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doc_第1页
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doc_第2页
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doc_第3页
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doc_第4页
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摘 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问题。本文的目标是从抄袭行为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着手,通过对独创性标准和“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等著作权法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并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环境、情节等构成要素在个案里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等问题,为寻求相对合理的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标准和方法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针对抄袭行为的概念与表现形式的分析。所谓“抄袭行为”,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使用或者将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添头加尾后作为自己作品发表或者使用。文学作品的抄袭行为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字面型抄袭和解构型抄袭两大基本类型,其中字面型抄袭是昀为传统和常见的类型,其特征是将他人作 品的全部或部分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或将他人的作品在词语上、语句稍作改变,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种类型的抄袭相对容易判断。解构型抄袭是指对原作者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分解,主要的作法是“借用”原作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设置。这种“借用”一般是采用与原作基本相同的人物设置,如将主要人物改名换姓而保留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工作和感情经历,采用与原作者基本相同的故事脉络和情节发展安排。这种解构型抄袭的方式十分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对其是否构成抄袭的认定比较复杂。本文将把这种解构型抄袭方式作为重点进行研究。文学作品抄袭的正确认定依赖于对著作权法中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概念、重要原理及相互关系做详细深入的认识。 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独创性标准和“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等著作权法基本理论的比较研究和分析。首先,通过对中外各国法律文件和司法实践中所确立的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独创性判定标准的共同之处在于,所有国家均要求作品必须具备独创性才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1 而都不要求作品必须是新颖的或是惟一的,均强调作品应来源于作者,而不是对其他作品的抄袭或者复制。在传统的文学、艺术等类型作品的独创性判定上都包含了两个基本要求:作品必须由作者“独立创作”和作者的创作劳动必须体现“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应从“独立创作”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两方面进行考量。 其次 ,第二部分又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本文通过从词义解释、法律文件和判例法等角度对 “思想”与“表达”的区分进行研究。作者认为,“思想”和“表达”是一对相对立的、类似于界限或范围的概念,与“思想”和“表达”在词义上解释的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无论是法律文件中的列举式规定还是判例法中的测试法,都难以对“思想”与“表达”清晰的区分。由于“思想”与“表达”含义及范围的模糊性,单独运用“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难以对文学作品是否存在抄袭做出令人信服的认定。因此,在文学作品侵权认定中应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与独创性标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本文第三部分重点在于研究关于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方法。首先,作者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司法实践中的审判经验,把司法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与表现二分法”与独创性理论、“通用元素”以及“公共领域”等理论对文学作品抄袭案件进行判定的方法总结和归纳为“综合判定法”。作者认为,这种“综合判定法”正是审理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案件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另外,作者认为法官其实是在个案中基于对“情节”等概念的不同理解而对这些文学作品构成要素是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所做出的判断。所以,作者根据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认定案件的特点,将文学作品大致解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三大构成要素,并从概念界定和划分着手对这些文学作品构成要素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进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文学作品间实质相似的判断是整个认定抄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实质相似判断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实质相似判断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部分比较法和整体比较法。通过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法官的判决结果主要取决于其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和“独创性”标准等著作权法基本理论的正确理解应用和对文学作品构成要素如“情节”和“人物”等词语在个案中所代表的真实含义的判断,采取整体比较法更有利于对文学作品著作权的保护。2 昀后,作者结合对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特点和对 相关著作权法相关理论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同类案件审判方法提出了几点尝试性的建议。本文认为,思想与表达两分法与我国的著作权法体系之间不存在着冲突,法官应将“思想与表达二分法”与独创性标准、“通用元素”以及“公共领域”等理论相结合对案件进行判定的方法作为指导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案件的基本方法,并汲取著作权领域各种行之有效的审判思路和方法,在判决中勇于运用这些理论对案件进行说理分析,而不是刻意对“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则进行回避。