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渔业.doc_第1页
秘鲁渔业.doc_第2页
秘鲁渔业.doc_第3页
秘鲁渔业.doc_第4页
秘鲁渔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鲁1 海域环境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 国土北端近赤道,南面到南纬1821,与智利接壤。滨临东太平洋,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为滨海沙漠区,宽度约30130公里,地面复盖着流动沙丘,属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地面平缓,河网漫衍,降水量较多。全国总面积为12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30公里。陡崖直临深海,附近就有深约6000米的海沟。大陆架面积狭小,200米等深线宽度狭窄,阿古哈角至皮斯科港之间的大陆架宽度平均不超过50公里,个别地段(在派塔角)不足2公里。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8.27万平方公里,只占领海的10.3%。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78.7万平方公里。秘鲁海域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外海的海洋水文受6支水系强弱消长的支配,虽没有寒暖流交汇,但最重要的是由南极寒流延续的南太平洋寒流即秘鲁寒流经过秘鲁,给秘鲁渔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秘鲁渔场资源分布的主要水系,其强弱决定着捕渔业的汛期和年间变动。秘鲁外洋流是平行于沿岸的另一支流系,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流向南纬15的皮斯卡外海。由于这些特殊的水文条件,尤其是北上寒流在秘鲁离岸风的影响下,在钦博特至卡亚俄周围以及圣胡安外海表层水外流,底层水温大大降低,出现较大的上升流区域,使得深积海底的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类,自海底带至海洋表层,加上沿海岛屿的众多鸟粪流入海中,有机物十分丰富,在上升流的作用下,导致沿岸一带水域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为小型中上层鱼类特别是像秘鲁鳀和沙丁鱼类等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秘鲁沿海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沿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夏、冬两季,夏季从12月至翌年4月,冬季则从5月至11月。沿海平均气温为1525,盐度在34.8以上,降水稀少,由于沿海海域自南向北不断流动的寒流,所经过的海域水温降低,不易蒸发成雨,再加上安第斯山脉纵向阻隔,冬季形成特别的浓湿雾,一般沿海北部降雨量250毫米,南部50毫米,中部降雨量更少,甚至达到5毫米。由于地处热带,海域终年无大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一般风力34级。海洋为典型的半日潮区,潮差很小。大小潮间隔比较明显,波浪一般2级。因此常年可捕捞作业。2 渔业资源秘鲁渔场辽阔,渔业资源富饶。2.1 中上层鱼类2.1.1 秘鲁鳀 (Engraulis ringens) 隶属鳀科鱼类,与其它鳀鱼相似的形态特征是个体15厘米以下,体重30克以内。分布于秘鲁北部的祖里托尔(南纬430)到智利的毛尔迪维亚(南纬3947)广大太平洋沿岸水域,以秘鲁中部和北部资源较丰富。一般栖息于从岸边到离岸200公里左右的海域内,以秘鲁沿岸40公里和智利沿岸20公里海区内资源尤为雄厚。在表层水域密集成大群,栖息水深主要在1030米的浅水域。白天下降至50米以内水层,傍晚至夜间(下午410点)上浮。喜栖于沿岸的冷水中,不到处游动。夏季,沿岸流最窄,并靠近岸边,秘鲁鳀就在这狭窄的海域里密集成群,靠近岸边,贴近水面。捕捞群一般栖息于离岸不超过7580公里大陆架处。冬季,鱼群的平均栖息深度为夏季鱼群深度的一倍,这是由于冬季混合水层较深,饵料分散所致。鱼群分布的水温范围为13.523,最适温度14.5-21.秘鲁鳀群以白天群聚的密度最高,反映在回声图上为“羽状回波”,夜间由于“层状”光迹而分散,分散时向上移至表层。鱼群中雄雌混栖,每群可成百成千吨,每网次可捕获200300吨。鱼群个体一般间距510厘米。在捕捞作业时,鱼群移动速度为5节,当受到敌害时,鱼群的移动速度可达89节,雌雄比例为1:1。秘鲁鳀有95%作为鱼粉,少量被开发为鲜食、冻品和罐头。2.1.2 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 仅次于秘鲁鳀的第二大重要工业鱼种。分布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至南纬3830的智利莫哈岛附近沿岸水域。夏季适温10-23,冬季10-18。在秘鲁海流中集成大群,有时与其它一些喜洄游性鱼类栖息一起。体长约30厘米,平均体长20厘米,最大年龄15龄。