口能力成倍地增长,进而促进地区商业的繁荣。 最后,结合扩张规划在位于市区北部的住宅用地中,恰当地留出新商业街区的中心位置,这样规划的本身就具有了商业规划的因素,从而使居住和商业得以并举发展,相得益彰。同时,为了满足不同规模的商业和企业的用地需求,将道路的间距做了较大的扩展。这样做是因为随着城市的膨胀,青岛的商业经济活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临街开设店铺,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场和手工业作坊也已经开始出现,以往间距较小的道路规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较大规模的集中式的商业贸易活动。这些,都是新规划为商业经营所考虑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不管是德国殖民者统治早期的1900年城市规划,还是依据统治需要而修改颁布的1910年扩张规划,虽然对于城市的定位不同,体现出的规划思想不同,但都体现出德国人想要把青岛构建成“模范殖民地”的构想。为此,德国人不惜财力,大举投入。 德国政府对青岛的投资,以190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898年德国政府投入500万马克,以后拨款逐年增加,到1905年增至1466万马克,1905年以后又逐年递减,至1911年减为770.4万马克,1912、1913年因军费开支又稍有增加。在1898年1913年间,德国政府共投资16248万马克,其收入为3649.8万马克。6(p134)若纯粹从经济角度而言,德国的投资是不划算的。 营建青岛对德国政府而言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强制性地打断了它的进程,这种终结不是德国殖民者的本意。从主观愿望来看,德国政府对青岛投以巨资,可以提高德国在远东的实力,是为了争霸远东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善张,周荃.中德关系史译文集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 2谋乐辑.青岛全书M.青岛:青岛印书局,1912. 3袁荣叟.胶澳志建置志公产M.1928. 4李东全.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建设的指导思想J.德国研究,20XX,(1) 5程世平.文明的选择论政体选择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袁荣叟.胶澳志财赋志M.1928. 20XX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二: 摘要本文主张用系统的观点来理解中央和地方关系,即动态平衡的双赢关系,同时从可能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对中地关系的理论建构提出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系统 一、中地关系系统分析的可能性思考。 系统定义及其特性为其引入中地关系提供充分条件。 中地关系的系统分析也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相互作用、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二者成为一种相互协调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而非一种非输即赢的对立关系。一方面,权力本身具有一定的张力,中央权力的下放不一定意味着中央权威的丧失,它只是表明中央某些权力丧失了,其相应的职责减少了,与此同时,对于这一职责的责任也减轻了,因此这可以为中央其它权力的增长与调整以及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权力的丧失不但没有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相反它对于人们增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以及提高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作为系统中的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系统,虽有利益冲突的一面,但作为一个共同体中的两个要素而言,是可以在人为的法律、制度的规范下统一、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二者是可以达到一种“双赢”的局面的。 中地关系的复杂特性为系统观的引入提供必要条件。 从中地关系制度结构与内容的复杂性来看。 制度结构层面看:中央军委与大军区、省军区之间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关系;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与次一级国家行政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特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最高人民法院与各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关系;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各级人民检察院之间的关系。 内容层面来看:中央与地方关系内容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和隐藏于其后的道德关系。 因此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必须将各个方面协调考察,方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与判断。 B.从中央的权威性角度来看。中央政府在处理中地关系矛盾时,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全体人们的利益,而不能与整个系统意志相悖。 C.从地方的作用与特性来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地方利益,另一方面要将各地方意志因势利导,合理利用,最终促进整体社会利益的增长。 因此我们看到,用系统观看待中地关系,不是传统的将二者基于一种对立博弈的局面而是将中地关系看成是一种互动、协调、有着共同利益目标的整体来看。 二.中地关系系统分析的可行性理论建构。 用系统观对中地关系问题进行分析,终极目的是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零和博弈将二者置于对立的局面,希望中地关系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当然,这种平衡并非单纯意味着稳定,一种“秩序平衡”,而是物体在空间中的某个域的规则运动,只有这种运动下的稳定才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从而达到一种持续的稳定,而要实现这种稳定关键是通过动态能量均衡实现。这种状态如何实现呢? 首先,系统分析需把握的原则。 1、整体效益与地方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中央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安全和全 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各地方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体现着整体利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各地方子系统的孤立的特点和行为方式不能代表整体的利益。因此,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地方利益追求日趋明显,作为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由地区利益诱发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因此要保证地方政府的效益,这就要求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协调下,在坚持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照顾地方利益,使中央与地方能按合理比例关系共享发展带来的利益,实现二者双赢。 2、权威与民主原则相统一。维护中央的权威是重中之重,但目前,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呈现弱化趋势,权威短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强调权威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强调中央权威并非意味着中央专制集权,而是“有限集权”。为此就要引入民主原则,通过对地方力量的培育,促进整个行政活动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