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docx_第1页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docx_第2页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docx_第3页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docx_第4页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1009-6000(2013)03-0070-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作者简介:徐敏,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rvation Measures ofHistorical Lanes in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Areas in Zhenjiang徐敏XU Min摘要:本文总结了镇江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特色,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并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街巷建筑尺度控制和街巷界面延续等方面提出了保护镇江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 特色的措施。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特色;镇江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lanes in three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areas in Zhenjiang, and analyze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areas, this ar ticle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volume and facade continuity.Key words: historical conservation area; historical lanes; characteristics; Zhenjiang1 引言镇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历史 文 化 名 城 之 一, 镇 江 市 历 史 文 化 名 城保护规划(2004-2020)划定了西 津渡、伯先路和大龙王巷三个历史文 化街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镇江 老城西,相互毗邻,保护面积分别为6.0、3.4 和 5.3hm2,目前三个历史文 化街区内街巷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保 存较完好,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保 单位共计 12 处,是镇江最具历史文化 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古城风貌区(图 1)。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有六朝古渡遗址、 历代石板路、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众 多建筑,形成了“千年古渡,百年老街” 的传统风貌;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沿 伯先路、京畿路集中了众多镇江近代公共、商业建筑,是镇江近代商业文化历史的代表;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 区是镇江的传统居住街坊,保存着成 片的清末民初的传统民居建筑群。2011 年 6 月, 本 文 作 者 对 三 个 历史文化街区做了一次完整的实地调 研,对其街巷空间特色及现状存在的 问题有最切身的感受(图 2)。本文即 在此次实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完 善,拟总结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 空间特色,分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 相关保护措施。2 街巷格局及其历史发展自 春 秋 战 国 在 今 西 津 渡 地 块 设 蒜山渡口起,与渡口相关的道路始建。 六朝以来,移民北来,住宅增多,街0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徐敏巷渐密,至今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的小码头街仍保留有唐以来的历代道路 痕迹。清末镇江开埠,1861 年英国人 在此设立租界区,1908 年沪宁铁路开 通,长江航运和铁路贸易的发展带动 了本地区道路、市政设施、绿地公园 和各类建筑的建设,商会和会馆等商 贸建筑、医院和邮局等公共建筑沿伯 先路京畿路逐渐发展,经济集聚 促使人口集中,住宅建设也蔚为大观, 该片区成为近代镇江最繁华的地区。历经岁月洗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至今仍保留有较完好的清末民初街 巷格局和建筑风貌。目前,三个历史 文化街区内留用旧名的街巷道路共计42 条,其中路 2 条、街 5 条、巷弄等37 条。伯先路和京畿路两侧商铺林立, 延续着清末民初以来的繁华商业景象, 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对外联通的主要道 路;街巷功能以内部交通为主,两侧 多为民居建筑(图 3、4、5)。