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试论海南四大方言的来由 【作者】羊 晓 薇 【关键词】方言海南次方言来由 【指导老师】邹 璐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引言海南是一个有着宝贵语言材料的研究的地方,这在方言研究兴起的今天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较之于其它地方的方言研究,其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前人对海南的方言的研究有如欧阳觉亚、符镇南海南岛村话系属问题;张元生、马加生、马加林、文明英、韦星朗海南临高话;倪大白海南岛三亚回辉语言的系属;云惟利海南方言等。虽然都有研究,但主要注重于语法体系上的研究,在人文地理方面较少,且对中国现行划分的七大方言在海南这一孤岛中所占据的四大方言种类的来由资料零散。因而本文主要由此切入,试探其来由。在文献资料的选择方面,主要翻阅相关粤方言、北方西南官话、闽方言、客家方言方面的总的资料书籍及研究海南这四大语系的期刊论文资料书籍,加之有关海南地理方面的书籍资料组成。其中,书籍资料文献以方言权威詹伯慧的方言书籍为主要指导,加之每一方言有每一方言的专门书籍。例如,海南话部分查阅了刘新中(参与负责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汉语方言地图集中海南岛和雷州半岛的调查工作的博士)的书海南闽语的语音研究;而客家部分则是参阅了如客家方言客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等书籍资料。另,在参考文献上不仅参阅了专门的方言书籍,也阅读了一些有关文化与方言方面的书籍以及在地理方面有关海南的书籍资料。在文化与方言方面的书籍阅读了在语言与文化方面权威的专家游汝杰与周振鹤共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而在地理方面则参阅了中国地图册中有关海南的部分。在论文的写作上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力求无误。一、海南地理及其语言概貌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之间,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千米。它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环岛海岸线长1528千米。它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在这个3.392万平方公里的岛屿上,生活着700多万人,其中除了汉族,还有黎,苗,回,壮等少数民族。在这个占地不到中国二百分之一,人口不到中国百分之一的岛屿上,却有着丰富的方言语种,细数下来,竟达11种之多。它们分别是:黎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系,黎语主要分布在海南中南部的乐东、琼中、白沙、通什、保亭、东方、昌江、三亚、陵水等九个市县,其他市县也有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约110万。苗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海南苗族的分布,从自然地理状态看,呈两条带状沿五指山和黎母岭两列大山脉分布,从行政区域上看则集中在海南中南部六个自治县和三亚、通什、东方以及汉区的安宁、琼海、儋州、屯昌等七个市县。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说临高话的人数约有60多万,分布在临高全县、澄迈县北部、儋州市部分地区,琼山及每口浦郊区。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分布在海南西部沿海的昌化江下游南北两岸的滨海平原及丘陵地区,共40多个村,使用人口约6万。回辉话:说回辉话的是世居的回族居民,约有7千人,分布在三亚羊栏的回辉、新回两个地方。海南话:狭义的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分布在海口、琼山、定安、屯昌、琼中;文昌、琼海以及琼山与文昌交界的部分地区;万宁市的东部和中部、陵水县沿海一带;三亚市南部、东部的沿海地区,乐东城县及西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东方市的八所及南部新龙到板桥一带、北部墩头到四更一带,昌江县北部沿海的昌化、昌城的一部分。军话: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在海南使用的地区有:三亚市崖城墟;儋州市的那大、中和、王五、长坡等地;昌江县的乌烈、保平、昌化、昌城,东方市的八所、三家、罗带等地。客家话:属客家语系。海南讲客家话的人主要分布在儋州市的南丰镇和兰洋镇以及那大镇的一部分、那大镇附近的一些村落。此外儋州的东风、番加、侨植等农场以及临高、定安、陵水、三亚等市县的个别村落也讲客家话。琼中的松涛镇也有客家话的方言岛。迈话:属粤语方言系统,比较接近广州话。通行在三亚崖城区拱北、城东、水南三乡及羊栏区的羊栏、妙林两乡,使用人口约7万。