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形意拳的练法.doc_第1页
谈形意拳的练法.doc_第2页
谈形意拳的练法.doc_第3页
谈形意拳的练法.doc_第4页
谈形意拳的练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意杂谈.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形 意 杂 谈谈形意拳的练法形意拳的起源问题,到目前为止仍在争论。我们不管其创始人是否是岳飞还是姬际可或是谁,总之,形意拳是练武的老前辈们总结了各种拳术的精华。形意拳的技法体系归纳成:从上向下的为劈劲;从下向斜上方的为钻劲;向前直打的为崩劲;拨开敌手用另一只手直击敌人的为炮劲;用横力制敌的为横劲。并以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为理论基础,更以肺、肾、肝、心、脾等人体内脏相联系。形成了现在的劈崩钻炮横的五形拳。形意拳除了五行拳外,还以龙、虎、猴、马、蛇、鼍、鸡、鹞、燕、鹰、熊取其各动物之特长,编成十二形拳,形意拳与八卦掌,太极拳三门拳种被称为内家拳,是近百年来最盛行的三种拳种。在清未年间,形意拳的李飞羽,八卦门的董海川,太极门的杨露蝉齐名于世,为内家拳的全盛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形意拳谱很多,如:“九要论”、“内功经”“神运经”“纳挂经”“地龙经”孙禄堂的“形意拳”刘殿琛著“形意拳术抉微”李存义著“形意拳谱”薛颠著“形意拳讲义”凌善清著“形意五形拳图说”许笑羽著“形意拳图解”姜容樵著“形意母拳”、李剑秋著“形意拳门拳术讲义”、王礼著“形意拳精义”、李天骥著有“形意拳”。此外尚有许多抄本流传于世,形意拳的参考资料比各家拳种都多,这也作为形意拳门兴盛的一个证据。形意拳发源于河北,广传于全国,各地都有练形意拳的人。尽管形意拳传播广,派别多,但是练出的动作皆大同小异,仅在姿式上有大架子,开展与紧凑之分和十二形及十形之别(山西、河北练十二形,河南练十形)。形意拳系由六合心意拳发展演化而来。所谓“六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是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三合加上外三合共为六合。六合全能使形神一致,心到手至,意到神随,以思维支配动作,内外合一,以勇猛、劲整、条件反射快为其特点。怎样才能达到六合的要求?首先要从站桩练起,形意拳最基本的桩是三体式(又名鹰捉)。形意拳谱中专为练三体式写成一首歌,名为开式歌。歌中按身、肩、臂、手、指、股、足、舌、臀等九部分,分别提出练法的要求。兹把该歌各部原文列后,原文后提出个人体会,仅供同志们作参考。身:(原文)前俯后仰,其式不劲,左斜右倾,皆身是病,正而似斜,斜而似正。以上歌意说的是:“为了保持重心和保持直立动物的特点(大脑与心脏垂直),并保持五弓力的作用,一定要注意不低头哈腰和左斜右倾,正而似斜,斜而是正,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横劲,使我手增加长度。” 肩:(原文)头宜上顶,肩宜下垂,左肩成拗,右肩自随,身力到手,肩之所为。 上文指出:头为全身的最高点,缩颈会使全身骨节受压迫,致使人的动作受到压抑,头向上顶可使动转灵活,对肩要求卷且垂,其目的是为使脊背裹园,容易串劲,肩下垂,即放松肩关节,使力便于到手,所谓肩松力到手,胯松劲到脚,便指此而言,再松肩还可利于下气,人如果肩部高笃横隔膜自然上提气便沉不下去。臂:(原文)左臂前伸,右臂在助,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过曲不远,过直少力。所谓左臂曲肘前伸,后臂护助,曲中求直,目的是为了按骨斗榫,运劲到手,过直则变化不灵,并且容易被敌伤肘。手:(原文)左手齐胸,右手在脐,后者微塌,前手力伸,两手皆履,用力宜匀。左手前伸是通过上钻下劈至乳齐,右手拉至脐处,这充分表现出劈拳的特点,后手塌劲,前臂垂劲,则将后手之力通过肩脊传向前手,以增强前手力量。指:(原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虎口圆争,似刚似柔,指要放松,手心要空。虎口圆撑,劲用意领,脚趾也要用意将母趾与其它四趾分开抓地,欲使力到趾端,须从背上(脚背)递传。股:(原文)左股在前,右股后撑,似直不直,似弓不弓,虽有直曲,每见鸡行。股是指腿而言,是五弓之力中,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股的上端是胯,胯是下肢与主弓(腰脊)相连接的部位,胯放松是为了便于接骨斗(榫),撑后胯是为了使后腿一弓接上腰力,在发劲时能发鱼打挺般的整劲来,由曲变直,目的是先蓄力而后发力,但是必须注意弯曲度不可小于90度,因曲到直角时,其弓则折,就会失去弹力,王乡斋先生曾说:“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就是这个意思。(本节可参照五弓之力部分)足:(原文)左足直前,斜侧皆病,右足势斜,前踵对胫,随人距离,足趾扣定。脚的部位,应注意其横劲,别将腿拧成麻花,而失去重心。舌:(原文)舌为肉稍,卷则气降,目张发力,丹田愈壮,肌容似铁,内坚腑脏。舌顶能接任督二脉之气,生津液,润腑脏,使全身肌肉坚实,充实丹田,发力增强。