3 街巷风貌特色及存在的问题3.1 街巷因山形而胜三 个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临 靠 云 台 山、 宝盖山。在平面形态上,东西横贯西 津 渡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 小 码 头 街、 南 北贯通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伯先路、 京 畿 路 三 面 绕 云 台 山 麓 而 建, 成 环 山之势,并以宝盖山为街区的南部屏 障;大西路和宝盖路分别西接小码头 街、伯先路、京畿路,是三个历史文 化街区东联镇江主城的主要道路。这图1 三个历史文化街区在镇江市的区位图图2 本文调研的空间位置图3 建筑层数分析图图4 建筑历史性质分析图2013.03 现代城市研究 1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Y图5现状建筑性质分析图图6街巷与山体的关系图7坡地与平地上的街巷图8街区黑白图底关系五条路(街)形成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骨架,经此骨架延伸出密布的巷道和 里弄,平面形态上与山体相呼应(图 6)。西津渡和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的 傍山建筑错落有致,其街巷依山势而 建,不仅剖面形式丰富,且坡地形上 的街巷里弄一般为尽端式或折线走向, 以符合地形走势,平面布局较为自由; 而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形较为平 坦,街巷平面基本呈较为规整的格网状(图 7)。3.2 街巷肌理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中保存了大量 清末民初的建筑遗存,并延续了清末 民初以来的街巷格局。从图底关系来 看,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仍保留有鲜明 的传统街区肌理,建筑密布,路、街、 巷 序 列 明 显( 图 8、9)。 大 龙 王 历 史 文化街区和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西片 由于分布有规模成片的民居建筑,建筑密度最高,格网式的传统街巷空间肌理感最强,是典型的传统居住街区 肌理(图 10)。伯 先 路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沿 伯 先 路京畿路以商业、公共建筑为主,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东片保留有镇江 租界区的主要建筑,以工业、公共建 筑为主,建筑体量大,与传统居住街 区不同,它们的街巷肌理体现出现代 城市肌理特征。2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徐敏3.3 街巷尺度街 巷 尺 度 按 照 路、 街、 巷( 里、 弄等)序列由宽变窄。三个历史文化 街区内路的宽度一般为 7 10m,街 的宽度为 3 5m 之间,巷(里、弄等) 宽 度 为 1 3m 之 间。 街 巷 长 度 则 长 短不一,短则不及 100m,如大龙王历 史文化街区的节约巷;长则 350m,如 篾篮巷。西 津 渡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建 筑 历 史 功能以 1 3 层高的三合院居住建筑 为 主 ( 图 11), 原 租 界 地 区 则 以 中 西 合璧风格的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为主, 体量较大。伯先路历史文化街区伯先 路、京畿路两侧建筑的历史功能以商 会、会馆、邮局、诊所等商业、公共 建筑为主,体量较民居建筑更大,且 立 面 装 饰 更 为 繁 复, 部 分 建 筑 高 达3 4 层。而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区 则民居集中,街巷两侧民居 1 3 层 高。总体而言,路、街、巷的空间尺 度逐渐狭仄,部分巷道仅能容两人勉 强穿行(图 12)。3.4 街巷空间界面传统街巷空间界面特点表现在其 界面的连续性。街巷空间界面首先与 建筑风格相关。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 清末民初建筑大都以清水砖饰面,部 分公共建筑沿街立面饰有砖雕,色彩 淡 雅, 灰 瓦 屋 顶, 一 般 为 木 质 门 窗。 建筑材料、色彩的统一保证了街巷空 间界面完整性。其次,街区内不同的 广 场 形 态 各 异, 空 间 丰 富( 图 13); 街 巷 转 角 空 间 界 面 处 理 方 式 也 各 不 相 同, 丰 富 了 街 巷 界 面 空 间( 图 14)。 此外,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元代过 街白塔、英国领事馆旧址、镇江商会、 广肇公所、西津渡民居建筑群等不同 时代的标志性建筑亦展现了独特的街 巷景观空间(图 15)。图10-1街区俯瞰图图9街区卫星图片图10-2街区俯瞰图图11典型三合院居住建筑示例(伯先路历史街区吉庆里民居)图12街巷尺度示例(伯先路、小街、染坊巷)2013.03 现代城市研究 3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Y图13节点空间示例(西津渡利群小码头街广场、伯先路西广场、伯先路大兴广场)图14街巷转角空间处理示例图15 元代过街白塔、英国领事馆旧址、西津渡利群小码头街广场4 现代城市研究 2013.03镇江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空间特色及其保护措施徐敏图16 交通措施示意3.5 存在问题3.5.1 窄宽 度 为 1 3m 的 巷( 里、 弄 等)和 3 5m 的街已很难满足现代 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居民利用摩托 车、自行车出行穿行这些空间十分不 便,同时,窄巷窄街也难以满足消防 要求。3.5.2 堵随 着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内 人 口 密 度 逐渐增加,不仅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 密度越来越高,搭建、砌筑围墙等侵 街、占用街道公共空间的行为也时常 发生,部分街巷因此变得更窄,甚至 堵塞,久而久之,街巷空间也失去了 原有的尺度。