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doc_第1页
6-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doc_第2页
6-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doc_第3页
6-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doc_第4页
6-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巴尔扎克: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一、生平与文学成就巴尔扎克是法国也是欧洲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文学中的拿破仑”。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创作中违背自己的思想观念:金钱观念、贵族意识、宗教观念、政治观念。集中准确地反映时代特征:贵族衰亡、资产阶级胜利、金钱法则(一)生平(Balzac,17991850)1.醉心贵族地位和关心钱财的家庭巴尔扎克于1799年5月20日生于法国西部工商业名城都尔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出身农民,早年到巴黎谋生,成为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暴发户,跻身于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仰慕贵族的习气,老巴尔扎克爱慕虚荣,于1820年在自己的平民姓氏上加上“德”(De)字,以示贵族身份。他50岁时与18岁的银行家的女儿结婚,年龄相差32岁,是真正的老夫少妻。他们有很大的差异,但共同点是醉心贵族的地位和关心钱财。他们向往贵族社会,相信个人奋斗。巴尔扎克没有从父母那里继承任何遗产,但却接受了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他的父亲体格强壮,性情开朗,兴趣广泛,而且能言善辩,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被巴尔扎克发扬光大了。他的母亲漂亮风流,信奉天启派教义,却并不虔诚,只是逢年过节才带孩子去教堂走走。巴尔扎克对宗教信仰也不庄重。巴尔扎克的童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他出生不久,就被送到奶奶家里寄养,一直到4岁,他的父母不准许他回家,只有每个星期日才准回家一次,好像他们是很远的亲戚。从7岁到13岁,他被送到旺多姆的教会学校读书,6年中他只回过一次家,母亲去看望过他两次。他的母亲很专横,脾气坏,又有很多禁忌,她冷酷地拒绝孩子们任何情爱的表示。童年所受到的忽视,巴尔扎克终生难忘,他说:“我从来不曾有过母亲。”2.发誓要作“文坛的国王”巴尔扎克一生渴望光荣,当他20岁从索尔本学院法学系毕业之后,他没有去做律师,却选择了当作家的自由职业,发誓要作“文坛的国王”。他说:“拿破仑用剑所未能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他具有坚强的性格,相信自己能成功,手杖上刻着格言:“我能摧毁一切障碍”。(“一切障碍,遇我即灭”。)3.还债和写作生涯父母本不同意他从文,因为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因巴尔扎克态度坚决,父母只好让步,同意给他两年试验期,在此期间,按当时生活的最低标准供给他生活费用。连续4年,巴尔扎克住在巴黎一家公寓的顶层阁楼里,从事悲剧和小说写作,他没能立即获得成功,生活十分窘困。为了不依赖家庭,他冒险做了投机商人,最初做出版人,印出的书只卖出几十本。接着开办印刷厂和铅字铸造厂。他没能发财,却背上了近6万法郎的债务,陷入极度贫困之中。到1828年,巴尔扎克的债务,每年单是利息,就要付6千法郎。1837年巴尔扎克办的巴黎纪事报倒闭,使他的债务高达10万法郎,到他逝世前3年,已经欠下21万法郎的债务。他债台高筑,终生受着债主们的追逐。欠债还钱是他一生的负担为了还债,巴尔扎克开始了人间喜剧的写作。他每天工作16至18小时,从半夜到中午写作,然后从中午到4点校对校样,5点钟用餐,5点半睡觉,而到半夜又起来工作。他每天必须写出16页的书,修改和校对时间除外,三天用掉一瓶墨水,更换10个笔尖。写作时他穿着教士的袍子,点上7支蜡烛,桌边是一杯提神的黑咖啡。有人说,“巴尔扎克活在5万杯咖啡上,也死在5万杯咖啡上。”尽管巴尔扎克被债主追赶着写作,但他对创作并不肯敷衍了事,他习惯用大张的淡蓝色纸写稿,稿纸四周留出大量的空白,以供修改。一部小说,他总是反复修改多遍,十遍,十多遍也在所不惜。他所修改的几乎等同于同一主题的另一本书,以致他的小说清样,从来没有干净过。而校对清样的一切费用,出版商都记在巴尔扎克的账上,从版税里扣除,因此他的艰苦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就更加减少,他所预想得到的稿费常常不够偿还宿债。但他宁可少得稿酬,也坚持修改,决不草率从事。4.马拉松式的恋爱,葬礼前的婚礼巴尔扎克希望在他的女读者中择到一位有钱的妻子,1832年12月26日,他收到一封从俄国寄来的信,署名“一个外国女人”,它是俄国贵妇韩斯卡夫人写的。当时她30岁,她的丈夫是俄国巨富,比她大25岁,她读到巴尔扎克的小说,勾起了幻想。