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一、何谓“开明专制”? 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普、奥、俄、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专制君主,利用人们对所谓“开明君主”的幻想,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定和加强自已的统治,但并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废除农奴制度。历史上称为“开明专制”。二、奥地利的特利萨-约瑟夫改革 从十五世纪以来,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兼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因此,奥地利既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帝国。十七世纪中叶,奥地利帝国的版图除了奥地利本土及其领地捷克外,还占有匈牙利的其余部分。到十七世纪末,奥地利又从土尔其手中夺取了匈牙利的其余部分。十八纪初,通过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它又夺得了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和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领土。至此,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早已名存实亡,但奥地利帝国却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了版图,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帝国。 玛丽亚特利萨(另译作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年在位);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 1、改革出现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早在17世纪,奥地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它又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波希米亚(又称捷克)是奥地利工业最先进的地区。(2)缓和帝国内部复杂、深刻的矛盾对帝国的延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个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内部是矛盾重重的。 第一,奥地利封建统治者对捷克、匈牙利等地区进行残酷的民族统治和封建剥削。 如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曾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捷克中、小贵族都被逐出国门,或者被没收土地。这些土地都落到日耳曼人(奥地利人属于日耳曼人)手中,这些日耳曼人都成了剥削当地农民的地主。 此外,奥地利统治者还无情地摧残斯拉夫人的民族文化,以德语为波希米亚、匈牙利的官方语言。第二,整个帝国境内存在着地主剥削农民的残暴的农奴制度。到17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帝国境内也强化了农奴制。地主残酷地剥削农奴,任意增加劳役时间(在波希米亚甚至达到每周六天)。农民不得到封建主的允许不能结婚,不能随便迁居。他们还承担很沉重的军税(国税)及什一税(教会税)。第三,帝国专制政府与贵族封建主也有矛盾。长期的对外战争和不断扩大的行政官僚机构,使国库愈益入不敷出,但是大小贵族却竭力维护自己的免税特权,这意味着国库收入的减少。第四,宗教矛盾。天主教会与王权的矛盾;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的矛盾。(3)对外战争的失利也刺激了改革的出现。 17401748年发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在战争中失败。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法、普为争夺奥属领地,借口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同奥、英、俄联盟而进行的一场国际性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等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荷兰、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8年参战各国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通过战争,玛丽亚特蕾西亚获奥地利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丧失大片领土。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大部,成为中东欧的强国。 2、改革的主要内容(1)减轻农民负担和取消部分地区的农奴制度。玛丽亚特利萨在1771年和1775年颁布法令,宣布减少农民劳役地租及代役租的数量,劳役固定为每周3天,每天10小时,同时宣布取消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度。约瑟夫二世在这方面更前进了一步。他于1781年宣布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大约在今斯洛伐克地区)和奥地利帝国其他地区的农奴为自由人。此后,他们可以自由结婚,有权利自由地离开地主的庄园,并且可以选择任何职业。但是,留在地主庄园上的农民如果继续使用地主的份地,必须照旧为地主服劳役,并且缴纳其他贡赋。奥地利统治者之所以决定采取这个重要措施,是由于考虑到:封建贡赋过重,农民无力负担国税,也无力按时应征人伍。同时,这样做可解决手工工场只有劳动力缺乏问题,也可以缓和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2)实行教会改革,变天主教为中央集权的工具,承认基督教新教的合法地位。 约瑟夫二世在位时下令解散大约400座富裕的天主教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为国有,并且要求天主教主教向君主而不是向教皇宣誓效忠。1781年颁布宗教宽容令,宣布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各派都享受合法的地位,各派教徒与天主教徒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3)奖励发展工商业。约瑟夫二世为了奖励工商业,实行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场,以增加国家收入。(4)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统治。玛丽亚特利萨看到普鲁士之所以屡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是由于普鲁士实行中央集权,所以她着手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政府组织,建立起一个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管理系统,有效地排挤了地方贵族势力。