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十九章 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2 3 重点难点 4 学习目标 1 解释 危重病人 意识障碍2 阐述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内容 3 说出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及抢救室的管理 4 列出抢救室的设置 5 能正确地实施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 6 工作认真负责 动作敏捷 有条不紊 具有爱伤观点 5 第一节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 第二节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危重随时可发生生命危险的病人 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6 二 危重病人支持性护理 一 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 第一节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 7 一般情况 生命体征 意识状态 一 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 心理反应 瞳孔 8 一 一般情况 9 1 表情与面容 高热 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病人常表现为急性病容 恶性肿瘤 肝硬化 严重结核等疾病常表现慢性病容 10 2 皮肤与黏膜 应观察皮肤的颜色 弹性 温度 完整性 有无淤点 淤斑 皮疹 水肿 黄疸和发绀 黏膜颜色 有无溃疡 出血点等情况 如严重缺氧病人口唇及末梢发绀 贫血病人面色 甲床及黏膜苍白等 11 3 姿势与体位 观察病人的姿势与体位变化对病情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如破伤风病人可出现角弓反张 急性腹痛常呈强迫体位 昏迷及极度衰竭的病人常呈被动体位 12 4 饮食与营养 危重病人分解代谢增强 摄入量减少 消化 吸收功能减退 应观察病人进食 饮水情况 准确记录出入液体量 评估营养 水分能否满足机体的基本需要 13 5 呕吐与排泄 注意观察呕吐物 排泄物 引流物 的性状 颜色 气味 量 次数 呕吐和排泄方式等 如喷射状呕吐常见于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柏油样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 14 二 生命体征 脉搏 呼吸 血压 15 1 体温 体温低于35 多见于休克及衰竭的病人 体温突然升高 多见于急性感染 体温持续不升 持续高热均提示病情严重 16 2 脉搏 应观察脉搏的频率 节律 强弱的变化 脉率 60次 分或 140次 分 出现间歇脉 脉搏短绌均说明病情有变化 如严重的心脏疾患 电解质紊乱 药物中毒等 17 3 呼吸 应观察呼吸的频率 节律 深浅度 呼吸音 呼吸困难和伴随气味 呼吸频率 40次 分或 8次 分 都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18 4 血压 血压的观察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如血压过高 过低或不稳定均为病情严重的表现 19 20 1 嗜睡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 病人处于持续的睡眠状态 反应迟钝 21 2 意识模糊 其程度较嗜睡重 对时间 地点 人物的定向力全部或部分障碍 22 3 昏睡 病人处于熟睡状态 不易被唤醒 强刺激可唤醒 醒后答非所问 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熟睡状态 23 4 昏迷 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按其程度又可分为浅昏迷和深昏迷 1 浅昏迷 意识大部分丧失 无自主运动 瞳孔对光反射 角膜反射 吞咽反射 咳嗽反射存在 2 深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 对各种刺激无反应 深浅反射均消失 24 1 形状 大小和对称性 2 