主要食浮游甲壳类。捕捞水深超过40米。大多数也作为鱼粉原料,少量做罐头或咸干制品。2.1.3 智利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 分布于自南美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和智利沿海。在秘鲁水域,一般栖息于温跃层的扩展区,冬、春季主群出现于水温梯度大的海区,具体栖息水温范围在8-18,大个体鱼在水温较低的水域,小个体鱼则回避寒冷水域。其垂直分布范围以地区不同而异。在北部,从表层至200米水层均有分布,而中部和南部可直到300米水层。白天在50200米水层形成不同密集群。傍晚上升至2050米水层,夜间又下潜至稍深处,形成不太活动的稠密群聚。智利竹荚鱼体型较大,体长可达5060厘米,最大年龄6龄。第三年体长25厘米开始性成熟。夏季洄游接近沿岸,在沿海进行产卵洄游。分批产卵。产卵高峰在8月至翌年3月,产卵场在秘鲁和智利沿岸至南纬41,产卵多达1015万粒。稚幼鱼常在秘鲁沿岸上升流水域中,以头足类、鳞虾、鳀鱼为食;在外海表层水域以桡足类、磷虾为食。在秘鲁大陆架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体长为2747厘米,渔期为311月。34月可捕到35厘米以上大个体,7月捕到的个体较小,南纬16以南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为3435厘米。智利竹荚鱼的资源量为470万吨。叉长在40厘米以下为鱼粉的原料,叉长4065厘米常鲜销、制罐或烟熏食用,量大时作鱼粉,或在南美拟沙丁鱼和鳀鱼围网渔获中作鱼粉原料。2.1.4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个体一般35厘米以下,属远洋性鱼类,游泳速度快,喜长距离洄游,距沿岸一定的距离集群。2龄以后,个体长20厘米,性腺成熟,主要在秘鲁边界至智利安托法拉斯塔之间的智利北部海区产卵。系大洋性卵,产卵量2025万粒。主要捕食小鱼、枪乌贼和浮游动物。为工业围网混获,以新鲜或罐头出口,但渔汛集中期被用作鱼粉加工原料。2.2 金枪鱼类2.2.1金枪鱼属(Thunnus) 主要有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等,金枪鱼属主要分布在秘鲁的北部和秘鲁与厄瓜多尔交界渔场以及其外洋。秘鲁和厄瓜多尔金枪鱼渔场自赤道至南纬10、西经8290,水深2001500米,其中,离岸60120海里为中心的渔场。捕捞个体一般体长1米,体重3080公斤。喜栖息于水温高于20海域。一般在外洋作周期性洄游,产卵时长距离洄游。产卵期适温更高,且摄食少,金枪鱼属34龄性成熟。捕食南美拟沙丁鱼、 鳀鱼和大洋性甲壳类动物浮游生物。2.2.2 智利狐鲣(Sarda chiliensis)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湾,往南至智利的塔尔卡瓦诺。为浅海上层种。个体长10厘米,重8公斤左右,喜绿色海水,最适水温1418,常栖于秘鲁近海,营季节性洄游,常在9月至翌年4月出现在秘鲁沿海。主要以南美拟沙丁鱼为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可能与南美拟沙丁鱼的移动有关。2.3 底层鱼类2.3.1 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 gayi) 该鱼种分布于太平洋南美沿岸,在秘鲁沿海,比较大的成鱼分布于北部外海,主要开发区在南纬48。调查表明,该鱼种主要密集于沿岸至约250公里海域,水深100300米,白天栖息于较深的海底,夜间上浮捕食。喜集群,回声记录表明,密集度为1000尾/海里。分布在较北海区的大个体成鱼,产卵繁殖之后又南返洄游。2.3.2 石首鱼类 常见的石首鱼类有秘鲁犬牙石首鱼(Cynoscion analis)、娇姿石首鱼(Sciaena deliciosa)和吉氏石首鱼(S.gilberti)。秘鲁犬牙石首鱼分布于秘鲁沿海中部和北部海域,常栖近海的岩礁或沙底处,一般体长3035厘米,体重4公斤。娇姿石首鱼分布于自巴拿马往南至秘鲁与智利边境处,具大西洋洄游习性,常生活于沙底沿岸,个体长35厘米,体重约3公斤。吉氏石首鱼在秘鲁沿海海域,个体较大,5080厘米,体重68公斤,营长距离洄游,喜靠近沿海、栖沙底。2.3.3 鲻鱼(Mugil cephalus) 属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布广,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直到智利。一般个体4060厘米,重12公斤。常栖浅海或海湾,喜沙底。生活在海里,性腺未成熟溯河上游,性成熟后返回大海。以浮游生物、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2.3.4 鲨鱼类 秘鲁海域的鲨鱼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种鲨鱼达40种,多数为近海或近海洄游的种类,其中,星鲨(Mustelus sp.)、长尾鲨(Alopias sp.)、尖吻鲭鲨(Lsurus oxyrinch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真鲨(Carcharhinus sp.)等资源较丰富。星鲨个体一般在2米以内,体重2030公斤,栖息于大陆架20100米水层,喜沙质底。