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跨媒体传 播环境 下阅读 方式转 变研究研究生姓名 李胜伟指 导 教 师 姓 名 吴培华专 业 名 称 传播学研 究 方 向 编辑出版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3 年 4 月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中文 摘要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研究 中文摘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改 变 了 媒 体 的传 播 方 式 。 与 此同时,阅读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纸质阅读转变成屏幕阅读 、 网络阅读以及 微阅读, 由繁琐而复杂转 向快捷 。正因如此 , 编 辑 出 版业 正 面 临 着 更 大 的机遇 和 挑 战 。跨媒体 传 播 融合 了 文本传播、电子信息传播以及语言传播 等传播形 式, 因此, 跨媒体传播改变 了人们信息接受方式, 阅读方式 也随之发生变化 。跨媒体 传播环境下, 读者 一方面拥有 了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另外一方面阅读的 体验程度 也发生了变化 。 巨大的信息资源和 多种多样 的阅读体验加 深 了 阅 读 的 内涵 体 验 , 同 时 跨 媒体 传播可以充分地实现 阅 读资 源 的 整 合与利用。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 背景和意义 、 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 研究 内容和方法;第二章 首先对跨媒体 传播、 跨媒体出版 及其阅读之间关系进行归纳辨析, 并对阅读方式转变的跨媒体传播这一 背 景 进 行 了分析 ;第三章是 论述了 跨 媒体 传播环境下读者 阅读方式转变 的表现以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则提出了跨媒体 传播环境 下阅读 方式转变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改进 的建议。关键 词: 跨媒体传播 阅读方式 转变 跨媒体 出版 读者习惯作 者:李胜伟 指导 老师:吴培华I Abstract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ange of Reading Under Cross Media Environment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ange of Reading Under Cross Media Environment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mode of media transmission. Meanwhile, more and more people resort to the devicesof nonlinear reading, screen reading and micro reading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way. Thus, the way of reading has been changing from the tedious and complicated to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Accompanied with this trend,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been facinggrea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centralizes on text communic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a single formIt has changed the way people receiv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way of reading. Through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readers not only have a more abundant resource of reading and much more ways of gett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obtain a new deeper experience of reading. W ha t s more,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can fully imize read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The present thesis will giv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s in the first chapter.