关键词:抄袭;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独创性标准 3 Abstract The o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recogni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begi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and to analyze the elementary theories on copyright law such as the original standard and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shall carry out a research on how should we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se elementary theories to decide whether these factors in the literary works such as the character, environment, and plot in the case belong to the protection extent of copyright law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cogni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in order to seek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standard and method for the recogni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and make some experimental discussions and the analysis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aims at an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plagiarism. The so-called plagiarism refers to take others work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as ones own to publish, to use, or to change the external appearances of peoples work, to add something new in the beginning or at the back as ones own works. The manifesta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he wording plagiarism and structural plagiarism. The wording plagiarism is the most traditional and the common type. Its characteristic is completely or partially to directly duplicate other peoples work in his own works or to make some slight changes in sentences and expressions, and then utilize into his own works. This type of plagiarism is relatively easy to judge. The structural plagiarism refers to decompose literary work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with the main method of “borrowing” the original character, the plot and the environment establishment. This kind of “borrow” generally uses the same character establishment to the original work and adopts the same story and plot development arrangement with the original author by changing the name of the main character1 while maintaining its family background, its character and its work and sentimental experience. This kind of plagiarism is secret and fraudulent and is quite complex to recognize. This thesis shall pay its much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is type of plagiarism. A correct recognition on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depends on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pyright law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a detailed and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ed concepts,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the copyright law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ut a comparabl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elementary theory of copyright law in two aspects: the original standard and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First, through a comparison on the originality determination standard established by legal documen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untries and the judicial practice, we can see that the common ground of these countries on the originality determination standard lies in a fact that all countries request the work to bear originality to be able to receive the copyright law protection, but they does not request the work to be novel or exclusiv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tress the works must originate from the author, but is not plagiarism or duplication of others works. In the recognition of originality of traditional work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art, there are two fundamental factors, namely independent creation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we must judge the “originality” of literary works from the above two aspects. But, as the original standard doesnt take whether the same or similar part of a works belongs to thought or manifest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result of recognition may go against with the universally accepted elementary theory of copyright system that “the copyright law only protects the expression of a work, but does not protect the idea displayed in it” Next, the second part also carries out an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This article shall conduct a research on distinction of “idea” and “expression” from the word meaning explanation, from the legal documents and case-law. From the view of the author, the legal term “idea” and “expression” is a concep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boundary or2 the scope. They dont have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 with the two terms in the word meaning. Neither the enumerative stipulations of the written law nor the test method of the case-law can have a clear distinction on the two terms. Due