广食性,喜食甲壳类。长尾鲨个体较大,可约达56米,体重500公斤,生活于近岸,洄游路线远。好集群捕食大洋性鱼类,且常群集成圈,用尾部击水驱赶鱼群,集中捕食。34米个体性腺成熟。一般产24尾幼仔,幼仔生产体长近1米。2.4 头足类秘鲁海域的头足类,以茎柔鱼(Dissidicus gigas)最重要,其次为巴塔哥尼亚枪乌贼(Loligo gahi)。2.4.1 茎柔鱼 柔鱼科中个体最大者,全长可达4米,胴长2米,体重达50多公斤。通常渔获物中出现的个体较小,平均胴长2080厘米。系大洋性浅海种。分布于自北纬26、西经125以东的美洲沿岸水域。在分布区内,茎柔鱼有三个群体,群体是按性成熟时的体长、分布和洄游距离而分的;性成熟相同的小型个体所形成的群组,生活于赤道和加利福尼亚水域;性成熟较迟的个体形成中间群组,生活于秘鲁海流区域,其数量最多;大型性成熟个体形成的群组,生活于秘鲁和智利水域,在沿岸上升流和秘鲁海流的沿岸支流范围内。高密度分布在南纬018之间的公海区,远离大陆架200250海里,12月集群中心移至南纬16-22水域。23月移向秘鲁和智利以南水域(南纬36)。多数体重310公斤,大批向岸移动。整个夏季均栖息于沿岸水域。每年到沿岸索饵的数量不同,可能与出现在沿岸的食饵沙丁鱼、无须鳕及其它鱼类的情况有关。栖息于自表层至500米水层。成体分布于水温2628,甚至更冷水域。在外海,一般3050尾组成群。夜晚小柔鱼上升至最表层,大个体主要栖息于1035米水层或更深些,主要以闪光鳀、幼柔鱼及浮游生物为食。在沿岸,主要摄食无须鳕、竹刀鱼、沙丁鱼、鳀 和甲壳类。以早晨和傍晚在表层摄食为主。产卵期停止摄食。同类相残现象普遍,又为剑鱼、鲨鱼、金枪鱼、鯕鳅、海豚和其他哺乳动物所食。雄性个体胴长202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2935厘米的个体性腺完全成熟,雌性个体胴长在30-3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胴长40厘米以上性腺完全成熟。怀卵量为1060万粒。主要在秘鲁外海大陆坡产卵。大部卵子同时产出。2.4.2 巴塔哥尼亚枪乌贼 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在太平洋的分布为自秘鲁南部至智利南部。主要栖息于表层至350米水深,但一般仅至285米。最大胴长28厘米。胴长68厘米开始性腺成熟,雄体性腺成熟比雌体早。为冷水性种类。栖息于水温4.5-6.0。白天生活于海底,夜晚聚集于水层中。2.5 虾类主要为万氏对虾(Penaeus vannameri) 分布于从墨西哥向南到秘鲁北部,为热带性种类。栖息于泥质海底,水深072米,水温2532,盐度2830。成虾生活于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喜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处觅食生长。该种对环境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可长时间离水而不死。最大全长280毫米,最大头胸甲长90毫米。属杂食性种,生长速度较快,在盐度2040、水温3032,180天即可长成14厘米,体重40克。一般雌虾性成熟需12个月以上,平均寿命至少32个月。3 渔业生产3.1 渔业进展秘鲁是古代美洲的文明中心之一,早在1942年哥伦布进入美洲之前,秘鲁就已是具有灿烂文化的印加帝国。秘鲁人民利用滨海和沿海渔业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早已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但秘鲁渔业的发展还只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二次大战以后,随着水产品需求的增加,特别是秘鲁宣布领海200海里,维护领海的措施,促使秘鲁渔业进一步发展。然而,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尚较缓慢,50年代初期,渔获量仅10万吨左右,1960年渔获量增至210万吨,1962年猛增至696万吨,曾一举超过日本而居世界首位。从那年起到1966年,秘鲁渔业得到大发展。鱼粉生产随之迅速发展。秘鲁渔获量和鱼粉产量虽高,但过去一直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秘鲁政府于1970年把鱼粉和鱼油贸易实行国家管理,成立国营鱼粉和鱼油贸易公司,同时进一步扩大渔船队,使秘鲁渔业有了新的发展。60年代和70年代初,渔业在秘鲁经济活动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最大的渔业国,也是世界鱼粉最大生产国。1970年渔业生产达到1253万吨巅峰,雄居世界榜首,占世界渔业生产的18%;当时出口的鱼粉占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1972年沿海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加上过度捕捞,秘鲁鳀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1973年渔业总产量锐减至233万吨。80年代中期以前,渔业生产情况萧条,1983年再降至153.6万吨低谷,滑退至世界第15位。80年代后期,秘鲁鳀资源有所恢复,渔获量恢复到60年代后期水平。