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汝窑的世界[文档资料]_第1页
走进汝窑的世界[文档资料]_第2页
走进汝窑的世界[文档资料]_第3页
走进汝窑的世界[文档资料]_第4页
走进汝窑的世界[文档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进汝窑的世界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在 2012 年 4 月香港苏富比春拍的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 2.0786 亿港币的价格成交,一时间人们关注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汝窑瓷器上。 明代的吕震在宣德鼎彝谱中提到 “ 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 ,因人们不知何种器物为柴窑,于是便有了宋代的汝、官、哥、钧、定 “ 五大名窑 ” 之称,其中汝窑更是雄冠 “ 五大名窑 ” 之首。 清代的梁同书在古窑器考中明确记载道: “ 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 ,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 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旭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 据此可知,当时的北宋宫廷因为嫌定窑覆烧的瓷器(定窑的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创烧于唐代后期,兴盛于宋代,到元代逐渐没落。宋代定窑采用覆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器物的口部因而不能施釉),口部无釉,毛口不便使用,于是就指定汝州烧造供御青瓷,专供北宋宫廷使用。由于该瓷窑位于汝州,故被称做 “ 汝窑 ” 。 只是,汝窑烧造的时间较 短。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根据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南宋叶的坦斋笔衡等相关文献分析,认为汝窑烧造的时间大约在宋哲宗元 元年( 1086 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 1106 年)期间,前后共约 20 年左右。近年来,清华大学的叶民先生亦提出,汝窑可能最终是在宋徽宗宣和末年( 1125 年)停烧,烧造时间约 40 年左右。 由于汝窑烧造的时间较短,所以汝窑瓷器在北宋末期、南宋初年就已经属于稀世珍品。比如,北宋的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将汝窑瓷器与唐代越窑的秘色瓷并提。又比如,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1151 年)十月,宋高宗赵构亲临清河郡王张俊的府第,君臣二人共叙旧谊,把酒言欢,筵席之间清河郡王张俊进奉宋高宗赵构 16 件汝窑瓷器作为贺礼,宋高宗欣然接受,对张俊礼遇优厚,诸将都不能比。由此可见,烧造于北宋时期的汝窑瓷器在南宋初期已经极为名贵。所以,南宋的周不得不发出 “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 的感叹了。 1950 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首次来到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进行考察, 2000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第六次考古发掘中最 终找到了汝窑的烧造区域。至此,考古工作者历经半个世纪之久终于找到了北宋汝窑的窑址,汝窑的窑址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由于宝丰县在北宋属于汝州管辖,故而得名为 “ 汝窑 ” 。 南宋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写道: “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据此可知,汝窑是在与北宋众多的青瓷烧造窑场,如耀州窑、邓州窑、唐邑窑、越窑、龙泉窑等(耀州窑的窑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元代衰落。邓州窑的窑址位 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烧至明代。唐邑窑的窑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唐河县,在宋代兴盛。越窑的窑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始烧于东汉,直至宋代。龙泉窑的窑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龙泉市,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延烧至清代。上述这些窑场在北宋时期均以烧造青瓷而闻名先下)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那么,汝窑为什么最终能够在北宋众多的青瓷烧造窑场中独占鳌头呢? 这是因为汝窑瓷器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首先,汝窑瓷器是以釉色取胜,这与北宋宫廷崇尚瓷器的釉色如冰似玉的传 统密切相关。