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 中医学及其特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 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学科 中医 概念的提出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治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此处的中医指的是 中医学及其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哲学基础 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古代医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 病理的各种现象 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凡是运动着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明亮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 内守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晦暗的都属于阴 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 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 滋润 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阴阳交感 中医基础理论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气血津液学说一 气的基本概念哲学范畴 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即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中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特性 气不断运动 活力很强二 气的生成 一 来源 1 先天之精气 禀受于父母 藏之于肾 2 水谷精气 脾胃3 自然界的清气 肺 二 生成过程 肺为气之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气之根 中医基础理论 三 气的功能 一 推动作用 1 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 各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推动 激发和促进作用 2 推动血的生成和运行 3 推动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二 温煦作用 是指气对人身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及血液津液的运行具有温暖作用 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三 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肤 抗御外邪的作用 还具有驱邪外出的作用 四 固摄作用 是指气对血 津 精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 统摄和控制 防止无故流失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四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运动 气机气是物质的 是不断运动 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 无处不有 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形式 升 降 出 入 中医基础理论 一 血的含义 指循行于脉中 极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态样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 血无气不行 气非血不载 故又常气血并称 血的特点 1 血必行于脉中病理 离经之血 出血2 血必须畅行无阻病理 运行迟缓 血淤脉中 淤血二 血的生成 1 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2 肾精化血 精血同源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血的功能 一 营养和滋润全身1 体现 面色红润 肌肉的丰满和壮实 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 感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2 病理 头昏目花 面色不华或萎黄 毛发干枯 肌肤干燥 肢体或肢端麻木等 二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四 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 流布于全身 环周不休 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和气的固摄 推动和固摄相反相成 协调平衡正常血液循环的必备条件 1 血液充足2 脉管完整而通畅3 全身脏腑功能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 津液的含义 是机体除血液以外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 各脏腑组织内的体液 如肺津 肾水2 各脏腑组织内的正常分泌物 如涎 涕 唾 肠液3 水液代谢的各种产物 如 尿 汗 水气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学说的研究内容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1 脏腑 包括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五脏 心 肺 脾 肝 肾 为实质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 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中空有腔六腑的生理功能 受纳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 胆 脉 骨 髓 脑 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功能似脏 形态象腑2 躯体组织器官 五体 五官九窍 中医基础理论 名称基本相同 但其概念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 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 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对脏腑的认识反复的实践 观察 抽象而来西医对脏器的认识以反复的解剖 实验 总结为依据 中医与西医脏器比较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藏象学说 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19 心为君主之官五行属火夏气 赤色 苦味心的主要功能一 心主血脉二 心主神志 心藏神 心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 心气 全身 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一 心主血脉 血液 中医基础理论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 胸部的感觉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1 面色红润2 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3 脉象和缓而有力4 胸部感觉舒畅 中医基础理论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二 心主神志心主神明 心藏神 中医基础理论 精神饱满 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心藏神功能正常 精神意识思维的异常失眠 多梦 神志不宁 甚至谵狂 反应迟钝 健忘 精神萎顿 甚则昏迷 不省人事 心藏神功能异常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24 一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二 心在志为喜 三 心开窍于舌 四 心在液为汗 三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四 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生理功能1 主受盛和化物2 泌别清浊3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 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 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 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 泌 分泌别 分别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27 肺为相傅之官 五行属金 与自然界之秋收 燥气 白色 辛味相应肺的主体功能一 肺主气司呼吸二 肺主宣发肃降三 肺主通调水道四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 肺分为两叶 在五脏六腑中所居的位置最高覆盖着其他脏腑 故有 华盖 之称 肺主气 主呼吸之气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主一身之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宣降 气的生成 宗气 清气 水谷精微 一 肺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通过肺的呼吸作用 不断地呼浊吸清 吐故纳新 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为气之主 