从此,巴尔扎克对韩斯卡夫人穷追不舍。交往8年后,韩斯卡夫人做了寡妇,巴尔扎克立即求婚,但韩斯卡夫人一再找借口推脱,并不想真的嫁给他。痴情的文人陪韩斯卡夫人周游欧洲,两次接她到巴黎居住游玩。1850年,巴尔扎克重病在身,韩斯卡夫人才同意与他结婚。这场持续了18年之久的马拉松式恋爱,耗尽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精力,婚后三个多月,他便与世长辞,终年51年。直到去世,也没能还清债务。雨果和大仲马等作家参加了葬礼,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说:“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二)小说总集人间喜剧简介1.人间喜剧的创作宗旨1842年,巴尔扎克发表了人间喜剧前言,全面阐述了他创作这部文学巨著的宗旨,也系统阐发了他的现实主义观点。他立意要写出一部艺术的历史。巴尔扎克要写一部风俗史,目的是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研究产生各种“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广大的人物、热情和事故里面的意义。”后来,他多次谈到这样的观点:“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2.人间喜剧的内容构成1842年,在巴尔扎克正式定名人间喜剧时,他已经写了70多部作品,超过了他的原定计划的一半。为此,他为人间喜剧重新分类编目,将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一是分析研究:根据自然法则和人道主义法则分析现象,阐明支配人生与社会的各项原则,共两部。作品有婚姻生理学(1829),夫妇纠纷。二是哲理研究:探讨产生人的行为的各种原因,共22部。驴皮记(1831)、长寿药水(1830)、受诅咒的孩子(1836)、不为人知的杰作(1831)、绝对之探求(1834)、改邪归正的梅莫特(1835)。三是风俗研究:从各个方面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后,它是人间喜剧的主干,成就比前两类大,共66部。根据小说的不同侧重点,风俗研究又分为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27部,表现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因生活经验不足或感情冲动酿成的种种错误与不幸。外省生活场景:10部,描写人们走向成年时,因野心、欲望、自私自利的盘算引起的冲突。巴黎生活场景:19部,描写人心的衰老、腐化、恶的欲念代替了一切真诚朴素的感情。政治生活场景:4部,超越常轨的人物。军旅生活场景:2部,表现风云激荡,离乡背井。乡村生活场景:4部,表现秩序、道德原则。3.人间喜剧的主要思想内容:真实形象地展示了动荡社会里两大阶级的对抗与斗争,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必然衰落:正如恩格斯所说:“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巴尔扎克尽管同情贵族阶级,但是他清醒地看到了这个阶级已经没落,在资产阶级暴发户金钱势力的逼攻之下节节败退,正在走向衰亡。于是,他违背自己的政治同情和偏爱,如实地写出贵族阶级衰亡的必然性,把他们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在禁治产中,巴尔扎克描写了埃斯巴侯爵的故事。埃斯巴是个世代簪缨的贵族,有一笔很大的产业。但他从家庭往日的信件中发现,这些财产来路不正,是三百年前的祖先用不正当手段从别人手中吞并来的。于是,他决定替祖宗赎罪。他找到财产原来的主人的后代,把110万法郎还给了他们。自己则从此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巴尔扎克称埃斯巴侯爵是“超凡入圣的贵族”。在古物陈列室里,巴尔扎克描写了复辟王朝时期一个外省城市贵族集团与资产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以埃斯格里雍为首的贵族沙龙里聚集着最顽固最保守的贵族人士,因此这个沙龙被自由党称为“古物陈列室”。埃斯格里雍侯爵自恃门第高贵,蔑视资产阶级。他不但拒绝了与资产阶级集团的领袖克鲁瓦济耶联姻的要求,而且他的家拒绝一切资产阶级登门。侯爵把儿子送往巴黎,期望他做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但是他的儿子并不争气,腐化生活使他欠下了巨债。他伪造票据,铃铛入狱。而他的债权人恰恰是他家族的对头克鲁瓦济耶。无奈,为了免于家族的彻底破产,侯爵不得不同意与资产阶级联姻。贵族阶级在这一番较量中被打败了。在贝姨中,巴尔扎克进步反映了以于洛男爵为代表的新贵族,是怎样在经济上、精神与道德上全面堕落与崩溃的情况。小说还反映了七月王朝时期糜烂的社会风气,特别是得势的大资产阶级的腐化。2)表现了新生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高利贷者高布赛克:高布赛克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家。他是个精明狡猾的高利贷者,不愿露财。他是分配海地赔款委员会委员,像一条“贪得无厌的巨蟒”,利用职务占尽便宜。