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应用规程1 总 则 1.0.1 为使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和施工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下、建筑高度10m及以下、层高4.8m及以下、横墙间距9.6m及以下、楼板(屋面板)跨度4.8m及以下的房屋承重墙体和楼板(屋面板)结构;也适用于建筑高度100m及以下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非承重墙体。1.0.3 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混凝土构件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轻型钢丝网架聚苯板light steel mesh framed EPS board以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平板为芯材,两侧外覆高强钢丝网片,网片用镀锌钢丝斜插穿过聚苯板点焊联结而成的三维空间组合板材(简称3D板)。2.1.2 3D墙板 concrete wall reinforced with 3D Board3D板在现场竖向就位后,两侧覆盖规定厚度的细石混凝土层形成的墙板。2.1.3 3D楼板(屋面板) concrete floor slab (roof slab) reinforced with 3D Board3D板在现场水平就位后,上侧浇筑规定厚度的细石混凝土,下侧喷凃规定厚度的细石混凝土层形成的楼板(屋面板)。2.1.4 3D板混凝土构件 concrete element reinforced with 3D Board 3D板与混凝土复合形成的构件,含3D墙板和3D楼板(屋面板)。2.1.5 L形连接件 L-shape connecter镀锌钢板制作成外形为L形的连接件,用以3D板与梁柱及楼地面的固定。2.1.6 角网 splice mesh in the corner3D墙板转角处加强用的钢丝网片,又因其设置部位的不同分为阴角网、阳角网。2.1.7 U形网 U-shape mesh3D墙板与梁、柱、门窗洞口等处呈U形的加强钢丝网片。2.1.8 平网 plane mesh3D板拼接处的加强钢丝网片。2.2符号2.2.1 材料性能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Es 钢筋(丝)弹性模量;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 ptk根据极限强度确定的钢丝抗拉(压)强度标准值; ft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fy 钢筋或钢丝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yk 根据屈服强度确定的钢筋抗拉(压)强度标准值; fy1 板内加配普通钢筋的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y2 小梁内加配普通钢筋的抗拉(压)强度设计值。2.2.2 作用、作用效应及承载力 M 弯矩设计值; M1 小梁受压翼缘宽度范围内的弯矩; M 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M q 按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矩值; V 支座内边处的剪力设计值; V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的剪力值; C 混凝土压应变为C时的混凝土压应力; s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丝)的应力; C 混凝土压应变;cmax 混凝土离中和轴最远处的(即最大)压应变; S 、S 钢筋(丝)的拉、压应变; 0 混凝土压应力刚达到fc时的混凝土压应变,取为0.002; max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 2.2.3 几何参数 A 混凝土截面积; As 、As 受拉、压的纵向面网的截面面积; As 1 、As 1 板内受拉、压区纵向加配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 As 2 、As 2 板间增加小梁内受拉、压的纵向加配普通钢筋的截面 面积;A s3 组合过梁底部 0.2 h 1范围内的水平钢筋截面面积; Asa 在聚苯板缝间另加小梁的受压翼缘宽度b1范围外的板内受拉纵向面网的截面面积; Ass 斜插丝截面面积; A sv 、A sh 分别为竖向、横向钢筋(丝)全部截面面积; B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 Bs 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作用下受弯构件的短期刚度; H 