蛋家话:属粤语方言。分布在三亚南海的愉港乡、南海乡,陵水的新村镇,昌江的南罗镇。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儋州话主要分布除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昌江县北部沿海的南罗、海带、石碌西缘的一部分地区,白沙县北部与循州市交界的几个村落、东方、乐东、三亚的个别村落。去除掉少数民族语,在现行划分的全国七大方言(北方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吴方言)中,海南一岛就以与它人口、占地不相符的比例占据了超过半数的七分之四方言种类,他们分别是:闽方言,客家方言,北方方言,粤方言。下面,来看四大方言是如何扎根海南。二、海南四方言来由探源(一)闽系方言海南话1.特点(1)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声仄声,今声母多数读不送气的清塞音或塞擦音:例如:“皮”“糖”“贼”。(2)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Pt等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声母:例如:抨讨。(3)凡是塞擦音声母多读为擦音声母,例如:亲冢。(4)部分地方z,c,s常读d:例如:缠di势扎。(5)“儿子,高,锅”这三个词,多数地点分别说“囝,悬,鼎”。(6)人称代词的特殊性:“我、你、他”,复数的“我们、你们、他们”就不再是普通话中的“你我他”加一个“们”字组成了,而是加“人”字组成。这是因为“我们、你们、他们”在海南话中是一群人的意思,所以就用人来代替。(7)海南方言某些词还保留古汉语的含义。如说“他的病是会过人的”中的“过”是“传染”的意思,这与古汉语中的“过”用法一样;筷子,海南语叫“箸”,而古时也叫“箸”,指的是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2.探源海南最大的方言语系:海南话海南闽语,又称“琼文话”,属汉语闽方言。闽方言共分六片区,它们分别是:闽南片、蒲仙片、闽东片、闽北片、闽中片、琼文片。其中闽南片范围包括: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一带;台湾的台北台中和台南一带;广东东部的山头和潮州一带;浙江南部的苍南和洞头。海南话属于闽方言中的琼文片。海南话是海南汉族居民使用的主要汉语方言,使用人口达500多万。著名方言学者詹伯慧已经在他的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一书中提及过:“例如要弄清海南岛汉族地区闽方言系统海南话”1p49指出海南话属闽系方言。“而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没有海南方言专图,只附见于其中的闽语图。闽语图中海南省的闽语称为琼文区”2。海南话据说是由闽南(一说莆田)人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闽方言。下面,由地名,学者分析,移民成分及剧种的影响来探究闽系方言海南话扎根海南的原由。首先,由地名开始入手:文昌、琼海一带的地名中,以闽南话和潮汕话命名的颇多,如坑(低洼成片的水田)、洋(田洋)、潭、塘、坡、墩、娘(海南话音),蛹(海南话音)等等。一些聚落称谓如:铺前、木兰(村名及呷角名,均在铺前镇境内)、凤尾(村名及墟名,在冯坡镇境内)、东阁、蓬莱、后湖、南阳等地名在福建莆田、龙溪、晋江、漳浦、长乐、闽侯等地均可找到。这些地名反映了福建移民聚居陆续向岛中部延伸的足迹。再来,看看学者是怎样看待海南话的源流及其演变:对于海南话的源流及其演变,新加坡学者云惟利先生认为:“从历史方面来看,海南方言是由闽南方言逐渐演变而来的。闽南方言的传入海南岛,当然和移民有关。闽南人之移民广东,最先是在韩江流域,也就是潮汕地区,经雷州半岛而达海南岛。所以,现在雷州半岛上也散居一些说闽南话方言的居民,其方音和海南话相似。由于在地理环境的改变,山川阻隔,海南岛上的闽南话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有不同的演变和发展,所以,现在的海南话不同于现在的潮州话,不过,从语音和词汇两方面来看,海南话和潮州话的关系密切。这不仅是由于地理上海南岛和潮汕地区的距离较近,也是由于在历史上海南话和潮汕方言有密切的亲属关系的缘故。因为闽南话是先随着移民而传入潮汕地区,逐渐演变成潮汕方言,然后再随着移民由潮汕地区传入海南而发展成海南话的。”3p27有了地名与学者较为可信的佐证后,接下来,再看看海南先人移民中有关闽方言移民,就大多数方言而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的扩散和地理的影响”3p3这可以从海南闽系方言的移民中就可以看到:闽南人之移民广东,最先是在韩江流域,也就是潮汕地区,经雷州半岛而达海南岛。海南历史上的移民,有经商贸易后由于种种原因而留下的。海南岛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在古代以盛产珠宝而著称。汉书?武帝纪:“珠崖、儋耳郡。”东汉应劭注云:“二郡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汉武帝在海南置郡建县的动机和目的并非开拓殖民地,而是夺取这里的珠宝。