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精读笔记(大学).doc_第1页
四书精读笔记(大学).doc_第2页
四书精读笔记(大学).doc_第3页
四书精读笔记(大学).doc_第4页
四书精读笔记(大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學筆記整理(01:11:58開始)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a) 本段為大學著名的三綱領。从三个“在”看出,綱領的意思就是三個目標。修身為學的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在明明德”,明德跟后来的“天之明命”、中庸“天命之谓性”、孟子的性善都关联在一块儿。i. 在明明德:1. 明: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擦亮的意思。第二个是形容词:明亮的。2. 明明德:擦亮我们每个人内在固有的光明本性。这是思孟学派对人的基本理解:每个人内在都有他的光明本性,而这个本性为什么没有真正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为具体的善,具体的生活的行为的闪光点,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这一颗光明本性被物欲遮蔽。遮蔽到了宋明理学讲的时候就比较复杂。一般早期讲的物欲的遮蔽,环境的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引入了“气”,气告诉我们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是结构性的,并不完全是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是气并不妨碍天理的存在。早期就是讲每个人的光明本性只不过被物欲遮蔽,遮蔽了一部分就失去了光明的本性,比如我们每个人都能爱并渴望被爱,但有时候爱的能力就被遮蔽了。明明德就是擦亮自己的本性,而且过程是必须不断的。接下来就是“在新民”。ii. 在新民:1. 文字:親:應為“新”。2. 意思有两种:a) 第一,做日新之民。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人。擦亮自己的光明本性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人要下苦功夫,要不断地下苦功夫。i. 传:引“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 盤:古代的洗脸洗澡沐浴用的。不断地擦亮自己的明德就跟洗脸洗澡一样,要天天洗。b) 第二, 进一步,除了自己做一个日新之民以外,还要不断地引导他人能够做日新之民。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新之民,一个是引导他人也做自新之民。在这个意义上,明德的目的是为了新民,一方面,自己做新民,一方面,引领他人做新民。第三个方面就是止于至善。iii. 在止于至善:1. 止於至善與價值觀有關。最高的恰当,分寸。不同的环境最恰当的分寸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大学的后面的传说:“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做人家的君主,最高的價值在“仁”,但仁和仁不一樣,做父親也應該做到“仁”。在生活的所有關係中都有一個恰當的分寸,但是這個分寸仍然是抽象的,比如“孝”,我們在論語里大量談到孝子,但是基本上要真完全按照論語做,估計現在家庭裏面就不孝(孔子時代男性主導,當今女性主導)。孝隨著時代的變化,孝的標準是有變化的,但是孝的原則都在。中國人強調的孝要善待長者。2. 這叫做止於至善。最終努力的目標是要達到止於至善,理想的分寸感。2.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a) 一連串在講由“知止”到“能得”。僅僅知止還不夠,知道應該怎麼做還不夠,知道和能做到之間還有很多。但是知道是否就能做到關鍵在於知道得透不透,確不確切。(。)很多時候我們犯錯誤,還是根本見識上是錯的,看問題就不對。b) 知之而後有定: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真正該怎麼做。但是即使你真正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也需要一個沉澱的過程。“知止而后有定”,朱子注“知之,則志有定向。”這裡老師認為朱子注得特別好,知止之後志有定向,不再走錯,沿著它的方向去做。c) 定而後能靜:有了定向還不行,心的方向始終不移就好像水一樣定下來,自然而然安靜下來。d) 靜而後能安:安靜下來之後就能安於自己所處的那個狀況。有了安于這個地方之後才能得,比如初看四書有點生,久而久之,慢慢體味到句子中的味道,但慢慢喜歡聲調,這就是安,再時間長就安於義理,漸漸沉澱到心裡去。e) 安而后能慮:進到房間里大概規模知道,但是什麽地方該怎麼用,怎麼做的好做的不好不知道,只有在這個地方呆久了才能知道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做得好,才能夠慮,去思考。f) 慮而后能得:這個得就是“得止”,由“知止”到“能止”的過程。