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doc_第1页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doc_第2页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doc_第3页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doc_第4页
食品检测技术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食品分析检测新技术的应用摘 要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如2009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的海南豇豆含毒事件等。由于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有必要的。本论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介绍,并初步提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等;接着提出了食品式样新的预处理方法,即微波消解技术;最后,介绍了新的检测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如近红外光谱、免疫分析、原子荧光等检测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将进入智能化的阶段。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原子荧光,免疫分析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 AND THE APPLICANTION OF FOOD ANALYSIS NEW TECHNICAL IN OUR COUNTRY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ll kinds of food are increasingly rich, great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but for the food in food safety problems, such as 2009 melamine powder, 2010 HaiNan contain poisonous events, cowpea due to food safety related to peoples health and life safe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solve the image, so the food safety problem is necessary.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food safety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food security measures, etc. Secondly, put forward a new style of food, namely microwave digestion technology. Final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dete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food, such as analysi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um, immunoassay, atomic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echnology, etc.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in the near future,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will enter the intelligent stage.KEY WORDS: Food security, examination technology, present situation, Atomic fluorescence, immunity analysis4目录前言1第1章 食品安全的概论21.1 食品安全的认知21.2 食品安全的意义31.2.1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3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意义3第2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52.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成的原因52.1.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52.1.2 从生产者角度分析5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52.2.1 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52.2.2 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62.2.3 提高分析测试技术7第3章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83.1 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83.2 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检测技术93.2.1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93.2.2 生物酶法和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113.2.3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123.3 食品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14第4章 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6结论17谢 辞18参考文献19外文资料翻译21前言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从而引起了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新的食品安全法,但是就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人民对新的食品安全的认知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贫乏,生产者为追求利益,不惜违反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等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样分析检测技术的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的另一原因。传统的检测技术主要靠化学分析,传统的检测受人为因素多、误差大、分析时间长、步骤繁琐、污染环境等缺点。基于这个问题本论文介绍了食品试样分析前新的预处理方法,即微波消解技术,由于它加热速度快且均匀、消解时间短等被广泛的应用在食品分析行业。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的新的检测技术方法,如近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免疫分析等检测方法,实现了在线分析、分析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 第1章 食品安全的概论1.1 食品安全的认知随着食品工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可从2009年三聚氰胺奶粉,到2010年海南豇豆含毒和近几年瘦肉精事件、毒大米事件、注水肉事件、地沟油事件、南京冠生园月饼馅事件等相继发生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在我国,食品安全一般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活动中符合强制性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后代的隐患1。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人体必需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食品安全包括数量上的安全和质量上的安全。近来人们广泛关注的只是狭义的食品安全,即食品质量上的安全。数量上的食品安全也称为粮食安全,它关系到人们能否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充分的营养,涉及免受饥饿的权利。