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翻译文本对比分析的描写翻译学方法摘要: 在众说纷纭的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中,描写翻译学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给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论以正确的定义。本文认为,在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时,描写翻译学以开放性视角看待源语和译语之间信息、功能及文体诸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翻译的优化,推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关键词: 翻译标准;描写翻译学;信息;功能;文体约翰麦克法兰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John MacFarlane,1953)。麦克法兰指出,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一描写翻译学方法描写翻译学是相对于规定性翻译学而言的,它先对翻译文本语料进行实验的研究,然后才试图确定在某一具体文化中的某一历史时期有哪一些规范和限制在文本的生产中起了作用。换句话说,描写翻译学的目的不是规定翻译应该怎么去做,而是观察翻译是如何实际完成的。描写翻译学侧重实现了的对等(actualized equivalence),而不是理想过程中的对等(equivalence in the idealized process),其采用的是回顾视角(retrospective stance), 而不是前瞻视角(prospective stance)。麦克法兰认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他认为:“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这里所说的方法即描写翻译学方法(许余龙,1992)。描写学派的功劳在于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由于规范性的翻译标准而造成的概念上的困惑以及无谓而又无止无休的争论。描写翻译学十分宽容,只要你说得出理由,也不管这种理由以传统的眼光看过去是多么地“荒唐”,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二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特征1.文本对比的目的“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2翻译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对比分析过程,翻译离不开文本对比。翻译理论家Wilss 认为,翻译是在对源语在句法、语义、文体和语篇语用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书面的源语文本到最佳对等的目的语文本的过程。3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绝对的标准来评定文本对比中翻译转换的对与错。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以开放性视角来看待翻译转换,确认翻译转换不是为了要判断译文与原文是否完全对等或对应,而是作为一种描写机制来确定 原文和译在各语言单位、文本片段及整个文本层面上的关系,而这一关系是作为信息交流的依据。2.文本对比单位描写翻译学始于比较,文本对比分析需要建立能分析译作与原作逻辑对应关系的比较单位。就比较单位这一问题。Toury 提出组对式(coupled pair)比较的方式,即将原文和译文分解,在两者之间配对以构成比较单位,在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为了更准确的理解比较单位的建立过程,需要首先认识翻译单位。Vinary 和Darbelnet 认为,“翻译单位是表达一个思想要素的词汇单位,也可以说,翻译单位是叙述的最小片段,这个片段的全部符号结合的如此紧密,以致不可能分开来译”(司显柱2001:9)4 翻译单位的确定是以源语语篇为基础的,而比较单位是两个文本的片段,它不是翻译操作的最小片段,它根据比较描写的意向可以是语篇的任何一个层次,即可以是音素、词素、词、词组、小句、语段直至整个篇章。同时,比较时还要考虑上下文,语篇,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由此可见,翻译文本对比单位具有不稳定性。3. 描写翻译学的文本对比重点在文本信息和语用功能在分析比较单位时自然会关心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等问题。奈达的翻译程序论将原文的表层结构分解成核心句形式,然后将源语的核心句转换成译语的核心句,最后将译语的核心句转换为译语的表层结构。奈达认为,核心句十分靠近深层结构,不同语言的核心句又惊人的相似,以核心句为转换单位,意义最不容易走样。5而Wilss 等人提出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实际上是对Nida 的动态对等的具体化。因此,可以以小句为翻译单位及比较单位,除了比较小句的语义及句内结构包括音、词和词组等层次外,还要在语用、语篇、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中进行对比。例将它们拣出来)然后小心扎常年感一束)。(When letters came)1, (he would stand up)2, (read)(and sorted them out)4, (and then put them into a bundle)5.以上例句无论从原文还是译文划分小句单位,都可以相互对应,并且词义和结构上对应的相当好。然而只是形式对应是不够的,原文描述的是一名邮差收到一批邮件时的动作,如果不考虑文本的情景语境,就会形成误译,实际上他念的不可能是别人的信,而是信封上的地址,故经过对比发现3 和4 应译为sorted them out while murmuring the addresses on the envelopes.当音,词等更小的单位不能反映源语与译语的关系时,就应转向于更高的层次来进行对比。例:The professor rapped on his desk and shouted,“Gentlemen, order!”The entire class yelled,“Beer!”教授这里的本意“安静,秩序”,全班学生利用order一词多义故意曲解为“点菜”,而大喊“啤酒”,教授晕倒,读者难免捧腹大笑。把这段幽默翻译成中文时,如果把order 译成“安静,秩序”或“点菜”等都不能反映原文双关的语用意义,这一话语也就变得不可译。而有人突破order 的词义,把重点放在了该语段的核心对应即语用功能上,将其翻译成:教授猛拍讲桌,叫道:“你们吆喝什么!”全班学生齐声高呼:“要喝啤酒!”在原文和译文对比中,虽然把order 翻译成“吆喝”似乎有些偏离它的词义,如果在词或词组层次上对比,译文中也添加了原文没有的部分,但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一双关表现出来。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所以翻译的文本对比应该是多层次的。在对比基本结构层次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文本的信息和语用功能上,这样才能充分认识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信息关系,促使翻译活动更有效地从源语到译语的交流,从而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三描写翻译学文本对比分析的价值1.促进翻译的优化通过对原文和译文以及原文和不同译文之间的对比分析,能使我们发现译文对原文信息和功能的转换程度,了解不同译者翻译时的目的和视角。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主观性活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己主观的思维的制约(仲伟合,2001),描写翻译学的本文对比研究承认主观差异,在差异中根据肯定优秀的翻译,鼓励译者不断追求高质量的译文。例如:原文:home is home, be ever it so homely译文1:不论家多么简朴,家还是家。译文2: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译文1 非常准确地译出了句子的意思,意味深长地表达了家的美好。译文2 结合中国传统的通俗谚语,既抓住了原文的谚语式的语言风格,使用三个“窝”又使其与home, home, homely 的音韵相符,是不是这就是该句最好的译文了呢?描写翻译学会献给我们更佳的译文。仔细对比分析,会发现homely的行与前两个home 存在差别,且该句虽然具有谚语式的语言风格,但还不是那种非常通俗的谚语,故译成下文更好。译文3:家虽不佳仍是家2.开拓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原文本身意义就具有不确定性,原文作者在作品完成后就把其意义交给了读者,对译者来说,“作者已经死了”,译者有权对原著做出自己的阐释。对同一部作品,译者的翻译动机可能是千差万别的,这必然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有时译者也会在不影响原文表达的一般意义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翻译的目的性,在译文中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因而翻译的差异性就不可避免。例如: 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 Isles of Greece),不同的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以第一句为例: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梁启超译文: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苏曼殊译文: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情文可斐斐,茶辐思灵保。胡适译文: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诗媛沙浮尝泳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对于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在翻译上有很大的差异,一方面译者要借诗明志;另一方面,更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李占喜,2004)。梁启超要用他的元曲全来宣扬政见,马君武则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苏曼殊取五言诗体来抒发个人情怀,而胡适则要用离骚体来进行语言文化比较。他们都非常成功地重塑了拜伦诗中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拜伦形象。描写翻译学理论在翻译问题上, 没有绝对的标准, 给译者更大的空间(谢天振,1999)。采用描写翻译学的视角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把翻译放在文化背景下去研究,能容忍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性。所谓功能对等也只是不能寻求最接近原文的对等,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时,描写翻译学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使翻译研究开始关注译者的心理领域。从翻译的目的性角度来观察原文和译文,能够客观地认识翻译的认知过程,有利于探索更有效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从而指导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参考文献:1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