1990年总产量升到686.9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1992年再升至750.2万吨,上升至第二位。1994年再增至1199.9万吨,恢复到世界第一位。19951997年因减产,仅次于中国而退居第二位。1998年因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渔获量异常的低,仅433.6万吨,而1999年厄尔尼诺现象消失后,渔获量翻了一番达到843.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由于海洋状况稳定,2000年的产量达到1046万吨,其中, 鳀鱼为937万吨,其他增产幅度大的鱼种有茎柔鱼和秘鲁狐鲣等。19952000年秘鲁主要鱼种产量见表1。表1 19952000年秘鲁主要鱼种产量单位:吨鱼种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智利无须鳕181182234915177953823673712183361秘鲁副鲈58374954278925543278 4373石首鱼属43537920221550855695 3692秘鲁犬牙石首鱼890274755501107958558 5995智利竹筴鱼376600438736649751386946184679296579南美拟沙丁鱼12656561056413625143908291187924226294秘鲁鳀 655810874631475927599120632267402259575717鳀科189389596192470370616711242 3868智利狐鲣2833123059177325130 948 434日本鲭4425949221206183401903527729 73263脂科166011391613264290752084326314对虾属10877924515648177527255 1852茎柔鱼2567681381606154754652 53795星鲨41253230316680382892 4042紫扇贝3113208640092352530141 11810Aulaconya aten11204602396691510614612 13370总渔获量(包括未列出鱼种)8937342951504878698714338437842860110658620秘鲁渔业结构中,有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之分。海洋渔业以捕捞业最重要,淡水捕捞业比较少,海水养殖不甚发达,1999年秘鲁捕捞业的产量为843.1万吨养殖业产量仅8328吨。从历史看,秘鲁的海洋渔业产业波动很大,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秘鲁鳀 的产量波动。秘鲁鳀为鱼粉和鱼油生产的最大单一鱼种来源,产量波动剧烈,从少到多,50年代还不到10万吨,随着鱼粉生产的发展与需求量的增加,渔获量激增,60年代已有数百万吨,1970年达到顶峰1228万吨,1972年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产量急剧下降,以后采取了严格和灵活的管理措施,产量得到恢复,1994年达到980万吨,1998年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反观南美拟沙丁鱼,其产量呈逐年递增走势。1970年产量仅450吨,尔后迅速增长,1980年达到150万吨,1991年创339.8万吨历史最高记录,成为秘鲁的第二大鱼种。1992年随着秘鲁鳀产量连续上升,南美拟沙丁鱼的产量一路走低,1996年秘鲁鳀达到746.3万吨,南美拟沙丁鱼滑落至105.6万吨。智利竹筴鱼的产量自1972年起开始增长,1977年已增至50.5万吨,创历史新高,嗣后有所减产,1987年猛跌至4.6万吨。90年代以后产量持续上升,1996年达到43.9万吨,成为仅次于秘鲁鳀和南美拟沙丁鱼而居第三大鱼种。智利无须鳕也是秘鲁的主要捕捞鱼种。70年代资源较好,最高达到30.3万吨,以后由于捕捞力量的增强,资源出现衰退。80年代一般维持在14万吨之间。90年代以来,资源恢复很快,1996年达到23.5万吨。3.2 渔场秘鲁的渔场大致可分为四个区:(1) 北部近海区:南纬7以北100海里以东,以生产食用鱼为主,有底拖网、延绳钓、流刺网作业。主要渔获有金枪鱼类、鲨鱼、智利狐鲣、底层鱼类、鱿鱼类以及可作为食用的上层鱼类;(2)中部近海区:南纬715之秘鲁海流的上升流区,基础生产力非常雄厚,是秘鲁的工业鱼的主要渔场,集中了秘鲁全部的工业围网和三分之一捕食用鱼的渔场,以钦博特、卡亚俄、皮斯科三大渔港及其中间的小渔港为依托,建立了鱼粉厂和工业鱼补给基地。捕捞量一般年份占90%以上;(3) 南部近海区:是食用鱼和工业鱼的交替生产区。由于工业鱼北移,近年来,以食用鱼为主,生产环境和产量比北部近海区小;(4) 100海里海区以外海区:由于渔场海域水深平均达3000米以上,基础生产力相对较差,存在资源不明,开发种类不明,实用捕鱼技术不明的问题。3.3 渔船队秘鲁的渔船从1980年的5500艘、15.0万总吨增长至1995年7210艘、20.0万总吨(表2)。其中,150250吨位渔船为240艘、45900总吨,250500吨位渔船250艘、82500总吨,5001000吨位渔船25艘、13600总吨。船上均设有导航雷达、探鱼仪、声纳、动力滑车、船边绞机和吸鱼泵。由于捕捞设备和技术的改进,生产效率也有了提高。