对光反应 瞳孔是颅内疾病 药物中毒等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 四 瞳孔 25 1 形状 大小 等大等圆 直径2 5mm l 双侧瞳孔缩小 直径5mm 颅内压增高 颠茄类 氰化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突然扩大 病情急剧变化 双侧散大固定为大脑不可逆损害 2 对光反应 四 瞳孔 26 五 心理反应 危重病人常会产生恐惧 焦虑 绝望 抑郁 猜疑等心理反应 27 5 二 危重病人支持性护理 提供心理护理 加强临床护理 28 一 病情观察与记录 五勤 勤巡视勤观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 29 二 保持呼吸道通畅 30 三 确保病人安全 31 32 1 注意眼 口 鼻及皮肤的护理 33 2 补充营养及水分 34 3 维持排泄功能 保持二便通畅 尿潴留或尿失禁者 可采取相应措施 必要时实施留置导尿 便秘者可酌情给予缓泻药物或灌肠 大便失禁者要保持床褥整洁 做好皮肤护理 35 4 保持各种导管通畅 36 5 维持肢体功能 37 第二节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 一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 二 抢救室管理 二 常用抢救技术 一 抢救工作管理 一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二 氧气吸入法 三 吸入法 四 洗胃法 五 人工呼吸使用 38 1 指定负责人2 制定方案3 配合抢救4 安排会诊 病例讨论分析5 分工明确 听从指挥6 位置合理7 及时整理核对 一 抢救工作组织管理 附图 39 1 2 7 3 4 5 6 抢救方位图 1 吸引器2 指示灯3 氧气4 呼吸机5 医生 主 6 护士 主 7 抢救车8 护士 辅 9 医生 辅 10 监护仪 10 9 8 40 二 抢救室管理 3 急救器械 2 抢救车抢救车内需准备急救药品 无菌物品和其它物品 1 抢救床以能升降的活动床为宜 另备胸外心脏按压板一块 41 二 抢救设备1 抢救室2 抢救床 42 急救器械 43 二 常用抢救技术 五 人工呼吸器使用法 二 氧气吸入法 三 吸痰法 四 洗胃法 一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44 一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目的 准备 操作步骤 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 又称为现场急救是心肺复苏术的初始急救技术 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徒手抢救 ABC步骤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A airway开放气道 breathing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 45 目的 1 恢复猝死病人的呼吸 循环功能 2 用人工的方法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 46 准备 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病人准备意识不清 无需特殊准备 3 用物准备有条件可备治疗盘 盘内放血压计 听诊器 手电筒 简易呼吸器 纱布数块 必要时准备胸外按压木板 脚踏凳 屏风等 4 环境准备就地抢救 不宜搬动 尽力创设宽敞 安静 光线适宜的环境条件 注意遮挡 尊重病人 避免影响其他病人 47 判断病情 B人工呼吸 求助呼救 A开放气道 效果判断 C心脏按压 安置体位 整理记录 操作步骤 48 判断病情 迅速判断 10s 意识 呼吸停止 看 胸廓 听 呼吸音 感觉 气流 颈动脉搏动消失 49 求助呼救 急呼他人协助抢救 50 安置体位 迅速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面 若病人卧于软床上 肩背下须垫胸外心脏按压木板 头后仰 头颈躯干平直 无扭曲 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51 开放气道 松解衣领 腰带 暴露操作部位 清除口鼻分泌物 呕吐物 异物等 52 人工呼吸 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 用于婴幼儿 