海南岛拥有被中原视为珍品的丰富热带作物资源和各种海产品,吸引了不少大陆“经商贾者”,逐渐以福建泉州和兴化、广东惠州和潮州的商人为主。这些商人出入村寨,有的是甚至深入黎峒,其中不少人在海南各地结茅为舍,安家设点,定居下来。也有些商人则因航行海上,遇风失货,飘落本岛,没有办法再出去经商,只好在岛内耕作不归,如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闽商值风水荡去其货,多入黎地耕种不归。”还有人认为:“闽人得宋元航运之便,先入为主,移居岛北部和东部沿海,以后深入内地,成为这一带平原台地地区的主要居民,连地理上比他们更接近的两广大陆居民也望尘莫及。粤东客家和潮州人直到清代才比较多地移居本岛,但未能后来居上,便深入丘陵地区,甚至到山区从事各种拓殖活动,也有一部分居住在城市或好镇经营商业或手工业”。经由上述确定了闽南语在海南扎根形成独具特色的海南话的渊源,可是,究竟福建人,潮州人是经由何种方式使海南接受闽南语而后形成海南话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闽剧和潮剧了。琼剧作为海南话所派生的文化艺术在舞台上演出,大约始于明末,至今有300余年。戏剧的产生滞后于其所属的语言,而宋时又多闽人借航运之便入海南,据此推测海南话的形成时间为福建移民大量迁徙海南的宋代。元末明初,从大陆传入的外来戏剧,最早的而且对海南话产生较深影响的当为闽剧。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福建人来海南从事商业活动,又多半集中在海口、岛北部和中部。福建移民尤其是莆田籍移民所到之处,往往都要修建天后庙,供奉天后神。海口最早的天后庙始建于元朝。以天后庙为中心,经常由商家捐钱从福建泉州聘请家乡闽剧班来海口天后庙演戏酬神。至今,几乎所有天后庙前都必设有露天舞台供演戏之用,演戏酬天后神已成为海南民间之习俗。无疑,闽剧在海南的频繁演出,对福建方言的传播以及促进海南话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闽剧之外,潮剧也是早期就传到海南的剧种之一。据海南岛志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直到清代,始见有以海南话演出的“土戏”。“清康乾间,土戏最盛行至其腔调,初惟用潮音,其后代有变易,杂以闽广歌曲”。戏剧的演出必须有观众,而且观众必须听得懂戏剧演出所采用的语言方能了解剧情。闽剧与潮剧之所以能够在海南演出,说明了当时的福建籍移民人数已相当之多,而且闽潮方言同渊同源,语言可相通;而另一方面,通过闽潮戏剧的演出,其他地籍观众自然也受其濡染。元、明时期,潮汕木偶戏班常来海南演出,且甚受当地观众欢迎。当时,以闽南话为母体的海南话当已形成,由于语言的同源性,因此,除了语音上受到潮汕话的影响外,海南话还从潮戏中汲取了大量的潮语词汇。这两大剧种传入海南的先后次序及影响,也符合新加坡学者云惟利先生对于海南话的源流及其演变的一番见解,这更是有力明白的说明了关于海南话属于闽南语系,是由宋元之际移民的闽人传来的,但由于语言的同源性,因此也较多的受到后来者广东潮汕人的影响。(二)粤系方言-三话:儋州话,迈话,蛋家话1.特点(1)有-m-p-t辅音韵尾,例如“叶”yip就为-p尾,“晚”mam为-m尾,“杰”为-t尾(2)无介音:例如:普通话的“法”“加”“画”分别是a,ia,ua,介音各不相同,但粤系方言中就都读成了a。(3)大多无平翘舌之分:“叉” ca55,“茶”,“岔”,“拆”,“豺”,“掺”,“缠”,“铲”,“长”,“场”,“厂”“唱”,“超”,“炒”,(4)与普通话不一样,但与有些方言一样,有声母ng:“我”,“业”,“吴”。(5)如果是车的量词,就使用量词“架”ka 35:“一辆车”为“一架车”,“一辆马车”为“一架马车”,“一辆自行车”为“一架单车”,“一辆东风牌(“东风”为一种大卡车的牌子)”为“一架东风牌(车)”,“一辆奔驰(“奔驰”为一种跑车的牌子)为“一架奔驰”(6)人称代词特殊:“你、我、他”为nei,后面加“gun”表示人称代词复数(7)相当与“不”的否定词为mum51(8)保留古汉语的词较多,如:“颈(脖子)”“翼(翅膀)”“着(穿)”(9)有些特殊词汇。“出殡”称为“出山”,与普通话的“出山”意义完全不同了。“猴子”为“马骝ma55 lou55。(10)“走、行”,“行”为普通话中的“走”,乃一中性词,无褒贬色彩;但“走”为普通话的“走快点”“跑”之意,还带有了一定情感色彩,如某人正在被人追赶,你对他说“你走快点”就带有了心情急切,希望他走快点别被抓到之意了。(11)“好”这一多音字在“好心、心好”中的不同语境用法特殊。“好心”“心好”.好心有两种含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首先“好心”,大致可译为普通话的“请”,但同时在语气中表达抱怨之意。“你好心就洗净手啊!”,“好心你帮我借架单车啦,我赶时间!”。其次,“好心”,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行行好”,“行快口的啦,好心你!”而“心好”,大约理解为普通话中的“喜欢”,大约表心之所好之意,但它在态度情感上的表达就不是那样了,而是表达你对某件事的不赞成,觉得最后会把这事办成坏事时说的。“你心好你就去,出了什么事我可不管”“你心好你就去管那件闲事”(12)有修饰语后至的现象:修饰词“先”的一般与特殊用法。