to the fuzziness of the 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idea” and “expression”, it is hard to make a persuasive recognition of whether a literary works in plagiarism or not by utilizing the “idea/ expression dichotomy” rules alon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work right infringement recognition, we must unify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with the original standard togetherThe third part of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on discussing the method to recognize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Firs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rial experience in judicature practice of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e summarizes the method to recognize plagiarism in judicial practi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thought and expression dichotomy”, the original theory, “the general element” theory, as well as “the public domain” and so on as his own theory with the name of “the comprehensive criter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kind of “the comprehensive criterion” is the best way to hear and decide the case on the recognition of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In addition, from the point of the author, the judges job is to make a judgment of whether the integrant of a works bear the protection by the copyright law from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plot” in each cas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case on the plagiarism on literary works, the author approximately divides the literary work into three integrant parts, namely the character, the plot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he carries analysis and summary on whether these elements belong to protection extent of copyright law from the concept limits and divisionIt is an important perio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plagiarism recognition to judge the substantive similarity of literary works. This thesis has carried on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substantive similarity judgment method. The substantive similar judgment methods may divide into two kinds: partial comparison test and overall comparison test.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judges ruling is mainly decided by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s and application of the3 copyright law elementary theory such as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and the “originality” standard as well as by the judgment of what does the integrant part like “the plot” and “the character” means in each case. So, it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adopt the overall comparison test for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to the literary worksFinally, the author unifies conclus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orks plagiarism and research on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opyright law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points of experimental proposal to similar cases in hearing method in ChinaAccording to this article, no confliction exists between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and Chinas copyright law system. Judge should take the method to recognize plagiarism in judicial practice o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the original theory, “the general element” theory, as well as “the public domain” and so on as their basic means. Besides, they should take in the effective means in the copyright law field. Further more, they should bravely utilize the theories in each case to analysis instead of painstakingly evading the principle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dichotomy” Key word: the doctrine of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original standard4 目 录引 言 1 第1 章 概 述3 1.1抄袭的概念界定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3 1.1.1 抄袭行为概念界定3 1.1.2 文学作品中抄袭行为的表现形式4 1.2 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认定的研究路径. 6 第2 章 与文学作品抄袭认定相关的著作权基本理论8 2.1 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比较研究8 2.1.1 外国对作品独创性的判定标准. 9 2.1.2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独创性标准 13 2.1.3 独创性标准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14 2.2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16 2.2.1 思想与表达二分法概述 16 2.2.2 思想(idea)与表达(expression)含义及范围的区分17 第3 章 文学作品抄袭的认定方法23 3.1 “综合判定法”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23 3.2 文学作品中构成元素的著作权保护范围26 3.2.1 司法实践中对文学作品构成要素的认定. 