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thesis will make an inductive analysis of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cross media publishing,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reading. This chapter offers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overall background of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Then the nex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reading mode changing and the problems occurring in this transmission. And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research proposes some principle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ading mode under the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circumstanceKeywords: Cross media communication, Cross-media publishing, The change of reading , Writtenby: Li Shengwei Supervised by: Wu PeihuaII目录 第 1 章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2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2.1 国外研究动态 2 1.2.2 国内研究动态 4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7 1.3.1 研究内容7 1.3.2 研究方法7 第 2 章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基 本概念和 背景分析. 8 2.1 跨媒体 传播及相关概念辨析8 2.1.1 跨媒体传播. 8 2.1.2 跨媒体出版. 9 2.1.3 跨媒体传播、跨媒体出版与阅读的关系. 10 2.2 跨媒体环境下 阅读 方式转变的 背景分析. 12 2.2.1 媒体文化的多元交织. 12 2.2.2 跨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14 2.2.3 网络媒体对 传统媒体的冲击16 2.2.4 读者的阅读习惯差异 性变化17 第 3 章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表 现及问题 分析 19 3.1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表现. 19 3.1.1 读者文化素养和文化层次再次构建19 3.1.2 阅读方式的变化 20 3.1.3 文化消费引领阅读方式转变 22 3.2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问题分 析 25 3.2.1 泛文化背景下阅读市场的价值观迷失25 3.2.2 阅读的“快餐化”和“浅阅读”现象26 3.2.3 阅读市场的 “星化”和“神化”现象28 3.2.4 阅读市场的过度 娱乐化和 功利性 29 第 4 章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指 导 原则和 改进建议31 4.1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指导原 则 31 4.1.1 以人为本 31 4.1.2 商业化. 32 4.1.3 关注社会价值. 32 4.2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改进建 议 33 4.2.1 构建跨媒体阅读的文化引领机制 33 4.2.2 改善阅读习惯和内化阅读物的价值34 4.2.3 “跨媒体出版是一种策略”35 结语 37 参考文献. 38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0 后记 41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 式 转变 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第 1 章 绪 论 阅读方式的转变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络的普及、阅读资源增加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生的。在跨媒体 传播的背景下,阅读方式的转变为当前的编辑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数 字 技 术的发 展 与 传 统 出 版 行 业 相 结合 导 致 新 的出版形式出现, 以及各种不同形式的出版物的产生。 在新媒体相关产业群体崛起的背后,新型传播理念大放异彩。Web2.0 理念融入了社会资本、互联网社会化应用、长尾理论等 , 强调以互联网作为平台,并善 于利用 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并通过 用户的体验和感觉 来达到 信 息传播效果。2012 年“ 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 调查”显示, 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0 年均有不同 程度的上升,呈较快增长势头。 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电波媒介的时长均有所减少, 但上网和接触手机阅读、 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 其中, 手机 阅读人群增长迅速, 每日手机阅读时长近 40 分钟。 在上述情况下,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通过 对跨媒体传播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以及 当前跨媒体 传播这一大环境进行分析, 概括了读者 阅读方式转变 的基本现状 , 并分析 了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终提出这种转变需要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1.1 研究 背景及 意义 随 着各 种 新 媒体的 兴起 ,阅 读方式 也随 之发生转 变 , 而针 对阅读 方式 转变 的研 究在 新 的 文 化 背 景 下 显 得 尤 其 重 要 。 