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doc_第1页
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doc_第2页
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doc_第3页
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doc_第4页
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概 述受XXXXX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其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1.1 工程概况拟建工程位于XXXXXXX,场地西侧为华南公寓小区;北侧为东海中路;东侧为金宅绿园小区;南侧为小区道路,约20m有一条宽约6m的河道,水深约3m。以南为东海豪庭。场地近似呈“凸”字形,南北向长约140.0m,东西向宽约90.0m,规划用地面积3686m2,建筑面积19788m2。拟建工程由1栋6F商业楼楼及附属设施组成,整个场地之下有-1F地下车库,基坑开挖深度约5m建筑物为框架结构,主楼部分最大单柱荷载约8000kN,纯地下室柱最大荷载约3000KN,拟采用桩基础。建筑物平面位置详见“勘探点与建筑物平面位置图”(附图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50021-2001)中的勘察分级标准确定勘察等级如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 勘察目的与任务1.2.1 勘察依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执行的主要技术依据及规范如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GB50021-2001(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国家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行业标准);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83-2011(行业标准);工程地质钻探标准CECS240-2008(协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行业标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33/T 1065-2009(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浙江省标准);本工程勘察合同、委托书及业主提供的建筑物总平面图;我公司编制的舟山市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公司企业标准舟山市岩土工程勘察及地基基础承载力参数汇编(Q/HYGK201-2008)。1.2.2 勘察目的与要求 根据以上规范和拟建建筑物特征,本次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是为拟建舟山市南海商业综合大楼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岩土工程资料。本次勘察工作目的与要求如下:查明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场地地基土构成、埋藏条件、分布规律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及施工的影响;查明场地暗浜、暗塘、地下障碍物等对工程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不良埋藏物的分布特征,并提出整治建议;根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提供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划定场地类别,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一般或危险地段,评价场地与地基土的地震效应;通过适宜的勘察技术手段综合分析评价场地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分层提供地基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提出各土层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及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qsa、桩端土端阻力特征值qpa;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拟建建筑物荷载情况,建议合理的基础型式;对天然地基,建议基础型式和基础持力层;对桩基,选择合理的桩型和持力层、桩端入持力层深度,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分析评价成桩可行性、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防护措施;评价基坑开挖条件,为基坑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参数,对基坑围护及降(止)水措施提供建议方案。1.3 勘察方法结合拟建物的结构特征及环境场地条件,本次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孔内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我公司编制的南海商业综合大楼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及其钻探施工任务书,作为各项作业的主要依据之一,各工序质量合格。1.3.1 勘探孔平面布置、孔深确定本次详勘勘探孔由设计布置,我公司略微调整一下孔的位置,并且增加布置2只勘探孔,共布置了勘探孔21只。勘探孔分为取土试样钻孔、原位测试钻孔和鉴别孔,其中取土试样钻孔8只,占38%;原位测试钻孔4只,占19%;鉴别孔9只,占43%。1.3.2 勘探孔位放样及测量本次勘察采用XXXX独立坐标系统,高程为黄海高程,坐标控制点由建设单位提供。