墙体高度;HA 建筑物外墙总高度; I 对截面重心轴的截面惯性矩; a 集中荷载到过梁支座的水平距离; a1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丝)外边缘到受拉区底边的距离; a 2 斜插丝斜率; a 3 斜插丝节距;a 4 斜插丝组成的钢骨架的间距;a 5 最内层钢丝边缘到聚苯板边的净距离;b 3D板截面长(宽)度;b1 小梁受压翼缘宽度; c 混凝土截面重心轴到墙体的内侧或楼板的上侧外边的尺寸; deq 受拉区纵向钢筋(丝)的等效直径; d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公称直径; e 0 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e a 附加偏心距; ei 初始偏心距; h 3D板的总厚度; h B 建筑物高度方向混凝土圈梁的累计高度; h 0 截面有效高度; h l 墙洞以上的墙体与圈梁的总高; hl0 过梁截面有效高度 ; i 对截面重心轴的截面回转半径;l 楼板、屋面板的计算跨度; l 0 墙体计算高度; l l 过梁计算跨度; r 建筑物的平均窗墙面积比 ; s v、s h 分别为竖向、横向钢筋(丝)的间距; t0 聚苯板厚度; t1 、t2 分别为3D板墙体的外、内侧或楼板的下、上侧的混凝土 层厚度; x 混凝土的简化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高度; xn 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 z 纵向受拉钢筋As、As 1或As 2合力至混凝土受压区合力点之间 的距离; z 1 纵向受拉钢筋As 1合力至混凝土受压区合力点之间的距离; 斜插丝与垂直线(即V的作用方向)的夹角。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 D 外墙板主墙体的热惰性指标; K 内墙体的传热系数; KB 混凝土圈梁部位传热系数; Km 外墙板的平均传热系数; Kp 外墙板主墙体的传热系数; Sc 材料的蓄热系数计算值; n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根数; 1 受压混凝土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取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1 混凝土矩形应力图受压区高度与中和轴高度(中和轴到受压区边缘的距离)的比值; 1 偏心受压构件的截面曲率修正系数; 2 构件长细比对截面曲率的影响系数; 计算剪跨比; c 材料的导热系数计算值; 计算长度系数; 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 b 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 te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bt1)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丝)配筋率; 抗剪强度折减系数; 墙体稳定系数; 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丝)应变不均匀系数。3 材 料3.1 聚苯板3.1.1 3D板的芯材应采用阻燃型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平板(以下简称聚苯板),其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表3.1.1的要求。 表3.1.1 聚苯板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项 目性能指标表观密度,kg/m315.020.0导热系数,W/(mK)0.041压缩强度,MPa0.10垂直于板面方向的抗拉强度,MPa0.10尺寸稳定性,%0.50燃烧性能级别不低于E级3.1.2 聚苯板(EPS)厚度宜分为50mm、70mm、100mm、120mm等多种。其宽度宜为1200mm,长度宜小于等于6000mm。3.1.3 聚苯板(EPS)的外观尺寸偏差应符合表3.1.3的要求。表3.1.3 聚苯板(EPS)外观尺寸允许偏差外观尺寸(mm)允许偏差(mm)长度、宽度10002000820004000104000正偏差不限,-10厚度50753751004100供需双方决定对角线10002000720004000134000153.1.4 聚苯板在出厂前应在自然条件下陈化不应少于42d或在60蒸汽中陈化不应少于5d。3.2 钢丝网架3.2.1 3D板的钢丝网架材料钢丝网片和斜插丝应采用乙级冷拔低碳钢丝,抗拉强度标准值(f ptk)不应小于550N/mm2,抗拉(压)强度的设计值f y(f ,y)应取320 N/mm2,弹性模量(Es)应取2.0105 N/mm2。3.2.2 钢丝网片的钢丝直径不应小于2.2mm,网孔宜为50mm50 mm。