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doc_第1页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doc_第2页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门峡水利工程案例分析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1955年德国的水利专家到现场勘测后曾断言,“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在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 1956年,“苏联老大哥”的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完成,三门峡工程不可逆转地启动了。 大错由此铸成。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徒。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未也能消除。主要任务: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这样,黄河洪水的灾害即可以完全避免,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自然解除。 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调节黄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万亩,远景灌溉7500万亩。 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 改善下游航运。 结论:巨大的综合效益(与三十多年后的三峡大坝论证结论相同)严重问题但是,有两个严重问题是该规划报告难于回避的: 水库将淹没农田207万亩,移民60万。 泥沙淤积。虽然预留拦沙库容147亿立方米(总库容的25),若不计上游的减沙效益,水库寿命只有2530年。 这个由计算而得出的数目触目惊心。2530年后,黄河在三门峡处梗阻,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目标集中到“上游减沙”上。只要黄河上游不再来沙,水库淤积的问题岂不就不再是问题?三门峡的捷报1961年4月,大坝筑到了计划高程353米。10个月后,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试运转,从表面看,工程建设按设计完成。被大坝拦阻的河水静止下来,泥沙沉到了库底。没了泥沙的河水从泄水孔流出,坝外实现了“黄河清”。报纸照例大报喜。但在三门峡主事的几位,却是怎么也喜不起来的,因为不但移民的燃眉之急并未解决,在这自蓄水以来一年半的时间里,十五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三门峡到潼关的河道里,把潼关河床抬高了45米。从秦岭下来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本来流得好好的,此时已变成“来水宣泻不畅”,弄得从无水患的渭河两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 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浸没,老百姓只见自己的土地年年减产,不知原因何在?他们的土地实则因为水库蓄水已盐碱化,甚至沼泽化。最糟糕的问题是,河床的“翘尾巴”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己威胁到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 1962年3月,水电部不得不在郑州召开会议,将美妙的“黄河清”暂时放在一边,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当初定的“拦蓄上游全部来沙”改为“滞洪排沙”。水位不得不降低。而失去了大水头,第一台1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刚刚披红褂彩地发电不足一个月,便已没有了用武之地,后来只好被拆迁到湖北的丹江口电站去。 运用方式作了180度大转弯之后,淤积有所减缓,但因泄水底洞底槛高,泄流量还是太小,“翘尾巴”淤积继续向上游发展,潼关河床已抬高,造成渭河、洛河、黄河淤积连锁反应。受害严重的陕西省再也不能再容忍下去,在1962召开的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坝前水位降到315米以下,泄洪闸门全部开启换句话说,就是让黄河按照原来没有大坝的方式流!水库淹没损失还未谈到那个最敏感从而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水库淹没损失。最初按360米设计时,要淹没耕地333万亩,迁移90万人;后来,1958年,周恩来总理遏制住苏式豪迈,将初期水位运用定为335米时,还要淹没耕地856万亩,移民3189万人;后来,库区塌岸发生,移民又增加了849万人,实际总数达4038万人。他们当中,迁往宁夏、甘肃敦煌等偏远地区的共399万人,由于水土不服,曾多次迁来迁去,现已大部迁回。由关中平原迁往山区旱塬、沟壑区的1211万人,也因无法生产而迁回原地。 这世代居住在富庶河谷平原地带的几十万人,20多年来毁家远迁、困苦辗转。他们为返回家园而进行的斗争一直在持续。最终,因为三门峡大坝降低了原来的蓄水高程,他们才得以回到家乡。可他们原本世代耕种的肥沃土地已被黄河泥沙厚厚地覆盖。许多地方,已经被军队和国营农村捷足先登地占据。他们又不得不开展旷日持久的斗争,要求退还他们被占据的土地。直接经济三门峡工程的成败,在中国至今不容许公开切实讨论。不过帐总是需要算的。先让我们看损失: 高坝工程低坝运用,这意味着,仅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两次改建,包括至今还在修补那些磨损的洞和水轮机的费用; 多淹没的耕地和毁坏的耕地; 当时多迁移的30多万人和后来返迁的15万人; 抬高水位引起的良田盐碱化而导致的减产;在“蓄水拦沙”时期,因下放清水而冲刷了的下游生产堤内的良田; 这些,最保守的估计,不下百亿。环境破坏再看对环境的破坏: 由于水库周围地下水位提高造成耕地盐碱化50多万亩; 由于水库蓄水导致塌岸而损失的耕地; 毁掉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 还不必说时间上的失误:如果将这些人力、物力、财力投到黄河下游的堤防加固和其他有效的水利设施;投入到交通和通讯系统;投入到教育与文化设施;哪怕仅仅投入到黄河上中下游的水上保持、植树造林、防护与灌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