因 此 , 本 研 究 具 有 以 下 的 研 究 背 景 、 目 的 和 意 义 。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生活方式与信息交流、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方式,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人们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今天,现代人的阅读方 式 通 过 多 媒体和 超 文 本 的 格 式 来 进 行 ,而 阅 读 受 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也在 潜移默化地影响 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出版发展的关键, 出版的每一 次重大飞跃都直接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 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出版的影响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并呈现加/0. .6html1 第 1 章 绪 论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速度发展的态势” 因此,与数字技术 和网络技 术相结合的跨媒体出 版被强调到了前所 未 有 的 高 度 。 跨 媒 体 出 版 的 概 念 、 范 畴 、 产 业 化 、 市 场 化 等 多 成 为 各 种 高 峰 论坛、学术会议、大众传媒的熟悉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出版传统的国家来 说 , 如 何 推 动 传 统 出 版 向 跨 媒 体 出 版 转 型 , 如 何 保 持 跨 媒 体 出 版 持 续 的 发 展 活力,不仅意味着确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兴奋点,而且也意味着 维 护整 个 国 家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出 版 转型 的 改 变 一 方 面 加快了 跨 媒 体 出 版 的 发 展 , 另一 方 面 在 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上,读者对传统文本的审读更加注重 互 动 性 和 多 样 性。 在此基础上,读者对跨媒体 传播 这种 全 新 的 传 播 方 式必须 有 所 选 择 和 保 留 ; 跨 媒体 阅 读 的 研究是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演进的 。 在此期间 ,网络资源 的急剧增长 无限增强了阅读资源的内涵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也演变出来了 种类繁多 的 阅 读方 式 。 对 于新兴阅读方式的冲击,如何合理地在现代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把握尺度、做出正确取舍,对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1.2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将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 、 进一步辨析了跨媒体、阅读方式、跨媒体出版之间的概念以及关系;第二 、 理清了整个跨媒体传播的大背景, 并归纳了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基本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第三、 提出了跨媒体 传播环境下 阅读方式转变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 改 进建议 。跨媒体 传 播 环 境 下 的读 者 一方面拥有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 其 阅 读的深 度 也 发 生 了 重 大 的 变 化, 这些 加剧了 读者的阅读感受和深层体验。 同时 , 也将更 多的信息能量通过跨媒体 传播这种方式转化成阅读资源的整合与完善利用。 1.2 国内 外研究 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 态 国外 对于阅读方式 转变 的 研究 起步较早 , 而 且理 论 也 相 对 完 善 。 随 着 跨 媒 体 传播 的产生 和 发 展 , 阅 读 方 式 的 转 变 也 逐 渐 地 与 文 化 环 境 、 文 化 习 惯 相 互 关 联 了 起来,国外媒体的发展一方面注重媒体的 内 在属 性 的 发展,另外一方面注重培养读者文化 的交互体验 , 使 之 在阅 读 过 程 中 能 够 产生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联 动 , 这就完成了媒体周蔚 华. 网络 出版 的兴 起与 出版 的范 式转 换J . 中 国人 民 大学 学报 ,200205 .2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 式 转变 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与读者在跨媒体 传播环境 下的阅读习惯 的转变 。 国外早期 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如英尼斯 (Harold Innis)的传媒时空偏向理论 , 麦克卢汉 (Marshall MacLuhan ) 的 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 (1964 年)和媒介即讯息 (1967)等。 随着媒介 技术的发展 以及媒介 融合的影响 , 新媒体的研究也相继开始 。P ?格尔德马克 于 1967 年首次提出了 “新媒体 ” (New Media)。 近年来,有关数字出版的相关研究也日渐深入 , 跨媒体传播中的各种媒体形式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 美 国范尼瓦? 