g) 這是一個沉澱的過程。3.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a) 本末:前面是“明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本,能止為末”(這兩層是朱子講的),“修身為本,治國平天下為末”(這一層是楊子補充的)。本末是整個第一段的梳理性環節。轉到4. b) 知所先後:就是知所輕重。在儒家典籍里,凡是先的都是重,孟子:“茍爲后義而先利”的話,如果把利益放在前面,把道義放在後面,那就是光看重了利益而沒看重道義,所以知先後就是知輕重。c) 則近道矣:你就接近于明瞭的那個道。其實儒家的道沒有道家的道那麼懸念,在儒家這裡,道是一個通常的詞,只不過是我們能夠平坦地走上去的,越走越寬敞的一個生活的正道。那麼接近這個東西就要知道輕重。4.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想要彰明自己的明德于天下的人),先治其國(治理自己的國家開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自己的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a) 大學的另一個重要內容八條目。從結果往回推,一直推到致知在格物。b) 八條目比三綱領更重要的內容,因為八條目更為具體地揭示了大學的修成在修身方面。當然八條目,楊子覺得有劃分,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為止是修養的方法,步驟和階次,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結果,是修身以後自然的結果。儘管是修身以後自然的結果,好像到修身後來的道路就沒有了,其實不是,修身以後齊家還有一章專門的治國,就是說修身以後在齊家這個地方也要注意,到了齊家以後治國仍然有些你要注意的內容,那是進一步的展開,所以不是一個簡單的單線索的問題。5.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a) 再進一步講,格物的結果就是物格,物格而後。從格物到物格的關係可以發現,即使是朱子對格物的格字的解釋也不見得完美。道理上好,但是解釋不完美。(鄭玄的注比較有意思)b) 這一段前面比較重要,“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告訴我們見解上的明白,道理上的明白是在誠意之前,一個人道理不明白,是根本沒有可能誠意。道理明白是誠意的前提。6.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a) 全篇的宗旨。b) 壹是:一切。所有的人都以修身為本。當然這個地方沒有講天子爲什麽要修身,一般的老百姓爲什麽修身。這個地方在中庸里講了,明確地說統治者爲什麽修身,被統治者爲什麽修身。中庸的第二章。7.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fou)矣,其所厚者薄(bo),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a)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fou)矣:一個人根本錯了而細枝末節能好的,這從來沒有。根都爛了枝葉怎麼能好。b) 所厚者薄:該你重視的關注的你不重視不關注。c) 其所薄者厚:不該你重視和關注的你反而格外關注。d) 未之有也: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8. (01:37:56)你從哪裡來?從根本上來。什麽是根本?精神是民族文化在你身上的體現。你不是你自己。努力地朝向根本。讓自己融入到民族文化的母體當中。孝:向根本回歸。(00:11:00)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章【朱子將格物和致知兩個條目放在一章,格物是致知的具體工夫,致知是格物的後來的所在。】: 1.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閒(jian)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a) 格:i. 鄭玄訓成“來”。一個人對善了解得多就來善,一個人對惡思考深,考慮多就來惡。ii. 二程:格至(p6)。朱子繼承這個解釋。【程子弟子:格一件事物就把所有道理瞭解了,還是格天下所有的事物才把道理瞭解了?程子答:兩者都不行。“必须得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至于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脫然就是朱子後來講的豁然貫通。一件事情開始想不通,積累久了,久而久之突然一下認識根源。這個朱子作格物致知補傳就從程子的這一段來。朱子更加詳密。】b) 閒(jian):有空的意思,閒暇的時候。c) 竊取:偷出來。d)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模仿整個大學的本文。只有這一句寫得像大學本文,其他都不像,后有弟子批評。朱子說那大學的文字古樸自然,模仿不來。e) 言欲致吾之知(zh):想要推極我的知識。我的什麽知識?道德修養的知識,與道德有關的知識。【整個格物致知章要解決一個知是知非的問題。