他和另外9个资产者控制了复辟王朝的金融界,成了人们“命运的主宰”。他的嗜好是堆积商品。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贮藏室堆满棉花、糖、咖啡、烟草等。他是个带着浓厚原始积累色彩的老式金融资本家,“用积累商品的办法来贮藏货币”。暴发户葛朗台老头:葛朗台是资本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家。他出身箍桶匠,在大革命时代发了财。他除了放高利贷外,还经营葡萄园和酿酒生意,买卖公债。他通过控制市场,哄抬物价,利用市长的职权吞并财产,组织自己产品的运销。他的嗜好是贮藏黄金,生活中的惟一兴趣就是欣赏金子。作者描写道:“看到金子,占有金子,成了他的嗜癖”。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拥有巨富,但贪欲永不能满足,生活十分吝啬。全家只有四口人。每天他亲自分发全家的面包,全家只点一支蜡烛,亲戚来了也不准加一块糖。每年欧也妮生日时,他给女儿一个金币,但每年都要检查一次。他的弟弟在巴黎破产自杀了,他无动于衷,对弟弟把儿子查理托付给他十分不满,迅速打发查理出国。查理知道了父亲的死情,哭了起来,葛朗台竟然说:“这孩子没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女仆拿侬说,查理很痛苦,不能吃饭,他竟然说:“省省我的粮食也好。”当时葛朗台的酒卖了好价钱,得了二十万,但他一点也不帮助查理。当得知女儿把积蓄的金币送给了查理时,他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痛骂女儿是偷窃,是“该死的婆娘”、“一条毒蛇”,并把女儿禁闭起来,罚她每天只吃冷水和面包。在葛朗台的淫威和恐吓之下,他胆小软弱的妻子一病不起。妻子死了,女儿成了财产继承人。葛朗台还不等悲哀的女儿穿上丧服,便来剥夺了她的那一份财产。但是,金钱毕竟不可能使一个人长生不老,他入土的一天终于来了。病危时,他把大批金币放在眼前,一连数小时用眼睛盯着,说这样叫他心里暖和。临终时,他嘱咐女儿:“把一切照顾好,到那里来向我交帐!”可以说,拜金主义已经使它的崇拜者变成了畸形,他们整个的灵魂都灌注了铜臭的毒液。银行家纽沁根:银行家纽沁根是个金融资本家。他也是极其贪婪之徒,但他和高布赛克与葛朗台不同的是,他是属于扩大资本生产的金融贵族,在资本流通周转的过程中积累财富,追逐金钱。他的信念是:“钱越多,权力就越大”,“他已经有了五百万,可他想的是一千万。他有了一千万,就得捞他个三千万。”他得到的每一枚铜板都沾满了千家万户的眼泪。纽沁根银行银行家纽沁根是比葛朗台更新型的人物,金融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决不把金子看住,他对资金周转的作用理解得最深。作品中写道:从一八一五年的和平时期开始,纽沁根就明白了我们今天才明白的事情:金钱只有到了其多无比的程度才具有强大的力量。他知道,用一千万就能挣到三千万,而用五百万,就只能挣到一千五百万。但是纽沁根并不想老老实实地做生意。葛朗台是靠自己准确地把握行情的本事来卖出或买进赚钱,而纽沁根则通过玩弄各种卑鄙和欺骗的手段来赚钱。通过正常的银行业务来赚钱,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贪欲。他使用几次假倒闭、停止支付的办法,使无数的储户大上其当。而同时,他则利用银行的存款大搞买空卖空的投机活动。结果,他发了大财,到了复辟王朝末期,人们已承认他是“欧洲最伟大的金融家”。在生活方式上,纽沁根也与他人不同。他非但不装穷,反而尽量炫耀财富,极尽奢侈豪华之能事,以此骗取储户的信任。贝姨中的大资产者克勒凡花几十万法郎供养几个外室,比起纽沁根来不过是一个小巫,因为纽沁根在情妇身上花了几百万。纽沁根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金融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具有极大的投机性、掠夺性和冒险性。这一类人物在法国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逐渐多起来的,而在七月王朝时期只是萌芽而已。而巴尔扎克准确地抓住了这一重要的社会典型,表明他具有极高度的预见性。巴尔扎克这种预见性,曾得到马克思的称赞。金融资产阶级的力量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他们有了钱,也就有了左右政治的本钱。老式的剥削者高布赛克(高利贷者)当然就曾得意地说过:“我有的是钱,那些左右大臣的人物,我可以收买他们的良心。”在阿尔西的议员和轻佻的女人中,巴尔扎克描写了银行家操纵议会选举的情况。3)揭示了金钱崇拜所带来的种种罪恶:对于人间喜剧所描写的金钱世界,夏倍上校中的一个人物,律师丹尔维的一段话具有概括性:“我们当诉讼代理人的,只看见同样的卑鄙心理翻来覆去地重演,什么都不能使他们洗心革面;我亲眼看到一个父亲给了两个女儿每年四万法郎进款,结果自己死在一个阁楼上,不名一文,那些女儿理都没理他!我也看到烧毁遗嘱;看到做母亲的剥削儿女,做丈夫的偷盗妻子,做老婆的利用丈夫对她的爱情来杀死丈夫,使他们发疯或者变成白痴,为的要跟情人消消停停过一辈子。我也看到一些女人有心教儿子吃喝嫖赌,促短寿命,好让她的私生子多得一分家私。我看到的简直说不尽,因为我看到很多为法律治不了的万恶的事。总而言之,凡是小说家自以为是虚构出来的丑史秽行,和事实相比真是差得太远了。”夏倍上校中,拿破仑手下的一名英勇善战的上校因在战场上身受重伤而滞留国外。