在普通话中,修饰词“先”要放于动词前修饰动词,但在粤系方言中,它既可和普通话一样放在动词前修饰,也可放在后边。“你先走”可以说成“你先走”或者是“你行先头”;“你先去买菜”既可以说成“你先去买菜”,也可以变成“你去买菜先头”。“你先吃”“你先吃”或者“你吃先头”。但当“先”至于修饰词前面为正常语序修饰后面的动词这种说法相对而言比较书面语化,一般口语都会把“先”放置动词后。2.探源继闽南语系海南话之后,在海南使用较广的是粤方言系,共计约85万人。其中包括:儋州话:使用人数大约80万;迈话:使用人数大约2.5万;蛋家话:使用人数大约2.5万。“1987年版中国语言地图集没有海南方言专图,只附见于闽语图图中把儋州话、迈话都归为粤语”1。而“蛋家话分布于三亚市南海、榆港、后海藤桥渔业村,使用人数约5千人,属粤语;海南岛志把蛋家话称为艇家语,并说艇家语”1。古代海南属于广东,广东古时属于岭南。古岭南的一般概念: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五省区交界处。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岭。长期以来,是天然屏障,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各有“种姓”的越族人。因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晋书?地理志下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明确了岭南的区域范围。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五岭不单是指五个岭名,也包括穿越南岭的五条通道。岭南指“五岭”以南,大约是现在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在战国时期,楚国消灭了越国。越国贵族沿着海岸线南下,广泛的分布在岭南以及其他地区,就是当时所说的百越。秦始皇吞并六国后,北伐匈奴,南占领了岭南,消灭了百越。然后委派50万大军到岭南移民至百越地区,进而设置了四个郡。闽中郡:在福建。南海郡:在广东。桂林郡:在广西。象郡:在越南和柬埔寨。秦朝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南海郡的官吏赵驮割据南海桂林象三个郡,建立割据政权南越。大约100年后,汉武帝消灭了南越。在南越故地设置了9个郡,具体:南海(治所在广州)、交趾、九真、郁林、合浦(治所在今广东合浦县东北,辖境相当新兴、开平以南,海南省除外,以及广西的容县、横县以南地区)、日南、珠崖(治所在今广东琼山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海南省东北部)、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都庞岭、大瑶山以东,广东肇庆、罗定以西,湖南江永、江华以南,广西藤县、广东信直以北)、儋耳(泪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海南省西北部,公元前110年设)。三国时期,交州归孙权管。因番禺地理位置偏东,难以控制交州西部的广阔地区,为了便于治理,东吴于永安七年(264年)将岭南分为交、广二州。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州治龙编;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州治番禺。西部为交州,东部为广州,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广州的中心城市是南海郡,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都不曾改变。梁大同年间,在汉废儋耳郡设置崖州,由广州统领。南北朝时期,广州的管辖范围越来越小,到了唐朝,广州的范围只剩下南海一个郡了。明太祖洪武元年,改南宁军为儋州,并在第二年使其属琼州府。英宗正统四年(1439)以儋州治之宜伦县,并入儋州,仅領昌化一县,总隶琼州府,后改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清世祖順治九年八月,清兵渡琼,建置沿袭明制。于德宗光緒三十一年,改置琼崖道,琼州府领儋州(散州)及七县,属广东。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属于广东,后来直到1988年海南建省才从广东脱离。行政区域的划分与主管区域所使的通用语言对于其下属的管辖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地方的使用语言。而广东使用粤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由上述可以推断海南的方言中必定有粤语传来的部分。那么,粤语究竟是如何在何时传入并发展演变成为现在属粤系方言的海南三话:儋州话,迈话,蛋家话的?这就不得不提及方言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争。战争会造成人民、军队的大量流动,重新进行民族融合,定居新地,这就为方言的扩散提供了人的条件,因为“语言随人走”。3p22.