勘探孔放样采用OTS型全站仪,坐标控制点引测自场地西侧老建筑楼房角点的1号点和2号点,1号点坐标:X=3314176.012,Y=517390.171;2号点坐标:X=3314183.471,Y=517389.624。高程采用RSZ2型水准仪测量,高程控制点引测自场地南侧路面TF286号点,该点高程H=2.66m。1.3.3 钻探采用XY1型岩芯钻机全孔取芯,钻孔质量进行现场验收,钻孔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所取岩芯按序排列,由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进行编录。1.3.4 取样土样以分层采取为主,取样间距按照有关规范及钻探施工任务书并视土层实际厚度酌情处理,各取土样钻孔之间实行交叉取样。土样采取后立即封装,及时送往实验室,并及时开样。本次勘察取水样2组。1.3.5 重型动力触探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重63.5kg,落距76cm,在含粘性土砾砂及强风化凝灰岩层中进行,试验前至上回次孔底后预击10cm,后记录每10cm的击数,当连续3个10cm击数超过50击,即停止试验。试验成果见附表2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1.4 完成的工作量本次勘察野外工作于2014年2月21日进场施工,共投入2台XY-1型工程钻机,于2014年3月16日结束。室内常规土工试验、三轴(cu)试验、渗透试验、水质分析试验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试验由XXXXXXX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完成。具体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各勘探点主要数据见表2。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1项 目单位数量项 目单位数量取土试验孔数只8测量孔位坐标测量点21进尺m283.1孔口标高测量点21原位测试孔孔数只4孔内水位测量点21进尺m143.8室内试验常规试验组48鉴别孔孔数只9颗粒分析组6进尺m321.2水质分析组2取样原状土样筒64三轴(cu)试验组6扰动样袋6渗透试验组9岩石样组6岩石饱和单轴抗压试验组6水样组2原位测试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段12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表2序号孔号勘探点类 型坐标孔口高程(m)勘探点深度(m)地下水位埋深(m)原状样(筒)扰动样(袋)动探(段)XY1ZK1鉴别孔3314259.19517420.72.7843.61.52ZK2原为测试钻孔3314260.68517438.932.85411.5653ZK3取土试样钻孔3314236.04517422.392.8246.71.54ZK4取土试样钻孔3314237.19517443.142.8411.3615ZK5取土试样钻孔3314210.81517396.983.1746.31.576ZK6鉴别孔3314212.64517420.773.0240.51.57ZK7取土试样钻孔3314213.45517444.423.0530.21.7948ZK8鉴别孔3314189.1517398.93.08421.59ZK9取土试样钻孔3314190.68517422.693.0937.31.5810ZK10鉴别孔3314191.58517446.523.1531.91.711ZK11取土试样钻孔3314197.5517468.743.2220.81.6612ZK12原为测试钻孔3314168.17517400.083.2543.31.6213ZK13鉴别孔3314169.09517418.263.1835.51.714ZK14取土试样钻孔3314171.44517451.843.1623.51.69115ZK15原为测试钻孔3314174.77517471.993.1723.91.7216ZK16取土试样钻孔3314148.09517402.353.1237.31.7717ZK17鉴别孔3314147.55517420.983.1834.81.718ZK18鉴别孔3314147.82517455.373.1633.51.719ZK19原为测试钻孔3314152.67517475.113.2135.61.6320ZK20鉴别孔3314169.97517433.723.0827.81.621ZK21鉴别孔3314147.4517438.13.1331.61.6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拟建工程场地位于XXXXXXXXX,场地西侧为华南公寓小区;北侧为东海中路;东侧为金宅绿园小区;南侧为小区道路,约20m有一条宽约6m的河道,水深约3m,以南为东海豪庭。地貌类型为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地貌。场地原为批发市场,后来拆迁,场地地面标高多在2.753.25m之间,高差约0.50m。舟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季候区,年均温度适中,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灾害性天气较多。6月中旬-7月上旬为梅雨期,多阴雨潮湿天气。8、9月为台风期。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凌乱多变。舟山地区易受台风影响,根据1949年以来37年的资料统计,影响本区域的台风144次,平均每年3.9次,最多年份有7次,台风持续最长时间为7天,平均为3天,最大风速达12级以上。2.2 地基土构成与特征根据勘探孔揭露、原位测试成果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考虑岩土层的成因、时代和埋藏分布规律,将勘探深度以内地基土划分为5个工程地质层组,其中层和层均可分为2个亚层。从上往下依次为:1层 杂填土杂色,松散,由碎砖块、碎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组成,顶部有厚达约20cm的混凝土地坪。层厚2.404.10m,平均3.11m,全场地分布。2层 粉质粘土 灰褐色,软可塑为主,局部呈软塑,中等偏高压缩性,切面较光滑,土质较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粉细砂及铁锰质氧化物斑点。主要分布于场地北部,层厚1.302.80m,平均1.71m;层顶埋深2.403.40m,平均2.95m。