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者 附图 53 口对口人工呼吸 仰面举颏法 托颈压额法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 54 心脏按压 左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 胸骨中 下1 3交界处 剑突以上2横指 按压深度 成人胸骨下陷3 5cm 按压频率 成人100次 min 按压和放松时间比 1 1 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比例 成人为2 30连续操作五个循环迅速观察判断一次 直至复苏为止 附图 55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56 效果判断 有效指标出现自主呼吸可扪及大动脉搏动 收缩压在60mmHg以上面色 口唇 甲床 皮肤 黏膜色泽转为红润散大的瞳孔缩小意识恢复 昏迷变浅 出现神经反射 57 整理记录 观察病情 实施进一步生命支持 用简易呼吸器或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加强护理 做好记录 58 1 遇有头颈 脊椎外伤者不宜抬颈或搬动 以免脊髓损伤 2 人工呼吸时要确保呼吸道通畅 吹气后 迅速将头转向病人胸的方向 避免吸入病人呼出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并观察病人呼吸情况 3 胸外心脏按压时力度要适宜 位置 手法要正确 两手手指不能触及病人胸壁 按压至最深处要稍做停顿 抬手时不可离开胸壁 以免移位 4 操作中途换人 不得使抢救中断时间超过5 7s 应在心脏按压 吹气间隙进行 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时 吹气应在放松按压的间歇进行 二人操作要配合默契 在未恢复自主心律前不能中断按压 5 实施复苏术中要准确评估病人情况 如意识状态 自主呼吸 皮肤黏膜温度及颜色变化 大动脉搏动 瞳孔变化等 6 遇有肋骨骨折 血气胸 心包填塞 心脏外伤等 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胸内心脏挤压术 注意事项 59 二 氧气吸入法 氧气吸入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病人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预防和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状态 60 二 氧气吸入法 2 氧气成份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方法 3 氧气筒内氧气可供时数计算公式 5 吸氧法 1 缺氧程度的判断 4 供氧装置 61 1 缺氧程度判断 62 1 氧气成份与吸氧浓度 无治疗价值 浓度低于25 安全用氧 在常压下40 60 氧中毒 高于60 的氧浓度 持续吸入时间超过1 2天 则会发生氧中毒 慢性呼吸衰竭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者 应低流量 低浓度持续给氧 2 氧气成份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方法 表现为眩晕 恶心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进行性呼吸困难等 为什么 63 缺氧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反射性地引起呼吸 高浓度给氧 缺氧的刺激作用消失 致呼吸抑制 二氧化碳滞留更为严重 发生二氧化碳麻醉 甚至呼吸停止 缺氧与二氧化碳滞留并存 低流量 低浓度持续给氧 64 2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方法 公式为 吸氧浓度 21 4 氧流量 L min 2 氧气成份 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方法 氧浓度与氧流量对照表 65 例 张先生 46岁 脑出血合并肺内感染 昏迷 眼睑不能闭合 痰多不能咳出 若给病人吸氧 氧流量为3L 分钟 其浓度为多少 请计算 吸氧浓度 21 4 3L min 33 66 3 氧气筒内氧气可供时数计算公式 氧流量 L min 60min 1kg cm2 氧气筒容积 L 压力表压力 kg cm2 5kg cm2 氧气供应时间 67 例 筒容积40L 