先得弄明白該怎麼做。】i. 致:推開。推極。推開然後極盡地推開。f) 在即物而窮其理也:i. 陳來老師朱熹哲學研究中說知(zh)有三層意思:1. 即物:接觸事物。【對道德知識的認識,每個人都要從嫩芽開始,從起點出發重新長起來。要想成長,只能從原點成長,不可能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個人的生命體驗只有一個。先哲給予的間接的道理能夠提醒你,提升你,但最重要的得到一點真切的理解,你還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體貼”是智慧成長必然的要素。隨事格物的功夫,處處用心,不是偶然碰到。讀書和待人接物都是格物。光講致知則空,格物是零星地講,致知是整體的把握。通過格物一點一滴的具體的積累,然後獲得一個整體的認識,如果沒有在一件一件事情上的積累,直接達到一個認知,那個認知是空的。】2. 窮理:研究事物的道理。3. 把所研究的道理推而至極,達到對事物真正充分的認識。g)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主題一轉,“人心之靈莫不有知”,人心是個能知,人有能知的能力,“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事物是有可知的道理的,這是宋明理學從張載、二程以來一直延續到朱子,一直所具有的理性的態度:所有的事都是可理解的。“有理”就是可理解的。既然人心能知,事物可知,那麼以能知的人心遇到可知的萬物,按理說,我們的知識應該是充分的,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知識爲什麽這麼不充分呢?道理在於後面這句話。h) 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zhi)有不盡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窮理,所以我們的知識不完善。當然知識的完善的關鍵在:朱子所說的知,是人有關的道德善惡的知識,問題是科學知識在不在裏面?當然在。朱子的思想裏面已經包含了一個理性的認知主體,包含了一個求知的意志,完全是求知識,客觀事物的知識,那麼客觀事物的知識不見得跟道理有關,比如“粉筆是白的”跟道德善惡沒有關係,而朱子恰恰就在追求這種客觀知識。問題來了:修身目的是爲了獲得純善的心,沒有慾望遮蔽的心靈。那麼客觀知識對於端正的心有什麽關係?既然向外追求知識不見得能增進我們的道德,那麼作為一個道德修養的步驟,爲什麽要向外?朱子弟子問這是不是有“逐外”之意?這是後世王陽明對朱子的最大的質疑。朱子的回答:什麽叫內外?內外不是指身心的內外,內外是有一個分內和分外的問題。凡是當爲的都是分內,凡是不當爲的都是分外。所以應該追求應為的知識,而不應為的就是分外的。那麼客觀知識到底對我們有什麽價值?客觀求知只是過程而不是目的。比如對水的格物,由此得出水少分布不平均,由此得出水資源使用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那麼水的量是客觀知識,但進一步引申出一個道德的判斷,這個情況下浪費水是道德還是不道德的?客觀的知識實際上教會我們怎麼正確地對待事物的分寸。也許沒有客觀知識本身的善惡,但一旦引入人怎麼正確對待事物,就隱含了人包括了道德的道理。今天看到的所有東西都被文明賦予了價值。格物不僅瞭解事物,還要瞭解事物身上所承載的力量。【客觀知識追求與道德修養之間的關係】i)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i.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于天下之物:因此大學從一開始教育學者,就讓學者接觸所有的天下之物,當然這是不可能的,莊子很早說過:“吾生也有涯”,那麼朱子還用“凡”。凡是指你能夠接觸到的。凡字告訴你,一件事不能輕易放過,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要養成格物的習慣。ii.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對於所有的事物我們都要根據你已經瞭解的事物的道理再進一步深入地研究這個事物,所有的事物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哪怕你對它一無所知,你對它也有瞭解,顏色、質料、有危險沒危險,未必感覺對,但是你會有“已知”的東西,根據已知的東西再進一步深入研究。iii. 以求至乎其極:至乎其極不是說達到對事物的終極認識,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對它有終極的認識,而是達到足夠充分的認識。不同時代足夠充分的認識就不同,古代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對計時工具的要求就不高,時間不用精確到秒。j)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i. 等到用力時間長了,“用力之久”就是“積習既多”,然後一旦豁然貫通。豁然貫通比脫然貫通更好,脫然有點分開的意思,有點一點一下子脫離身體的意思,豁然更好,一下子境域敞開的意思,然後貫通。原來想不明白的事突然道理都鼓起來了,到了這個程度,“則眾物表裡精粗無不到”ii. 