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文档资料]_第1页
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文档资料]_第2页
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文档资料]_第3页
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文档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细读策略之矛盾点细读探究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引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追求,从技能阅读训练转向阅读策略教学,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趋势,而文本细读策略是语文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的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孙绍振教授说: “ 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去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 与欣赏。 ”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对文本细心解读,潜心揣摩,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现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毋庸置疑,当今的语文教育界,有很多老师在文本细读策略方法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空白点细读、矛盾点细读、细微处细读、关键点细读以及标点符号细读等,但语文教学 “ 少、慢、差、费 ” 现象并没有多少改观。本文以社戏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细读鲁迅先生作品。 所谓 “ 文本的矛盾点 ” 就是作家在行文中往往出人意料 ,于无声处引人深思,引人遐想,看似是矛盾的用笔,实是表象的言语背后蕴含深意。鲁迅先生是运用矛盾点来表达语言,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文学大师,值得我们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认真探究。 一、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学片断一 “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在教学中,我提问说: “ 我 ” 的心 “ 很重 ” 为什么又“ 忽而轻松 ” 了?这是不是矛盾啊?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说:这不矛盾,因为从上文看, “ 我 ” 之前想看社戏,可是一没有大船,二是求人到邻村去问也 没有,三是母亲不许跟别人去,外祖母担心安全,因此,没有办法看社戏了,这时候, “ 我 ” 的心很沉重;现在八叔大船回来了加上阿发打包票保证了安全,这些问题解决了,母亲已经同意了。既然能去看社戏,我的心情自然舒畅,浑身舒服,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所以,我的心轻松了。看似矛盾实是表现了 “ 我 ” 能够去看社戏时喜悦的心理;同时又与前文看不成社戏而沮丧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学片断二 “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 我们很多老师在分析这段话时 ,普遍认为这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而忽略了把它作为矛盾点来分析。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前后是矛盾的。既然 “ 远山向船尾跑去 ” 就表明船很快了,为什么还说是船慢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班级一位学生提出来的,这位同学一提出这个问题,班级就炸开了锅,大家就七嘴八舌的讨论了起来。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是作者故意为之, “ 远山向船尾跑去 ” 是 “ 我 ” 的主观感受,用 “ 远山的跑 ” 衬托船行速度快, “ 但我还以为船慢 ” 则是突出了“ 我 ” 急于看社戏的迫切心理。 二、挖掘文本中的矛盾 点品味人物的心情 教学片断三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已离开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在分析这句话时,开始学生们认为这句话是景物描写,我接着就问: “ 月还没有落 可不可以理解为 月快落山了 ? ” 学生回答说:是啊。 “ 那这时的月光是不是不太明亮了呢? ” 我接着又抛出一问。 这时候,班上一位语文成绩好的学生马上就说:这个地方也是矛盾点。因为,月快落山时,月光是变暗淡了,它怎么会格外的皎洁呢?这是 “ 我 ” 的主观感受的体现,因为社戏演得枯燥无味,小伙伴们都 恹恹欲睡,每个人的心情和看社戏前心情截然不同了,现在要回去了,大家精神也足了,心情马上变得好了起来,看到的月光自然格外地皎洁了。所以,这句话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衬托了 “ 我 ” 的心情。 教学片断四 “ 母亲颇有些生气 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 在课堂上,有学生对这句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这句话是不是矛盾点? “ 生气 ” 和 “ 高兴 ” 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儿,接着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 生气 ” 是因为我们回来太迟了,母亲在家一直担心我们的安全; “ 高兴 ” 是我们终于安全地回来了,她的担忧 之心终于放下了,所以母亲不但高兴,还为了感谢阿发他们,邀请小伙伴们去吃炒米。这句话表明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关爱之情。 三、挖掘文本中的矛盾点吃透文章的主旨 教学片断五 鲁迅先生在社戏文章结尾写道:“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吃。 ”“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在分析文章主旨时,我说道:同学们,课文中明明写戏并不好看,看得令人昏昏入睡,气得少年们破口喃喃地骂,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味的普通罗汉豆。为什么结尾说那夜的 “ 豆 ” 和 “ 戏 ” 是最好的呢?这一切好在哪里呢?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啊? 学生甲:因为, “ 看社戏 ” 和 “ 吃豆 ” 是平桥这块乐土给 “ 我 ” 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大乐事。 学生乙:因为 “ 看社戏 ” 和 “ 吃豆 ” 中能够表现平桥村老人和孩子们对 “ 我 ” 淳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阿发他们的聪明、能干的美德和六一公公、八叔他们的勤劳善良的品质。 学生丙:因为 “ 看社戏 ” “ 吃豆 ” 过程中, “ 我 ” 感受到了江南水乡迷人的风光,以及平桥村自由、平等的气氛,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 “ 我 ” 在“ 那夜以后 ” 的城镇生活、 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 豆 ” 和 “ 戏 ” 只不过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的载体,而作者真正想表达是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的赞美;对美好、自由、平等生活的追求以及向往之情。这也是文章主旨所在。 总之,从分析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矛盾点中,我们感受到了先生的言语的严密,叙事的灵活,思维的广阔,思想的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人物、对生活和对社会特殊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他以辩证的观点全方位地多角度地看待事物,表现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剖析人物内心真挚的情感,揭示意蕴深远 的主题,可谓耐人寻味,引人深思。鲁迅先生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 语文新课标指出: “ 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 为此,在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