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 1 为什么要讲脾胃 脾统血 主思 2 脾胃学说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华之一 调理脾胃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脾胃内伤 百病由生 3 中医脾胃病的相关层面 1 脾胃本病 胃肠病为主2 脾胃相关病 消化系统疾病3 脾胃外延病 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的有关内 外 妇 儿 眼 皮科等病症 4 脾胃病治疗路径 1 治疗方案 全面2 辩证论治 规范3 诊治思路 严谨4 主方加减 辩证5 临床疗效 保证 5 重在辨证 治病求本法有所依遣方有据 妙在用药 配伍合法剂量精准药力相佐 经验之谈 6 1 注重健运 消补同用调治脾胃 重在恢复其纳化功能 纳化正常 则气血生化有源 正气充足 元气不断得到补充 四季脾旺不受邪 而且服食的药物始可吸收 转输全身 发挥其治疗效应 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 7 2 升降相依 斡旋气机 升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脾主升 用升补药物时不要忘了使用沉降的药物 要注意加入行气降气的药物 如厚朴 枳实等 另外 加上少量风药可以增加升补的力量 二是脾升胃降 在补脾气的同时 要加入降胃气的药物 同时选用药物行而不燥 并具有和胃清热解郁的作用 8 3 润燥相济 阴阳平衡脾喜燥而恶湿 胃喜润而恶燥 胃燥太过 阴液必伤 脾湿太过 则为生痰化饮 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燥湿而不伤阴 养阴而不碍湿 这样才能使脾胃功能协调 促进疾病康复 养阴不碍祛邪 燥湿不可伤阴 养阴不用滋腻之品 如太子参 麦冬 南北沙参 玉竹 女贞子 一般不用生地或熟地 燥湿化湿一般用藿梗 荷叶 不用温燥之品 9 4 虚实同调 扶正祛邪脾胃之病常常虚实夹杂 脾胃虚弱兼有痰饮 瘀血 气滞 便秘 食停 虚实同调 补虚不忘治实 治实不忘补虚 补虚不要峻补 治实不要孟浪 掌握二者的轻重缓急 所以在临床上多用平补 淡补的药物 如太子参 南沙参 北沙参 茯苓 炒薏苡仁 山药 茯苓 10 穴位刺激 总法 治疗时始终以顾护脾胃生机为第一要义 要切中病机 全面统筹 运筹中州 脾胃同调 升降并用 纳化并施 润燥兼顾 上下合一 内外同治 缜密周到 方能万全 而且处方用药剂量不能大 贵在轻灵活泼 才能有利于药物和食物的吸收 提高疗效 促进恢复脾胃功能 11 1 治疗脾胃与整体调节结合辨证时不仅要注意脾胃主运化与升降失常的临床表现 更应关注全身整体状态以及年龄 体质 性别和职业 环境 气候 饮食等对机体的影响 综合考虑 通过整体调节不仅脾胃病症状得以好转 全身情况也会有明显改善 临床治疗思路 12 2 肝脾 胃 同治 如肝失疏泄 脾胃纳运失常 肝郁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火 肝气横逆犯胃可见胃胀胁满 嗳气反酸 治以泻心汤 四逆散加减 13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现代检查为中医辨证延伸 如慢性胃炎辨水肿 充血 色红 黏膜糜烂 为热郁湿重 胃黏膜苍白 或是红白相间 血管显露 为气虚血瘀 肠腺化生或见上皮细胞者为瘀毒郁结 若伴胆汁返流者 为胆胃不和之象 这些微观现象可弥补中医之不足 并有力的促进疗效的提高 14 4 通降治酸抑菌 HP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形成溃疡炎症的必要条件 郁热犯胃 湿热中阻 胃失和降为主要的病理特征 和降胃气可使胃酸减少 如左金丸 生姜泻心汤 枳壳 煅瓦楞 乌贼骨 浙贝 黄芩 川连 公英酌情选用 如虚寒症可选砂仁 木香 陈皮 生麦芽等 15 脾胃病治疗精要举要 1 痞证2 吐酸 嘈杂 16 痞证辨治 痞证主要表现为上腹痞闷 饱胀 隐痛 伴有食欲减退 恶心 嗳气 反酸等 合并胃粘膜糜烂的可见消化道出血 一般临床病情顽固 症状易波动 病人常反复就医 造成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 17 痞证 缺工缺课Workandschoolabsence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肥厚性胃炎 慢性糜烂型胃炎 常见西医诊断 18 痞证 1 外邪 幽门螺杆菌 HP 病因 2 饮食无节 3 禀赋不足 自身免疫 19 痞证 4 肝胃不和 胆汁反流 病因 5 暴饮暴食 6 NSAID消炎药 20 