待他病愈归国时,妻子已经带着他的财产改嫁他人。妻子最初拒绝承认他是丈夫,后来无奈之下又甜言蜜语来哄骗上校,让他立下字据,承认自己是冒牌顶替。光明磊落的上校一怒之下离开了这个卑鄙的女人,再也不屑和这样丑恶的人打交道。他穷困潦倒,最后被送进了收容所金钱也使新闻出版界和文艺成了它的仆从。幻灭中,巴尔扎克通过外省青年吕西安的堕落经历,深刻地揭露出:新闻界是个“不法、欺骗和变节的地狱”,是“贩卖思想的妓院”。同样在幻灭中,巴尔扎克还勾画出了整个文化界糜烂腐化的真实图画,文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和伸张社会正义的高尚品格,散发出铜臭味道。很多文人墨客成了为大人物和老板效劳的工具,不讲道德,抛弃原则,变成了卑鄙的实用主义者。巴尔扎克深刻地揭示出,堕落的不是个别阶层的个别人,严重的是整个社会都笼罩在金钱至上所造成的腐败毒素之中。总之,在巴尔扎克笔下,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是一个金钱就是上帝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世界。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痼疾。4.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分类整理”法:人间喜剧中的全部作品构成互相响应的有机整体的重要方法。 作家将全部作品分成“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风俗研究”类是人间喜剧的主体,作品最多,有60多部。其中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旅生活”、“乡村生活”等六个场景。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创造并成功运用的小说创作方法,即同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几部小说中反复出现,以表现这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和侧面,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反映出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它使各部作品联结起来,增强小说集的有机整体性,丰富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方法。成功形象:拉斯蒂涅、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等。有人作过仔细的统计,人间喜剧中共写了2400多个人物,有400多个反复出现,有些重要人物甚至出现过二三十次。比如伏脱冷的再现描写:伏脱冷在高老头中是一个被追捕的逃犯,他洞悉人生,给拉斯蒂涅上了绝妙的一课;在幻灭中,他摇身变成了西班牙教士,在贝姨中,他由罪犯变成警官巴黎警察厅的处长;他的发迹是作者对司法部门的挖苦和讽刺。 由于以“分类整理”为纬,以“人物再现”为经,人间喜剧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序列井然,又能分能合的“小说网”。3.巴尔扎克创作特点:发人深醒的思想,充满激情的人物,物质主宰的世界。二、代表作高老头拉斯蒂涅形象研究(一)情节: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人间喜剧庞大结构中的第一个枢纽站。巴尔扎克把在此以前所写的作品的情节,在这里被“集中”起来,然后再向更大的社会面展开,作更进一步的表演。所以,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使用他的“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因此,高老头通常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高老头的情节主要有二条线索:一是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二是拉斯蒂涅的学习时代(被腐化);还有三条穿插线:泰伊番小姐被逐,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引退。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而成为暴发户的高里奥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他让她们从小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为了让她们攀上称心的婚事,他还把财产平分为两份,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大齐嫁给了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纳找到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她们结婚之初,高老头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因为,“一个给了女儿八十万法郎的人是应该奉承的。”