布什就提出了在任何信息中都可随意直接地、 自动地选择另一条信息的设想。 这一设想是当今超文本技术的核心。他采用这种信息管理理念设计出一种叫做 “Memex ” 的系统, 来对当时主要的存储方式微缩胶片进行管理和检索。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 科学 家 Ted Nelson 在计 算机上处理文本文件时也采用了一种把文本中遇到的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的新方法, 以便使计算机能够按照人类的联想思维方便地 获取所需 要的信息 ,他还 为这种方 法特别杜撰 了超文本hypertext 一词,其实,超文本的真正 含义是“链接” ,是一种 新型的信息管理技术 ,后来人们将采用这种方式组织的文本称为超文本。 第一个实用的超文本系统是由 IBM 资助 , 在 1967年由美国布朗大学开发的超文本编辑系统, 它 由正文编辑器、 图形编辑器、 扫描图像浏览和三维对象浏览系统几部分组成, 可在当时的几种流行的 计算机平台上运行, 以后被休斯顿宇航中心用来管理有关阿波罗的文档, 这一早期系统已具备了基本的超文本特征,如链接、跳转等,不过当时的用户接口都是文字。 随后经过 20 世纪 70 年代的哺育, 在 80 年代进 入了实用境界, 自 1985 年以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逐步形成了一个新领域。1989 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 学者 Tim Bemers ?Lee 提出一项计划 ,它的后期目标是 使科学家们在服务器上创建新的文档。后来 Tim 创建了 超文本标注语言 HTML 来传输 和呈现这些超文本文档 。 进入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超文本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它 的技术开始向网络化、 分布式、开放式和标准化发展。Internet 上的 是 目前最流行的一种分布式超文本系统。各种浏览器的推出使 更加风行, 而且大 大加速 Internet 和其上的超文本系统的发展。 使超文本技术更加普及和推广。 奥地利 Graz 技术大学开发的在 Web 上运行的动 态 Web 超文本系统用于维护和服务结构化、异构的多媒体数据,包括三维虚拟空间信息,改进了 对数据和协3 第 1 章 绪 论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议的管理,提供多个平台浏览器。 近年来, 超文本领域研究最活跃的方向是开放超文本系统OHS , 以及大型超文本应用 系统的 创作和 管理 , 具备 各种 可扩充 性 和兼容 性,并 能适应 各种 变化 例 如锚的位置的变化 。 国际上还召开有关 OHS 研讨会, 研讨了不同超文本系统之间的操作标准, 建立参考模型, 提出 OHS 构造的典型方 案, 说明 OHS 应该解决的问题, 制定了 OHS 标准链接服务协议, 提出了跨媒体操作 系统服务的新方向。 美国学者罗杰? 菲德勒认为, 媒介形态变化, 即人类传播方式的转变, 通常是由社会的需要、 竞争和政治压力, 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 间复杂的相互作 用促成的, 他指出, 媒介形态变化会遵循 共同演化与共同生存的原则 、 形态变化原则 、 增值原则 、 生存法则 、 机遇和需要法则 和延时使用 六个原则。 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则提出, 技术、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类的某种活动、功能或需要, 人 ( 尤其是形成集团、 阶级或势力的人)这 四个因素对传播媒体起到关键作用。 四个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技术, 这更充分表明技术的先行带来媒体形式的推陈出新, 进而带来跨媒体传播, 再后来便 引起读者接触阅读形式的变化, 最终导致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 对于跨媒体阅读方面,根据国内学者黄丹俞对国外 Gary Haye 专业博客Cross Media 一文中对跨媒体的分类 翻译整编 ,Gary Haye 可将跨媒体阅读暂且分为四个阶段 。 对于跨 媒体阅 读方式的分类, 是建立在 跨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基本上涵盖了现实生活中受众使用的阅读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2.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阅读方式的转变起步比较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兴的媒体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习惯,同时也改变了大家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国内的学界与传媒学者在进行针对 传统纸 质 媒体研究的同时,将目光转向了屏幕阅读,阅读方式的转变促使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字与数字的联姻不仅使人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渠道更加广泛,而且也改变了传播 的 趋 势与 传 播 的 潜在价值, 促进了媒介的内 涵发展, 同时也肯定 了媒介的内在价值, 特别是在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这种转变更是一种深层次上的文化语境转变。 黄丹 俞. 跨媒 体阅 读: 图书 馆阅 读推 广的 新趋 势J . 图书 与 情报 ,2012 (05);26-304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 式 转变 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超文本和跨媒体允许以事物的自然联系组织信息,实现多媒体信息之间的连接,从而构造出能真正表达客观世界的多媒体应用系统。 