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饱和,流塑,高压缩性,局部具水平微层理,层面间含粉细砂,含有机质及腐殖质,有臭味,含贝壳碎片,局部粉细砂含量较高。全场地分布,层厚9.7024.10m,平均15.53m;层顶埋深2.505.20m,平均3.76m。层 粉质粘土黄褐色为主,局部呈兰灰色,硬可塑为主,局部硬塑,切面较光滑,中等偏低压缩性,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质较均匀,含少量中粗砂及砾石、铁锰质氧化物斑点、兰灰色条带。全场地分布,层厚1.9021.80m,平均9.53m;层顶埋深13.5027.60m,平均19.30m。层 含粘性土砾砂灰黄色、青灰色,中密为主,饱和,土质不均匀,粗颗粒含量变化较大,碎石占20%左右,角砾占20%左右,砂占20%左右,余为粘性土,上部粒径较小,下部粒径较大,粗颗粒粒径一般30-80mm。仅在ZK9、ZK11、ZK15、ZK21孔缺失,层厚0.306.70m,平均2.99m;层顶埋深17.2039.10m,平均30.08m。2层 强风化凝灰岩 黄褐色,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芯破碎,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裂隙面有铁锰质氧化物分布,锤击声哑、易碎。个别勘探孔缺失,层厚0.505.40m,平均2.01m;层顶埋深17.142.30m,平均29.96m;层底埋深17.7043.70m,平均32.09m。3层 中风化凝灰岩青灰色、紫灰色,晶屑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岩石较坚硬,风化裂隙较发育,裂隙面有灰黑色铁锰质分布,锤击声较清脆、难碎。根据附图4“3层面等高线图”基岩的走向为从呗往南逐渐变浅,在ZK14号点处形成一个隆起。层顶埋深17.7043.70m,平均32.09m。坡角11025 0。平均18 0。基岩面埋藏深度详见附图4“12-3层等高线图” 。根据试验成果,中等风化凝灰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8.066.7MPa,平均值为48.67MPa,标准值为37.67MPa,属于较硬岩类。岩体裂隙发育,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级。中风化凝灰岩中无洞穴、破碎带或软弱夹层分布。土层的分布、埋藏及其主要特征详见附图2-12-11“工程地质剖面图”、附图3-13-21钻孔柱状图”。 地基土层在各级压力下的压缩模量见附图5“地基土层固结试验成果图”。2.3 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本次勘察采取6组中风化凝灰岩进行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统计结果见表3,具体试验成果见附件2。 凝灰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c)统计表 表3层号岩土名称样号取样深度(m)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试验值平均值标准值3中风化凝灰岩ZK4-139.60-39.7054.848.6737.67ZK4-240.10-40.2066.7ZK5-146.10-46.3042.2ZK9-136.50-36.6045.1ZK11-119.10-19.2055.2ZK18-132.10-32.3028.0注:表中抗压强度值为修正值R(h/d=2),修正公式R(h/d=2)=8Rc/(7+2D/H)。根据钻探编录资料、原位测试成果和土工试验成果,以上述划分的地基土层为统计单元,统计前先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删除个别偏值和不合理值,然后进行统计,分别提供各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统计样品数,其中剪切指标为峰值抗剪强度,颗分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仅提供平均值和统计样品数。统计结果见 “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4)”。各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见本报告附表3“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及附件1“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2.4 场地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水理性质和埋藏条件,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上层滞水赋存于1层杂填土和2层粉质粘土中;承压水赋存于层含粘性土砾砂层中,由于上述含水层中粘性土含量较高,渗透系数不大、富水性较差、水量有限,属微承压水。勘察期间钻孔测得水位埋深1.301.70m,高程在1.281.67m之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地下水位年变幅1.00m左右。抗浮水位一般取室外地坪设计标高以下0.5m,本建筑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为2.90m,即建议基坑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取2.40m。勘察期间,未发现场区内地下水与小河道有明显水力联系。1层杂填土空隙较大,渗透性高和含水量较大;2层粉质粘土和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渗透性很低和含水性很差,2层粉质粘土水平渗透系数为5.3410-6cm/s,垂直渗透系数为3.1410-6cm/s;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水平渗透系数3.0910-6cm/s,垂直渗透系数为2.0810-6cm/s。本次勘察取水样两组。根据水质分析成果报告(附件3),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版)场地内地下水腐蚀性作如下分析评价:根据表5的判定结果,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对砼中钢筋干湿交替时具有中腐蚀性,长期浸水时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内及邻近无污染源,也无污染历史,场地土对建筑材料具弱腐蚀性。