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人类学札记沃尔夫/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名著,写得有些粗,但每次读都有收获:1.一切皆流。“一切皆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命题。很多思想家属于这一思路:怀特海的科学哲学,罗兰巴特的文本分析,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沃尔夫也是。1877年,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把美洲易洛魁人当作原始部落“活化石”进行研究。1884年,恩格斯发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采纳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把易洛魁人部落联盟等同于希腊原始城邦。1974年,顾准依照最新考古成果批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的古代史学,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埃特鲁利亚文明,换句话说,除迦太基而外,欧洲另外两个海上文明是不知道的。你现在翻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马克思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录,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来。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都确实代表马克思的意见)认为罗马、雅典,都是以民族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土著直接形成的国家。换句话说,把历史沧桑,最后在海上文明影响之下形成的,迥异于部族国家的城邦,和易洛魁人那样的前国家的部落联盟等同起来,这真是天大的错误。要知道,从易洛魁人的部落联盟,到埃及、巴比伦那样从部族王基础上成长的国家之间,相隔多少个历史阶段?”(顾准文集,P286)沃尔夫更上一层楼,指出:摩尔根的立论从起点就错了,因为当时的易洛魁人被拖入欧洲资本主义系统已达二百年,其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是什么“活化石”!(P195-202页)。而人类学家们研究的诸多“原始社会”,其实也不是什么“活化石”,早就被资本主义系统拖进去并改变了。今日的地球,并没有什么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都是同一个世界。“无论是那些宣称有自己历史的人,还是被认为没有历史的人,都是同一个历史轨道中的当事人。”(P32)2.化名为实。“本书的中心论题是,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局必然是将之重组成虚假的现实。诸如民族、社会和文化等概念只指名部分,其危险在于有可能化名为实。”(P7)对“化名为实”的批判,埃利亚斯的“过程社会学”谈得更好,但他成名太晚,沃尔夫写本书时大概没有接触过。在分析“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演进方面,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1983)有更精到的分析。3.常规研究沃尔夫强调人类学研究的历史性和开放性,反对静止和封闭,想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引进人类学。在我看来,这个难度太大,也不可行。要研究,就必须有所剔除,有所假设。不假设运动可逆,物理学根本不可能进行研究;不假设人皆理性自利,经济学也不可能进行。沃尔夫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所谓“常规研究”,不过是一种分类系统,必然会有分类的“残余物”。我们时刻要警惕地意识到:很多常规研究,是以忽略和删除某些事实为代价的。谈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之方法论/s/blog_5908f9010100cnno.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是埃里克沃尔夫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人类学史上最晚近的名著之一。本书出版于1982年,本书的写作除了与沃尔夫终身从事农民研究的价值取向有关,更与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思想评估浪潮有着密切关系。在那次社会科学大反思中,大多数人是在反思道德、解构道德,而沃尔夫显然走得更远,在道德反思的基础上,他开始反思历史,解构历史。他的伟大理想是要还历史以本来的面貌,在意识形态遍布的世界上,闯出一条真实之路。沃尔夫在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对现在以历史为重要取向的历史人类学有着重大影响。他给人类学带来了与以往非常不同的研究角度与理解方法。其思想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类学一隅,而是对整个社会科学都有着重要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本书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陈述和对所用方法论的论证。第二部分便是具体的论证过程,既是论证也是历史本身。本部分占据了本书的绝大部分篇幅,沃尔夫通过对古代世界和1400年以来的全球历史作简明扼要的叙述来构建和论证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通过对书写历史的批判,从而张显了历史本身的真实。赵丙祥在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一书中对这一部分有过很好的简明扼要的概括叙述,在此,我们就不再多费笔墨。本文主要针对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较为详尽的探讨。 沃尔夫所面对的人类学基本理论情况 要想理解沃尔夫的理论,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在他之前的人类学的基本情况。自从人类学在西方诞生以来至60年代,经过古典与现代两大阶段。古典理论又分为三大学派,即进化学派、传播学派与历史学派。各古典学派仍然秉承的是西方启蒙以来的宏大理论传统与历史传统,他们虽然也从微观出发,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或者说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却是以宏观为着眼点的。古典进化论派和古典传播学派自不必说,甚至他们的批评者博厄斯的古典历史学派,他们的视角虽然从全人类转移到了各个部族,更注重微观具体叙事,但其最终目标仍是重建历史的大问题。当然,这与他们的所处时代的社会与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与那几代知识分子的动辄以人类为己任的宏伟而崇高的志愿分不开的。那是一个残酷竞争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浪漫与启蒙的时代。但是到了20世纪初,殖民瓜分结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真正形成的时候,庞大的帝国主义似乎成了历史与文化的终结者。