超文本和跨媒体的数据模型是一个 复杂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结构中包含的三要素是结点、 链、 网络。 其中超文本 技术可以 把相关信息 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联系起来。 用户可以通过 跨媒体对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联系的链组成的有向图 进行浏览、查询、修改等操作。 王健、 陈琳 (2010) 认为超文本技术的强大功 能来 源于它能把文档中的信息与需要即时参照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 读者可即时跳转到相关内容, 以实现联想式功能。在阅读超文本时, 用户既可像传统阅读方式那 样, 完整地阅读一份文档, 也可以随时在文档的某个信息点停下来, 用在该信息点标 记的链为导向。 通过点击鼠标, 或按单键由计算机自动转入到另一文档中上述信息点的参照物处继续阅读下去, 或返回上级文档继续阅读。 因此, 跨媒体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 传统出版物 的一些瑕疵,而且在一定程度 上 跨 媒 体 传 播 环 境 下 的 阅 读 方 式 转变 带 来 的 益 处 已 经 在 大 众 阅 读 中 完 全 体 现 出来;再者,跨媒体出版的快速发展 , 规 范 了传统 文 本 媒 体 的 阅 读 方 式 ,使 得 阅 读 这一具有驱动性的 方式 在 网络 技 术 条 件 下 更 加具有 必 然 性 , 显 然 阅 读 方 式的 选 择 也 就成了大众阅读的一个主要动因 。 因为阅读方式的转变只注重对出版物的内容审视,所以跨媒体 传播 背景下的阅读方式转变首先是网络阅读。“网络的普及促使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这一方式的改变,当前的阅读方式从以单一的书面阅读为主导逐渐向多元化阅读方式转变,其 中 冲 击 最 大 的 、 对 人 们 的 思 想 意 识 和 思 维 逻 辑 带 来 革 命 性 影 响 的 首 推 以 网 络 在线、信息共享为核心 的网络阅读。” 网络阅读 的多元性是阅读方式 转变的主要理论依据 。 在阅读 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出版物所呈现出来的信息是具有共性的,而且针对性强,对于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也较大 。 因 此,它 所 带 给 读 者 的 不 仅 仅 是阅 读 上 的 转变,在意识形态和阅读思维上也是一个跟踪的过程 。 在网络技术的条件下,网络阅读成为主导,那么 这种方式的转变则可能衍生出一套与之相互适应 、 匹配的方法。 “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在数字化传播中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的转换,换句话说,网络时代信息的接收完全掌握在其接收王健 ,陈琳 . 信息 化时 代的 阅读 方式 与前 景探 析J. 江苏 广 播电 视大 学学 报,2010 (02). 沈惠 云 . 读者 心理 是网 络出 版的 重要 支点A.中国 编辑 研 究,2003 .5 第 1 章 绪 论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者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传播正在演变为个体化的双向交流,网络的屏幕阅读正在以各种形 式 改变着个体的 阅读方式 。” 阅读的单向性向 多元性转变,阅读的形式也逐渐丰富是阅读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 跨媒体 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不同的文本形式让读者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而不是单单就屏幕阅读一种方式, 从更深层次来看,网络的多元性影响 、 双轨制影响 等 都是网络阅读在跨媒体 传播环境下 阅读方式转变中的 重要元素。 随着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加大, 有关传 媒业数字化、 网络出版、 数字出版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在 媒介分析: 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中, 复旦大学的张咏华对我国媒介发展现状深入调查后, 重点考察了我国大众传媒对高新技术 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所做出的反应, 以及这种反应对中国大众传播的影响, 并分析了技术之外推动我国传媒业采纳新技术的 过程。 在相互关系上,大 部分研究者认为网络 出版和传统出版不是替代关系, 而是互补关系, 比较有代表性 和总结性的是 蒋云峰、蒋保纬的 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我们的对策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博客出版、手机出版及网络多媒体出版等形式的交互性更强,用户的参与性明显提高。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在 博客 ? 个人网络出版的理想、现实与未来 一文中,对博客应用从个人出版的角度作了梳理。 同时学界也开始关注阅读方式的研究, 周婕 的硕士论文 新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方式研究 结合传播学理论, 指出并分析了现代大众阅读方式在阅读动机、 阅读心态、阅读性质、 阅读文本等方面的内在变化, 并预 测了大众阅读方式未来可能出现的发展态势, 并要求提高对我国媒介素养的教育。 而另一名学者黄丹俞在其 阅读的未来:西方的阅读新理念 一文中否定了阅读处于危 机的观点, 提出了阅读革命说, 认为阅读需要重新定义,印刷体文本阅读、音频、视频和游戏等都将会是未来的阅读形式。