他们摸不透高老头财产的底细,对他周到、体贴,不敢怠慢了这个“财神爷”。“他们恭恭敬敬地瞧着”高老头,“就像恭恭敬敬地瞧着钱一样”。高老头用大把的金钱,买来了女儿女婿虚情假意的“敬爱”。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资产阶级拼命地想挤进贵族行列,封爵、受勋成为暴发户们艳羡不已的事。面包商出身的高老头的地位自然一落千丈。他的缺少教养的举止使女儿们为之脸红,成了温文尔雅的上流社会沙龙中的“一个油脂的污迹”。更主要的,柠檬汁水已榨干,可以丢弃了。于是,他在女儿女婿家的地位便随着积蓄的减少而降低了。开始,他一周还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于大门之外。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寄居的伏盖公寓,但每来一次都必有所求。她们利用父亲的爱,不断地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财物,来填补她们那永远也填不满的欲壑。为了抢夺父亲最后的财产,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两姐妹轮番地、穷凶极恶的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名,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奄奄一息的高老头,渴望最后见女儿一面,急得呼天喊地地嚎叫。他太疼爱她们了,她们比他的生命还重要。然而,两个女儿一个也没来。一个,因为参加舞会着了凉,需要睡觉;另一个,因为“同丈夫正在商量事情”。实际上,正如作品所说,“柠檬榨干了,她们把空柠檬壳扔在大街上。”财神爷已经没钱了,他对她们还有什么价值呢?临死前,高老头悟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的真理:“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回来,会用亲吻来舐我的脸。”高老头的悲剧存在着某种必然性。高老头是一个旧式的商人,在他的头脑里,还有着十分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他曾大声呼叫:“我要抗议!把父亲踩在脚下,国家不要亡了吗?这是很明白的。社会、世界,都是靠父道做轴心的;女儿不孝父亲,不是天翻地覆了吗?”可见,高老头仍在以旧的道德观念来衡量、评价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的新时代,并不懂得新的生产关系。高老头已经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了,这个社会是完全按照金钱的原则来维持的。他两个女儿的人生观,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根本没有宗法制的家庭观念和道德观念,她们一心只顾自己玩乐,即使踏着自己父亲的尸体也在所不惜。因此,高老头的悲剧是旧的社会关系崩溃、新的以“现金交易原则”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主宰历史的必然结果。鲍赛昂夫人出身高贵,又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王后”,在波旁王朝复辟贵族得势的情况下,真可谓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她门第高贵,谁要能跨进她的客厅,就等于得到了一张可以在上流社会畅行无阻的通行证。鲍赛昂夫人看不起资产阶级妇女,曾骄傲地说,纽沁根太太只消能进入她的客厅,便是把一路上的灰土舐个干净也是愿意的。她对资产阶级的俗气充满了鄙夷和蔑视。她刻薄地讥笑但斐纳:“每个动作都脱不了高里奥气息。”但正是这个傲慢的贵族领袖,最终却惨败给她所鄙夷不屑的资产阶级小姐面前。三年来,鲍赛昂夫人和葡萄牙阿瞿达侯爵热烈相恋。但是,为了20万法郎利息的陪嫁,侯爵竟放弃了门第观念和贵族的高傲,和资产阶级暴发户洛希斐特家联姻,把她抛弃了。她不得不告别巴黎,到乡下去隐居。就这样,金钱势力取代了高贵的门第,资产阶级小姐战胜了巴黎的“王后”。对于鲍赛昂夫人的情场失意,巴尔扎克以深刻的洞察力指出了它的必然性,赋予它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以浓墨重彩描写了鲍赛昂夫人告别巴黎的盛大舞会,渲染了它的悲剧气氛,唱出了一曲对注定要灭亡的贵族阶级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客厅外,“四五百辆车上的灯,把鲍赛昂府的四周照得通明雪亮”。客厅里,“是巴黎最美的妇女”,“宫廷中最显要的人物”,“乐队送出一句又一句的音乐,在金碧辉煌的天顶下缭绕”。但富丽堂皇的外景却与鲍赛昂夫人凄凉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女后心目中,这座灿烂的宫殿只是一片荒凉而已”。这位贵妇人尽管在众人面前“安闲静穆”,“始终保持着她的本来面目”,好像“到了最后一刻,她依旧高高在上的控制着这个社会”,但是在她的卧室里,她就显出了真相。她流着泪,发着抖,打点行装,烧毁情书,做着诀别巴黎的最后准备。