数量上的食品安全和质量上的食品安全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人类无法保障生命和健康,而食品的质量上出现问题,同样会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有机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绿色农产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对农业以外的能源采取适当的限制,以更多地发挥生态功能的作用。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随着社会的进步,相继出现了一些转基因的食品,这类食品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物,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转基因食品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的直接报道。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以下的潜在危害:损害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敏综合症、对人体有毒性、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等,现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2。在我国转基因食品还不多,但随着社会的需求,转基因食品也会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不能只限于要求传统食品是安全的,还要对转基因食品有所了解。1.2 食品安全的意义1.2.1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和长效机制。近几年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讲,就是其中有着更大的利益关系。有些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谈薄,更有良知缺乏的问题,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有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有的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等加工食品,有的掺杂使假,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1。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以培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遵纪守法为核心,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的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可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意义食品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某种意义上讲,食品企业是最需要讲道德良心的,最需要法律规范和社会监督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3。 对一个国家来说,食品安全意识缺乏或监管不力,将不利国之发展。由于不安全食品带来的危害具有波及范围广、隐蔽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恶性食品安全事故还将影响社会稳定,威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法是国家的发展的一个基石。食品安全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制定食品安全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依法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第2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2.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形成的原因2.1.1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人们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极其贫乏4,我国人民日常的饮食安排,存在着一些缺陷。人们的某些饮食习惯以现在科学的眼光来看,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例如现在好多国民爱吃大量经过腌、炸、烤、熏等的食品。现代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告诉我们,上述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苯并芘严重超标,如果长期摄入此类食品的话,就很有可能易引起癌症的发生。2.1.2 从生产者角度分析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化学成分,使用劣质原料。2010年3月12日到29日,“火锅店问题油”,2010年1月宁波家乐福江东店的“面包门”事件,2008年10月香港从内地进口的鸡蛋中测出三聚氰胺等等。这些并不是因为科技落后,而是因为部分生产者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淡薄,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在生产食品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生产规章制度来执行等,都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和中毒事件的发生。2.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措施2.2.1 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我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大量存在,但有些疾病,如肥胖、高血、中风、糖尿病、癌症等,大部分是国民长期不注意自己的饮食造成的5。所以提高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卫生的认识,是关系到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营造节约、安全、和谐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并且食品营养卫生知识是国民的知识结构中的最适用、最普通的科学知识。对它的掌握、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整体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以及平均寿命,所以要加强全民的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在九年制义务阶段安排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课程,对公众要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食品营养卫生、职业道德、食品安全的教育和法制宣传;要在大专院校开设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技术的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从事食品行业等6。为我国食品安全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才有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2.2.2 加强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的法制化,究其根本是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率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我国虽有新的食品安全法可不够严厉且起步晚,而在国外早把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美国既有联邦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等综合性法规,也有联邦肉类检查法、禽产品检查法等非常具体的专门性法律,这些法律法规几乎覆盖了所有食品2。