在其跨媒体阅读: 图书馆阅读推广 的新趋势 一文中,则对跨媒 体阅读概念进行了辨析处理, 分析了四个不同层次的 跨媒体阅读的表现形式等, 这对跨媒体传播及跨媒体 阅读的研究起重要 作用。 王健 ,陈琳. 信息 化时 代的 阅读 方式 与前 景探 析J. 江苏 广 播电 视大 学学 报,2010 (02). 张咏 华 : 媒 介分 析: 传播技术 神话 的解 读 , 上海 :复 旦大 学 出版 社 ,2002 年版. 周婕 . 新 媒体 时代 的大 众阅 读方 式研 究 , 暨南 大学 硕士 学位 论文 ,2006 (05). 黄丹 俞. 阅读 的未 来: 西方 阅读 的新 理念J . 图 书与 情报 ,2010 (02);11-13.6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 式 转变 研究 第 1 章 绪 论 1.3 研究 内容和 研究方 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为: 相对于传统阅读方式,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读者阅读方式转变有哪些特点?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存 在?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哪些改进建议呢? 1.3.2 研究方法 本文将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两种主要 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法 主要指搜集 、鉴别、整理文献, 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论文将根据国内外学术界对产业发展 , 具体到编辑出版 、 网络出版和网络阅读等相关研究理论、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分类,以此确立论文的研究主题、基本思路、逻辑结构、理论架构等内容,为实证研究做好铺垫。 (2)案例分析 。理 论与实际案例 相结合,通 过对跨媒体传播大背 景进行分析,并对这一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归纳, 选择现实社会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由共性到个性, 由特殊到普遍, 最后达到对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研究。7 第 2 章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的基 本概 念和 背景 分 析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第 2 章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的 基本概念和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 ,网络已经广泛地进入到了人们生活当中 , 它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 由此, 网络 成为了一种社会工具 ,一种生产力。 举例来说, 文学 在新环境下的发展说明了这点。 网络不但为人类生活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便捷的承载媒体 。 文学借助网络实现了 突破,这种突破一方面使文学的门槛降低, 底层文学、 草根文学得以兴起发展; 另一方面 文学得以产业化发展。文学、 创作者和网站运作团队获得各自发展动力, 运作团队获得经济效益而持续经营网站 , 创作者实现经济和被认同的双重满足而 积极创作, 文学也紧随着得到发展, 这一切源于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的转变。 但在对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阅读方式转变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先分清几个概念,并对阅读方式转变的背景进行阐释。 2.1 跨媒 体 传播 及相关 概念辨 析 近几年“跨媒体”一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并成为新闻传播界、出版界的一个热门词汇。而且由“跨媒体”衍生出诸如跨媒体制作、跨媒体阅读、跨媒体传播等相关词汇 。 在跨媒体技术不断发展、阅读方式不断改变的大背景下,笔者将对“跨媒体 传播”和“跨媒体出版 ”等概念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2.1.1 跨媒体传播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 由于各种异质媒体的激 烈竞争, 促使媒体之间彼此交叉传播与整合, 由此产 生了 “跨媒体传播” 的经营理念与运用范例。 如阳光卫视与新浪的合作便是 “跨媒体传播” 的模式。 那什么是跨 媒体传播呢?我们首先来看看 “媒体”一词。在钱伯斯英语 词典中, “媒体 ”被解释 为一种传播信息给公 众的渠道。现代汉语词典中: “媒体” 指交流、 传播信息的工具 。 如; 报刊、 广播、 电视等 。 通俗一点,媒体就是传播各种各样信息的载体、 工具或者 说平台。 另外媒体的两层含义, 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 二是指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现在主要的媒体有报纸、 广播、 电视、互联网、 杂志等。 当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媒体也在不断涌现 , 如手机王炎 龙. 关于 “跨 媒体 传播 ”问 题的 探讨J . 新 闻知 识 .2002 (02);17 .8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第 2 章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的基 本概 念和 背景 分 析 媒体 , 移动终端媒体等 。 另外媒体按其形式划 分为平面、 电波、 网络三大类, 即: 平面媒体: 主要包括印刷类、 非印刷类、 光电类 等。 