海南粤系方言的使用都是在沿海边,但又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成环形散点:海南北流和西流水系,这与海南的地理方位有关:由祖国大陆入海南岛首先是在这一带登陆,因此移民的进入要在这一带落脚。有史可查:梁大同年间(公元535年544年),世居高凉郡(今广东阳江)的冼夫人领兵出征海南,冼夫人及其军队的官兵可说是把粤语带入了海岛。当年的粤语发展成今天的迈话和儋州话,仍流传在儋州和三亚。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冼夫人乃高凉郡人,冼氏家族世代为南越首领,部落达十余万众。冼夫人自幼贤明,多智慧谋略,尤其善抚平驯服部众,能行军用师。越人向来好内讧,冼夫人多有规劝谏言,于是各族渐消怨隙。冼夫人以信义结于诸越,于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出自隋书?谯国夫人传)。黎族出身的冼夫人,从小接触汉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持有较理性的态度。她从大陆组织移民来开发海南岛,传授给群众医疗知识,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促进了汉、黎、苗等各族经济文化的融合。尤值一提的是在冼夫人统一岭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既有别于普通话又有别于广州话的地方方言白话(属于粤系方言的一分支),这种语言在粤西地区一直使用至今。粤语虽然以“粤”命名,却跟古“百粤”的语言没有亲缘关系,它不是古粤地的土产,而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区带进来的。从汉人大规模入粤最早的历史来考察,粤语形成于西江中部。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大约从西周时代开始,岭南粤人与中原汉人就有来往。至秦时一大批汉人“徙民”的到来,随之汉语便由此而被带入岭南。随大批“徙民”而来的还有学者名人,而那些名人在传播汉族文化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汉族文化的传播,汉语也就在这一带流行开来。由于广信(粤语的中心发源地)一带远离中原,交通不便,这些汉族移民进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汉语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此后于永嘉年间,由于战乱缘故,中原汉人又大规模南迁,使岭南汉族移民数量激增,汉族的文化及语言就从西江中游不断地向东传播,粤语便逐渐成为西江流城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由海南与岭南、百越的关系与冼夫人史及粤语的形成发展历史渊源中不难发现其中的重合:粤语是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区带进来的,迁入岭南之后,他们使用的汉语也就逐渐偏离了中原汉语的发展轨迹而形成了自己的某些特点,遂形成了早期的粤语,即粤语的雏形。而冼夫人乃高凉郡人,冼氏家族世代为南越首领,从小接触汉族文化,对中原汉族文化持有较理性的态度。在统一岭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种既有别于普通话又有别于广州话的地方方言白话(粤系方言一分支),这种语言在粤西地区一直使用至今。而当时的岭南地区就包括了海南。而蛋家话又名水上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而蛋家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蛋家话是水上渔民的方言,与现在珠江流域水上渔民讲的话有许多共同点;讲蛋家话的渔民据说是从珠江流域迁到海南的。“从蛋家话的声韵调系统看,声调的调类调值都和广州话相似;蛋家话没有n、f这两个声母,可能是受广州话n、l不分的影响而只有1,归入粤语是合适的。”1这都有利的证明了海南粤系三话与广东人的关系。(三)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军话1.特点(1) 不分前后鼻音,例如:“赢”读“银”音。(2) 多数不分平舌音翘舌音,例如:“舌”“色”“茶”“柴”“产”“长”“抄”“车”“陈”“城”“尺”“虫”“丑”“初”“川”“窗”“春”“锤”(3) 多数不分f和h例如:“湖南”为“服兰”。(4) 不分n和l,例如:“海南”变“海蓝”。(5) 相当一部分“j”声母保留古声母读法,读成了“g”声母:“嫁”kiA,“家”kiA,“及”ki“姜”“教”kiau“叫”“斤”“九”“军”(6) “不”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用法:“不”字有两种读法,一为一为,当它为否定副词时,在句子中既可读为,也可是,但单独使用作为否定回答时读,并且这时回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当它为疑问句句末词时只能读为.例如:“是你打的人吗?”“不是”“是你打的人不biu?”“不bi是”“你认识他吗?”“不认识”“你认识他吗?”