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文档资料]_第1页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文档资料]_第2页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文档资料]_第3页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文档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而欧阳江河谁也不是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言说一个诗人和他的创作,尤其是我们熟悉的知名诗人,无疑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这种冒险体现在,我们的言说如果没有什么独特的诗学观点的话,就显得可有可无。欧阳江河就属于这么一类诗人。 和一个诗人的相遇,是有很多偶然性的。记得第一次读到欧阳江河,是在 2002 年鄂东南的一个小城,那个燠热的长江边的小县城,夏日午后慵懒的时光,旁边的中学放假了,书店里的顾客星星点点,角落的书架上,夹杂着一本选有 欧阳江河诗歌的作品集。现在想来有些恍惚了,记忆的不确定性,让我不能确认当时读到的是不是公开的独白。唯一能肯定的是, 19 岁的诗歌胃口大好,正是囫囵吞枣的年纪。此后,和这位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写出手枪汉英之间一夜肖邦的诗人并无交集。直到 2012 年,在观看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时,当屏幕上出现 “ 整个玻璃工厂是一只巨大的眼珠, /劳动是其中最黑的部分 ” 这两句诗时,突然被震了一下。或许,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当借助于电影这种媒介换了一副面孔呈现在你面前时,任何一个被诗化过的人,都会被充满电的麦芒刺那么一下 ,这种感受几乎无一人幸免。时光顺滑到 2013 年底,当时刚从北京学习回来,逛书店时看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标准诗丛,其中就有欧阳江河的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 1983-2012,犹豫了一下,还是拿在了手上。即使回到家,也只是粗粗翻了一下就闲置在一旁。直到再次拿起又深入读了一遍,才发现欧阳君诗歌的妙处。半年快过去了,如此博学的饥饿:欧阳江河集 1983-2012依然是我的枕边书。纵览全书,就一些粗略的观感谈点感受。 欧阳江河无疑是传统的、古典的。我们可以发现,构建欧阳江河诗歌美学的背景是多元的 ,这也是成就一个大诗人的先决条件。厘清一个诗人的精神源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通读全书,尤其是他的诗歌部分,发现他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多面的有效继承,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上,就是中国性和世界性。何谓中国性?简言之,就是母性,就是写作者被天生赋予的文化基因。无论长大成人后身处何地,受何种文化的影响,你的文化枝干长得如何粗壮,但根就深扎在你出生的地方,流淌的永远是带有母亲的温度的血液。世界性,在我看来,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情感共鸣。比如,在他于 2009 年写于弗尔蒙特的在 VERMONT 过 53 岁生日一诗里,他写道: “ 庄子朝我走来, /以离我而去的脚步。 ”“ 李尔王能听到他的莎士比亚吗? /萨福的月亮,能从李白的月亮 /听到庄子化蝶的风吹雪吗? ”“ 可以借蝴蝶夜的灰尘,轻盈一吹。 ”“ 比如,将盘子里的鱼演奏成厨师, /将水中鱼演奏成一个哲学家。 ”“ 一个梦的工程师,转动这只地球仪, /并将乌托邦转手给天边外的鹤。 ”“ 庄子骋怀纵目,以鹤作为引导。 ”“ 人置身于桃花源,桃花就凋落了。 ”“ 庄子的胡须在秋风中飘动。 /这只是史蒂文斯头脑里的一个幻象。 ”“ 庄子的月亮 /被退回先秦。 ” 在这首共有十节带有自传色彩的诗里的,诗人运用 了大量的带有中西古典意味的意象和诗学符号:庄子,李尔王,莎士比亚,萨福,李白,化蝶,蝴蝶夜,水中鱼,哲学家,乌托邦,鹤,桃花源,史蒂文斯,先秦等。不厌其烦地把这些意象一一拈出来,目的是不言而喻,就是重新审视这些意象并把它们有机地连缀起来,作者的精神谱系便可窥一斑。诗人在借庄子的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同时,频频端起的酒杯,其实就是杂糅了具有东西方神韵的经典文化符号。对古典意象的处理,诗人或许是不自觉的,但正是这种不自觉,就是长期浸淫传统文学然后自然流淌的过程,也是打通了中西方文化源泉后的大开大合、天马行空和气象 万千。另外,在网上读到过一个诗人的访谈,诗人谈及自己从小就开始书法训练。这种通过毛笔和宣纸长期对传统文化的重复记忆,会反过来强化诗人的古典精神世界,也让一个诗人兼具了更多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欧阳江河无疑是先锋的、当下的。先锋其实并不是走在我们所在的当下的前面,也不是对落后于我们身后的传统的策反。先锋恰恰是写作者对自我已有的知识系统和认知的一次次反动。此类表述,与诗人在 2011 年写的诗歌江南引里的一句诗,有似曾相识的表达策略:一对男耕女织的书生, /走出经济学的魅惑,驻步六朝, /对建安七子 说:前世并非先于来世, /而是紧随今生之后。欧阳江河的诗歌创作,有一条非常清晰的时间和地理的双重线索。譬如,他早期确立自己诗人身份的文本,基本上完成于 1980 年代在四川的那个时期。在这期间,我们读到了他的诸多至今激荡我们人心的成名作:手枪汉英之间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等。他的先锋意识,也藉由这些文本鲜明起来。1990 年代的创作,严格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出国前的成都阶段,一个是出国后的漂流阶段。这个时期的诗风趋于晦涩和艰深,这或许跟诗人所处的动荡的外部环境和诗人对世界的深入思考有关。大家都知道 , 1989 年几乎是一个割裂期,但这种割裂感在诗人身上体现得并不那么明显,这或许跟诗人作为四川人天生的达观和随遇而安的性格有关。四川人这种无为的活在当下的过日子的心态,表现在苦难面前,会激发出很强的自我修复和自我繁殖的能力。这一点,在同时代诗人中,是难得可贵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创作和地域上的双重归来期。据悉,诗人因为种种原因,诗歌创作停顿了将近七年。当 2005 年重新开始写作时,诗人以更雄辩的不容置疑的思考进入汉语诗歌的至境,并且延续至今。这段时间的诗风,明朗、通透,素朴却更有力量。欧阳江河诗歌的先锋性和当下性 ,是一以贯之的,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诗歌语境中,就表现出迥异于其他诗人的气质。在那个全民政治的时代,政治几乎是活着的唯一要义,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着往前走,诗歌和政治空前地统一。那个年代的诗人,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写作,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发音器官对准整个世界,以此引起更大的共鸣。欧阳江河的诗歌,无疑也有那个时代共有的特质,但他的先锋性和当下性表现在,他对文本的超越和积极入世方有为的态度,并没有太多被那个狂欢的年代绑架。包括后来的写作,一直移步换景,把镜头的焦点不断地对准自身所在的外部环境,这才有了我们 现在读到的泰姬陵之泪凤凰,包括我个人格外偏爱的黄山谷的豹和老虎作为成人礼。 真正优秀的诗人,一般都不会让我们失望。前段时间看欧阳江河先生的微博,得知他马上又要有一本诗集出版,而且都是这些年的新作。前几日,在一个论坛上又读到他新近写的看敬亭山的二十一种方式。感觉诗人 “ 拾起落叶这把孤剑 ” 刺入更深的汉语的天空。 其实,和欧阳江河先生,我是有过一面之晤的。记得是 2012 年在苏南一个城市举办的诗歌活动上,欧阳江河先生也来了,我们当时一起在宾馆报销来回的差旅费用。或许是陌生的原因 ,除了礼节性的寒暄,并没有太多交流。如果下次再碰到他,或许我会跟他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