臀:(原文)提起臀部,气贯四稍,两腰缭绕,臀部肉交,低则式散,故宜较高。要做到提肛松腹,肛门要自然上提,必须放松肌肉,否则,将会夹胯,压迫小腹,而起反作用。我们在很多拳谱上都能看到“形意拳法八字诀”。顶、扣、圆、敏、抱、垂、曲、挺。不论站桩或练拳式,都应该具备此八字的要求,而八字又各分为三,所以有人把八字诀叫做形意二十四法。兹把八字诀分别列后:(一)三顶:头向上顶:有衔天之雄,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尾闾、夹脊、玉枕)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丹田以固命。(接任督二脉)(二)三扣: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要扣:则气力到手,桩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三)三圆: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四)三敏:心要敏:如怒狸搜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饿鹰之捉兔,能预视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五)三抱:丹田要抱:气不外散,击敌心准。心气要抱:遇敌有生,临变不变。两肱要抱:出入不乱,遇敌无险。(六)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扣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七)三曲: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为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为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八)三挺: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神贯顶。脊背腰挺:则力达四稍,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精怡,如树生根。以上是形意拳八字诀,也叫二十四法,它和开式九歌内容相同,只是增减说法稍有区别而已。如按上述两歌去站桩,不但会站好桩功,而给形意拳练法打好基础。站桩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底盘,整饰周身气血。加强意识与肢体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再进一步练习拳功套路,以期达到击技应用上去。 =桩功首先要解决重心问题,形意拳的重心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重心。一、两脚分别站在垂直线的两边,前脚内缘在垂直线左则,脚踵微向外扭,后脚以45度角站在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二、重力以前3后7或前后比例前虚后实。三、全身重心;脑子与心脏垂直即百会穴垂直尾闾,恰是锐角形的中心。以三七或四六的比例形成单重。双重桩稳,但在迈步时不方便;单重则比较容易变化。两腿承担重量相等步法叫双重如骑乘步。要求看正似斜,看斜似正,是由于形意拳打顾兼备的特点,要求高示过眉,低不过脐,斜身对敌目的是为了减少受敌面积,增强自己手的长度,并保持本身的重心成为有横有竖的桩步第一要注意两脚前后距离适宜;第二要注意两脚一定分别在垂直线的两侧,避免两腿拧成麻花失去横劲。在练法中,有的派别采取合胯,类似南拳击法,是采取了正三角形的桩法,其特点是桩步巩固,发力足。总之不论哪派形意的桩步都没有离开三角重心。下面再谈谈练拳功套路的一些问题。形意拳的特点是打顾兼备,在战斗中采取主动的一种拳术,因此就应该严格要求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是否能在进攻中,时刻不失去防护能力,为此我们就要考虑拳谱中所说的几个问题:(一)、要分清三节身三节是头、胸、腹;手三节是手、肘、肩;股三节是脚、膝、胯。在拳术运用上,都应该是稍节领,中节随,根节催这样才能衡力无穷。(二)、要明白三前:即眼前、手前、脚前。眼前要明:看清敌人动象,以采取应战措施。手前要清:出手要沉着,不开门捉鬼,望风捕影,不使“毛子手”,要练似有人,用似无人,目标要明确,动作要认真。脚前要空:出脚要找空当适宜的落脚处,要脚踏进敌人中门(即两腿间)或以螺旋力踏其外门,先悬空其身(使对方失中)再以杠杆力的原理制敌致胜。当然在动手时,如对手封守严密,无隙插足时也可重踩其脚。(三)、要时刻保持三尖相对:三尖是鼻尖、手尖、脚尖。要求三尖成一线,保持住自己的中线不被敌破坏,而向敌人中线进攻。三尖对则能保持本身重心,使敌无隙可乘,三尖不成一线则失去重心,易被敌攻破。(四)、以三拳制胜:剪、裹、钻为形意拳的“三拳”,也称形意三宝。拳谱云:三拳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这是指形意拳的劲的特点和变化。凡向侧拔为剪,向内侧横拔敌手为裹,从下向敌斜上方发出的劲叫钻。