秘鲁的渔船一般分为专门用于捕捞食用鱼的和专用于捕捞非食用鱼的工业捕渔船两大类。工业捕鱼的渔船主要为围网船,用于捕捞食用鱼的渔船有拖网船、围网船、刺网船和钓船。表2 1970年1995年秘鲁渔船队渔船1970198019901992199319941995拖网船艘数505098100746560总吨3300100001295113099112371255013810围网船艘数2100600668703686710740总吨190000121000125877138676143621150300156450其他围网船艘数800450652652954800800总吨7000400047924792763265006500刺网船艘数2270299039113911350040003500总吨7000700085658565758586007500延绳钓船艘数9106510总吨360040002150350640其他钓船艘数1000120016281628165317001600总吨4000200028002800282032003000其他船艘数10020032732780010001000总吨100020003842384292001200012000共计艘数6329550072907321766782807710总吨2156001500001609771717741820951935001999003.4 渔具渔法秘鲁海洋渔业的作业方式主要有四种,即拖网、围网、流刺网和钓具,其中,以围网最主要。围网一部分用于捕捞非食用鱼,一部分用于捕捞食用和加工用的鱼类(如沙丁鱼、鲭等)。捕捞非食用鱼的围网主要在钦博特至皮斯科一带水域作业。船上大部分安装有冷冻设备,可以进行冷海水保鲜。鳀鱼围网船中还要安装有吸鱼泵。拖网主要用于捕捞食用鱼,在秘鲁北部的派塔近海一带作业,因该水域的海底适用于拖网作业,主要捕捞对象有鲈、石首鱼、无须鳕、鲨鲧等。刺网渔具渔法比较繁杂,有流刺网,也有定刺网,单层刺网繁多,还有三层刺网,大小规格不尽而一。钓具主要有延绳钓、曳绳钓和单钩三种,主要用于捕捞食用鱼。渔船出海每航次作业数,视渔汛、渔场位置而定,在秘鲁北部,渔船每航次为17天,捕捞作业天数在2天以上。在中部和南部,捕捞天数一般一天,夏汛渔场位置偏外,需航行68小时才能达到,其余季节仅25小时航程。渔获率因使用的渔具和渔场位置不同而有差异,在秘鲁中部的卡亚俄,夏季常使用流网和围网捕捞智利竹筴鱼、南美拟沙丁鱼和智利狐鲣,5吨级渔船的渔获率为1.52.0吨,其余季节主要捕捞竹筴鱼和拟沙丁鱼,平均渔获率为0.81.0吨。3.5 渔港全国沿海有大渔村、渔业乡镇80多个。海岸虽属比较陡直的岩岸,曲折的港湾较少,但还是有一些港湾可供修建渔港,作为渔业生产基地,这些渔业城镇基本都已建成渔港和码头。渔港有29个之多,其中主要有派塔、钦博特、卡亚俄(首都利马的外港)、皮斯科、塔拉腊、阿提科、莫谦多、卡廖、伊洛、圣胡安、卡巴利亚斯港、特鲁希略、马塔腊尼、圣何塞、普库萨纳、阿雷基帕、塔拉腊、卡哈尔马卡、阿亚库乔和瓦努科等。由于工业捕鱼集中在皮斯科、钦博特一带。这些渔港发达,渔业兴旺。南部渔村和渔港以无须鳕生产为代表。就卸货量而言,以派塔最多;罐头厂以利马和卡亚俄最集中,其次为钦博特;鱼粉厂以钦博特最多,利马和卡亚俄为其次。秘鲁的渔港、渔村遍及沿海,已初步建立起生产、运输、市场和销售畅通的渔业生产服务网。派塔港滨临沙漠地带,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港口的腹地,是提供该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该港为北方多种食用鱼的主要港口,设施分为商船和渔船专码头两部分,有全国最大的冷冻厂和鱼粉厂附属加工厂等相关设备,其冷冻和冷藏鱼货主要供销首都利马市及转运欧美等地。卡亚俄港区腹地相当宽广,商港面积较大,设备尚称完善。另设有渔用码头,日本、韩国的鱿钓和金枪鱼渔船及俄罗斯拖网船均停靠码头补给渔用物资,在港外亦有相当数量的日本和韩国渔船锚泊。4 几种渔业4.1 工业捕渔业秘鲁的工业捕渔业是指以秘鲁鳀、南美拟沙丁鱼、智利竹筴鱼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捕捞对象,以中型或围网作业为渔具渔法,渔获物作为工业鱼粉原料,具有现代工业化生产特征的捕鱼业。工业捕鱼在秘鲁渔业中所占地位最重要。60年代以后,秘鲁陆续建造了一批不同吨级的围网渔船作为捕捞工业鱼的渔船,虽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渔船投入受到挫折,但工业捕鱼船年年有增无减,且朝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秘鲁鳀是秘鲁渔业的主要产品,2000年鳀鱼产量为937万吨,生产月份以3、5、6、7和11月份较高,1个月渔获量可达100万吨,主要捕于中部和北部沿岸,鳀渔船队在185天就完成了其捕捞配额。南部沿岸的渔获量占制作鱼粉的5.3%,而下半年就没有渔获。由于秘鲁鳀鱼群密集,所以捕捞均为单船围网,不用灯诱。又由于渔场离岸近,当天出海,隔天或第三天返港,为此也不用运输船。在渔场发现鱼群后,先放下一只机动小艇带网头,然后网船即行放网包围。为了寻找鱼群,除通过飞机空中侦察,还使用船上安装的垂直探鱼仪和声纳侦鱼,同时结合测量当时海水的透明度来决定是否下网。根据渔民的经验,鳀鱼具有早晚上浮的特点,集中在这段时间侦察和下网产量较高。一般围网渔船的特点是,船体短,350吨位船只长36.5米,宽7.9米,深3.8米,船容370立方米,船员只有14人,主机功率为720马力或850马力。船上捕鱼设备有动力车、2台起网机、潜水吸鱼泵、液压和分离器,电子设备有导航雷达、水平和垂直探鱼仪各一台等。