地下水对桩基设计及施工影响甚微。 地下水对砼结构和砼中钢筋的腐蚀性判定表 表5分类项目环境类型(类)地层渗透性砼中钢筋的腐蚀性水质指标SO42-Mg2+总矿化度PH值侵蚀性CO2Cl-(mg/L)(mg/L)(mg/L)(mg/L)(mg/L)ZK14126.3363.272581.677.4719.81965.47ZK17111.9459.022526.407.3818.35949.57腐蚀等级微腐蚀微腐蚀微腐蚀微腐蚀(强透水层)微腐蚀(弱透水层)中腐蚀(干湿交替)微腐蚀(长期浸水)注:1、评价时场地环境类别为干湿交替环境;2、1层杂填土属强透水环境,2层粉质粘土和层淤泥质粘土属弱透水环境。 2.5 场区地震动参数与建筑场地类别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所在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本地区同类地层的剪切波速经验值,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50m/s,为软弱场地土,其覆盖层厚度大于15米而小于80米,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判定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Tg)为0.45s。属工程建设抗震不利地段。由于拟建场地地面以下20m无饱和砂性土及粉土存在,本场地为不液化场地。根据本地区经验,地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软土的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大于90m/s,按度设防,可不考虑地震震陷对地基的影响。2.6 不良工程地质作用及不良埋藏物拟建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及其基础,对施工有一定的影响;层局部碎石粒径较大,对沉桩或成桩有影响,应重视。除此之外,工程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基础设计及基础(包括桩基)施工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不良埋藏物。场地所在区域新构造运动不甚强烈,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场地构造简单,断裂不发育,无全新活动断裂、岩溶、滑坡、泥石流之类的不良地质作用,以及埋藏的河道、沟浜。2.7 场地的稳定性与适宜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范围内未发育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岩溶、滑坡、泥石流、软土震陷、全新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型,适宜本工程建设。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3.1 地基土承载力参数根据野外钻探编录资料、原位测试成果和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浙江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33/1001-2003),并结合本地区的建筑经验,确定各地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fak、桩周土摩擦力特征值qsa、桩端土承载力特征值qpa,详见表6。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桩承载力参数表 表6层号地层名称fak钻孔灌注桩qsiaqpakPakPakPa2粉质粘土9018淤泥质粉质粘土556粉质粘土20030450含粘性土砾砂260378002强风化凝灰岩4007011003中风化凝灰岩2200903000注:1、表中参数未考虑桩身强度和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尺寸效应;2、抗拔基桩的抗拔系数取值:粘性土i=0.75,碎石土i=0.60。 3、中风化凝灰岩参数系经验值。3.2 地基土分析与评价3.2.1 浅层地基土分析2层粉质粘土,中等压缩性,干强度中等,物理力学性质一般,但厚度较薄,埋深较浅,分布不均匀,不宜作为作为拟建建筑物浅基础的持力层。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差,未经处理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浅基础的持力层。3.2.2 桩基持力层分析根据拟建物特点及荷载大小,以及场地岩土单元层分布埋藏条件分析,适合于作桩端持力层主要地基土层为层粉质粘土、层含粘性土砾砂、2强风化凝灰岩、3层中风化凝灰岩,具体分析如下:层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良好,分布稳定,但局部地段厚度较薄,埋深较浅,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端持力层。层含粘性土砾砂,物理力学性质良好,但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大,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端持力层。2层强风化凝灰岩,物理力学性质良好,但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大,不宜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端持力层。3层中风化凝灰岩,物理力学性质好,分布较稳定,厚度较大,可作为拟建建筑物的桩端持力层。3.3 基础方案分析根据上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拟建物规模、上部荷载等特点及区域建筑经验,对拟建物的基础方案进行如下分析。拟建6F商业用房采用桩基础,以3层中风化凝灰岩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型建议选择钻孔灌注桩。拟建场地北侧停车场入口抗浮桩可采用桩基础,以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型建议选择钻孔灌注桩。