斜插钢丝直径不应小于3.0mm,并应有镀锌层;用于3D墙板的钢丝,每平方米用量不应少于58根,用于3D楼板(屋面板),每平方米用量不应少于117根。钢丝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2的要求,其它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用途低碳钢丝GB/T343的规定。表3.2.2 钢丝的主要技术指标直径(mm)抗拉强度(N/mm2)冷弯试验(次)斜插丝镀锌层质量(g/m2)用途公称实际2.22.23+0.055506网片经、纬钢丝3.03.03+0.0543.03.03+0.0520斜插钢丝3.83.83+0.06注:冷弯试验为反复弯曲180的次数。3.2.3 网片钢丝表面应光滑整洁,无油污、裂纹、翘皮、纵向拉痕等缺陷;纬丝与经丝排列应互相垂直,不得有漏剪、翘伸的钢丝挑头;焊点区外应无钢丝锈点;斜插钢丝不得有漏丝现象。3.2.4 钢丝网片的允许尺寸偏差应符合表3.2.4的要求。钢丝网片每平方米的实际质量与公称质量的允许偏差应为4.5%。表3.2.4 钢丝网片的允许尺寸偏差项 目允许偏差(mm/10m)长度10.0宽度 10.0两对角线差10.03.2.5 钢丝网架焊接应可靠,焊点应无过烧现象;网片漏焊、脱焊点数不得大于总焊点的2%;斜插丝不得漏焊、脱焊;钢丝焊点的抗拉力应符合表3.2.5的要求。表3.2.5 焊点抗拉力的最小值项 目网片钢丝之间斜插丝与网片直径,mm2.23.03.0与2.23.8与3.0焊点抗拉力,N400500214034303.2.6 钢丝网的强度、伸长率和冷弯的试验方法应符合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附录E的规定。3.3 配 件3.3.1 L形连接件应采用厚度为1.2mm的镀锌钢板制作,规格宜为L100mm100mm。3.3.2 平网应由钢丝网片裁成,宽度大于等于300mm。3.3.3 角网应由钢丝网片裁成,阳角网采用L150mm300mm。阴角网采用L150mm150mm。长度不宜大于4m。3.4 混凝土3.4.1 3D墙板或楼板(屋面板)的面层材料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其强度标准值、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执行。3.4.2 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产品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3.4.3 细石混凝土骨料的粒径应按混凝土的施工工艺确定。采用喷浆工艺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8mm(活塞泵)和不应大于5mm(涡轮泵);粒径不大于0.125mm的细骨料应含总量的4%9%。采用现浇工艺时,粗骨料的粒径不应大于16mm。3.4.4 当工程需要采用外掺料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加外掺料后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须满足设计要求。4 建筑构造4.1 3D板混凝土构件基本构造4.1.1 3D板混凝土构件的基本构造层依次为饰面、混凝土及钢丝网片、聚苯板、混凝土及钢丝网片、饰面组成。两侧钢丝网片用斜插丝联结(图4.1.1)。图4.1.1 3D板混凝土构件示意4.1.2 3D板混凝土构件斜插丝的设置应符合图4.1.2规定。图4.1.2 3D板混凝土构件斜插丝位置4.2 3D墙板构造4.2.1 3D墙板与底层地坪的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1 承重外墙板、非承重外墙板、承重内墙板与地坪的连接采用双面预留插筋或植筋的方法,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500mm,长度不宜小于780mm,其埋入基础深度不得小于180mm。插筋或植筋应设在钢丝网片内侧,并与网片牢固连接(图4.2.1-1)。外墙板 承重内墙板图4.2.1-1 3D墙板与地坪的连接2 非承重内墙板与混凝土楼地面的连接可在连接处用单排插筋或植筋(方式同承重墙板)或采用L形连接件,间距不宜大于500mm,用膨胀螺栓或射钉固定在连接部位的混凝土楼地面上(图4.2.1-2)。用单排插筋连接 用型连接件连接图4.2.1-2 3D墙板非承重内墙与楼地面的连接4.2.2 3D墙板拼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3D墙板横向拼接时,垂直拼缝处双侧应附加宽度不小于300mm的平网一层,与钢丝网片牢固连接(图4.2.2-1)。图4.2.2-1 墙板横向拼接时纵向缝连接2 3D墙板竖向拼接时,水平缝双侧除加平网一层外,尚应在墙板一侧钢丝网片内附加一根校平钢筋,其直径宜为10mm,间距宜为500mm,长度宜为600mm(图4.2.2-2)。图4.2.2-2 墙板竖向拼接时水平缝连接4.2.3 3D墙板的转角处,应按以下要求补强:1 L形拼接时,阴阳角均应附加角网(图4.2.3-1)。