“不认识(7) 远指代词特殊。用“啊a51”表示。“那边”为“啊边”,“那个”为“啊个”,“那里”为“啊口zi55”,”“那些”为“啊些”(8) 词汇上与普通话一般而言差别不大,但会有些属于自己特色的方言词。“里面、外面”说成“里头xou35、外头”。“馍”为米面粉制糕点的总称。称妈妈为“口me212.探源在四大方言语系中,使用人数排名第三的是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军话,使用人数大约为6万。在坊间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海南的军话源于苏东坡。苏东坡,宋时巴蜀人也,由于被贬,被流放至岭南范围-海南儋州,于是他这么一个大文化人就把军话传播开来。而军话在海南的主要使用地区也集中在了儋州的王五,中和,那大等地,且在儋州中和镇还有东坡书院遗址。然这是否就能够证明坊间的流传是真实可靠的呢?这有待于求证。海外奇踪一书中的郭沫若与“东坡话”一文中提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郭沫若先生两次周游海南岛。1962年初到儋县中和镇时结识了一个当时看管东坡书院的周士生老人。两人一见如故,直接对话盘桓了数小时之久。后来郭沫若先生在同年3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达112行的长诗儋耳行。引言中说:“尤可疑者,儋县境内尚有苏东坡话传,为为本地地方方言之一,验之果与蜀语相近。”诗中写道:“农民犹说东坡话,无人能识春梦婆。”又称他与苏公“乡音无差讹”,并据此认为周士生自称为“东坡话”的中和方言是苏东坡谪居该地时流传下来的:“先生请再听我言,西蜀之话至今传,何以致之请教宣。”“心同言语自相通,学我口舌席成风。一人传十千百从,代代相传无始终。”儋州中和藉文人中同意郭老看法的也大有人在。例如,韩国强先生主编的古城的回声中符耀文的州城汉子一文就说:“也有说来自四川及福建沿海一带,故今州城汉子皆可说军话。此话语和四川峨嵋仿佛同族同宗,何其相似乃尔。北宋年间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被贬放南来,蛰居州城三载,敷扬教化,九死南荒终不愧。与此多少亦有牵连瓜葛。因此60年代郭沫若游览州城时,无需中介,亦能与州城人对答如流。郭老似有感触和惊叹,这里原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州城汉子所言军话,也可谓之为东坡话也,郭老如是观。但,对于军话由苏东坡所传,前人已多有否定。儋州志在介绍当地军话时就引用了前续志的说法:“俗传军话由东坡苏公所教,其实非也如儋州为苏公所教,则崖之军话,又将谁教?”朱玉书在海外奇踪中也认为:“郭老和苏公同生于海棠香国,属今四川省乐山地区人。诗,是文学作品,和科学的历史考证毕竟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两个人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五载便能传播一种方言的看法是不符合方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且,既然是苏公所传,为何名“军话”?亦不晓得该如何解释“军”与苏轼的关系。汉族向海南有组织的移民起源于汉代,公元前110年前后,西汉王朝在海南岛开始设立封建王朝政权。汉书记载:“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置珠崖、儋耳二郡”。汉初建置二郡,即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第一次在海南岛建立,也是海南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移民。当时来到很难得移民已有北方中原的汉人了。他们中的主要成分有汉代向海岛的派官、派兵,渡海作战的军队很多便驻扎下来,成为岛上的移民。例如隋大业六年冬,隋炀帝调陇西太守韩洪到海南岛镇压珠崖人王万昌的反叛。不久,又诏韩洪再次镇压万昌弟仲通的叛乱。从晚唐开始到宋朝,是海南历史上真正汉族移民的高潮期。唐代移民成分比过去更复杂,元就已经有流寓边陲的官员、驻防的军队及其家属,又有商人、手工业者,还有因交通贸易或被当地豪强劫持而留居的波斯人。高官被贬至此岛,唐代极多,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吏制度及其体系将海南视作“流放之地”的开始。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苏轼被贬至。高官们的被贬为远离中原正统文化的古代海南蛮夷之地带来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教育的传播要以语言文字作媒介。不仅文化教育要以语言文字作为交流沟通的媒介,生活中更少不了语言的交流,所以,移民的军人在本地扎根时他们的语言也必然在海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因而,海南的军话有了占据一方的理由。又方言界权威詹伯慧于1959年发表的海南岛语音概述一文中认为军话较接近北方方言系统,而且可能“同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军队远戍崖县镇压和奴役当地人民的结果有关”。