3.4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根据以上的基础方案的分析,选择代表性勘探孔,根据建筑桩基设计规范(JGJ94-2008)有关公式,按表7的桩参数,单桩承载力估算结果见表7: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表 表7建筑物孔号桩型持力层代号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m)桩长(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 (kN)6F商业楼ZK9700mm钻孔灌注桩31.432.33371北侧停车场入口(地下室抗浮桩)ZK3600mm钻孔灌注桩522.82060注:1、桩顶标高自地面算起;2、单桩承载力估算时未考虑桩身砼强度。3.5 桩基成桩分析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场地西侧为华南公寓小区;北侧为东海中路;东侧为金宅绿园小区;南侧为小区道路,约20m有一条宽约6m的河道,水深约3m,以南为东海豪庭。采用灌注桩施工时,应根据3层岩石及岩体特征选用合适的工程钻机及嵌岩钻头,建议选用入岩能力较强的GPS-15型或更大功率的工程钻机。采用牙轮钻头可以提高嵌岩效率,并可达到较好的嵌岩效果。同时应注意地层变化对施工的影响,注意层因泥浆护壁不当而产生塌孔或埋钻事故;层淤泥质粉质粘土产生缩径事故。故应采用稠泥浆护壁钻进。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孔底沉渣厚度及进入持力层深度,防止出现质量事故。钻孔灌注桩施工所产生的废泥浆不能随意排泄,防止泥浆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3.6 基坑开挖支护方案分析本工程分布有1层地下室,1层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约5.00m,基坑侧壁土层包括1层杂填土、2层粉质粘土及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坑底土层主要为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高含水量、高灵敏度、低强度、易触变,拟建地下车库应进行基坑支护,有关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8。基坑围护设计参数建议值 表8层号地层名称天然含水量天然重度直剪(固快)三轴(cu)渗透系数ccuuccucuKvKh%kN/m3kPa度kPa度kPa度10-6cm/s2粉质粘土30.91925.416.73.145.34淤泥质粉质粘土40.917.913.49.713.75.313.38.62.083.09粉质粘土29.519.227.316.9注:1、表中物理指标为平均值,力学指标为标准值;2、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时c、值可根据经验乘折减系数。本工程除周围环境如前所述,周围管线及道路距场地很近,场地东侧靠近基坑边线处有一条煤气管道;南侧距场地20m处有一条宽约6m的河道,水深约3m。勘察期间,未发现场区内地下水与小河道有明显水力联系,但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影响较大,因此,基坑开挖除了采用挡土措施外,还应采用止水、排水措施,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基坑支护可采用重力式水泥土搅拌桩止水、钻孔灌注桩排桩支护加内支撑的支护方案进行支护。本工程基坑支护方案应由专业队伍设计,与挖土方案经专家组评审论证通过后实施,同时应对基坑开挖进行监测工作,实行信息化施工。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本次勘察按现行勘察规范和勘察纲要进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报告可作为“南海商业综合大楼”的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拟建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及其基础,对施工有一定的影响;层局部有碎石,对沉桩或成桩有影响,应重视。除此之外,工程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基础设计及基础(包括桩基)施工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不良埋藏物。根据本地区经验,地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软土的平均等效剪切波速大于90m/s,按度设防,可不考虑地震震陷对地基的影响。场地范围内未发育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岩溶、滑坡、泥石流、软土震陷、全新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区域地壳稳定性为基本稳定型,适宜本工程建设。本次勘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将地基土分为5工程地质层,其中层和层可分为2个亚层,3层中风化凝灰岩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强度较高,分布较稳定,可作为桩端持力层。场地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微承压水,上层滞水赋存于1层杂填土和2层粉质粘土中;微承压水赋存于层含粘性土砾砂层中。勘察期间钻孔测得水位埋深1.301.70m,高程在1.281.67m之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地下水位年变幅1.00m左右。抗浮水位一般取室外地坪设计标高以下0.5m,本建筑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为2.90m,即建议基坑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取2.40m。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对砼中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