如钻拳发招时,同时发挥由剪裹钻的作用。那不仅是向前斜方和左右侧的力量,同时还表达出上、下、左、右、前、后等六面劲,恰如太极拳的崩劲和大成拳讲的争力。三拳是形意拳的特点,是保护自己中线的有力措施。下面谈谈形意拳的精神锻炼问题:形意拳与其它拳种所差异的是,练形意拳要先从精神训练开始。训练精神作用,首先要以四稍、四透来培育和加强精神作用。(所谓过去的“神打”就是指精神作用而言。)四梢在九歌八法中已有论述,兹把拳谱中的四梢赞歌写在下面,仅供参考。发为血梢:怒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舌为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丧胆。齿为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忽。爪为筋梢(手脚指趾甲,也就是指趾端)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搜足踏,气势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凑功。四梢齐,威力生,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形意拳讲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气要催穿,力要打穿。如果把四穿精神领会了,神威自发,如虎捕羊,羊见虎威,吓得不敢动,瘫在原地等虎吃。以四穿精神练拳,可使精神集中,使工夫猛进,并可防止低头哈腰,东瞧西望的毛病。=下面我们谈一下在练习拳功套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练习套路的目的是为了击技作训练,因此,在练功时就必须假想身临敌前在与敌斗,任何招法动作都在实战。首先要从精神上贯串四穿意识,精神贯注如临大敌,要作到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从动作上要认真,拳从口出,两肘不离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两股成顺,不拧不别,脚手齐到,行似槐虫,起似挑担,沾身重力,出手好似虎摸羊,脚踏中门夺地位,前脚踩后脚蹬,起势好似卷地风,劲要猛,心要静,寸步,疾步,赞步三法要明,步法最紧的是后脚及时补劲,永远保持自身的重心,桩步巩固。形意拳最要紧的是要求全神贯注,形神一致才能劲整。形意拳的发力是整劲。拳经写道:“身如弩弓,手似箭”一语道破了形意拳的发力原理。形意拳的发力动作,是由全身形成五张弓,以五张不同弓的互不相相同的弱射方向,互相牵扯,统一集中于一射点上,以达成整劲,谓之五弓之力。所谓五弓之力:身为主弓,上肢左右各为一弓,下肢左右各为一弓,主弓中在腰,上肢中在肘,下肢中在膝,主弓与上肢两弓接于肩,主弓与下肢接于胯,由下肢弓踩踏发弹力到主弓,上肢弓顶塌通过肩到主弓,主弓再将自身伸张弹力汇合一起再传导于受力点,而起到发力制敌作用。做弓的材料,如用硬质玻璃制作,其有硬度没有弹力,若用橡胶制造,其质软不挺没有弹力,以竹制弓既有挺力又有弹力,在人身的发力上也应该注意其刚柔问题。人体的发力是由于各关节接骨脉筒,使气血通畅,然后以肌肉伸缩将劲传导敌身着力点。因此,在发力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为了击中敌人中线,首先要保持本身在尖相对,选择敌身没有支力的虚弱面进行发力。(打悬空)二、充分掌握时机,要在敌人旧劲已落,新劲未发出时,打时间差。三、要先踏入敌人中门或侧面,以螺旋、滑车力先行破坏敌人重心,再借杠杆原理发力,但必须注意后脚紧随,不随就缺一弓,何以补劲。四、发力须“沾贯用力”要松着去,紧着用任何发力,都必须五弓同时齐放,才能起到效用。五、发劲须先蓄而后发即先拉弓后放箭。为了保持强大的弹力,弓要拉满,可别拉折,在我们肢体上欲蓄劲,在收缩关节时,要注意肘、膝不可弯过90。因为,关节一成死角,便失去弹力和弓折不射一样,王乡斋先生有句名言:“弧角轮豪放,周身无处不弹簧”。人身之五弓在发力上,是互相辅助,互相影响,一弓缺力,力不全,两弓缺全身散,五弓齐发一瞬间。形意拳的变手,应注意起、落、钻、翻、横、竖的要求。手之一动为起,由动直上去为钻,以后腕稍扭为横,由扭使之虎口朝上时为翻,即至虎口完全朝上即为竖矣!至竖而近于落,而又未能,或离敌稍远再以手前去而逼之,此前去之动作叫顺,拳谱中“落顺不见顺即指山而言。”拳谱中“束身而起,藏身而落”是指一身之伸缩而言,再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兼慢”,是指手足齐力击人而言。既如此,在敌临身,时机紧迫,无暇赞翻,也没工夫换步的时候,那只有后脚一蹬,前脚直出,警起四梢前进制敌,这也属于顺字,拳谱上说:“不钻不翻,一寸为先。”就说的是这个道理。练形意拳应注意身法、手法、脚法、步法等四法。身法:不可前栽后仰,不可左斜右歪,前一直前进,向后一直而退。手法:其劲在腕,其力在指,转动灵活,闭合自如。脚法: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不钻不翻,一寸而先。步法:有寸步,疾步,钻步三法。寸步、长身用寸力催迫而进,后足一蹬,前足自进,不必换步。疾步、即马形步,主要全在后足用力,所谓消息全凭后足蹬即指疾步的特点。钻步、一足放直前进,后足随之,为三个步法中最要紧最常用的赞步法。