如成立最高咨询指导机关“国务会议”,将宫廷事务部、宫廷审计处、宫廷财务署、宫廷军机处、最高司法处等都置于它之下。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帝国政府还建立警察制度,并建立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以控制舆论。在司法方面,实行司法和行政分离的原则,颁布刑法典。(5)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仿照普鲁士实行募兵制,建立常备军,兵力到18世纪80年代达到27万。3、客观效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国立随着增强,科学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局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普鲁士的“开明专制”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是腓特烈二世(1712年出生,1740-1786年在位)推行的。在他统治之下,普鲁士终于发展成欧洲强国,他自己也获得“腓特烈大王”的称号。1、推行“开明专制”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较高程度的发展 靠近北海的地理位置对普鲁士经济非常发展有利。17世纪以来,霍亨索伦王朝注重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如吸引法国新教徒移居普鲁士。(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腓特烈二世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他说自己“论秉性是哲学家,论职责是政治家”,他主张哲学家与君主共同治国。他还爱好音乐,善写诗词,高谈阔论地评论文学,甚至请伏尔泰教他用法文写作。他开办学校,奖励科学,扶助艺术,重视教育,从任何方面看,他都是“开明君主”的典型,因此深得法国哲学家们的赞誉。(3)力图进一步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 2、内容 (1)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建立高效率的政府。 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权力变得更加集中,最后集中到国王一个人手里。他改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实权不至落到大臣手里。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也是名义上属于总管理处而事实上属于他自己。他恢复内阁的作用,而自己亲自在内阁工作,每天阅读并批示从各部及各省呈交来的各种报告。他十分注意让所有官员都只了解局部情况,而只有他自己掌握全面。他要求官员讲求有效率,却不准有丝毫的主动性。他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普鲁士的官僚机构这时成了国王手中驯服的工具,国王是惟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显然,这就是腓特烈理想中的“哲学体系。”政府必须有效率,而这显然是做到了。在欧洲,普鲁士很快以效率高、守纪律闻名。(2)发展经济腓特烈二世还发展工商业、招徕外国移民、疏通道路、修筑桥梁,使普鲁士的经济获得相当发展。(3)建设强大的军队 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军队从8万增加到20多万,军费占国库开支的45。他用这支军队不断进行扩张战争,1740年借口奥地利继承问题夺取西里西亚大部,1756年又参加七年战争,1772年它与俄、奥共同瓜分波兰,取得西普鲁士(格但斯克附近),使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连成一片。腓特烈二世的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又分别在1789年、1795年两次参与瓜分波兰,使普鲁士的领土达305万平方公里,人口860万,俨然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4)重视文化、教育,标榜用科学和理性治国。腓特烈二世标榜科学与理性,并且表白自己的统治是合乎科学与理性的。3、效果 普鲁士在18世纪70-90年代成为欧洲强国,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更强化了。四、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的俄罗斯帝国是由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逐渐发展起来的。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钦察汗国,1243年拔都所建)的统治。1547年后,伊凡四世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出现沙皇俄国。1613年,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伊凡诺夫(1613-1645年在位)登上沙皇的宝座,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6451676)颁布一部法典,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农奴制度。从此,俄国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背景 俄国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中国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法国路易十四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长达七十二年。 (1)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他人争夺自己的皇位,并保持政局稳定。 1682年,国家政权落入阿列克谢沙皇前妻的女儿索菲娅公主(1657-1704年)手中。彼得(阿列克谢沙皇的新皇后纳塔利娅所出)虽被宣布为沙皇,但和他的同父异母兄伊凡(索菲娅公主同母弟)共享皇位,伊凡还是“第一”沙皇。彼得随母亲隐居到莫斯科附近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他在那里和一群小伙伴们玩军事游戏,把他们组成娃娃兵团。他在军事游戏中接受了最初的军事训练,娃娃兵团也成了他日后组建近卫军时最早创设的两个团。1689年,索菲娅企图借射击军的力量铲除彼得,彼得在最危急关头依靠已长大的“娃娃兵”安渡难关,并且很快把政权夺到自己家族手里。这以后,他在宫中继续他的学业,不仅仍玩“军事游戏”,而且系统地向西方人学习数学、科学和军事。他还学会了许多手艺,在他一生中大约会20种不同的技艺,从造船到拔牙几乎样样都会做。1694年他母亲纳塔利娅(原阿列克谢一世的第二位皇后)去世后,他开始实际掌握政权。1696年伊凡去世,他成了惟一的沙皇。 【沙皇俄国女摄政索菲娅公主的传奇: 鹿鼎记第三十六回中,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一段奇遇。先是韦小宝在雅克萨城阴差阳错地遇到了苏菲亚,随即被后者带到了莫斯科,并由此引发了一段异国情缘。