围网网具的特点是长高比例较大,且网具长,能包围较大的鱼群,网具收绞包围容积等于鱼舱容积。其次围网多采用上下纲等长或下纲比上纲更长,以扩大包囊后的容积。由于大网头多,在中央部有中括纲,以分割收绞围网。大网头分而取之。另外,网目较小,且网具亢长。网具材料都采用PA网线,还采用无结节网片。为了保护和控制工业鱼的捕捞,政府严格控制外国渔船捕捞工业鱼。外国围网渔船必须离岸10海里外作业,拖网渔船须在南纬46之间离岸30海里外作业。不允许在南纬911之间的200米以内捕捞竹荚鱼,若要作业须毗邻秘鲁的公海,拖网船和加工船必须将其渔获物卸于秘鲁渔港,可以与渔业部签订为期10年的渔业协定。4.2 无须鳕拖网渔业在秘鲁捕食用鱼的拖网渔船,基本上都有是单拖,捕捞资源量大,群体大的智利无须鳕采用单船中层拖网。在秘鲁沿海智利无须鳕,主要分布在较北海区,产卵繁殖之后又南返回。其资源量为170万吨,最大可捕量为25万吨。90年代以来,秘鲁无须鳕拖网每年捕捞量变动较大,1992年只有3万吨,1996年高达23.5万吨。1997年渔获配额为16万吨,而实际渔获为17.8万吨,1998年捕捞配额为9.0万吨,实际渔获为8.2万吨。作业的无须鳕拖网渔船约10余艘。300吨级或800吨级渔船使用的拖网网目为90110毫米,除主捕无须鳕外,还兼捕智利竹荚鱼和日本鲭。鉴于上岸中的幼鱼比例较高,渔业部于1997年9月12日至12月至31日禁止在南纬6以南海域捕捞无须鳕,并要求在1998年开始在渔船上安装Sisesat自动卫星系连结的船位跟踪装置,跟踪在北部沿岸派塔为主的无须鳕渔船队,以监控无须鳕,并通过秘鲁税务局查帐单和证件来核对上岸量和销售情况。然而深水拖网渔船则允许在靠近厄瓜多尔边境偏北处捕捞无须鳕,渔获个体较大。1999年智利无须鳕的产量为8万吨,2000年达12万吨。4.3 金枪鱼渔业1、曳绳钓 金枪鱼渔业传统上是使用曳绳钓捕捞,主要作业渔场在北方派塔的外海。一般用几米长的动力渔船,两弦侧伸出桁杆长度10米,桁杆和主桅杆拖曳绳钓,但目前曳绳钓船已很少见。2、延绳钓 金枪鱼延绳钓是在80年代初日本等国来秘鲁钓金枪鱼时引进的。1981年46艘带冷藏冷冻装置的日本金枪鱼延绳钓在秘鲁和厄瓜多尔交界的200海里内渔场生产,平均吨位170吨级,后因秘鲁加强200海里管理,日本渔船撤到200海里外生产,因生产较差,经济效益下滑,陆续返回日本,1987年只乘下11艘,1988年根据政府协议,有3艘延绳钓船在秘鲁生产一年,后来与秘鲁合资的一艘延绳钓船留下来,后因技术问题,现停产。狐鲣延绳钓是秘鲁北方捕捞智利狐鲣、金枪鱼的渔具,钓具没有金枪鱼延绳钓来得大。3、禁止外国捕捞金枪鱼 秘鲁政府在1997年就禁止外国金枪鱼渔船在其领海捕捞,因而废除了允许外国金枪鱼渔船购买其200海里内的捕鱼许可证。禁止外国渔船捕捞金枪鱼旨在促进本国渔船的金枪鱼捕捞。渔业部优先颁发捕鱼许可证给延绳钓渔船以及能在围住金枪鱼后释放海豚的渔船,因此,其渔获物可取得无海豚的证书,出口至美国和欧洲。同时规定渔船上要安装卫星系统,便于政府当局跟踪其船位。4.4 刺网渔业刺网主要捕食用鱼,一般是使用长10米以内的小艇作业。通常是68米大舢舨式的小船带1224马力挂机出海。90年代以来,作业的刺网渔船有35004000艘。一般清晨出海,依潮水下午返回。港口到渔场13小时航程,作业水深通常在80米以内,上层刺网可在较深海域刺捕。所捕食用鱼,根据设网水层而异,主要有狐鲣、鲷鱼、鱿鱼、石斑鱼、鲆等。4.5 鱿钓渔业1989年有一艘配备自动鱿钓机及流刺网的日本渔船首次在秘鲁外海试捕鱿鱼,证实不错,受外国渔船在秘鲁海域开发鱿渔业成功的刺激,秘鲁企业于第二年开始投入茎柔鱼的捕捞,共捕获11637吨,1991年增至77327吨,1992年107161吨,1993年高达138351吨,以后产量有所下降,而且波动幅度较大,如90年代以来,最高1993年的13.8万吨,最低1998年仅547吨。由于秘鲁茎柔鱼渔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秘鲁一家叫达鲁马的渔业公司,投资470万美元进军水产市场,包括在北边的塔拉腊建造加工厂和卸鱼码头。该公司主要以茎柔鱼为主要捕捞对象,在淡季时兼捕海虾、海鳗、鲨、旗鱼和金枪鱼等。90年代初日本和韩国的远洋鱿鱼钓渔船已在秘鲁水域捕捞茎柔鱼。其中,日本鱿钓渔船在1997年以后,因该水域的茎柔鱼减产,加之入渔费上涨退出秘鲁水域。1999年7月韩国在秘鲁水域作业的鱿钓渔船渔获越来越好,促使日本再度前往作业。据秘鲁渔业部1999年12月开始作业的条件,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总配额为2万吨,采取奥林匹克方式进行生产,作业渔船韩国10艘、日本9艘,共计19艘,截止2000年1月总渔获量达到2万吨。2000年6月中旬秘鲁政府召开了茎柔鱼的国际入渔投标会,6月下旬公布了34艘外国鱿钓渔船中标,其中,日本26艘、韩国8艘,并发放了有效期为三个月的渔业许可证。日本和韩国鱿钓渔船的入渔条件为:(1)两国鱿钓渔船的总配额为7万吨,每船的平均配额为2060吨,以奥林匹克方式进行生产;(2)作业期限为3个月,即从6月25日至9月25日;(3)入渔费的计算,从过去的每吨茎柔鱼投标入渔基价150-160美元改为以鱿钓渔船的净吨位和茎柔鱼的捕捞吨数来计算,即鱿钓渔船的入渔费为每净吨应交纳315美元,外加捕捞费用为每吨茎柔鱼应交纳25美元,中标的渔船应在中标后10天向秘鲁政府先交纳入渔费的50%,其余的50%应在执照有效期的中期之前交清。2000年日本在秘鲁渔场作业的渔船共计27艘,共捕获6.67万吨,每艘平均2473吨,是近年来最好的渔获量,每尾都有23公斤。