形意拳讲奇正相生,起也打,落也打,左边不成右边打,右边不成,左边再来,起也打,落也打,发无虚手,落不空回,要想练好,只有下功夫,此外别无捷径和窍门。练拳千遍,无招自通。形意练法歌:形意六合一气元,阴阳奇正互相连。三尖三前与三拳,四梢四透威无边。五行生克五道关,起落钻翻横竖变。形神一致六合全,七疾致胜莫迟延。八法上身妙中精,九歌记清功自成。深思苦练艺必精,妄想虚谈一场空。从三体式说起 形意拳万法出自三体式,老一辈讲,三体式不仅是技击的基本架式,更是衍生出各种拳法动作的基础,还是行气走气,练通周天的不二法门。我没练出任督循行的内气,但就我的体会,三体式在形成拳术基本框架、调整功态、贯通百节、体会劲力等方面都在极大的好处。所以它绝对是形意拳的基础,不练三体功,到老一身空,哈哈,你信不信?三体式练法:两脚并拢,立正。两手向身体两侧伸开,由外向内画弧,至头顶曲臂向体前下落,内含按劲,两腿随按变屈,直按至小腹处。这个动作的同时,身体微向左转,面向体左45度方向,翻腕,变拳,拳心向上,向两肋处猛收。这算是第一动。右手曲臂小臂内侧贴体前向上钻起,钻至下颏处左拳也跟上向上钻,拳头跟在右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两臂开始一同向处钻,右臂边钻边由内向外拧转,拧至拳心向上。钻至鼻前一尺远时,右臂停而左臂不停,在右小臂上面紧摩右小臂内面向前向上钻顶,同时右脚蹬地,左腿向前趟出(立正时的左45度方向),至一步远以脚掌为力点踩落地。两腿始终保持弯屈状态。重心在两脚掌连线的前七后三处(这样人体重心正好是前三后七)。脚向前趟的时候,左拳继续前上顶钻,两拳相交时骤然发力(也可不发力),变掌向前向下劈出,掌心向下。同时右手变掌,掌心向下向回猛拉,停靠在脐下丹田处。定住这个大形不动,就是三体式。下一次再细讲三体式的站法要求和劲力的求得。三体式的要领一大堆,这里只把几个关键部位的细节再解释一下。三体式站好了,下面开始调节身体各部分的姿势。从上向下:头:头要上领。这里是领而不是顶,领是带起全身,顶只是局部作用。头领的关键在在脖子,脖子在竖直的同时要有挺劲,就是俗话的的“梗”起来。这一梗下颏自然内收,而颈椎的弯也自然填平,保证了脊柱的竖直。而且这一梗,颈部肌肉相应紧起来,压力加大,增加了颈动脉的压强,使脑供血充足,易使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练气功气走周天时要过三关,过玉枕关时也要求头领颈竖,我猜也是这个道理。臀:臀要向下坐。好多拳家要求臀宜内敛,但笔者体会,过份内敛会千成向内向前的上翻动作,而这样是坐不下去的。所以只要臀不外翘就算正确。臀向下坐,头向上领,命门后凸,形成身体脊柱弯曲处填平且对拉拔长(关于脊柱在拳术中的作用请参看本版常书范的脊骨论),这对于形成以脊柱为主发力源的形意拳模式非常有好处。肩:肩要下沉。只有肩沉下去才能把力量催到手上,才是真正的内家拳的发力方法。肩沉下去再稍稍向里一裹,就形成了身体背部的横向争力。头与臀的互争是纵向的二争力,二肩的互争是横向的二争力。后背的十字形争力便背部大肌肉群得到锻练,就是我们常说的拔背。背一拔,胸自然就含了。所以含胸不要特意去求,它是拔背带来的效果。特意去含,含成了驼背,可别怪我,哈哈。含胸拔背有了,身体自然处于不空状态,大家试一试,是不是这样?臂:臂的关键在肘。肘要坠。坠,是大臂与小臂形成的三角所构成的平面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肘尖直冲地面。达到这个要求,必然肘部尽力向里裹才行,大小臂的三角角度越小,裹起来越容易。好,把肘尖冲着地面,慢慢地把手向前推(肘尖千万不要向外翻),你一定推不到头,也就是手臂伸不直。手臂伸得越远,你会觉得臂部的拧裹抻拔越厉害,越不得劲,就像拧足了劲的麻绳,于是,在这种抻拔中你的臂部大筋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锻练。 哈哈,现在你明白形意拳为什么打出的拳都是曲臂,而不能打直的原因了吧,不是不想打直,是因为这种拧裹劲下根本没法打直。手:手的摆法各家不同,有立掌,有俯掌,有斜掌。不管哪种掌型都一定有前撑顶的劲儿。后手是收在脐下的,有拉按的暗劲,这样两手又形成了劲力的互争。李仲轩老人说,打一寸拳,实际就是三体式的找劲儿。两手不停地前撑后拉,慢而微,体会劲力变化,渐渐就会百节贯通,功夫就出来了。胯:胯要吸。所谓吸,是说胯向前的位置要有弯,不能往前顶。如果顶,式子就坐不下去。要有如坐板凳的感觉。吸胯是两胯都要吸。膝:前膝要向前顶,这样桩架才稳,身体才能顶住对手的攻击而不会散架。后膝要向里裹,才能出来两腿的夹剪劲儿。而且后膝向里了,蹬地才更有力。腿:前腿要有向后的撑劲,后腿有向前的蹬劲,两腿又形成了前后的争力,好像要去着身体向上去,而臀一坐,又把这股劲压下来,形成了下肢的上下争力,好比两腿变成了弹簧,被压到了极点,只要一放就要蹿出去。类似于百米赛跑着的蹲踞式起跑前冲之前的临界状态,这才能有去意好似卷地风的效果。好,关于三体式就说这么多。=形意的后脚蹬与夹剪劲形意拳讲消息全凭后脚蹬,怎么蹬?有点小技巧,这就是夹剪劲。大家可以先做个实验,用百米起跑的姿势,蹲踞式起跑。现在回头看一下后腿,是不是膝向内夹呢?一定是的。后腿与前腿是平行的,膝当然要内夹了。这个姿势向前的蹬力最大,所以现代体育科学用这种姿势做百米起跑的姿势。形意拳的夹剪劲要求后膝内夹,就是这个道理。这样后腿与前腿主于平行,能发出很大的蹬力来。常见有些人的拳架照片后膝外闪,桩架虽稳固却失了夹剪,动起来就会慢许多,不合拳理本义。