并且国外的严格执法也很严厉,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食品安全的违法者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而且还要受到刑事制裁。因此我国要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多层式法律体系。加速建立符合国际食品法典原则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推行食品安全管理的食品安全有效控制体系的力度。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1。2.2.3 提高分析测试技术提高食品检测技术水平,可以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5。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改善测试方法等。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这些人员不但要精于检测工作,还要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人点。我们要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找出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异,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依据。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7第3章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3.1 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性的问题日益被重视,可怎样准确测定食品样品中的微量或痕量元素呢?关键是样品的前处理,因样品的前处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一般测定样品的处理方法有:高温灰化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石英坩埚内先在电炉上用小火炭化,炭化完全后用马弗炉以适当的温度灰化,灼烧除去有机成份,再用酸溶解,使其微量元素转化成可测定状态)、低温灰化法(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激发态氧等离子体消化样品中的有机体)、湿法分解法(利用浓无机酸和强氧化剂来消化处理样品,是实验室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等。 高温灰化法,取样量大、加热时间长、耗电量大。并且对于汞砷等易挥发元素,高温时已造成损失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度等缺点。低温灰化法,取样量少可以减少挥发性元素的损失,但灰化时间长、设备昂贵、实验条件要求高等,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湿法分解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可操作繁琐、消化时间长、容易引入污染,样品易消化不彻底等。见于情况,近几年来产生了以样品处理为中心的技术,它就是微波消解法,它结合了高温消解和微波快速加热两面性能。此方法具有加热速度快且均匀,无滞后效应,消解时间短只需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溶剂用量少且没有蒸发损失,一般只需5-10ml,避免有害气体排放,样品采用密闭消解有效地减少了易挥发元素的损失等优点。因此现在用很多检测技术与微波消解技术相结合,如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婴幼儿食品中总砷,以硝酸作为消化体系进行微波消解后,原子荧光法测定。微波消解技术可将样品消解完全,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体系中磷酸盐(以磷酸根计)的含量在0-150g(25ml比色管)时,磷酸盐的含量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9。因此采用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肉制品中磷酸(用微波消解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肉制品中磷酸盐含量的方法。采用微波消解仪,在肉制品中加入硝酸密闭消解,消解液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在660nm波长处测定样品中磷的含量14。微波还应用于有机分析中的样品预处理即微波辅助萃取。如测定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就可用微波辅助萃取气质联用仪。该检测方法的回收率为76.2一94.7,相对标准偏差为6.1一8.6,最低检测浓度为0.1gkg15。可见微波消解(辅助萃取)技术在食品分析及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在消解试样时用酸做溶剂要格外小心,在试样添加酸后,不要立即放入微波炉,在反应平和(无起泡、无冒气、无冒烟)后再放入微波炉升温,分次加入酸,尽量避免高氯酸,样品和试剂组成的溶液不高于20ml。不要将具有突发性反应和含有爆炸组分的样品放入微波炉。3.2 食品分析中常用的检测技术3.2.1 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近红外光是指介于可见光和中红外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范围是700-2500nm,一般有机物在该区的近红外光谱吸收主要是含氢基团(OH,CH, NH,SH,PH)等的倍频和合频吸收7 。由于分子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强度较弱,因此样品的近红外信号较弱,这为样品不需要经过稀释等预处理就可以直接原样测定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近红外光谱常用的测量技术有透射法、漫反射法和反射透射法,视样品对近红外光线的透过情况可选用不同的测量技术,而这3种技术相结合可以测定各种形态的样品,如可以直接测定粉末、块状、浆糊状固体及液体等。由于近红外谱带受分子内外环境的影响较小,因此近红外技术可适用于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测试分析。近红外光线可以穿透许多透明材料,因此,无需打开玻璃瓶盖,可以直接对玻璃瓶内的物品进行测量8。近红外光谱检测比传统的检测方法的好处有如下几点:一、分析速度快;二、分辩率高,可以同时对样品的多个组分同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三、应用范围广,可以对液体、固体、半固体和胶状体等不同物态的样品进行光谱测量;四、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分析后不会产生化学、生物或电磁污染等;五、分析成本较低;六、重现性好;七、实现样品无损分析;八、近红外分析的光导纤维易得到,实现了在线分析及监测,极适合于生产过程和恶劣环境下的样品分析等等。同样近红外光谱也有一定的技术限制:一、不适宜痕量分析及分散性样品分析,被测组分含量一般应大于0.11%;二、由于测定的是倍频和合频吸收,所以灵敏度较低;三、需要建立相关的模型库等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进行食品成分的定量分析、水分子中氢结合状态的解析、淀粉的损伤检测和水果内部品质的测定。所测食品形态可以是固态、液态、粉状和糊状。因此,被检样品也是多种多样。粉状物料的测量多用长波近红外反射法,液态样品多用短波近红外透射法,而固体既可以用反射法又可以用透射法测定。如葡萄酒(乙醇、含糖量、有机酸、含氮值、pH值等),白酒(原料中的水分、支链淀粉、酒醅中的水分、pH值、淀粉和残糖等),啤酒(大麦原料中的水分、麦芽糖、啤酒中的乙醇和麦芽糖等),以及产地鉴别,真伪鉴别等9。目前在油脂行业也广泛来用NIR法测定大豆、油菜籽、葵花籽等饼粕中的蛋白质、脂肪(残油)、水分、灰分等指标。在检测肉类和奶制品中也得到应用,国外已有人成功利用近红外光纤探针实现了在加热过程中检测猪肉的水分变化,为肉类工业有效合理控制加工过程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NIR也可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方法用来测定花生中的油含量,能获得与索氏提取法相近的结果。在水果、蔬菜检测中NIR实现了非破坏性地测定完整苹果中的总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以及果汁中的糖和酸的含量,成分分析效率较高,为判断苹果的品质提供了新方法。在苹果汁、葡萄汁、梨汁等加工过程中,用NIR可连续测量可溶性固形物、总固形物和总水分的变化,进而监控加工产品的质量。NIR不仅能分析与含氢基团直接相关的有机物,而且在无机物的检测上也有很多成功实例,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近红外光谱仪硬件设备成本不断降低,进一步完善软件的数理统计方法,提高从复杂、重叠和变化的近红外光谱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效率,增加光谱的信噪比,近红外光谱法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7。 