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doc_第1页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doc_第2页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doc_第3页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doc_第4页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今天上午(2013年12月29日)我在永乐社区进行了一个家庭教育讲座,为满足广大家长的要求,现将讲座的资料重新整理发上来和大家分享。这次讲座的题目是:如何跟孩子有效沟通。 在我接到的案例中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太不好管了,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听话、叛逆、常有理、成绩差、不跟家长交流、迷恋网络、早恋甚至犯罪等等。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家长方面:从事好多行业都需要培训甚至考证,可是做家长既没有培训更不需要考证,恐怕我们只有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从我们的父母那里学到的一些经验以及从亲朋那里听来的对策。 孩子方面:个个都绝顶聪明,生活背景和我们小时候截然不同,生活条件优越并受到各种强大的诱惑等等。 关键:家长和孩子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他们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听孩子才肯说?一、原则:理解(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 尊重(尊重孩子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他才能有上进心); 信任(信任能激发孩子潜力的发挥,才能树立自信,才能自强,才能自立)二、时机:1、避众人: 切勿在众人面前训斥孩子,你给他留面子,他也会给你留面子,时候跟孩子交流时除了讲清道理,还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是在尊重他,理解他才背着人跟他理论的。2、选时段: 生理规律告诉我们,下午5点7点是生理活动最低点,迫切需要补充营养,恢复体力。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时不适合谈严肃的话题,因为一天下来的疲劳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引发冲突。晚饭过后,心情逐渐开朗,这是比较好的时机,找到孩子的兴奋点,父母便可润物细无声地转达其观点了。 3、找时机: 我认为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防患于未然”最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走在孩子的后面,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鼓励他;犯了错误很受触动的时候我们理解他、帮助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三、方式方法: 1、语言交流。 捕捉孩子的兴趣点或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入手与孩子聊天,谈话中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想法、态度、观念等,还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肢体动作。 主要有:眼神(肯定赞许的、温柔体贴的、同情的、疑惑的等);动作(竖大拇指、“V”字、握手、拥抱、拍肩膀、抚摸、鼓掌、点头、微笑、扮鬼脸等)。 3、用便签或对话本留言。 用“留言”的形式应该对年龄稍大点的孩子是较为合适的,可以接受的。对含蓄的中国父母来说,不易口头探讨的诸如青春期的生理保健等等,用文字说明更方便些。之所以要用专门的本子,是为了平时可以“回顾”,将来可以“回味”。 4、书信或短信。书信交流可以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压力,更能够把握分寸,更理性。用书信交流一般可以做到心平气和,思路清晰,条理性强,双方的思想更容易被触动。 5、陪伴。 对于大孩子们来讲,当他们伤心痛苦的时,父母的陪伴本身就是一剂良药,什么都不用说也不用刻意的去做。 6、倾听。 假如孩子正为某事在气头上要允许他发脾气。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静地看着孩子,不去打断他的话,全神贯注地倾听,不左顾右盼,停下手上的活,这等于告诉孩子:你是被我们在意的,我们在认真地听,在注意你所说的问题和你的感觉,我们很尊重你。这样一来孩子的负性情绪的能量释放了,他也就会平静一些、理智一些,我们也能比较全面的了解情况,对问题的解决更有利。 另外假如孩子某件事干的相当漂亮或干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首先要肯定他,然后请他讲一讲他是怎么做到的,这样他会很有兴致的把细节全都讲给我们,我们要极其认真地听,这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他也很越来越有自信。 7、间接表扬或提建议。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崇拜、信任的、喜欢的人之口(如老师、亲朋等)肯定孩子并提出希望或建议。四、建议1、不用情绪交流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振振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喂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另一方面,脑科学专家研究表明,我们的脑资源每一时刻都是被情绪和思维共同占有,如果情绪太强烈,它占据的空间会太大,思维的空间会被挤得很小甚至为零,如果情绪平和了,才会腾出更多的脑资源用来思维,才会理智对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暴怒换来的只有抵抗而不是改变。所以情绪管理很重要(技术:深呼吸和转舌头)。(注:这是下次讲座的主题)2、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据美国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所有的影响力中,语言占7,音调占23,表情及肢体动作各占35,足可见其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孩子往往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语调暗含着一种态度,它同谈话的内容同样重要,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甚至还比内容更重要。 