当然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夹剪了,桩架的左右的横向支撑力就要差一些。所以用夹剪的拳派往往喜欢主动进攻,一动起来,静态的桩架缺点就没了。夹剪了,如果你还嫌蹬力不够大,再说个小窍门给你:把后腿膝盖向下跪一跪,跪得越低,蹬力越大。不信?你试试就知道了。尚派形意的趟劲尚派形意特别讲究脚下的功夫,尚云祥当年号称铁脚佛,可见足下功夫的深厚。但这脚下功夫不是踢,而是趟。尚派有一路特别的基本功,叫趟步。练法是斜身站立,两腿并紧,后腿膝盖顶住前腿膝窝,稍下蹲。此为预备式。身体下沉,后腿蹬地,前腿猛地趟出,向前进一大步,后腿跟上,回复成预备式。如此连续不断地前进,力尽为止。练这个功夫时要注意:第一,进步时身体的高度要一致,不能一起一伏。第二,后腿蹬、前腿射,前后腿一瞬间有分劲。第三,力的源头在腰。第四,刚练时不求步大,有一定功夫后步子要越远越好。第五,“生趟硬掘”是这路功夫的要点,前进时不要借助腰的拧转。否则练起来容易,出功夫的程度可就差了。初练趟步很别扭,不得劲,习惯了就好了,功夫也就出来了。趟步是硬打硬进的基础,前辈们一步出去,能把对手趟飞,可见其效。尚派的崩拳有特点,秘密就在趟步上。鹰捉鹰捉是形意的母拳,形意的好东西都在这里藏着呢!形意是一门由博而约的拳术,其理法贯穿于每一式每一手中。形意拳由心意拳衍生而来,心意拳的起源有一说是前辈见鹰熊相斗,感而悟之,以熊形为守,以鹰形为攻,一阴一阳,相符相承,所以形意拳又叫鹰熊(英雄)竞志。熊形起钻,鹰形落翻。这个起钻落翻的大宗旨就是现在的鹰捉。 鹰捉起手的一钻,正是熊形;后手的一起一落,恰是鹰形。形意拳总爱讲翻浪劲,什么是翻浪劲儿?就是这个起钻落翻!翻浪劲的母亲是螺旋,父亲是束展,但做为儿子的翻浪劲却比母亲或父亲更有本事打击效果更好!所以形意拳更强调翻浪。起落、进退、开合都是在围绕着翻浪作文章;硬打硬进也好,脚踏中门也好,仗的也是这翻浪劲。这是基本功,没这个功夫就打不了人!翻浪劲怎么练出来?就从鹰捉里找,所以鹰捉就成了母拳!裹践钻的老三拳转身没缘见到,只在网上看过一些论及此的文章,是耶非耶不敢妄加评说,但从一些描述来看,这老三拳的练法应与鹰捉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求的内里的东西是一致的。有人说形意拳的精华裹践钻失传了,笔者不敢苟同。好东西只会越研究越细,越研究越透,谁会放着百元大钞不捡偏去拾一分的硬币?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都在鹰捉里面了,形意讲雷声内转,鹰捉也没把它丢了。六艺尽在其中,舍鹰捉而求别法却想通形意拳,无异缘木求鱼。鹰捉是“动”的学问,前承三体式静态桩法,后引五行拳、十二形的应用拳势。转身以为:鹰捉为形意拳中第一要义,最值得习者下功夫!以上为一家之见,有不同观点者尽可存疑。补充:多数的形意练法都把鹰捉和劈拳混为一谈,有用掌的有用拳的,其劲法多找翻浪劲,其中鹰捉的成分多些。尚派把鹰捉提出单练,专求翻浪劲,而劈拳另有一功。尚派劈拳讲肘打,用拳形,更注重锉压之劲。=劈拳解说 动作:三体式站好(左手在前),左手向下向回循弧形拉至小腹,变拳,身体亦同时略回缩。右脚蹬地,左脚前迈半步,同时左手如三体式起式时一样向前向上钻,钻到不能再钻时停住。与上钻同时,右脚跟进,脚掌与地面平等地停于左脚踝内侧,右手待左拳钻至一半时变拳随左拳一同上钻,附于左臂肘内上侧,拳心向上。下一动:借身体贯性左脚蹬地,右脚向前趟出,右拳贴着左小臂相摩向上向前钻,两拳相遇时猛然发力,右拳向前向下劈出,左拳猛力回拉,至小腹处停住。右脚跟上半步,成为三体式定式。解说:劈拳的练法有很多种,有以拳为斧劈下的,有以掌为斧劈下的。不管哪一种,要领差不多。1、劈拳打的是整体力。形意拳有个特点,全身一体,一动无不动,发力也是全身整劲,没有局部用力的。劈拳更是如此。先一动左手的一钻,钻前先有个身体略回缩,再展前钻,力是由这一展发出来的,不是单纯的手臂动作,这在形意拳里叫束展。后手的劈也是腰脊一抖,加上前后手互争(力矩原理)的力劈下的。劈时腰臀有个向下一坐的小动作,这一坐,身体整体一沉,劈力就沉实异常,等于是用整个身体去劈。从前我与师兄弟们试手时,对方直拳,我只很快地随意一劈,用上了劈拳劲,竟劈得他小臂如欲断折,疼痛难忍。当时我就想:老李的杀前锋手,用这种杀法,真能一击让对手手臂报废。劈拳的整体力还体现在全身一致地向前进击。我总觉得形意拳有点像坦克,横冲直撞势不可挡。手臂伸出去不过是坦克前面的炮管,坦克撞墙,炮管先触到墙,但撞的力量却不是炮管本身,而是坦克本身前行的力。劈拳也是,实际劈拳向前的力全是身体前移带来的,手上只有一个向下的劈劲,加上身体的移动才表现出手的运动是一个弧形轨迹。这在形意拳里叫“万式有一顶”。2、手打三分脚打七。形意讲手打三分脚打七,不是用脚去踢,而是蹬地进步的发力与取势(请注意这两个字,以后我会专门讲它)。大家都知道消息全凭后脚蹬,可是前脚也有打,这就是前趟冲击拔敌根节的“趟”。前腿要有股趟劲,如铁犁翻地,遇见什么东西都把它掀起趟飞。尚派形意拳中在一路专练这种功夫的“趟步”练法。如果趟到敌腿,敌人根节动摇,自然跌出;趟不到敌腿,这种方法也特别有助于全身的发力,可以说它是整体发力的一部分。其实形意趟步所说的趟劲是两腿相并时如弹簧压紧,再开时后腿蹬前腿崩,如弹簧骤伸,反向争力,才能趟得起人。不过这个劲不太好练,练到摧人根节还易,练到脚起人飞则困难重重。哈哈,我只能摧人根节,脚起人飞就只能飞七、八岁的孩童了。3、细节不能漠视。劈拳有几个细节,不注意劈拳练不好。