3.2.2 生物酶法和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生物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部分为蛋白质,也有极少部分为RNA。酶的生产和应用,在国内外已具有80多年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物工程作为一门新兴高新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生物酶是从生物体中产生的,具有特殊的催化功能。在食品工业中主要用蛋白酶,它能催化蛋白质和多肽键水解,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植物茎叶、果实和微生物中。各种生物体都能合成它,但唯有微生物蛋白酶具有生产价值。生物酶不仅在食品发酵工业中应用广泛,而且还在食品检测技术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如在国际果汁市场中,苹果汁是仅次于橙汁的第二大果汁产品,苹果汁中添加苹果酸是比较常见的掺假象。天然苹果汁只含有L苹果酸,通过测定D苹果酸含量可检测掺假苹果汁,若样品中存在D苹果酸,则说明样品为掺杂果汁。即检测原理D苹果酸(D一苹果酸盐)在D苹果酸盐脱氢酶(DMDH)存在的情况下,通过NAD氧化变成草酰乙酸盐。草酰乙酸盐立即由同样的酶催化分解成丙酮酸盐和二氧化碳10。免疫分析主要是利用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及半抗原发生自发的、高选择性的特异性结合这一性质,通过将特定抗体(或抗原)作为选择性试剂来对相应待测抗原(或抗体)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11。免疫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捷、分析量大、检测成本低、容易普及和推广,尤其适宜现场筛选和大量样品的快速分析,并且可以对化合物、酶或蛋白质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世界粮农组织(FAO)已向许多国家推荐此项技术。因此,人们称免疫分析技术是21世纪最具竞争性和挑战性的检测分析技术12。在食品安全检测中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较为常用,它利用酶标记物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既保持了酶催化反应的敏感性,又保持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且克服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操作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伤害。酶联免疫分析在赭曲霉毒素测定中远不如它对蔬菜中的对硫磷;谷物中的杀螟松、甲基嘧啶硫磷;奶、肉类中的西维凶、呋喃丹等检测。赭曲霉毒素是真菌曲霉Ochraceous和几种Penicillium真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它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其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毒性最强13。基于OTA的毒性大的原因,一些国家的限量标准就规定得很低,这就需要采用高灵敏的检测方法,我们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来检测OTA。TRFIA检测方法,其灵敏度、可测范围和稳定性大大好于现有的酶联免疫分析。 目前,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待测物的选择、免疫半抗原的合成、全抗原的制备、抗体的制备、测定方法、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方法评价。还有检测限度还不能完全达到国际标准,并且抗体制备难度大,不能同时完成多残留检测等,因此近年来在酶联免疫分析法(EIA)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一些新的技术,如斑点免疫分析技术、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AS)使得EIA技术的检测方法更加灵敏、快速、简便12。免疫分析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还是利用生物抗体为识别元件,而生物抗体是决定免疫分析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的关键,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了它的发展,如:针对小分子农药的半抗原的不易合成等。3.2.3 原子荧光在食品分析领域的应用我们都知道砷是具有蓄积作用的有害元素,砷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环境和动植物体内。由于含砷农药的使用及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某些化学添加剂而引起食品中砷的污染。由于婴幼儿食品的特殊加工,更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污染。因此,砷在婴幼儿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中尤为重要。目前总砷的检测方法有原子荧光法、银盐法、砷斑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13。目前对砷盐的检测多般采用银盐分光光度法,亦称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即DDC-Ag)比色法。该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比较准确的测出样品中砷盐的含量,但存在检测步骤繁琐、耗时长、影响因素多、检测误差大等缺点。砷斑法也就是马氏试砷法:Zn、盐酸和试样混在一起,将生成的气体导入热玻璃管,若试样中有砷的化合物存在,就会生成AsH3,因生成的AsH3在加热部位分解产生As,As积集而成亮黑色的“砷镜”(能检出0.007mgAs)。“砷镜”如果能用次氯酸钠溶液洗涤而溶解,则证明是砷。化学方程式:As2O36Zn12HCl2AsH36ZnCl23H2O以硝酸作为消化体系进行微波消解后,原子荧光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10.00ng/ml,方法的检出限为0.00080mg/kg,加标回收率85.7%-112%,RSD小于8.7%13。由以上比较可知,银盐法测定砷过程繁琐,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化学反应条件不易控制等;砷斑法虽然比较简单,但目测时有主观误差,准确性差。而原子荧光法,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已被广泛应用。因此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后,利用原子荧光测定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总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在用原子荧光测定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总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还原剂与酸度的选择,样品中的砷以高价形式存在,在硼氢化钠和硫脲+抗坏血酸联合作用下,使被测元素得到较强的荧光强度,而且起到了掩蔽作用,消除了共存离子的干扰。并且盐酸介质中测定灵敏度最高,其浓度在1%时,荧光强度相当稳定。二、原子化器炉高过低时,光源射到炉口所引起的反射光过强,使空白荧光强度较高,会导致检出限变高,炉高过高时束照在尾焰上,尾焰体积小且易晃动,灵敏度和测定精度均会下降,选择合适的高度。载气流速过低不能将氢化物迅速带入原子化器,且使氩氢焰不稳定,增加背景噪声,载气流速过大会稀释气态原子的浓度。三、灯电流和负高压的选择要恰当,因为灯电流的大小与检出信号强度有关。灯电流过低,灵敏度明显下降,随着灯电流增大,灵敏度也随之增大,但灯电流过高会影响灯的寿命。如果负高压增大,仪器的灵敏度明显增大,但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噪声,使精度下降。负高压过低,灵敏度降低。四、样品的消解选微波消解法,因为微波消解法具有快速、节能、高效等优点。 3.3 食品检测技术在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 细菌、病菌和其他微生物无处不在,已经有很多致病菌被证实为重要的食源致病菌和水源致病菌。一般性食源致病菌如:沙门氏菌、肉毒梭菌(在我国则以臭豆腐、豆豉、面酱、红豆腐等食品较多16)、埃希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氏菌(乳制品、蔬菜、肉、禽、鱼、熟的即食制品16)等引起的病例越来越多。