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doc_第1页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doc_第2页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doc_第3页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doc_第4页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的论文 1外国文学课程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文学是人学”,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在不断地围绕着人类自身进行书写着,“人”贯穿于始终人文精神以不同的姿态体现在外国文学不同时期的作家创作中,各个时期各具特色,但本质上都呈现出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及人性的高贵等特点 第一,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方面,古希腊罗马文学作为人类童年时代的记忆,反映了原始初民与自然分离之后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它以神话、史诗或悲剧的形式出现,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以“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原始人本精神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系中,以主神宙斯为首,都极为注重人的本性的张扬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宙斯和欧罗巴的,宙斯被阿芙洛狄忒的箭射中,于是爱上了人间女子欧罗巴,但惧于赫拉发怒,他变成一头牛,在吸引欧罗巴爬上他的脊背后,飞越过千山万水后终于在一片水草肥美的大陆上着陆,并最终收服了欧罗巴,那个地方便以“欧罗巴”命名,即现在的欧洲这是一则关于欧洲历史的美丽传说,但其中宙斯作为宇宙主神,为了博得一名女子的喜爱,不惜变成牛,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取悦于她,既体现了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更表现了对人的世俗本性的肯定和张扬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游历及回到家乡消灭觊觎他财产的贵族后和家人的团圆,同样展示的是以生存为基础、以合生命原则为价值取向的世俗人本精神同样,文艺复兴中兴起的人文主义文学,将人的位置加以提升,注重人的世俗生活,坚信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肯定人的权利,用理性反对蒙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以人为本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艺术笔调将人文精神阐释的最全面、最完美,在他早期的诗歌和喜剧创作中,以人欲天然合理为原则,让美战胜恶、爱情战胜偏见、友谊消弥仇恨,正面传达了以善良、无私、坚毅、真诚、宽容为前提的理想精神在历史剧创作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诗歌和喜剧中的理想精神内涵而个性解放口号下的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欲望的满足却带来了社会的罪恶,悲剧创作主要描绘那颠倒混乱的时代,欲念为所欲为的逼真图景哈姆莱特的忧郁、李尔王的刚愎、麦克白的野心、奥瑟罗的轻信,都反映了作者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第二,在重视人的自由与尊严方面,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带有更加强烈、更加明显的政治革命的性质,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以“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理论,来反对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自由与平等成为启蒙运动中最鲜明的旗帜卢梭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与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我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侮辱的反击,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以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出现,历经了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艺术悲剧和事业悲剧后,终于找到了人生的真理“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在创作中张扬绝对自己及强烈的主观性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等,将人的自由与尊严提升至理想境地拜伦笔下的唐璜冲破禁欲主义,与贵夫人朱丽娅恋爱,在荒岛生存危机中保持人性,与海盗女儿海黛幸福地自然相爱,在土尔其宫廷、俄土战场、欧洲上流社会的欲海、血海中保持人性;他天真纯洁热情、富于人性、酷爱自由,“是一张白纸,作者用人类感觉的永恒色彩在上面涂抹出人性图画”(雪莱语)整首诗充满了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在深入批判和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律及道德风尚的同时,表达了宽恕、仁慈、博爱等理想第三,在注重对理性的追求方面,中世纪被看作是欧洲最为黑暗、蒙蔽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宗教神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反映的人主要表现为向神的归附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的但丁,在其名作神曲中,以中世纪梦幻文学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由原罪、惩罚至获救的深邃主题,隐喻人类灵魂拯救、探索人生至善之路这一过程中,诗人在维吉尔、贝亚特丽丝的带领下,幻游三界,最终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其中,维吉尔代表理性和哲学是很有象征意味的,表明人只有借助理性,才能辨别善恶,抵御私欲丑恶的诱惑但以希腊罗马哲学为内容的理性达不到至善的终极目标,还必须通过信仰或爱的浸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所以,让代表信仰和爱的贝亚特丽丝带领诗人游历天堂,表现了作者要达到自我完善的终极追求,也是这个时代对宗教理性推崇的表现现实主义文学延续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形成了“真实”、“写实”等原则,在客观再现的过程中,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在处理冲突中,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理性对原欲的贬抑与限制,并由此对人物作出道德评价,对人的生命存在给予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 