第一是“小指翻天”:前手钻出的拳要力钻边由内向外螺旋,要旋到小指一侧向上,即旋到拳心不是平向上而是斜向外向上。只有小指翻天了,才说明肘充分地“坠”了,里裹了,才是形意的拧裹劲儿。肘外张是无法小指翻天的。第二是后手劈的时候要边劈边向内螺旋,也是不离螺旋劲。但内旋时肘不可外张,要保持“坠”。肘坠,首先是自身防护好,看住两肋,再者是保证发力是由腰由脊而入的三催整劲,还有是桩架不散。第三是发力时机不可过早。“手见手分”,两拳想遇才发力,这样能充分发挥力矩的优势,才能“前后手用力一样大”,打人才狠。第四是手型问题。劈拳手型有用拳的,有用掌的,其实无所谓。因为劈拳真正的打击部位用的前臂的近腕处,这里才是“劈拳似斧”的斧刃。用这里击打硬度高,打击面积大,截击敌人手臂最好用,一打准失上,百不失一。打人身体也好,打上后震得胸腔难受之极。4、劈拳的实际应用。劈拳实战时要近身而发,远则失中,打上也是稍节劲,杀伤力小。我个人最爱用劈拳杀敌前锋手,效果蛮好。劈拳实战时要灵活,不要拘泥于动作形式,只要是劈拳劲,就是劈拳,外形并不主要。活学活用,才是拳法的根本!这才是崩拳 练武的都知道形意的崩拳厉害,可是那么多形意门人,崩拳出众的远比泛泛者少,为什么呢?郭云深之后尚云祥也以崩拳名世,可尚先生之后,怎么就再没听说谁的崩拳如何如何呢?我想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练法上失了真,二是缺乏综合素质。崩拳号称形意的绝招,但绝招的使用是与练武者的整体功夫水平成正比的。如果你拳架子都散且懈,劲力也没搞懂,还能指望什么绝招?先明白了这一点,然后再去学崩拳。崩拳挺易学的,基本动作大形与直拳差不多。左手在前的三体式站立,蹬后脚,进前步,同时向前打出右拳,右脚再跟上半步;然后再蹬后脚(还是右脚),进前步(还是左脚进步),再向前打出左拳,右脚再跟上半步。一左一右,连续不停地一动动打去,就是形意拳有名的半步崩拳了。其实形意拳原传的崩拳不是这样的,这是经郭云深改后的练法。原传的崩拳是用槐虫步,即三体式站立,前脚进半步,前手前钻(如劈拳的前半式),再进后步后手向前击出,后脚再跟进半步,成三体式身形定住。朋友们可以试一下,看看哪种更好,是不是半步的练法劲力更顺而且速度更快?我想你一定回答是!所以现在没有人再这么练了。崩拳大形虽简单,细节要求极多,差一点也不出功夫。崩拳如箭,这是核心,把握住这一点,就是练对了!崩拳之劲崩拳打起来容易,打出劲难,找出正确的劲更难。弄不好会练成四不像的短直拳。崩拳的劲要从“崩拳如箭”四个字上去找。第一,如箭,箭是只有去意,没有回劲,所以崩拳打到位后绝没有收手的回意。而这无回意不是硬生生打手停在那儿,主动控制不让它往回来,而是这一股劲就是没有回来的意思,想回也回不来。第二,如箭,箭是射出去的,要射就要有弓,弓弦之力把箭发出。那么崩拳之“箭”,就要以身体做弓,把拳射出去。第三,如箭,箭之袭物,是“扎”是“穿”,所以崩拳劲儿也是一股扎劲和穿劲,也就拳术上讲的透劲。把握以上三点,才能练出正确的崩拳,练出崩拳的威力。那么如何练才能求出崩拳劲呢?首先是体认腿。消息全凭后脚蹬,崩拳身体如弓,劲之发出全仗腰和腿。那么练崩拳时进步要有蹬劲才行,蹬劲是崩拳的第一个加速度。蹬劲简单地说,就是让后脚推着身体向前走。其次是体认腰。腰在出拳发劲前要缩,为束展之束,待腿一蹬,则腰一长,和身向前,同时横轴旋转,再加一抖,把力量发出去。用轨迹讲是一个斜立园。腰劲至为关键,是拳力的主体。身体如弓,腰就是弓弦了。再次是体认肩。肩“崩”拳才能“崩”。腰的抖劲,腿的蹬劲全上传到肩上,加上腰的平轴旋转,肩是“呼”地一下突然向前一送。如果不用拳,这一下就是肩打,这一打极凶狠,打在胸上能打得人吐血飞出,打在肋上只怕连肋骨也要断几根。最后是体认拳、肩的一送,如同一只轮起的大锤,狠狠砸到手臂这根大钉子上,打手臂砸得直冲而前,这一拳就是崩拳了。崩拳手臂打出要保持坠肘,同时前臂内旋,使拳心向内。这在崩劲上又加上了一个螺旋力,使拳头如钻头,劲力会直透而入。有的拳书讲拳打到位要略略压一下腕,称为“凤点头”,也是使力透入的一个法门,但对初学者可不做要求。转身刚学崩拳时,与同门试手,用这凤点头,火候没掌握好,差一点挫伤了手指。所以建议:还是等到崩拳有了一定的实战功夫后,再用这凤点头吧。以上是崩拳的劲力求得的方法。练拳时要先求“顺”,再求“合”;先慢再快;先不发力,顺之后再发力。千万别急,一急错了,定了型,再改更难!还有一个小秘诀,也一起说出来吧!打崩拳时身体要向前压,加大打击力度,就如轨迹踢前分腿的道理一样。这一压,才能“崩拳如箭穿”,才能把劲打透! 崩拳转身动作里有细活,一个狸猫倒上树,细分又有猛虎回头和飞龙伏地的小巧之技(这是薛颠一系传下来的法儿),内含拧裹、束展、扑踏及翻浪劲儿,为免初学贪多嚼不烂,这里就不细说了(太麻烦,半天也说不完,转身就偷赖了,哈哈)。 崩拳与轨迹的撞锤基本要领差不多少,练轨迹的朋友可以参照。还有一句,崩拳前脚之出,一定要“趟”,也就是有崩弹劲。崩拳出拳时一定要两小臂相摩,出去的拳要蹭着另一手的小臂上侧打出。崩拳实用时常是压着敌人的手臂打进,所以这种练法,会练出出拳时的沉压劲儿。=炮拳问疑 问:五行拳中的炮拳怎么练?答:炮拳的练法同五行拳其它拳法一样,很简单。以左三体式开式,右脚蹬地,左脚向前趟进,身体也向前进,同时右手钻起与左手一同前扑,形成一个虎扑,这叫“出式虎扑”。右脚跟上在左脚内踝处稍一停,同时两手向下向回掠,掠至小腹处外翻变拳,拳心朝上向小腹上一砸(哈哈,练抗打丹田功),再向上向前钻,右拳在前,左拳在右小臂内侧。然后左腿蹬地,右腿向右前方趟出,同时身体右旋,展腰发力,右拳钻至眉高时边内旋边向右耳际处掠带,左拳从口下胸前直击而出,左脚再跟上半步。