2001年1月至2月25日在秘鲁水域临时生产的32艘日本鱿钓渔船共捕获茎柔鱼6万吨,若以平均32艘鱿钓渔船计,单船平均产量为1875吨,若以56天作业数计,日平均产量1071吨,单船日均产量33吨。4.6 扇贝渔业秘鲁是南美洲扇贝渔业最发达的国家,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当地渔工已开始从事扇贝渔业。南美洲捕捞的扇贝约有10种,而秘鲁的捕捞对象为紫色船扇贝(Argopecton purpuratus),平均壳长7厘米。1982年和1983年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秘鲁渔工获得特大丰收,如1983年扇贝产量达1.36万吨,1985年猛增至5万吨。秘鲁的扇贝渔业向中部沿岸皮斯科附近的帕拉卡斯海区发展。由小渔船的个体渔业潜水员所采摘。在兴旺时期,从事采捕扇贝的小渔船有1000艘,渔民500人,另有岸上加工人员6000人。由于加工的改进,80年代中期销往美国的扇贝超过5000吨。80年代中期以后,因扇贝出现大量死亡,给扇贝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此后扇贝产量大幅下降,捕获的个体也趋小,部分可能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的关系,但大量海星、章鱼、蟹的出现以及水温较低也会影响扇贝种群。在秘鲁渔业部的核准下,有些渔民在沿海区从事扇贝养殖,核准的水面从0.510公顷不等。设在利马南面约230公里的皮斯科附近的养殖中心已放养稚贝。稚贝放养于浅水区25米,放养密度视稚贝的来源以及每个渔民的实施而异,可达约100个/平方米(即每公顷100万个),死亡率约占2%。5 水产养殖秘鲁的水产养殖不发达,淡水养殖的产量更低(表3)。渔业部在早些时候已开始对安第斯、亚马孙和太平洋沿岸地区鱼类养殖进行评估。迄今秘鲁高地的主要养殖品种为鳟,北部沿岸则为池养虾类,沿岸大多数海湾养扇贝。表3 秘鲁的水产养殖产量(吨)种类1990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淡水鱼483188823268817产卵洄游鱼类1608635114884818161800海水鱼2甲壳类300546855275619046224021软体动物13043140132010261635植物222712512553共计522657717139756678578328政府渔业发展基金会(Fondepes)开展了包括河虾、鳟、比目鱼(诸如鲽和大菱鲆)、牡蛎、咸水虾和亚马孙鱼种在内的中间试验项目。秘鲁北部通贝斯省的对虾养殖业,与厄瓜多尔接壤,构成了南美重要的养虾产区。不过目前北部沿海地区的虾养殖者正在计划转向池塘养殖罗非鱼。1999年秘鲁边境的养殖场开始受到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侵袭,并逐步蔓延到大部分养虾地区,使这个地区的虾产量大幅度下降。6 渔获物的利用与加工6.1 渔获物的利用2000年秘鲁渔获量达到1046万吨。在总渔获量中,供人类食用的渔获量从1999年的64.3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73.39万吨,仅占总渔获量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被大型鱼粉工厂当作原料鱼使用。2000年食用鱼的渔获量中,在鲜鱼市场出售的有19.57万吨,其中,智利竹荚鱼、无须鳕和鲻鱼渔获量较1999年增加。而日本鲭和南美拟沙丁鱼却减少,供冷冻加工业的渔获量为14.47万吨,较上年的11.37万吨增幅27.3%,主要有赖于无须鳕类、鱿类、鳀鱼和鲯鳅的增加,不过扇贝、鲂鱼、茎柔鱼和南美拟沙丁鱼的渔获量反而下降。虾类渔获量也下降,主要是北岸通贝斯一带白点病综合症病毒蔓延所致。供盐干或熏制业的有5.58万吨,较上年的5.12万吨略为增加。供罐头业的有14.47万吨,也较上年的11.37万吨有所增加。6.2 水产品加工秘鲁渔船上很少对渔获物进行分级,一般是在上市前根据鱼种价值或大小分级。船上也不去内脏和放血。主要用散装冷藏渔获物,不使用冷却保藏。鱼舱容量在2030吨的渔船几乎没有隔热鱼舱,需带冰出海。6.2.1 鱼粉 水产品的加工最主要是鱼粉,产量虽高,但过去一直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1967年外资在秘鲁渔业中占3040%。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1973年起秘鲁政府将全国鱼粉厂全部收归国有,但从1983年起政策逐步放宽,允许私营企业经营鱼粉加工厂。目前全国有鱼粉加工厂138家,其中,生产高蛋白质鱼粉33家,生产传统鱼粉85家,另有20家从鱼类下脚料中制成鱼粉。鱼粉的加工原料主要是秘鲁鳀。19761996年间,鱼粉产量从88.6万吨增至192.5万吨,分别占世界鱼粉产量的21.6%和30.3%。1998年是秘鲁鱼粉产量最低的一年,仅为81.5万吨。1999年前几个月拉尼娜现象已到达秘鲁沿岸,给鱼粉生产带来转机,1999年鱼粉产量恢复到170.0万吨,2000年则高达220.9万吨。鱼粉的加工一般是围网船靠码头后,通过吸鱼泵把船舱内的渔获物全部吸到加工鱼池里,过磅后送入锅炉,采用湿法工艺生产,制成粉未状和粉粒状二种。粉未状的鱼粉用聚乙稀袋包装,每袋50公斤,而粉粒状鱼粉,可根据买方的要求和装运条件,提供体何种形式的包装。