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_第1页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_第2页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_第3页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_第4页
实施方案编制指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南(20142016年)项目组织单位:*县人民政府项目主管单位:(牵头部门)项目编制单位:二一 年 月引言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更是岩溶地区首要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08年,国务院批复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建设内容包括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水保设施建设等。同年,国家启动了100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为全面实施石漠化治理探索道路、积累经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3年来,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2011年开始,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点县,规模由“十一五”期间的100个县扩大到200个县,逐步将451个县全部覆盖。为统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与深度等要求,规范实施方案编制程序、方法和主要成果,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进程,我们以规划大纲为基础,结合各地的实施方案编制成果,在广泛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此实施方案编制指南。第一章总论注明实施方案编制主持单位的资质证书及主要参加部门及人员情况。资质证书至少具有国家发改委或省级发改部门颁发的乙级以上的工程咨询证书。一、项目背景简要阐述岩溶地区、所在省(市区)、县(区)的石漠化土地现状、发展趋势与主要危害及成因,介绍本县石漠化防治工作情况及主要成绩与经验,介绍本次石漠化实施方案编制的前期准备、编制过程、成果特色等情况。二、项目建设与实施单位说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单位、技术支撑单位和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组织机构与队伍。三、编制目的说明本次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四、编制依据分4个部分进行介绍。(一)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性文件(三)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范(四)工程县的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五、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明确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的名称,简要说明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按小流域填写工程特性表,格式见附表1。六、建设期限建设年限为2011年2013年,分3年进行。2010年为实施方案编制的基准年。七、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投资总金额及分项投资及比例、资金筹措来源与比重。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的规模按照1000万元/年控制。八、效益分析简述工程实施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尽量采取定量分析与描述。第二章综合治理重点县基本情况一、综合治理重点县基本情况说明综合治理重点县的自然地理、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社会经济状况、岩溶石漠化现状、分布及危害。二、综合治理重点县石漠化治理情况的总结阐述综合治理重点县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经验,对于在“十一五”期间已纳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要专门介绍工程试点进展、完成及成效情况,总结经验与存在问题等。第三章项目实施必要性与建设条件分析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从项目区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从国家、省级、县域及项目区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政策、技术力量等分析项目实施的有利因素。三、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从项目区的自然特性、社会经济、组织机构、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项目的制约因素。第四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四、建设目标建设目标:一是石漠化治理目标。包括治理岩溶土地面积、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等方面量化指标。二是改善生态目标。以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包括新增林草植被面积、植被覆盖度提高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量等方面量化指标。三是发展农村经济目标。通过农业产值、农民纯收入、粮食产量等指标的增长幅度来定量分析。同时,还要体现工程任务量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五章工程布局及建设内容一、小流域选择的标准、原则与依据从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面积、石漠化程度状况及危害程度、社会经济、领导重视与群众基础等因素作为选择小流域项目区的依据与标准,所选小流域必须是石漠化严重、有代表性、典型的小流域。阐述小流域项目区的范围与四至界线,明确工程治理所选择的小流域。二、工程总体布局简述不同区位、不同流域、不同程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等实际提出治理思路与对策,因地制宜地选择工程建设内容、空间布局、项目配置,体现项目布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主要是宏观性阐述。三、小流域项目区基本情况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选择石漠化严重、有代表性、典型的小流域作为项目区进行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分析:1、自然概况(小流域所在位置、土地总面积、海拔高程和相对高差、地质地貌;主要土壤类型(地面物质组成)及其分布状况;生物资源(植被、植物、动物);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可供开发利用的植物种类及特色品种;降雨和光热资源等气候特征;河流、水文情况)。2、社会经济情况(小流域所属乡镇、村和自然村人口与劳动力,小流域内农村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情况)。3、土地利用情况(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说明各类用地数量及所占比例、耕地坡度组成等)。4、石漠化土地现状、分布及特点及成因(含总土地、岩溶土地、石漠化土地等指标)、生态危害等。5、项目区水土流失概况。四、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主要介绍主要建设项目内容与规模情况。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林业植被建设: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畜种改良、棚圈建设、青贮窖、饲草机械。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便道;新建或维修排灌沟渠(引水渠、截水沟、排水沟、挡沙埂、拦山沟、排洪渠、排灌渠);蓄水工程(水窖、蓄水池、小型山塘、沉沙池、沉沙函)、引水渠整治(含山泉水利用)、山坪塘整治、提灌站建设。第六章工程设计方案一、林业植被建设各项建设内容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现状调查与设计表与小班设计图。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二、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现状调查与设计表与小班设计图。棚圈建设和青贮窖等点上工程必须有工程设计图,有施工布局图,注明GPS坐标点。畜种改良和饲草机械必须落实到户,有户名和地址。三、小型水利水保设施1、坡改梯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坡改梯等面上工程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小班调查与设计表。2、其他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按行业相关规程规范要求开展设计。