由于致病菌往往与非致病菌共存于复杂体系中,且数目极少、致病性极高等。因此,需要微生物检测方法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较短的分析时间。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通常是通过不同微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而达到区别、鉴定微生物的目的。还有通过不同微生物在某种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所形成的菌落特征不同,而同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特征有一定稳定性,来区别鉴定微生物。因此传统检测方法的步骤较繁琐,检测时间长,结果不宜判断等缺点。为了避免以上的缺点,采用荧光分析法、色谱法等。它们具有快速、高灵敏度等优点。一些新的检测技术,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很好的被人们所利用。如上述所讲的色谱法和荧光分析方法的检测成本较高,限制了一些小型的企业的发展。荧光分析方法只能检测真核生物,与细胞大小、生物的数量有关,而这些又和培养条件以及微生物来源有关17,不能被广泛推广。免疫扩散法是最先利用的免疫学方法检。它主要分为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它们检出灵敏度较低,检测标本需要浓缩,操作量大,因而未能推广。放射免疫法(RIA)的应用将同位素测定的高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其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所提高而且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RIA测定食品标本不需要浓缩,1-2天之内可出结果。但该方法存在放射性污染和需要专门的防护设备、检测仪器等问题,也不易推广16。免疫荧光技术(IFT)是在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特异性的荧光反应,可用来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等进行快速检测。此方法的主要特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16。色谱法分析虽是采用得最广泛的真菌毒素分离分析技术。可高效薄层色谱法要求配备更精确的点样装置和展开设备,以便改善分离和获得可靠的定量分析结果。另外加压薄层色谱法和温度梯度薄层色谱追法等技术,也被用于真菌毒素分析。采用哪一种检测技术,主要由真菌毒素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有些有颜色的毒素,如羟基蒽醌和黑麦酮酸等,在可见光下即可检测:有的在某种波长下有较强的紫外吸收,如棒曲霉毒素等;有些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桔霉素、棕曲霉毒素A和杂色曲霉素等,在某种激发波长下发荧光;所有不具有上述特性的真菌毒素,均可通过显色反应检测18。15第4章 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食品工业的繁荣,种类的丰富,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研究使得新的测定项目和方法不断出现。如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于某些食品水分、蛋白质、脂肪等多种成分的测定;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测定游离糖已有较可靠的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也已经用于氨基酸的测定等等。食品分析逐渐地采用仪器分析和自动化分析方法以替代手工操作的传统方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以及可进行光谱扫描的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在食品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快速和采用现代技术的检测方法不断出现,一些新的快速方法,一般都能缩短了传统检测方法的时间,能够较快地得到检测结果,并且操作相对简单。比如:梅里埃公司生产的miniVIDAS利用荧光免疫的方法检测葡萄球菌肠毒素,在仪器上45分钟可以得到结果。美国3M公司生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试片,可以直接计数产生耐热核酸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操作简单,缩短了时间。 在检测技术上要有新检测技术代替一些老的检测方法。如:致病性病原菌的检测使用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唐雨德等应用胶体金和免疫层析技术进行了检测金免疫层析法(GICA)囊虫循环抗原(CA)试验,结果表明,快速检测囊虫循环抗原的金免疫层析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和稳定的特点,适合基层使用19。蛋白质芯片的制作比基因芯片更加的复杂和困难,但随着研究的不断食品安全与检测深入与相关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制约蛋白质芯片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例如,Ramachandran(2004)等研制的自组装蛋白质微阵列可有效的避免蛋白质的纯化和芯片保存时的稳定性等问题,从而使得一步法完成蛋白质芯片的制作成为可能;抗体噬菌体展示技术(Antibodyphagedisplay)的出现可大大缩短单抗的制备过程。这些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蛋白质芯片技术必将成为高通量检测的主体,并且在食品安全领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20等等。28结论就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来看,食品安全存在着如下问题:消费者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认识不够;生产者对中华人民共和食品安全法不够重视;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检测技术水平落后等。基于这个问题监管部门采用一些新的检测技术是必要的,如近红外光谱、原子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新的检测技术缩短了分析时间、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实现了在线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多种组分同时进行分析等优点。仪器分析受人为因素比传统检测技术要少,但需要检测技术人员有更多的仪器相关知识,因此从事仪器相关检测的人员要对仪器分析技术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要对先进的检测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为我国食品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做出贡献,为相关的监管部门提供有效地依据。有些检测技术受到技术方面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不能被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分析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我相信这些原因会得到解决,食品分析行业也将进入智能化。谢 辞感谢张老师对我的论文修正工作的支持,并对本论文初稿进行逐字批阅,指正出其中谬误之处,使我的论文整体有了很大的完善。在此,谨向张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张老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极大帮助。通过本论文的写作,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查资料和搜集有关的文献,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欠缺,提醒了我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还要与实际结合。