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1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2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3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4页
04沉郁顿挫的杜甫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案课 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 型诗歌欣赏教学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2、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4、初步探究李白和杜甫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要点1、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背景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教学难点1、总结比较李杜诗歌的不同风格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年 月 日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板书设计 课外作业设计教后记编号 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教 和 学 的 过 程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一、 导入:二:整体鉴赏(划分段落,分析段意)三、问题探讨4、 名句赏析 五、归纳主旨:六、“诗史”与“诗圣”兵车行第一课时1、通过鉴赏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通过鉴赏体会诗人对“开边”政策的怨愤和对百姓深重灾难的同情。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现实黑暗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它记录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简介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第一段:即前六句写送别惨状。第二段:写“行人”倾诉。1、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第一问:用“君不闻”“君不见”开头翻出一层新意。第二问:直接诉诸听者(读者)的良知,既表示了说话人(诗人)感情的急遽上升,又有惊醒听者(读者)的作用。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诗人“托为征夫自(同诉)之词”,用以讥切时政。既是“托为”,则所诉也就不限于征夫的个人痛苦经历。据此,我们无妨将“君不闻”和“君不见”先后所领起的数句视为诗人的心声他要以此来诉诸人们的良知,使人们充分认识“开边”政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何等严重的灾难。2、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提示: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3 、.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提示:引文出自陆机文赋。(答题应先讨论诗的主旨和诗人揭露现实黑暗的深度何在。)“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又指出了苦难的根源,可以概括本诗主旨;且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显示了诗人的勇气,应视为诗中警策。(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兵车行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它表现了诗人同情百姓、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诗史”不单是因为用诗记录了社会史实,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精神”:诗情与史实融会,抒情建基于对“民生”的关注、思索。杜甫第一个站在士大夫阶层大力刻画低层民生状况,大量刻画普通民众形象,以心感心,同呼吸共命运,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为他们呐喊、呼号。“诗圣”之“圣”,不仅是杜甫生死以之的忠君爱国,更在于“民生情怀”(“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史”以作品言“诗圣”以人品言南京市玄武区中小学教师备课活页 编号教 和 学 的 过 程内 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学习要点1、 简介背景2、 鉴赏学习要点写作背景诵读鉴赏鉴赏小结学习要点一、导入新课2、 咏怀古迹简介3、 整体感知4、 赏析诗歌五、归纳寓意六、探讨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从草堂开始漂泊客 至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掌握互文手法。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明确:蓬门(蓬门荜户 蓬筚生辉)1、 解题:“喜崔明府相过”中的“相过”如何理解? 明确:拜访我2、首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寂寞孤独 分析:但(只)。人迹罕至,整日与鸟为伴。3、 “不曾缘客扫”是不是说别的客人来不扫花径? 明确:是说没人光顾4 如何理解颔联? 明确:本联用的是互文的手法。例如: (1) 主人下马客在船 (2) 秦时明月汉时关(3) 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写出此联含义: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 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客开。(客人来访,手忙脚乱,欣喜不已)5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6诗人及他的客人是否在乎这些,何以见得?由此可以看出什么?明确: 友情深厚7 尾联的正确标点应该是?明确:肯与临翁相对饮?(酒兴渐增,邀临翁对饮,达到兴奋的高潮)板书 孤独欣喜兴奋(高潮)旅夜抒怀1、 通过鉴赏体会诗人漂泊感伤之怀2、 学习诗歌寓情于景的写法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自问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迫于无奈杜甫离蜀东下,处于凄孤无依之境,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是名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1、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有自伤孤独飘泊之意。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 写什么?(写景) 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点拨之六】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2、讨论、归纳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昭君 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沉郁顿挫”一词首见于杜甫中年所作的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遮可企及也。”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清人吴瞻泰在他的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意至而法也无不密。”也就是说,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 “沉郁顿挫”风格在杜诗中的体现:杜诗很突出的特点是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如兵车行,叙述了一出“开边”悲剧。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其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体现在他宏大巨丽的体制当中,杜甫在体制上虽能“尽得当今之体制,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但体制宏大的古诗、排律、大型联章组诗,则是他所首创并独擅的。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宏大而又绵绵不断的诗思,以波澜迭起、变化多端的方式,驰骋震荡,产生了巨大的情感效应,如北征长达百四十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思,中兴国家的希望,包容了宏大的历史内容,从而充实了这一“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自然杜甫的那些短制小品,也不乏沉郁顿挫的风格,如悲陈陶、春望、旅夜书怀、登高等等,它们象一颗颗放射着灿烂光芒的夜明珠,点缀在杜诗万里苍穹之中,交相辉映。 “沉郁顿挫”风格诗形成的原因:首先,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此诗风形成的原因之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颠沛流离。冷酷的现实迫使他正视现实,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和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