中医基础理论 1 排出体内的浊气2 将津液输布全身 外达皮毛3 宣散卫气 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4 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到全身 1 吸入自然界清气2 将津液向下布散 代谢后成为尿液3 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 二 肺主宣发肃降 宣布 发散 向上向外 清肃 下降 向下向内 以肃降为主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肺通调水道 通疏通 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 肺的宣发肃降 中医基础理论 四 朝百脉 主治节 肺朝百脉指百脉朝会于肺 即全身的血液 都经由经脉上奉 会聚于肺 通过肺的呼吸运动 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 再输布到全身助心行血寸口脉 朝 上奉 会聚 治节治理调节 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 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 中医基础理论 一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二 肺开窍于鼻 三 肺在志为悲 四 肺在液为涕 二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脾五行属土外与长夏之气 黄色 甘味相应脾为仓廪之官脾的主要功能一 脾主运化二 脾主升清三 脾主统血 脾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中的 脾 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CompanyLogo 34 1 运化水谷2 运化水液 一 脾主运化 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 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化 运 水谷精微 气血 饮食物 脾 胃 全身 消化吸收 转运输送 心肺 中医基础理论 脾主运化 脾气健运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 机体营养充足 功能正常 气血生化有源 脾失健运 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 纳呆 食后腹胀 便溏无饥饿感和进食要求 无食欲 全身气血不足 面色无华 形体消瘦神疲倦怠 气短乏力 营养障碍 食欲正常 全身营养状况良好面色润泽 形体健壮 日久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36 2020 1 3 37 运化水液运化水湿 脾对水液的吸收 输布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脾气上升 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 向上转输至心 肺 头目 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 以营养全身 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 防止内脏下垂 二 脾主升清 升 上升 输布清 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 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 脾气的运动特点 以升为主 以升为健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脾主统血 统 统摄 控制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 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脾主统血的实质 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 气摄血 中医基础理论 肌衄 脾气健旺 脾统血功能正常 血液循行于血脉之内而不致外溢 脾气虚衰 气血不足 气不摄血 脾不统血 血液溢出脉外 出血证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41 一 开窍于口 二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三 其华在唇 四 在志为思 五 在液为涎 二 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42 脾与胃相表里 胃位于中焦 膈肌的下方 上接食道 下通小肠 其上口为贲门 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上部为上脘 包括贲门中部为中脘 即胃体下部为下脘 包括幽门 中医基础理论 主受纳 腐熟水谷 太仓 水谷之海 水谷气血之海 2 主通降 以降为和 脾升胃降 胃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44 肝五行属木 外与春气 青色 酸味相应肝为将军之官肝的主体功能 一 肝主疏泄二 肝藏血 肝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45 1 调节气机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3 调畅情志4 疏利三焦水道5 促进男子排精 女子排卵 月经来潮 一 肝主疏泄 疏泄 疏通发泄 升发 通达条畅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 通达条畅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主升 主动 主散 中医基础理论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气血和调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不及 太过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 郁郁寡欢沉默寡言 喜太息 肝气上逆情志亢奋 急躁易怒失眠多梦 调畅情志 中医基础理论 一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二 肝在志为怒 三 肝开窍于目 四 肝在液为泪 二 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肝与胆相表里 既属于六腑中空囊状 与其腑类似 内贮胆汁 以通为用又属于奇恒之府胆藏精汁 与五脏 藏精气 功能相似胆本身并不接受水谷糟粕 与胃 肠等腑有别 主要生理功能1 贮存 排泄胆汁2 主决断 勇怯 胆 中医基础理论 肾为 先天之本 五行属水 与自然界之冬藏寒气 黑色 咸味相应肾的主要功能 一 肾藏精 主生长 发育和主殖二 肾主水液三 肾主纳气 肾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50 一 肾藏精 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 气血津液 水谷精微等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51 肾精作用 1 主生长发育2 主生殖 天癸主生殖 3 化生肾阴肾阳 人体阴阳之根本 4 生髓充脑 与精神思维活动密切相关 5 化血 中医基础理论 滋润 濡养 一身阴液的根本元阴 真阴 真水 温煦 推动 一身阳气的根本元阳 真阳 真火命门之火 肾精 肾气 全身 三焦 肾阴 肾阳 肾精 肾气 肾阴 肾阳的关系 化生 久病及肾 各种慢性虚损性病证 补肾 中医基础理论 肾主纳气功能失调 呼吸表浅 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 肾不纳气 三 肾主纳气 纳受纳 摄纳纳气即吸气肾有摄纳肺气以助肺完成呼吸 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一 肾在体合骨 其华在发 二 肾在志为恐 三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四 肾在液为唾 二 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肾开窍于二阴肾与后阴的关系肾中阴阳 大便的形成和排泄肾阴的盛衰 影响着肠道的润燥肾阴不足 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弱 脾阳虚弱 五更泄泻 虚寒下痢肛门的启闭 亦有赖于肾气对下元的固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CompanyLogo 56 肾在液为唾 唾即口津 为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唾为肾精所化 中医基础理论 三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CompanyLogo 57 中医病因与病机 病因 疾病发病的原因中医对病因的认识 三因学说 外因 内因 不内外因外因 六淫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邪气六气 风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内因 七情太过七情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不内外因 金刃所伤 戾气病机 疾病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中医诊断与辨证 证 即证候 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 有内在联系的 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辨证 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即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 包括症状和体征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及发展趋向 然后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中医诊断与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与辨证 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 包括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 