加工厂可生产全价鱼粉,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加工设备好的5吨鲜鱼即可加工成1吨鱼粉,如设备陈旧,则需67吨鱼原料,除5吨鱼加工成全价鱼粉1吨外,还可生产130公斤鱼油。6.2.2 鱼油 在加工鱼粉的过程中,可获得可观的鱼油,是鳀鱼加工的第二大产品。1999年前9个月,秘鲁鱼油的产量为27.8万吨,较1998年同期的65.0万吨大幅增长,但这不及1994年的34.4万吨的产量。鱼油通过精炼,制成食用混合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肥皂、脂肪酸及甘油等产品。这些产品不但满足该国人民的需要,而且出口至欧洲一些国家。6.2.3 鱼罐头 沙丁鱼是秘鲁鱼罐头的主要原料。全国有鱼罐头厂99家,主要分布在中部,尤其是首都利马和钦博特,其次是南部的拉普兰查达。1999年鱼罐头生产量为63.6万吨,2000年增至73.7万吨。6.2.4 腌制品 腌制品的加工厂较少,仅21家,设于北部,1999年腌制品产量为5600吨,2000年降至3200吨。6.2.5 冷冻品 冷冻品加工厂有85家,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北部的派塔。秘鲁捕捞的金枪鱼、狐鲣和虾类等经济鱼虾类都是通过冷冻向国外出口。此外,还将无须鳕加工冷冻出口至西欧。1999年冷冻品的加工量为4.87万吨,2000年增至6.3万吨。根据2000年底政府公布的鱼品加工厂的新规定,其他地区的鱼品加工厂均不准移往派塔、钦博特、瓦齐、卡亚俄和皮斯科,而且不允许扩大装备能力。此外,秘鲁的茎柔鱼加工是在90年代中期由达鲁马的渔业公司经营,主要生产一系列的冷冻鱿鱼和附加值产品。7 水产品的流通与消费秘鲁人民不习惯吃鱼,对鱼的消费不高,19951997年年平均渔获量为8786774吨,其中,非食用鱼的7991532吨,占总渔获量的90.1%,食用鱼供应608031吨,人均消费量为25.4公斤。政府为了改变国民摄食蛋白质的来源,鼓励本国渔民开发食用鱼,采取了如下措施:(1) 鼓励食用鱼的开发: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本国渔民开发食用鱼,并颁布一些有利于食用鱼开发的法规,如规定拖网作业捕食用鱼用于国内市场的供应,以及对这些产品进行盐制、冷冻、腌制、熏制和其它加工的,免交所得税。而且对于唯一用于捕食用鱼的拖网渔船,进口设备、捕鱼具、机器、工具和零配件,可免交海关税。(2)加强对国民的宣传教育:强调秘鲁发展渔业的目的不是为鱼粉的加工提供原料鱼,而更重要的是向国民提供更多的各种食用鱼,促进水产品的消费。(3)建立鲜鱼和冻鱼的多种供应渠道,并确立私人和国家企业之间的永久性的协作关系,增进国内外水产品的供应。8 水产品的贸易8.1 水产品的出口秘鲁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主要以出口为主,其出口量和出口额从1996年的169.1万吨、11.2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223.2万吨、13.4亿美元,1998年因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产量下降,出口也随之减少至80.1万吨、6.4亿美元,1999年恢复至181.7万吨、7.9亿美元(表4),2000年再增至291.4万吨、11.3亿美元。主要的出口水产品为鱼粉和鱼油,其次为冷冻鱼。秘鲁的鱼粉主要向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是秘鲁创汇的最主要水产加工品。近些年来,秘鲁鱼粉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世界之冠。其出口量从1976年的59.2万吨增至1997年的188.4万吨,增长了2.18倍,在世界鱼粉出口量所占比例从1976年的28.9%上升至1997年的46.5%,而1994年所占比例则高达47.9%;其出口额从1976年占世界出口额的27.3%跃升至1997年的42.7%。1998年由于原料鱼秘鲁鳀渔获欠收,导致出口量陷入极度不景气之中。出口的鱼粉有60%是销往亚洲,其中,最大出口市场是中国。1999年鱼粉出口量为147.13万吨,2000年高达234.38万吨。由于鱼粉等级不同,其价格也有差别。表4 19972000年秘鲁水产品的出口 单位:吨;万美元类别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重量金额重量金额重量金额重量金额鲜、冻鱼类550196622.3371215281.7259693679.4417305824.2干、盐、熏鱼类3409982.7885488.51516414.9 1257 736.5甲壳类和软体动物2338911374.82314112561.22877210602.32798116213.5罐头鱼369844566.0318893816.1300373850.7343464162.5罐制甲壳类和软体动物868669.0545271.3692387.8 761 474.3鱼油2288868989.5354391827.52592996827.44564488064.0鱼粉1884147100993.967175239660.8147130053098.6235220887376.6共计2232102134218.280077263909.1181758578841.1291473111285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