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pt_第1页
社会心理学.ppt_第2页
社会心理学.ppt_第3页
社会心理学.ppt_第4页
社会心理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社会化过程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 社会化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 社会化是一个内化过程社会化是学习社会角色 道德规范的过程社会控制社会化是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是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K 戴维斯的报告 二 社会化的特点个体的社会化有遗传素质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个体的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笔者 美国文化学家孙隆基 在香港 大陆 台湾都居留过 也亲眼看到海外的中国人的样子 长期归纳的结果 发觉无论生长在何种制度底下 只要在文化意义上仍然是中国人的话 都呈现出一种共性 这种共性说是 民族性 也无不可 德国和中国的区别 比较图 注 蓝色德国人红色中国人 美丽的标准 自我 准时 周末的街景 意见 一日三餐 心情和天气 胃痛时的饮品 时尚 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 排队 旅游 领导 淋浴 理想中的对方 聚会 交通工具 孩子 对待愤怒 处理问题 餐厅分贝 三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 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 民族社会化 使自然人变成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 使人们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 按照社会上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道德社会化 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四 社会化的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因素 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工具 一 社会文化 1 概念广义 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 在一定群体 社会生活中形成 并为其共同拥有的行为价值的总和 通俗解释 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和 2 社会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通过文化的传承 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顺利的与他人和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资料 米德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米德 M Mead 1935 曾进行过一项重要的现场研究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社会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比较 她发现 在阿拉佩什 Arapesh 这一部落中 男子和女子都表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 即他们和她们都富有合作精神 不侵犯别人 文雅 不与人竞争 关心别人的需要 这些特征在米德看来 都是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 另一个部落是蒙杜古马 Mundugumur 在这个部落中 男子和女子都是人头的猎者和食人肉者 他们和她们都好侵犯别人 凶猛 冷酷 好与人竞争 他们和她们都好斗 对侮辱敏感并随时准备给予报复 在米德看来 这些都是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 再一个部落是查姆布利Tchambuli 这一个部落的女子处于掌权地位 她们从事捕鱼而男子极少从事这种工作 整个部落都依靠妇女捕鱼而获得食物供应 而男性关注其服装的华丽及其制成的艺术品的优良 他们毕生依靠妇女提供给他们以安全 他们表现出优雅 胆怯 顺从 爱好艺术及对别人敏感的品性 在米德看来 他们的这些特征恰恰是西方社会的女性特征 反之 这个部落的女子具有这样的特征 她们讲究实效 工作有效率 她们对待男子持一种和蔼的忍耐和欣赏的态度 她们的这些特征在米德看来 恰恰是西方社会的男性特征 新几内亚三个原始社会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差异 按照米德的解释 乃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 家庭 生活环境家庭居住面积的宽敞并不是学习好的必要条件 家庭所在地地区性的文明风气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影响双亲的教育水准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睦 父母的关怀爱护 是学生安心学习的条件 综合国内学者的调查研究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单亲家庭子女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双亲家庭子女 自尊水平相对较低 抑郁情绪明显 但存在相当数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单亲子女 在某些心理健康因子上甚至高于双亲家庭子女 第二 单亲家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在学习焦虑 对人焦虑 自责 过敏 身体症状等方面 单亲男生则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抑郁情绪 缺失母亲的男生最容易冲动 缺失母亲家庭子女比缺失父亲家庭子女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与家长的态度 管理方式密切相关 单亲家庭家长管理方式简单粗暴 经常打骂 训斥子女 而且家长很少与子女有共同的兴趣 第四 近年来 国内学者非常重视对单亲家庭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结论认为 单亲家庭对儿童的认知水平 智力发育有消极影响 更为严重的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加 这些差异在7一13岁各个年龄阶段都十分显著 三 学校 学校的作用 把社会规范 道德的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知识 技能传给下一代 特点 有一定的教育方针 培养目标 有计划 有步骤的对下一代施加影响 以使学生实现社会化 教师威信期待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成绩期待的作用实验对象 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过程 在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0 的学生作为教师期待的对象 向教师谎报为学生智力优秀者 结果 教师对全体学生教育了8个月 发现被教师期待的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优于未被老师期待的学生 四 同辈群体 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显著特点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影响大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 可能与社会正统的价值标准相符 也可能不相符 五 大众传播工具 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 对人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社会化过程的分析 个体社会化发展是不平衡的个体社会化进程体现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辩证统一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四节社会化理论 精神分析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一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即是道德社会化的自我 人格发展的5个阶段 口唇期 0 1岁 肛门期 1 3岁 生殖器期 3 6岁 潜伏期 6 12岁 青春期 12 2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八阶段婴儿期 0 1 5岁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儿童早期 1 5 3岁 自主感对羞怯感学前期或游戏期 3 6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 6 12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青春期 12 18岁 自我同一性对自我同一性混乱成年早期 18 30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中期 30 壮年 繁殖感对停滞感老年期 壮年 老年 完善感对失望感 评价 整体性的研究每个阶段的矛盾体现了辩证的思想观点在教育和临床领域有广泛应用该理论提出的矛盾是否具有普遍性值得探讨 二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道德的成熟包括 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 临床访谈法用于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对偶故事法 A 有个叫约翰的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去吃饭 就去开饭厅的门 门外有一把椅子 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 盘内有15只茶杯 约翰不知道这些 结果撞到了盘子 敲碎了15只杯子 B 另一个男孩叫亨利 有一天他妈妈外出 他想拿碗柜里的果酱吃 果酱放的太高 他够不着 结果碰翻了1只杯子 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前道德阶段 2 4岁 没有真正道德概念 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 道德实在论阶段 5 7岁 也称道德他律阶段 认为道德规则由权威制定 规则绝对 不能改变 应该无条件服从 判断行为好坏只依据行为的客观后果 判断别人的行为时 不是好就是坏 道德相对论阶段 8 11 也称道德自律阶段 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 可以怀疑可以改变 不只考虑行为的后果 更应考虑动机和意图 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 判断不再绝对化 可以同时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惩罚趋向温和 青少年时期 12岁以后 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水平 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由效果到动机 2 L 科尔伯格的三期六段论 道德两难法 前习俗水平 自身的结果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 社会的希望人际协调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 按照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社会契约的定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