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练习题.doc_第1页
八语练习题.doc_第2页
八语练习题.doc_第3页
八语练习题.doc_第4页
八语练习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东三峡练习一. 字词积累1 生字注音浣( )袅( )崆( )秭( )壑( )瞿( )夔( )赴( )褐( )促( )2. 根据拼音写汉字nng jn lng xun b( )望 险( ) 玲( ) ( )崖 绝( )3.下面几个句子是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请你补充出横线上所需要的词语。(1)不到一刻钟,山就高起来,_不断,一直到重庆。(2)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_的。(3)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_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4)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_。二、下列各句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袅袅不断的青烟,悠悠的钟声,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扬州,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悠闲了。B.在三峡中,又以巫峡山最高,江最曲折,滩流最急,形势最有变化。C.他们行船的人有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D.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四. 阅读回答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句 ,用在巴东三峡一文开头,作用是 。2.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进入了最后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两旁的高山,笔直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 选段写巫峡江水突出“ ”字,抓住 、 、 、 、等特点。写山突出“ ”,抓住 、 、 的特点。 “险峻”一词的解释为 。 划线句子的修辞是 。 作者用 、 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第二段是灯影峡。江北的山虽是险峻,都干枯无味。江南的山,玲珑秀丽,树木亦 可爱。在这一段,我最爱黄陵庙。在南岸一座低平的山上,建有一座小小的古庙,前面枕江,三面围绕着几百株浓绿的树木。最难得的,是在三峡中绝不容易见到的几十株 的竹子,石崖上还倒悬着不少的红色紫色的花。庙的颜色和样式,同那里的山水,非常 ,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袅袅不断的青烟,悠悠的钟声,好像自己是在西湖或是在扬州,先前紧张的情绪,现在突然变得很轻松很 了。船过黄陵庙的时候,我有两句即景的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不过这情景很短促,不到两三分钟,船就驶入西陵峡的第三段了。4.将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处。A.悠闲 B.青葱 C.调和 D.潇洒5.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1)灯影峡最显著的特点是_。(2)作者从_、_、_、_等几个方面来表现灯影峡的特色。(3)作者在灯影峡的感受是_。(用12个词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冗长( ) 挤捱( ) 曦月( ) 略无阙处( ) 林寒涧肃( )7.郦道元是_(朝代)_、_。8.文段中引用的水经注中的话突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9.结合课文巴东三峡和本文段,说说你对文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或感受。小石潭记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 给加点的字注音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翕( )忽 幽邃( ) 犬牙差( )互 2 文学常识填空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环 如鸣佩环_ (2)清 水尤清冽_ 四面竹树环合_ 以其境过清_(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 明灭可见_ 不可知其源_ 不可久居_4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俶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关练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为 ,为 ,为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连。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所缺的语句。2 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3、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 青树翠蔓_ (2) 潭中鱼可百许头_(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 (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5) 明灭可见_ (6) 乃记之而去_4翻译下列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5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6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9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0、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本文选自_,作者 。2.填空: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的苦闷心情。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3.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_,这句话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它与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_地点:_人物:_事件: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二阅读理解、分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描绘了一个_的美妙境界。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_;_。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