压力表所指压力为95kg cm2 设病人氧流量3L 分 问筒内氧气可供氧几小时 答 40 95 5 3 60 20 h 68 4 供氧装置 1 中心管道供氧装置 3 氧气枕供氧装置 2 氧气筒与氧气表装置 69 70 71 1 中心管道供氧装置 由医院中心供氧站通过管道把氧气输送到各病区 门诊 急诊室的各病室 连接流量表和湿化瓶即可使用 72 2 氧气筒与氧气表装置 1 氧气筒 为圆柱形无缝钢筒 筒内高压达150kg cm2 容纳氧气约6000L 在筒的顶部有一总开关 可控制氧气的流出 顶部的侧面有一气门 可与氧气表相连 是氧气自筒中输出的途径 2 氧气表 由压力表 减压器 流量表 湿化瓶 安全阀组成 压力表可测知氧气筒内的压力 以kg cm2表示 减压器可将来自氧气筒内压力减低至2 3kg cm2 0 2 0 3Mpa 使流量平稳 保证安全 流量表测量氧气每分钟的流出量 用L min表示 以浮标上端平面所指刻度读数为标准 湿化瓶内盛蒸馏水或冷开水1 3 1 2 用来湿化氧气 以免呼吸道黏膜受到干燥气体的刺激 安全阀的作用是当氧气流量过大 压力过高时 内部活塞自行上推 使过多的氧气由四周的小孔流出 以保证用氧安全 3 装表法 将氧气表装在氧气筒上 以备急用 先将氧气筒安置在氧气支架上 打开总开关放出少量氧气吹去气门处灰尘 将氧气表接在氧气筒的气门上 略向后倾斜 用手初步旋紧螺帽 再用扳手旋紧 使氧气表垂直于地面 直立于氧气筒旁 连接湿化瓶 关闭流量表开关 打开总开关 再开流量表 检查氧气流出通畅 无漏气 关闭总开关及流量表 备用 4 卸表法 氧气筒内氧气用完后 应剩余5kg cm2 需将氧气表卸下 卸表时 先关闭总开关 再放出流量表内余气 关闭流量表 用左手托稳氧气表 右手持扳手旋松氧气表螺帽 再用手旋开 将氧气表卸下 卸表后 氧气筒标明 空 的标志 存放于指定地点 73 3 氧气枕供氧装置 74 5 吸氧法 双侧鼻导管吸氧法 单侧鼻导管吸氧法 鼻塞法 面罩法 头罩法 氧气帐法 附图 附图 准备 目的 方法 注意事项 75 76 77 目的 1 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 2 纠正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 78 准备 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病人准备了解吸氧的目的 注意事项 配合要点 3 用物准备供氧装置 治疗盘内放棉签 鼻导管 玻璃接管 安全别针 蒸馏水或冷开水 橡胶管 弯盘 小药杯或治疗碗内盛冷开水 用氧记录单 笔 必要时备胶布 4 环境准备温湿度适宜 安静整洁 禁止明火 避开热源 79 双侧鼻导管吸氧法操作步骤 核对解释 停用氧气 整理记录 插管固定 调节流量 清洁鼻腔 装表连接 80 核对解释 携用物至床前 核对床号 姓名 说明目的 取得合作 81 装表连接 将流量表插入床头中心管道供氧装置插孔内 湿化瓶盛蒸馏水或冷开水1 3 1 2满 连接好湿化瓶 82 清洁鼻腔 检查鼻腔黏膜及通气情况 棉签蘸水清洁鼻腔 连接鼻导管 83 调节流量 打开流量表 根据需要调节好流量 鼻导管蘸水湿润并检查鼻导管通畅 84 插管固定 将鼻导管轻轻插入双侧鼻孔约1 再将导管绕过耳后 固定于下颌处 松紧适宜 用安全别针固定于枕旁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用氧期间不可自行调节流量 85 整理记录 整理用物归位 洗手 记录用氧时间及氧流量 签名 86 停用氧气 先拔出鼻导管 再关闭流量表 帮助病人清洁鼻部 舒适体位 嘱休息 取下氧气表 整理用物归位 记录停用氧气时间 87 单侧鼻导管吸氧法操作步骤 停用氧气 整理记录 插管固定 连管调节 清洁鼻腔 核对解释 88 核对解释 推氧气筒 携用物至床前 核对 解释 说明目的 取得合作 89 清洁鼻腔 选择通畅的一侧鼻孔 棉签蘸水清洁鼻腔 90 连管调节 连接橡胶管和鼻导管 打开流量表 根据需要调节流量 91 插管固定 鼻导管蘸水湿润并检查是否通畅 测量插管长度 鼻尖至耳垂的2 3用胶布分别固定于鼻翼和面颊部 92 整理记录 整理用物归位 洗手 记录用氧时间及氧流量 签名 93 停用氧气 拔出鼻导管 关闭流量表 再关总开关 重开流量表 放出表内余气 再关闭流量表帮助病人清洁鼻部 嘱休息整理用物归位 记录停用氧气时间 94 鼻塞法 将鼻塞连接在供氧装置胶管上 检查是否通畅 调节好流量 轻轻插入鼻孔 固定 鼻塞大小以塞住鼻孔为宜 95 将面罩连接在供氧装置上 流量调至6 8L min 接好氧气 将面罩置于病人口鼻部 固定 面罩法 96 适用于新生儿 婴幼儿供氧 头罩法 97 氧气帐法 将氧气接于氧气进孔处 将病人头胸部置于氧气帐内给氧 因设备复杂 造价高 仅用于烧伤和新生儿抢救 98 