在崖州志?之一.地志一?俗里有文记载:“崖语有六种。曰军话,即官语,正音,城内外三坊言之。其初本内地人仕宦从军来崖,因家焉,鼓起因遇上村,而以军名。”此段话介绍认为军话即官语,指出其形成于海南是因“内地人仕宦从军来崖”,且新儋州志说:“军话,属汉语北方官语系统由于军话(字音)传入儋县已有千余年”。儋县志卷二舆地?习俗中还有这样的话:“是以州话共数种,一曰军话,与南省官话正音相同而声韵颇长。此乃五代前士夫以军戍儋,遂相传习,故名军话”。通过上述,可以有力地证明军话是由内地传来,且因语音等属西南官话系统,可以推出当时驻扎留守下来的军人属由西南而来,他们驻守崖州,所以在海南崖州那一片地区的方言是军话。而苏东坡,作为宋时蜀地一颇有圣名影响的大官员大文豪,当时被贬海南儋州,以其影响力,使得原就在海南已有的军话在以儋州中和为中心的四周传开,成为海南军话又一片区。(四)客家方言客家话1.特点(1) 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2)称“我”为“涯”。(3)称“吃饭,喝茶”为“食饭,食茶”。(4)相当为书面语“不”的否定词为“无”。(5)韵母中无撮口呼(6)有辅音韵尾-t“辣”lat(7)单音节词比较丰富。皮肤皮,脸面,翅膀翼,绳子索,空闲闲,凶恶凶,黑暗暗(8)亲属称谓的词较多的保留了古汉语语词。阿公祖父,公用来称祖父,见于秦时,后世沿用。阿婆祖母,婆用来称祖母,可见于唐代。阿姨姨母,阿姐姐姐,姨丈姨母的丈夫,姑丈姑母的丈夫(9)前缀“阿、老”的使用较为普遍。“阿”可用于亲属称谓、姓或者名及排行前。如“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阿叔、阿沈、阿光、阿英、阿三等。“老”可以用在姓氏前构成略带尊敬的称呼,“老杨、老李、老张”,还可以用于平辈或者晚辈称呼前。“老公”(丈夫)“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侄(侄儿)(10)后缀“头”常用于时间名词之后。“上昼头”(上午)、“夜晡头”(晚上)、“节日头”(节日里)2.探源属于客家方言的客家话,使用人数约为3万。如果说在海南这一方言岛中,什么次方言的归属最不会受到争议,那就当属属于客家方言的客家话了。且在客家方言的分区(稿)上有这么两段话:“提要:本文为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客家方言图文字说明稿。本文在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基础上,根据近二十年来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成果,对客家方言重新划分”“海南省使用客家话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儋州市的南丰镇和兰洋镇以及那大镇的一部分。儋州的东风、番加、侨植等农场以及临高、定安、陵水、三亚等市县的个别村落也讲客家话。琼中的松涛镇也有客家话的方言岛。海南使用客家话的人口约3万。”4客家方言的名称不少:在广东成为“客话”,“客家话”,“客家语”(在梅县还成为“阿姆话”),“山话”;而在广西则称为“新民话”,“话”(粤西,海南也称“话”);在四川称为“土广东话”;在湖南称为“广东话”或“客家话”,“客边话”,“客姓话”;在江西称为“广东话”,“客籍话”,“河源声”,“怀远话”等。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我国的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台湾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江西南部,福建东部和广东东部,中部,北部,这一带是粤闽赣边区,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大本营地区。在海南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海南的客家人原是两广一带移民过去的。然民间的流传有待求证。从对客家方言的叫法上看,海南称其为“客家话”或“话”,这倒是与两广地区的叫法存在着一致,但湖南也存在着“客家话”的叫法。因此,这只能作为辅证。客家原义为北人南迁侨居异乡,相对于当地土人而言,被称为客人,后来世代沿袭,因而成了固定的称谓;最初分布于闽粤赣交界区域,而后陆续向周边各省及海外辐射。据史载,自西晋以降,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中原战争频繁,客家先人不愿意做亡国奴,于是举家南迁。其规模性移民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移民的第一阶段发生在两晋之际。不同流民群沿不同路线南下:有顺淮水而至苏皖中部的;有沿汉水而入长江而后辗转至江西鄱阳湖区的;有沿汝水上溯赣江移居至闽粤赣交界区的。其中,定居闽粤赣交界区的流民构成了客家先民的主体。移民的第二阶段发生在唐末五代。这一时期的移民现象,客家族谱亦多有记载,如罗氏族谱记载到:其先祖于晋永嘉年间开始进入赣南,唐僖宗时迁至宁都,不久迁入宁化石壁乡。