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必修含解析).docx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必修含解析).docx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必修含解析).docx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必修含解析).docx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必修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必修)试卷考试时长:75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思想家强调“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位思想家是A. 老子B. 孔子C. 孟子D. 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故A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不符合题意,排除B;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2.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据此可看出董仲舒的主张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C. 无为而治D. 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将儒家的德治上升到天命的高度,督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B;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是神授予的,强调君主权力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联系所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解答。3.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这是印刷史上早期影响较大的一部书,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这说明当时A. 雕版印刷技术开始出现B. 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C. 活字印刷技术迅速推广D. 彩色套印技术已经成熟【答案】B【解析】依据“费工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版块达十三万之多”可知,材料“著名刻工张徒信在成都印刷整部大藏经”反映的是宋朝的雕版印刷术印刷水平较高,故B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在唐朝,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排除C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4.1283年,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舍身取义,壮烈殉节。史学家认为文天祥就义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这里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指A. 法家思想B. 程朱理学C. 王阳明心学D. 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答案】B【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程朱理学讲究杀身取义,壮烈殉节,另外,从时间上来看,程朱理学属于宋代,符合题目的时间,而王阳明心学则属于明代,不符合题目的时间,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选项。5.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这句话反映的是A. 孟子的“仁政”B. 朱熹的“理学”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即理”“致良知”,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仁政”“经世致用”,排除AD;朱熹的“理学”不符合“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排除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张把自己的心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拒绝拜倒在圣贤的脚下,认为要想得到良知,不必去读圣贤经书”,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6.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7.“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下列属于“新时代内容”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知善知恶是良知”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答案】C【解析】【详解】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清之际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增添了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故C正确;A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BD是陆王心学,不符合明清之际“新时代内容”,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内容分析回答。8.王夫之认为“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由材料可知,王夫之A. 认为人欲也是天理B. 主张“致良知”C.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D. 强调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天理寓于人欲,无人欲则天理不可得见”,可见王夫之认为天理人欲不可分,故选A;主张“致良知”的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排除B;王夫之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没有彻底批判儒家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排除D。9.“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沉淀和累积,又是现存社会和政治的反映,而文化反过来又能给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文化现象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汉赋的繁荣理学的形成宋词的兴盛小说的繁荣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词和明清小说都是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而产生的文学形式,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正确,汉赋的繁荣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无关,排除;理学的形成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无关,排除;故选D。10.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东汉张芝的书法“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下列书法作品与张芝的书法属于同一字体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并结合所学判断可得出张芝所擅书法字体是草书,四幅作品中C项是草书,故C项正确;A项是篆书,B项是隶书,D项是楷书。故排除ABD三项。1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反映了魏源的思想主张是A. 师夷长技以制夷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 法者天下之公器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正确。B是洋务运动指导思想。C是维新派思想。D是进化论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12.下图是中国近代思想演变示意图,空格内应填写A. 师夷长技B. 中体西用C. 维新变法D. 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 A是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内容,排除;B是洋务思潮的内容,排除;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维新思想,故选C;20世纪初,出现主张民主共和的三民主义思想,排除D。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C. 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 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说明魏源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D正确。A中系统认识不符合题意,A错误。B是林则徐。