电波媒体: 主要包括广播、 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 。 而对于跨媒体, 国内一般定义为:同时传输相同的内容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 学者赵云泽认为 “跨媒体传播” 的概念分 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 面。广义上的跨媒体传播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级阶段, 跨媒体 传播是一种媒体联动的形态, 即不同媒体之间通过合作, 优化报道资源进行新闻传播 活动; 在中级阶段, 跨媒体传播是一种全 媒体化的状态, 即一个媒介组织结合各种媒介手段进行新闻报道, 呈现出一种多媒体协作表达的新闻产品; 在高级阶段, 跨媒体 传播即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 是一个媒介组织有机融合多种媒介的表现理念和技术手段形成新的媒介技术形态, 使各种媒介元素能发挥各自所长并在整体上形成更好的传播效果的新闻传播活动。 狭义上的跨媒体传播概念即指广义概念的高级概念。 这里的媒介元素是指文字、 图像、 音视频、 动画等符号或者符号集成的媒介文本。 笔者在这里给出对 “跨媒体传播” 的个人见解:跨媒体传播指的是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传递。 当然这里的跨媒体传播只 是停留在信息传递和媒介技 术层面上。 不同媒体形式的传递既包含了信息物理载体之间, 信息表现形式之间, 同时也包含了信息物理载体与信息表现形式之间传递, 这就涵盖了所有的媒体间的信息传播。 2.1.2 跨媒体出版 出版的基本解释是把书刊、 图画、 音像制品等 编印、 制作出来的符合法律法规的发行环节。 同时泛指书刊、 图画等的编辑、 印刷、 发行等工作, 用著作权法术语就是指将作品编辑加工后, 经过复制向公众发行。 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 报刊、 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 载的内容进行编 辑、复制 (包括印刷复制等) 、发行(或网络传播) 三个方面。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报告 我国图书出版社跨媒体出版状况调查报告 给出的跨媒体出版的定义是 ? 所谓跨媒体出版,即横跨平面媒体、磁光介质媒体、网络媒体、甚至 移动媒体等多种 介质共存 的出版方式。 另外还有,跨媒体出版就是利用现有的公共网络平台与传统出版的工具, 有效进行多媒体内容互动整合, 以周婕 . 新 媒体 时代 的大 众阅 读方 式研 究 , 暨南 大学 硕士 学位 论文 ,2006 (05). 赵云 泽. 跨 媒体 传播 基础 教程 .2011 版;8-9. 黄丹 俞 . 跨媒 体阅 读: 图书 馆阅 读推 广的 新趋 势J . 图书 与 情报 ,2012 (05) ;26-30 .9 第 2 章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的基 本概 念和 背景 分 析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数字出版作为宣传和部分盈利工具, 以传统出版为最终盈利载体, 最终做大内容产业。国外学者 Trend Watch Graphic Arts 将其定义为 :任何将相同的(或部分相同的)内容同时发布在不止一 种媒体上的设计 、出版或 通讯活动。 国内有学者对跨媒体出版的概念作出解释: 出版 者同时传输相同内容到不同媒体上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的过程。 例 如: 教材出版社给在教室上课的学生提 供纸质课本, 给视力欠佳的学生提供相同内容的 CD , 给不方便上学而在家学习的学 生提供 internet 在线教程。 另外一位学者的观点认为: 跨媒体出版是指通过平面媒体 、 电子媒体、 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等多种介质提供文字、 图片、 音频和视频等多样化信息, 为受众提供多样性阅读视听服务。跨媒体出版是新的出版理念, 是多媒体信息进行策划、 组织、 编辑和管理的系统架构,跨媒体出版的实质是通过 “一次制作, 多元生成” 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满 足受众的多元需 求。 比如从选题 之初 就要思考 多种媒介平台出版 , 在组稿时要考虑如何 合理利用 出版资源, 以及在编辑制作 、 市场 宣传、 正式 发布等各 具体 环节 如 何 实 现 平台 互 动 。 跨媒体 传播环 境 下,阅读方式转变的表现是分门别类的,但是归根结底则在于跨媒体出版物的生产和运营,阅读物的出版和编辑是跨媒体阅读内容的生产和营销行为,这既是传统,又是基础。 2.1.3 跨媒体传播、跨媒体出版与阅读的关系 我们处在一个传媒变革的时代。 前人研究成果表明: 中国直到唐代还是手抄本的天下。 到了宋朝, 由于印刷技术的发明, 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到了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国家的机械 印刷技术引领了世界印刷潮流。在这种技术引领下, 世界的报刊发展水平在当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阅读再次成了一种时尚,阅读范围也由 “小众阅读” 转变成了 “大众阅读” ; 到了 20 世纪, 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丰富了传媒的内涵,电影 、电视、 电台 无线电 的出现,动摇了文字传播的霸主地位, 荧屏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传播的主 要渠道。 更进一步,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数字化媒体在当今对传统的媒介发起了更为猛烈的冲击。 2013 年 1 月 15 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手机 网民达到 4.2 亿,全年新增网 民 5090李华 .