移民的第三阶段发生在两宋时期南宋末年,“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百姓亦多举族相随,有由浙而闽,沿海至粤者,有由湘赣逾岭至粤者,粤之土人,称该地之人为客,该地之人亦自称为客人”由此可证,宋元之际,客家民系正式形成。客家民系成型于闽粤赣交界区,明末清初,因战乱,中原人民又大批南迁汇入该区,随后不久,开始大规模向周边各省及海外迁移。客家人的迁移模式和路线,是从北到南,自西往东,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海外,散居各地。客家人移民还海南有八九百年历史。南宋至明朝时期,客家人陆续从吉水、吉安、及福建宁化、广西灵川等地渡海来到海南扎根生活。早在宋朝时期就有梅州人古革、始兴人邓酢、吉安人胡铨等客籍名人渡琼为官,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了。据明万历年的儋州志记载:“客自高化载牛渡海”经商。“高化”指的是广东的高州、化州。而后又由清朝开始,直至民国初期,一批批的客家人从广东广西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历尽辛苦,来到海南定居。由史料可看出,从宋明开始便陆续有客家人渡海来到海南定居,但真正客家人移民海南的高潮是从清朝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一共有四次。第一次高潮始于鸦片战争以后,至太平天国革命前夕结束。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迫清政府开放广东沿海口岸,而导致在广东的台山、开平、新会等地的客家人口迅速增长,加之势力的扩展,逐渐形成“土客相争”,“仇客分声”的局势。在此种局势的威迫下,此地区的客家人为了谋求出路,向南迁移,来到海南的崖县、定安和儋县的沙帽岭(又名沙坡岭)山麓等地开山种田,后人就把这批客家人称为“老客”。然后是同治年间,因广东西路事件(赤溪事件)及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影响,为了避“世乱”及“逐客”的相逼,客家人又第二次大规模地渡海来琼,分别住于儋县、定安、崖县、澄迈、临高、万宁、陵水、琼中等八县的山区,前后一共有1万人左右,这也是后人所称的“新客”。这些“老客”、“新客”就是当今移民海南的客家人的先人。客家移民海南的第三次高潮在三十年代初。三十年代初,大陆军阀混战连年,各称霸一方。一些民族资本家和华侨实业家急于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实业。与大陆隔海相望的海南因其物土的丰富,且又比南洋近,正好能够成为这些实业家所寻求的“海外桃源”,于是一大批客家人就分别从南洋、广东梅兴地区移民海南,在儋县那大、琼中县三脚岭等地,投资经营,创建了海南客家街-那大梅兴街和松涛爪哇街。这次客家渡琼,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来客多为殷商贾子,资本雄厚,是海南橡胶种植业的创建人。但后来因风云变幻,这批客家人也相继到南洋去了。第四次高潮是在1949年至1958年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接着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海南岛。海南解放,需要大批人才建设。当时正好政府大力征召人才随军南下,开发建设海南,这对梅县客家人来说,是个大好机会。于是,一大批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学影像学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导游资格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题(附答案)
- 2025年高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考试笔试试题2附答案
- 读书会活动通知
- 图形宝宝找家课件
- 工程项目迎接检查方案(3篇)
- 2025年未来出行报告: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与电池资产管理模式创新解析
- 园林景观工程旁站方案(3篇)
- 桔子果树工程技术方案(3篇)
- 景区导视系统工程方案(3篇)
- 光伏电站组件清洗方案计划
- T-CFA 030501-2020 铸造企业生产能力核算方法
- 当代中国外交(外交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外交学院
- 护理工作中的冲突与管理
-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准则
- 《社区调查报告》课件
- 2025-2025学年外研版七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胸腔穿刺术》课件
- 《人才选用育留》课件
-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
- 任务1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基本组成与原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