下一式再掠左拳打右拳,一左一右,这就是炮拳的打法了。问:光凭口说,看不到动作我还是不会,怎么办?答:你可以找一些形意拳书藉或者武术杂志,找相关的图片看。网上也有关于炮拳甚至是五行拳的录像和图片,在“孙氏内家拳网站”就有五行拳的演练视频,其中就有炮拳。问:炮拳威力大吗?答:这问题问得很白痴,崩拳威名素著,还只是“如箭”,炮拳在拳谱上说“似炮”,你说是箭威力大还是炮威力大?当然这是玩笑话,是歪解形意拳,但炮拳号称“杀人拳”,威力奇大,这种说法在形意门中确是真有的。问:我看炮拳架子有点像后手直拳,不,更像少林中的“架打”,他们一样吗?答:不一样。炮拳前手外形很像在“架”,其实却是粘上敌手后发螺旋劲,还有掠带劲,既是四两拨千斤的巧法子,又凭掠带牵动敌人重必,使他前倾失中,无形中加大了我后手的打击力度。问:那么后手拳呢?是不是与崩拳劲一样?答:这问题看从哪个角度看。如果说一样,形意拳的劲路都差不多,都是束展螺旋用身体发力,大型很相似。但从细致差别看,我认为他们的劲路还是有明显差别的。问:是吗?我看过一些拳书和文章,好像没几人讲这差别?为什么?你能详细说说吗?答:少有人说炮与崩的劲路差别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秘技自珍。形意拳的秘密都在细微小处,前人得点真东西不易,不肯轻易掏出来公之于众;二是师父没讲,自己没悟,不知所以,当然也就讲不出来了。崩与炮的差别要从似“箭”和似“炮”上去找。箭是“穿”,一去无回,箭尖碰到了目标,箭身还是一股劲地向前,这才能“穿”!所以崩拳意念有“望前心打后背”之说,就是这个意思。 炮则不然,炮是“炸”,炸要震动,所以炮拳劲打到敌人身上,五脏六腑都受震荡才行,才叫炮拳。问:炮拳这个“炸”你能不能再说得清楚点?答:好。其实炮拳的炮字本应写作“石”字旁的,它最早是古代攻城时的投石机。投石机把石头投出去的一瞬间,投臂停而石头飞出的劲儿,就是“炸”的劲。如果还不清梦,你可以找一根橡皮筋,两端拉紧,然后你扯住中间一点向旁拉,猛一松手,看它弹回原位时“腾”地一下那股子震荡,就是炮拳打到人身上该有的效果。问:那么炮拳的“炸”该怎么练啊?答:快拥急抖、处处螺旋,拳将沾身时抖出绝大的爆发力来,就行了。哈哈,我只能说这么多了。不是不想说,而是这东西得体认,用语言,真是没办法!起横不见横话说横拳五行拳的练法动作书里、网上、杂志中有的是,细节虽有小异,大形基本相同,转身在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家找材料看去。这里只说说横拳的要点。横拳属土,土生万物,所以在形意拳中又有横拳是五行之母的说法。可是练形意的都知道劈拳(或者鹰捉)才是母拳,这不是矛盾吗?哪会有两个母亲? 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劈拳起手式的一钻,实际就是横拳!“起手横拳势难招”,起手不是横拳是什么?可是为什么都说这一拳是钻拳?而且这个动作的大形也的确是钻拳啊!弄清这个问题要从横拳的特点说起,且听转身慢慢道来。 横拳练什么?练的是螺旋!五行拳的横拳练时特别注重那种拧麻花的劲儿,这正是螺旋劲。横拳如弹,要把这弹劲儿发出去,靠的就是拧裹螺旋的先卷后纵。好比钟表的发条,先要上足了劲,才能一弹而出。而螺旋劲几乎贯穿于形意拳的每一形每一动里,劈、钻、崩、炮,哪一个也少不了螺旋;身体的螺旋、手臂的螺旋、手腕的螺旋,哪一处也少不了螺旋。形意讲起落、束展、开合、螺旋等等,起落是身法,其余的是劲法。其中开合与束展意义相近,可以归为一类,而螺旋是另一类。所以我曾说过,形意就是练束展与螺旋,就是这个意思。形意最讲翻浪劲,它的劲法实际上也就是把螺旋和束展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了。那么横拳侧重练螺旋劲,可不就是母拳了吗?形意的每一式里都有它的“儿子”啊!回过头再说劈拳的第一手,起手一钻,大形是钻,可是劲法却更强调螺旋。你不螺旋时,它是钻,你螺旋了,它就是横,所以它是钻与横的混血儿。从大形上叫它钻拳没错,从劲法上称它横拳也对。尚派形意有人就称这一手为横拳,道理就是从这儿来的。起手横拳势难招,什么叫势难招?为什么势难招?还得从螺旋劲上说。形意用时打实不打虚,讲“顾就是打,打就是顾”,顾是什么?大形就是搪、挡、拨、压等防守动作。一般的拳法,这种“顾”是被动的,是消极防守,是遮护。可形意拳不这样,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很易理解,防守也是进攻就是形意拳的过人理解了,这就是上面那句拳诀。我搪挡拨压的同时,要催起你的重心,碰散你的拳架,让你不得劲,失势,这才高明,才是“顾就是打”。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势难招”,一接触就让你稀里哗拉,这“势”你怎么去“招架”?可是怎么“势难招”呢?硬冲硬顶行不行?当然不行,那是顶牛,那是力大打力小,还叫高明拳法?所以这势难招中有窍门,这个窍门就是螺旋力。螺旋滚动,偏移了你来力的方向,你想顶也顶不成,于是我顺“你”背,就只剩下我去冲撞你的架子了。所以螺旋是保证一“顾”就“顾”散敌手架子的根本,一出手就要带着这个根本,这就是横拳的基本功,于是才有“出手横拳势难招”的秘要。练形意的学拳时都听过老师一再强调小臂的滚动,为的就是找这螺旋劲儿。现在再来想想“起横不见横”,恍然大悟,手臂的滚动有微小的横移,因其微小,所以才“起横不见横”。要是把横拳变成了横拨,那可大失横拳的本义了。用横拳拨开敌人来拳,只需一滚螺旋。