魏源并不主张变革传统中国制度,C错误。14.关于维新变法,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曾这样说:“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B. 严复天演论C. 梁启超变法通议D. 魏源海国图志【答案】A【解析】康有为借助孔子改制思想进行变法,以减轻变法带来的阻力,故A项正确;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思想进行变法,故B项错误;梁启超变法通议中提出兴民权思想,故C项错误;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15.康有为指出:“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康有为这思想最为接近的是A. 自由平等B. 社会契约论C. 天赋人权D. 人民主权说【答案】B【解析】“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意为民众设立君主的目的是保护民众自身的利益,与近代启蒙思想家提出社会契约论思想相近,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排除A、B;人民主权说指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结合所学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分析解答即可。1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提出:“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所以因人而异,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任何超人性的真理,连同宗教的真理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推断该哲学家A. 肯定人的尊严B. 否定神灵存在C. 强调理性至上D. 推崇绝对真理【答案】A【解析】材料“认识既然是由我们的感觉与自然交互作用而产生视个人的感觉官能而有所不同”反映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故A正确;材料只是否定超人性的真理,没有反映出否定神灵存在,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理性至上的思想主张,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人的作用,而不是推崇绝对真理,故D错误。故选A。17.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A.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B. 反对雅典的直按民主C. 提倡应该理论联系实际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人必须具有知识,认为道德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A项正确。苏格拉底没有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而是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而不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排除C项。格物致知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排除D项。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8.英国学者伯里在思想自由史中指出:“消散中世纪的黑暗而为最后理性的解放者作预备的理智和社会运动于13世纪发端于意大利。”这场“社会运动”是指A. 智者运动B. 文艺复兴C. 宗教改革D. 启蒙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消散中世纪的黑暗”“13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盛行于14-17世纪,最先兴起于意大利,解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史和近代史的分界线,故B正确;智者运动时间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A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消散中世纪的黑暗”“13世纪发端于意大利”,联系所学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国家等知识分析解答。19.一位西方艺术家的画作有诸多时代性突破:将亚当和夏娃的人物比例放大,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烘托画面的悲剧气氛。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A. 反对宗教信仰B. 否定专制王权C. 提倡人性解放D. 追求科学理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将代表神权的天使比例缩小并置于背景之中”“通过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可得知这些突破蕴含的思想主旨是强调人性,批判神权,要求把人性从神权统治之下解放出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内容,否定专制王权、追求科学理性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且材料也没有体现出BD两项的内容,故排除BD两项。20.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到了16世纪中期,普通教民相信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这表明A. 教皇放松了对教民的控制B. 信仰得救思想已深入人心C. 教民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D. 教民已有成为教士的权利【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提倡“信仰得救”,“普通教民相信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说明这一思想得到民众的认可,故B正确;A中放松不符合事实;C中信仰仍然没有改变;通过宗教改革,教民不会是教士的权利,故D错误。21.美国作家房龙所著宽容一书中写道“伏尔泰打开了所有的灯,请来了庞大的乐队,邀请公众参加,然后令他的敌人原形毕露。结果,敌人无计可施。”伏尔泰打开的灯是A. 肯定人性,追求幸福B. 追求自由,呼唤正义C. 理性至上,人非工具D. 开明专制,否定宗教【答案】B【解析】A属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特点,排除;由“庞大的乐队”“邀请公众参加”,指追求自由,呼唤正义,故选B;C是康德的思想,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22.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比较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民贵君轻”等儒家伦理赞不绝口。由此可推知,伏尔泰推崇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A.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B. 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C.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D. 抨击天主教会的腐败【答案】C【解析】【详解】伏尔泰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提倡“民贵君轻”显然是反对君主专制的需要,C正确。A不是伏尔泰提倡儒家思想主要目的,排除;探究儒家伦理的实质不符合伏尔泰思想目的,B错误。材料不是批判天主教会,D错误。23.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该运动A. 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教庭的迷信D. 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运动反对神权政治、贵族君主制、贵族等级制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制度,据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运动是启蒙运动,这是西方近代历史上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的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故选B;宗教改革打破了民众对于罗马教廷的迷信,故C不符合题意;促成西方人文精神复苏的是文艺复兴而不是启蒙运动,故排除D。24.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论述:“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材料中“防止滥用权力”的原则是A. 人民主权B. 社会契约C. 自由平等D. 分权与制衡【答案】D【解析】孟德斯鸠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均衡,所以材料中“防止滥用权力”的原则只能是分权与制衡,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是卢梭的主张,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防止滥用权力”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而非自由平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原则,所以选D。25.