巴尔扎克通过人间喜剧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描绘了人被金钱异化的历史悲剧,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高老头是其中一部,它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子爵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里奥老头的“父爱”悲剧和拉斯蒂涅良心堕落的故事为主要线索,形象地描写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的日趋没落与资产阶级步步进逼、日益上升的阶级变化,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金钱占有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毁灭性的腐蚀,控诉了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的罪恶为了承载上述内容,作品是通过两个人物的塑造完成的:一是高老头的形象从社会角度看,他是拜金主义社会牺牲品典型从个人性格矛盾上看,他是封建宗法制家庭观念与资产阶级金钱享乐意识冲突中丧失理性控制的“盲目父爱者”典型因此,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资产者典型二是拉斯蒂涅的形象他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外省,是一个破落贵族子弟,年青漂亮,聪明机灵,单纯善良他来到巴黎大学苦读法律,以求进身之阶巴黎的花花世界给了他强烈的刺激,“出人头地的渴望,加强了10倍”,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诱惑,便遍寻家谱,终于找到了在巴黎贵族区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以之为引进人,顺利地踏进了上流社会,在学习“人生三课”,历览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社会的种种悲喜剧之后,性格蜕变,最后走向了堕落(在另外几部小说中,写了他的丑恶履历)通过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客观地再现了十九世纪社会现实中金钱的罪恶,理性地批评成为巴尔扎克惯用的利器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同作家创作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精神以它特有的内涵呈现于其中,强调了人对自身地位、价值和理性的追求,重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 2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外国文学课程主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理解及分析等,它本身是一种知识教育的过程而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以人为本、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完人理想、人的精神文化品格以及当代人文精神”,这既是时代的诉求,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食粮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来实现第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具有主导性,并具表率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喜好、品质等素养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昆体良认为,“若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是人文精神在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加强对外国文学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文学现象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横向联系上讲,外国文学课程把文学现象放在特定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考察,以期更好地理解它的特点和意义,更深入地解读它从纵向动态发展过程上讲,外国文学课程关注历史的、发展的线索,追踪源流,强调文学现象的宏观系统性,从而更恰当地了解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地位、特色、贡献及影响同时,关注学术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将人文精神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地填补知识的空白点,提高专业水平 注重对外国文化知识的涉猎,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文化、时事等相关领域文学的产生、发展往往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相关,因此,在讲解作品时,了解与文学发展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背景并涉猎相关知识,把握作家作品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将作品的分析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在了解哲学思潮、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外在因素的同时,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拓展知识视域,开阔心胸和眼界 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审美判断审美能力是对美的欣赏、品味及创造的能力,是合理判断、分析、评价文学创作的内因因此,在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把握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培养审美情感来逐步提升审美敏感度,在审美实践中获得美感,并深化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彰显审美创造性,为深入地分析文学作品提升内在的审美修为和赏析能力由此,通过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扩展相关的知识范围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三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第二,要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完善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加入到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中,这对于文化疏导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做起: 在授课前设置能够引发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查找资料,增强阅读体验 在授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入相应的视频选段,利用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特点,直接以视听的方式将陌生的、难于理解、抽象的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重点展示(如与特定时代同时出现的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增加学生的印象 增加课堂讨论的学时,给学生展示个人见解的机会,以不同的视角体会文化的多样性,强化人文精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教授狄更斯的双城记为例,在上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双城记,了解其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事件,初步感受作品的人文气息,并思考“哪些人物能体现人文精神”的问题在上课时,结合作品中的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卡尔登所经历的不合理、不人道的事情来谈他们面对困境、苦难、公理、正义时的态度及所作的抉择其中,主人公梅尼特医生,是作者赞赏的理想人物,在与各类人物交往联系中被塑造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典范他否定贵族统治者的种种恶行,但对革命者暴力复仇行为的道德理想也不认同,相较于法国大革命中极端利己复仇的行为,更具有人性意味其中以视频的方式播放梅尼特医生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独白选段,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加深印象这样结合具体作品的分析,将贯穿着深沉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国文学化入对学生的审美熏陶中课程接近尾声时,总结双城记,将狄更斯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触传达的宽恕、仁慈人道主义思想加以概括,并以文学联系当下生活,引导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得到人格的提升由此,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完善和改进,可以在外国文学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有效地将人文精神渗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