后来,凭着听书看戏学来的谋略,韦小宝竟然帮助他的这位金发碧眼的情人成为了罗刹国摄政女王。 这场浪漫的跨国艳遇当然纯属虚构,但苏菲亚这个人物却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原型就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1657年1704年)。】(2)掌权初期对外战争的失利,使彼得一世认识到只有改变俄国工业、军事的落后局面,才能为贵族地主、新兴商人夺得南北出海口。 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及沿岸部分地区而与瑞典进行的战争。瑞典是长期称霸波罗的海的强国。到17世纪末,瑞典与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签订条约,建立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1700年 8月30日,俄国对瑞典宣战,以 4万军队围攻瑞典占领的要冲纳尔瓦(位于芬兰湾南侧),查理十二世率军8000驰援纳尔瓦瑞军。11月30日,两军交战,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1709年 4月底,瑞典军进抵战略要地波尔塔瓦。查理十二世企图攻占该地,以打开进军莫斯科之路,但历时两月余未能攻克。7月6日,彼得一世率军来此,决定同瑞典军决战。当时俄国的军事改革已基本完成。7月8日凌晨,3.2万瑞典军同4.2万俄军展开激战,至11时许瑞典军伤亡近万,被俘数千。7月11日,瑞典军残部约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马泽帕和少数随从逃入土耳其。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同沙俄的结盟,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军乘胜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凯克斯戈尔姆和厄塞尔岛等要地。1713年连克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新建立的俄国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大败瑞典舰队。此后,俄国的盟国在英国压力下,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瑞、俄也开始议和。1721年,俄、瑞在芬兰尼斯塔德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从此得以自由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枢密院奉上彼得一世以“大帝”尊号,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为东欧强国。 2、改革内容(1)在军事方面,扩大军队数量,增强军队战斗力。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因此,军事改革就成为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纳尔瓦战役失败后不久,彼得一世立即下令解散贵族军队,实行征兵制,把陆军扩充到二十万人,包括步、骑、炮、工四个兵种,海军扩充到拥有大小战船八百五十只,兵员二万八千人。采用西欧方法训练军队,利用各种军事学校以及留学来培养军官。为了保证这支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所需要的装备,彼得大力兴建军用工场,发展军火生产。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俄国一跃而成为欧洲的陆军强国,也成为波罗的海的海上强国,为此后打败瑞典、土耳其,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并四处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2)大力发展工商业。 围绕对外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如鼓励私人兴办工厂企业,国家 给予贷款或提供劳动力等优惠,同时又兴办国家工厂、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到了彼得一世晚年,俄国的手工工场已经从二十多个增加到二百多个。(3)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第一,剥夺领主杜马的权力,以参政院监管分工明确的中央政府部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领主杜马的职能被剥夺了,成了徒具虚名的空架子。1711年成立的参政院掌管国家行政,监督并指导各部门工作。旧的部署取消了,建立了类似西方各部的12个“院”,每个院分管一项工作。消除了职权重叠分工不明的现象。第二,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之下。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土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第三,建立完善的地方行政机构。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第四,建立与贵族阶级融为一体的庞大的官僚队伍。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官僚队伍的需要,他下令所有贵族从16岁起就要为沙皇服务,其中23从军,1乃任文职。1722年他颁布一个“职级表”,把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所有官员都要从最低一级干起,据军功或政绩获得提升。这样,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就建立起来,而贵族也就与官僚融为一体。(4)在科学、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方面学习西方。 彼得十分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他要求贵族子弟在10-15岁期间都要上学,为此,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学校,翻译大量科技书籍,并简化了俄文字母。在他的倡导下,贵族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穿戴西方衣帽,模仿西方时尚,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也成为上流社会的癖好,而俄罗斯传统的大胡子则成了落后的象征,遭到彼得禁止。他还采用儒略历法,废弃东正教会历法,使用阿拉伯数字,创办科学院,建立喜剧团,兴办报纸等。3、改革的历史意义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进步性。它保护了俄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开始成为东欧强国。所以,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五、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叶卡特琳娜(也译成叶卡德琳娜、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5年在位)。原名索菲娅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兰境内)。