26 3.2.2 文学作品构成要素的概念界定与归属判断的方法27 3.3 实质相似判断方法的选择31 3.4 对我国同类案件审判方法上的建议 33 结 语35 参考文献 37 致 谢401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引 言 创造在社会进步中居于源泉和核心的地位, 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访问俄罗斯期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来的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其中不但包含着作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为了鼓励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繁荣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与促进科学的发展,国家通过著作权法来对作者因创作而产生的著作权予以法律保护,以维护作者的人格利益和赖以生存的经济利益,严禁任何人剽窃、抄袭他人的作品。但是,文学作品抄袭现象自古有之,虽然历来受到道德的谴责,但时至今日不但屡禁不绝反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名利二字。 在如今的文学创作中,抄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许多被侵权的作者开始将抄袭者告上法庭。然而,目前我国在立法上对于文学作品抄袭的规定还很不完善,司法实践上各地法院认定侵权的标准也各有不同, 要对文学作品抄袭行为做出准确的、令人信服的认定仍然需要法官在个案中运用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和其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来做出判断。 在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认定的案件中,法官通常会应用到“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和独创性标准等著作权法基本理论来对涉案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比较。然而,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到底哪些属于受著作权保护的“表达”,哪些又属于不受保护的“思想”范畴呢?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要素的独创性标准该如何衡量?在案件认定中,应该采用“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原理来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要素进行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的划分,还是采用独创性标准?在对两部文学作品进行实质相似判断的时候,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比较方法更为合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认定案件的审判质量,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本文将从抄袭行为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着手,立足于对独创性标准和“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等著作权法基本理论的比较研究,并运用这些理论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环境、情节等构成要素逐个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以期回答上述问题。2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第1章 概 述 抄袭行为历来有之,我国自古就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这种行为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近年来,在文坛以至于学界抄袭案件频频曝光。但是,从目前我国的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上看,立法上还没有明确具体的抄袭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上各地法院认定侵权的标准也各有不同。本文拟对此类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案件在认定标准和方法上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以求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1.1抄袭的概念界定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在文学艺术领域昀常见的著作权侵权方式是对 受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抄袭,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作者的精神权利,也损害了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还欺骗了公众,所以历来受到人们的严厉谴责。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许多抄袭者开始被告上法庭。如“王天成诉周叶中剽窃案”、“成君忆水煮三国部分抄袭案”等等,而“庄羽诉郭敬明著作权侵权一案”更被各大媒体炒的沸沸扬扬,话题不仅围绕抄袭行为本身的判定,还掺杂着80后一代的道德取向、偶像崇拜等诸多争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进行认定还是非常复杂的。下面作者从抄袭行为的概念与表现形式两方面入手,试对抄袭行为进行初步的界定。 1.1.1 抄袭行为概念界定 首先,我们从语义上分析抄袭的概念。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抄3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1袭”是指“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而“剽”为抢劫、掠夺,2“窃”为偷。“剽窃”即抄袭窃取(别人的著作)。在辞源中,对“抄袭”的解释是“剽窃他人著作以为己作”,而 “剽窃”的解释为“窃取别人的文章3以为己作。” 在英语里,抄袭、剽窃均称之为“plagiarize”。可见,在汉语和英语中“剽窃”、“抄袭”为同义语,都是指把别人的著作或语句抄来当作自己的。 我国 1990 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 46 条第一项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的,: (一)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由此可见我国 1990 年著作权法将剽窃、抄袭他人作品规定为侵权行为,把抄袭和剽窃视为近义,但把剽窃与抄袭并列,易使人误以为二者含义有别。 在2001年 10月27日通过的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删除了“抄袭”一词,改为“剽窃他人作品”为侵权行为。所以,从我国立法上看,剽窃与抄袭所指的应该是相同的行为。但是著作权法一直未对这两个法律用语做出明确解释。 通常认为,抄袭与剽窃在形式和后果上差异不大,均指将他人的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自己的作品发表、使用或者将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添头加尾后作为自己作品发表或者使用。虽然在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删除了“抄袭”一词而改用“剽窃”,但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在原告的起诉书中还是法院的判决书中一般仍使用“抄袭”一词而不用“剽窃”,另外“抄袭”与“剽窃”虽为同意,但“抄袭”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更加广泛。所以,本文在论述时仍使用“抄袭”一词。 1.1.2 文学作品中抄袭行为的表现形式 从司法实践看,抄袭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抄袭行为的对象而言,可能是已发表的作品,也可能是尚未发表的作品;就抄袭、剽窃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可能是他人作品的全部,也可能是他人作品的部分,甚至可能是他人作品的独创观点等。但从总体来说,抄袭行为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字面型抄袭和解1见: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 145页。 2同(1),第 971页。 3见:辞源(修订第一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4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构型抄袭两大基本类型,以下将对这两类抄袭行为分别列举。 