則眾物表裡精粗無不到:所有事物的外表,內在,細節(精),粗(整體),所有的方面看得清清楚楚,事物在我們心中明瞭的同時,不僅僅是事物明朗,“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iii. 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有了全體方能有大用。體用之間的讀法。1. 無不明矣:就都明白了。2. 人心比如銅鏡,生銹,斑斑點點,斑斑點點還有一點明,畢竟是鏡子,還能模模糊糊地照到事物的影子,但是就需要不斷地把這面鏡子重新磨亮的過程,磨亮沒有怎麼衡量?就是用來照照事物。所以不僅僅是物以明朗,更是此心明朗的過程。心越澄明,對事物的瞭解就越滲透。反過來,對事物的瞭解越開朗,心也越澄明。物明的過程也是心明的過程。格物是明心的過程。2. 格物致知章解決知是知非的問題。得知道怎麼做對怎麼做錯,爲什麽說先講誠意是不對的,如果你不知道對錯,那誠意的是什麽?你可能錯地很誠意,非常執著地錯下去。知得不明,越誠意,越糟糕。一般的人還是在知道是非的淺處,所以做不到。把所知的是非真實地付出實踐,就要誠意,知道對不做,知道不對卻做,問題在誠意。誠意章:格物致知解決認知主體的問題,要把認知主體樹立起來,那麼誠意要解決實踐主體的問題,要真正把知道的付出實踐。1.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u)惡(e)臭(xiu),如好(hao)好(hao)色,此之謂自謙(qie),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yan)然,揜(ya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an),故君子必誠其意。”a) 毋自欺也:不要再自己欺騙自己。【寶寶的見解:自欺類似于康德的意志的自相矛盾,明明知道不對卻做,讓自己成為道德律的例外。】把什麽都推給時代和環境,這就是典型的自欺。【想做就做,不要說是外因。】哪怕做壞事也不能自欺。錯了就錯了,面對自己的錯誤都沒有勇氣。那做到什麽樣子才叫誠意?接下來“如惡惡臭,如好好色”。b)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對惡(e)的厭惡(wu)就好像對臭味的厭憎那麼真誠,好(hao)善如好色,對美德的欣賞就像對美色的欣賞那麼真誠,做到這一點才真正叫誠意。把善惡變成某種生理感覺。一件事,不要說去做,讓你想都覺得噁心,這樣的事兒估計有人逼著都沒法兒做。如果對善的追求就像急著見女朋友一樣,那什麽東西能攔得住你呢?估計很難。c) 自謙(qie):慊就是快和足。做了這個事情自我滿足,自我心裡踏實,高興。做到就自安,心安。d) 慎獨:誠意的功夫要從慎獨做起。慎獨就是獨處之時,別人看不見你的時候,仍然能做到收斂謹慎,這就是慎獨。什麽地方容易發生自欺?其實就是在自己心靈隱蔽的角落,以為別人不知道,眾目睽睽之下哪兒敢做亂七八糟的事情呢。【再次聯繫康德的意志的自相矛盾】e)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小人獨自在一個地方呆著的時候做惡事什麽都敢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做了唄。f) 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i. 厭然:消沮(ju)閉藏之意。把自己的惡全收斂起來,再怎麼好意思見到大君子也收斂了。收斂的方法就是“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把自己不好的東西全都遮掩起來。把自己好的一面彰顯出來。但這樣的彰顯有用嗎?沒用。因為下面一轉,告訴你,“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不要意味你這個惡別人看不到,你偶爾頭腦中閃現出一個不好的念頭,你說這個東西在身心上沒有積累,這是可能的。但是你長期的積累的行為習慣則必定反映在你頭腦中。一些人一看就是氣度非凡,一些人一看就是猥瑣,這是不一樣的。長期積累所致,甚至長相看起來都不同。g)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那麼多的眼睛盯著你,那麼多手指都在對你指指點點,真是可畏,其嚴乎!i. 嚴:可畏,畏憚。h)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an):富裕能夠給家庭帶來潤澤,道德能夠給我們身心帶來光耀,一個人心胸寬廣,整體身體形態一定安閒舒泰,不緊張。i. 胖:pan,安舒。2. 誠意章:把我們所知的是非實踐了,接下來爲什麽還要正心?正心的解決:格物致知是第一關,是夢覺關,是在夢中還是覺醒。第二關誠意是善惡關,人鬼關,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這兩關最大,都是解決心靈內容的問題。正心章要解決的是心靈狀態,心靈的形式的問題。正心章:1.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a) 身有所忿懥:“身”是文本錯誤,應該是“心”。b) 有所:一連四個“有所”二字尤為重要。朱子通常講這四者人人都有,不可缺少。儒家:有憤怒還是要發。“有所”跟“有”的區別,凝滯住了帶來心靈狀態的不對。生氣的事情過去了,就應該將生氣的事情忘掉,結果還凝滯,憤怒就影響你做別的事情,這就是遷怒。這個狀態就導致心靈狀態的不對,從而導致了即使心是善的,做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