以辨别病变的部位 性质 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 从而归纳为表证 里证 寒证 热证 虚证 实证 阴证 阳证 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 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 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 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 当见到属于抑制 沉静 衰退 晦暗等表现的里证 寒证 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 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 精神萎靡 倦怠乏力 畏寒肢冷 气短声低 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 舌淡胖嫩 舌苔白 脉象沉迟无力 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 躁动 亢进明亮等表现时 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 诸如面红目赤 烦躁不安 发热 口渴喜冷饮 声高气粗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中医诊断与辨证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 表证病情较轻 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 比如鼻塞流涕 咳嗽咽痒 里证病情较重 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 腹胀疼痛 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 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 比如畏寒喜暖 痰涎清稀 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 诸如发热 烦躁 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 虚证表现为正气 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 不足 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 实证是邪气有余 病症多表现急剧 显著 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六纲可分属于阴阳 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 第二 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 如表寒里热 表实里虚 正虚邪实等 第三 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 向对立面转化 一般有阴证转阳 表示病情好转 阳证转阴 表示病情恶化 由里出表 表示病势向愈 由表入里 表示病势发展 由虚转实 预后良好 由实转虚 预后较差 热证变寒 表示正虚 寒证变热 多为邪实 中医诊断与辨证 脏腑辨证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就是结合八纲 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 对疾病的症状 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 性质等 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 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 以心为例 当我们见到心慌 胸闷气短 面色淡白 脉虚或结带 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 如果是心气虚 则还有神疲乏力 活动后症状加重 如果是心阳虚 还有畏寒肢冷 舌淡胖等症状 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 头晕眼花 面色萎黄 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 要四诊和参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 单独腑病 脏腑兼病 腑病中以胃为例 胃脘灼痛 消谷善饥 有强烈的饥饿感 返酸 口渴喜冷饮 或有口臭 牙龈肿痛出血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脉象滑数 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 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 心慌 健忘 失眠多梦 头晕健忘 食欲不振 腹胀 大便稀溏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黄 既有心血虚的症状 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 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 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 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 利于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与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 受脏腑支配 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 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反之 脏腑发生病变 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 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 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中医诊断与辨证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论治方法 是东汉张仲景在 素问 热论 所谓 伤寒一日 巨阳受之 二日阳明受之 三日少阳受之 四日太阴受之 五日少阴受之 六日厥阴受之 的认识基础上 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 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六经辨证 将外感病发生 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 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 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 三阳指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三阴指太阴病证 厥阴病证 少阴病证 通俗来讲 凡是抗病力强 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 反之 抗病力衰减 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中医诊断与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 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 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 病变部位 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 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的道理 温病的发展 一般是按卫 气 营 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 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 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 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 是中医术语之一 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rhcsa考试题及答案
- pfv考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区钱塘区学正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期中专项练习(含答案)
- 电站安全培训知识课件
- 电磁感应课件
- 电焊知识培训教学课件
- 北京自主招生考试题目及答案
- 职教高考语文复习 写作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十三 一般性文章写作 课件
- 北京磁学实验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焊工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FZ/T 01057.2-2007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 第2部分:燃烧法
- 面条制品-课件
- 2023年重庆市社区工作者考试试题
- 四上科学第一单元《多样的动物》知识梳理
- 微观经济学-范里安varian中级
- 《印章移交登记表》
- 电缆护套感应电压计算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健康的情绪表达 全国通用(共16张PPT)
- 第5章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的腐蚀ppt课件
- 个文言实词练习(学生版)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适合微电子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