2 T形拼接时,阴角处应附加角网(图4.2.3-2)。3 十字形拼接时,四阴角均应附加角网(图4.2.3-3)。图4.2.3-1 L形转角墙板连接图4.2.3-2 T形墙板连接 图4.2.3-3 十字形墙板连接4.2.4 3D墙板门窗洞口角部内外两侧应采用300mm500mm斜向45的平网补强(图4.2.4)。 图4.2.4 洞口角部平网补强4.2.5 3D墙板悬空的板边和洞口四周均应用U形网包覆,内侧加设两图4.2.5 洞口节点根直径为8mm纵向钢筋(图4.2.5),填充混凝土后形成厚度不小于40mm的混凝土框。4.2.6 3D墙板与3D楼板(屋面板)连接构造,见本规程4.3.2条、4.3.4条。3D墙板与非3D楼(屋)面板构件的构造节点则应由单项工程另行设计。4.3 3D楼板(屋面板)构造4.3.1 3D楼板(屋面板)可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加设附加受力钢筋,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聚苯板板底留有槽孔时,钢筋可放置在槽孔内,下侧板底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45mm。2 聚苯板未留槽孔时,钢筋可放置在板底钢丝网片下侧,下侧板底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50mm(图4.3.1)。3 加设的附加受力钢筋均应与钢丝网片绑扎牢固。附加受力钢筋在槽孔内 附加受力钢筋在钢丝网片下图4.3.1 3D楼板附加受力钢筋的设置4.3.2 3D楼板 (屋面板)与3D外墙板或承重内墙板相连时,应设高度大于等于楼板(屋面板)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圈梁(配筋由结构设计决定),连接构造应符合以下规定:1 楼板(屋面板)和3D外墙板连接处应增设直径为8mm、间距为200mm的U形钢筋并伸入圈梁。当3D楼板(屋面板)底部有附加受力钢筋时,附加受力钢筋也应伸入圈梁。在和楼板(屋面板)相交的墙板的双侧,应附加直径为10mm12mm、间距为500mm的构造钢筋(图4.3.2-1)。图4.3.2-1 3D楼板和3D外墙板或承重内墙板连接2 3D楼板上下有承重3D墙板时,3D楼面板上下侧均应附加直径为10mm间距为200mm的受力钢筋,当3D楼板底配有附加受力钢筋时,附加受力钢筋应伸入混凝土圈梁内。配置附加受力钢筋由结构计算后确定。3D墙板双侧均加直径为10mm间距不大于500的构造钢筋(图4.3.3-2)。图4.3.2-2 3D承重内墙板和3D楼板连接 3 当楼板(屋面板)上部无承重墙时,下部3D墙板双侧应用直径为8mm间距为500的U形构造钢筋和圈梁相连,图4.3.2-3。图4.3.2-3 3D承重内墙板和3D屋面板连接4.3.3 3D楼板(屋面板)横向非受力方向拼接时,纵缝上下两侧均应图4.3.3 楼板横向连接附加平网一层(图4.3.3)。4.3.4 3D楼板(屋面板)和3D墙板连接的阴角处,钢丝网片外均应加设角网(图4.3.4)。图4.3.4 3D楼面(屋面)板和3D墙板连接4.3.5 当3D楼板(屋面板)根据设计要求需增强时,可在3D楼板(屋面板)之间增加钢筋混凝土小肋形成加肋楼板(图4.3.5)。图4.3.5 加肋楼板(屋面板)构造示意4.3.6 3D屋面板为坡屋面时,交接处应增设上下两根直径为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横向构造钢筋均见图4.3.6。 图4.3.6 坡屋面构造节点4.3.7 3D楼板(屋面板)与非3D板墙梁连接时,其节点应由单体工程另行设计。5 建筑设计5.1一般规定5.1.1 3D板混凝土构件可用作承重外墙板非承重外墙板、承重内墙板非承重内墙板和楼板(屋面板)等构件。3D板混凝土构件不宜用于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部位。5.1.2 3D墙板和3D楼板(屋面板)耐火极限应大于等于2.5h;其常用规格应按本规程附录A表A.1选用。5.1.3 3D板的聚苯板厚度应符合建筑构造、结构和热工的要求,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外墙不应小于100mm。2 内墙:承重墙不应小于70mm;非承重墙不应小于50mm。3 楼板(屋面板)不应小于70mm。5.1.4 3D板两侧的混凝土层厚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外墙板:外侧不应小于50mm;内侧:承重墙不应小于50mm,非承重墙不应小于35mm。2内墙板:承重墙两侧不应小于45mm;非承重墙不应小于35mm。3楼板(屋面板):上侧不应小于50mm;下侧不应小于45mm,并应符合附录A表A1注3。5.1.5 建筑设计应根据功能需要,安排好各类竖井、管道、表箱位置。5.1.6 墙板排板设计时宜采用标准板,当出现非标准板时,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以下规定:1 承重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500mm;非承重窗间墙宽度不应小于300mm(图5.1.6)。