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docx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docx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docx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docx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习题岳麓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 )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通过“推恩令”这一做法,中央政府不断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答案:C2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宋朝以前,主民、主兵、主财等权力都是由一个宰相掌管,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将这些权力分开,使宰相掌管的权力减小了,从而加强君主对宰相的制约。答案:B3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B专制君权不断加强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强解析:丞相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丞相权力的削弱,他们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有利于君权的加强。答案:B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废除了丞相制度的朝代是()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解析: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D5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大臣成为君主专制之下的奴仆的是清朝的军机处。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唐太宗与明太祖对待丞相方面有何不同?(2)据材料三,明朝中期内阁大臣的职权和地位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结合材料从丞相的作用上分析归纳;第(2)题,结合“拟旨”作答;第(3)题,联系所学知识,注意从异同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2)职权:协助皇帝草拟政令。地位:表面上官位相当于宰相,实际上完全依照皇帝旨意行事。(3)相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同: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丞相制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丞相,以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1徐天麟在两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初采取的措施同时借鉴了西周和秦代的制度,各选项中A项宗法制是西周的制度;B、C两项是秦代的制度;D项郡国并行制,即西周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县制并行制,本题选D项。答案:D2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为达到“人人喜得所愿”,主父偃向皇帝建议( )A实施削藩政策 B实行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 D废除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不削而稍弱矣”,并非使用削藩的手段,而使诸侯国实力减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意在解决汉代郡国并行制引发的社会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地”“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主张通过分封诸侯的众子弟,使得人人欢心,又让诸侯国被削弱,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仅在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故D项错误。答案:C3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一现象发生在()A西汉末年 B南北朝时期C唐朝后期 D北宋中期解析:文中所述现象,是藩镇割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答案:C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一典故源自宋代政府的告示。当时的“州官”( )A负责向中央转运钱粮赋税B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C拥有封地,官位可世袭D由文官担任,受通判节制解析:宋代负责转运钱粮有专门的转运使,故A项错误;州郡长官是地方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宋代依旧实行官僚政治,官员有薪俸,不得世袭,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宋代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可直接上报朝廷,故D项正确。答案:D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解析:宰相胡惟庸乱政不是朱元璋废丞相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项正确;C、D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答案:B6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者。”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追求权力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明太祖惩治贪官的需要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从明太祖问话到大臣们的回答,可看出君臣之间的严格关系,当听到“畏法度者快活”时,他最满意,因为万钢的回答符合他的心意,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选B。答案:B7“(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解析:从“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重大,地位提升,故A项正确;内阁获得统领六部权力与材料中“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不符,故B项错误;内阁大学士仅有对奏章的票拟权,不是最终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内阁的性质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8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常服:袍黄,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朝()A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B君臣之间等级森严C纺织技术水平甚高 D中央集权由盛而衰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皇权至上,本质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答案:A9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中的“最初的那些朝代”、“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以及孟德斯鸠的生平(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可知当时为清朝,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10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A BC D解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自己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第项“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说法较片面,本题选B项。答案:B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解析:第(1)题中,从材料一、二我们可以看出丞相的主要作用在于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为皇帝出谋划策,与百官一起筹划政事,减少皇帝决策失误。第(2)题中,我们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明朝政治制度是废除丞相一职,权分六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第(3)题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材料内涵发展变化来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发展的趋势,即皇帝专制不断强化。答案:(1)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2)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请回答: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