知识分子在反抗与顺从的两条道路上,大多数人无意识的选择了顺从。人类学进入以微观社区理论研究为主的现代时期,人类学上所谓的殖民婢女时代也正式开始。如果说马林诺夫斯基的参与观察法得来的过于偶然,那么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工作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一战之前好几年,他便在安达曼群岛进行田野工作,而他的研究与著作很自然的走向了微观性的功能分析,抛弃了老师辈的历史与政治的宏观逻辑。1922年,当二人奠定现代人类学基础的经典著作出版的时候,当参与观察在20年代最终成为人类学的不二法门的时候,共时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必然会把整个学科引向部落村庄的微观世界,当然这只是在整体上而言,人类学也开始满足于或为西方政府或为当地土著服务和做贡献的地位,摆出一副相对论的姿态,而人类学的大理想与真正的人文关怀似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而消失殆尽。作为一个人的学派,结构主义人类学对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理论和社区理论发起了进攻,似乎要回返“人类心理一致说”。至于结构主义的是非对错,我们不去说他,但他的方法却似乎是要把人类学从“琐碎”的相对论中拉出来,回到人类的共同性上去。对于象征的研究也甚至可以看成是结构主义的余绪。此时兴起的政治经济学派,从宏观角度研究全球历史现状的理论取向无也疑符合了沃尔夫的脾性。古典主义理论也会以各种面貌复活,如新进化论、生态文化学以及文化唯物主义等。但在当时,以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功能论和社区论仍然占据人类学的主体地位,可以说直到现在,经过重重反思的今天,此种局面仍然没有改变,这便是时代与历史的限制的结果。而权力与历史这两点也正是沃尔夫理论思想的根据地,是他在做批判时所占据的战略制高点。 沃尔夫的基本理论学说 沃尔夫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开篇便直截了当的指出:“人类学要发现历史,这种历史能够解释现代世界的社会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同时又明确指出:“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这就意味着,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局必然是将之重组成虚假的现实。” 沃尔夫用这两句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历史的观点,一是联系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要求我们从过去之中追寻现在的原因,而不能把现状简单的看成是功能适应的结果,一个完美的功能解释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一个风俗,一个习惯很可能是历史上一个偶然事件的产物。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放弃研究起源,并不是放弃对历史原因的追寻。而这里所提到的历史,不仅仅是单个民族的历史、单个文化的历史,而是相互联系着的所有人的历史。而这种历史观又与他的联系的观点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早在沃尔夫之前,克罗伯和林顿就曾努力建构一种全球性文化史,“在他们看来,人类是在相互的关系中而不是孤立的营造他们各自的文化。” 所有种族、民族和“原始”部落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上,都是地球的孩子,所有民族之间都或多或少与周边世界存在着接触与互动。大范围的民族迁徙就更不用说了,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所谓的封闭世界和文化孤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存在,这确实是一个疑问。然而一直以来,人类学似乎有着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假设前提:“每个社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它们被想象成一个整合的、封闭的系统,与其他同样封闭的系统相对立。” 完全忽略了传播与互动,而沃尔夫此书就是要打破这种认识局面,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历史的观点也好,联系的观点也好,我们把它们分开来说,但实际上二者并不时分离的独立的,而是同一事物的一体两面,是同一历史进程的不同维度。联系是在历史具体的时空过程中实现的,历史是相互联系着的人们的共同创造,这就是历史过程论。在历史过程论者看来,世界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永远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都处在一个永远行进的过程当中,世界上永远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孤岛,以前没有,以后更不会有,那些所谓被完全隔绝于世的部落,如果你去追述他的起源,他不可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她的某些奇异文化也许只是二三百年前与西方接触后的产物。我们要有一种观念,全球化并不只是现代的新鲜事物。历史不是一段一段的时代,不是一个一个的事件,世界也不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文化,不是一片一片的隔绝的自然地理区域。要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认识一个文化,一个社会,必须把她放到历史过程之中来进行。变名为实观念的力量 沃尔夫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说,来解释自近代以来由西方主导之下的现存的世界。这一假说便是“变名为实论”。由于文艺复兴,西方的科学精神与分析性思维摆脱了古典基督教的束缚,近代社会开始在西方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生根萌芽。科学精神与分析思维也逐渐向人文领域渗透,最终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分裂,人们从关注研究整体的社会开始变成各自关注整体社会的一部分,而当把这些互不相关的被割裂开来的部分重新组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得到的已不是原来的整体,而是一个用各种观念组织起来的虚假的现实。名实之辨,自古已然,人们在实践中为名赋实,而名反过来又深刻的影响实,甚至变名为实。观念的力量来自于传统,来自于历史本身,时间的累积为观念带来强大的力量,而正是这样一种力量使我们看不到甚至故意忽略了真实的世界,而是深深的陶醉于自我营造的观念世界之中。沃尔夫以西方的历史书写深刻的阐明了“变名为实”的道理。“西方拥有一部系谱,根据这部系谱的说法,古希腊产生了罗马,罗马产生了基督教的欧洲,基督教的欧洲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产生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了政治民主制和工业革命。工业又与民主制一道催生了美利坚合众国,而美利坚合众国则体现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这难道是真实的历史吗?还是编造的神话?