这种人前背后的表演,正是贵族阶级行将没落而又强恃尊严的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鲍赛昂夫人泪眼晶莹地到乡下隐居去了,与之相对,被她百般奚落的但斐纳,却在贵族阶级的哀乐声中终于挤进了这个“她一心要高攀”的社会,实现了她的夙愿。当鲍赛昂夫人强颜欢笑的时候,但斐纳却在“得意自己在大众面前的锋芒”,连鲍赛昂夫人也不得不承认“纽沁根太太今晚漂亮得很”。两相对照,前后比较,一荣一枯,一起一落,两个阶级的命运一清二楚。对鲍赛昂夫人的描写,作家是倾注了他的全部同情的。但是,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又不能不写出鲍赛昂夫人这一类贵族人物在资产阶级面前遭到失败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这是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的胜利。(二)拉斯蒂涅形象:1.主要学术观点有:金钱社会的时代英雄被腐化的天真青年的典型正在成长中的野心家2.拉斯蒂涅的性格变化和成长主要表现在他的“人生三课”:拉斯蒂涅是高老头中的第一主角,他的堕落过程是贯穿高老头的主线。鲍赛昂夫人是在暴发户的逼供下走向灭亡的贵族的典型,拉斯蒂涅则是为暴发户所腐化的贵族子弟的典型。拉斯蒂涅出身于南方没落贵族家庭。初来巴黎时,他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纯朴青年,只希望通过苦读来获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美好前程。可是巴黎上流社会的豪华奢侈强烈地诱惑着他,伏盖公寓的邪恶丑陋与贵族沙龙的华丽高雅的鲜明对比,又那样强烈地刺激着他向上爬的野心。于是,他自觉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在接受了所谓的“人生三课”之后,便不顾一切地跳进了巴黎这个大染缸。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人生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的功利课心狠、虚伪、女人。他发现,女人对社会生活影响很大,通过征服可以作后台的妇女的方式打进上流社会,是一条终南捷径。他从姑母处得知,远房亲戚鲍赛昂夫人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个重要人物,于是他便登门拜访鲍赛昂夫人。 可以说,这是拉斯蒂涅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当时,正值鲍赛昂夫人情场失意,心中烦恼之时。痛心于自己失败的鲍赛昂夫人于是成了拉斯蒂涅的启蒙教师,为拉斯蒂涅上了“人生第一课”-鲍赛昂夫人给了拉斯蒂涅纯粹资产阶级的训诲: “ 唉,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想成功吗?我帮你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得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叫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鲍赛昂夫人从自身的遭遇中看透了:真正统治这个社会的是金钱。因此,她让拉斯蒂涅去追求她一向蔑视的银行家太太但斐纳,把她当做第一匹驿马,因为追求她可以有钱:“你要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你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人生第二课”:伏脱冷的犯罪学用陷阱、搞大钱、耍手段。拉斯蒂涅的另一个启蒙教师是在逃苦役犯伏脱冷。伏脱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看得入木三分。他用赤裸裸的语言道破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你知道巴黎人怎样打出路的?不是靠天才,就是靠腐败,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要弄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不就完事大吉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就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世界一向就是这样的。”伏脱冷也向拉斯蒂涅提出了一条具体而简捷的办法:由拉斯蒂涅去追求银行家泰伊番的女儿维多莉小姐,由伏脱冷找人杀死泰伊番的儿子,这样维多莉就成了巨额财产的继承人。伏脱冷的一席话说得拉斯蒂涅心惊肉跳。拉斯蒂涅觉得,他的心仿佛被钢铁般的利爪给撕得粉碎。但这个血腥计划太可怕了,初出茅庐的拉斯蒂涅不敢接受。他把伏脱冷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了。可以说,伏脱冷对拉斯蒂涅的“教导”,同鲍赛昂夫人对拉斯蒂涅的“启迪”,并没有本质的差别。拉斯蒂涅感觉到的是,“鲍赛昂夫人文文雅雅对我说的,伏脱冷赤裸裸地说了出来”,差别仅在于见血和不见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