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oc_第1页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oc_第2页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oc_第3页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oc_第4页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同时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某些研究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趋势,尤其是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对某些极致问题的看法(如宇宙多样性)的一致性,使得科学与人文的再度统一成为可能。1.2社会背景: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使科学得以长足发展,同时科学进入生产领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科学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强势文化。但是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尽全是福音,科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科学的不合理应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严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科技发展而忽视人类社会的其它目的,尤其是伦理道德、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而导致价值失落、道德沦丧、秩序混乱等社会文化的普遍降低。因此人们开始反思科学及科学的社会价值,开始呼吁给科学及其应用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呼吁科学的发展要为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保留一片空间。因此,进入20世纪尤其2呛纪下半叶以来,科学与人文的分割和对立给人类社会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2、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科学与人文是探究主体性思想何以具有某种客观现实性的两种不同手段,是构筑未来理性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在现代性的历史征途中,科学似乎成为了架构外在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唯一主角。然而,现代性异化的结果打破了科学的美梦,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主宰一切的深刻反思。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就是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同时,也奴役了自身。科技发展背离了人文关怀、超越了自然界的承受度而陷入世俗和片面的泥潭。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片面强调主体性,人的外在征服欲恶性膨胀,从而导致工具至上、科技失控,最终使人在物化世界中沦为科技统治下的工具。“这种技术对人伦智慧的漠视、工具对人文关怀的阻隔,必然出现只有欲望没有精神、只有物质需求没有人道情怀、只有剥夺狂热没有礼仪廉耻等可怕的人本异化现象,它所造成的将是人类良知系统的沦丧,引发社会的道德失范,人的信仰失灵和个性的扭曲和萎缩。”1需要强调的是,反思科学在现代性异化中所带来的危机,旨在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反思,意在激发人们积极寻求合理的人文理念重建当代科技理性,进而将科技引入人性化发展轨道,消除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从而使得科学与人文在面对思想的产物如何可能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哲学根本问题上,能够最好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数学理性精神探索与实现世界秩序形态的“真”,以人文的关怀与反思精神审视探究与实现过程的“善”与“美”,由此使得科学与人文在探究实现人类社会的合理而美好的秩序形态的过程中起到互补相成的作用。23、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现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根本原因。萨顿认为,科学与人文已显现出三种分裂特征:(1)所谓的人文主义者或者说“那样一些古典学者和文人墨客”沉浸于自己研究的范围之内,对科学不闻不问。虽然科学已经而且正在他们身边展现出改变世界的伟大魅力,他们却视而不见,并以保护文化自居。甚至有些人文主义者鄙视科学家的作用,宣称自己起的作用更重要,因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生命中永恒的要素,而科学家们关注的是瞬间即逝的事务。(2)科学家只关注纯技术,醉心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进。他们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技术专家。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来改变世界,认为人文主义者都是梦想家。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偏离科学固有的精神,偏离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典型的事件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科学家被发动起来毁灭人类。(3)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没有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科学。 萨顿说,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结果非常可怕,它将社会带入歧途。“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而且越来越抽象,从而似乎失去了它们的人性。这种表面现象是骗不了任何人的,除非他是一个只关心结果或逻辑程序的冷酷无情的科学家。”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院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4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如何逾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用什么方式来消除科学的现代性异化危机?学界可谓见仁见智。他们或者从唯科学主义立场进行剖析,或者立足人文主义立场进行尝试,或者从后现代视角进行解读,编织成一幅幅融汇科学与人文的历史图景。唯科学主义是在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唯科学主义者看来,人文科学不符合自然科学标准而应该排挤出科学圈之外,主张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去改造人文科学,从而使之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科学主义,究其实质就是实证主义科学,他们力求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提升到哲学高度,并推广到各个研究领域。3一言以蔽之,他们坚持以实证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宇宙万物,即相信只有科学才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从人文主义立场去诠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就是主张“返本开新”,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会通。概言之就是,希望通过张扬儒家立足于社会的“道”“艺”统一的入世积极精神,和道家的立足于自然的“道”“艺”统一的出世超越精神,统筹科学与人文的内在关系,来“自觉地接续人文传统, 将科学之外王事业再次自觉地纳入人文之内圣修养, 寻求体与用的统一”,4进而将求真的精神纳入到求善的目,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发端于尼采时代的后现代主义主要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对于现代社会和现代性进行犀利批判、无情解构和深度透析。力图以建设性的一面和综合性的方式探索一种在碎片世界里的统一, 倡导一条人与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之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解构客观真理、颠覆科学方法、消除人的主体性的一面,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式微。事实上,无论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关于“两种文化”的聚讼纷纭,还是试图修复科学与人文之间“创伤”的做法,都缺少了一种平等对待科学与人文的心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首先必须克服相互贬低式的抨击和“先入为主”式的责问。我们知道,自然科学同人文科学因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不同而确有区别。因此,不能因为有不同就片面否定自然科学或是人文科学。毋宁说“研究社会的科学同研究自然界的科学一样,都属于(或者说应该属于)科学;而各门社会科学,又都属于人文。这样,社会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就在科学同人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担负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结合的重任,而用科学主义的贬义词把对社会的研究排除在科学之外,只能加深科学与人文的隔阂和相轻”。5另一方面,不管后现代主义多么主张颠覆科学,不管科学悲观主义者如何担心科技发展会带来副作用,科学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科技和工业发展作消极评价和悲观的否定,而是需要清醒地研究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我们不是要否定科学和工业发展,而是否定盲目的不计后果的发展。我们不是主张回归人和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希望开辟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处的新社会,实现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新融合。5科学与文化融合的前景目前,随着对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研究的深化,学者们为二者走向统一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理论依据,使这一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走向,而且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其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一方面,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化,从科学与人文的现状研究迫溯至科学与人文发展的历史源头,并概括出两大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流变过程。另一方面,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丝止,由最初把其当作两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到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作为两类知识领域或学科进行的研究,再到由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的研究;在我国则由上世纪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探讨,到本世纪初对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间题的全面研究,研究层面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和细致。其二,研究领域的交叉趋向。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包括哲学、历史、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甚至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因而研究必然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随着文理渗透的增强,这种研究领域的交叉也将越来越显著。66结语科学与人文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笔者认为不论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观点都失之偏颇,无论从科学的视角还是从人文的视角研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都不能充分论证二者走向统一的历史必然性。我们认为只有把科学与人文共同置于人的视阔,理解科学与人文共同的“为人”属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二者的分割和对立。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人的视域探讨科学的人文本质,即从科学内涵的人文因素或人性因素,探寻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研究提供更为切实的根据应该成为今后研究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参考文献1欧阳友权.现代科技文明的人文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67.2刘同舫.构筑科学与人文的和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 年 1期,4.3秦英君.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一百年来科学与人文思潮评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