1、字面型抄袭 字面型抄袭是昀为传统和常见的类型,其特征 是将他人的作品的全部或部分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作品当中或将他人的作品在词语上、语句稍作改变,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照抄原作全文或将部分段落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中。此类型抄袭是指抄袭者对原作基本不进行字面上的改动,只是将署名改成自己的名字。对于抄袭者来说,可谓是“经济方便”。对原作逐字逐句的抄袭是著作权法所不允许的,是侵犯原作者著作权的行为。但是,将原作部分段落中的文字逐字逐句的“借用”是否侵犯原作者著作权,要根据作品类型和被复制部分文字内容的性质而定。比如说,在科学著作、学术论文中,被复制的部分文字内容可能属于对原作的引用,对于引用的文字需要准确表明其引用的出处和作者,否则将有抄袭的嫌疑。而在文学作品中(戏剧和小说等),这种行为基本上不存在引用或合理使用的可能,一般来讲难以摆脱抄袭的嫌疑。 第二种,将原作中的部分语句稍作改变或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中。此类型抄袭是否构成抄袭的判断更为复杂。如果将被复制的部分属于“公有领域”的范畴,则这种语句上的相同或相似不能被认定为抄袭。而如果这种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上恰好是科学著作、学术论文中的核心观点或研究结论,则基本上可以认定为抄袭。在文学作品中,将原作中的部分语句稍作改变或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作品中的文字数量越多,则被认定为侵权的可能性越大。 2、解构型抄袭 从对文学作品构成的角度看,文学作品大致可以分解为人物、情节、环境三大构成要素。解构型抄袭是指对原作者文学作品进行重新分解,主要的作法是“借用”原作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设置。这种“借用”一般是采用与原作基本相同的人物设置,如将主要人物改名换姓而保留其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工作和感情经历,采用与原作者基本相同的故事脉络和情节发展安排。这种解构型抄袭的抄袭十分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法官需要综合应用著作权法的各种标准和原则(如独创性标准和思想与表达二分法)对涉案的文学作品进行整体上的比较 ,对其是否构成抄袭的认定比较复杂。近年来的文学作品抄袭案件中多为这种抄袭方式。虽然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抄袭形式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5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大致的划分和列举,但在具体的案件审理中,要正确认定涉案的文学作品是否构成抄袭仍然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 1.2 文学作品抄袭行为认定的研究路径 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案件中,对于被告是否抄袭了原告的作品这个问题的认定要分步进行。 第一步要着眼于事实的调查和判定,即明确涉案的文学作品各自的表现形式和构成元素,创作完成时间等事实,并判断被诉作者是否有“接触”原告作品的可能。 第二步要做的是,对原告在起诉书中所列举的被“抄袭”的部分如情节、人物、环境等文学作品构成要素究竟属于作品的思想还是表达进行区分,具体判断这些部分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由于著作权法不保护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只保护作品的表达,而所以当侵权纠纷发生时,被告往往以对方作品被自己使用的部分属于“思想”的范畴,并不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作为抗辩理由。所以著作权法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文学作品中的各种构成元素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等问题,是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必须弄清的问题。要弄清这一问题,就要对思想表达两分法原则和独创性标准等著作权法的基本理论与其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并应用这些重要的基本原则,进而对涉案文学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究竟属于思想还是表达进行准确地区分。 第三步,对涉案文学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究竟属于思想还是表达进行区分之后,还要根据独创性原则等著作权法基本原理对涉案文学作品的相似部分进行比较,判断二者是否存在实质相似,昀后根据得出的结论判定被告是否侵权。 以上三步便是作者对文学作品抄袭认定问题的研究思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对与文学作品抄袭认定相关的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在认定标准和方法上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由于文学作品抄袭认定问题的复杂性和本人能力的局限性,本文不可能就对所有的文学作品抄袭认定问题得6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出一个具体完善的标准和方法,只能借助于浅薄的探索和有欠成熟的观点对各种具体的现象进行相对合理的归位。7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第2章 与文学作品抄袭认定相关的著作权基本理论 文学作品抄袭的正确认定依赖于对著作权法中的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概念、重要原理及相互关系做详细深入的认识。 在“庄羽诉郭敬明侵犯著作权案”中,法官先将涉案的文学作品分解成“人4物、情节、主要情节、一般情节、人物特征与人物关系、语句” 等元素,然后运用独创性标准认定“这些人物与故事情节和语句一起成为了著作权法保护的5对象”。可见,对文学作品中构成元素是否具有独创性的认定是文学作品抄袭认定案件中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作品通常可以划分为“思想”和思想的“表达”两部分。那么,作品的思想与表达是否只要具有独创性就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呢?即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法官们通常会应用到著作权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思想与表达两分法”进行解释。 因此,本部分将从独创性标准和“思想与表达二分法”着手对著作权法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为在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正确理解并应用这些重要的基本原则奠定理论基础。 2.1 作品独创性判定标准比较研究 独创性, 也称为原创性, 是著作权法特有的概念。国内外在著作权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 独创性是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著作权的实质要件,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抄袭认定中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4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高民终字第 539号,北京法院网。 5同(4)8论文学作品抄袭行为的认定 2.1.1 外国对作品独创性的判定标准 纵观国外主要国家的著作权立法和司法实践, 关于作品的独创性主要有四种判断标准。总的来看,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由于法律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关于独创性标准之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明显不同。即使在同一法系内部, 同为普通法系的英国和美国对独创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大陆法系的代表国家法国和德国在独创性判断上也是相异其趣。 1、两大法系四种主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1)独立完成+足够投入(劳动、技巧、资金)?英国法中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独创性一词,在英美法系国家著作权法中的英文表述为 originality”。英国早期的版权法, 从 1709 年安娜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