2 墙的尽端(墙垛)、阴角至门窗洞边尺寸,承重墙不应小于500mm;非承重墙不应小于300mm(图5.1.6)。 图5.1.6 墙板排板宽度示意5.1.7 3D墙板上开孔洞,应符合下列规定:1 洞口尺寸除小于300mm时可在竖板安装完成后切割开孔外,其余洞口均应排板预留。2 非承重3D墙板洞口宽度小于等于1800mm时,洞顶可采用横放3D板作过梁,两侧上下各附加不小于28钢筋,上下钢筋间距应大于等于300mm,两侧搁置长度应大于等于250mm(图5.1.7)。 3宽度大于1800mm的洞口和需承重的3D墙板的洞口,应经结构计算后另设钢筋混凝土过梁。 图5.1.7 3D墙板洞口过梁5.1.8 3D墙板表面可根据单项工程的要求选用不同的饰面层。5.1.9 工程中楼板、楼梯、雨蓬、阳台等非3D板的承重构件与3D墙板连接时应用钢筋混凝土构件作过渡连接。 5.1.10 常用3D墙板的空气计权隔声量可按表5.1.10选用。表5.1.10 常用3D墙板空气计权隔声量应用部位主墙体构造层厚度(mm)空气计权隔声量(dB)聚苯板混凝土层内外侧粉刷层外侧内侧外墙1005050各20471005050461205050各2048内墙70404045703535各20451003535各20465.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5.2.1 3D板混凝土构件用于民用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满足应用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用于工业建筑墙体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聚苯板(EPS)的厚度应通过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计算确定。其最大厚度不应超过120mm。当仍不能达到节能设计标准时,应由单项工程另行采取保温措施。5.2.2 进行3D板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计算时,其主要组成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计算值(c、Sc)应按表5.2.2取值。表5.2.2 3D板围护结构主要组成材料的c、Sc值组成材料密度(kg/m3)导热系数计算值c W/(mK)蓄热系数计算值Sc W/(m2K)聚苯板(有斜插钢丝)15.020.00.0411.50=0.0620.361.50=0.54面层细石混凝土23001.5115.36圈梁钢筋混凝土25001.7417.20抹灰砂浆18000.8710.755.2.3 3D板混凝土构件用于房屋建筑外墙应考虑结构性热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Km),其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或行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5.2.4 不同构造层厚度3D板外墙主墙体的传热系数(Kp)和热惰性指标(D)的计算值可按表5.2.4取值。表5.2.4 不同构造层厚度3D板外墙主墙体Kp、D值主墙体构造层厚度(mm)主墙体传热系数计算值KpW/(m2K)热惰性指标计算值D聚苯板混凝土面层抹灰层总厚度外侧内侧100503550两侧各202252400.542.232.385035501852000.551.741.89120503550两侧各202452600.462.402.565035502052200.471.912.065.2.5 不同构造层厚度3D板内墙的传热系数(K)计算值可按表5.2.5取值。表5.2.5 3D板内墙的K值墙体构造层厚度(mm)墙体传热系数计算值KW/(m2K)备 注聚苯板混凝土面层抹灰层总厚度70两侧各40两侧各201900.69用于承重内墙两侧各401500.71100两侧各40两侧各202200.52两侧各401800.5350两侧各35两侧各201600.89用于非承重内墙两侧各351200.935.2.6 不同构造层厚度3D板楼板(屋面板)的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的计算值可按表5.2.6取值。表5.2.6 3D板楼板(屋面板)的K值和D值 楼板(屋面板)构造层厚度(mm)传热系数计算值KW/(m2K)热惰性指标计算值D(用于屋面)聚苯板混凝土面层总厚度用于屋面用于楼板上侧下侧7050451650.750.711.5310050451950.550.531.7912050452150.470.451.965.2.7 3D板外墙与屋面热桥部位在冬季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当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应对热桥部位采取附加保温措施。 6 结构设计6.1 一般规定6.1.1本规程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针对构件的特点进行计算。 