跨 媒体 出版 是一 种策 略J. 编辑 学刊,2011 (01);21-23. /. . 刘茂 林. 跨媒 体出 版: 概念 流程 特征J . 出版 发行 研究 .200505 ;62 . 黄明 智. 基于 范围 经济 效应 的跨 媒体 出版 战略J . 中 国出 版 ,2012 (08) 下旬 刊:65 .10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研究 第 2 章 跨媒 体传 播环 境下 阅读 方式 转变 的基 本概 念和 背景 分 析 万。互联网普及率为 42.1% ,比 2011 年年底提升 3.8% 。 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阅读模式超越了传统的文本信息阅读模式,是一种涵盖了全部阅读方式的后现代阅读模式。 它不仅具有科学性、 信息化、 网络化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以及多样性。 综上所述, 跨媒体传播是 指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传递, 而信息传递之后就要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样式显现。 如对于 感觉媒体最终的表现形式就得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如声音、 图像等。 而这个过程就是跨媒体出版的范畴,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 制作以达到满足 受众需求 的目的。而“阅读” ,也 就是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 通过利用感觉媒体 等不同媒体形式来进行信息的查阅、 资 料的搜集 。本质上这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解码过程, 信息依附媒体, 媒体呈现不同种类的信息, 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 这一过程中便 产生了跨媒体传播、 跨媒体出版以及跨媒体阅读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讲, 跨媒体传播是这一过程的基础, 是 跨媒体出版、 跨媒体阅读方式转变的大背景。 没有了媒体 之间的跨越, 信息便无从传播。 纸质媒体的出现, 让我们从语言媒介 时代跨越到书写时代, 使得历史得以传承。 电讯媒体的出现则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即时传播。而现在的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让传播者和接收者即时互动,不分彼此。 跟随技术的脚步, 媒体实现了跨越。 而出版也在日新月异的变化, 跨媒体出版是信息在跨媒体中传播的表现形式, 是外 在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 是信息被 阅读的上一层环节。 没有跨媒体出版, 信息便会成为一堆乱码, 没有任何 价值可言。 而阅读是最终的目的, 受众通过跨媒体出版编辑制作的信息, 可以选择任何一种媒体方式,甚至多个媒体 加深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由此 , 跨媒体传播、 跨媒体出版与阅读三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就跨媒体 传播环境下 阅读转变的机会选择来看,首先,跨媒体 传播 的媒体机会是比较多 的,手 机 、微 博、BBS 以及 其他的 网络信息 平台, 这都构 成了跨 媒体时代的阅读平台,他们与传统的出版机构的产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其人群又有区别,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激励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转向更加快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三足式袋卸料离心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深度解析教育科技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教育机构如何利用游戏化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 企业培训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以智慧教室为例
- 新版培训课件模板图片
- 碧桂园张家港拓客内部培训89
- 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在城市老旧小区健身设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 全球铀矿资源市场前景与2025年核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报告
- 公交优先战略在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 Carpetimycin-B-生命科学试剂-MCE
- 板式换热器、半容积式换热器换热器面积计算表(自动计算)
- 直流屏检修作业指导书
- 冷镦机 质量要求技术条件
- 《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
- translated-NCCN临床实践指南:非小细胞肺癌(中文版2022.V5)
- GB/T 8312-2002茶咖啡碱测定
-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实用文档】doc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预计财务报表编制及分析课件
- Q∕SY 1347-2010 石油化工蒸汽透平式压缩机组节能监测方法
- 西门子顺序功能图语言S7-Graph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