下表为1546-1702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新增教授席位统计表,该表反映了时间大学增设的教授席位1546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1619年牛津大学几何学1621年牛津大学自然哲学、天文学1663年剑桥大学数学1669年牛津大学植物学1702年剑桥大学化学A. 英国革命思想的传播B. 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C. 宗教神学地位的动摇D. 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新增教授的席位来看,主要是语言学科和自然科学,并没有涉及到革命思想,所以A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故排除A;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可排除B;文艺复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地位,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故可排除C;依据材料中新增教授的席位来看,自然科学占主导,这反映了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故选D。26.有学者评论道:“没有一部著作使自然科学的结构发生如此重大变化这种情况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才能发生:实验和观察、机械主义的哲学和先进的数学方法被揉合成一个自身完整的、能够用各种可能的实验加以证实的思想体系。”该著作的作者是A. 伽利略B. 牛顿C. 爱因斯坦D. 普朗克【答案】B【解析】【详解】牛顿经典力学最大特点是观察实验为基础,利用数学表达形式,材料中论述的著作是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实验和观察、机械主义的哲学和先进的数学方法”符合该特点,应该是牛顿,B正确。伽利略主要是观察实验,没有以数学为表达形式,A错误。爱因斯坦研究物体高速运动状况力学体系,C错误。普朗克研究量子力学,D错误。27.英国科学史家德萨格利斯在其著作实验哲学中认为:他们(蒸汽机的发明者)既不像哲学家那样能够了解原因和理由,也不像数学家那样能够算出各部分的比例,他们十分幸运地能够碰巧找到了他所索求的东西。这说明蒸汽机的发明A. 基于实践经验的积累B.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结合C. 借鉴自然科学新成果D. 凸显发明者的哲学思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他们十分幸运地能够碰巧找到了他所索求的东西”,体现蒸汽机的发明来源于生产实践中经验积累,A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就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同时借鉴自然科学新成果,与材料不符,排除B、C;D项凸显发明者的哲学思辨与材料“既不像哲学家那样能够了解原因和理由”不符,排除。所以选A。28.“他的发现,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从此,打开了电能宝库的大门。”这里的“他”是指A. 法拉第B. 西门子C. 瓦特D. 爱迪生【答案】A【解析】【详解】法拉第发明电磁感应理论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A正确。西门子发明是发电机,B错误。瓦特是改良蒸汽机,C错误。爱迪生发明电灯等,D错误。29.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这两部著作A.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B.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C. 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D. 实现了人类认识的飞跃【答案】D【解析】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均使人类认识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的只适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两部著作均未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30.作为20世纪初物理学界的年纪最大明星,它的悄然诞生说明世界不再是“连续的”。玻尔研究者戈革做了有趣的解释:“原子吃辐射,它不是像吃牛奶那样地吃,而是像吃米粒那样地吃,每个饭粒就是食物的最小单位”这个“年纪最大明星”是A. 自由落体定律B. 经典力学C. 量子论D. 相对论【答案】C【解析】从“原子”、“食物的最小单位”等判断是量子论。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3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意在说明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答案】正确【解析】【详解】“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说明三大发明传到西方以后,为西方战胜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欧洲的社会转型。故本题答案为:正确。32.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字体,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答案】错误【解析】中国古代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答案为:错误。33.道光年间京剧开始形成,同治、光绪年间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答案】正确【解析】【详解】京剧开始形成于道光年间,“同光十三绝”是同光年间艺术家,本题正确。34.“冷战”的进行,推动美国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答案】错误【解析】【详解】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并不是冷战进行,本题错误。35.南宋朱熹是心学集大成者,强调“知行合一”,其主张在南宋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答案】错误【解析】材料中有多处错误,首先朱熹是南宋人,不是北宋人,此外,朱熹时理学的代表人物,而不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知行合一”的人是王阳明,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3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朱子语类材料三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1)材料一的思想主张是谁提出的?其思想核心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治学的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朱熹关于道德规范的主张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被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成什么警句?顾炎武在治学方面有什么新见解?(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答案】(1)孔子;仁和礼。(2)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4)不断吸收其它学派的思想并加以发展(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克己复礼”可知是孔子;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仁和礼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格物须是到处求”可知是格物致知;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存天理,灭人欲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世致用回答。(4)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儒家思想包容性和与时俱进回答。【点睛】在高考复习中,首先,应把握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37.有关“人”的价值观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苏格拉底材料二 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都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三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卢梭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主张?他认为一个“好人”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关于“教皇募款”的争论引发了什么运动?该运动的历史影响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归纳卢梭的主要思想观点。(4)上述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共同关注的对象是什么?【答案】(1)思想主张:美德即知识;标准:有知识(智慧)、有美德(道德)。(2)运动:宗教改革;影响: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或创立了路德教,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