6.1.2 构件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6.1.3 采用3D墙板时,其静力计算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构件在每层高度范围内,可近似地视作两端铰支的竖向受压构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可视作竖向受弯构件。2 对本层的竖向荷载,应考虑对墙板的实际偏心影响,可取圈梁宽度(即墙宽)的10%作为其偏心距。由上面楼层传来的竖向荷载,可视作作用于上一楼层的墙板截面重心处。本层墙板内的偏心距按直线变化考虑。6.1.4 在3D板混凝土构件的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中,其截面按翼缘宽度为b、腹板(以斜插丝与网片组成的桁架)宽度取为0的连体I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构件考虑(图6.1.4)。图6.1.4 3D板混凝土构件计算截面 截面常数可根据其规格按本规程附录A.4的公式计算。 6.1.5 3D板混凝土构件的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图 6.1.5): 1 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 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 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按下列规定取用: c 0时 C = f c (C /0 ) 2- (C /0 ) (6.1.5)式中 C 混凝土压应变为C时的混凝土压应力; f c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C 混凝土压应变; 0 混凝土压应力刚达到f c 时的混凝土压应变,取为0.002。受压混凝土的最大压应变cmax不得大于0 ,即cmax 0。 4 纵向钢筋的应力取等于钢筋应变( S )与其弹性模量(ES)的乘积,但其绝对值不应大于其相应的强度设计值。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为0.01,即s 0.01。 (a) 截面 (b)应变应力 max 0.002(1、1见附录表B.1)图 6.1.5 构件正截面的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变与应力6.1.6 3D板混凝土受弯构件应按单向、单筋截面设计,其正截面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xn应0.286h0;且中和轴应位于受压侧混凝土(t2)内。6.1.7 3D板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其高度x取等于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的中和轴高度xn乘以系数1,其应力值取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c乘以系数1。系数1和1应根据实际cmax确定(按本规程附录B表B.0.1)。6.1.8 3D楼板(屋面板)计算的剪力应以支座内边为准。其受剪承载力应分别按构件内(斜插丝)和圈梁交界处(t 1、t 2两者中较薄的钢筋混凝土板)两个截面验算,並使伸入圈梁的钢筋(代替网片)能单独承载剪力。6.1.9 3D楼板(屋面板)最大裂缝宽度不应大于表6.1.9的限值。表6.1.9 3D楼板(屋面板)最大裂缝宽度的限值(mm)情 况不加肋加肋一般情况0.20.3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或在外观的要求上允许时0.30.46.1.10 3D楼板(屋面板)最大挠度限值应为计算跨度l 的1/200。 6.1.11 承重3D墙板应根据墙体受力情况分别按轴心受压和平面外偏心受压构件作承载力计算。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压合力作用点应控制在构件截面之内。构件应按两翼缘均受压或仅一翼缘受压的实际应力情况(即根据翼缘受压混凝土所处的实际应变值范围所确定的应力)计算。 墙板宽度在500mm以下者不作承重墙计。6.1.12 在水平荷载(如风力)作用下的非承重3D墙板宜按受弯构件和支座处受剪节点作承载力计算。6.1.13 抗震设计应根据以上确定的结构设计计算原则按现行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设计。 墙板在抗震设计中可按砌体结构考虑;但在砌体结构抗震构造上要求的“圈梁”和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不需再加。6.1.14 构件承载力不足时可按附录A之表A.2采取增加构件承载力的措施。 