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用氧安全 切实做好 四防 即 防震 防火 防热 防油 2 为保证用氧安全 使用氧气时 应先调节流量而后应用 停用氧气时应先拔出鼻导管 再关闭氧气开关 中途改变流量时 先将氧气和鼻导管分离 调节好流量后再连接上 以免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 损伤肺组织 用氧过程中注意观察 3 氧气筒内氧气不可用尽 压力表指针降至5kg cm2 即不可再用 未用或已用空的氧气筒 应分别悬挂 满 或 空 的标志 分开存放 99 高压氧仓高压氧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1837年在法国里昂建立相对完善的高气压舱 并开始治疗疾病 20世纪60年代初 福建医学院建成了我国第一台医用高压氧仓 目前医院使用的有大 中 小型氧舱 大型三舱七门式氧舱 由手术舱 治疗舱和过渡舱组成 可同时容纳数十人治疗 中型舱多为一舱二室四门式 可同时容纳数人治疗或进行急救 小型舱亦称单人氧舱 只能容纳1人治疗 高压氧舱通过向舱内输入高压氧或高压空气 使舱内形成一个高压环境 病人在舱内吸氧治疗 增加血液和组织中的氧储量 高压氧治疗必须经过加压 稳压吸氧 减压三个阶段 工作人员可与病人对话联络 还可通过窗 孔 观察病人反应 高压氧可以治疗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减压病等100余种疾病 也可对老年人进行保健治疗 知识拓展 100 三 吸痰法 吸痰法是用负压吸引的原理 经口 鼻或人工气道吸出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新生儿 危重 昏迷 麻醉未清醒 气管切开的病人 临床上常用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和电动吸引器作为动力源 101 三 吸痰法 1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2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痰法 3 注射器吸痰法 102 清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改善肺通气 促进呼吸功能 103 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病人准备了解吸痰目的 方法 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体位舒适 3 用物准备电动吸引器 主要由马达 偏心轮 气体滤过器 压力表 安全瓶 贮液瓶 连接管等组成 多项电源插座 治疗盘内放 无菌持物钳2把 有盖无菌容器3个 1个放12 14号无菌吸痰管数根 另2个盛无菌等渗盐水 弯盘 无菌纱布 玻璃接管 必要时备压舌板 开口器 舌钳 标本容器 盛有消毒液的浸泡筒 注射器等 4 环境准备光线充足 空气流通 温度适宜 附图 104 105 观察记录 冲管消毒 抽吸痰液 试吸检畅 安置体位 检查调压 核对解释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电动吸引器吸痰法 106 电动吸引器吸痰器 107 脚踏式吸引器 108 核对解释 携用物至床旁 核对床号 姓名 说明目的 取得合作 109 检查调压 检查吸引器电压与电源电压是否相符 接通电源 打开开关调节负压 成人为300 400mmHg 小儿 300mmHg 110 安置体位 将病人的头偏向操作者一侧 嘱病人张口 昏迷病人用开口器打开口腔 取下活动义齿 舌后坠者 用舌钳将舌拉出 评估口鼻腔黏膜及人工气道情况 痰液深度 性质和量 111 试吸检畅 连接吸痰管 吸生理盐水试通畅 112 抽吸痰液 操作要点负压 成人 40 53 3kpa儿童 39 9kpa婴幼儿 13 3 26 6kpa新生儿 13 3kpa 插入时免负压 从下往上提管 左右旋转退出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 退出后用生理冲洗吸痰管 113 冲管消毒 每次吸痰管退出后 应立即抽吸等渗盐水冲洗吸痰管及导管避免堵塞 吸痰结束 关闭吸引器开关及电源开关 取下吸痰管放入盛有消毒液的筒中 114 观察记录 用纱布擦净病人口周及面部 必要时做口腔护理 安置舒适体位 整理床单位 清醒病人要给予安抚并致谢 整理用物归位 洗手 记录吸痰时间 痰液性状 量 病人呼吸情况 115 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痰法 116 注射器吸痰法 