器物的釉色有天青色、卵白色、粉青色等,这些釉色是器物在窑炉内的不同窑位、烧成温度、烧造气氛等细微变化而产生的。 天青色与蓝天色调相接近,有深浅之分,是汝窑的最佳釉色。卵白色与鸭蛋青色调相接近,釉面大多失透。粉青色与青绿色调相接近,在淡青中微闪绿,釉面大多透亮。 其次,汝窑瓷器的釉面多有开片,无纹片极少。开片一般是在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开裂痕较深,形状变化莫测,有的呈冰裂状,有的呈鱼子状,所以明代的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评价道: “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 尤好。 ” 这些开片在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片纹细碎,层层相叠,如冰之裂,故有 “ 冰裂纹 ” 之称。而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纹还会不断增加。若慢慢转动器物,可以发现冰裂纹时隐时现,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汝窑瓷器的胎质细腻,胎体轻薄,呈香灰色,有 “ 香灰胎 ” 之称。胎体多轻薄,但亦有个别厚胎器,然而不管是薄胎还是厚胎,质地均很细腻。 南宋的周在清波杂志中写道: “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 ” 这表明汝窑在烧造过程中加入了玛瑙,可见北宋宫廷在烧造汝窑瓷器的时候是不惜工本,以奢侈豪华为 时尚。 第四,汝窑瓷器的传世器物数量虽然不多,但造型多样,有纸槌瓶、胆式瓶、玉壶春瓶、出戟尊、三足洗、奁形香炉、椭圆形水仙盆、葵瓣式盏托、十瓣葵花口碗及各式盘、碟、碗等。其中,盘、碗、洗的底足较大,圈足呈八字外卷状。 近年来,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的汝窑窑址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传世品中未见的器型,主要有梅瓶、方壶、套盒、钵、熏炉等,但在出土的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还是碗、盘、盒、执壶等日常生活用具。 第五,汝窑瓷器大多素面无纹,部分器物上有刻画、剔刻及出筋起弦的装饰,刻画多见于椭圆形 器,剔刻多见于莲瓣形器,出筋起弦多见于三足樽,有双鱼、水波、莲瓣等图案。由于烧成温度较低,大约在 1150 左右,所以釉面多不透亮,图案模糊不清。 近年来,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的汝窑窑址出土的不少器物表面还装饰有花纹,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瓷器中实属罕见。其中,以莲花纹最为常见,其次是龙纹,再次是双鱼纹和铺首衔环装饰。此外,还发现有鸳鸯、鸭、龙、狮等雕塑,皆盘居或蹲居于炉盖的盖面,形象逼真,制作精致。 第六,汝窑瓷器的制作极为讲究,大多为满釉支烧,也有垫烧的器物。盘、碗、洗采用满釉支烧,支钉痕细小如 芝麻状,俗称 “ 芝麻钉 ” ,常见三枚或五枚的支钉痕。椭圆形盆多为六枚支钉,支钉紧靠圈足,断面呈白色,亦有个别支钉痕为不规则的小圆形。瓶、罐等大多采用垫饼与垫圈烧造,器物的圈足底部均施釉,仅圈足端无釉。 汝窑的支钉支烧工艺,是模仿了南方越窑的支烧技术,同时吸收了河南鲁山窑、巩县窑等北方窑场的支钉技术,并且把南方越窑的支烧技术发展到了极致,支烧点也逐渐由足端向内移,从而使得器物在烧造时更加稳定。所以,“ 芝麻钉 ” 成为了汝窑瓷器的鉴定特征之一。 第七,汝窑瓷器无款,但在传世器物中有后刻的铭文,有 “ 奉 华 ” 和 “ 蔡 ” 两种,其中 “ 奉华 ” 为宋高宗德寿宫奉华堂的用品, “ 蔡 ” 为蔡京和蔡父子的用品。 清代的乾隆皇帝对汝窑瓷器情有独钟,致使当时传世的汝窑瓷器在乾隆时期基本上都敛于宫廷。乾隆皇帝还专门对清宫所藏汝窑瓷器进行过评定,并铭刻有甲、乙、丙、丁等字样来品评其优劣,还写下赞颂汝窑瓷器的御制诗,镌刻于器物上。所以,如今流传于世的许多汝窑瓷器上都镌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流传于世的汝窑瓷器数量极少,宛若吉光片羽,可谓是一器难求。清代的乾隆皇帝基本上把传世的汝窑瓷器都敛于宫廷,存放于清宫的建福宫中,使 得许多汝窑瓷器得以保存至今。但是,在咸丰十年( 1860 年)和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北京相继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攻破,并且大肆劫掠和焚烧,部分汝窑瓷器因此流散到海外。 1901 年慈禧太后将珍藏于建福宫中的 14 件汝窑瓷器抵押给了盐业银行,1927 年盐业银行又将这 14 件汝窑瓷器卖给了英国的大维德爵士,这 14 件汝窑瓷器后来成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将北京故宫珍藏的 39 件汝窑瓷器中的 21件带到了台湾,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剩下的 18 件汝窑瓷器则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因此,传世的汝 窑瓷器主要集中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海内外知名的博物馆。 此外,上海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美术馆、美国费城美术馆、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瑞典歌德堡勒斯卡设计与装饰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也收藏有汝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先生曾经先后两次统计过传世汝窑瓷器的数量, 1987 年统计为 65 件, 1991 年更改为 69 件。