父亲是德意志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的职业军官(一说小公爵的女儿),母亲是德意志霍尔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1745年8月,16岁时,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公(女沙皇伊丽莎白胞妹安娜之子,1728年出生,1742年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1762年7月9日,叶卡捷琳娜在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兄弟(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和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位。1、在俄国推行“开明专制”的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她幼年时即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与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孟德斯鸠)书信来往。这种书信联系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她当女皇后仍是这样。与启蒙思想家的交往给了她“开明君主”的美誉,而事实上,她在年轻时也许确实有过启蒙运动的理想。1744年她15岁时被带到俄国与皇储彼得结婚,这以后她在一个孤独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丈夫的关系又非常不好。她把时间用在读书和了解俄国上,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3)力图进一步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2、改革内容(1)发展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 第一,让贵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在土地政策方面,她逐渐让贵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取消了对于转让、买卖土地的限制,从而为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开辟道路。女皇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甚至允许发表一些批评农奴制的言论。她接纳许多外国移民进入俄国,把他们安置到南方新征服的空旷土地上。第二,注重发展工业。女皇努力发展工业,削弱行会的控制,鼓励各阶层人士开办工场。手工工场在她统治下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000多所。铁产量从1750年的3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政府的税收也从1769年的2400万卢布增加到1795年的5600万卢布。第三,逐步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容忍自由贸易。商业方面她逐步放弃由国家进行控制的重商主义政策,而开始容忍自由贸易。(2)政治上标榜学习启蒙思想,准备在专制权力不动摇的情况下改革国家权力的分配制度。 1767年她召开一个立法委员会,表示要对国家制度进行全面改革。这个委员会由564名代表组成,其中536名由选举产生。代表中包括除农奴外的社会各阶层,其中有农民及少数民族代表。她为会议的开幕精心拟定了一个训谕,其中大量引用启蒙思想家的言论,例如“公民的平等在于:他们应全体服从相同的法律”。但她始终把专制权力放在不可动摇的地位上(比如说“君主是绝对的”),而只把三权分立看做是在专制统治下的行政分工。叶卡特琳娜在召开立法委员会时似乎是想按开明专制的模式改造俄国。但立法委员会开了203次会议,为时一年半,最后却一无结果,各阶层代表在会上尖锐对立,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危机。l400多份请愿书中多数要求加强贵族的特权,少数人提出废除农奴制的提议,结果遭到多数人反对。1768年,女皇以对土耳其开战为借口解散了会议,这以后她连口头上的“开明专制”也没有了。叶卡特琳娜由“开明”转向保守的分界线是1773年普加乔夫农民起义的发生。(3)学习西方的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 18世纪70年代以后,叶卡特琳娜对西方思想的爱好也转移到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上去了,她为贵族开办了许多学校,鼓励他们读外国书、说外国话。到叶卡特琳娜死时,全俄有549所各类学校,62000名学生;贵族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他们在生活方面模仿西欧,却坚决摒弃西欧的政治经济制度。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叶卡特琳娜连“开明”的门面也不要了,她公开指责启蒙思想,把它称做是“法兰西的瘟疫”。贵族思想家、启蒙思想的鼓吹者拉吉舍夫因为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而受到迫害。到这时,叶卡特琳娜已与“开明专制”完全分道扬镳。3、改革效果在18世纪70-90年代,三次参与瓜分波兰,并从土耳其帝国手中夺得了南方出海口,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 六、奥、普、俄三国“开明专制”改革的局限性 都是依靠封建政权的专制权力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当时并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彻底废除农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质量检查表模板及评分系统
- 动物进化考试题及答案
- 顶级竞速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医科大学护理试题库及答案
- 跨部门协作流程优化工作手册
- 医疗事业编护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大棚种植考试题及答案
- 人力资源招聘评估与选拔指南
- 《分子运动论的基本概念:高一物理教案》
- 风险评估报告自动生成系统模板
- 丰都县龙兴坝水库工程枢纽及附属工程
- 做更好的自己+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大化集团搬迁及周边改造项目污染场地调查及风险报告
- 医疗机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专业解读
- 智能化公共广播系统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成人癌性疼痛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2019
- 演示文稿小儿雾化吸入
-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奇课件
- T-CSAE 204-2021 汽车用中低强度钢与铝自冲铆接 一般技术要求
- 节水灌溉技术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