117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天更换1 2次 吸痰管每次更换 勤做口腔护理 贮液瓶 安全瓶内的液体应及时倾倒 做好消毒处理 2 注意观察病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听到病人喉头有痰鸣音或排痰不畅应及时抽吸 痰液粘稠可配合叩背 雾化吸入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也可向气管内滴入少量等渗盐水或化痰药物 使痰液稀释 便于吸出 3 吸痰时 每次插入吸引时间 15s 人工气道者连续吸痰不可超过3次 以免引起缺氧 使用呼吸机或缺氧严重者 吸痰前后可根据病情增加氧流量 4 为婴幼儿吸痰时 吸痰管要细 动作要轻 负压要小 以免损伤黏膜 注意事项 118 四 洗胃法 准备 操作步骤 洗胃法是让病人口服引吐或将洗胃导管由口腔或鼻腔插入胃内灌入洗胃溶液反复冲洗并排除胃内容物的方法 注意事项 常见药物中毒的灌洗液和禁忌药物 119 目的 解毒清除胃内有毒物或刺激物 减少毒物吸收 减轻胃黏膜水肿清除幽门梗阻病人胃内滞留食物 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 为手术或某些检查做准备如食管下段 胃 十二指肠术前准备 120 准备 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 洗手 戴口罩 2 病人准备了解目的 方法 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取合适体位 围好围裙 3 用物准备 1 口服催吐法 治疗盘内放量杯 饮水杯 压舌板 毛巾 围裙 水温计 弯盘 治疗车下放治疗碗 水桶2只 分别盛25 38 洗胃液10000 20000ml和污水 2 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洗胃机及装置 多项电源插座 治疗盘内放胃管 水温计 量杯 润滑油 开口器 牙垫 压舌板 舌钳 棉签 胶布 治疗车下放治疗碗 水桶2只 分别盛25 38 洗胃液10000 20000ml和污水 3 电动吸引器洗胃法 电动吸引器 输液架 输液瓶 输液器 止血钳 Y型三通管 其余同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4 环境准备整洁 安静 温度适宜 必要时屏风遮挡 121 口服催吐法 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电动吸引器洗胃法 漏斗胃管洗胃法 四 洗胃法 122 口服催吐法操作步骤 观察记录协助病人漱口 整理用物 记录洗胃时间 洗胃液的名称 量及呕吐物的性质 颜色 气味 量及病人的一般情况等 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适用于清醒合作的病人 核对解释携用物至床旁 核对解释 说明目的 取得合作 安置体位病人取坐位 戴围裙 污水桶放于病人坐位前 口服催吐嘱病人自饮大量灌洗液后引吐 不易吐出时 用压舌板压其舌根引吐 如此反复 直至吐出的灌洗液澄清无味 123 自动洗胃机洗胃法操作步骤 检查连管 安置卧位 插管洗胃 拔管整理 观察记录 将三根橡胶管分别与机器的药管 进液口 胃管 污水管 排液口 相连 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 中毒较重者取左侧卧位 由口腔插入约55 60cm 前额发际至剑突 先吸出胃内容物 再对胃进行冲洗每次入量300 500ml 整理用物归位 洗手 记录洗胃的时间 灌洗液的名称 量及吸出液 呕吐物 的量 性状 颜色 气味 病人情况等 核对解释 附图 124 下一幅 125 126 电动吸引器洗胃法操作步骤 电动吸引器洗胃法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进行洗胃的方法 接通电源后 检查吸引器功能 夹闭导管 输液瓶内倒入灌洗液 将瓶挂于输液架上 病人准备 插胃管 同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将输液管与病人胃管相连 打开吸引器 吸出胃内容物 打开输液导管 使液体流入胃内300 500ml 夹闭导管 打开吸引器 负压保持在100mmHg左右 吸出灌洗液 如此反复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 拔管整理同自动洗胃机洗胃法 附图 127 调节夹 128 漏斗胃管洗胃法是利用虹吸原理 将洗胃液灌入胃内后再引出的方法 附图 漏斗胃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