要是花大力去横着开出去,开出了敌手臂,自己也中门大敞,难道你有护心镜、软猬甲,不怕人家掏你心窝子?=龙形 龙形讲搜骨,什么是搜骨?到现在我还没弄明白。前几天去问一个从前教过我形意拳的老师,他说搜骨就是“缩骨”。练得身形一团,就是缩骨了。人伸骨容易,往外展,谁都会。可缩起来就难,那么大个人,一收就缩成一小团,如弹簧被紧紧压住,只等往外一放,这个势蓄出来还了得吗!所以龙形练时,起、伏、盘、绕,锻炼了身体的各部大筋,筋骨紧缠相附,筋的舒展收缩自然带动了骨,于是就有了缩骨。形意的六相里有龙折身,笔者体会较多的是这个龙折身。胯不动腰回扭是龙折身;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左倾右倒是龙折身;折身下势取敌下盘还是龙折身。龙折身能练就灵动的身法。大家可以从网上找找龙形练法的图片,看看哪一动没有龙折身?式式都有!今早一位少林门出身的前辈告诉我说:手不如肩、肩不如腰、腰不如步。而动步的枢纽其实也在腰胯,身法步法全仗腰裆胯,龙形练的就是这个部位。练龙形时的几个要点:一、龙形下势时要坐下去,千万不可翘臀,这样才会锻炼到腿。二、龙探爪时肩要前伸,这样能抻肩,时间长了肩膀自活。三、如果练抬腿龙形,踢出的一脚是踩而不是踹。四、龙形落地时,腰要尽力向里拧,这样才有龙折身,也才能伸出肩去。龙形练起来很吃力,很要功夫,不好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出点东西来。虎形的虎扑虎形是十二形的第二形,基本招式有虎扑、虎托和虎摆尾,其中特别以虎扑的名气最大,不练形意的人往往也知道虎扑,咱们就说一说这个虎扑(据说郭云深前辈就特别长于虎扑)。虎扑很普及,好多人都会练,可是练得对不对就难说了。为什么?因为不知道虎扑的真正含义,所练当然就有偏差了。虎扑的关键在一个“扑”字上! 有的人把虎扑练成了双推掌有的练成了双撞掌,这是只从外形练虎扑未得真髓。扑与推与撞截然不同,说一个人猛地扑上来,不能说成是猛地推上来或撞上来,那么同理,虎扑当然也就不是虎推或虎撞。那么怎么扑呢?先蓄再发,腰身屈而后伸。简单点说,一是要有腰上的翻浪,用轨迹拳讲是要有身体的前立圆;二是要有后腿的蹬和腰身的向前的伸展。这股力传到手上,自然就把人家扑倒了,不是用胳膊去推、去撞。向前的伸展很重要,形意拳讲:起手鹰捉,出势虎扑。一抬手就是鹰捉的式子,一进步就是虎扑的劲意,所以才把把不离鹰捉式式不离虎扑。再看看老虎前扑的动作:扑之前身缩腰弓,然后后腿猛然蹬地向前一蹿,腰身一展,两只前爪举在头前,呼地一下从半空中扑落,扑倒猎物。整个身体在空中划一个优美的弧形。把这个动作移植到我们身上就成了“虎扑”。所以虎扑是用腿腰身发力扑人,两臂只是作用于人的工具罢了。正因为以上那个原因,虎扑不一定非要双手扑,单手也能扑,甚至不用手,用拳、用小臂都行。手法也不一定非要双掌齐出,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怎么样都行。有了虎扑的劲意,那就是虎扑! 形意的虎扑与鹰捉其实是一个理,外形虽有差别,实质没什么不同。身法、步法都是一个。单手螺旋一翻是鹰捉,双手就是虎扑。所以说鹰捉是母拳,真的没错!原来我爱把对方双手往下封再用虎扑,前几天师父给我说了说,结果是往上一挑一翻用起来更爽!虎扑好,鹰捉更好!蛇形的体会形意的蛇形是最简单的,动作简单,一蓄一发而已。可是它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大家看看李仲轩老爷子的文章就明白了。 李老说蛇形要蹭住劲儿,这个我说不好,或许是体会不深吧。我觉得蛇形练身法最好,形意的拧裹在这里有最好的体现,一蓄势,腰像拧麻花似的,往外一撩,腾地一下,浑身的劲都放出来了。传统讲法,蛇形的肩打一说,这个肩打的力主要靠的是螺旋力,就是那拧麻花的劲,再加上一抖,打上了人受不了。还有的说蛇形胯打,从前我对这个没太注意,后来试了试,还是这个拧裹加崩弹的力,只不过用胯打出去就是了。胯打要有脚下的进步,要趟,趟的越猛,打击力越大。不过我现在练蛇形,加上了自己的变化,我把它击出的手变成了崩拳,身法的俯仰幅度也加大了,自己感觉很好。似乎不是蛇形了,但练着顺,用着也得劲儿,不知这样练法行不行。说说猴形 形意十二形里有猴形一法,拳经上讲:猴有缩力之法,纵山之灵。练猴形能使动作敏捷、身步灵活、稳健快速、准确突然,是形意中很重要的一项法门。廖白先生在贴子里提过:高手相斗,常要身带猴相。你再去看薛颠前辈的拳照,活脱脱一幅猴相。难怪他武功那么高,得猴形之力绝不会少。猴形练法各家不同,但一般都有猴叼链、猴洗脸等。常说“猴形四把”,练猴形套路往往走一个十字形,这在武术里是很特殊的一个路线。猴形的核心不在有几式,关键是一把猴意。一举一动要有猴的机灵劲才行。别去求形似,那是扮孙悟空需要的,不是练拳的目的。猴形最重束展,一束时全身成一团,一展时探臂松肩,手如闪电。这样才合了猴爪轻快的要求。跳要跳得起,轻飘飘地,能去除身法的滞重,练就轻灵一气。猴形出手不太讲究整体力,用的是一抖就回的惊弹力,跟产击的刺拳挺像。力度虽小了,但要求打击的准确性。猴形打击目标常常是眼睛、下阴、咽喉等人身要害。用快捷手法打要害来弥补力量的不足。练猴形最主要的就是“轻巧”二字,除了形意一贯的腰身整劲之外,猴形更多地讲梢节力,手臂、手腕,出脚也是弹踢之法。攻击的突然性是猴形应用时必需要遵守的原则。单纯的快不可恃,出其不意才是快的根本保证。试想:两人对搏,一方在另一方根本没想到的情况下突然闪电般出手,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