如大龙王巷历史文化街 区的魏同兴巷、吉康里、丰和巷等。3.5.3 断历 经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大 拆 大 修 大建,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中部分地块 的老旧建筑被全部推倒,使得原有街 巷形迹全无,只能通过历史片段记录 和现有街巷格局推断其街巷形迹有无。 此 外,1980 年 代 以 来 修 建 的 部 分 建筑(尤其是学校等公共建筑)占地较大,使得部分街巷被截断。建筑在新 建、改建过程中也往往侵占街道空间, 截断了连续的街道空间。3.5.4 街巷尺度和细节的丧失因老建筑年久失修,沿街巷建筑 往往建筑立面斑驳、墙饰脱落,同时 没有统一规划指导下的建筑翻新使得 不相协调的建筑材料使用于传统建筑 立面之上,这些都影响了街道界面的 完整性,破坏了街巷的传统感。此外, 三 个 街 区 内 1980 年 代 后 的 新 建 建 筑 虽大部分仍保持了原来的传统建筑体 量,但非传统的建筑材料及立面细节 的忽视使得街巷界面丧失了传统风貌。 与传统街区建筑高度和体量相去甚远 的新建建筑也使得街巷空间传统感全 然丧失。道、 邻 里 交 往 的 空 间, 街 区 的 外 部道路如伯先路、京畿路等则可以通行 汽车、马车,兼区域交通和商业性交 往空间功能。随着交通方式的多元化, 汽车、摩托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使 用 量 剧 增, 历 史 文 化 街 区 的 路、 街、 巷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交通出行 需求。伯先路、京畿路道路红线宽度7 8m,且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小, 使得汽车错行也较为困难;大龙王巷 历史文化街区内街巷窄仄,往往只能 容摩托车、电动车单向行驶,造成街 巷内行路不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 一就是街巷空间的保护,可以通过外 部疏解、内外联通、内部疏通三种方 式来保护街区传统街巷空间,且同时 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图 16)。4.1.1 外部疏解从保护传统街巷角度出发,街区 内部不宜机动车穿行,目前的传统街 巷也无法提供机动车通行的必要空间, 因此通过街区外围道路疏解街区发生 的出行需求,并沿外围道路设置必要4 镇江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的保护4.1 交通措施传 统 街 巷 的 物 质 空 间 形 态 对 应 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历史 上,居住街区的街巷空间是步行的通2013.03 现代城市研究 5历史保护与更新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Y的地面与地下停车场,街区内部主要以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方式为主。其 中伯先路和京畿路自建设之日起便是 连接南北的城市道路,车马喧嚣之景 均有迹可考,故可以考虑允许机动车 通行;但考虑到其道路红线仅 7 8m, 能容纳的机动车通行能力有限,因此 设为限制性机动车道或设为单向行驶 车道。4.1.2 内外联通因老旧建筑拆除、建筑搭建、建 筑新建等原因割断了街区内部街巷与 外围道路的联系,而其街巷痕迹、外 围道路与街区内部的街巷联络关系仍 清晰可见。因此,延续部分街巷空间, 根据现有街巷走向与格局沟通内外道 路,“织补”街巷网络。4.1.3 内部疏通对 街 区 内 部 因 搭 建、 堆 物、 建 筑新建等原因而导致堵塞、断头的街 巷空间进行疏通。通过拆除搭建建筑、 清除堆物、适当拓宽“瓶颈”等方法 恢复传统街巷空间,并根据历史文化 街区保护规划中的规划建筑功能适当 调整街巷空间尺度。4.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措施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基础设 施建设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重要内 容。但水、电、通信、燃气等市政设 施的地下线路埋设需要开挖街巷地面, 易破坏街巷传统空间。因此在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街巷 地下开挖,如电力线也可以采取架空 方式,而并不一定地下埋设。市政设 施用房如消防站、配电房等建筑要与 街区传统建筑风貌协调。外露于街巷 的管线采取美化处理,使得街巷空间 统一连续。4.3 街巷建筑尺度控制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将现有建筑分为修缮、修复、整治和拆除四类建筑,并通过建筑高度整体 控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传统体量感, 沿街巷的建筑尺度也得以控制。修缮和修复的沿街巷建筑平面外 廓固定,而整治和拆除的沿街建筑平 面可做调整。为了保持街巷的传统空 间尺度,重新设计整治和拆除的沿街 巷建筑时,应考虑街巷宽度要符合其 传统尺度,同时与那些不可移动的修 缮和修复建筑平面外轮廓相协调。修缮和修复的沿街建筑高度固定, 而整治和拆除的沿街建筑高度则在历 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控制要求下因设计 需求而会发生变化。重新设计整治和 拆除的沿街建筑时,其高度要与修缮 和修复建筑的高度相协调,且符合街 巷传统空间特征。4.4 街巷界面延续传统街巷空间的界面延续性表现 在地面铺饰、沿街建筑立面饰面和街 道设施上。参 考 街 巷 地 面 历 史 痕 迹, 采 用 条状青砖砌块、旧石板、青砖、瓦片、 软石等材料做街巷地面铺装。可以通 过地面铺饰作为主要街巷和一般街巷 的视觉提示。修缮和修复的沿街巷建筑立面尽 量恢复其传统的立面风格,经整治和 拆除后重建的沿街巷建筑立面墙体应 使用清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