3、批评要有针对性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我认为批评孩子时最好是就事论事,切勿广泛联系、对孩子全盘否定。决不可数落孩子“我看你就是一个.的人”或“我看你这辈子都怎么怎么样了”,这样给他贴标签定了性,只能刺激他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 4、少表扬多鼓励赏识孩子固然重要,可以为孩子树立自信,但要理解其实质并适时适度应用,切勿滥用,使用不当会让孩子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或单纯为了得到表扬才做好事。 孩子在遇到困难、失意的时候可以先赏识他,但更要鼓励他克服困难,这样会对他的发展更有利。另外肯定孩子也要具体,切勿每次都简单地说“你真棒”“你能行”。比如孩子的作文写得不错,那要具体说是书写好、还是文章结构好、还是题目新颖、还是句子生动、亦或是真实感人。 再有,表扬孩子也要注意表扬什么,如少表扬聪明(父母遗传)而强调爱动脑筋;少表扬漂亮(父母遗传)而强调有气质(自己修炼的);不表扬运气好而强调这是努力的结果;不夸孩子听话,而肯定她懂事,等等。 5、换位思考 此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严和威信不是我们能向孩子要来的,你尊重孩子他才会学到尊重和自尊,理解孩子他才能试着理解父母,信任孩子他才会对自己提高要求进而做得更好,有事跟孩子商量他才能学会用商量的方式说问题跟家长说事。一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也包括我们的孩子。6、拒绝暴力(重点)我将暴力分为硬暴力(打)和软暴力(骂)。孩子在物质上要依靠家长,这种独特的关系,造成了孩子无法与家长对抗。然而,这种依附性并不是牢不可破,也绝不意味着孩子会因此事事顺从家长的意志。虽说体罚、责骂,或是其他的强制性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孩子的行为,然而却始终无法借此改变孩子的看法,也决不可能藉此改变孩子的习惯。而对于孩子来说,其行为往往有着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想当然”的看法,对孩子的行为简单地加以判断,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行为。那么那些看似起到的作用,其实只不过是孩子慑于强大压力下的表现而已,在孩子的心中,却远没有真正信服。 更严重的是,当体罚成为父母惩罚孩子、督促孩子的手段时,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毫无尊严也就在所难免了,孩子自尊心会受到的严重损害。当孩子以逆反的态度来面对家长时,正表明了其自尊的存在,就如同一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时,本能地抄起身边物件抵挡一样,而这种对抗性的态度,正是保护其自尊心的盾牌。反过来,如果我们的孩子一旦放弃了这种对抗,无疑意味着其自尊心已经被伤害到了极点,整个人也落入了“破罐子破摔”的境地,这样的结果大致有四:(1)孩子孤僻、卑微的度过一生;(2)只要他不需要依附于父母或忍无可忍了,那他可能会变本加厉的还给父母;(3)从父母那里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严重者会引发犯罪;(4)分裂性人格的形成。 我们不妨做一番换位思考,尝试着设想一下是否有一个成年人,能够长时间地忍受来自他人长期近乎凌辱的对待?然而,由于孩子的弱小,决定了他们除了默默承受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选择。 我们知道,孩子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非常之弱,当家长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暴力的时候,挨打的孩子往往会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在他们看来,自己挨了打,就已经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那么当他们下次这样做的时候,便极有可能变得心安理得。就另一方面而言,父母一方面保护孩子、爱护孩子,另一方面却又对其大施暴力,当这种关爱与野蛮交织起来的时候,很可能会令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既分不清自己行为的是非边界,更无法理解家长对自己的明确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形成矛盾。7、讲诚信 承诺给孩子的要兑现,实在无法兑现的要跟孩子耐心解释,征得孩子的理解和谅解。父母讲诚信,孩子才会说话算数、数到做到。8、讲原则 跟孩子约定:首犯要说理,重返要约定,再犯要惩罚。父母心情好和不好时态度要一致,这样孩子的是非观念才会明确清晰。9、真诚 父母真诚地作出反应,而不是敷衍,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得只有教训。甚至必要时可以向孩子示弱,这样他就反过来安慰、保护父母,使得他更有责任感,有担当,他也就越来越强大。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论有多深的误会,都可以借助真诚和亲情来化解。都说家是讲情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真情是最有力量的,当你面对无法解决的亲子矛盾的时候,不妨试试这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用真情交流。 结束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案是相当简单的,是幸福感,尤其是当这种幸福感来自于他的父母时,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也许有的家长会质疑道我已经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吃穿,让他上最好的学校,给他配备尽可能多的资源,甚至于为他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这些是否已经足以让孩子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是,亲爱的家长,您可曾知道,孩子幸福感的最好源头既不是吃不尽的零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