6.2 楼板、屋面板计算6.2.1 3D楼板(屋面板)应按单向、单筋截面的简支或连续板计算。 当不能满足抗剪承载力时,可在聚苯板间(即净间距为1200 mm)另加现浇钢筋混凝土肋(取肋高大于等于板厚h)。亦可采用预制格构梁、抗剪桁架构件补强。 当不能满足抗弯承载力时,宜选取下列措施之一: 1 在聚苯板预留槽中或网片外加配普通钢筋(参见附录A的表A.3); 2 当不能满足抗剪承载力时已采取在聚苯板缝间另加钢筋混凝土肋等抗剪构件的措施时,则该措施可同时用以提高抗弯承载力。6.2.2 3D楼板(屋面板)的抗剪强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V fy Ass b(cos )/a4 (6.2.2) 式中 V 支座内边处的剪力设计值(N); 抗剪强度折减系数:由斜插丝的长细比(自由长度取1.05倍斜插丝位于混凝土间的净空长度、计算长度系数取 0.70)按本规程附录B的表B.2查稳定系数;当0.55时取0.55,否则取 =; 常用规格的值及 fy Ass cos 值可按本规程附录B的表B.3取用; fy 斜插丝抗拉及抗压强度设计值(取320 N/mm2); Ass 斜插丝截面积(mm2); b 板截面宽度 (mm) ; 斜插丝与垂直线(即V的作用方向)的夹角(图6.2.2); a4 斜插丝组成的钢骨架的间距(mm) 。 图6.2.2 斜插丝钢骨架6.2.3 3D楼板(屋面板)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M (As fy z ) (6.2.3-1) xn 0.286h0 xnt2 (6.2.3-2)式中 M 弯矩设计值(N-mm); (As fy z) = As fy z + As1 fy1 z As 受拉区纵向网片的截面面积(mm2) ; fy 网片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 ); As 1 受拉区纵向加配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mm2) ; fy1 加配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 ); h 0 截面有效高度(mm) ,取h 0 = t 2 + t 0 + 20 (mm): xn 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 xn =(As fy)/(b11 fc ) (6.2.3-3) z 纵向受拉网片或受拉区纵向加配钢筋至混凝土受压区合力点之间的距离 (mm); z = h0 x/2 = h0 1xn / 2 (6.2.3-4) 加配普通钢筋放在聚苯板预留槽中者其z取纵向受拉网片的z减去30。 1、1根据(As fy)/(b fc h0)由附录B表B.1查得;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mm2); b 板截面宽度 (mm) ; t 2 受压侧混凝土的厚度(mm); t 0 聚苯板的厚度(mm)。 当实际M大于仅用网片得出的受弯承载力,则应采取加强措施: 1 加配普通钢筋 有下列两种方法供选择(两种方法比较见附录A表A.3): 1) 在网片外加配普通钢筋(As1、fy1 ) 此时混凝土厚度t 1至少为50mm,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加配钢筋的As1可由(6.2.3-5)式估出,然后再按(6.2.3-1)、(6.2.3-2)式计算。 As1 (不足的M)As fy / (As能承担的M)fy1 (6.2.3-5) 2) 在聚苯板上的预留槽中加配普通钢筋,其间距宜为200mm 或由设计确定,但不宜小于100 mm 。计算方法同上。 2 当验算抗剪承载力时已采取在聚苯板缝间另加钢筋混凝土肋等抗剪构件的措施时,该钢筋混凝土肋可同时用作抗弯;计算时应按下列步骤: 1)钢筋混凝土肋受压翼缘宽度b1取10 t2,但不得大于l / 3; 2)钢筋混凝土肋承担的弯矩M1为钢筋混凝土肋受压翼缘宽度范围内的弯矩,即“两钢筋混凝土肋中到中范围内的总弯矩设计值”扣除“钢筋混凝土肋受压翼缘宽度b1范围外的网片Asa所承担的弯矩设计值”; 3)假定As2,然后再用(As fy z )= As2fy2+(As Asa)fy z 按(6.2.3-1)、(6.2.3-2)式计算。式中 As 2钢筋混凝土肋纵向受拉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mm2) ; fy2 钢筋混凝土肋纵向受拉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 )。 单向的简支板支座处应加构造钢筋8200或10250。上述小梁中下部主筋和上部不小于210的构造钢筋应进入圈梁(圈梁单边有板)或通过圈梁(圈梁两边有板)。 