这个历史发展图式,把西方的历史变成了一个道德成功的故事,变成了好人战胜坏人,正义战胜邪恶的赞美诗。这种系谱深深的掩盖了鲜活的历史画面,掩盖了历史中的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让人们忘掉了高尚的情操与卑鄙的诡计。历史虽然已经一成不变,但在她一成之前,却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假设历史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具体地探究在每一个历史的结合点上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去探究某些关系究竟是怎样压倒其他关系的。” 2然而我们很少这样做,我们创造了一大堆的名词,给不同的人类社会帖上不同的标签,然后互相指责,互相迫害。诸如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东方、西方、共产主义、第三世界等等,我们把它们看成是一些有着内在同质性的封闭的独立的实体,就像在一张台球桌上的坚硬的滚圆的台球,虽然彼此碰撞,但永远无法对各自内部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越是如此,就越要互相撞击,直到把对方撞得粉碎为止。一旦名变为实,观念成了实在的统治者,我们就会毫无顾忌的做出各种傻事,以致造成可怕的结局。 静态的无联系的观念的学术探源 沃尔夫认为我们之所以把那些被命名的实体诸如希腊、波斯、美国、苏联、东方、西方看成是因稳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界限而彼此对立的固定实体来处理的习惯,不仅阻碍了我们去理解他们彼此的接触和遭遇以及相互创造,甚至造成无谓的冲突与战争。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是有根可寻的,它起始于19世纪中叶的学科大分裂。首先是对自然的研究提出了独立的要求,继而对不同人类的研究也开始分裂成独立的和不平等的专业与学科,继而对文明社会内部的研究也分化成很多部门,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纷纷摆脱了他们的母体政治经济学,从研究社会整体开始转变到只研究某一部分,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财富是如何在政治性实体和组成政治性实体的阶级内部和阶级之间进行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种种方面,也就是说它是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我们再来看分裂之后的学科。经济学不再关注人口是如何组织社会性生产,以供应他们的政权的,代之以研究需求如何创造了市场,用形式研究完全取代了实质研究,形式经济学俨然以精确的自然科学自居。政治学开始割裂了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只去关注政府与权力的关系,似乎变成了一种权谋之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都远远的退到了幕后,成为背景的背景。下面我们来看与这一问题更为紧密的社会学的走向。社会学把自己的研究定位于社会关系领域。社会学的一个前提假设是在社会生活的进程中,个人之间彼此发生关系,这些微型关系是独立于宏大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情境,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成一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社会领域。而社会秩序依赖于这种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生成与扩大,从最小的亲属关系到邻里关系到社团关系直到民族-国家,这种辐射结构的关系构成是以个人关系的纽带为基础的。个人关系纽带是靠身体里流淌的血和个人的共同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共识的存在和传播而形成并受到严格的保护。个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构成了社会,由于社会关系的有序常在,社会就自然是一个具有稳定的内在结构的实体。这种内在“结构的广度是与社会关系的强度及范围一致的。如果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强烈,越来越不经常,社会也就遇到了它的边界。” 3这样一来,以民族国家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社会就变成了独立的封闭性实体,他的存在不是由于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关系,而是由于内部社会关系的支撑。因此,“民族国家也就成了历史的重要主体,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是由于其内在的社会关系推动的。每个社会都是一个物件,按照内在的钟摆节奏来运行。” 4后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此前提假设为基础的,因而不免有见木不见林的遗憾,不同的声音虽有,但在流俗之下却是十分微弱,研究越来越精密化、细致化,最终编织起来的虽然美轮美奂般精巧却也如完美的中国瓷器一样易碎。 马克思的教益 几门分裂开来的社会科学无一例外的背弃了它们的母体政治经济学,把完整的社会机械的锯成许多小块,他们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研究个人互动而无法自拔,无论是初级群体的、市场的还是治理过程中的,如此一来,“他们也远离了对严肃问题的关怀,即生产、阶级和权力的实质”。 5他们找到了芝麻,却忘记了世界上还有西瓜。虽然这些严肃的问题被巧妙的隐藏起来了,但它们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在暗潮涌动。由于是马克思最一贯、最系统的提出了这些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幽灵并未随着革命的失败而消失,而是成了真正的幽灵在西方学术界经常死而复现。马克思是那个时代最后几个主要人物之一,他们的雄心是希望整合不同的专业知识,建立一门整体性的人类科学。马克思提出了生产和生产方式这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爱情中安全感心理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安全员c3山西1000题库及答案解析
- 影剧院保洁安全管理保障措施
- 广告物料制作费合同范本
- 垃圾外运合同协议书模板
- 家乐福超市商品协议合同
- 工程临时监理协议书模板
- 小型水饺厂转让合同范本
- 家装水电合同分包协议书
- 回收行业合作协议书模板
- 供应链经理上半年工作总结
- 开学防自然灾害 反毒品安全主题班会 课件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第二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视频制作及推广合同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2025年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临床研究课题验收报告
- 扳机点(激痛点)疗法(理论及实操演示附全身激痛点分布图)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图文)
- 医院数据分级分类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