沟渠、道路等线状工程必须落实到实施地点,采用大于1:10000的地形图勾绘上图,有工程项目典型设计图;蓄水池、谷坊坝等点上工程必须有工程布局图,注明GPS座标点,有工程项目典型设计图。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根据需要治理的小流域石漠化危害程度、区位重要性等,对各小流域治理的前期设计、施工与竣工检查验收的时间进行安排(落实到年度)。第八章 施工和组织管理设计一、招投标初步方案与工程监理明确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程监理的组织方式与具体要求等。二、组织管理明确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机构与运行模式,阐述项目计划、资金、工程、信息、物质等方面的管理方式。第九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一、概算依据概算所采用的主要依据性文件。二、概算范围说明本概算所包含的工程建设项目,对于资金整合的工程项目不纳入本次概算范畴。三、主要指标阐述项目概算中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各项建设内容的投资标准。国家投资暂按小流域内岩溶面积每平方公里20万元的标准控制。四、投资概算概算项目总投资及分项工程的投资及比重。五、资金筹措说明资金的主要筹措途径与比例。第十章 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主要从林草植被盖度、水土保持、保土保肥、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分析。二、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从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两方面分析。直接效益指项目的增产增收方面。间接效益指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三、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从提供生态安全、就业机会、农村产业调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分析。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二、资金保障三、组织保障四、制度保障五、科技保障六、监测保障七、社会保障附表:1、小流域工程特性表(样式详见附表1)。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社会经济情况表(样式详见附表2)。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表(样式详见附表3)。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石漠化情况统计表(样式详见附表4)。5、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规划设计表(样式详见附表5、6、7、8,其它工程可自行设计)。6、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投资概算表(按财务项目管理要求编写)。7、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单体工程单价分析表(按行业规程规范要求编写)。附件:与本项工程直接相关的主要文件、评审意见等。附图:1、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位置示意图(注明小流域在所在县级行政单位的位置情况,标注主要河流、道路、居民点等基础信息。)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卫星影象图(可选)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图(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执行)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石漠化分布图(按国家林业局2004年发布的石漠化监测技术标准执行)5、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工程布局图(以小流域为单元,分工程项目进行布局,点上工程落实到行政村)6、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单体设计图(面状、线状小班采用比例尺大于1:10000地形图按A4、A3幅面制图、点上工程分行政村进行项目布点,标注GPS座标,并按行业要求绘制典型设计图)。7、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坡改梯典型设计图主要术语:1、岩溶亦称喀斯特,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现象的总称。可溶性岩主要指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等。2、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岩溶土地根据土地石漠化发生的现状及生态状况,将岩溶土地划分为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3、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改善我国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遏制土地石漠化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的,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草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民等措施,在岩溶地区按基本建设工程要求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5、森林覆盖率:指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森林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土地总面积100%6、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7、土壤侵蚀模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模数,或称为土壤侵蚀速率(或速度),量纲是t/km2a。8、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单位面积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所占百分比。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同时,它又是影响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附表1:小流域工程特性表样本:Xx县201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工程特性表项目单位数量项目单位数量一、建设条件(6)蓄水池口1.项目区土地总面积km2(7)沉沙池口 2.人口万人四、建设目标3.农业人口万人1.治理岩溶面积hm24.多年平均降水量Mm2.治理石漠化面积hm25.多年平均气温五、施工6.森林覆盖率%1.主要材料7.植被覆盖度%(1)水泥t8岩溶面积km2(2)钢筋t 9.石漠化土地面积km2(3)土方量m3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km2(4)石方量m3中度石漠化面积km2(3)树苗万株重度石漠化面积km2(4)草种kg10.土壤侵蚀模数t/km2.a2.所需劳力二、设计标准(1)总用工日工日1.工程防御暴雨标准(2)年均用工日工日P10Mm3.施工期限月P20Mm六、工程效益2.造林保存率1、森林覆盖率提高三、建设内容2、新增林地面积hm21.林业植被建设3、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万吨(1)封山育林hm2七、经济指标(2)人工造林hm21.总投资万元2.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1)林业植被建设万元(1)人工种草hm2(2)草地建设和草食畜牧业发展万元(2)改良草地hm2(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万元(3)畜种改良头(4)独立费用万元(4)棚圈建设m2(5)预备费用万元(5)青贮窖m32.资金筹措(6)饲草机械台(套)(1)中央投资万元3.小型水利水保设施(2)地方配套万元(1)坡改梯hm23.综合经济指标(2)配套田间生产便道Km(1)单位岩溶治理面积投资万元/km2(3)引水渠Km(2)单位石漠化治理面积投资万元/km3(4)排涝渠Km(5)谷坊拦沙坝座18附表2 xx县201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统计单位总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人数少数民族人数人口密度人口净增长率社会总产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财政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含石漠化旱地)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森林覆盖率万人万人万人万人人/平方公里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元元公顷吨公斤/公顷%县计Xx小流域附表3 xx县201x年石漠化综合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