参考文献1 高阳,杨薇,王佳江等我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15-162 陈亚成,赵德明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监控体系的建立现代农业科技,2009(9):281-2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1):14-164 蔡支农,郑丰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科技创业月刊,2006(9):88-895 郑丰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l2),26(6):73-756 蒋士强,陈万金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分析测试技术现代科学仪器,2003 (1):4-77 王多加,周向阳,金同铭等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农业和食品分析上的应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4(4),24(4):447-4508 王海水,汪冬梅,席时权近红外光谱在品质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9),8(3):136-1389 高荣强,范世福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分析仪器,2002(3):9-1210 蒋宏伟,李建华,姚敏杰等D一苹果酸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应用生物酶法检测果蔬汁中D一苹果酸含量陕西农业科学,2009(3):32-3411 贾晓川,安奉凯,潘红青等免疫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04),30(4):152-15612 王华,潘家荣,熊汉国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J.食品科技,2007,(06):34-3713 田海燕,王丽荣,李明艳微波消解-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砷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6),19(6) Chinese Joumal of Health Laboraory Teachnology,Jun2009;vol 19 No 6:1275-127614 臧勇军,吴洪华,张慧等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肉制品中磷酸盐肉类工业Meat industry 肉制品加工与设备,2006,(5)or(301):5-615 于红微波辅助萃取气质联用仪测定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量中国动物检疫,2009,26(11):44-4716 孔保华,夏秀芳微生物源肉类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肉类研究,2009,(9)or(127):47-5117 李艳霞,吴松浩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食品工业科技Science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2008,(07):270-27318 林乐明,张乐津,宋文斌真菌毒素的薄层色谱法分析色谱,1990,8(4):233-23619 鲁满新现代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1):6589-659020 许杨,万亮,胡娜蛋白质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与检测食品科技,2008,(1):204-207外文资料翻译Food Safe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The past decade has taught us that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are adapting themselves to processing treat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ce thought to b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their proliferation. Genetic exchange is sprouting new varieties of bacterial strains with increased abilities to cause disease.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must adopt a proactive approach, including an aggressive research agenda that seeks to determine the ecology of the food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the basic biology of pathogenic organisms. In addition, it is crucial that we develop a well-integrated educational strategy that seeks to educate industry and consumers.Issues Facing Food SafetyWhen we examine the historical overview presented above, we conclude that there are three basic issues, which must be addressed in the coming century if we are to make an impact in the improvement of food satiety: our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food safety risks; the limited applicaion and availability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and limited educational efforts.Limited Knowledge of Food Safety RisksIn considering the risks to food safety, we must think in terms of the food continuum from farm to table. Although much is known regarding how some organisms cause disease and how they are introduced into our food supply, we do not have a complete picture of how the practices that we employ from production to distribution impact the contamination of foods. For example, how do animal husbandry practices affect colonization with food-borne pathogens, as well as contamination of the farm environment? How do agents of disease interact with the animal host, and how dothese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ability of the animal to carry and/or spread these organisms?In addition our knowledge of some of the basic science behind microbial behavior is limited. For instance, how do microorganisms develop resistance to treatments designed to eliminate them? W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 the emergence of new pathogens in nature? These and other unanswered questions are what stand in the way of our ability to proactively prevent future outbreaks since they are at the core of our ability to assess the risk that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preparation pose to food safety.Limited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In the past few years, several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for the decontamination of animal carcass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