2009 年日本大 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学者出川哲朗统计为70 件。现如今被人们认可的存世汝窑瓷器已经超过了 80 件,但仍不排除有疏漏的情况存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21 件汝窑瓷器,器型有胆瓶、纸槌瓶、水仙盆、温碗、洗、碟、盘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18 件汝窑瓷器,器型有洗、碗、盘、三足尊等, 1949 年以后又入藏 2 件汝窑瓷器。大英博物馆收藏有 16 件汝窑瓷器,器型有盘、碗、洗、尊、盏托、长颈瓶、玉壶春瓶等,其中 14 件为大维德爵士收购的清宫旧藏,另外 2 件为私人捐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天青釉莲花式温碗,直 径16.2 厘米,釉色呈天青色。造型呈敞口,高圈足,似盛开的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呈“ 蟹爪纹 ” 状器,底有 5 个支钉痕。温碗是与注子一起使用的盛酒和温酒的用具。使用时将注子置于温碗内,在温碗中倒入热水,即可温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天青釉水仙盆,长 23.0 厘米,宽 15.2 厘米,釉色呈天青色。造型呈椭圆形,侈口,深腹,平底凸出窄边,四云头形足。釉面的开片呈 “ 冰裂纹 ”状,器底有 6 个支钉痕。底部镌刻有乾隆御制诗 “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食器,蹴秤却识豢恩偿,龙脑 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解释三郎急,谁识黄正不如 ” 。钤印 “ 比德 ” 和 “ 朗润 ” 。水仙盆是种植水仙用的器具,也可作为装饰品使用,宋代的越窑、龙泉窑、磁州窑均有烧造,造型多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尊承盘,高 3.6厘米,直径 18.3 厘米。造型呈直口,平底,底部有三个兽形足。内外均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器底满釉,留有 5个支钉痕。底部镌刻有乾隆皇帝御制诗 “ 紫土陶成铁三足,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 ,句末署 “ 乾隆戊戌夏御题 ” , “ 乾隆戊戌 ” 即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 )。这件器物以往被称为 “ 三足洗 ” 或 “ 三足盘 ” ,但从出土的汉代铜鎏金三足尊均与三足承盘配套使用看,此器应被称作 “ 三足尊承盘 ” ,亦应与汝窑三足尊配套使用。此器属传世孤品,弥足珍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尊,高12.9 厘米,直径 18 厘米。造型模仿汉代铜尊的式样,直口,筒形腹,平底,底部有 3 个兽形足。口沿及底足各有 2 道弦纹,腹部有弦纹 3 道。内外均施天青色釉,釉面滋润,开细碎冰裂纹。器底满釉,留有 5 个支钉痕。这件汝窑三足尊应与前述的汝窑三足尊承盘配套使用。此器堪称汝窑瓷器中的名品,传世仅有 2 件,大英博物馆亦收藏有 1 件,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釉质更为精美。 大英博物馆藏北宋汝窑天青釉盏托,高 6.5 厘米,直径 16.8 厘米。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的纹片。器底满釉,留有 5 个支钉痕。盏托是置茶盏的托盘,呈圆形,中间有凸起的托圈。盏托始见于东晋,南北朝流行,唐代随着饮茶之风而盛行,宋代盏托成了茶盏固定的附件。明清亦有船形盏托,称为 “ 茶舟 ” 或 “ 茶船 ” 。 大英博物馆藏北宋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高 29.2 厘米。造型呈撇口,细颈,圆腹,圈足。通体施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的纹片。玉壶 春瓶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造型在北宋时期定型,玉壶春瓶在宋代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 13.5 厘米。造型精致小巧,器身上丰下敛,口部呈六葵瓣花式,浅腹,圈足外撇,底部有三枚细小的芝麻钉痕。胎体轻薄,通体施天青色釉,釉色柔美细腻,微微泛着淡淡的灰色,温润似玉。洗是文房用具之一,因是浣笔之器,故亦称 “ 笔洗 ” ,在宋代极为流行,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有烧制,尤以汝窑制品最为名贵。此洗原为英国的艾弗瑞 克拉克夫妇的旧藏,原为一对, 1936 年艾弗瑞 克拉克夫妇将其中的 1 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留下了此洗作为私人收藏, 1976 年此洗辗转流传被日本的茧山龙泉堂收藏。艾弗瑞 克拉克夫妇和茧山龙泉堂都是国际上比较知名的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的私人收藏家。 2012 年 4 月,此洗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以 4000 万港币起拍,经过 34 轮叫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