痞证 1 上腹痛 不适感 临床表现 2 上腹胀 早饱 3 反酸嗳气恶心 21 痞证辨治要点 细察其病或燥或湿 在脾在胃 选用不同方药治疗 胀 痛相较 胀更常见 辨胀比辨痛更重要 脾运不及则乏力消瘦 胃气上逆则嗳气呕恶 辨胀痛 辨燥湿 辨升降 22 痞证辨治要点 辨胀痛 虚胀痞满属虚证或虚兼寒证 经用甘温 甘平诸法 重在培补中气 属气胀或食胀者 于行气消食品中佐用扶中药 不宜过分破气伤正 慎用大黄等通泻峻剂 胀病多虚 痛病多实 所以由胀转痛者 应祛邪为主 由痛转胀者 应扶正为先 胀痛并见者 邪正兼治 23 辨燥湿 胃为燥土 脾为阴主 一恶燥 一恶湿 故宜辨证时细察其病燥盛湿盛 在脾在胃 选用不同方药治疗 病在胃燥盛者 主用养胃和胃药物 如石斛 百合 沙参 麦冬等 病在脾湿盛者 主用辛燥健脾药物 如砂仁 豆叩 苍术 黄芪等 辨燥湿 亦既辨脾胃 辩证精详 方可提高疗效 24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 若辩证得当可投此方 如夹有热郁者 可用紫苏之辛和公英之苦 合为升降开泻剂 疗效亦好 辨升降 25 痞证 寒热虚实 寒热虚实在痞证遣方用药过程是必须要考虑的总纲 阴寒内盛者 多用附子 肉桂 炮姜 毕拨等振奋中阳 郁热内生者 可选黄连 红藤 地榆等苦味清解之品 所述几种辩证方法 是为提高对该病辨治疗效提供较多思路 意在示举论治方法 以备临证时知常达变 随机综合而用 26 吐酸 嘈杂 凡酸水由胃中吐出 称为吐酸 轻者称泛酸 若酸水由胃中上泛 则随即咽下者 称为吞酸 本证也是根据主要症状命名的疾病 嘈杂又名心嘈 系指脘中饥嘈 胃中空虚 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胸膈懊憹 莫可名状的一种病证 也是以主要症状命名的疾病 27 吐酸证 本证与西医之胃酸过多所产生的吐酸 泛酸 吞酸含义大体相同 本证多由肝火内郁 胃气不和而发 谓 曲直作酸 也可因脾胃虚寒 脾不能运化而成 常与胃痛并见 28 吐酸 嘈杂示意图 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 反流 食管 症状烧心 反流 食管外症状 29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烧心Heartburn 反流regurgitation 30 临床表现 非典型症状 胸痛Chestpain 吞咽困难 31 咽喉部症状咽部异物感 发声困难 咳嗽 癔球症 喉痛 声嘶肺部症状呛咳 哮喘样发作 吸入性肺炎 临床表现 不典型症状 1 胃食管反流病 32 吐酸 嘈杂论治经验 重视胆腑功能失调在消化病的作用 宁胆和胃降逆 胆胃并治 疏肝和胃 肝胃并调 避免肝木克土 该病常引起肺气上逆 属肺胃不降 治胃之时应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渠道管理(第二版)项目一 渠道管理认知(教案)
- 出租车全员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年北京租房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范本】电子产品全国总代理合同
- 2025年原材料供应合同
- 2025医院清洁外包服务合同
- 2025汽车销售合同
- 冲击波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商务合同范本国际设备采购合同
- 2025【合同范本】挂靠合同协议示例
- 多团队协作下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课件
- 博物馆建筑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原理课件
- 《资本论》解读课件
- 【讲座培训】《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解读课件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指南精读
- 建设单位向施工企业施工安全交底
- 2022年二级建造师机电继续教育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1套
- 《机械知识》(第六版)电子教案(全)完整版课件整套教学课件
- 政府会计制度应用课件
- 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件《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课件(21p)
-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