6.2.4 3D楼板(屋面板)中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最大裂缝宽度max(m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max = 2.1 sk (1.9 a1 + 0.08 deq/te) / Es (6.2.4-1) sk = M k / 0.9 h 0 (AS+ AS1) (6.2.4-2) = 1.1- 0.65ftk /(tesk) (6.2.4-3) deq = ni di2/(ni i di) (6.2.4-4) te = (AS + AS1)/(bt1) (6.2.4-5) 式中 s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丝)的应力 (N/mm2); M k 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弯矩值(N-mm); h 0、 AS、AS1 见本规程6.2.3; 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丝)应变不均匀系数:当 1时,取 = 1; Es 钢筋(丝)弹性模量(2.0 x 10 5 N/mm2); a1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丝)外边缘到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取a1 = t125:当a165 时,取 a1 = 65; deq 受拉区纵向钢筋(丝)的等效直径(mm); d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公称直径(mm); n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根数; 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丝)的相对粘结特性系数:光面钢筋为0.7,带肋钢筋为1.0; te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bt1)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丝)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te 0.01时,取 te=0.01。所求得的最大裂缝宽度不应超过本规程6.1.9规定的限值。 常用楼、屋面板的最大裂缝宽度验算时,可查用附录B的表B.4。6.2.5 3D楼板(屋面板)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挠度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并考虑长期作用影响的刚度(B)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所求得的挠度计算值不应超过本规程6.1.10规定的限值。刚度B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 = Mk Bs / Mq + Mk (6.2.5-1) Bs = (Es As h 02) / 1.1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焊接参数实时监测系统可靠性提升路径
- 国际粮食安全框架下秸秆高效利用技术专利壁垒与标准化冲突解析
- 可视化对讲界面设计对别墅空间美学的影响量化评估
- 反渗纯水机组膜材料纳米复合改性对长期运行效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 反冲洗二次滤网水力模型优化中的湍流-固相相互作用研究
- 双碳目标下补偿电容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模型构建路径探索
- 双模态传感技术在动态切边精度补偿中的应用
- 卫星通信载荷长期辐射环境下放大器性能退化预测模型构建
- 区块链存证技术对电子合同法律效力的颠覆性挑战
- 2024年工业有机废气净化设备项目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课堂高效学习的主阵地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5年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电力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 高考熟词生义解密(复习讲义)-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北京专用)挖空版
- 2025年甘肃省高考政治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浙江名校协作体(G12)2025年9月2026届高三返校联考英语(含答案)
- 新媒体营销实务(慕课版)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水机施工技术交底
- 骨科手术分级目录
- 土建劳务施工合同模板土建劳务分包合同.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